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
在藍色軟體巨人IBM的歷史上,共產生了8位CEO,從IBM第一任CEO兼創始人托馬斯-到帕米薩諾,到今年為止,IBM一共走過了94年的漫長道路,只差一步便踏入百年企業的世紀殿堂。在IBM的8位CEO中,第7任CEO郭士納是其中最閃亮的焦點,受到了媒體的最大力的追捧。這其中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郭士納是IBM有史以來第一個非IT領域內的領導人,而是因為郭士納做為最有傳奇色彩的「空降兵」,在90年代初,通過執掌期間的一系列有效措施,拯救了汲汲可危的IBM。1992年,郭士納上任之前,IBM虧損達50億美元;1994年,郭士納上任第二年,IBM扭虧為盈,盈利30億美元;此後連年豐收,1998年IBM公司營業收入創歷史最高記錄,達到817億美元。
這樣看起來不可思議的事情,讓我們有必要去了解,郭士納在任職期間,究竟對IBM下了什麼靈丹妙葯?郭士納本人給出來的解答是:「我們不折散IBM,IBM的優勢就在於大,我們要保持一家大的公司,在這家公司裡面有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服務,有硬體也有軟體,可以提供整合的方向。」時至今日,IBM仍延續了郭士納時代建立的運作體系,為全世界的客戶提供整合的信息、數據、資源、及管理方法,基於軟體方面的服務也佔了IBM一半以上的收入。
2007年全年IBM總收入988億美元,2008年有望突破1100億美元,藍色巨人繼續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
藍色巨人的整合之道
也就是在郭士納執掌IBM大印的期間,曾一度被業界懷疑將步入「老年期」的IBM,又煥發出了非同尋常的青春活力,重新奪回軟體業霸主的地位。
為了能更好地為客戶服務,在經營上,郭士納實行的一個整合資源、分散服務的具體措施就是提倡「糖果店」策略,即IBM像一家糖果店,而不是專賣店,客戶到IBM來,想買什麼「糖果」就能買到什麼「糖果」。因此,IBM在自己的伺服器上,又加了一個用英特爾處理器生產的伺服器Nefinity,而在這之前,IBM從來都是用自己的處理器來生產伺服器的。敢於挑戰傳統,破除舊俗,意味著讓自己的身手更為靈活,同時盡可能讓客戶得到更多的應用上的好處。眾所周知,IBM與英特爾同為世界五百強企業,在某些領域上也存在競爭的關系,但IBM的舉動表明,為了做得更專業、更包容,IBM敢於讓對手進入自己的「領地」,一起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而在2005年,IBM更是將自己的PC業務正式全盤賣給聯想(Lenovo),幫助聯想一躍成為全球第三大PC製造商,「賣出」實質上也是一種資源互換的手段,通過交易,IBM擁有聯想18.9%的股份,忍痛割腕換來的是為自己在中國找到了強大的「代理人」,為日後的擴張打下資本基礎。IBM立足全球,更看到了中國經濟的未來之路。
世界性的整合無處不在
事實上,不只IBM,幾乎所有世界級的大企業,都看到了企業未來做大做強的成功方向,看到了「整合資源」為自己帶來的突破性發展。2007年新聞集團50億美元並購了道瓊斯公司(創立於1882年),擴張了自己在全球的綜合性媒體版圖;2006年GOOGLE以16.5億美元收購了視頻娛樂平台YOUTUBE(創立於2005年),鞏固了自己在視頻共享領域方面的領先地位;2005年雅虎以10億美金把雅虎中國「陪嫁」給阿里巴巴(創立於1999年)獲40%股份,利用自己的強大的搜索技術促進電子商務的未來發展;而2008年國際上較大的一筆收購,是今年4月底得到歐盟委員會的批准,全球第三大軟體企業甲骨文公司以8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另一家美國軟體企業BEA系統公司,通過收購,使得甲骨文公司在「中間件」軟體業務上獲得了強勢的開發能力,進一步主導軟體市場的格局。
「硬體」的整合與「軟體」的整合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世界級大企業在整合資源的方向上有「硬體」與「軟體」之分。跟甲骨文整合BEA系統公司的業務相比,新聞集團、GOOGLE、雅虎等公司所整合的資源都是「硬體」,因為BEA公司提供的「中間件」業務是真正意義上的「軟體」,而這個「軟體」,實質上就是基於企業化管理的整合系統。這個系統就是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即「面向服務的架構」。SOA整合的內容,包括統一的營銷系統、財務系統、製造系統和客戶服務系統、集中的數據中心等,SOA系統解決了選用了某一產品的企業用戶如果想要通過網路進行企業級的軟體應用,必須要面對一個由多種操作系統、多種網路協議、多種硬體設施所編織成的網路的難題。
⑵ 體現"中國製造,中國創造" 的品牌
愛國者品牌
讓我們來透過華旗資訊的企業文化來悟悟這個道理吧!
華旗資訊企業文化
1、六贏理念
堅持以「六贏」理念為准則,確保「大眾、代理、員工、公司、供方、社會」六方共同獲得合理利益的滿足和發展的機會,使公司能夠堅實、穩定的發展。
2、國際象棋文化
兵:執著追求,實現理想
車:勇往直前,縱橫馳騁
王:深入實際,優化管理
象:內政外交,信息互聯
馬:與日俱進,鼓勵創新
後:重視女性,統合綜效
炮:跨越發展,事半功倍
顯然,華旗早已非常清楚,自身的存在首先是一個「社會的存在」,而華旗的產品要滿足的,不僅僅是華旗自身的利益,是「大眾、代理、員工、公司、供方、社會」六方共同的利益,唯其如此,華旗才能獲得真正堅實、穩定的發展,這是何等遠大的認識!
而最有趣的是華旗的國際象棋文化。華旗從國際象棋中提煉出一整套管理理論,並深入滲透到公司的各個方面。他們在國際象棋中加了兩個「炮」,使它變成有中國特色的「愛國者象棋」。每一年,華旗都會投入很多精力經營國際象棋文化。據說在華旗,每個員工都必須學會愛國者象棋,並且要熟知每個棋子所代表的含義,比如「兵」:執著追求,實現理想。在愛國者象棋中,兵走到底能生變成任何棋子,包括威力最大的「後」。在華旗,有清潔工成為高層領導的先例,想想看,這對每個華旗員工來說是多大的激勵?
⑶ 哪些品牌純中國創造
純中國造的,太少了
現在都是全球化的
酒類茅台等應該是全是中國造的
還有就是一些龍井、碧螺春茶類等的
就是說一些依靠地理的
⑷ 中國製造和中國創造有什麼不同
如果是中國製造,就一定會被打敗;如果是中國創造,就一定不會敗!海爾集團執行總監張瑞敏如是說
創新才是王道
雖然在很多產品上「中國製造」均已在世界市場佔有額中名列第一。貼牌生產(OEM)的方式,也使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成為境外企業的生產基地。盡管有很多大型製造基地,中國仍然稱不上製造強國。從總量上來看,中國的製造業產值僅佔全球市場的總量偏低,技術含量高的「中國製造」產品在全球市場遠未形成主流。但「中國製造」潛力十足。從製造業中心的角度來說,中國具有以下幾大優勢:第一,廉價熟練工人,我國人工成本在世界范圍相對都是比較低的。第二,中國人口數量大,經濟增長速度快,是任何跨國公司都不可忽視的市場。第三,加入WTO之後,中國對外貿易的不確定因素大大減少,外商投資回報更有保障。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是指日可待的事,但中國要成為「世界工廠」仍面臨不少挑戰。首先,中國必須實現從低附加值產品製造向高附加值產品製造轉移。如果不能實現這一轉變,中國只能是製造大國而不是製造強國。其次,隨著沿海人力、土地等成本的提高,部分製造業發生轉移是必然的事情,如何將其向中國製造成本更低的中西部地區引導,而不是放任其向東南亞國家轉移非常關鍵。再次,本土製造企業不要光滿足於國內市場,而應該立足本土走出國門,沒有一批國際知名品牌的支撐,中國也不能成為真正的世界工廠。
⑸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我們國家用了多久
我們國家現在用了多年,才剛剛接觸到“中國創造”,但這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更加的努力。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我國一直在處於中國製造的時代,所有的在國外產品都寫著“madeinChain”,到了如今,這幾年我國才會被標上“中國創造”的標簽,但是中國創造的時代還任重而道遠,我們遠遠不足達到到這個目標,所以少年們任重而道遠,希望在我們的手中,讓中國成功的成為一個“創造大國”。中國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還有很長的一段路需要走,但是我們要不斷地堅持下去,因為堅持就是勝利。堅持下去了,中國變得越來越美好,在國際地位上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在更多的科技方面能夠起到領跑的地位。但是這些堅持都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繼續堅持,任何一代從中間斷了下去,那麼中國復興就很難得完成,所以我們每一代都需要努力,需要堅持。
⑹ 中國製造業有哪些品牌
1、汽車類:吉利,長安、東風、陸野…… 2、手機類:長虹、步步高、金力、天時達…… 3、服裝類:七匹狼、美特斯邦威、雅戈爾、柒牌男裝、勁霸男裝、李寧、特步、361、美邦、森馬…… 4、電器類:海爾、美的、海信、長虹、新飛……都是比較常見的。
⑺ 為什麼要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
原因為:中國制復造的產品版權不制屬於中國,中國只是簡單的生產和加工,所提供的是簡單的勞動力而不是知識智慧和腦力。技術能力是骨骼,製造能力是肌肉,創新設計就是給軀體注入靈魂,一個產品或品牌,才有了永久的生命力。
「中國製造」真的到了需扭轉發力方向的時候,應該「給自己穿上行頭了」。中國製造從拼數量、拼規模,到拼質量、拼價格,終於在世界市場上有了一席之地,「現在老路走不下去了,要拼技術、拼設計了,這決定著中國經濟的未來。
(7)中國製造中國創造中國品牌擴展閱讀:
以蘋果公司為例,我國的富士康是蘋果公司的代工廠,富士康一類的公司以及成千上萬的中國勞工,從那部時尚而尖端的手機里,只能分享3.6%的價值,按零售價計算不足2%! 蘋果手機的利潤分配就說明了一切,中國人製造了蘋果手機,但沒有創造蘋果手機,大量的工人在生產過程中接觸有毒物質,但最後我們分配利潤最少。
⑻ 中國製造的原創品牌有哪些
不知道題主說的made inchina具體值得是中國生產還是中國本土品牌。很多國際大牌都在中國設立代工廠,例如LV、channel、Burberry等奢侈品牌,又或者常見的快時尚品牌H&M、zara等。如果是後者的話,比較有名的服裝品牌就有ochirly、la chapelle,鞋的話就是belle集團,或者是年輕的品牌whatfor等,皮具的話好像Roundot、Special Plan等都挺不錯的。
⑼ 如何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品牌」
「走出去」要提升水平和層次,引領「中國製造」從產品輸出向技術輸出、資本輸出、品牌輸出轉變
中國經濟發展到新階段,正是中國品牌、中國創造走出去的良機,尤其是大型製造企業更應有緊迫感,肩負起自己的歷史使命。
中國製造業的大發展藉助的是時代的力量,過去中國製造主要依靠勞動力、成本優勢實現超越發展,以物美價廉走向世界。30多年斗轉星移,中國品牌、中國創造站上一個新起點:從過去的大進大出轉向優進優出,從過去的粗放發展轉向集約經營,創新驅動成為製造業生存、發展、領先的主線、主軸;「一帶一路」等對外開放戰略帶來的國際化商機,也要求「走出去」要提升水平和層次,引領「中國製造」從產品輸出向技術輸出、資本輸出、品牌輸出轉變。
世界需要中國品牌,如何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品牌邁進,讓中國製造打通通江達海的「最後一公里」,不僅難以一蹴而就,而且道路還異常漫長曲折。
我認為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品牌競爭,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深化「貼牌」與「代工」的內涵,要從過去「有訂單就接」轉型為提供標准化服務,以我為主,同時有針對性地開展國際化產能合作,讓別人為我貼牌;第二個階段是大力發展零售,直接與大零售商展開合作,包括當地的電商平台,必要時設立國外保稅倉,提高業務拓展的針對性,加快反應速度;第三個階段是提升「委託設計」水平,研發自己的核心技術,與海外合作夥伴開展戰略合作,擴大品牌影響。
要實現這個目標,首先要大力引進國際化人才,包括設備、技術研發、國際營銷等方面的精英;其次是引入國際一流設備,國際品牌「第一陣營」用什麼,我們就用什麼;此外,還要在歐美成立研發中心,及時吸收引進最新研發成果;在此基礎上,我們要持續穩步地推進自主品牌。
品牌轉型升級首先需要實現生產的智能化與數字化,以提升我們的質量效率;利用互聯網工廠建立消費者平台、研發者平台、生產者平台、供應者平台,打造開放文化,實現生產者、研發者、供銷者、消費者的無縫對接,從大規模生產到大規模定製,改變運營模式,打造新的競爭力;此外,還必須在設備自動化、管理信息化、運營互聯網化、品牌國際化等方面全方位發力。
⑽ 中國製造和中國創造,各是什麼意思
」中來國創造「作為一個嶄新的詞彙源,已經漸漸的代替「中國製造」而被世界廣泛認知,它體現的不再是簡單的體力勞動,而是更高層次的腦力創造活動,在世界上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在世界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創造》是一本專門探究中國未來發展的創造性書籍,通過研究中國的模式特點,和歷史現狀,通過對社會的思考,提出了」中國創造「的新概念,提出了一系列觀點和想法,力在打造真正屬於中國的品牌
中國製造是一個全方位的商品,它不僅包括物質成分,也包括文化成分和人文內涵。中國製造在進行物質產品出口的同時,也將人文文化和國內的商業文明連帶出口到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