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生產力是什麼
生產力在狹義上指再生生產力,即人類創造新財富的能力。從橫向來看,生產力分為個人生產力、企業生產力、社會生產力;從縱向來看,生產力分為短期生產力和長期生產力;從層次來看,生產力分為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
生產力是生產力系統的功能,組成生產力系統的要素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社會文化制度體制環境——生產力系統的結構就是組成生產力系統的要素之間的關系。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高低是生產力要素構成的系統與其所處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環境構成的體系聚合匹配的結果。
(1)生產力創造擴展閱讀: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
1、生產力是人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獲取物質資料的能力。它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個基本要素,其中,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決定性的要素。生產力體現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社會生產的物質內容。
2、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物質關系。它包括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以及產品的分配關系三方面,其中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是全部生產關系的核心和基礎。生產關系體現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以及生產的社會形式。
3、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和狀況,生產力發展了,生產關系遲早要發生變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能動的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狀況時,生產關系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反之,就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4、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推動人類社會不斷發展。
❷ 什麼叫生產力
1.生產力狹義指再生生產力,即人類創造新財富的能力。
2.從橫向來看,生產力分為個人生產力、企業生產力、社會生產力;
3.從縱向來看,生產力分為短期生產力、長期生產力;從層次來看,生產力分為物質生產力、精神生產力。
4.生產力是生產系統的功能,組成生產力系統的要素包括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社會文化制度體制環境,生產力系統的結構就是組成生產力系統的要素之間的關系。
5.生產力系統的結構如果對稱,生產力發展速度就快;生產力系統的結構如果不對稱,生產力發展速度就慢。
6.生產力系統結構的對稱程度決定生產力的發展速度,所以生產力發展是主客體相互作用、資源再生的結果,是社會系統的整體功能。生產力發展是增長向發展轉化的中間環節。
拓展資料:
原始社會的生產力表現在動物的採集或狩獵,勞動產出了採集或狩獵所得來的勞動成果,使動物生存了下來,鍛煉了動物的身體和協作能力,這些都是原始社會時期的動物勞動具備所價值產出的能力。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二十一世紀的勞動行為,是不是生產力的表現和具不具備生產力本身的意義,在於人類的勞動所產出的能不能體現出人類存在的本身意義和價值。
就其生產力,也就在勞動產出價值的能力之內。未來社會的生產力,依然脫離不了勞動產出價值的能力的范疇。
而其他動物多數保持著原始社會的形態,只有像螞蟻之類的動物的生產力達到人類的古代水平,螞蟻們已經學會了耕種和養殖。
❸ 為什麼資本主義制度能夠創造出巨大的生產力
調動人本身對於財富慾望,人與人相互競爭優勝劣汰,不斷擴大社會生產。但無法承載更大的生產力,無法給全人類帶來幸福
❹ 生產力為什麼不能被創造,消滅
你好,生產力是不可能被消滅的,生產力要是沒了,神馬都是浮雲。。。。。。
❺ 生產力是什麼意思
生產力狹義指再生生產力,即人類創造新財富的能力。
從橫向來看,生產力分為個人生產力、企業生產力、社會生產力;
從縱向來看,生產力分為短期生產力、長期生產力;
從層次來看,生產力分為物質生產力、精神生產力。
生產力是生產力系統的功能,組成生產力系統的要素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
(5)生產力創造擴展閱讀:
生產力的構成要素:
構成生產力的基本要素是:以生產工具為主的勞動資料,引入生產過程的勞動對象,具有一定生產經驗與勞動技能的勞動者。它是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基礎。
此外人類運用各類專業科學工程技術,製造和創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產品,滿足自身生存和生活的能力。
生產力中還包含著科學技術。科學技術能夠應用於生產過程、滲透在生產力諸基本要素之中而轉化為實際生產能力。
科學技術上的發明創造,會引起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素質的深刻變革和巨大進步;科學應用於生產的組織管理,能夠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
科學技術為勞動者所掌握,可以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應用於生產過程的周期日趨縮短,對於生產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大,日益成為生產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重要標志,是第一生產力。
❻ 什麼是生產力什麼是生產力創新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叫生產力。生產力的主要內容包括勞動者、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勞動者和生產工具統稱為生產資料。勞動者是生產工具的製造者和使用者,在改造自然的活動中,隨著勞動者生產經驗的積累、勞動技能的提高、科學技術的發明及應用,總要改進和創造新的生產工具,擴大勞動對象的范圍。使生產力發展到一個新水平。因此勞動者在生產中起主導作用。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勞動對象的擴展程度也反映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產力=精神要素×物質要素=(科學技術+教育培訓+經營管理)×(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其中,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
「鄧小平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那教育就是第二生產力
先進生產力不斷代替落後生產力的歷史過程是先進生產力發展的核心規律。」「生產力的發展是從需求開始的,需求的變化決定了產業結構的變化。所以說需求決定產業,科技進步首先是拓展新的產業,找好市場。」「生產力是不斷趨向社會化而變化發展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可持續的發展,要正確處理好環境人口經濟和社會的關系。」
什麼是生產力創新?
1、西方近代以牛頓力學、紡紗機、蒸氣機為代表的科技革命,使人類脫離農耕文明,迅速奔向了傳統工業文明。與傳統農耕文明相比,傳統工業文明通過全新的科技手段開發了更多的礦產資源,集約化地利用了更多的土地和森林,帶來了人類財富和人口總量的膨脹,形成了一個以擴大物質消費為根本導向的社會。僅上世紀100年來所消耗的能源總量就遠遠超過人類幾千年消耗量的總和。傳統工業文明大量開發、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排污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無限擴散,終於將全球性的生態危機逼了出來。人類終於深切感受到地球資源和環境的有限。所謂的現代化進程,就是將自然資源轉化成可用財富的進程,所謂的現代化社會,就是人均資源消耗高、排污量大的社會。由於人口增加,由於物慾橫流,由於工商業的發展需要,人均資源消耗量直線上升。以水為例,公元前每人每天耗水12升,中世紀約20至40升,18世紀增加到60升,而現在,發達國家的人均每天耗水量達500-600升。據有關材料統計,工業化國家每創造100美元的收入,約需要300公斤的自然資源,人均每年需要45000-85000公斤自然資源。中國如果要達到工業化國家的人均消耗水平,比如13億中國人都將自行車換成汽車,那就不是2003年每天消耗546萬桶石油的水平,而要變成每天消耗8100萬桶,遠遠超過世界目前石油消耗總量,地球上有這么多資源供我們消耗嗎?我們有能力對因此而產生的大量污染物進行無害化處理嗎?
近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是因為全面承襲了西方傳統工業的發展模式,更是因為中國對本土能源的過度消耗。從1990年到2001年10年間,中國石油消費量增長100%(從1.18億噸到2.35億噸),天然氣增長92%(從114億立方米到277億立方米),鋼增長143%(從0.67億噸到1.63億噸),銅增長189%(從72. 9萬噸到211萬噸),鋁增長380%(從72.4萬噸到354.5萬噸)、鋅增長311%(從36.9萬噸到152.3萬噸)、十種有色金屬增長276%(從217萬噸到816萬噸)。人們在為我國經濟高速增長而興奮的同時,往往會忘記這些成績背後的資源消耗、垃圾成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世界上的一切成功都是有成本的。有人算過,按目前的科技水平,中國的現代化需要有12個地球的資源來支撐。如果只有一個地球,我們也得把地球全部吃空才能現代化。道理再清楚不過,中國本來就人多地少,資源稀缺,而傳統過時的工業科技卻又偏偏指向了稀缺性和污染性資源,這種科技具有不可持續性。誰繼續走傳統工業文明之路,誰就走上了不可持續的發展之路。因此,我們必須探索新的、可持續的生態科技之路。
2、近代以來,鋼鐵工業逐步進入我國工業市場。而鋼鐵工業各生產工序,除了生產出需要的金屬及加工成材料外,同時還排出大量的廢氣、廢水和固體廢物(爐渣等)。這不僅浪費資源和能源,而其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直接危害人民身體健康。目前鋼鐵工業的主要污染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廢水污染。鋼鐵工業是用水的大戶,用水量佔全國工業用水的19%,廢水排放量佔全國工業廢水排放量的11.3%。鋼鐵工業廢水含多種污染物,其中含有大量的揮發酚、氟化物、石油類、懸浮物、砷、鉛等有害物質。
2、空氣污染。是指空氣中污染物的濃度達到了有害的程度。污染物有固態、液態、氣態,乳酸五、有害氣體等。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植物生長等都有很大影響,二氧化硫大量排放,會造成「酸雨」,破壞樹木,植物生長緩慢,甚至枯萎枝葉脫落。
3、鋼鐵渣污染。從礦山開采、金屬冶煉到加工製造都有廢渣產生,如廢石、尾礦、冶煉渣、、粉塵、污泥等都是固體廢棄物,渣對環境的污染是通過大氣,水及固體廢棄物本身三種途徑造成的。
4、鋼鐵工業除了上述污染外,雜訊的污染也不能忽視,它會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損傷聽覺、誘發多種疾病、降低勞動生產效率,甚至引發事故。
❼ 如何理解「創造生產力」
創造生產力在字面上意思是以創造為基礎的生產力, 或者說由於創新製造能力的增強提升了生產力。 而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生產力是人類運用各類專業科學工程技術,製造和創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產品,滿足人類自身生存和生活的能力。其實質就是生產力是一種能力, 而能力是不能夠創造的, 所以確切的說法應該是創造能力, 或提高生產力。
❽ 怎樣提高團隊的創造力,生產力
提高團隊的創造力生產力最根本的是靠團隊學習
一、企業的生存發展依賴於團隊學習
團隊學習的目的在於使個人成長速度更快,目標在於取得更高層次的共識,使每個人看到原來自己沒有看到的,更本質、更深遠的東西。團隊學習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在現代企業中,學習的單位是團隊而不是個人,並且學習是終身學習、全員學習的過程。只有通過團隊學習,企業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將學習成果轉化為工作成果。團隊學習有助於提高團隊科學決策水平,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員工的整體素質,進而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隨著信息社會、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企業要生存發展,就要靠知識,靠全體員工的創造力。這就需要靠組織團隊學習,開發整個團隊的整體能力。團隊在組織中漸漸成為最關鍵的學習單位,因為現在幾乎所有的重要決定都是直接或間接通過團隊做出,並進一步付諸行動的。在某種程度上,個人學習與組織學習是無關的,即使個人始終都在學習,並不表示組織也在學習。但是如果是團隊在學習,團隊變成整個組織學習的一個小單位,他們可將所得到的共識轉化為行動,進而建立起整個組織一起學習的氛圍和機制。
二、要不斷創新途徑和方法,提高團隊學習質量
有效的途徑和方法,有助於做到學習資源共享、學習內容交融、學習效果互促,進而提高團隊學習的質量,增強團隊學習的效果。煉鋼廠近幾年在團隊學習的實踐中,除了運用互動式、體驗式、感悟式的團隊學習方法外,還創出其它一些途徑和方法。
(一)搭建知識共享平台。
組織的學習只有通過共享才能實現。共享的知識才是力量。有了共享,知識、經驗等隱性知識才能在整個企業中有效傳遞,並呈幾何級數快速增長。提高團隊學習力,必須搭建知識共享平台。團隊之間,要加強交流,取長補短,實現多贏共建。每個團隊定期舉辦「共享論壇」,運用頭腦風暴法,就熱點難點問題,吸收管理技術人員、黨員、班組長、骨乾等不同層次人員參加,取智於眾,聚合眾智,開展全方位的成果共享活動。
(二)搭建問題反思平台。
問題本身就是團隊學習的原動力。問題就是管理資源,看不到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團隊要經常進行反思,正視問題、分析問題,尋求問題的根本解,實現工作的持續改善。充分利用骨幹議事會、員工懇談會、民主生活會等形式,查擺問題,深度反思,明確努力的方向和目標。堅持運用反思求解法則,把鏡子轉向自己,開展定期的、有組織的反思和解剖活動,主動找自己的差距,與先進比差距,有針對性的改善活動和找補差距,從而實現最有效的解決問題的目的。近年來煉鋼廠先後開展了「三比三查」、「沖刺780,挑戰不可能」大討論等活動,切實解決了生產、技術、設備、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許多問題,推動了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三)搭建信息溝通平台。
建立適合團隊成員進行交流的形式,使團隊成員有機會有條件進行經常性的信息溝通,在溝通中形成團隊的意志。團隊成員之間要經常性交流談心,重要信息及時交流,重大事項集體研究決定。團隊領導人要通過個別交談、懇談會、信箱等形式,積極傾聽團隊成員的意見和建議,及時給予答復解決。暢通員工思想信息流,實現信息上傳下達的雙向強化。煉鋼廠堅持「六必談六必訪」制度,搭建干群連心橋,建立層層家訪制度,不僅密切了干群關系,而且有效地把握了員工思想動態,增強了工作的主動性和針對性。
(四)打造團隊命運共同體。
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正被眾多的企業所實踐。煉鋼廠在深化創建學習型組織中始終遵循「價值趨同法則」。員工只有融入了團隊價值觀,才會對企業產生感情,才會對工作產生積極心態,在工作中就會有動力。對新進廠的員工,不僅對他們進行崗位知識、規章制度的培訓,而且對他們進行軍訓、心智體驗、品格訓練、企業文化理念培訓等,使他們接受團隊文化,盡快融入到整個團隊中。作為一個團隊,必須高度關注團隊成員的成長進步。萊鋼的企業道德
「與顧客共謀發展,與員工共創輝煌」也體現了這一點。要實現由「用人干工作」到「用工作育人」的轉變,使團隊成員與團隊共同成長,形成命運共同體,才能形成強大的合力,推動團隊乃至整個組織持續進步。
(五)遵循快樂工作法則。
快樂不僅僅在於地位之高低、金錢之多少,而更重要在於願景的實現、人們的尊重和對社會對崗位的貢獻。激發員工熱愛自己的工作,把每一次學習、每一項工作都作為體現自身價值的一次機會,讓員工盡可能在學習工作中提高自驅力,在工作和事業中享受到至高無上的快樂,真正領會「工作著是美麗的」的深刻含義,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責任感、使命感,這樣才會更積極地將個人融入團隊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