Ⅰ 在音樂教育中如何培養兒童的創造力決
在音樂教育中培抄養兒童的創造力,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風靡西方國家一個世紀的達爾克羅斯、奧爾夫、柯達伊教學法是國外兒童音樂教育的主要手段。6、7歲以前的孩子在游戲中感受音樂、將聽得見的音樂、跳成舞蹈,畫成圖形,編成故事,扮演故事裡面的人物,通過自己的感受和表達,實現對音樂深層次的理解,在「玩」中把單調、枯燥的音樂理論知識融會貫通,逐點掌握。當這些孩子6、7歲時,會主動要求學習自己喜歡的樂器。所以,培養兒童的創造力需要完整科學的教學體系。美育音樂是綜合了達爾克羅斯、奧爾夫、柯達伊教學法,專為華人兒童創立的兒童音樂體系。注重在音樂學習教育中的創造性是重要特點。
Ⅱ 如何在音樂中培養幼兒的能力 畢業論文
音樂教育是幼兒教育的一個學科,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它能給人以美感,並能激發人去積極地 創造美和表現美,而美感必須在感受中獲得,幼兒園的孩子年齡小,控制力較差,對生活缺乏經 驗,對音樂的理解更是沒有經驗,因此從一般情況看,讓幼兒長時間、 積極主動去聽一首樂曲是 非常困難的。 幼兒的音樂素質的培養和能力的提高是幼兒教育總目標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幼兒教育總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幼兒音樂能力的培養。那麼怎樣才能培養和提高幼兒的音樂素 質和能力呢?下面是我近幾年在幼兒園音樂教學中的幾點嘗試。 一、從節奏入手對幼兒進行教育 小班幼兒剛入園,生活和音樂經驗極少。 在教學中,我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首先,我讓幼兒去 尋找生活中各種聲音,長的,短的,粗的,細的,讓幼兒來模訪,使他們明白節奏的概念,知道生 活中的節奏是千變萬化的。接著,我還將歌曲、舞蹈的節奏用圖表表示出來,同時教會他們學 習看圖表,讓幼兒敲擊身體的各部位 ,或者用不同的動作來表示相同的節奏,例如,在做律動 《拍手點頭》 時,我讓小朋友動腦筋想一想,我們除了用手和頭來做這個律動外,還可以用身體 的哪個部位或者什麼模仿動作來代替先前的動作呢?並讓每個孩子都來試一下,要求和別人做 的不同,結果有的孩子拍頭,有的拍臉,有的梳頭、穿衣,還有的孩子拍屁股等。有一幼兒提議 用小碗和小勺來敲打,結果,效果也挺好。孩子們通過各種嘗試,玩的可開心了,下課的時候, 孩子們還嚷著「再來!再來!」 到了中、大班,我的要求逐漸提高,在進行整體教學法教打擊樂的基礎上,進一步教幼兒看指 揮分兩組、 三組、 五組來演奏,並配上樂器演奏,幼兒由於有了基礎,所以很快的就能掌握一首 新曲子的節奏了。
Ⅲ 淺談音樂教育在幼兒成長中的重要性的論文引言怎麼寫
舞蹈,在幼兒教育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它不但能增強幼兒的節奏感,提高辨別音樂性質的能力,而且還可以提高想像力、創造力,促進幼兒動作的協調性,使幼兒獲得愉快的情緒體驗.我國少兒舞蹈藝術教育,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已成為不可缺少的教育門類,怎樣才能把幼兒舞蹈做好,是每個幼教工作者應該深思熟慮的問題。.一幼兒舞蹈的特點兒童舞蹈的動作應形象、直觀,不能追求難度。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弱,在表達自己的意願時,往往需要藉助於自然的形體或肢體動作。他(她)們喜歡手舞足蹈,動作稜角突出,同時,受身體比例的限制,動作短促,節奏快,為了讓幼兒對舞蹈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地留意、細心地觀察,去捕捉兒童動作的造型並進行提煉,逐步豐富幼兒的舞蹈語匯。二、幼兒舞蹈的編排1、選材的針對性。選材內容適合兒童的年齡特點,才能被幼兒所理解,舞蹈動作要簡明,活潑,形象。這樣才能激發兒童學習舞蹈的興趣。可以在教幼兒舞蹈時,首先將舞蹈內容以故事敘述給幼兒聽,便於幼兒理解舞蹈的內容並增添興趣,促使幼兒在跳舞時能創造性地表達各種舞蹈姿勢。告訴幼兒自己在舞蹈中所扮演的角色,這樣才能在舞台上生情並茂。幼兒喜歡游戲,喜歡角色互動,很多舞蹈會選擇有矛盾沖突的舞台形象讓幼兒來扮演,比如《貓鼠之夜》還有一些表現當代社會特點的舞蹈,能夠發人深省的選材,比如近年的留守兒童的社會問題,作品《遠方的爸爸媽媽》就表現了這樣的形態。如果選擇這樣的內容,就要讓幼兒首先去感受留守兒童的生活與內心。爸爸媽媽不在身邊,那種思念與期待。另外,就是與時事相關的題材,例如2008年的512大地震,在09年的小荷風采比賽中,作品《四年二班》表現得就是那樣一個觸目驚心的畫面。這樣的題材與時事緊密相連,能夠瞬間抓住觀眾的注意,但相對只能有短期效應,一般不能夠重復使用。相對空間比較小。最後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表現家鄉的風情,這樣的題材,例如曹爾瑞多年前憑借河南特色,嗩吶和鼓,創編舞蹈《妞妞的嗩吶娃娃的鼓》一舉走進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例如部隊幼兒園這樣的選材發揮空間比較大,而且創作出來會比較有特色。2、舞蹈動作的創編。幼兒身材嬌小,胳膊腿都短,即使你讓他再怎樣伸展,也達不到成人的效果,選擇孩子的動作,首先要貼近生活,要具體形象,可以速度快,幅度大,但是一定要「看著像」,要「好玩兒」。選擇幼兒的動作,需要一個主題動作貫穿,讓觀眾看過之後能記住,或者有印象這就成功一大半了。3、舞蹈的基訓。(節奏基本功感情)舞台上幾分鍾的光鮮,我們都明白那是台下成年累月的積累,培訓幼兒更需要踏踏實實,不能馬虎。首先就是幼兒的節奏訓練,如果一個孩子對音樂沒有感知能力,沒有節奏感,就是老和別人踏不到一個點兒上,這樣的孩子寧願勸告家長給孩子換個專業吧。不然孩子難受,老師也難受,將來觀眾看著更難受。這樣說的意思就是說,音樂是舞蹈的靈魂,節奏是音樂的骨骼,所以節奏感對舞蹈來講至關重要,而有的孩子的節奏感與生俱來,有的是需要後天不斷培養的。咱們教孩子跳舞,最起碼的就是要培養孩子明確的節奏感。例如作品《迷彩兵娃》就是以幼兒能夠將音樂的節奏融合進每一個動作贏得觀眾的掌聲。之後就是基本功訓練,對幼兒的基本功訓練,多採用於地功,也就是在地面上練功,壓跨,壓前腿,旁腿,抬腿,踢腿,包括跪撐腰,跪下腰,拱腰等等,都可以利用地面的平坦來促進幼兒的軟開度,成人不給孩子施加過多的外力,例如搬腿,拉腰之類高強度的訓練,對於幼兒都不可取。其實孩子學習舞蹈,重點是對情商,對美,對身體協調性這些方面的培養,舞蹈基本功只是一種基礎,對於軟開度一定要隨著幼兒年齡的增加慢慢加強。孩子如果准備進舞蹈專科學校,依舊還是從壓腿開始學,俗話教「正范兒」,而考舞蹈學校時候,考官看的是孩子的模仿能力,對音樂的感受能力,肢體的協調能力和模仿能力。主要是看孩子跳舞的時候有沒有「感情」。談到「感情」,其實就是表情,這是不同的孩子情商也各具高低的體現,對作品對角色對音樂理解的越透,表現能力就會越容易到位,從小就要教育孩子跳舞時候「要有感情」,不能只注重動作,不提醒孩子的表情,這樣出來的作品無疑是缺少靈魂,宛如行屍走肉。例如作品《遠方的爸爸媽媽》這樣的作品就是極需要在感情方面下功夫的。三、舞蹈對幼兒一生的影響舞蹈作為表現性藝術,有著獨特的審美情趣和藝術魅力;同時舞蹈也是一切藝術的本源,是對兒童的身心進行美的培育和熏陶。通過與音樂、語言、戲劇表演等多種形式的結合,並寓教於樂,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隨著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素質教育觀念的普及,人們越來越重視對幼兒藝術方面的早期培養,幼兒舞蹈在幼兒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重要,這些都需要我們幼教工作者不斷的探究,實踐與努力。
Ⅳ 如何在音樂教育中促進幼兒發展論文
一、幼兒音樂教育的主要特點
1、幼兒音樂教育必須符合教育學、心理學的科學規律 幼兒音樂教育必須以幼兒發展的生理、心理特點,幼兒教育的原則、方法等基本理論為指導進行教育工作,違反這些帶有規律性的問題,教育工作或事倍功半,或收效甚微,甚至給幼兒帶來心理、生理上的損傷。譬如:同樣一首歌曲,一位音樂技能技巧純熟,熟悉幼兒年齡特點,按照正確的教育原則、方法對幼兒實施教育的老師,會教得又快又好;反之,一位不具備上述條件的老師,就教不到點子上,自己干著急,幼兒學不會。譬如:一位老師教幼兒舞蹈,要求幼兒做出優美挺拔的舞姿,她提醒幼兒把重心放在右腳上,右腳在前,由於她熟悉幼兒思維具體形象和善於模仿的特點,所以她邊說邊做,語言生動形象,示範具體直觀,幼兒很快就學會了這個動作,而且姿勢優美挺拔。
2、通過對音樂藝術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感受向幼兒進行教育是音樂教育的主要特點
音樂教育與其他科目一樣,有向幼兒進行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教育的能力。各個科目只有在充分揮其科目特點的基礎上,才能各有所長地發揮其教育作用。而音樂教育的主要特點是通過音樂作品給人以情感體驗和審美感受這樣一條音樂藝術途徑,來完成它的教育任務。
音樂審美感受是使兒童在學習音樂過程中,通過感知音樂作品的藝術美,在情感上產生共鳴,獲得美的感受,從而識別作品中所反映事物的美與丑、悲與喜、崇高與卑下而領悟到事物中的是非、正誤、美醜。音樂作品的藝術美包括旋律美、節奏美、和聲美和演唱演奏中的音色美。作者在音樂作品中反映客觀的同時,總是表達著作者對該事物所持有的鮮明態度。兒童音樂作品以反映兒童生活中富有情趣的、積極向上的、健康活潑的思想情緒為主,同時表現出這些思想情緒背後所隱藏的稱頌、贊揚、關心、同情、鼓舞、幫助等鮮明的態度。
3、寓教於樂是幼兒音樂藝術教育的又一特點音樂藝術有娛樂性特點,這是吸引幼兒積極參與音樂活動的重要特點之一。利用音樂的娛樂性特點引導幼兒在玩中學,在樂中學,把音樂教育寓於愉快的音樂感受和音樂表現之中,學得愉快,學有所得。引導幼兒在愉快活潑的、富有藝術特點的教育活動中受教育,把教育寓於歡樂的音樂活動之中,以「樂」作為對幼兒進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以促進幼兒性格活潑開朗,身心健康,精神滿足,德、智、體、美等方面同時受到教育。
二、在實踐中使用音樂教育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1、激勵幼兒主動、自信地參與活動
在以往的音樂活動中,總有一部分幼兒老當演員,一部分幼兒老當觀眾。那些天賦好的幼兒經常有機會表現,而那些條件較差的幼兒卻因自卑而不敢表現。如果我們任其自然,這部分幼兒不僅失卻了學習音樂識技能的機會,還可能導致一定的心理缺損。我們應將音樂活動作為手段,讓每個幼兒都能積極、主動、自信地參與到活動之中,滿足幼兒自我表現的需要。基於這一思考,我設計了小步遞進的「階梯」,提出合適的要求,盡可能使教育個別化,使每個幼兒都能按各自的步調發展。
另外,在音樂活動中,我盡可能給每個幼兒當領頭人的機會,如讓幼兒擔任指揮、領唱、領奏等,使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都能滿足自我表現的需要,樹立自信心。
2、注重幼兒的探索發展
布魯納認為發現法能激發智慧潛力,培養內在動機,有利於學會發現的技巧以及記憶的保持。由於幼兒年齡小,堅持性與忍耐性較差,他們不能長時間在看不到進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我們應有目的創設有利於幼兒探索發現和積極操作的環境,以激發其探究力。如在幼兒認識切分節奏的過程中,我引導幼兒按以下驟積極探索:組織幼兒做「拉繩」及「劃龍船」游戲,尋找|XXX|的感覺,表現「加油呀」處的語言節奏。引導幼兒尋找周圍是否有這樣的節奏。如媽媽牙疼時邊捂著臉,邊說「|喔唷哇|喔唷哇|」老爺爺拔蘿卜時「|哎唷嗬|哎唷嗬|」地用力等。告訴幼兒什麼是切分節奏,引導幼兒嘗試在木琴上敲奏切分節奏。
3、培養幼兒的創造意識
在音樂活動中,不能只強調技能技巧的訓練,還應引導幼兒去表現美、創造美。因為音樂活動包括感受、想像、理解、創造等思維階段,它對培養幼兒的創造意識及能力具有獨特的作用。當然,培養創造力並不是要摒棄模仿,在音樂活動中模仿是需要的,它是最初的學習方式,但必須較快地跨越這一分階段進入探索期,引導幼兒大膽創新、獨立思考,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
4、強調活動中的交往合作
許多音樂活動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如合唱、集體舞,小樂隊、游戲等,因此我們應把個體質創造和群體的合作緊密地連成一個整體。既要尊重個體發展,又要注重群體的交往合作。如為了在合唱時獲得和諧和的聲音,幼兒需要聽著琴聲和同伴的歌聲不斷調節自己的音高。又如,我讓幼兒在各自的木琴或鋁板琴上逐句輪流敲擊歌曲或用卡儂曲式輪奏。有一次,我鼓勵六個幼兒每人拿do、re、mi、fa、sol、la音塊中的一塊,合奏歌曲《小星星》,唱到哪個音自我中心,就由持此音塊者敲擊,這類活動有利地培養幼兒的自製能力及專注的學習態度。
總之,在我國,能夠有計劃、有目的地向廣大嬰幼兒進行音樂教育的場所是托兒所各幼兒園,我們一定要充分利用這個優勢發揮幼教老師的主動性,通過音樂教育發掘幼兒潛能,體現音樂教育讓幼兒全面發展的科學價值。
Ⅳ 如何在音樂教育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所謂的創造力是指在創造活動中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獨創性地解決問題,產生有價值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具體方法如下:教師轉變教育理念,樹立保護和培養幼兒創造力的教育意識。激發幼兒對音樂活動的興趣,培養幼兒積極的情感。音樂教學應從感受入手,發展幼兒的創造力。善於把模仿學習,發現探索學習,創造性的學習有機結合起來。
Ⅵ 如何培養幼兒音樂感受力論文
孩子是天生的藝術家,喜歡音樂是孩子的天性.新綱要中指出:"給幼兒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達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通過學習新綱要使我進一步的認識到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創新的,而不是重復前人所做過的事的人.我們都知道,人的幼年期是生命力最活躍的成長期,也是接受音樂教育的最佳期.那麼,如何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培養,發展幼兒的想像,創造思維能力是我一直以來關注的問題 ,通過幾年來的實踐,研究和嘗試,我培養幼兒創造力和想像力等方面摸索了一些經驗,值此機會,與大家切磋,分享.
幼兒園音樂教學主要包括歌唱,韻律活動,打擊樂,音樂欣賞,音樂游戲五大領域,那麼在這五大領域中採用什麼形式來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呢
(一)發揮想像為歌曲創編新歌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幼兒給熟悉的歌曲增編新的歌詞或改變部分歌詞,這樣幼兒的演唱興趣會大大提高,同時想像,創造能力又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發展.例如:歌曲《胡說歌》圍繞"你把襪子穿在耳朵上嗎 "這樣一句與生活相違背的歌詞,以簡單的旋律展開.孩子們非常感興趣的同時,教師鼓勵幼兒自己來創編歌詞,最後編出了"你的手套穿在腳趾上嗎 ""你的褲子穿在胳膊上嗎 "你的鞋子穿在頭頂上嗎 "等等五花八門,荒誕可笑的歌詞,這樣孩子們在歡歌笑語中不知不覺地體會了音樂活動的快樂,還培養了他們的想像力,創造力.大班有一首歌曲叫《秋天多麼美》,這首歌曲是我和孩子們非常喜歡的歌曲之一,歌曲學完以後,我突發奇想,秋天美,冬天也很美呀!我們何不創編一首《冬天多麼美》,我的想法得到了全體孩子的響應,最後,在全班孩子的努力下,創編出了"冬天雪花輕輕吹,大地蓋上厚呀厚棉被,小朋友,一起堆呀堆雪人,雪人個個胖墩墩" (二)留住旋律,改編歌曲.
最近,經常聽到我們班的孩子在唱《老鼠愛大米》,《兩只蝴蝶》,《2002年的第一場雪》等流行歌曲,這些歌曲如果從一名時尚青年口中唱出時沒有人覺得有什麼大驚小怪的,但若是一名四五歲的小朋友也開始哼唱它時,我們老師和家長不免會有些擔憂和緊張,因為幼兒對流行音樂缺少選擇和辨別能力.針對這些我們我覺得如果我們阻止孩子去唱是不可能的,所以與其去堵,不如去疏,採用留住旋律,改編歌詞的方法是非常可取得.南師大的許卓婭教授,就把孩子們流行歌曲《對面的女孩看過來》改了個面目全非,"對面的女孩看過來,看過來……"成了"對面的兔子看過來,看過來,不要被我的樣子嚇壞,其實我,很可愛……"扮成大灰狼的男孩們邊跳邊唱,向對面由女孩們扮演的兔子發出"邀請",聽到大灰狼如此表白之後,她們迅速還擊:"我上看下看左看右看,看來看去你都是個大壞蛋,我想了又想,猜了又猜,做朋友的問題可真難辦……" 就這樣,一首流行歌曲變成了一台饒有興致的兒童音樂劇:《兔子和狼》,孩子們戴著頭飾,完全投入到大灰狼和小白兔的角色之中.結局也改得很巧:流行歌詞中的"愛真奇怪"變成悔過自新的大灰狼終於得到了小白兔的原諒,"你真可愛!"從此被接納成為兔子們的好朋友. 改編,而不是一味拒絕.在流行歌曲大行其道,少兒歌曲創作態勢日益衰微的今天,這種改頭換面不能不說是討巧之舉.流行歌曲對孩子來說未必是洪水猛獸,其實有太多資源可以利用.但可惜的是,目前我們在這方面動的腦筋實在是太少了.
(三)為樂曲,歌曲編配動作
邊唱邊表演是幼兒喜愛的一種音樂活動形式,它們喜歡用動作來表達情感.如果歌曲或樂曲是具體的,並易於動作表現的話,應盡量引導幼兒自編動作表演.例如:在學習《兩只小手》這一歌曲時,要求幼兒自由想像動作來表現歌詞.("兩只小手做兩點,雨點從天空落下來""兩只小手做枕頭……")由於大多數幼兒都是隨意,即興創作的,當然不可能期望他們創作出多麼完美的動作.但畢竟是他們自己展開想像編的,對練習這一系列動作也特別有感情,格外認真.不僅調動了幼兒學習歌曲的積極性,培養了幼兒的動作協調能力,也使幼兒從中得到了創造的源泉.
(四)在節奏教學活動中,為幼兒提供充分,自由的演奏空間,鼓勵幼兒利用已經有的經驗展開想像,用配器演奏來表現樂曲.
有一次晨間活動,我們放著音樂,耿春雪突然叫住了我,"老師,你聽這個歌曲裡面好像有鋼琴的聲音".她的這句話讓我感覺孩子不僅聽著歌曲的美,同時還夾雜了他們所熟悉的樂器的聲音.孩子的耳朵是靈敏的想像力是豐富的.如:x x .孩子們就會說像汽車的鳴笛聲---笛―笛;x x x 像小朋友走路;xxxx xxxx像小朋友跑步等.當我們在和孩子做節奏互動時,我每打一種節奏,孩子們就能發揮想像,說出它們像什麼:有的說像雨水的滴答聲;有的說像汽車的笛笛聲;有的說像火車的隆隆聲等.
我覺得對幼兒音樂節奏的培養,是貫穿在一日活動中的,通過不同的音樂性質,把音樂貫穿在常規中,培養幼兒的常規意識.如幼兒聽到《准備好了嗎》的音樂就馬上集中;聽到《拍手點頭》就知道跟著音樂有節奏地拍手;聽到《啄木鳥》的音樂就馬上收玩具;聽到抒情的《搖籃曲》就會安靜.孩子對節奏的感受,有時候會出乎大人的意料以外.如在就餐前和起床後是紀律最亂的時候,我會用節奏的變化來集中幼兒和安定幼兒的情緒,我會用鈴鼓拍出一個節奏,幼兒會情不自禁的跟著拍,然後再不斷的變換節奏.孩子們聽到節奏變化了,就會自然而然的豎起小耳朵集中精力來傾聽老師的節奏,並伸出小手來迎合,模仿老師的節奏.這樣聽到的只有整齊的節奏聲,沒有吵鬧聲.這樣的音樂化管理,既訓練了幼兒的聽辨能力,有很好地集中幼兒的注意力,培養了幼兒的常規意識.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通過欣賞音樂展開豐富的想像
用線條及色彩表現樂曲
一種色調能表現出一種情緒,而一段樂曲也能體現一種情緒.當兩者結合在一起時,音樂也就出現另一種理解方式.例如在欣賞《森里變奏曲》的時候,先讓孩子們體會樂曲的情緒,然後提問:"歡樂的情緒應當用什麼顏色來表現悲傷的呢 "並適時的啟發孩子,在教師的引導下,展開豐富的想像力,有的回答:"歡快的用紅色,黃色,悲傷的用灰色,藍色等等".除了用色調來體現音樂,還可以啟發幼兒用線條和符號來體現音樂,當樂曲舒緩時,用直線;當樂曲激烈時,用波浪線;當樂曲歡快時,用圓點.這些都是隨著幼兒對樂曲的理解而產生的.如打擊樂《土耳其進行曲》圖譜中表示小鈴的",",表示串鈴的" … "和表示木魚的"?".這些符號對幼兒理解和再現樂曲的特性起到了非常大的幫助,提示作用.因此,對樂曲的理解,本身就是一種再創造,而用顏色和線條來表現音樂,則就是幼兒把音樂具體化,鮮明化.
(2)用圖譜表現樂曲.
偉大的作曲家根據故事而創作改編歌劇,這是需要堅實的藝術功底,強烈的創作慾望,以及豐富的想像力及創作能力.作為幼兒,在欣賞音樂的時候如果光聽音樂,會有一定的難度.但如果讓幼兒在欣賞音樂的時候,不自己對音樂的理解變成小故事,並用他們喜歡的圖譜的形式來表現,孩子們就會很容易的理解了音樂,並對音樂欣賞產生濃厚的興趣.如《獅王進行曲》圖譜中表現獅王出場的由小至大的腳印和表現吼聲的弧形鋸齒;《森林變奏曲》是一首三段體的音樂,我啟發幼兒在欣賞音樂的同時,把自己想到的變成一段故事,並要求幼兒把音樂用圖譜記錄下來,音樂開始的時候開始,音樂結束的時候結束.孩子們紀錄的非常認真,而且五花八門,思路開闊.張炎雨小朋友是這樣紀錄的:第一樂段小動物們在快活的游戲,用小兔子來表示;第二樂段大灰狼來了,用牙齒來表示;第三樂段大灰狼走了,小兔子又可以游戲了,用太陽表示.所以說,用圖譜來表現音樂,不僅激發了幼兒的創作和想像慾望,又充分理解了音樂.對欣賞難懂的樂曲,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法.
《綱要》中多次提到:激發情趣,體驗審美愉悅和創造的快樂,體驗自我表現和創造的成就感.恢復幼兒的創造天性,歸還幼兒本應享受的愉悅音樂的機會,是音樂活動開發幼兒創造力的重要指導思想.通過以上嘗試,我發現班上幼兒對音樂活動的興趣越來越濃厚,幼兒的性情和品格得到了陶冶,幼兒的音樂素質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提高,幼兒各種能力也得到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