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台光學顯微鏡是誰發明的
可以說是伽利略。
早在公元前一世紀,人們就已發現通過球形透明物體去觀察微小物體時,可以使其放大成像。後來逐漸對球形玻璃表面能使物體放大成像的規律有了認識。1590年,荷蘭和義大利的眼鏡製造者已經造出類似顯微鏡的放大儀器。1610年前後,義大利的伽利略和德國的開普勒在研究望遠鏡的同時,改變物鏡和目鏡之間的距離,得出合理的顯微鏡光路結構,當時的光學工匠遂紛紛從事顯微鏡的製造、推廣和改進。
17世紀中葉,英國的羅伯特。胡克和荷蘭的列文.虎克,都對顯微鏡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1665年前後,胡克在顯微鏡中加入粗動和微動調焦機構、照明系統和承載標本片的工作台。這些部件經過不斷改進,成為現代顯微鏡的基本組成部分。1673~1677年期間,列文虎克製成單組元放大鏡式的高倍顯微鏡。
2. 最古老的生物化石標本是在哪裡發現的
中國最早的:新發現的這一世界上最原始的鳥類化石,采自我國河北豐寧龍鳳山晚中生代橋頭組的深灰色——灰黑色薄層凝灰質粉砂質泥岩中.比始祖鳥還要古老的「神州金鳳鳥」.
科學家對完整的始祖鳥化石進行分析後發現,始祖鳥長著與獸腳類恐龍相似的腳.這一發現為鳥類起源於恐龍的理論提供了新的支持.
恐龍最早大概是一六幾幾年被人們發現的,最早發現的是一個大骨頭,因為當時人們對於生物進化了解的知識非常少,就把它說成是一個古代巨大猿人的腿骨化石.從這塊化石開始,陸陸續續人們又開始發現了很多很多其他的恐龍化石.始祖鳥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鳥類祖先.19世紀中晚期,科學家在德國巴伐利亞的石灰岩層中首次發現生活在約1.5億年前的始祖鳥化石.近年來,中國等國的古生物學者發掘了更多的始祖鳥化石,已部分證明始祖鳥和食肉的獸腳類恐龍有最近的親緣關系,支持了鳥類起源於恐龍的理論.
3. 顯微鏡是誰發明的
最早的顯微鏡是16世紀末期在荷蘭製造出來的。發明者是亞斯·詹森,荷蘭眼鏡商,或者另一位荷蘭科學家漢斯·利珀希,他們用兩片透鏡製作了簡易的顯微鏡,但並沒有用這些儀器做過任何重要的觀察。
後來有兩個人開始在科學上使用顯微鏡。第一個是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他通過顯微鏡觀察到一種昆蟲後,第一次對它的復眼進行了描述。第二個是荷蘭亞麻織品商人列文虎克(1632年-1723年),他自己學會了磨製透鏡。他第一次描述了許多肉眼所看不見的微小植物和動物。
(3)誰發明標本擴展閱讀:
光學顯微鏡由光學系統、照明裝置、機械裝置三部分組成。電子顯微鏡由鏡筒、真空裝置和電源櫃三部分組成。具體介紹如下:
1、光學顯微鏡的光學系統包含目鏡和物鏡,物鏡接近被觀察的物體,物鏡的分辨力決定了顯微鏡的分辨能力,物體的細微結構經過目鏡的放大作用,能達到人眼所能分辨的大小即可分辨出來。照明裝置包含反光鏡和聚光器。
2、反光鏡主要裝在鏡座上面,有平、凹兩面。凹面鏡聚光作用強,適於光線較弱的時候使用,平面鏡聚光作用弱,適於光線較強時使用。聚光器位於鏡台下方的集光器架上,由聚光鏡和光圈組成,其作用是把光線集中到所要觀察的標本上。
3、機械裝置的作用主要是用來固定與調節光學鏡頭,固定與移動標本等。主要包括鏡座、鏡臂、載物台、鏡筒、物鏡轉換器、與調焦裝置組成。
4. 林黑兒是誰他被人做成了標本是真的嗎
林黑兒是一個民間的愛國女子組織的創立者,他這個組織的主要任務是對付八國聯軍這些外國人。在林黑爾的領導下,嚴重打擊了這些外國人的囂張氣焰,有效地緩解了當時的社會民怨,但是最終寡不敵眾,被八國聯軍這些侵略者給抓住了,但是我們不能肯定林黑兒被製作成了標本,因為我們到目前為止都沒有找到有力的證據來證明這一點。我們只能說林黑兒是一個偉大的民族英雄,值得我們去尊敬和敬佩。
在林黑兒的帶領之下,這個組織對這些外國侵略者帶來了極大的麻煩,他們破壞的那些洋人的交通要道,以及殺害了當時洋人的許多首領。可以說為當時的底層百姓們做出了巨大的榜樣,但是可惜的是由於寡不敵眾,最終還是失敗了,在洋人的洋槍火炮之下,這個名叫紅燈照的愛國組織最終也和義和團一樣被消滅了。雖然這樣的愛國組織被消滅了,但是他們留下來了這種不怕強權英勇愛國的精神。
5. 1959年日本有位生物學家發現用卷柏製成的生物標本在時隔11年之後遇水而活這句
九九年是本人么瘦學校發現用卷不值錢的時候相信,這是啥意思呢沒搞明白。
6. 是誰發現了細胞
英國物理學家羅伯特·胡克從小勤奮好學,製作出來的小玩藝都是極具創意的,總有讓人意想不到的新意。他把兩片凹透鏡組合起來看雞毛。發現羽干樹技那麼粗大,絨毛也成了一根根粗壯的線。經過多次堅持不懈調試兩個鏡片的距離,他終於找出了焦距與放大倍數的關系。
為了能夠更好地看到更微小的世界,胡克認為需要在鏡片精度上動腦筋。經過苦心的研磨,他終於製造了一些晶亮透明的小鏡片。他反反復復組裝試驗這些小鏡片,經過長期夜以繼日的辛苦潛心研製,終於誕生了當時世界上最好的一架復式顯微鏡。
有一天,胡克用自己研製的放大鏡來觀察切成了相薄的軟木薄片,終於發現了,這東西竟由許許多多小格子組成,他給這些小格子取了一個名字,叫細胞。不過胡克看到的只是一些死細胞的細胞壁,關於活細胞的有關情況他一無所知。
胡克發現細胞的消息傳遍世界,人們眼界大開。後來的科學家受到極大的鼓舞。荷蘭生物學家安東尼·列文胡克(1632—1923年)有了進下一步的發現。從小當過學徒的列文胡克,有熟練的金銀匠手藝,在科學實驗中,他不知經過多少次失敗,用汗水和智慧製成了放大300倍的顯微鏡,比羅伯特·胡克的顯微鏡要精巧多了。
後來,列文胡克將各種標本放在顯微鏡觀察:青蛙的血液、昆蟲的復眼、人的口腔牙垢等平時肉眼看不清的東西、此時一覽無遺了。他驚嘆著:「在一個人口腔牙垢里的小動物比整個王國的居民還多」。這下轟動了全球,連至高無上的女王也向他請求,要看一看連皇上也看不著的東西呢!
7. 誰發明了顯微鏡
早在公元前一世紀,人們就已發現通過球形透明物體去觀察微小物體時,可以使其放大成像。後來逐漸對球形玻璃表面能使物體放大成像的規律有了認識。 1590年,荷蘭和義大利的眼鏡製造者已經造出類似顯微鏡的放大儀器。 1611年 Kepler(克卜勒):提議復合式顯微鏡的製作方式。
1665年 Hooke(胡克):「細胞」名詞的由來便由虎克利用復合式顯微鏡觀察植物的木栓組織上的微小氣孔而得來的。
1674年 Leeuwenhoek(列文胡克):發現原生動物學的報導問世,並於九年後成為首位發現「細菌」存在的人。
1833年 Brown(布朗):在顯微鏡下觀察紫羅蘭,隨後發表他對細胞核的詳細論述。
1838年 Schlieden and Schwann(施萊登和施旺):皆提倡細胞學原理,其主旨即為「有核細胞是所有動植物的組織及功能之基本元素」。
1857年 Kolliker(寇利克):發現肌肉細胞中之線粒體。
1876年 Abbe(阿比):剖析影像在顯微鏡中成像時所產生的繞射作用,試圖設計出最理想的顯微鏡。
1879年 Flrmming(佛萊明):發現了當動物細胞在進行有絲分裂時,其染色體的活動是清晰可見的。
1881年 Retziue(芮祖):動物組織報告問世,此項發表在當世尚無人能凌駕逾越。然而在20年後,卻有以Cajal(卡嘉爾)為首的一群組織學家發展出顯微鏡染色觀察法,此舉為日後的顯微解剖學立下了基礎。
1882年 Koch(寇克):利用苯安染料將微生物組織進行染色,由此他發現了霍亂及結核桿菌。往後20年間,其它的細菌學家,像是Klebs and Pasteur(克萊柏和帕斯特)則是藉由顯微鏡下檢視染色葯品而證實許多疾病的病因。
1886年 Zeiss(蔡氏):打破一般可見光理論上的極限,他的發明--阿比式及其它一系列的鏡頭為顯微學者另闢一新的解像天地。
1898年 Golgi(高爾基):首位發現細菌中高爾基體的顯微學家。他將細胞用硝酸銀染色而成就了人類細胞研究上的一大步。
1924年 Lacassagne(蘭卡辛):與其實驗工作夥伴共同發展出放射線照相法,這項發明便是利用放射性釙元素來探查生物標本。
1930年 Lebedeff(萊比戴衛):設計並搭配第一架干涉顯微鏡。另外由Zernicke(卓尼柯)在1932年發明出相位差顯微鏡,兩人將傳統光學顯微鏡延伸發展出來的相位差觀察使生物學家得以觀察染色活細胞上的種種細節。
1941年 Coons(昆氏):將抗體加上螢光染劑用以偵測細胞抗原。
1952年 Nomarski(諾馬斯基):發明干涉相位差光學系統。此項發明不僅享有專利權並以發明者本人命名之。
1981年 Allen and Inoue(艾倫及艾紐):將光學顯微原理上的影像增強對比,發展趨於完美境界。
1988年 Confocal(共軛焦)掃描顯微鏡在市場上被廣為使用。
這種儀器一直在改良中,發明者可以說有好幾個,其中最受公認的是列文虎克
8. 細胞是誰發現的
誰首先發現了細胞-羅伯特·虎克還是列文虎克?
迄今,國內學術界大都認為,英國學者羅伯特·虎克(Robert Hooke 1635~1702)在1665年發現了細胞,這似乎已成了定論。1985年出版的中學《生物》教科書中就明確寫道:「細胞是英國物理學家羅伯特·虎克於1665年發現的。」1996年出版的《生物》中學教科書第一冊雖沒有寫得像1985年版的那樣明確,但仍認為:他(指Hooke)給這些「小房間」取名叫做細胞。國內高等學校教材也大都肯定是Hooke首先發現細胞。作者在《分子細胞生物學》一書中把Hooke在1665年發表的軟木顯微結構圖中的小孔看作是細胞學史上的第一個細胞模式圖。在《中國大網路全書·生物學》分冊的細胞學部分中也肯定了:「1665年英國物理學家R.胡克發現細胞。」國外有的書刊也把Hooke看作是細胞的發現者。那麼如果我們把這一問題認真加以核實的話,就會發現把Hooke看成是細胞的首先發現者是不恰當的。
1 Hooke使用的cell一詞無「細胞」涵義
R.Hooke是一位出色的物理學家,是英國皇家學會的早期會員之一。他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了多種物體。1665年他發表了《顯微圖譜》(Micrographia)專著,記載了對礦物、植物、動物標本的顯微結構的觀察結果。當時他是從物理學的角度進行觀察的。其中最出色的觀察要算是對軟木薄片里密集排列著小孔的發現,他詳細地描述了觀察的結果,並把這些小孔稱為pores或cells。他推想這些小孔是為植物生長供應液體的通道。在Hooke生活的年代,英文cell一詞的詞意是「囚室」或「小室」,他在觀察到軟木的顯微圖象時把其中的小孔形象化地稱為「小室」(cell)或「小孔」(pores)。Hooke對自己觀察到的現象很興奮,他在描述時說:我一看到這種形象就認為這是我的發現。因為它確是我第一次看到的微小孔洞,也可能是歷史上的第一次發現。這顯然使我理解了軟木為什麼這么輕的原因。從Hooke的表述可以看出,他觀察到的是軟木的物理結構,而不是植物組織的細胞結構。因此Hooke在顯微鏡下看到的只是植物死的細胞壁及其圍成的腔隙,並沒看到原生質體,更談不到完整的活細胞了。
由此可見,Hooke既沒有看到真正的細胞,也無從用cell一詞來指細胞。
1675~1679年M.Malpighi也觀察到植物的管結構是由小囊(utricles)組成,他所稱的小囊相當於Hooke所說的小室,但其描述也未超過Hooke的水平。
2 首先觀察到細胞的是Leeuwenhoek
與Hooke生活在同一時代的荷蘭人列文虎克(Antoni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在對生物的顯微觀察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Leeuwenhoek的出身、家境和學歷遠不及Hooke,他在布店中當過學徒,1671年才開始了科學技術生涯,是年他已近40歲。可是他刻苦鑽研,自強不息,掌握了一手磨製優質透鏡的絕技。最初他磨製透鏡的目的是檢驗布匹的質量,後來他進一步把磨製的透鏡裝配成了顯微鏡,對許多物體進行了觀察。同時他又認真閱讀了當時的一些重要生物學著作,為他進行生物標本的研究奠定了基礎。他利用顯微鏡在液體標本中發現了許多微生物,他認為他所觀察到的那些能動的物體是小動物。1673年(Hooke發表《Micrographia》專著後的8年),他把所觀察到的結果寫信報告給了英國皇家學會,他的報告在學會中引起了轟動,因為這是第一次觀察到了過去誰也沒有看到過的微小生物。此後,他又陸續把觀察到的結果不斷向皇家學會報告,先後共寫了30幾封信。這些信實際上就是Leeuwenhoek的學術論文,報告了他的許多重大發現,如細菌、原生動物、輪蟲和性細胞等。他還測量了一些細胞的大小,如紅細胞為7.2μm;細菌為2~3μm。他認為能動的精子不是動物,而是精液中的正常成分。40餘年中,他觀察了節肢動物、軟體動物、魚類、兩棲類、鳥類和哺乳動物(包括人)的精子。他在研究動物和植物生殖活動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貢獻。由此可見,Leeuwenhoek是一位名符其實的卓越的生物學家。他雖然沒有使用cell一詞,然而他確實首先觀察到了完整的活細胞。由於Leeuwenhoek所報告的都是一些重大發現,英國皇家學會把他的信件全部由荷蘭文譯成了英文,並匯編成了論文集,冠名為《Phiosophical Transaction》(《哲學匯報(1673~1724)》。他所觀察到的細菌、紅細胞、精子都是游離的活細胞,因此之故把細胞的發現歸功於Leeuwenhoek,他是當之無愧的。鑒於Leeuwenhoek在生物學研究中做出的卓越貢獻,1680年他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699年獲得了巴黎科學院通訊院士的榮譽稱號。
3 19世紀初的學者才賦予了cell以「細胞」的詞義
Hooke借用cell一詞來描述他首先觀察到的軟木中的小室,圍成這些小室的四壁則僅是植物細胞壁的殘留物。那麼,為什麼許多學者會把Hooke稱為細胞的發現者呢?我想不外乎是,在100多年後當學者們認識到原生質體時,又繼續沿用了Hooke借用的Cell一詞來稱呼原生質體。庄孝僡在「從胡克到細胞生物學」一文中寫道:「盡管胡克所看到的不是細胞本身而只是細胞的外殼——小室的四壁實際上是植物細胞的細胞壁,因為他首先敘述了這樣的構造,Cell一詞還是被沿用下來了,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繼胡克之後首先是植物學家對植物細胞進行觀察,而植物細胞都是有細胞壁的,和胡克的敘述一致。」然而,盡管如此,後人所沿用的Cell一詞與Hooke借用的Cell一詞是字同義不同,前者賦予了Cell一詞真正的細胞涵義,而後者只是用Cell一詞指木栓中的具壁小室。因此,Cell一詞自Hooke在《Micrographia》一書中借用時及以後的100多年中不應譯為細胞。
究竟是誰首先沿用Cell一詞來稱呼原生質體,無從查考。據記載,19世紀初學者們才注意到了植物組織的小室中的原生質體結構。植物解剖學家C.B.Mirbel(1809)一反傳統觀念,認為植物各種組織中的細胞具有獨立性。由此可見,隨著科學的發展,到19世紀初學者才給Cell一詞添加上了細胞的涵義,並沿用下來,結果使後人誤認為,細胞是Hooke發現的;Hooke首先創用了「細胞」(Cell)一詞。早在60年代初,復旦大學遺傳學研究室翻譯了由E.D.P.De Robertis等著的第二版《普通細胞學》,譯者為了糾正上述誤解,就曾對Cell一詞的譯法(細胞)做了註解:「Hooke當時所看到的細胞,只是一些死了的沒有內容物的細胞壁和中間的空腔,因此看上去好像一個個小室(cell)一樣。後來對細胞的概念逐漸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但Cell一字則因習慣而沿用了下來,結果使它產生了一個新的意義,即所謂細胞。」其實在翻譯Hooke所著的《Micrographia》原著的文字時,不應把Cell譯為細胞,而應譯為「小室」。
R.Hooke和A.Leeuwenhoek都是17世紀下半葉在學術上貢獻卓著的學者。本文的目的不是要評價兩位學者的學術貢獻大小,而只是想就誰首先發現細胞的問題做出客觀的評說,以期今後在教學中能對此問題有一個准確的介紹。根據兩位學者報道的研究結果來看,首先發現細胞的應當是Leeuwenhoek,而Hooke的發現則為後人進一步研究生物體的細胞結構起了啟迪作用。賦予Cell一詞以「細胞」涵義的則應歸功於19世紀初期的生物學家。
9. 誰首先發現了細胞-羅伯特·虎克還是列文虎克
迄今,國內學術界大都認為,英國學者羅伯特·虎克(Robert Hooke 1635~1702)在1665年發現了細胞,這似乎已成了定論。1985年出版的中學《生物》教科書中就明確寫道:「細胞是英國物理學家羅伯特·虎克於1665年發現的。」1996年出版的《生物》中學教科書第一冊雖沒有寫得像1985年版的那樣明確,但仍認為:他(指Hooke)給這些「小房間」取名叫做細胞。國內高等學校教材也大都肯定是Hooke首先發現細胞。作者在《分子細胞生物學》一書中把Hooke在1665年發表的軟木顯微結構圖中的小孔看作是細胞學史上的第一個細胞模式圖。在《中國大網路全書·生物學》分冊的細胞學部分中也肯定了:「1665年英國物理學家R.胡克發現細胞。」國外有的書刊也把Hooke看作是細胞的發現者。那麼如果我們把這一問題認真加以核實的話,就會發現把Hooke看成是細胞的首先發現者是不恰當的。
1 Hooke使用的cell一詞無「細胞」涵義
R.Hooke是一位出色的物理學家,是英國皇家學會的早期會員之一。他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了多種物體。1665年他發表了《顯微圖譜》(Micrographia)專著,記載了對礦物、植物、動物標本的顯微結構的觀察結果。當時他是從物理學的角度進行觀察的。其中最出色的觀察要算是對軟木薄片里密集排列著小孔的發現,他詳細地描述了觀察的結果,並把這些小孔稱為pores或cells。他推想這些小孔是為植物生長供應液體的通道。在Hooke生活的年代,英文cell一詞的詞意是「囚室」或「小室」,他在觀察到軟木的顯微圖象時把其中的小孔形象化地稱為「小室」(cell)或「小孔」(pores)。Hooke對自己觀察到的現象很興奮,他在描述時說:我一看到這種形象就認為這是我的發現。因為它確是我第一次看到的微小孔洞,也可能是歷史上的第一次發現。這顯然使我理解了軟木為什麼這么輕的原因。從Hooke的表述可以看出,他觀察到的是軟木的物理結構,而不是植物組織的細胞結構。因此Hooke在顯微鏡下看到的只是植物死的細胞壁及其圍成的腔隙,並沒看到原生質體,更談不到完整的活細胞了。
由此可見,Hooke既沒有看到真正的細胞,也無從用cell一詞來指細胞。
1675~1679年M.Malpighi也觀察到植物的管結構是由小囊(utricles)組成,他所稱的小囊相當於Hooke所說的小室,但其描述也未超過Hooke的水平。
2 首先觀察到細胞的是Leeuwenhoek
與Hooke生活在同一時代的荷蘭人列文虎克(Antoni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在對生物的顯微觀察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Leeuwenhoek的出身、家境和學歷遠不及Hooke,他在布店中當過學徒,1671年才開始了科學技術生涯,是年他已近40歲。可是他刻苦鑽研,自強不息,掌握了一手磨製優質透鏡的絕技。最初他磨製透鏡的目的是檢驗布匹的質量,後來他進一步把磨製的透鏡裝配成了顯微鏡,對許多物體進行了觀察。同時他又認真閱讀了當時的一些重要生物學著作,為他進行生物標本的研究奠定了基礎。他利用顯微鏡在液體標本中發現了許多微生物,他認為他所觀察到的那些能動的物體是小動物。1673年(Hooke發表《Micrographia》專著後的8年),他把所觀察到的結果寫信報告給了英國皇家學會,他的報告在學會中引起了轟動,因為這是第一次觀察到了過去誰也沒有看到過的微小生物。此後,他又陸續把觀察到的結果不斷向皇家學會報告,先後共寫了30幾封信。這些信實際上就是Leeuwenhoek的學術論文,報告了他的許多重大發現,如細菌、原生動物、輪蟲和性細胞等。他還測量了一些細胞的大小,如紅細胞為7.2μm;細菌為2~3μm。他認為能動的精子不是動物,而是精液中的正常成分。40餘年中,他觀察了節肢動物、軟體動物、魚類、兩棲類、鳥類和哺乳動物(包括人)的精子。他在研究動物和植物生殖活動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貢獻。由此可見,Leeuwenhoek是一位名符其實的卓越的生物學家。他雖然沒有使用cell一詞,然而他確實首先觀察到了完整的活細胞。由於Leeuwenhoek所報告的都是一些重大發現,英國皇家學會把他的信件全部由荷蘭文譯成了英文,並匯編成了論文集,冠名為《Phiosophical Transaction》(《哲學匯報(1673~1724)》。他所觀察到的細菌、紅細胞、精子都是游離的活細胞,因此之故把細胞的發現歸功於Leeuwenhoek,他是當之無愧的。鑒於Leeuwenhoek在生物學研究中做出的卓越貢獻,1680年他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699年獲得了巴黎科學院通訊院士的榮譽稱號。
3 19世紀初的學者才賦予了cell以「細胞」的詞義
Hooke借用cell一詞來描述他首先觀察到的軟木中的小室,圍成這些小室的四壁則僅是植物細胞壁的殘留物。那麼,為什麼許多學者會把Hooke稱為細胞的發現者呢?我想不外乎是,在100多年後當學者們認識到原生質體時,又繼續沿用了Hooke借用的Cell一詞來稱呼原生質體。庄孝僡在「從胡克到細胞生物學」一文中寫道:「盡管胡克所看到的不是細胞本身而只是細胞的外殼——小室的四壁實際上是植物細胞的細胞壁,因為他首先敘述了這樣的構造,Cell一詞還是被沿用下來了,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繼胡克之後首先是植物學家對植物細胞進行觀察,而植物細胞都是有細胞壁的,和胡克的敘述一致。」然而,盡管如此,後人所沿用的Cell一詞與Hooke借用的Cell一詞是字同義不同,前者賦予了Cell一詞真正的細胞涵義,而後者只是用Cell一詞指木栓中的具壁小室。因此,Cell一詞自Hooke在《Micrographia》一書中借用時及以後的100多年中不應譯為細胞。
究竟是誰首先沿用Cell一詞來稱呼原生質體,無從查考。據記載,19世紀初學者們才注意到了植物組織的小室中的原生質體結構。植物解剖學家C.B.Mirbel(1809)一反傳統觀念,認為植物各種組織中的細胞具有獨立性。由此可見,隨著科學的發展,到19世紀初學者才給Cell一詞添加上了細胞的涵義,並沿用下來,結果使後人誤認為,細胞是Hooke發現的;Hooke首先創用了「細胞」(Cell)一詞。早在60年代初,復旦大學遺傳學研究室翻譯了由E.D.P.De Robertis等著的第二版《普通細胞學》,譯者為了糾正上述誤解,就曾對Cell一詞的譯法(細胞)做了註解:「Hooke當時所看到的細胞,只是一些死了的沒有內容物的細胞壁和中間的空腔,因此看上去好像一個個小室(cell)一樣。後來對細胞的概念逐漸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但Cell一字則因習慣而沿用了下來,結果使它產生了一個新的意義,即所謂細胞。」其實在翻譯Hooke所著的《Micrographia》原著的文字時,不應把Cell譯為細胞,而應譯為「小室」。
R.Hooke和A.Leeuwenhoek都是17世紀下半葉在學術上貢獻卓著的學者。本文的目的不是要評價兩位學者的學術貢獻大小,而只是想就誰首先發現細胞的問題做出客觀的評說,以期今後在教學中能對此問題有一個准確的介紹。根據兩位學者報道的研究結果來看,首先發現細胞的應當是Leeuwenhoek,而Hooke的發現則為後人進一步研究生物體的細胞結構起了啟迪作用。賦予Cell一詞以「細胞」涵義的則應歸功於19世紀初期的生物學家。
10. 最早的古猿標本是在哪裡發現的
20世紀70年代,在衣索比亞的哈達爾發現了一個古猿遺骸,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和最完整的古猿標本?這是一具生活在約340多萬年前的年幼女性的遺骨?她形似類人猿,能直立行走?這個愛稱為"盧茜"的遺骸外表與類人猿很相像,有著低額和突出的上下顎?盧茜的骨骼輕而易碎,低額的顱骨中一個很小的腦部,眼睛以上的骨頭像類人猿眉骨一般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