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最好聽的民歌是哪首
中國最好聽的民歌是《在那遙遠的地方》、《康定情歌》、《走西口》、《茉莉花》、《山丹丹開花紅艷艷》。
1、《在那遙遠的地方》
《在那遙遠的地方》是一首由王洛賓創作的民歌,是電影《小城之春》的插曲,1994年,王洛賓憑借該曲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西方文化交流特殊貢獻獎,該曲是王洛賓最珍視的歌,也是王洛賓歌曲中藝術評價最高的歌曲,被贊為「藝術里的珍品,皇冠上的明珠」 。
2、《康定情歌》
《康定情歌》又叫《跑馬溜溜的山上》,是原西康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民歌,經吳文季、江定仙編曲,由喻宜萱1947年4月19日在南京演唱。此後《康定情歌》在全國流傳,而且聲名遠揚海外,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
5、《山丹丹開花紅艷艷》
《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由李若冰、關鶴岩、徐鎖、馮福寬作詞,劉烽作曲,獨唱原唱者為貟恩鳳,後被眾多藝術家演唱,其中尤以70年代歌唱家朱逢博演唱版流傳甚廣,此曲是2003年中央電視台拍攝的大型電視連續劇《延安頌》片尾主題歌。
B. 民歌《小河淌水》《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龍船調》的背景和內容 謝啦!
小河淌水
這是一首雲南民歌,歌詞如下:
哎~~~ /月亮出來亮汪汪/亮汪汪 /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哥啊哥啊哥啊/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 /哎~~~/月亮出來照半坡/照半坡/望見月亮想起我阿哥/一陣清風吹上坡/吹上坡/哥啊哥啊哥啊/你可聽見阿妹/叫阿哥
《小河淌水》出自雲南大理彌渡縣,源於《放羊調》和《月亮出來亮汪汪》,西方人稱為「東方小夜曲」。1950年代,其曲調經趙樺記錄,尹宜功填詞,歌手黃虹整理並演唱後,廣為流傳而享譽海內外。《小河淌水》歌詞質朴自然,感情真摯內在,富於想像,文學語言則甜蜜且朗朗上口。其音樂織體之洗練、樂思之優美清晰,質朴、寧靜、邃遠、深沉、悠揚的抒詠描繪了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深遠意境。阿哥上山去了,阿妹在家裡很想他,晚上,銀色的月光照在靜靜的山林,周圍一片寧靜,只有山下小竹屋旁邊的小河發出潺潺的淌水聲。月亮的影子在水裡盪漾,那是阿哥在對著她微笑,聰慧美麗的阿妹,見景生情,望月抒懷,把對阿哥的一片深情,傾注在優美的旋律中。她情不自禁的輕聲喊著心愛的阿哥,那麼情真意切,那麼感人。柔婉的歌聲,深厚的情意,隨著小河的流淌,飄向阿哥居住的地方。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著名作曲家雷振邦為電影《冰山上的來客》創作的《花兒為什麼這樣紅》,1963年影片公映後即在群眾中普遍流傳。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為什麼這樣紅?/哎紅得好像,/紅得好像燃燒的火,/它象徵著純潔的友誼和愛情。/花兒為什麼這樣鮮?/為什麼這樣鮮?/哎鮮得使人,/鮮得使人不忍離去,/它是用了青春的血液來澆灌。/哎鮮得使人,/鮮得使人不忍離去,/它是用了青春的血液來澆灌。/哎紅得好像,/紅得好像燃燒的火,/它象徵著純潔的友誼和愛情。
作曲家雷振邦先生的電影音樂常以民間音樂素材構成音樂主題,也有根據民歌改編發展的,所以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區特色。《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本來是一首古老的塔吉克民歌,後來由雷振邦先生改編成電影《冰山上的來客》插曲。插曲表現的是電影故事中,一名駐守新疆唐古拉山的解放軍邊防戰士,同當地一名美麗的姑娘的一段愛情故事。主要參考了一首古老的塔吉克族民間歌曲《古力碧塔》。《古力碧塔》講述的是一名為商人趕腳的塔吉克青年,愛上了喀布爾城的一位公主,但遭到了反對,青年只能順著古絲綢之路流浪,把優美凄涼的歌聲傳遍了所有他路經的地方,最後傳回到帕米爾高原他的故鄉。
《龍船調》
《龍船調》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被聯合國 科教文組織評為世界25首優秀民歌之一。原是群眾逢年過節劃采蓮船時常唱的一首民歌,開始人們叫它燈調,又因為歌詞內容是種瓜,所以,人們叫它種瓜調或瓜仁調,在利川市柏楊、謀道、汪營一帶傳唱。
正月是新年(哪咿喲喂)/妹娃去拜年(哪喂)/金哪銀兒梭銀哪銀兒梭/陽雀叫(哇咿呀喂子喲,那個咿呀喂子喲)/(女白)妹娃要過河哇,哪個來推我嘛?/(男白)我就來推你嘛!/艄公你把舵扳哪,/妹娃(兒)請上(啊)船,/(哪個喂呀ZUO,哪個喂呀ZUO),/把妹娃推過河喲喂! /三月里是清明(哪咿喲喂),/妹娃(兒)去探親(哪喂),/金哪銀兒梭銀哪銀兒梭,/陽雀叫(哇咿呀喂子喲,哪個咿呀喂子喲),/(女白)妹娃要過河哇,哪個來推我嘛?/(男白)還是我來推你嘛!/艄公你把舵扳哪,/妹娃(兒)請上(啊)船,/(哪個喂呀ZUO,哪個喂呀ZUO),/把妹娃推過河喲喂!
《龍船調》是利川民間劃龍船唱腔的主體。《龍船調》之所以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主要由於它詞曲都很有特色。歌詞通俗又洗煉,以淺顯質朴的詞成功地塑造藝術形象。歌中描繪了一個活潑俏麗的少婦回娘家時途經渡口,請艄公擺渡過河的一幅鮮明生動畫面。它的音樂特色在於旋律起伏較大,單域較寬,節奏較自由,腔調高亢婉轉,有很強的抒情性,感染力強。 悠悠龍船調,烈烈民族魂。1998年9月,湖北省第四屆民運會在利川召開,在隆重的開幕式上,5000人表演了名為《龍船調的故鄉》的大型歌舞,規模宏大,形式新穎,層次分明,氣勢磅礴,使數萬觀眾贊不絕口。1999年,湖北電視台專程到利川為《龍船調》拍攝MTV,使這首具有土家族特色的民歌的流傳更廣。
《龍船調》以《種瓜調》為基礎,積累了當地勞動人民長期的生活經驗和智慧,字里行間透露出濃濃的生活氣息,經過反復推敲錘煉,詞義更加精煉,旋律更是極其流暢、優美動人,集中而風情萬種地表現了土家么妹兒的嬌羞、嫵媚,秀才的酸腐、挑逗以及駝背艄公的幽默、野性,從而完成了從形式到內容的重大飛躍。1957年利川民間藝人汪國盛、張順堂首次將《龍船調》作為參加全國第二屆音樂舞蹈匯演節目在北京懷仁堂演唱,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武漢歌唱家劉家宜最早將她唱的《龍船調》灌成唱片流行全國,王玉珍又將《龍船調》唱到了日本,還有著名歌唱家王潔實、謝莉斯、魏金棟、李谷一、湯燦等多次傳唱。 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將其唱到了悉尼歌劇院、維也納金色大廳、美國肯尼迪藝術中心,在全球掀起了傳唱《龍船調》的熱潮。
C. 龍船調中的方言體現了什麼情感
體現了民族情感!
D. 恩施大峽谷的景點簡介
峽谷中的百里絕壁、千丈瀑布、傲嘯獨峰、原始森林、遠古村寨等景點美不勝收。自然景區主要由大河碥風光、前山絕壁、大中小龍門峰林、板橋洞群、龍橋暗河、雲龍河地縫、後山獨峰、雨龍山絕壁、朝東岩絕壁、銅盆水森林公園、屯堡清江河畫廊等組成。其中兩座位於一炷香石柱旁的的山峰於2012年4月22日命名為迪恩波特雙子峰。
除了大峽谷外,最大的景觀特色是兩岸典型而豐富的喀斯特地貌:有天坑,有地縫,有天生橋,有溶洞(200多個),有層層疊疊的峰叢,還有近乎垂直於大峽谷的大斷崖。
峽谷內有近10公里長的地縫幽深奇絕,世所罕見奇山、異水、怪洞、珍禽數不勝數。
曾游歷歐美的張良皋教授將清江大峽谷與美洲的科羅拉多大峽谷相比。他說,論壯觀,科羅拉多大峽谷與清江大峽谷不過伯仲之間,論美麗,恩施大峽谷的沐撫段實在無與倫比。八百里清江中,恩施屯堡至沐撫的大峽谷,以氣勢雄闊的絕壁險峰,稱奇於世。
被專家譽為與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難分伯仲的湖北清江恩施大峽谷位於長江三峽附近的鄂西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屯堡鄉和板橋鎮境內,是清江大峽谷中的一段。峽谷全長108千米,總面積300多平方千米。
峽谷中的百里絕壁、千丈瀑布、傲嘯獨峰、原始森林、遠古村寨等景點美不勝收。自然景區主要由大河碥風光、前山絕壁、大中小龍門峰林、板橋洞群、龍橋暗河、雲龍河地縫、後山獨峰、雨龍山絕壁、朝東岩絕壁、銅盆水森林公園、屯堡清江河畫廊等組成。其中兩座位於一炷香石柱旁的的山峰於2012年4月22日命名為迪恩波特雙子峰。它也是湖北恩施 騰龍洞大峽谷地質公園的一部分。恩施大峽谷現經湖北省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投資有限公司投巨資整體開發打造,已成為一個對外開放的新興旅遊熱點景區。
華中科技大學著名的旅遊與建築專家張良皋教授實地考察對比後認為。若與美國的科羅拉多大峽谷論壯觀,恩施大峽谷與之難分伯仲;若論風景之秀美、景觀之豐富、層次之多樣,恩施大峽谷則遠勝於科羅拉多大峽谷。
沐撫大、中、小樓門6 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就有200米以上的獨立山峰30餘座;靜水清江,虹橋卧波,青山倒影。
恩施市地處鄂西南山區中部,屬雲貴高原東延部分,地近四川盆地邊緣,處於我國地勢的第二梯級末端。武陵山脈余支從東南部蜿蜒入境,西有大婁山山脈向北延伸,北有巫山余脈環繞。西北及南部兩翼高,近似山原地貌,平均海拔800餘米;西南及東北大部分地區海拔900米左右,有較大的山間壩槽坐落其間;中部地區丘陵起伏,由於地層下陷,形成陷落盆地,比較開闊,平均海拔500米左右。
區域上主要地層為震旦紀(Z)—三疊紀(T)地層,反映出古地質時期沉積的陸棚陸表海、包括寬廣的濱岸或碳酸鹽台地和淺海陸棚海組成的古地理環境。廣泛的碳酸岩沉積為後來的岩溶作用和岩溶景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在恩施市的西北部有巫山山脈環繞邊境;東南部有武陵山脈余支沿東北方向展布全境;中部為局部斷陷盆地,總的地勢是西北、西南兩翼高,中部低。山嶺多西南—東北走向,河流與山脈走向大體一致。境內崇山峻嶺,山巒逶迤,河谷多成深峽,多急流瀑布;喀斯特地形發育,山體多見為饅頭狀的溶丘,其總體岩溶環境為丘叢和峰叢窪地地貌類型。清江兩岸70%的地段為喀斯特地貌。
恩施大峽谷屬溫帶季風氣候,夏無酷熱,冬少嚴寒,日光充足,四季分明。水資源豐富,河床落差大,徑流量大,水能資源十分豐富。擁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水杉、珙桐、光葉珙桐、紅豆杉、南方紅豆杉、銀杏、鍾萼木、蒓菜8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紅豆杉屬第三紀孑遺古老植物,紫油厚朴是我國珍貴中葯材和珍稀保護植物,在2000年3月被國家科技部列為GAP示範基地建設項目。動物種類較多,脊椎動物32目、89科、350餘種;哺乳動物有8目、20科、60種左右;爬行動物7科、25種以上;兩棲動物5科20種;無脊椎動物130多種。礦產資源達126種,特別是擁有世界最大的硒礦床,有「世界硒都」的美稱。
恩施是湖北省的十大歷史文化名城。母系社會時期,為鹽水女神領地,後被廩君打敗,屬於廩君的統治。經過無數朝代的更替,1949年11月6日,恩施解放,翌日成立恩施縣人民政府。1982年4月30日,原縣城及郊區168平方公里范圍成立恩施市,實行縣市分治。1984年1月,撤銷恩施縣,將其行政區域全部並入恩施市。50多年以來,恩施市(縣)一直是恩施專署、恩施地區行署駐地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有形文化和無形文化並存。
神秘文化引人入勝。沐撫的大小樓門原稱為大小「鹿門」,鹿門即為寨門,因設鹿砦即軍事上用樹干樹枝交叉做成的障礙物,形似鹿角而得名。大小樓門裡面在歷史上曾居住過一個神秘的民族,既有可能是尚未被其他民族同化的巴人後裔,亦有可能與以狗為圖騰的瑤族有關。這種神秘文化因而具有無窮的魅力,喚起人們的好奇,吸收人們前來探究,尋求謎底。
恩施大峽谷大型山水實景音樂劇《龍船調》簡介
《龍船調》,起源於湖北恩施,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被聯合國教課文組織評為世界25首優秀民歌之一,歌唱家宋祖英在維也納金色大廳唱響了《龍船調》,引發了世人對《龍船調》的熱愛。
恩施大峽谷大型實景音樂劇《龍船調》以恩施地區土司時期為創作背景,以恩施大峽谷的絕壁景觀為舞台背景,汲取恩施地區極具特色的土家民族音樂元素和表現形式,融入土家悠久的歷史文化,結合恩施大峽谷景點特色。講訴了美麗善良的土司女兒愛上了平凡淳樸的土家漢子,為掙脫封建束縛、世俗的眼光、自由忠貞的愛情故事。
該劇由湖北恩施生態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總投資2.06億元,劇場建成在獨具喀斯特地貌的大峽谷邊,佔地面積240多畝,總建築面積4.9萬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峽谷實景劇場,演職人員多達500多位。建設了可容納2580多名觀眾同時觀看的觀眾席。唐代大詩人李白曾說過,「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詩句,該劇有全世界跨度最大的開河系統---河道全長120多米,河道裂開後寬度達近10米,河道深度達到10多米,開裂後,可形成巨大的流水瀑布。配合精美的燈光設計,給觀眾的視覺感官上將上演一場山崩地裂、地動山搖的壯美景觀......可移動升降式舞台把河道和觀眾席緊密相連,讓廣大遊客能身臨其境的融入整場演出。該劇還把具有土家族獨特建築風格的吊腳樓舊址完全還原到劇場村寨,並建設了一棟具有容美土司時期建築風格的土司主樓,氣勢磅礴,庄嚴肅穆。劇場中還建立了明清時期土家吊腳樓建築風格的風雨廊橋式土司樓,佔地面積1350平方米 ,總建築面積達2447.5平方米,跨度達近120多米,是世界上以風雨廊橋形式建立的最大土家吊腳樓建築。內設有多個貴賓觀看區。該樓建築上採用了景觀化的設計手法,將古代的亭、廊、牌坊等相互結合,與土司主樓、吊腳樓群等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歷史文化建築群......該劇由中國實景演出創始人---梅帥元策劃、製作。
該劇引進了美國科視數字高清投影、德國MA燈光控台、日本羅蘭M-480數字調音台等等現代高科技的舞台特效技術,燈光多達1000多盞。絢爛的燈光、雄渾的音樂、優美的絕壁風光各種精美的舞美製作交相輝映,給觀眾的視覺和聽覺上演繹了一段經典的天地戀歌,峽谷絕唱。
E. 龍船調的創作背景
《龍船調》,流行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原來叫《種瓜調》,唱的是《十二月種瓜》:「正月里是新年呢(衣喲也),瓜子才進園(羅啊也)……」,由於它的流行地湖北利川(也包括恩施)一代並沒有劃龍船的風俗習慣,於是有人就問恩施利川怎麼會有'龍船調'呢?有的研究者也因此說「《龍船調》不可能是恩施民歌(土家族民歌)」。
公元1937年下半年,當時的湖北省政府西遷恩施,江漢平原的有些民間文藝形式也隨之在鄂西流傳,「采蓮船」也逐漸盛行與山野,由於山裡本來就無蓮可采,「采蓮船」在老百姓口中喊訛了,就成了「彩龍船」(有龍為圖吉利),而且至今如此。1956年,湖北省歌舞劇團和武漢歌舞劇院到鄂西采風,記下了《種瓜調》的旋律,因為聽到的是當地人劃「彩龍船」唱的,就冠以《龍船調》的名稱,此後即搬上專業劇團的舞台,《龍船調》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流傳到全省、全國乃至國外,曾被評為世界最流行的歌曲之一。幾十年來,有獨唱、對唱、合唱、領唱合唱、歌舞、舞蹈等多種形式廣泛地活動於國家以及很多省、市文藝團體的舞台上,恩施州更是以《龍船調》故鄉引以自豪,無論是業余還是專業劇團至今都滿腔熱情地反復對它進行多種文藝形式的改編和再創作。
有學者研究,《龍船調》的旋律美妙而動聽,其旋法與西漢年間《宋玉對楚王問》中「引商刻羽,雜以流徵」的「巴人」(土家族祖先)歌有關,這是鄂西地區最典型的傳統歌曲特點之一。
F. 有什麼好聽中國的民歌
中國最好聽的民歌是《在那遙遠的地方》。
王洛賓《在那遙遠的地方》歌曲的創作是1938年他在甘肅酒泉從一位新疆維族小商販那裡聽記的。初名叫《羊群里想念你的人》。在西寧聽到哈族歌手唱這首歌曲調基本相同,詞句排列次序略有不同。
一股激情昂揚的暖流,把我們引領到祖國遙遠的西部邊陲:那浩瀚無垠的沙漠,黃沙卷地的茫茫戈壁;鬱郁蔥蔥的草原牧場;冰山上聖潔的雪蓮;還有美麗的牧羊姑娘。
歌曲《在那遙遠的地方》在40年代通過一部反映哈薩克民族風情的歌劇《沙漠之歌》而紅遍中國。
G. 恩施有什麼地方好玩啊,速求。
來恩施玩的話,主要是欣賞自然風光啦,風景還是相當不錯的!
先要說明一下恩施的范圍,外地人所說的恩施一般是指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面有八個縣市:恩施市、利川市、來鳳縣、建始縣、巴東縣、宣恩縣、鶴峰縣和咸豐縣,其中恩施市是恩施州的首府,所以本地人說的恩施是指恩施市,導致很多人會把兩個恩施弄混。
主要景點有:恩施市的大峽谷、土司城、龍鱗宮、梭布埡石林、清江闖灘,利川市的騰龍洞、魚木寨、大水井建築群,巴東縣的神農溪、無源洞、水布埡原生態景區,咸豐縣的坪壩營、黃金洞,建始縣的野三河,等等。
如果時間比較緊的話,而且是自助游,可以選擇一個市或者縣的景點,建議就到恩施市、利川市或者巴東縣,這幾個地方景點較為集中。時間多的話,可以隨便玩啦!
再就是恩施很多好吃的,歡迎來呀!!
H. 誰有歡樂歌,紅星歌,採茶舞曲,龍船調的背景資料,我有急用,請快點
龍船調
湖北利川柏楊壩以一首《龍船調》唱出了土家族的田園美景,訴說著古樸的土家風情。
《龍船調》在80年代被評為世界25首民歌之一和《中國民歌40首大聯唱》優秀民歌。90年代它又以鮮明的特點匯入全國56個民族的音樂大海。1994年5月30日晚,中央電視台地方台30分鍾節目專題報道了由柏楊民間老藝人陳文菊(女)、聶成、李謚之、劉寧安、安友發等演唱的《龍船調》的故鄉——利川及《龍船調》的發源地——柏楊壩同時為世人矚目。
《龍船調》原名《種瓜調》。民國40年間,一國軍退役軍人姓王名竹清(外名王疤子,喜愛曲藝),回歸柏楊壩哼出了幾句歌曲,後經譚代偉、周立品、肖九疇等人重新譜曲填詞,由王七斤裝花旦,周立品飾小生,吳慶業扮丑角及瞿廷生、王竹清等伴唱才將這璀璨明珠呈送世人面前。為柏楊花燈調的主旋律。
1935年春節期間,利川舉行業余文娛匯演,柏楊業余劇團成員謝義群(女)、瞿廷生、吳慶業、何幫清、丁洪孺等演唱了《種瓜調》,反映良好,收效極佳。縣文化幹部對其加以整理並根據原來表現形式定名為《龍船調》。
1957年3月,利川民間歌師王國盛、張華堂參加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匯演,把散發著泥土芳香的《龍船調》首次奉獻給首都觀眾。從此,此曲在全國廣泛流傳,甚至傳入東南亞國家。
1958年元旦,在全國舉行的「通美杯」歌曲大賽中竟出現北京和湖北兩個組都選中《龍船調》這首歌的動人場面。
《龍船調》是利川民間劃龍船唱腔的主體。《龍船調》之所以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主要由於它詞曲都很有特色。歌詞通俗又洗煉,以淺顯質朴的詞成功地塑造藝術形象。歌中描繪了一個活潑俏麗的少婦回娘家時途經渡口,請艄公擺渡過河的一幅鮮明生動畫面。它的音樂特色在於旋律起伏較大,單域較寬,節奏較自由,腔調高亢婉轉,有很強的抒情性,感染力強。
悠悠龍船調,烈烈民族魂。1998年9月,湖北省第四屆民運會在利川召開,在隆重的開幕式上,5000人表演了名為《龍船調的故鄉》的大型歌舞,規模宏大,形式新穎,層次分明,氣勢磅礴,使數萬觀眾贊不絕口。1999年,湖北電視台專程到利川為《龍船調》拍攝MTV,使這首具有土家族特色的民歌的流傳更廣。
——摘自《利川報》
《龍船調》,流行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原來叫《種瓜調》,唱的是《十二月種瓜》:"正月里是新年呢(衣喲也),瓜子才進園(羅啊也)……",由於它的流行地湖北利川(也包括恩施)一代並沒有劃龍船的風俗習慣,於是有人就問"恩施利川怎麼會有'龍船調'呢"?有的研究者也因此說"《龍船調》不可能是恩施民歌(土家族民歌)"。
《種瓜調》是怎樣變成《龍船調》的呢?說來話長。
公元1937年下半年,當時的湖北省政府西遷恩施,江漢平原的有些民間文藝形式也隨之在鄂西流傳,"采蓮船"也逐漸盛行與山野,由於山裡本來就無蓮可采,"采蓮船"在老百姓口中喊訛了,就成了"彩龍船"(有"龍"為圖吉利),而且至今如此。1956年,湖北省歌舞劇團和武漢歌舞劇院到鄂西采風,記下了《種瓜調》的旋律,因為聽到的是當地人劃"彩龍船"唱的,就冠以《龍船調》的名稱,此後即搬上專業劇團的舞台,《龍船調》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流傳到全省、全國乃至國外,曾被評為世界最流行的歌曲之一。幾十年來,有獨唱、對唱、合唱、領唱合唱、歌舞、舞蹈等多種形式廣泛地活動於國家以及很多省、市文藝團體的舞台上,恩施州更是以《龍船調》故鄉引以自豪,無論是業余還是專業劇團至今都滿腔熱情地反復對它進行多種文藝形式的改編和再創作。
有學者研究,《龍船調》的旋律美妙而動聽,其旋法與西漢年間《宋玉對楚王問》中"引商刻羽,雜以流徵"的"巴人"(土家族祖先)歌有關,這是鄂西地區最典型的傳統歌曲特點之一。
只找到這一個啊~!
I. 《龍船調》是怎樣來的
《龍船調》最初叫《種瓜調》,《龍船調》原本是群眾逢年過節,劃彩蓮船時常唱的一首民歌,所以,開始人們叫它燈調。又因為歌詞內容是種瓜,所以,人們又叫它種瓜調或瓜子仁調。
民國40年間,退役軍人王竹清(外名王疤子,喜愛曲藝),回歸柏楊壩哼出了幾句歌曲,後經譚代偉、周立品、肖九疇等人重新譜曲填詞,由王七斤裝花旦,周立品飾小生,吳慶業扮丑角及瞿廷生、王竹清等伴唱才將這璀璨明珠呈送世人面前。為柏楊花燈調的主旋律。
《種瓜調》是怎樣變成《龍船調》的呢?說來話長。公元1937年下半年,當時的湖北省政府西遷恩施,江漢平原的有些民間文藝形式也隨之在鄂西流傳,"采蓮船"也逐漸盛行與山野,由於山裡本來就無蓮可采,"采蓮船"在老百姓口中喊訛了,就成了"彩龍船"(有"龍"為圖吉利),而且至今如此。1956年,湖北省歌舞劇團和武漢歌舞劇院到鄂西采風,記下了《種瓜調》的旋律,因為聽到的是當地人劃"彩龍船"唱的,就冠以《龍船調》的名稱,此後即搬上專業劇團的舞台,《龍船調》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流傳到全省、全國乃至國外,曾被評為世界最流行的歌曲之一。幾十年來,有獨唱、對唱、合唱、領唱合唱、歌舞、舞蹈等多種形式廣泛地活動於國家以及很多省、市文藝團體的舞台上,恩施州更是以《龍船調》故鄉引以自豪,無論是業余還是專業劇團至今都滿腔熱情地反復對它進行多種文藝形式的改編和再創作。
《龍船調》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力,是因為這首民歌集中體現了鄂西南及武陵山地區傳統民間歌曲的鮮明特色:以[Sol(梭)、La(拉)、Do(多)、Re(來)]四聲音列作為傳統五聲音階的基礎,以[La、Do、Re]和[Sol、La、Do]為骨幹音創腔編曲,歌曲主詞形成的語調式旋律形態與歌曲襯詞形成的腔式旋律形態形成對比,歌曲主詞與襯詞使整首歌曲自然形成了兩大對比性段落的結構形態。整首歌曲旋律流暢,節奏明快,生動地表現了人們的生活情趣,體現了鄂西南民間歌曲的典型性音樂風格特色。
J. 龍船調的歌詞
歌曲:龍船調
演唱者:宋祖英
作詞:張大山
作曲:王陽
正月里是新年哪咿呦喂, 妹娃我去拜年哪呵喂
正月里是新年哪咿呦喂, 妹娃我去拜年哪呵喂
金哪銀兒索銀哪銀兒索, 那陽鵲叫啊是捎著鶯鴿啊捎著鶯阿鴿
白:妹娃要過河是那個來推我嗎, 答:我來推你嗎
捎公你把舵搬哪妹娃子我上了船, 啊喂噎唑啊喂噎唑將阿妹推過河呦呵喂
二月里是春分哪咿呦喂, 妹娃子去探親哪呵喂
金哪銀兒索銀哪銀兒索, 那陽鵲叫啊是捎著鶯鴿啊捎著鶯阿鴿
白:妹娃要過河是那個來推我嗎, 答:還不是我來推你嗎
捎公你把舵搬哪妹娃子我上了船, 啊喂噎唑啊喂噎唑將阿妹推過河呦呵喂
我來推你嗎還是我來推你嗎
(10)龍船調創造背景擴展閱讀
世界優秀民歌《龍船調》由利川燈歌《種瓜調》整理改編而成。
利川燈歌是黎川土家族的民間演唱形式,節日時以五彩龍舟為道具。它起源於清初,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清末,元宵歌在利川越來越流行,有「前八燈」、「後八燈」和「雜燈」等。種瓜調是在鄂西南恩施地區的柏楊、牟島和王贏演唱的。利川被稱為龍船調的故鄉。
創作背景
土家族地區玩燈籠的歷史非常悠久。同治版的《曾石秀扶南志》記載:「9日以後,在鄉鎮和城市裡舉行了龍燈表演,混合了獅子、大象、林和魚,以驅趕疫情。《清同治黎川縣編年史》記載:「在上九夜,龍燈和獅子燈的電纜室與流行病作斗爭,燈和花爆炸競爭,直到元宵節。 "
可以看出,土家族地區早期的燈彩戲實際上是土家族地區的一種驅魔活動。手持龍燈和獅子燈的巫師燃放鞭炮,沿途主持合法活動,與鬼魂搏鬥,驅趕流行病。
熱愛歌舞的土家族人喜歡邊唱歌邊跳舞。改土歸流之後,土家族玩燈籠的習俗沒有改變。在第一個月,有許多種類的燈籠,包括龍燈,獅子燈,彩色龍舟,蛤殼燈,土龍燈具。燈籠歌曲得到了大力推廣。
據同治版《咸豐縣編年史》記載:「九號以後,在鄉鎮和城市裡都有龍燈表演,還有紙獅表演、紙龍舟、汽車等表演,在城門邊跳舞唱歌。「目前,黎川仍有近百首傳統輕歌,《龍船調》是黎川輕歌《種植瓜曲》的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