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外國有一個無腳無手的演講者是是誰啊
NickVujicic
尼克·武伊契奇(英語:NickVujicic,1982年12月4日生於澳大利亞墨爾本),塞爾維亞裔澳大利亞籍基督教佈道家,「沒有四肢的生命」(LifeWithoutLimbs)組織創辦人。他天生沒有四肢,但勇於面對身體殘障,創造了生命的奇跡。
武伊契奇出生於1982年12月4日。他一生下來就沒有雙臂和雙腿,只在左側臀部以下的位置有一個帶著兩個腳指頭的小「腳」。尼克·武伊契奇的雄姿
看到兒子這個樣子,他的父親嚇了一大跳,甚至忍不住跑到醫院產房外嘔吐;他的母親也無法接受這一殘酷的事實,直到武伊契奇4個月大她才敢抱他。武伊契奇這種罕見的現象醫學上取名「海豹肢症」。父母對這一病症發生在他身上感到無法理解,多年來到處咨詢醫生也始終得不到醫學上的合理解釋。「我母親本身是名護士,懷孕期間一切按照規矩做,」英國《每日郵報》7月1日援引武伊契奇的話報道,「她一直在自責。[
但是,武伊契奇的雙親並沒有放棄對兒子的培養,而是希望他能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和學習。「父親在我18個月大時就把我放到水裡,」武伊契奇說,「讓我有勇氣學習游泳。」武伊契奇的父親是一名電腦程序員,還是一名會計。武伊契奇6歲時,父親開始教他用兩個腳指頭打字。後來,父母把武伊契奇送進當地一所普通小學就讀。武伊契奇行動得靠電動輪椅,還有護理人員負責照顧他。母親還發明了一個特殊塑料裝置,可以幫助他拿起筆。沒有父母陪在身邊,武伊契奇難免受到同學欺凌。「8歲時,我非常消沉,」他回憶說,「我沖媽媽大喊,告訴她我想死。」10歲時的一天,他試圖把自己溺死在浴缸里,但是沒能成功。期間雙親一直鼓勵他學會戰勝困難,他也逐漸交到了朋友。直到13歲那年,武伊契奇看到一篇刊登在報紙上的文章,介紹一名殘疾人自強不息,給自己設定完成一系列偉大目標的故事。他受到啟發,決定把幫助他人作為人生目標。如今回想起那段倍感艱辛的學習經歷,武伊契奇認為這是父母為讓他融入社會作出的最佳抉擇。「那段時間對我而言非常艱難,但它讓我變得獨立」。事實上,他現在擁有「金融理財和地產」學士學位。
編輯本段挑戰
經過長期訓練,殘缺的左「腳」成了武伊契奇的好幫手,不僅幫助他保持身體平衡,還可以踢球、打字。他要寫字或取物時,也是用兩個腳指頭夾著筆或其他物體。「我管它叫『小雞腿』,」武伊契奇開玩笑說,「我呆在水裡時可以漂起來,因為我身體的80%是肺,『小雞腿』則像是推進器。」尼克·武伊契奇好樣的!
游泳並不是武伊契奇惟一的體育運動,他對滑板、足球也很在行,「最喜歡英超比賽」。他還能打高爾夫球。擊球時,他用下巴和左肩夾緊特製球桿,然後擊打。去年,武伊契奇在美國夏威夷學會了沖浪。他甚至掌握了在沖浪板上360度旋轉這樣的超高難度動作。由於這個動作屬首創,他完成旋轉的照片還刊登在了《沖浪》雜志封面。「我的重心非常低,所以可以很好地掌握平衡,」他平靜地說。由於武伊契奇的勇敢和堅忍,1990年他被授予「年度澳大利亞年輕公民」稱號。
武伊契奇從17歲起開始做演講,向人們介紹自己不屈服於命運的經歷。隨著演講邀請信紛至沓來,武伊契奇開始到世界各地演講,迄今已到過24個國家和地區。他還創辦了「沒有四肢的生命」組織,幫助有類似經歷的人們走出陰影。2007年,武伊契奇移居美國洛杉磯,不過演講活動並沒有停止。今年他計劃去南非和中東地區演講。他用帶澳大利亞口音的英語告訴記者,「我告訴人們跌倒了要學會爬起來,並始終愛自己」。
『貳』 在手紙沒有發明之前,古人是怎樣解決問題的
古人用什麼擦屁股
摘要:本文追溯了三國至明清期間中國人如廁拭穢方法的流變過程。廁籌在三國時期隨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而使用手紙的正式記錄由元朝蒙古族開創,此二者皆為中國古代拭穢風俗流變的重要轉折點,從而印證了中華文明的開放性特徵。
關鍵詞:廁籌;手紙
古人大便後用何物拭穢?港劇《尋秦記》提出了這一問題。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香
港特警項少龍被時空穿梭機送到戰國時代的趙國,夜宿一居民家中,內急要上廁所,項少龍向老翁要「衛生紙」,老翁懵然不知何物,項說:「怎麼擦屁股」?老翁從茅坑邊拿起一塊竹片說「這就是啊!請隨便用」。看到此處,不禁使人失笑。對呀,古人用什麼擦屁股呢?
本文逆時間之河而上,由近到遠追溯了古人拭穢風俗流變的歷史。需要說明的是,現在不排除某些地區某些人還在使用五花八門的其他物事,但是主流是人們普遍用衛生紙,因此我們考證歷史,也僅僅考證能夠代表一個時代文明的主流。
元明清--粗紙時代
清朝人用紙拭穢,有多處文獻可以考證。此處僅舉一例,紅樓夢第四十一回有段劉姥
姥拉肚子的文字:劉姥姥覺得腹內一陣亂響, 忙的拉著一個小丫頭,要了兩張紙就解衣。眾人又是笑,又忙喝他「這里使不得!」忙命一個婆子帶了東北上去了。這段描寫說明,在曹雪芹生活時期,無論是大觀園還是鄉下的人物,都已經使用手紙拭穢了。
明朝皇宮中專門負責後勤的機構,名叫「四司」,據《明史》志第五十職官三記載:
「惜薪司掌所用薪炭之事;鍾鼓司掌管出朝鍾鼓,及內樂、傳奇、過錦、打稻諸雜戲;寶鈔司掌造粗細草紙;混堂司掌沐浴之事」。其中寶鈔司就是管手紙的部門了。
那麼,當時的人們用的是什麼紙呢?所以還要了解中國古代紙的種類。
明清之際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殺青第十三記載:「凡紙質用楮樹(一名榖樹)皮
與桑穰、芙蓉膜等諸物者為皮紙。用竹麻者為竹紙。精者極其潔白,供書文、印文、柬、啟用。粗者為火紙、包裹紙」。又記載:「此紙(火紙)十七供冥燒,十三供日用」。由此可知,紙因其原料不同而分為「皮紙」和「竹紙」,但無論何種紙都有「精」、「粗」之分,其中精者用來寫字,粗者百分之七十用來做焚燒祭鬼神,百分之三十為日用品。
分清了紙的種類,我們還要知道,敬惜字紙在中國有很久的傳統。民間傳說用印了字
的紙拭穢要遭到報應。清朝時,社會上有大量的《惜字律》被看作是文昌帝君制定的天條聖律而流傳,今天我們仍然可以看到《惜字律》、《惜字新編》、《惜字征驗錄》、《文昌帝君惜字律》、《文昌惜字功過律》等。官方甚至明文禁止在可能用來拭穢的紙上印字。「1873年3月14日《申報》刊載消息說,一女子用字紙拭穢,扔入便桶,遭雷擊跪倒。同年12月3日兩江總督李宗羲通令各紙坊鋪:不準於草紙等項紙邊加蓋字型大小戳記,更不許將廢書舊賬改造還魂紙,以免穢褻」[1]。
使用手紙的最早記載見於元朝,唐宋之前,人們用的是一種叫做「廁籌」的木頭片或
竹片,大概是因為元朝統治者文化落後,沒有漢民族「敬惜字紙」的意識。據《元史》列傳第三後妃二記載,「裕宗徽仁裕聖皇後」伯藍也怯赤當太子妃的時候對婆婆「昭睿順聖皇後」非常孝順,她要在婆婆拭穢之前用自己的臉試試手紙的柔軟度:「後性孝謹,善事中宮,世祖每稱之為賢德媳婦。侍昭睿順聖皇後,不離左右,至溷廁所用紙,亦以面擦,令柔軟以進。」
綜上可知,元明清之際人們開始用手紙拭穢,這種紙大多是沒有字的「粗」紙。至於
皇宮中所用手紙為粗紙還是精紙,不可詳考,我想太子妃一定不至於用粗糙的紙去摩擦嬌嫩的臉蛋吧。
唐宋--廁籌與粗紙並用時代
廁籌又稱廁簡,簡單的說,就是大便後用來拭穢的木條或竹條。這種廁籌上個世紀還
在中國和日本的部分地區使用。
近來日本考古發現了許多古代廁所,1992年在奈良縣高殿町發掘藤原京遺址過程中,
發現了被稱為「日本最古老的廁所」遺跡,廁所遺跡出在7世紀末的藤原京右京七條一坊建築遺址的外側,「廁坑中出土籌木150餘根」。類似的廁籌還在福岡市發掘的大約公元720~730年間的鴻臚館廁所遺址中發現。時間在11- 12世紀的岩手縣平泉町的柳之御所遺址也出土了大量廁籌,其規格「平均長24、寬0.5-0.8、厚0.5厘米」[2]。唐宋間,中日交往密切,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對日本影響很深,因此日本的這些考古發現對推論唐宋時期中國人的拭穢工具很有參考價值。
除了考古實物佐證外,唐宋間使用廁籌的記載也多見於史籍,宋馬令《南唐書.浮屠傳
》:「後主與周後頂僧伽帽,披袈裟,課誦佛經,跪拜頓顙,至為瘤贅。親削僧徒廁簡,
試之以頰,少有芒剌,則再加修治。」《資治通鑒》唐紀四十七記載,韓滉任鎮海節度使,運送大量物資至關中,其中就有廁籌:「則資裝器用已充舟中矣,下至廁籌,滉皆手筆記列,無不周備。」
唐代高僧道宣所述《教誡新學比丘行護律儀》上廁法第十四記載了僧人的日常規范,
其中上廁法要求僧人「常具廁籌,不得失闕」,並明文規定:「不得用文字故紙」。這個記載證明了唐朝時代的僧人用廁籌拭穢,同時很有意思的是禁止用「文字故紙」拭穢,既然禁止,那麼現實生活中一定有人這樣做,不然何來禁止呢?
唐宋之間,紙已經不僅僅用於寫字,而且用作日用和焚燒祭鬼神。宋人《愛日齋叢鈔
》記載「南齊廢帝好鬼神,常剪紙為錢,以代束帛,而有紙錢」;《唐書》王嶼傳:「漢以來葬者皆有瘞錢,禱神而用紙錢,則自王嶼始」;唐以後焚燒紙錢記載開始在史料中頻頻出現。又《天工開物》記載:「盛唐時鬼神事繁,以紙錢代焚帛,北方用切條名曰板紙。故造此者名曰火紙......此紙十七供冥燒,十三供日用,其最粗而厚者名曰包裹紙,則竹麻和宿田晚稻稿所為也」。既然出現了日用的紙,那麼,人們用它拭穢也是順理成章了。
魏晉南北朝--廁籌時代
唐之前,已有使用廁籌的記載,但未見有用紙拭穢之證據。
資治通鑒卷一百六十六梁紀二十二記載北齊皇帝高洋「雖以楊愔為宰相,使進廁籌,
以馬鞭鞭其背,流血浹袍。」
魯迅《古小說鉤沉》輯東晉裴啟佚書《語林》記載「劉寔詣石崇,如廁,見有絳紗帳
大床,茵蓐甚麗,兩婢持錦香囊,寔遽反走,即謂崇曰:乃誤入卿室內,崇曰:是廁耳,寔更往,向乃守廁婢,所進錦囊,實籌」
唐朝僧人道世所著《法苑珠林》卷第十三之「感應錄」記載:「吳時於建鄴後園平地
。獲金像一軀。討其本緣。謂是周初育王所造。鎮於江府也。何以知然。自秦漢魏未有佛法南達。何得有像埋瘞於地。孫皓得之。素未有信。不甚尊重。置於廁處令執屏籌。」此事若為真,則是三國時期就使用廁籌的明證。
用廁籌之法疑隨佛教而傳入中國。在早期的佛教諸律中,記載了釋迦牟尼指導眾比丘
使用廁籌的事情,如毗尼母經卷第六:爾時世尊在王舍城,有一比丘,婆羅門種姓。凈多污,上廁時以籌草刮下道,刮不已便傷破之,破已顏色不悅。諸比丘問言:「汝何以顏色憔悴為何患苦」?即答言:「我上廁時惡此不凈,用籌重刮即自傷體,是故不樂」。針對這種情況,釋迦牟尼佛說:「起止已竟,用籌凈刮令凈。若無籌不得壁上拭令凈,不得廁板梁栿上拭令凈,不得用石,不得用青草,土塊軟木皮軟葉奇木皆不得用;所應用者,木竹葦作籌。
度量法,極長者一磔,短者四指。已用者不得振令污凈者,不得著凈籌中。是名上廁用廁籌法。」
釋迦牟尼佛生活於公元前六、七世紀,這些戒律則成文於他逝世之後的一百多年,所
以從目前的文獻資料看,印度使用廁籌的歷史要比中國早得多。東漢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最初傳入的只是一些「經」,而對信眾的日常起居做出明確要求的「律」則是從三國開始,而中國人使用廁籌的最早紀錄也自三國始,所以廁籌由印度傳入說目前還是站得住腳的。但是不排除中國人在此之前就使用廁籌,只是目前沒有證據而已。最終的答案,可能還要今後的考古發現來給出。
使用廁籌法隨佛教由印度傳入,後來廁籌改為紙則是由蒙古族的元朝皇室開始。從中
國古代拭穢風俗之流變可見中華文化的開放性,由微知著,由小見大,從此亦可管窺中華民族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優良傳統。
參考資料:http://www.69ja.com
『叄』 機械手的發明過程是什麼
給人以巨人般力量
——20世紀早期機械手的發明
也許有一天你會看到,在交通擁擠的時候,開車的人下了車,從車尾的行李箱中取出一副巨大的金屬構架,把它套在自己身上,用它扛起車子就走。
在理論上這是可能的,因為工程師們開發出來的機械手能給人以巨人般的力量。有一種帶有控制桿和聯動裝置的構架,人們可以把它綁在自己的手臂、腰和腿上,以此來「放大」自己的運動。這種構架能靈巧地模仿人的行為,而力量卻遠遠超過人,因而使用者能輕而易舉地舉起半噸以上的物件。
還有一種不需人的肌肉操縱的機械手,它能貯存200個識別行為。只要把操作程序輸入它的磁帶,它就能記住並且重復。它能一天24小時連續工作,其前後一致性和准確性超過最好的工人。
1.從錯誤中學習
有些用於壓鑄的機械手具有選擇鑄件溫度的系統。如果鑄件的溫度不正確,它就會做出相應的反應。還有一些帶有感測裝置的機器人被發明出來,但迄今為止它們沒有被編排基本的工作程序。設計一台在解決問題方面超過大多數數學家的計算機似乎要比設計一台會倒煙灰缸的機器人容易得多,這是因為煙灰缸有各種各樣不同的外形。
普通機器人只能按輸入的指令工作,而有些先進的機器人能夠從錯誤中學習。其中最有希望的是美國發明的視感控器。它無須輸入指令,而具有邏輯感覺和解決問題的本領。這類機器的實用價值是相當大的。精神病學家們設想,當將來有一天視感控器能被激得發狂時,他們就可以在治療它的過程中學習如何治療人的心靈。
2.神奇的電子機械
對於嚴重傷殘的人來說,要打電話、開門、開燈,可以藉助於波松機。這種電子設備無須人動用,只要對著管子吹氣,顯示板上的指示燈就會依次亮起來。當代表使用者某一願望的燈亮起來時,使用者停止吹氣,改為吸氣,壓力的釋放就會使機件激活。用吸氣和呼氣組成代碼,可以使傷殘人操作電動打字機,每分鍾能打40個詞
『肆』 古時候沒發明紙,沒有手紙,古人怎麼擦屁股
古人用什麼擦屁股
摘要:本文追溯了三國至明清期間中國人如廁拭穢方法的流變過程。廁籌在三國時期隨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而使用手紙的正式記錄由元朝蒙古族開創,此二者皆為中國古代拭穢風俗流變的重要轉折點,從而印證了中華文明的開放性特徵。
關鍵詞:廁籌;手紙
古人大便後用何物拭穢?港劇《尋秦記》提出了這一問題。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香
港特警項少龍被時空穿梭機送到戰國時代的趙國,夜宿一居民家中,內急要上廁所,項少龍向老翁要「衛生紙」,老翁懵然不知何物,項說:「怎麼擦屁股」?老翁從茅坑邊拿起一塊竹片說「這就是啊!請隨便用」。看到此處,不禁使人失笑。對呀,古人用什麼擦屁股呢?
本文逆時間之河而上,由近到遠追溯了古人拭穢風俗流變的歷史。需要說明的是,現在不排除某些地區某些人還在使用五花八門的其他物事,但是主流是人們普遍用衛生紙,因此我們考證歷史,也僅僅考證能夠代表一個時代文明的主流。
元明清--粗紙時代
清朝人用紙拭穢,有多處文獻可以考證。此處僅舉一例,紅樓夢第四十一回有段劉姥
姥拉肚子的文字:劉姥姥覺得腹內一陣亂響, 忙的拉著一個小丫頭,要了兩張紙就解衣。眾人又是笑,又忙喝他「這里使不得!」忙命一個婆子帶了東北上去了。這段描寫說明,在曹雪芹生活時期,無論是大觀園還是鄉下的人物,都已經使用手紙拭穢了。
明朝皇宮中專門負責後勤的機構,名叫「四司」,據《明史》志第五十職官三記載:
「惜薪司掌所用薪炭之事;鍾鼓司掌管出朝鍾鼓,及內樂、傳奇、過錦、打稻諸雜戲;寶鈔司掌造粗細草紙;混堂司掌沐浴之事」。其中寶鈔司就是管手紙的部門了。
那麼,當時的人們用的是什麼紙呢?所以還要了解中國古代紙的種類。
明清之際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殺青第十三記載:「凡紙質用楮樹(一名榖樹)皮
與桑穰、芙蓉膜等諸物者為皮紙。用竹麻者為竹紙。精者極其潔白,供書文、印文、柬、啟用。粗者為火紙、包裹紙」。又記載:「此紙(火紙)十七供冥燒,十三供日用」。由此可知,紙因其原料不同而分為「皮紙」和「竹紙」,但無論何種紙都有「精」、「粗」之分,其中精者用來寫字,粗者百分之七十用來做焚燒祭鬼神,百分之三十為日用品。
分清了紙的種類,我們還要知道,敬惜字紙在中國有很久的傳統。民間傳說用印了字
的紙拭穢要遭到報應。清朝時,社會上有大量的《惜字律》被看作是文昌帝君制定的天條聖律而流傳,今天我們仍然可以看到《惜字律》、《惜字新編》、《惜字征驗錄》、《文昌帝君惜字律》、《文昌惜字功過律》等。官方甚至明文禁止在可能用來拭穢的紙上印字。「1873年3月14日《申報》刊載消息說,一女子用字紙拭穢,扔入便桶,遭雷擊跪倒。同年12月3日兩江總督李宗羲通令各紙坊鋪:不準於草紙等項紙邊加蓋字型大小戳記,更不許將廢書舊賬改造還魂紙,以免穢褻」[1]。
使用手紙的最早記載見於元朝,唐宋之前,人們用的是一種叫做「廁籌」的木頭片或
竹片,大概是因為元朝統治者文化落後,沒有漢民族「敬惜字紙」的意識。據《元史》列傳第三後妃二記載,「裕宗徽仁裕聖皇後」伯藍也怯赤當太子妃的時候對婆婆「昭睿順聖皇後」非常孝順,她要在婆婆拭穢之前用自己的臉試試手紙的柔軟度:「後性孝謹,善事中宮,世祖每稱之為賢德媳婦。侍昭睿順聖皇後,不離左右,至溷廁所用紙,亦以面擦,令柔軟以進。」
綜上可知,元明清之際人們開始用手紙拭穢,這種紙大多是沒有字的「粗」紙。至於
皇宮中所用手紙為粗紙還是精紙,不可詳考,我想太子妃一定不至於用粗糙的紙去摩擦嬌嫩的臉蛋吧。
唐宋--廁籌與粗紙並用時代
廁籌又稱廁簡,簡單的說,就是大便後用來拭穢的木條或竹條。這種廁籌上個世紀還
在中國和日本的部分地區使用。
近來日本考古發現了許多古代廁所,1992年在奈良縣高殿町發掘藤原京遺址過程中,
發現了被稱為「日本最古老的廁所」遺跡,廁所遺跡出在7世紀末的藤原京右京七條一坊建築遺址的外側,「廁坑中出土籌木150餘根」。類似的廁籌還在福岡市發掘的大約公元720~730年間的鴻臚館廁所遺址中發現。時間在11- 12世紀的岩手縣平泉町的柳之御所遺址也出土了大量廁籌,其規格「平均長24、寬0.5-0.8、厚0.5厘米」[2]。唐宋間,中日交往密切,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對日本影響很深,因此日本的這些考古發現對推論唐宋時期中國人的拭穢工具很有參考價值。
除了考古實物佐證外,唐宋間使用廁籌的記載也多見於史籍,宋馬令《南唐書.浮屠傳
》:「後主與周後頂僧伽帽,披袈裟,課誦佛經,跪拜頓顙,至為瘤贅。親削僧徒廁簡,
試之以頰,少有芒剌,則再加修治。」《資治通鑒》唐紀四十七記載,韓滉任鎮海節度使,運送大量物資至關中,其中就有廁籌:「則資裝器用已充舟中矣,下至廁籌,滉皆手筆記列,無不周備。」
唐代高僧道宣所述《教誡新學比丘行護律儀》上廁法第十四記載了僧人的日常規范,
其中上廁法要求僧人「常具廁籌,不得失闕」,並明文規定:「不得用文字故紙」。這個記載證明了唐朝時代的僧人用廁籌拭穢,同時很有意思的是禁止用「文字故紙」拭穢,既然禁止,那麼現實生活中一定有人這樣做,不然何來禁止呢?
唐宋之間,紙已經不僅僅用於寫字,而且用作日用和焚燒祭鬼神。宋人《愛日齋叢鈔
》記載「南齊廢帝好鬼神,常剪紙為錢,以代束帛,而有紙錢」;《唐書》王嶼傳:「漢以來葬者皆有瘞錢,禱神而用紙錢,則自王嶼始」;唐以後焚燒紙錢記載開始在史料中頻頻出現。又《天工開物》記載:「盛唐時鬼神事繁,以紙錢代焚帛,北方用切條名曰板紙。故造此者名曰火紙...此紙十七供冥燒,十三供日用,其最粗而厚者名曰包裹紙,則竹麻和宿田晚稻稿所為也」。既然出現了日用的紙,那麼,人們用它拭穢也是順理成章了。
魏晉南北朝--廁籌時代
唐之前,已有使用廁籌的記載,但未見有用紙拭穢之證據。
資治通鑒卷一百六十六梁紀二十二記載北齊皇帝高洋「雖以楊愔為宰相,使進廁籌,
以馬鞭鞭其背,流血浹袍。」
魯迅《古小說鉤沉》輯東晉裴啟佚書《語林》記載「劉寔詣石崇,如廁,見有絳紗帳
大床,茵蓐甚麗,兩婢持錦香囊,寔遽反走,即謂崇曰:乃誤入卿室內,崇曰:是廁耳,寔更往,向乃守廁婢,所進錦囊,實籌」
唐朝僧人道世所著《法苑珠林》卷第十三之「感應錄」記載:「吳時於建鄴後園平地
。獲金像一軀。討其本緣。謂是周初育王所造。鎮於江府也。何以知然。自秦漢魏未有佛法南達。何得有像埋瘞於地。孫皓得之。素未有信。不甚尊重。置於廁處令執屏籌。」此事若為真,則是三國時期就使用廁籌的明證。
用廁籌之法疑隨佛教而傳入中國。在早期的佛教諸律中,記載了釋迦牟尼指導眾比丘
使用廁籌的事情,如毗尼母經卷第六:爾時世尊在王舍城,有一比丘,婆羅門種姓。凈多污,上廁時以籌草刮下道,刮不已便傷破之,破已顏色不悅。諸比丘問言:「汝何以顏色憔悴為何患苦」?即答言:「我上廁時惡此不凈,用籌重刮即自傷體,是故不樂」。針對這種情況,釋迦牟尼佛說:「起止已竟,用籌凈刮令凈。若無籌不得壁上拭令凈,不得廁板梁栿上拭令凈,不得用石,不得用青草,土塊軟木皮軟葉奇木皆不得用;所應用者,木竹葦作籌。
度量法,極長者一磔,短者四指。已用者不得振令污凈者,不得著凈籌中。是名上廁用廁籌法。」
釋迦牟尼佛生活於公元前六、七世紀,這些戒律則成文於他逝世之後的一百多年,所
以從目前的文獻資料看,印度使用廁籌的歷史要比中國早得多。東漢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最初傳入的只是一些「經」,而對信眾的日常起居做出明確要求的「律」則是從三國開始,而中國人使用廁籌的最早紀錄也自三國始,所以廁籌由印度傳入說目前還是站得住腳的。但是不排除中國人在此之前就使用廁籌,只是目前沒有證據而已。最終的答案,可能還要今後的考古發現來給出。
使用廁籌法隨佛教由印度傳入,後來廁籌改為紙則是由蒙古族的元朝皇室開始。從中
國古代拭穢風俗之流變可見中華文化的開放性,由微知著,由小見大,從此亦可管窺中華民族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優良傳統。
參考資料: http://www.69ja.com 古代人用廁籌來解決這一問題。稱「廁簡」。古代上廁,不用紙而用廁籌。籌為木或竹削成的小片。用畢後以水滌盡,以備下次再用。貴族之家,以錦襄盛籌,以備取用。紙張發明後,因價格較昂,仍用竹木籌。至元代始有用紙之記載。或曰此俗傳自古代印度,故中國寺院中皆沿襲之。《北史.齊紀中》:「[文宣帝]沉酗既久,轉虧本性...雖以楊愔為宰輔,使進廁籌。」宋馬令《南唐書.浮屠傳》:「後主與周後頂僧伽帽,披袈裟,課誦佛經,跪拜頓顙,至為瘤贅。親削僧徒廁簡,試之以頰,少有芒剌,則再加修治。」明陶宗儀《輟耕錄.廁籌》:「今寺觀削木為籌,置溷圊中,名曰廁籌。」
『伍』 中國現在有多少無雙臂的殘疾人發明了一個代手器~不知道需要的人多不多。
樓主很棒哦!具體的人數我不知道,但是我想,它一定能幫助很多的人。希望你能夠成功,希望所有無雙臂的殘疾人因它生活更美好!
『陸』 古代沒有發明紙時解手後如何解決
竹板。拿那玩意刮。竹子磨好後光滑圓潤,刮屁股,以後洗洗接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