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提高中學生思維能力和創造力
提高邏輯能力,多學數學,多跟人辯論。可以將同學分成兩組,同一個問題讓大家辯論。
提高創造力,多學藝術方面的。美術,音樂等等都是需要創造力的。
2. 中學生應該怎樣發揮自己的創造力
多學習,創新力往往需要自己對老的東西足夠了解才行。
敢於探索,開放思想,要能夠看到未來的發展前景。
3. 怎樣發揮中學生的創造力 演講稿
多看看新聞,如;
我愛發明CCTV10,CCTV12.等等
4. 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我們應該怎樣做一個有創造力的勞動者
學生民主意識的培養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版、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必然權要求。中學生正處於個體意識形成的初始階段,這期間,教師如何引導和教育對他們日後意識的形成將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因此,這正是對他們進行民主意識培養的最好時期,下面,結合自己工作的經歷談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以身作則,注意傾聽,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班主任和學生接觸最多,對學生的影響也最大。因此,班主任民主意識的強弱,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育效果的好壞。一個班主任如果沒有民主意識,動輒用高壓、訓斥的態度對待學生,便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也就難以取得預期的教育效果。相反,班主任如果以民主、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便會在學生中樹立和藹可親的師表形象,讓學生對教師由衷地產生敬意,親近老師,相信老師,從而虛心接受老師的教誨。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便會熱愛自己的班級,凡事從班級利益出發,班級工作也才有動力,有活力。
5. 影響中學生創造力發展的障礙有哪些
現代腦科學研究證明,人的大腦左右半球功能在認知方面具有單側化 特徵。左腦擅長於語言信息加工和抽象邏輯思維,具有有序性、延續性、 分析性的特徵;右腦擅長於表象信息加工和發散思維,具有無序性、跳躍 性、直覺性特徵。左右腦功能的和諧發展與協同活動是創造力發展的物質 基礎,一切創造毫無例外都是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互補效應。但過去囿 於對人腦功能認識的偏差,中學教育長期受到「左腦優勢」理論的影響, 普遍存在著只強調利用左腦功能、鼓勵左腦活動的單一化傾向。教學過程 大多偏重於學生的語言和邏輯訓練,使左腦承受「過度的教育」,同時忽 視或輕視對右腦的非語言化訓練,使右腦功能的開發利用嚴重不足,從而 使學生的左右腦不能得到平衡、協調的訓練,妨礙了中學生創造力的提高。
這一現象在我國傳統教育模式中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傾向:
1.應付考試、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培養目標 基礎教育的培養目標應 該是以培養人的全面素質為核心,但「片追」的結果使中學教育一是只重 視知識的積累而輕視學生能力的培養;二是單純抓智育而輕視學生素質的 全面發展。學校的美術、音樂等課程不受重視,有著豐富形象思維內容的 語文、歷史等課程,往往變成了單一的語言分析課。從腦功能的開發利用 來看,都局限於對學生語言信息的加工貯存和進行集中思維、分析思維的 訓練,缺乏非語言材料的加工和進行表象思維、發散思維的教育訓練,偏 重於利用左腦功能,而忽視對右腦功能的利用,不利於腦功能的整體開發 和協調發展。
2.古板、單一的教學形式與方法 在相當多教師的觀念中,「師者, 傳道、授業、解也」的傳統教育思想根深蒂固,於是教學過程固守於教 師「照本宣科」、學生「照貓畫虎」的模式,具體的教學形式和方法更多 的還是注入式、滿堂灌等。學生只要不斷重復別人的思想就可考及格甚至 考高分,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創造力等都沒有得 到正常的培養。這對學生腦功能的開發利用依然是「重左輕右」,不僅不 能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反而窒息人的智能,阻礙創造思維花蕾的自由綻開。
3.「知識化」、「筆試化」傾向的考核內容與方式 中學考核內容中知識性、概念性題多,應用性、發揮性題少,學生考試缺乏復雜認知成 分的參與。考核方式全是筆答形式,缺乏甚至沒有情景性、模擬性、實踐 性等靈活多樣的考試形式。其結果只能考學生的語言、記憶、邏輯思維能 力,很少考學生的表象、直覺、發散思維能力,亦即「考左不考右」。
4.「高分即優」的評價激勵標准 教師在評價學生時普遍偏重於考 分,分數高則是「尖子生」、「優等生」,分數低則為「差等生」。教師 所喜歡的往往是那些傾向於左腦思維,能在語言和計算機方面獲得高分的 學生;而那些傾向於右腦思維,對繪畫、音樂、舞蹈、操作技術、小發明 表現出興趣,但考試分數低一些的學生,則常常被認為是「不務正業」。 因此,這種評價標准只能導致「左腦思維者」受到表揚激勵,而壓制了「 右腦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創造力發展受到限制。
6. 如何培養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首先要激發中學生學習興趣
慢慢強化思維訓練從而培養創造性思維
其次要大膽地進行課堂教學改革
摒棄陳舊的教學模式
改變中學生學習方式從而轉變教學策略
最後要組織中學生主動探究
慢慢實施再創造性學習
7. 「人人都說當代中學生缺乏創造力」對於這一說法,你有什麼看法
人人都說當代中學生缺乏創造力,我覺得這個觀點有點片面,但是從普遍上來說也是符合實際的。
8. 怎樣才能成為具有創造性的中學生200字
創造力是每個學生都具備的一種普遍特徵。因此,在學校教育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不僅是必需的,而且是可能的。我們不能奢望每個學生都成為非凡的創造者,但我們完全可以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心理基礎上充分發展其創造才能。在學校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總的說來,只有在學生的創造活動中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才能和創造精神,根據心理學的有關研究資料,主要應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啟發學生主動質疑問難
所謂「質疑問難」,就是要勇於提出疑問,並為解疑而不恥下問,敢於攻關。中學生生活在一個空前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裡,對他們來說,新事物層出不窮,疑惑也會接踵而來。由於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慾,他們對觀察到的各種事物常常會提出許多問題,他們提的問題,絕不會都是有價值的,提出的問題有的甚至是可笑的。然而,這正是他們探索未知領域的開始。發明家的創造正是從質疑問難開始,從解疑入手的。從有疑到解疑到創新,這正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我們以史豐收創立「快速計演算法」為例,普通的加法、減法、乘法運算都是從低位算起的,而史豐收在十一歲時就對這人人熟知的運演算法則提出懷疑。他認為由於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的存在,加法、乘法運算的結果與其運算順序是無關的。現在通行的低位算起的運演算法則與讀數寫數的順序不一致與人們口算的一般習慣也相矛盾,可不可以把讀、寫、看、算四者結合起來呢?正是這種質疑問難的鑽研精神推動著他進行了長期的探索,終於找到了高位算起運算中的進位規律,創立了獨具一格的「快速計演算法」。可見,大膽生疑、勇於解疑、敢於創新,是創造人才的一種寶貴品質。
培養中學生這種品質,首先,應當鼓勵他們大膽質疑、勇於發問。對他們的發問,教師要耐心予以解釋,不可挫傷他們的好奇心,一時說不清楚的,也要鼓勵他們去繼續探索研究。其次,要引導學生有目的設疑。疑,包括無意的和有意的。無意的即見什麼問什麼,這在中學生當中是普遍的、多數的。有意的即為解決某一方面的問題去設疑、解疑。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從無意設疑向有意設疑發展,這樣才會使疑問與創造有機地結合起來。再次,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引導他們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創造性地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另外,教師還可以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和學生一起設疑,並善於創設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逐步解疑,使學生在探索新知識中有所發現和創新。
(二)引導學生積極發現、解決問題
縱觀各級各類學校的現行教材,習題解答、學習參考書,多數是採用一問一答式論述問題、解答問題的方法。這一方面說明高度集中了人類歷史所積累的科研成果,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打下比較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我們也從中發現,這種傳統刻板式的一問一答的學習內容在束縛著學生的創造力,使之長時間地固定在一種傳統的解決問題、論證問題的方法上。這樣久而久之就使學生的思維容量趨於僵化,是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才能的。在這種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工作中,明顯暴露的問題:一是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等著老師「灌」,這就顛倒了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和客體的關系。二是學生所學的內容是機械死板的條文,學過之後,不能深刻理解、融會貫通,不能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而創造力是靠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開拓他們的思路,堅持手腦並用,在各種學習活動中來促進發展的。所以必須從教學的指導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體系等方面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努力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當前的信息傳遞從內容到方法日益豐富多彩,而教科書在豐富性、新穎性、趣味性和實踐性等方面的局限性日益顯露,所以,從培養學生創造力的角度來看,第一課堂的教學僅僅是一個方面,同時應當開辟第二課堂,通過各種學科小組的科技活動,注意引導學生從多角度觀察問題、探索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對培養他們的創造力來說是多方面的非常重要的。
(三)鼓勵學生敢於標新立異
傳統教學禁止學生猜想,這是不利於發展學生創造力的。從第一課堂到第二課堂,在各種創造性活動中,學生所面臨的是沒有現成答案,也沒有舊例可循的一些新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只有兩條途徑,一是依靠嘗試錯誤的方法,不斷淘汰無效嘗試,最後找到解題方案。二是依靠猜想,判斷思考方向,提出一個可能性較大的假設,然後加以檢驗。如一位數學教師講解分數除法時,教材上對有關運演算法則是這樣概括的:「一個數除以分數,等於它乘以原分數的倒數。」老師講完後,一個學生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分數除以分數,能不能將分子除以分子,分母除以分母呢?」教師信任地望著這個學生說:「你看呢?」這個學生不加思索地說:「我看是可以的。」當老師讓他敘述一下道理時,這個學生卻無言答對。因為他不過是根據分數乘法法則而提出的這個帶有直覺性的猜想並沒有什麼充分的依據。這時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了一道算題,讓兩個學生到黑板上演算。一個學生按老師講解的法則計算,一個是剛才發表過不同看法的學生讓他按照自己的設想去算。兩種演算法結果是一樣的。學生的猜想被證實了。由於這個學生的求知慾受到保護,他的猜想得到鼓勵和引導,所以他不但學得的知識完整,而且他的創造力也得到了培養和提高。
(四)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的能力
發散性思維和聚合性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兩種基本形式。所謂聚合性思維是在思維過程中依據一定的標准,在多種假設或方案中確認選擇一種最理想、最合適的設想,得出一個標準的固定結論。所謂發散性思維則是一種不依常規、尋求變異,從多方面尋求答案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不受現代知識的局限,不受傳統知識的束縛,其結果可以由已知導致未知,發現新事物、新理論。因此,許多心理學家都認為:發散性思維與創造力有直接關系。是創造思維的核心,也是測定創造力的標志之一。
根據吉爾福特的觀點,發散性思維具有三個特徵:流暢、變通和獨特。流暢,指智力活動暢通少阻,靈敏迅速,能在短時間內表達較多的概念,這是發散性思維的量的指標,只要不離開問題,發散量越大越好。變通,指思考能隨機應變,觸類旁通,不局限於某一方面,不受消極定勢的桎梏,因而能產生超常的構思,提出不同習俗的新觀念。獨特,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觀點去認識事物,反映事物,對事物表現出超乎尋常的獨特見解。因而,它能更多地代表著發散性思維的本質。
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應當從培養其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入手。而要培養這三種特徵,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提供發散性思維的機會,安排一些能刺激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環境,逐漸養成學生多方位、多角度認識事物、解決問題的習慣。在這個方面,奧斯本發明的「開竅反應」法是有一定作用的,「開竅反應」法是一種班級集體討論方式,不過,這種集體討論,不同於一般的集體討論,它不集中於單一的「正確答案」,而是鼓勵學生以問題為出發點,去尋找盡可能多的解答和答案。例如,讓一個班的學生集體討論平常物體的非常用途,就是這種方法的應用《課堂教育心理學》(美)林格倫著,章志光等譯,雲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26頁。。實驗證明,這種方法可以促進學生創造力的發展。我國數學教學中的「一題多解」,作文教學中的「一事多寫」(對同一事物用不同體裁作文),都與此類似,都是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的有效方式。
流暢、變通和獨特,這三個特徵是互相聯系的,我們曾用「1=?\"的問題在140多人中作過一次小實驗,一位高一的學生說:「1=0+1,1=5-4,1=1×1,1=99÷99,1=5+3-7,1=5÷5,1=48÷48,1=11,1=85-35,1=12,1=13,1=1k(k為任何實數),1=1……」他乾脆說:「說不完,1=n+1-n(n代表任何數),1還等於兩個連續數之差的絕對值。」能流暢才能變通,變通本身也是一種流暢,只有能流暢又能變通,才可能有超乎尋常的獨特觀念。因此,對這三個特徵的培養也是統一的。
在中學階段,發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有著廣闊的天地,不僅在第一課堂的各種教學中(如語文教學中的一詞多義,數學教學中的一題多解)可以發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而且在第二課堂的各種實踐活動中也可以促使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一是要提倡學生獨立思考,大膽想像,靈活變通;二是要講究提問的內容和方式,少提那些可用「是」、「非」、「對」、「錯」回答的問題。如關於可能性推測的問題,屬性枚舉方面的問題。此外,讓學生為一篇寫好的文章加標題,要求盡可能貼切、新穎。這些方式都會有力地推動學生創造力的發展。
(五)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邏輯思維能力是發展學生創造力的基礎,所謂邏輯思維是指依據已有的知識和事實,遵循一定法則,按照嚴密的步驟進行抽象、概括、判斷、推理,從已知到未知,把握事物本質的認識過程。在創造活動中,學生依靠直覺思維,提出大膽猜想、假設,這些假設能否成立,還必須運用邏輯思維,進行周密的論證。離開邏輯思維,這些猜想和假設將是毫無意義的。
許多心理學家的研究資料表明,高智力不一定能保證一個人有創造性活動,但低智力肯定有損於創造活動。因此,智力的一定發展水平是創造力發展的必要條件,而智力又是以抽象邏輯思維為核心的。因此,我們在強調發展創造思維時,決沒有理由貶低邏輯思維。抽象邏輯思維永遠是人的思維最基本的形式。
此外,知識的掌握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也有一定的影響。在發現問題過程中,一個人的知識經驗越豐富,他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可能性也就越大。在提出假設階段,知識經驗豐富的人更容易產生新的聯系和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由此可見,學生的創造力是與他們知識經驗的積累和基本思維方式的訓練都是密切相關的。
(六)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
在第一課堂的各科教學和第二課堂的各種學習活動中,教師要善於提出問題,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這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重要條件。
所謂問題情境,就是指具有一定困難,需要學生努力克服的學習情境。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教師運用設問、提問、作業、實驗等方式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來調動學生思維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是教師究竟提出什麼樣的問題,才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慾,促進學生創造力的發展呢?在心理學的研究中發現,關鍵在於從問題的刺激情境到問題解決的過程,這個「解答距」確定的難點是否適當。「解答距」的實質就是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和學生對這個問題的認識、解決之間的差距、矛盾或不平衡性。學生開動腦筋解決問題的過程,也就是消滅差距,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使學生的認識與教師提出的問題之間的不平衡性轉化為相對平衡,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認識水平。一般說來,教師提出難度適中,使學生經過努力可以解決的典型問題,是教師創設的最佳問題情境。在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教學活動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要貫徹始終,根據教學的進程和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教師可以適時地、靈活多樣地創設各種不同「解答距」的問題情境,來促進學生創造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