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鬼節的燒錢紙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誰發明的
鬼節源於目連救母的故事:「有目連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據說當時目連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發現她受一群餓鬼折磨,目連想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連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連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按照指示,目連於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挨餓的母親終於得到了食物。為了紀念目連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現在所說的「鬼節」。 書上說古時候的這一天,人們會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台。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庄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鍾,帶領座下眾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復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凱泰曾有詩曰:「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描寫的便是我國東南沿海一帶過鬼節的習俗。 由此可見,「鬼節」是因傳統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國北方的人們仍然在這一天用燒紙錢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雖然祭祀方式簡單,但基本上保存了鬼節淳樸的意義。因為血脈的召喚,感情的延伸,以及對自己未來的提醒,都賦予了鬼節豐富的人文內涵。即使年代不同了,燒去的禮物也不同了,但永遠捎不完活著的人對遠去親人無盡的綿綿哀思和深深的懷念。但「不同年齡段的人對這個特殊的節日有著不同的感受,因為,未來的節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來,從朦朧到清晰,從思念到恐懼,從恐懼到坦然,想念過去人的時候,其實也在思考著自己今天活的經歷、內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漢語中用「鬼」組成的詞如「鬼雄、鬼魅、鬼才」之類舉不勝舉,民間關於鬼的傳說更無法搜集窮盡。我國的鬼文化源遠流長,達到幾近完美的程度。清明祭掃墳塋和喪葬禮俗有關。據載,我國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築墳丘,因此無從祭掃。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託。秦漢時代,祭墓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後漢書•明帝記》引《漢官儀》雲:「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寢於墓側,漢因而不改。諸陵寢皆以晦、望、二十四氣、三伏、社、臘及四時上飯。」皇帝幾乎是逢節便祭,一般官吏和普通百姓沒那麼多時間和金錢,便逐漸定格在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屆時,官府允許官吏請假祭掃,民間也「田野道路,士女遍滿,卑吏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墳。」到了唐代,祭掃之舉已將寒食、清明合二而一了,時值春暖花開,可以挑擔載酒,熱熱鬧鬧去上墳,清明不但是祭祀的鬼節,也成了踏青游樂的日子。 從世俗的觀點看,這兩個鬼節的設置也恰到好處。清明正值北方雪化冰消之時,經過一秋一夏的雨水沖刷和一個冬天的冰雪壓蓋,墳塋上黃土有些被沖落,變矮變小,借清明掃一掃,添點土,讓先人的房子不至於漏風淋雨;而七月十五,立秋已過,天氣漸涼,到了該添衣服的時候了,也該給地下的先人送點錢去,置辦點衣服,不至於到了冬天挨冷受凍。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幫,從來注重對祖先的祭奠追思。記得以前我家春節祭祖時上面的橫批就是「木本水源」「慎宗追遠」, 即不忘祖先之意。文革期間,破四舊,反迷信,誰還敢上墳燒紙?市上也沒有燒紙可買,但仍有不少人家買小學生訂本子用的白紙去墳上偷偷地燒給親人。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祭祀用品成了商家賺錢的一大門類,每到清明和七月十五,滿街的燒紙,在店家門口,推成一座座小山,種類之繁,數量之多,不亞於端午、中秋成垛的果品盒。而且很有些現代商品意味,燒紙都成沓成捆,整齊美觀,均勻地印著古錢幣的印記,還有花花綠綠的美元、港幣,大面值的,一張就是數億,加上大小不一的黃燦燦的金元寶,如果真有冥國銀行,也得自愧財力不足,甘心倒閉。燒掉這么多「錢」是否真能使離去的親人在陰間過富足日子?無法得知,有句話叫「心誠則靈」,意到心到而已。記得小時候老人說,印現成的燒紙不好使,面值再大也沒用,最好使的是拿著木頭刻成銅錢樣的鑿子,用小榔頭一下一下在紙上打。打紙時有很多講究,最好是先人的後代,一定要男孩,榔頭必是木頭的,打的痕跡不能疊在一起。小時候,過年或兩個鬼節,我就經常做這件事。老人告訴我,打上個印就行,可自己怕不清楚,到陰間不好用,總是用力地打,還怕錢少了,先人不夠用,總是打得密密麻麻的。雖然現在紙多了,樣子美觀了,我倒覺得小時候由後人一鑿子一鑿子打出的紙錢倒更能體現出對先人的真情。當然,鬼節這一天,從山野到街路,到處火光閃耀,煙氣繚繞,紙灰飛揚,造成環境的污染,有時還會釀成火災,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有什麼辦法呢?祖上傳下來的習俗,中國人還沒有學會像西方人那樣用鮮花表達對逝去的親人的哀思和懷念的習慣。鬼節祭祀,不能簡單看成是迷信,西方基督教國家,現代科學已把人送上了月球,把火箭發射到了火星,但對上帝仍然篤信不移,其實就是一種精神寄託。我們給已逝親人燒幾張紙看似土俗,實際上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和倫理內涵。這是對離去親人的一種感激和懷念,是同另一個世界人的一次對話,是同先人的一種溝通,是人類種族和精神的一種延續。即使親人活著的時候,有不孝順或照顧不周的情況,在上墳燒紙的時候,念叨幾句,也能求得心理的一種平衡。也許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文化程度的提高,我們民族會找到更好的紀念先人的辦法,但對先人的紀奠和追思卻是什麼時代都不可缺少的。傳說中陰歷7月15日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在那天它們可以在陽間逗留一天.包括一些孤魂野鬼在那天都可以接受陽間人們的供奉,所以那天也稱之為鬼節.
2. 冥幣是誰發明的
民間傳說東漢蔡倫發造紙術,他弟弟想學,就是學不好。造出的紙黃黃的、糙糙的,賣不出去。後來,蔡倫的弟媳婦看到左鄰右舍用陶錢、五株錢祭祀死人,
就想起了這黃紙可以用來做祭祀的冥器。經過她的努力促銷,還真的在平漢族民間流傳開了。以後那買路錢就用這黃紙代替了,而且還有了個「黃裱紙」的專稱,逐漸形成了紙質冥幣。從此,冥幣完成了從實物形式向虛擬形式的轉變過程。然而,祭祀時冥幣以紙錢的形式出現,並登上大雅之堂,那是唐朝的事。《舊唐書·王玙傳》記載,王玙年少習禮,尤擅宗祠祭祀。唐玄宗、唐肅宗皆好神仙事,廣修祠祭,王玙就被玄宗請入宮中,但祭祀耗資巨大,為了「可持續發展」,他就將漢族民間的紙錢祭祀法引入宮中。即使如此,反對冥幣的也大有人在。唐朝的書法家顏真卿、著名詩人張藉他們在祭祖這樣正式場合公然抵制焚燒紙錢;所以,張藉在一首《北邙行》中寫道:「寒食家家送紙錢,烏鳶作窠銜樹上」。宋朝的司馬光就批評過王玙,說焚紙錢似巫術,讓習禮者羞恥。但是冥幣還是成為祭祀時生者對死者思念的載體,並常入詩話。王建《寒食行》中有:「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徐凝的《嘉興寒食》寫很有生活趣味,「嘉興郭里逢寒食,落日家家拜掃回。惟有縣前蘇小小,無人送與紙錢來。」白居易曾寫過,「誰知厚俸今無分,枉向秋風吹紙錢」。同時,冥幣又稱「楮錢」,因其是是用楮樹皮製的,那楮樹上結的果子還可以做楮粒子豆腐。所以有時楮錢入詩,元朝袁桷有詩雲:「叢竹雨留銀燭淚,落花風飆楮錢灰」。
3. 紙錢是什麼時代發明的
最早的紙幣是中國人發明的:
交子,是北宋於仁宗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發行的貨版幣。初始發明人權為成都知府張詠。被認為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紙幣。
具體可以查看條目的介紹:http://ke..com/view/30120.htm
4. 撒紙錢起源於什麼時候
民間信仰傳說燒紙錢的習俗來自東漢。據說是造紙術發明者蔡倫之徒尤秀才,想出的推銷「紙張」手法:尤秀才假裝重病死去,而其妻告訴所有鄰居,若將紙張剪成「銅錢」形狀焚燒之,賄賂神祇,死者即可復活。鄰居都不相信,後來尤妻一燒,尤果然立刻復活。於是「紙」立刻成為最暢銷的產品。此傳說的其他版本則大同小異,只是主角尤秀才,換作蔡倫本人,或蔡倫的兄弟蔡莫。
這些說法,都被認為是鄉野傳說,不太可信。據唐代封演著《封氏聞見記》記載,古代埋圭、壁、幣、帛祭祀鬼神,漢代埋寶錢陪葬;從魏晉開始用紙錢送葬,到了唐代,上自王公,下至庶民,盛行燒紙錢送葬,「積錢為山,盛加雕飾,舁以引柩,……紙錢魏晉以來始有其事」。有詩雲:「紙錢紙錢誰所作,人不能用鬼行樂。一絲穿絡掛荒墳,梨花風起悲寒雲」。從埋錢轉變為燒錢,可能和佛教有關。有學者認為,佛教的傳入,燒錢也隨之盛行。故可知燒紙錢由來,應該是受到印度或中亞習俗的影響。印度或中亞人認為,可以用火將祭品傳遞給鬼神,如婆羅門教中的火神阿耆尼,就有傳遞物品的能力。紙錢本身,則出自中國本土。
5. 是誰發明的紙錢第一個燒紙錢的人又是誰
東漢時期的蔡倫改良造紙術後,生意興隆,他賺了不少錢。他的哥哥蔡莫、嫂嫂慧娘看了非常羨慕。慧娘就要蔡莫也去和蔡倫學造紙。但是蔡莫的恆心不夠,工夫還沒到家就急急忙忙的自己開了家造紙店。結果造出來的紙品質低劣,乏人問津,兩夫妻就對著一屋子的紙張發愁。 最後,慧娘想出了一條妙計,便附在蔡莫的耳邊,如此這般的教了一遍 到了這天晚上,鄰居們忽然聽到蔡莫家傳出了嚎啕大哭的聲音。大家趕過來一問,才知道慧娘昨天晚上暴斃死了。次日清晨,蔡莫當著鄰居的面,在慧娘的棺前哭得死去活來。一邊哭訴,一邊燒紙。燒著燒著,忽然聽到棺材裡有響聲。過了一會兒,又聽到慧娘的聲音在裡面叫著:「開門,快開門,我回來了」。眾人都呆了,最後終於鼓起勇氣打開棺蓋。慧娘就跳了出來,告訴鄰居,她死後到了陰間,閻王讓她推磨受苦。因為蔡莫燒給她很多紙錢,所以小鬼們都爭著為她推磨。她又把錢交給閻王,閻王就放她回來了。蔡莫故意的問:「我沒有給你送錢啊?」慧娘就指著燃燒的火堆說:「那就是錢啊!陰間是以紙當紙的」。蔡莫一聽,馬上就去抱了兩大捆的紙來燒,說是讓陰間的爹娘少受點苦。鄰居見狀,發覺紙錢有這么大的用處,於是個個都掏錢來買蔡莫造的紙。消息傳開後,不到幾天,蔡莫家的紙全都賣光了。 由於慧娘還陽的這天是農歷七月十五日,因此每逢這一天,人們都會給祖先焚香燒紙。這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每逢清明,或其它一些死者的紀念日,人們總要為死去的親人燒紙錢。人們相信,紙錢就是死者另一個世界裡的錢,多燒一些紙錢,死者在那個世界裡才會有錢用。燒紙錢風俗的起源很偶然。所以是慧娘發明的燒紙錢
6. 世界上是誰最先發明冥幣的
根據資料冥幣最早出現在遼代!距離今天2000多年!至於是誰發明的這個無從考證因為這是大家的習慣!紀念先人的做法!
7. 紙是誰發明的
蔡倫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發明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植物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
拓展資料:
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葯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每一種都是改變世界發展進程的創新發明,其中造紙術促進了知識體系的建立。
中國的造紙術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西漢時期,東漢的蔡倫又改進了造紙術的工藝,使得紙張產量快速提高,紙張的使用原本由王公貴族進入到了尋常百姓家,平民百姓也能夠讀書寫字學習文化知識。到了隋唐時期,中國的造紙術開始向國外傳播普及開來。在中國造紙術的歷史上先後有三種典型的紙問世,分別是灞橋紙,蔡候紙和還魂紙。
新型造紙術
紙張通常由木材中的纖維素製成,要造紙,就要砍伐森林,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國外科學家研究了一種糞便造紙術,利用牛或者大象的糞便來造紙。他們開發了一種便宜的工藝,首先用氫氧化鈉溶液處理糞便,以便去除部分有機聚合物木質素以及其他雜質,如蛋白質和死細胞。
隨後將得到的紙漿用次氯酸鈉漂白以去除剩餘的木質素,並讓紙漿變白,最後它就成為了一張可以書寫的紙張。這種工藝不僅可以達到廢物利用的效果,而且它製作所需的能源和化學物質也更少,因為動物已經消化了部分原材料。另外,去除的木質素甚至還可以用作肥料或燃料,實在是一舉多得。
8. 冥幣的創始人是誰冥幣上的人是誰
創始人不可考,但是有個傳說,大概是蔡倫的弟媳婦。冥幣上的肖像是玉皇大帝有個民間傳說,說東漢蔡倫發造紙術,他弟弟想學,就是學不好。造出的紙黃黃的、糙糙的,賣不出去。後來,蔡倫的弟媳婦看到左鄰右舍用陶錢、五株錢祭祀死人,就想起了這黃紙可以用來做祭祀的冥器。經過她的努力促銷,還真的在平民間流傳開了。以後那買路錢就用這黃紙代替了,而且還有了個「黃裱紙」的專稱,逐漸形成了紙質冥幣。從此,冥幣完成了從實物形式向虛擬形式的轉變過程。然而,祭祀時冥幣以紙錢的形式出現,並登上大雅之堂,那是唐朝的事。冥幣的的製作有著淵源歷史。最近考古專家在浙江金華發現了雕版的冥幣封袋,封袋填寫受祭者的名諱,以防其它鬼魅搶奪,封緘是保證紙錠不散落。隨著社會發展,現在冥幣更精緻了。現在冥鈔通常印刷成鈔票的模樣。前面印有玉皇大帝的肖像,後面則畫了「冥通銀行」(或「冥都銀行」);另外「鈔票」上亦有閻王或玉帝的簽署,及著明由「冥通銀行」或「冥都銀行」「發行」。 冥鈔的面額通常很大,由數萬元至數百萬、數千萬以至數億不等。常常有人打趣說陰間一定出現超級通貨膨脹(hyperinflation)。 面額一萬、設計仿照美國聯邦准備理事會所發行鈔票的冥鈔最為普遍和為人熟悉,其號碼一律為JO23456。另外,一些冥鈔還會印上八仙、釋迦牟尼佛、閻王、龍,甚至一些名人,例如約翰·肯尼迪或瑪麗蓮·夢露等等。 近年,「冥通銀行信用卡」的出現可以說是反映了時代的轉變。
9. 請問,給亡人燒紙錢,是誰發明的
據說,在古代有一位秀才,名叫辛孝堂。他家裡非常貧窮,母親去世後連副棺材都買不起,只好把屍體停放在家中。有一
次,一位好友問他,為什麼不把母親的屍體埋葬,他實在不好意思說是因為沒錢葬母,只好說:「母親是我唯一的親人,我們相依為命幾十年了,現在母親去世
了,可我實在捨不得她離開,我想留她在家裡,多陪她幾天,盡盡孝心。」好友覺得他說的有道理,他的確是一個孝子。這事傳開後,人們紛紛仿效,親人過世後,
都盡量把屍體停在家中,時間越長,越以表示孝心。
有一天,縣令的母親去世了,正值天氣炎熱,放在家裡是不妥的,不放一段時間,又怕手下人說他不孝,想來思去,便想把
老母的屍體放到嗽嘛廟里去讓和尚守著,經常去看看同樣盡了孝心。於是將屍體抬進了嗽嘛廟,對主持說「老夫人一生信佛,抬到廟里更好超度。」老和尚終日佛事
纏身,沒有時間看管屍首,便把這個任務交給了小和尚。小和尚陪著死人實在害怕,兩天過後,死人身上發出臭味熏得他實在受不了,就拉來幾把稻草在房內燒燒,
以沖淡些臭氣。稻草燒完了,天還沒有亮,小和尚又找了些黃紙接著燒。燒到天亮時,師父陪著縣令來了,問他燒紙干什麼 。嚇得小和尚說不出話
,老和尚忙說,「老爺 ,這不是燒紙,是給老太太往陰間送錢,因為陰間用的錢,全是陽間的紙」。
從此,人們相信紙錢就是陰間的錢。為了表示對死者的追悼,人們常常燒紙錢送給亡靈。
這是其一,還有一種說法,如下:
東漢時期的蔡倫改良造紙術後,生意興隆,為他賺了不少錢。他的哥哥蔡莫、嫂嫂慧娘看了非常羨慕。慧娘就要蔡莫也去和蔡倫學造紙。但是蔡莫的恆心不夠,工夫還沒到家就急急忙忙的自己開了家造紙店。結果造出來的紙品質低劣,乏人問津,兩夫妻就對著一屋子的紙張發愁。
最後,慧娘想出了一條妙計,便附在蔡莫的耳邊,如此這般的教了一遍。
到了這天晚上,鄰居們忽然聽到蔡莫家傳出了嚎啕大哭的聲音。大家趕過來一問,才知道慧娘昨天晚上暴斃死了。次日清
晨,蔡莫當著鄰居的面,在慧娘的棺前哭得死去活來。一邊哭訴,一邊燒紙。燒著燒著,忽然聽到棺材裡有響聲。過了一會兒,又聽到慧娘的聲音在裡面叫著:「開
門,快開門,我回來了。」眾人都呆了,最後終於鼓起勇氣打開棺蓋。慧娘就跳了出來,告訴鄰居,她死後到了陰間,閻王讓她推磨受苦。因為蔡莫燒給她很多紙
錢,所以小鬼們都爭著為她推磨。她又把錢交給閻王,閻王就放她回來了。蔡莫故意的問:「我沒有給你送錢啊?」慧娘就指著燃燒的火堆說:「那就是錢啊!陰間
是以紙當錢的」。蔡莫一聽,馬上就去抱了兩大捆的紙來燒,說是讓陰間的爹娘少受點苦。鄰居見狀,發覺紙錢有這么大的用處,於是個個都掏錢來買蔡莫造的紙。
消息傳開後,不到幾天,蔡莫家的紙全都賣光了。宋俞文豹《吹劍錄》:「 唐王玙傳:『 漢 以來,喪葬皆瘞錢。後世俚俗稍以紙代錢為鬼事。』……此燒紙、拋珓、焚屍、輓歌之始也。」
10. 紙是誰發明的
古今中外,公認為東漢初期的宦官蔡倫是造紙術的發明人。
據范曄的《後漢書》記載,從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蔡倫造紙使用的原材料是樹皮、麻頭、舊布、漁網等價格低廉的物料,這樣造出的紙成本低,很快就得到了推廣應用。但是,在也有一些文獻記載了蔡倫之前就有紙張使用的例證。
例如,在班固的《漢書》中,就記載了公元前2世紀用紙包葯事例。特別是本世紀以來在甘肅天水放馬灘、敦煌馬圈灣烽燧遺址和敦煌甜水井漢懸泉郵驛遺址出土的西漢紙,以現存實物證實了遠在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西漢就已出現了紙張的使用。這大約比蔡倫發明造紙術要提前170年左右。
(10)誰發明的紙錢擴展閱讀
造紙術的傳播
中國造紙術最早是在漢字文化圈內傳播。朝鮮半島造紙是在魏晉南北朝之際,生產的主要是麻紙,後來才有楮皮紙和桑皮紙。現存最早的紙寫本是韓國湖岩博物館館藏754年新羅的楮皮紙寫本《華嚴經》。朝鮮造有皮紙,其特點是紙質較厚重、強韌而又潔白。
明屠隆在《考槃餘事》中談到高麗紙時說:「以綿繭造成,色白如綾,堅韌如帛,用以書寫,發墨可愛,此中國所無,亦奇品也。」朝鮮制皮紙時,基本上沿用中國技術,但工具和技法略有不同。
中國紙與書卷早在2世紀便已傳到越南。在漢末、魏晉時期,越南北部地區已能造紙。據德國漢學家夏德研究,當時大秦不會自行造紙,所獻紙為其在越南所采購,沉香、皮紙充作本國物品向中國朝廷作為進貢禮物」。越南南方的紙是由北方輸入。
宋元以後,南方也可以造紙。陳朝藝宗紹慶元年(1370年),曾派遣使臣將所產紙扇送給明太祖朱元璋。清雍正年間,越南曾回贈清帝金龍黃紙二百張。晚期越南版書籍多以竹紙印刷,而此紙也與中國紙類似。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中國造紙術的發明及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