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壓力創造動力的王進喜事例

壓力創造動力的王進喜事例

發布時間:2021-06-20 11:08:50

㈠ 關於「壓力成動力」的名人故事

weweqqw

㈡ 王進喜的事跡

王進喜 ,甘肅玉門人,是新中國第一批石油鑽探工人,全國著名的勞動模範。1938年,15歲的王進喜進入玉門石油公司當工人,建國後歷任玉門石油管理局鑽井隊長、大慶油田1205鑽井隊隊長、大慶油田鑽井指揮部副指揮。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率領1205鑽井隊艱苦創業,打出了大慶第一口油井,並創造了年進尺10萬米的世界鑽井紀錄,展現了大慶石油工人的氣概,為我國石油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中國工業戰線一面火紅的旗幟。王進喜以「寧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頑強意志和沖天干勁,被譽為油田鐵人。1959年,王進喜在全國「群英會」上被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王進喜是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1959年,他作為石油戰線的勞動模範到北京參加群英會,看到大街上的公共汽車,車頂上背個大氣包,他奇怪地問別人:「背那傢伙幹啥?」人們告訴他:「因為沒有汽油,燒的煤氣。」這話像錐子一樣刺痛了他。王進喜後來說:「北京汽車上的煤氣包,把我壓醒了,真真切切地感到國家的壓力、民族的壓力,呼地一下子都落到了自己肩上。」他曾多次向工友們說:「一個人沒有血液,心臟就停止跳動。工業沒有石油,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癱瘓。沒有石油,國家有壓力,我們要自覺地替國家承擔這個壓力,這是我們石油工人的責任啊!」
1960年春,我國石油戰線傳來喜訊━━發現大慶油田,一場規模空前的石油大會戰隨即在大慶展開。王進喜從西北的玉門油田率領1205鑽井隊趕來,加入了這場石油大會戰。一到大慶,呈現在王進喜面前的是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沒有公路,車輛不足,吃和住都成問題。但王進喜和他的同事下定決心:有天大的困難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鑽機到了,吊車不夠用,幾十噸的設備怎麼從車上卸下來?王進喜說:「咱們一刻也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鑽機運到井場。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他們用滾杠加撬杠,靠雙手和肩膀,奮戰3天3夜,38米高、22噸重的井架迎著寒風矗立荒原。這就是會戰史上著名的「人拉肩扛運鑽機」。要開鑽了,可水管還沒有接通。王進喜振臂一呼,帶領工人到附近水泡子里破冰取水,硬是用臉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地往井場端了50噸水。經過艱苦奮戰,僅用5天零4小時就鑽完了大慶油田的第一口生產井。在重重困難面前,王進喜帶領全隊以「寧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頑強意志和沖天干勁,苦幹5天5夜,打出了大慶第一口噴油井。在隨後的10個月里,王進喜率領1205鑽井隊和1202鑽井隊,在極端困苦的情況下,克服重重困難,雙雙達到了年進尺10萬米的奇跡。在那些日子裡,王進喜身患重病也顧不上去醫院;幾百斤重的鑽桿砸傷了他的腿,他拄著雙拐繼續指揮;一天,突然出現井噴,當時沒有壓井用的重晶粉,王進喜當即決定用水泥代替。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漿池卻攪拌不開,王進喜就甩掉拐杖,奮不顧身跳進齊腰深的泥漿池,用身體攪拌,井噴終於被制服,可是王進喜累得站不起來了。房東大娘心疼地說:「王隊長,你可真是鐵人啊!」「鐵人」的名字就是這樣傳開的。王鐵人為發展祖國的石油事業日夜操勞,終致身心交瘁,積勞成疾,於1970年患胃癌病逝,年僅47歲.
王進喜干工作處處從國家利益著想,他重視調查研究,依靠群眾加速油田建設,艱苦奮斗,勤儉辦企業,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建立責任制,認真負責,嚴把油田質量關。他留下的「鐵人精神」和「大慶經驗」,成為我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寶貴財富。1964年,毛主席向全國發出「工業學大慶」的號召。

王進喜身上體現出來的「鐵人精神」,激勵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鐵人不僅是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共產黨人的楷模。他更是一個為國家分憂解難、為民族爭光爭氣、頂天立地的民族英雄。

㈢ 王進喜事跡50字,三篇短文

1、打出大慶油田第一口油井

1960年,他率領1205鑽井隊艱苦創業,打出了大慶第一口油井,並創造了年進尺10萬米的世界鑽井紀錄,展現了大慶石油工人的氣概,為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成為中國工業戰線的一面旗幟。他留下的"鐵人精神"、"大慶精神",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寶貴財富。

2、用身體制服井噴

1960年3月,他率隊從玉門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發揚"為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為結束"洋油"時代而頑強拼搏。他組織全隊職工把鑽機化整為零,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運和安裝鑽機,奮戰3天3夜把井架聳立在荒原上。

打第一口井時,為解決供水不足,王進喜帶領工人破冰取水,"盆端桶提"運水保開鑽。打第二口井時突然發生井噴,當時沒有壓井用的重晶石粉,王進喜決定用水泥代替;沒有攪拌機,他不顧腿傷,帶頭跳進泥漿池裡用身體攪拌,經全隊工人奮戰,終於制服井噴。

3、人物逝世

1970年11月15日23時42分,王進喜同志因醫治無效不幸病逝,享年47歲。18日,在北京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舉行了向王進喜同志告別儀式。黨和國家領導人李先念等以及中組部、石油工業部、黑龍江省的領導,大慶油田、玉門油田的幹部、群眾來向鐵人告別。

外界評價

大慶石油會戰取得的成績和王進喜的「鐵人」精神,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高度評價。

1964年1月25日,《人民日報》以一版頭條通欄刊出毛澤東的號召:「工業學大慶」,並親自接見王進喜。「工業學大慶」活動對於振奮中國人民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精神,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

王進喜身上體現出來的「鐵人精神」,激勵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鐵人不僅是工人階級的楷模,他更是一個為國家分憂解難、「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為民族爭光爭氣、頂天立地的民族英雄。

㈣ 把壓力變成動力的名人故事

把壓力變成動力的名人故事:

一、蘇軾

蘇軾,宋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他被當時"改革派"中的有些人指控"譏刺朝政"、"包藏禍心",遭到逮捕和審訊,幾乎送了性命,史稱"烏台詩案"。1085年宋神宗病逝,哲宗繼位,高太後攝政。高太後不滿新法,立即起用舊黨召。

後同舊黨發生分歧。他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於是又遭誣告陷害。1089年,蘇東坡再次被貶出京,出任杭州知府。1093年,高太後去世,哲宗執政,又把變法派召回朝內主政,政局變生急轉直焉的變化。

第二年6月蘇東坡,被貶得更遠,貶為寧遠軍節度副使,定居在惠州(今廣東惠陽)。晚年過流放生活。給蘇東坡又一次沉重打擊,公元1101年7月26日,這位66歲的老人,終於滿含悲憤離開人世,結束他命運多舛的一生。

二、邱吉爾

邱吉爾是英國傑出的政治家,是「二戰」時期大名鼎鼎的世界「三大巨頭」之一。邱吉爾的演講功力令人折服,其演講的措辭、語調、手勢中能透出非凡的勇氣和力量。「二戰」中最困難的時刻,英國軍民的精神支持,幾乎全靠邱吉爾每天的廣播演講。

可是有誰知道,邱吉爾青年時期特別害羞,一講話就臉紅,期期艾艾,唯唯諾諾。當他確定了自己遠大的目標和抱負後,決心徹底改變自己的弱點。

於是每天對著鏡子練習演講,自演自看,自講自聽;每一個詞語,每一個語調,每一個神態,都經過認真思考和反復錘煉,同時在現實生活中不斷地磨煉、提高。幾年後,他便風度翩翩,語驚四座。

三、凡爾納

19世紀法國著名的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第一部作品《氣球上的五星期》一連投了15家出版社,均不被賞識,第16次投稿才被接受。美國作家傑克。倫敦最初投稿,也沒有一家出版社願意發表,以致他不得不去干苦力。後來他的《北方故事》才由一家有眼力的《西洋月刊》看中,一舉成名。

丹麥著名童話家安徒生處女作問世,有人知道他是一個鞋匠的兒子,即攻擊他的作品"別字連篇"、"不懂文法"、"不懂修辭"。但他毫不氣餒,筆耕不輟,終於成名。

英國詩人拜倫19歲時寫作的《閑散的時光》出版後,即有人把他罵得"狗血淋頭",說他"把感情抒發在一片死氣沉沉的沼澤上"。然而拜倫並未退卻,而是更為優秀的詩作來回敬那個誹謗者。

四、高士奇

高士其是我國科普作家。在外國留學時,有一次做實驗,一個裝有培養腦炎過濾性病毒的玻璃瓶子破裂了,病毒侵入了他的小腦。從此留下了身體致殘的禍根。他忍受著病毒的折磨,學完了芝加哥大學細菌學的全部博士課程。

回國以後,他拖著半癱的身子,到達延安工作。解放後病情惡化,說話和行動都十分困難,連睜、合眼都需要別人幫助。但他仍以驚人的吃苦精神進行創作,先後寫成100多萬字的作品。有人問他苦不苦,他笑著說:"不苦!因為我每天都在斗爭,斗爭是有無窮樂趣的。"

五、塞萬提斯

塞萬提斯,西班牙16世紀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堂吉訶德》風行於世。被稱為不朽之作。塞萬提斯一生多災多難,出身沒落貴族,家庭貧寒,從小就跟父親外出奔波謀生。22歲參軍,在與土耳其海戰中,左手致殘。後曾被海盜俘獲,賣到阿爾及利亞為奴,歷盡艱辛。

被父母贖身獲得自由後,曾在海軍中充任軍需,後又蒙冤入獄後生活無著,當時一家7口人過著飢寒交際花迫的生活。他就在這樣的困境中寫出了《堂吉訶德》、《努曼西亞》、《懲惡揚善故事集》、《加拉黛亞》、《巴爾那斯游記》、《八個新的喜劇和八個新的幕間鬧劇》等一批有影響的作品。

㈤ 因壓力而成功的名人事例

1、康熙

康熙大帝在位執政60年之際,特舉行「千叟宴」以示慶賀。宴會上,康熙敬了三杯酒:第一杯敬孝庄太皇太後,感謝孝庄輔佐他登上皇位,一統江山;第二杯敬眾位大臣及天下萬民,感謝眾臣齊心協力盡忠朝廷,萬民俯首農桑,天下昌盛;

當康熙端起第三杯酒時說:「這杯酒敬給我的敵人,吳三桂、鄭經、葛爾丹還有鰲拜。」眾大臣目瞪口呆,康熙接著說:「是他們逼著朕建立了豐功偉績,沒有他們,就沒有今天的朕,我感謝他們。」

2、拿破崙

拿破崙的父親雖然窮困,但是他把拿破崙送進了一個非常高級的貴族學校,在這里與他往來的都是一些在他面前極力誇耀自己富有,而譏諷他窮苦的同學。後來拿破崙實在受不住這些壓力了,他寫信給父親請求退學。

「我們沒有錢,但是你必須在那裡讀書。」這是他父親的回答,因此使他忍受了5年的痛苦。但是每一種嘲笑,每一種欺侮,每一種輕視的態度,都使他增加了決心,發誓要做給他們看看,他確實是高於他們的。

他用一切的時間,埋頭讀書,去努力和他們競爭。他住在一個既小又悶的房間內。在這里,他臉無血色,孤寂,沉悶,但是他卻不停地讀下去。終於,一次偶然的機遇,拿破崙的才華受到贊賞。他開始走上有權勢的道路了。

這時,一切的情形都改變了。從前嘲笑他的人,現在都涌到他面前來,想分享一點他得的獎勵金;從前輕視他的,現在都希望成為他的朋友;從前揶揄他是一個矮小、無用、死用功的人,現在也都改為尊重他。他們都變成了他的忠心擁戴者。

假使他那些同學沒有嘲笑他的貧困,假使他的父親允許他退出學校,他的感覺就不會那麼難堪。他之所以成為這么偉大的人物,完全是由他的一切不幸造成的。他學到了由克服自己的缺憾而得到勝利的秘訣。

3、狄更斯

狄更斯出生於英國的一個普通家庭里。他自幼體弱多病,不能過於勞累,於是,他的童年不是在游戲中度過,而是在讀書中度過。在他10歲的時候,父親因負債被關進監獄,為了維持破產的家庭,狄更斯不得不設法謀生,去當了一名學徒。

但是他不僅要以驚人的意志承受一個幼弱身體所無法承受的勞累與折磨,還要以頑強毅力承受一顆稚嫩心靈難以忍受的冷酷與侮辱。但是,即使在這樣巨大的壓力下,狄更斯也絲毫沒有減退追求知識的渴望。一有空閑,他就拚命地閱讀他所能找到的任何書籍。

豐富的知識和親身經歷使狄更斯為將來的文學生涯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另一方面,少年的苦難也磨煉了他的毅力,正如他所說:「頑強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沒有被壓力壓倒,反而磨礪了他的意志,於是,他帶著特有的剛毅走上了文學的道路,並最終攀上高峰。

4、王義夫

當44歲的王義夫站在最高領獎台上時,當這位已是第六次參加奧運會的老將聽到《義勇軍進行曲》奏響時,再也難以抑制自己的感情,淚如泉涌。最後一槍定乾坤的心靈震撼,使王義夫成就了霸業。

在令人窒息的氣氛中,王義夫舉起槍,乾脆地射出最後一發子彈,以總成績690環為中國軍團奪取第二枚金牌。從洛杉磯奧運會到雅典奧運會,王義夫再次登上世界之巔。而期間的酸甜苦辣,令王義夫刻骨銘心。44歲的老槍手王義夫是中國軍團年齡最大的運動員,20年來連續參加奧運會,獨一無二。

王義夫說:「我們老運動員所面臨的壓力,和年輕運動員相比有很大的差別,射擊也受體力、精力的限制,當巔峰期過後,身體狀況下降得很厲害,我是靠自己的努力,才走到雅典。」

「年輕隊員練一上午,我只能比他們多練一下午;他們打一槍我就得想辦法打兩槍,總得要比他們多積累一點。」王義夫如此說,「要想取得超人的成績,必須付出超人的代價,同時從事射擊工作的愛妻張秋萍的理解和支持也是很大的精神動力。」

5、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在一歲多的時候,因為生病,從此眼睛看不見,並且又聾又啞了。由於這個原因,海倫的脾氣變得非常暴躁,動不動就發脾氣摔東西。她家裡人看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便替她請來一位很有耐心的家庭教師蘇麗文小姐。海倫在她的熏陶和教育下,逐漸改變了。

她利用僅有的觸覺、味覺和嗅覺來認識四周的環境,努力充實自己,後來更進一步學習寫作。幾年以後,當她的第一本著作《我的一生》出版時,立即轟動了全美國。

在她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文中。更是表達出了她的堅強、樂觀和向上的精神,而這一切都該歸功於她對生活的認識。 當把失明僅僅當作一項壓力的時候,她痛苦惆悵,所以她不能真正面對生活;當她把壓力化作動力的時候,生活就選擇了她

㈥ 王進喜的光榮事跡

王進喜出生於甘肅省一個貧農民家庭,成長為新中國長一代鑽井工人,先後任司鑽、隊長等職,不顧腿傷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壓井噴,被譽為「鐵人」。

受到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1970因患胃癌醫治無效逝世,享年47歲。鐵人王進喜是大慶人的傑出典範,中國工人階級的光輝形象,他為加快發展我國石油工業奮力拚搏了一輩子,在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還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鐵人精神。

(6)壓力創造動力的王進喜事例擴展閱讀:

王進喜,1923年10月8日出生於甘肅省玉門市赤金堡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1949年9月25日,玉門解放。1950年春,王進喜通過考試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鑽井工人。

1960年2月,東北松遼石油大會戰打響。1960年4月29日,1205鑽井隊准備往第二口井搬家時,王進喜右腿被砸傷,他在井場堅持工作。由於地層壓力太大,第二口井打到700米時發生了井噴。危急關頭,王進喜不顧腿傷,扔掉拐杖,帶頭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最終制服了井噴。

房東趙大娘看到王進喜整天領著工人沒有白天黑夜的干,飯做好了也不回來吃,感慨地說:「你們的王隊長可真是個鐵人吶!」余秋里得知後,連聲稱贊大娘叫得好。在第一次油田技術座談會上,余秋里號召4萬會戰職工「學鐵人、做鐵人,為會戰立功,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

鐵人王進喜從普通工人成長為領導幹部,但他功高不自傲,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對工人和家屬關懷備至,而對自己和家人卻嚴格要求,一輩子甘當黨和人民的「老黃牛」。1970年10月1日,王進喜抱病參加國慶觀禮,以中共中央委員身份檢閱遊行隊伍。

1970年11月15日23時42分,王進喜同志因醫治無效不幸病逝,享年47歲。18日,在北京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舉行了向王進喜同志告別儀式。黨和國家領導人李先念等以及中組部、石油工業部、黑龍江省的領導,大慶油田、玉門油田的幹部、群眾來向鐵人告別。

1960年,他率領1205鑽井隊艱苦創業,打出了大慶第一口油井,並創造了年進尺10萬米的世界鑽井紀錄,展現了大慶石油工人的氣概,為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成為中國工業戰線的一面旗幟。他留下的「鐵人精神」、「大慶精神」,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寶貴財富。

㈦ 化壓力為動力的名人故事

化壓力為動力的名人故事:

一、賈平凹

賈平凹
賈平凹在大學中文系讀書時,開始進行文學創作,他連連在校報上發表詩作,並逐步將作品投向社會上的大小報刊,盡管那時他收到的退稿單比稿費單要多得多,但他毫不氣餒,一如既往地看書、寫作、投稿,終於獲得成功。

20年來,他以一枝靈秀之筆,寫下了七八百萬字的作品,出版了六七十部著作,數十次獲得國內外各種文學獎。

二、車胤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這個時間背誦詩文。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

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三、巴普洛夫

巴甫洛夫的一生,把為科學奮斗當作自己應盡的義務和職責,甘做"科學的苦工"。小時候,巴甫洛夫和他的弟弟一起挖種蘋果樹的坑,坑已經挖好了,父親一看,說位置不對,重新再挖。弟弟放下鐵杴不幹了,而巴甫洛夫卻又挖了起來,手上磨了血泡也不管,一直到把坑挖好,種上蘋果樹才歇手。

後來,巴甫洛夫成為生理學家,成天在實驗室里研究狗的條件反應。他常常用自己的工資去買實驗用的狗。在解剖狗時,一干就是四、五個小時。他非常細心地數著從玻璃管中流出來的狗的唾液,詳細地記錄在筆記本上。

一位新來的助手數了一會兒,就感到單調、厭倦,而巴甫洛夫卻鄭重地對他說:
"如果科學需要,就數他十年、二十年!"巴甫洛夫在八十七歲高齡時,得了肝炎,後又患肺炎,但他仍在做"科學的苦工"。他還為自己作為一個科學家沒有完全盡到對人類的義務感到十分遺憾。

四、匡衡

有個叫匡衡的人,家裡貧窮,買不起蠟燭,夜間無法讀書。匡衡鄰居家每天晚上都點起蠟燭,他想到鄰居家去讀書,可是遭到拒絕。後來,匡衡想出一個好辦法,他在牆上鑿了一個小洞,鄰居家裡的光就透過來了,他把書對著光,讀了起來。匡衡讀的書愈來愈多,可是他沒錢買書。

有一天,他發現一個才主家,家裡堆了很多書,他就去幫才主家幹活,不要錢,才主很奇怪,問他:你為什麼白白幹活呀!」匡衡也不隱瞞,就說:「我幫你幹活,不想得到工錢,只想借你家的書看看,不知你答應不?」才主非常高興,就把家裡的書借給他看,匡衡成了一個有學問的人。

五、薩科


法國總統薩科齊,1955年1月28日出身於法國巴黎的一個移民家庭,從小就遭受別人的歧視和嘲笑。10歲那年的一天,他騎著自己心愛的山地車在郊外瀟灑地穿梭。正當他得意時,幾個小孩攔住他,一把奪過他的山地車,猛地摔在地上,還指著他的鼻子說:「你這個外來的小崽子,不配騎山地車!」

晚上,他在日記本上寫道:「我不是想成為總統,而是我必須成為總統。」15歲時,因家庭貧困,薩科齊告別了學校。以後的幾年間,他放過羊,當過樂隊號手,做過泥瓦匠,糖廠工人等。他哭過,泄氣過,但從沒有退縮過。
後來,他通過半工半讀考上了巴黎政治學院。結業後,又與校友一起做生意。

在生意場上打拚了10年後,他毅然離開,走上了從政之路。1983年,年僅28歲的薩科齊當選巴黎郊區訥伊市市長。2007年5月,在法國總統大選中,薩科齊勝出,當選為新一任法國總統。他也終於圓了心中的總統夢。

㈧ 壓力促進成功的例子

俞敏洪,因為自己的同學都很厲害,壓力大,不甘心,後來發展了新東方教育。

㈨ 壓力促進成功的名人事例

古:
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岸邊,項羽嚴束鎧甲,威武異常,目中閃著異樣的明光。面對這滔滔江水,項羽狠下決心,下令沉船、砸鋁、燒屋,帶上三天軍糧與秦軍決一死戰,不得生還。面對著由章邯為首的秦軍主力,項羽區區兩萬兵馬不足掛齒。但為救巨鹿,項羽憑著空前絕後的勇敢,破釜沉舟,與秦軍殊死一戰。戰士們明白已沒有退路,他們個個抱著必死的信念奮勇殺敵並大破秦軍,扭轉了陳勝舉義以來軍事上的低潮,成為推翻秦王朝的轉折點。

今:
中國女排,雅典最亮的星群
Weak Point,最後一球,全場所有人都屏住了氣息,排球場上的緊張氣氛上升到了最高潮……隨著一聲哨響,俄羅斯隊發出了球。中國隊輕松接住,傳球,迅速扣球。俄羅斯隊奮力接住,接著反傳扣球,被中國隊成功攔網,俄羅斯隊全力護球,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強力將球擊出,中國隊奮力將球接住,斜傳,二號位一記重扣,俄羅斯隊拚死接住,並將球推了過來。這次,二號位抓住機會,瞄準俄羅斯隊空位,將球全力擊出……中國隊贏了,贏得是那樣的「完美」,是那樣的令人信服。在先失兩局的情況下,中國隊憑借著優秀的心理素質,頂住巨大壓力,並化之為動力。一局、兩局,最終在最後一局扭轉乾坤,贏得了舉世的尊敬。因為她們明白:(1)她們全隊技術實力在俄羅斯隊之上;(2)它們曾完勝過對手;(3)它們知道只要勝了三四局,一切壓力都會留給對手;(4)只要她們勝利了,她們便創造了奧運歷史上的又一個巨大奇跡……

行不?

這些與鐵人並肩戰斗過的「老會戰」,追憶鐵人的音容笑貌和英雄業績時,禁不住淚濕衣襟。周正榮、丁國堂老人說:「多少年過去了,但鐵人的印象卻始終是那樣深刻、清晰,彷彿他還在我們中間。」

井無壓力不出油,我們搞石油會戰,就要給自己加壓

1963年,我國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中國石油基本自給。以鐵人為首的創業者們奮戰3年,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了我國的頭號大油田。

丁國堂老人提到他印象中最深刻的兩件事。1960年5月,打會戰第二口井時,王進喜被砸傷的腿腫得很厲害,他兩次從醫院跑回井隊,拄著拐堅持工作。

一天,突然出現井噴,當時沒有壓井用的重晶粉,王進喜當即決定用水泥代替。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漿池攪拌不開,王進喜就甩掉拐杖,大喊一聲「跳」,便躍進齊腰深的泥漿池中,戴祝文、丁國堂七八個人也跟著跳了進去。奮戰了3個多小時,終於制服了井噴。王進喜累得起不來了。房東趙大娘心疼地說:「王隊長,你可真是鐵人啊!」「鐵人」的名字就是這樣傳開的。

丁國堂說,有一次打試驗井,王進喜廢寢忘食連軸轉,剛端起飯碗便靠在鑽桿邊打起盹來。大家勸他多保重身體,他卻說:「我早就豁出去了,只要上午拿下個大油田,哪怕下午倒在鑽台上也痛快,也值得!」

在鑽井三公司,鐵人當年的大徒弟王作富給我們講起了那個刻骨銘心的「4·19」事故。那是1961年,1205隊打了一口不合格井,斜8度。鐵人和隊友們含著淚填死了這口井。有人難過地說:「標桿隊的隊史上還沒有這么一筆。」鐵人說:「沒有這一筆,隊史就是假的。這一筆,不僅要記錄在隊史上,還要刻在每個人的心裡。要讓後來的人都知道,我們填掉的不單純是一口廢井,而是填掉了低水平、老毛病和壞作風。」

至1966年,鐵人指揮他的鑽井隊突破年進尺10萬米大關,攀上了當時世界鑽井史上的峰巔,再一次為中華民族爭了光、爭了氣。

鐵人精神鼓舞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

鐵人為發展祖國的石油事業日夜操勞,終致身心交瘁,英年早逝,年僅47歲。

現任1205隊隊長盛文革說,雖然45名隊員誰也沒見過鐵人,但鐵人精神一直是支撐這個隊的靈魂。到現在為止,該隊獲得各類榮譽227個。目前已累計打井1408口,總進尺176.7萬米,相當於大慶油田的1/3。

現在1205隊已經採用了液、汽、電一體化的國產最先進鑽井設備,司鑽坐在操作室里轉動手柄,操作鑽井,安全系數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盛文革認為,在新時期繼承和學習鐵人精神應該增加新的內涵,那就是用鐵人精神去掌握先進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方法,提高經濟效益。1996年,該隊脫產3個月在大慶石油學院強化學習外語和專業知識。目前,該隊有大中專畢業生9人,其餘34人均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205隊,仍是我國石油戰線一面永不褪色的紅旗。

鐵人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人來到位於第一口井旁的鐵人紀念館瞻仰鐵人。自1991年以來,先後有160萬人次來過這里。

在厚厚的留言簿上,我們看到了許許多多同我們一樣激動難平的心。

原湖南省廣播電視廳廳長王典,是肇源縣人,離休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頂著瓢潑大雨來到鐵人紀念館。他說:「是鐵人鼓勵了我一輩子。」

電影表演藝術家田華,還未走完三個展廳,手帕已被淚水濕透。走前認認真真地寫下了「做人要做這樣的人。」

一位美國友人說:「鐵人精神足讓人感動一輩子。」來自塞拉里昂的客人寫道:「向中國人民的偉大兒子致敬。他的精神不死!建設塞拉里昂也需要鐵人精神!」

鐵人紀念館黨支部書記劉仁說:「鐵人不僅是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共產黨人的楷模,他更是一個頂天立地、光前裕後的民族英雄。為國家分憂解難、為民族爭光爭氣,從這個意義上說,鐵人精神就是我們的民族魂。」

閱讀全文

與壓力創造動力的王進喜事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