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童年創造力的事例

童年創造力的事例

發布時間:2021-06-20 10:26:38

『壹』 你童年最具創造力的一件事

自己用紙板做了一對大翅膀,綁在胳膊上,以為可以飛,從牆上跳了下去,後來.

『貳』 有創造力的名人事例100

微波(發現者:抄珀西·斯賓塞)美國雷襲神公司(Raytheon)工程師珀西·斯賓塞又是一位著名的電子學奇才。 1945年斯賓塞正在測試用於雷達裝備的微波輻射器(磁控管)時,突然感覺西褲的口袋裡有點不對勁,甚至聽到了噝噝的聲音。斯賓塞停下手裡的工作,結果發現是它口袋裡裝的一塊巧克力融化了。他猜可能是磁控管發射的微波烤化了巧克力。由此他立刻意識到也許可以把微波應用到廚房烹飪上,於是微波爐誕生了,這種廚具真可謂是全球的小吃愛好者和單身漢們的大救星。

『叄』 名人有創造力的故事

天才音樂家貝多芬

早熟的天才,艱苦的童年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誕生於萊茵河畔的小城市波恩。

貝多芬的父親是當地唱詩班的男高音,是一個經常醇酒的蠢漢。他的母親是女僕,這是個清貧的家庭。

貝多芬是一個典型的神童音樂家。由於他在音樂上的早慧,十二歲時就被人拿來同名垂青史的音樂神童莫扎特相提並論。他愚蠢的父親急切地想利用這一點來賺取名利,逼迫小貝多芬整天練琴和演出,稍不如意就毒打他。在貝多芬的記憶中,他根本就沒有享受過父愛。

上天又偏偏賜給貝多芬一副粗陋的外表,外加身材矮小粗壯-即使成年後也不過1.58米,他的外貌使他從小就遭人譏笑,成年後也難於倖免。
清貧的家庭,粗暴愚蠢的父親,不惹人喜歡的外貌,所有這些構成了貝多芬不愉快的童年,形成了他以後的反叛性格和強勢作風,也造成了他成年後粗俗的言談舉止。貝多芬被許多同時代的人描述成"粗魯、固執、脾氣暴躁,只要心情稍有不好,就隨時隨地亂吐痰。"
大約在十二歲左右,小貝多芬在波恩遇見了一位相當好的導師-尼弗。正是尼弗擴大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使他在不幸的童年中沒有厭惡音樂,並奠定了他的最初的音樂風格,使他十三歲就成為管風琴師,並創作了三首奏鳴曲。
1787年,貝多芬動身去當時的音樂之都維也納,並拜見了莫扎特。當時十七歲的貝多芬默默無聞,而莫扎特早已名滿歐洲。可能貝多芬的相貌太一般了,連莫扎特也看走了眼,對這個年經人並沒有太大的興趣。他給了一段音樂讓他用鋼琴即興發揮,自己卻到隔壁屋子和別人聊天。然而鄰屋充滿靈感和氣勢的音樂使得莫扎特不由自主地又跑回鋼琴旁-作為偉大的音樂家,莫扎特對於音樂的感悟力是非凡的。他從這個年經人的琴聲中聽到了無窮的創造力和靈感,因此一俟演奏完畢,莫扎特便對屋內的人說:"注意這個年經人!......有朝一日,他會震驚世界!"

『肆』 求與創造力有關的名人事例,要簡短

微波(發現者:珀西·斯賓塞)美國雷神公司(Raytheon)工程師珀西·斯賓塞版又是一位著名的權電子學奇才。 1945年斯賓塞正在測試用於雷達裝備的微波輻射器(磁控管)時,突然感覺西褲的口袋裡有點不對勁,甚至聽到了噝噝的聲音。斯賓塞停下手裡的工作,結果發現是它口袋裡裝的一塊巧克力融化了。他猜可能是磁控管發射的微波烤化了巧克力。由此他立刻意識到也許可以把微波應用到廚房烹飪上,於是微波爐誕生了,這種廚具真可謂是全球的小吃愛好者和單身漢們的大救星

『伍』 魯迅的平生事跡有哪些

魯迅的生平和創作

魯迅是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為《新青年》寫稿時使用的筆名。

魯迅於1881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破落的大家庭里。紹興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傳統的地方,保留有眾多的名勝,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留下的遺跡,近代反清女傑秋瑾從容就義的軒亭口,等等。民間還有各式各樣的戲劇演出和傳說故事。鄉親們最津津樂道的是兩個「鬼」:一個是「帶復仇性的,比別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強的鬼魂」——女吊;另一個是腰束草繩,腳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無常」。鄉土傳統與民間文化,深深地影響著魯迅的一生。

魯迅從小就表現出活潑的性格。因為外祖母家在農村,魯迅也就有了一批農民小朋友,一起在朦朧的月色下,劃著白色的小航船,趕去看戲;回家的路上,肚子餓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魯迅還在叫做「百草園」的後園里,發現了大自然的無窮趣味:碧綠的菜畦,紫紅的桑椹;蟋蟀彈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烏;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傳說……正是這樣自由的童年生活,開發與培養了未來作家魯迅的創造力與想像力。

6歲時魯迅告別了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拜本城中極方正、極有學問的壽鏡吾老先生為師,一直讀到17歲。在這里,他熟讀了儒家的經典,又在課余廣泛閱讀了儒家之外的各種雜書:小說,野史,筆記……不僅關注歷史、人事,也注意觀察自然。這樣開拓了魯迅廣闊的精神空間,為魯迅以後思想與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寬廣深厚的知識基礎。

魯迅的童年也有陰影:13歲那年,祖父因故入獄,不得不隨著全家到親戚家避難;以後父親病重,家庭生活也從小康陷入困頓。作為長子的魯迅,不得不經常出入於當鋪與葯店,在周圍人的歧視與侮辱中,感受社會的冷酷與勢利。父親最後因庸醫的延誤而過早離世,更給少年魯迅以很深的刺激,他由此開始了對中國社會、文化、人世與人心的思考。

1898年,18歲的魯迅,揣著慈母多方籌措的8塊銀元,離開了家鄉,到異地去尋求新的出路。他先進了南京水師學堂,後又改入路礦學堂。在求學期間,魯迅開始接觸物理、數學、化學等現代自然科學知識,並閱讀外國文學與科學著作。特別是嚴復翻譯的英國人赫胥黎的《天演論》,更給他帶來了一陣驚喜,他從《天演論》所介紹的進化論學說里,接受了一種自強、自立、自主的人生哲學,同時強烈地感受到在激烈競爭的世界裡,處於落後地位的中華民族的危機。

1902年,魯迅東渡日本,兩年後懷著「科學救國」的夢想,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希望畢業以後回國救治像父親一樣被誤的病人。在仙台,他雖然也遇到了像教解剖學的藤野嚴九郎先生那樣關心自己的老師,但也不時受到歧視;特別是有一次課堂里放映記錄日俄戰爭的幻燈畫片,看到一個替俄軍當偵探的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捉住殺頭,旁邊竟站著一群中國人在圍觀。魯迅受到極大刺激,由此覺悟到醫治精神上的麻木比醫治身體上的病弱更為重要,改變中國第一要著是改變中國人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當推文藝。於是魯迅決定棄醫從文。他和朋友們熱烈地討論著: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麼?它的病根何在?並於1903年、1907年、1908年公開發表了第一批論文,提出了「立國」必先「立人」的思想,呼喚「精神界之戰士」。

魯迅於1909年回國後,一直在痛苦地思索,沉默了將近十年。直到1918年五四運動前夕,才在朋友的鼓動下,提筆寫了《狂人日記》,發表在《新青年》雜志上。這是中國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小說通過一個「狂人」之口,對幾千年的舊傳統提出了大膽的質問:「從來如此,便對么?」揭露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是一部「吃人」的歷史,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小說發表後,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震動,魯迅一發不可收,連續寫了多篇小說,後來編為《吶喊》《彷徨》兩本小說集,分別於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魯迅後來對自己的創作追求作過說明,說他寫小說的目的是要使中國人民覺悟起來,「改良這人生」,因此小說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他最關注的是下層社會「不幸的人們」,創作了許多以農民和知識分子為主要描寫對象的小說,開拓了中國現代文學的描寫題材。魯迅在觀察與表現他的小說主人公時,始終關注的是「病態社會」里的人(農民和知識分子)的精神「病苦」。因此,在《葯》里,他僅用一床「滿幅補釘的夾被」暗示了華老栓一家生活的貧困,正面展開描寫的是他們吃人血饅頭的精神的愚昧。在《故鄉》里,最震撼人心的不是閏土的貧窮,而是他一聲「老爺」所顯示的心靈的隔膜。《祝福》的深刻性正在於描寫了祥林嫂在封建神權下所感到的恐怖。魯迅同樣嚴峻地揭示了知識分子的精神創傷與危機:辛亥革命時期獨戰多數的英雄,在強大的封建傳統的壓力下,像一隻蠅子飛了一個小圈子,又回來停在原地點,在頹唐消沉中消磨著生命(《在酒樓上》);五四時期勇敢地沖出舊家庭的青年男女,眼光局限於小家庭凝固的安寧與幸福,既無力抵禦社會經濟的壓力,愛情也失去力量,只能又回到舊家庭中(《傷逝》)。

魯迅還說過,他寫小說,是因為青少年時代許多痛苦的記憶,使他不能忘卻。於是,當年在日本幻燈片里所看到的那些圍觀的麻木的中國人(魯迅稱之為「看客」),就不斷地出現在他的小說中:在《孔乙己》里,主人公的不幸(包括他被丁舉人殘忍地打斷了腿),沒有引起周圍人的任何同情,大家只是圍觀著取笑他;在《祝福》里,人們爭先恐後地趕去聽祥林嫂講述「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並不是出於同情,而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在無聊的生活中尋求點刺激。而這些人在聽厭了之後,又立刻唾棄,對祥林嫂加以又冷又尖的笑。人們就是這樣鑒賞著他人的痛苦,這不僅是麻木,更顯示了一種人性的殘酷。而在《葯》里,小說真正的主人公夏瑜懷著「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的信念,自覺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但老百姓卻急急忙忙趕著去「看」他被殺,茶館里的茶客更把他的受害作為閑聊的談資。先驅者的一切崇高的理想與流血犧牲,全都成了毫無意義的表演。在這些描寫的背後,讀者不難感覺到,魯迅用一種悲憫的眼光在「看」。他的小說正是對現代中國人的靈魂的偉大拷問。魯迅如此無情地揭示人的精神病態,是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態的「病態的社會」。魯迅由此開拓出「封建社會吃人」的主題,不僅是對人的肉體的摧殘,更是對人的靈魂的毒害與咀嚼。

最充分地體現了魯迅小說的這種「民族自我批判」(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改造國民性」)特點的,無疑是他的代表作《阿Q正傳》。魯迅自己說,他寫這篇小說是為了畫出「沉默的國民的魂靈來」,並且說「我還恐怕我所看見的(阿Q)並非現代的前身,而是其後,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後」。於是,中國的讀者也就永遠記住了,並且永遠擺脫不掉這位頭戴氈帽的阿Q。魯迅在他身上發現的是「精神勝利法」:盡管阿Q處於未庄社會最底層,在與趙太爺、假洋鬼子,以至王胡、小D的沖突中,他都是永遠的失敗者,但他卻對自己的失敗命運與奴隸地位,採取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辯護與粉飾的態度。或者「閉眼睛」:根本不承認自己的落後與被奴役,沉醉於沒有根據的自尊之中:「我們先前——比你闊得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或者「忘卻」:剛剛挨了假洋鬼子的哭喪棒,啪啪響過以後,就忘記一切而且「有些高興了」。或者向更弱小者(小尼姑之類)發泄,在轉嫁屈辱中得到滿足。或者「自輕自賤」,自甘落後與被奴役:「我是蟲豸——還不放么?」在這些都失靈以後,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覺中變現實的失敗為精神上的虛幻的勝利:說一聲「兒子打老子」就「心滿意足的得勝」了。甚至用力在自己臉上連打兩個嘴巴,「彷彿是自己打了別個一般」,也就心平氣和,天下太平。而一旦造起反來,也是做著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的奴役他人的夢。因為魯迅,人們終於認識到自己與他人身上的這種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是中華民族覺醒與振興最嚴重的思想阻力之一。因此,小說的結尾,阿Q在走向法場前的一瞬間,突然感到可怕的狼一樣的「眼睛」在「咬他的靈魂」,高聲一叫:「救命……」所有的中國人讀到這里,都被震動了。小說後來翻譯成多種外文,許多外國讀者也在自己或同胞身上發現了阿Q,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就表示,阿Q讓他想起了法國大革命時期的農民。這或許表明,阿Q的「精神勝利法」揭示的是一種人類精神現象;魯迅的《阿Q正傳》可以說是一部「為人類寫作」的作品,它不僅是最早介紹到世界去的中國現代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自立於世界文學之林的偉大代表。

魯迅的《吶喊》《彷徨》不只是以「表現的深切」震撼人心,而且以「格式的特別」吸引了廣大讀者。早就有人指出,魯迅的每一篇小說都試驗著採用一種新的形式,很少有雷同,充分顯示了魯迅的創造力與想像力。例如,他的《狂人日記》用的是「日記體」,按照「狂人」心理活動的流動來組織小說。《孔乙己》又別出心裁地選用酒店的「小伙計」來講述故事,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同時觀察與描寫孔乙己的可悲與可笑,看客(酒客與老闆)的麻木與殘酷,而「他」自己也逐漸參與到故事中來,先是「附和著笑」,後又冷酷地拒絕了孔乙己教自己識字的好意,終於成為「看客」中的一員。《葯》更是出人意料地將小說的主人公夏瑜置於「幕後」,而以主要篇幅描寫人們對他的犧牲的種種反應,讓讀者在自己的想像中來完成他的形象。《故鄉》《祝福》這樣的「第一人稱敘述」的小說,都講了兩個故事:在講述「他人」的故事(閏土的故事、楊二嫂的故事、祥林嫂的故事)的同時,也在講「我」的故事,因而具有濃郁的抒情性,兩類故事互相滲透、影響,形成了一個復雜的結構。魯迅這樣自覺的形式試驗,使他成為「創造新形式的先鋒」,深刻地影響著後來的作者。

在寫作《吶喊》《彷徨》的同時,魯迅還創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作於1926年,1928年出版)和散文詩《野草》(作於1924-1926年,1927年出版)。這是兩部寫法與風格迥異的現代散文的經典。《朝花夕拾》最初陸續在報刊發表時,總題為「舊事重提」,魯迅大概是回想起幼時,水鄉的夏夜,在大樹下乘涼,聽老人們談閑天、說故事的情景。《朝花夕拾》也是在談閑天,是對生命的童年時代(「朝花」)的回憶與重提。於是,在魯迅生命歷程中,留下印記的人和事都一一流瀉在魯迅的筆端:民間傳說中的「無常」,父親的病,百草園和三味書屋,藤野先生,還有我們沒有提及的幼時的保姆「長媽媽」,一生坎坷的老友范愛農,等等。魯迅是懷著溫馨的愛去回憶的,從中顯露出魯迅心靈世界最為柔和的一面,又內含著一種深沉的悲哀。《野草》是另一類散文,是「夢」的產物:全書三分之一的篇章都以「我夢見」為開頭。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個奇詭的世界:夜半時分的幻覺中聽見「吃吃」的聲音(《秋夜》);「人睡到不知道時候的時候」,「影」來「告別」(《影的告別》);青白的冰谷中看見「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搖動,全體冰結,像珊瑚枝」(《死火》);「狗」追著「人」,大聲質問,「人」拚命「逃跑」(《狗的駁詰》)……魯迅把他在兒時敷演童話的想像力發揮到了極致,藉以表達自己微妙的難以言傳的感覺、情緒與心理,對人的生命進行更深層次的哲理思考。魯迅對別人說「我的哲學都在《野草》里」,讀者也因此有機會借《野草》去窺見魯迅靈魂的深處。

魯迅在進行小說、散文創作的同時,又在《新青年》等報刊雜志上發表雜文。五四前後,他在北京期間所寫的雜文,編有《熱風》《墳》(其中一部分是世紀初寫的論文)《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集。1926年8月至1927年10月,魯迅因北方反動勢力的迫害而南下,先後在廈門大學與廣州中山大學任教,這一時期的雜文主要收在《而已集》里。1927年底,魯迅定居上海,開始了他「最後十年」的生命歷程,並以主要精力進行雜文創作。先後出版有《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等。

魯迅曾經說雜文是「感應的神經」,作為一種報刊文體,它的最大特點是能夠對正在發生的社會、思想、文化現實作出最迅速的反應,並及時得到社會的反響。因此,它是魯迅這樣的時刻關注國家民族命運、民眾疾苦的知識分子,與他所處的時代保持密切聯系的最有效的方式。魯迅又說,雜文作者的任務,「是在對於有害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並因此把雜文分為「社會批評」與「文明批評」兩類。魯迅一生都在戰斗,懷著「立人」的理想,把批判的鋒芒指向任何形式,任何范圍的對人的奴役與壓迫(民族的奴役、階級的壓迫、男性對女性的歧視、老人對少年的摧殘、強者對弱者的侵犯,等等)。他說他這樣做,並不是個人的意氣,而是為了中國與人類的「將來」,因此他的一切批評「實為公仇,絕非私怨」。魯迅的15本雜文集,就是從五四前後到30年代中期中國社會的忠實記錄,就是一部思想、文化發展的歷史。而作為一個作家,魯迅更為關注的是在歷史事變背後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反應與變動。魯迅曾充滿自信地說:「『中國大眾的靈魂』,現在是反映在我的雜文里了。」在這個意義上,魯迅的雜文就是一部活的現代中國人的「人史」。如果要真正了解中國的社會與歷史,特別是要了解中國人,那就讀讀魯迅的雜文吧。

魯迅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還奉獻出了一本小說集《故事新編》(除3篇寫於20年代,其他大都寫於1934年和1935年,1936年出版)。這是身處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魯迅對「故事」(古代神話、傳說與史實)的「新編」(新的闡釋與激發)。進入魯迅文學世界的古人,或是古代的神話傳說中的英雄:女媧(《補天》)、後羿(《奔月》)、夏禹(《理水》);或是歷史中的聖賢人物:孔子、老子(《出關》)、墨子(《非攻》)、莊子(《起死》)、伯夷、叔齊(《採薇》),等等。在傳統文本里,這些人都居於高堂聖殿,神聖不可侵犯,但到了魯迅的筆下,卻全都回到日常生活情景中,抹去了英雄的神光,還原於常人、凡人的本相。因此,《奔月》不寫射日英雄後羿當年的赫赫戰功,而竭力寫他功成名就「以後」,成為普通人的遭遇:天下的鳥獸全被射死,再無用武之地,只能整日為吃食而奔波;被人們冷落、遺忘不說,學生也來暗算自己了,最後連老婆(嫦娥)也遠走高飛:這「先驅者的命運」的思考與表現,發人深省。《非攻》里的墨子在完成了止楚伐宋的歷史業績「以後」,並沒有成為英雄,卻遇到了一系列的倒霉事:被搜檢了兩回,募去了破包袱,「又遭著大雨,到城門下想避避雨,被兩個執戈的巡兵趕開了,淋得一身濕,從此鼻子塞了十多天」。這最後一筆苦澀的幽默,才真正令人難忘。整部《故事新編》充滿了魯迅式的幽默,而骨子裡仍然藏著固有的悲涼;此時的魯迅正面臨死亡的威脅,處於身心交瘁之中,卻能寫出如此從容、灑脫的文字,這正意味著他的思想與藝術都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1936年10月19日,這位本世紀中國與世界的文學大師,放下了手中的筆;這位思想的巨人,停止了思想。成千上萬的普通人自動地來為他送行,在他的靈柩上覆蓋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三個字:「民族魂」。

『陸』 童年好事情的事例

我四五歲那年,爸爸媽媽帶我回家鄉。我和堂哥、堂妹到了一個美麗的地方玩耍。
走在山間的小路上,放眼望去,高高的山,綠得沒有一點兒雜色。山上的樹密密麻麻,鬱郁蔥蔥。大山腳下有一條小溪,溪邊是一望無垠的大草原,無邊無際的大草原,好似一塊碧綠無瑕的翡翠。小溪清澈見底,水底下的鵝卵石看得一清二楚。碧清的水流撞在溪邊的岩石上,發出鈴鐺搖動般的脆響。「丁咚,丁咚……」,彷彿大自然樂器奏出的美妙音樂,在幽靜的山谷里迴旋飄盪。
溪里不時游過幾條五彩斑斕的小魚,我和堂妹、堂哥看見了很高興,想抓幾條魚回家養。開始,我們用水桶舀,舀了幾次,只舀到溪水,堂哥說:「我們不如用手抓吧!」「好啊好啊!」我和堂妹不約而同地發出贊嘆的聲音。我也去抓魚,見魚一來,我張開手想把魚包住,誰知我腳一滑,不但魚沒抓著,反而撲到不里去了。堂妹和堂哥大笑起來,我見他們大笑,自己也跟著傻笑起來。
這時已經是夕陽西下了,我和堂哥堂妹悠閑地坐在溪邊,草原上,牛群們自由自在,盡情地吃著草,一會兒又把頭抬起來,安閑地欣賞這屬於他們自己的王國。夕陽的光輝灑在了溪水上,閃閃發光,極是好看。

『柒』 有創造力的名人事例

愛迪生不就是
在愛迪生小的時候,他經常到鄰居繆爾·溫切斯特的家的碾坊玩專。一天,他在溫屬切斯特家的碾坊看見溫切斯特正在用一個氣球做一種飛行裝置試驗,這個試驗使愛迪生入了迷,他想,要是人的肚子里充滿了氣,一定會升上天。幾天後,愛迪生把幾種化學原料配在一起,拿給父親的幫工邁克爾·奧茨吃,愛迪生告訴邁克爾·奧茨吃了這種東西人就會飛起來,結果奧茨吃了愛迪生配製的「飛行劑」後幾乎昏厥過去。愛迪生因此受到了父親的鞭打和小朋友父母們的警惕,勸告自己的孩子不要與愛迪生玩並遠離他。

『捌』 名人有創造力的故事

名人創新的例子1、揭開天體的層層面紗

長期以來,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玫的「地心體系」的理論統治著人們的頭腦,托勒玫認為地球居於中央不動,日、月、行星和恆星都環繞地球運行。後來,哥白尼推翻了托勒玫的理論。哥白尼在《天體運行論》中闡明了日心說,告訴我們: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圍繞太陽旋轉。而後,布魯諾接受並發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說,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太陽系只是無限宇宙中的一個天體系統。伽利略通過望遠鏡觀察天體,發現:日球表面凹凸不平,木星有四個衛星,太陽有黑子,銀河由無數恆星組成,金星、水星都有盈虧現象等。不久,開普勒分析第谷·布拉赫的觀察資料,發現行星沿橢圓軌道運行,並提出行星三大運動定律,為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打下了基礎……因此可以這樣說:科學是不斷發現的過程,真理是不斷創新的過程。

名人創新的例子2、五易畫風的白石老人

齊白石,本是個木匠,靠著自學,成為畫家,榮獲世界和平獎。然而,面對已經取得的成功,他永不滿足,而是不斷汲取歷代名畫家的長處,改變自己作品的風格。他60歲以後的畫,明顯地不同於60歲以前。70歲以後,他的畫風又變了一次。80歲以後,他的畫的風格再度變化。據說,齊白石的一生,曾五易畫風;正因為白石老人在成功後仍然馬不停蹄,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為成熟,形成獨特的流派與風格。

名人創新的例子3、牛頓晚年趨於保守

牛頓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對科學的貢獻是史無前例的。牛頓的一生有許多偉大的發現:力學三定律、萬有引力、光學環、光微粒說、冷卻定律以及微積分,然而到了晚年,他的研究陷入了亞里士多德的柏拉圖學說的范圍而不能自拔。他花了十年的時間來研究上帝的存在,結果自然毫無所得。由此看來,即使是一個偉大的學者,一旦落入陳舊的范疇,就談不上有絲毫的成就。

『玖』 求有關創造力運用的事例

創造並不神秘,人人都有急待開發的創造潛力。吉爾福特說:"創造性再也不必假設為僅限於少數天才,它潛在地分布於整個人口中間,"早在半個多世紀以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創造宣言》中就曾指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深刻地說明了創造力人人有之。科學研究表明,創造力本身就是人的大腦長期進化的產物,是人類大腦的一種自然屬性,它是隨著人的大腦的存在而存在,隨著大腦的進化而進化,因而它是每一個正常人都應具有的潛在能力,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其創造力都是天賦的。根據已有的研究資料,人類具有無限的創造潛能。首先是因為發育中的人腦在大腦結構方面具有極大的可塑性。大腦的可塑性及其變化,將導致學習、記憶、行為以及精神等神經系統功能的變化,大腦的可塑性具有終生性的特徵,這使得神經系統形態與功能具有發展的巨大潛力。人類對大腦的利用率,一般人僅僅為10%,即使是傑出的專家學者,也不會超過30%。美國心理學家阿瑞提將創造力劃分為普通的創造力和偉大的創造力,認為普通的創造力是每個心理健康的人都具有的,它能使人獲得滿足感,消除受挫感,為人類提供一種對於自己以及對於生活的積極態度;偉大的創造力是指像牛頓、愛因斯坦那樣的創造力,能給人類創造偉大的成就和推動社會進步。
所以簡單的說,做飯做菜就是創造的過程。

『拾』 具有創造力的名人偉人的事例

袁隆平,農學家、雜交水稻育種專家。 袁隆平長期從事雜交水稻育種理論研究和制種技術實踐。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法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設想並進行科學實驗。1970年,與其助手李必湖和馮克珊在海南發現一株花粉敗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為突破「三系」配套的關鍵。 1972年育成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應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號A」和相應的保持系「二九南一號B」,次年育成了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強優組合「南優二號」,並研究出整套制種技術。1986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分為「三系法品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到一系法遠緣雜種優勢利用」的戰略設想。被同行們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詹天佑,字眷誠,江西婺源人。1861年(清咸豐十一年)出生在一個普通茶商家庭。兒時的詹天佑對機器十分感興趣,常和鄰里孩子一起,用泥土仿做各種機器模型。有時,他還偷偷地把家裡的自鳴鍾拆開,擺弄和捉摸裡面的構件,提出一些連大人也無法解答的問題。1872年,年僅十二歲的詹天佑到香港報考清政府籌辦的「幼童出洋預習班」。考取後,父親在一張寫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證明書上畫了押。從此,他辭別父母,懷著學習西方「技藝」的理想,來到美國就讀。 詹天佑詹天佑的詳細資料你可以去 http://ke..com/view/8594.htm 看看

閱讀全文

與童年創造力的事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