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電影發明以後人類的生命

電影發明以後人類的生命

發布時間:2021-06-20 09:34:01

1. 你會如何評價《一一》這部經典的電影 看完你有什麼感受

你會如何評價《一一》這部經典的電影。看完你有什麼感受?我們一起來看下!

《一一》的偉大之處在於,你所擁有的是怎樣的生活,你看到的就是怎樣的生活。

楊德昌,似乎用將近三個小時的時間,描述了生活的全部可能性。恰如賈樟柯所說的那句。好像一部電影便可以解釋全世界。

雖然我這個答案,可能會涉及到一些劇透。但是我向各位保證,即便是有一些劇透,對於這部電影來說。仍然不會影響太多的觀感。如果還沒有看這部電影。只需要打開電腦或者電視,播放它,然後靜靜地坐三個小時,就夠了。

這部電影,我不敢說是去評價它。因為我看完之後,只是覺得太過沉重,所以想來找找看各位的評價。然而看了那麼多答案,多數都是一句話說好與不好,所以我才在這里和各位??鋁思婦洹?/p>

對於電影的結構性與部分解讀,其實已經沒有必要太過於解讀了。比如一開始電影以一個婚禮開始。然後以一個葬禮結束。恰如其分的描述了整整一生。在NJ和初戀情人在東京時,女兒和胖子也在牽手戀愛。NJ是在嘗試找回初戀的感覺。放盪不羈的胖子新郎,在看到自己的新生baby時竟然哭了出來。NJ出去了一圈,回來後發現其實生活不可能再回去了。NJ的妻子每天和婆婆說話說到崩潰,去了一趟山裡才發現,其實自己所面對的,只是說話的對象變了罷了。

將近三個小時的電影。幾乎每一個鏡頭,都可以拿來解讀好久好久。這也就是為什麼我一開始說,這部電影的最偉大之處在於,你所擁有的是怎樣的人生,你看到的便是怎樣的生活。很多人覺得它瑣碎,它足夠瑣碎,所以足夠全面。

在這部電影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兩句台詞。也是上邊已經有知友提到的,一句是洋洋的那句:因為你看不到,所以我才拍給你看啊。另外一句是婷婷和胖子在酒館里所說的那句:電影讓人的生命延長了三倍。

這,就是楊德昌要告訴所有觀眾的。正因為你看不到背面,你看不到生活的另外一面。所以,我才要拍給你看啊。因為你奔跑的太快,因為你看不到生活中所有瑣碎的一面。所以,我才讓你瑣碎起來。我讓你記得,原來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又一個瑣碎的片段所拼接而成的。

洋洋手中的那個照相機,便是楊德昌手裡的攝影機。外人來看看不懂,有些人評價這部電影,恰如教務主任評價洋洋一般。說這拍的是什麼東西。而有些人,看的越明白,越震撼。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評價這部電影是,看完電影,覺得走過了整個人生一般。

有的電影,是宣揚了一種主流的價值觀。比如《肖申克的救贖》。有的電影,在探討大時代下小人物的命運,比如侯孝賢的《悲情城市》。然而最難得的,卻是重新反映生活。這就是楊德昌在這部電影里所做的。

對於這部電影的評價,我真的不敢評價。也許正如叔所說,一個好字足矣。好到無可評說。

至於其他的,還請諸位自行解讀。只是靜靜的看完它,就已經足夠震撼了。

《一一》大概也是楊德昌的一部「給自己的電影」,滿目寫著無可奈何。

1991年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讓楊德昌名聲大震,電影里那個懷抱正義和理想主義的少年「小四」,一步一步感受到現實與夢想的差距,最終把報復的尖刀刺在他所以為的根源——少女「小明」身上。楊德昌覺得牯嶺街的這場悲劇,是扭曲的現實對理想的屠戮,是青春稚嫩的眼錯看了世界的本來面目。

那時候的他的鏡頭和情緒,要比《一一》里尖銳和絕望得多。如果「牯嶺街」是在告訴你這個世界的暗潮洶涌和無理取鬧,那麼《一一》就是作為一個過來人敬給少年的那杯釋然的杜康。

人生這條浪,本就是被推著走的呀。

楊德昌在NJ,胖子和大田的身上,把他曾經講過的那個關於世界的故事,在某個路口衍生了三個分叉。NJ是屈服於現實,知道自己要什麼,卻沒有勇氣追求的版本。他學琴半途而廢,抓不住自己的夢想,沒有對愛情孤注一擲的勇氣,沒有對意見堅持到底的魄力,他在生活瑣碎里磨平了稜角,在音樂里逃避,沉湎於過去,不敢想未來。胖子是又一個版本的「小四」,無法接受想像與現實的差距,悲觀厭世又高估自己。大田是整部電影里我最喜歡的角色,你可以感受到NJ對大田毫無保留的贊賞和嚮往。這個日本人對人與世界洞察透徹,對生活飽含熱情,有好幾處台詞我都特別喜歡。

《一一》其實講得不光是人生,也是楊德昌自己對電影的理解。

電影里胖子的小舅除了說了上面那句,還有一句,他說「電影發明以後,人類的生命比起以前至少延長了三倍,在電影裡面得到的生活經驗至少是我們自己的生活經驗的雙倍。」

洋洋說他要給大家看一個大家看不到的世界。

我想電影之於楊德昌,如同音樂之於大田,相機之於洋洋。

他想通過這樣一個載體,展現給我們自己無法看見的世界,去認識人了解人,發現生活瑣碎中孕育的美好,在基於現實的虛構里獲得一些支撐的勇氣,讓短促而無限循環的生命延展出超過本身的意義。

怎麼樣?看完是不是覺得對《一一》這部電影有了一個新的認知和了解呢?

2. 對電影的評價

(1) 既然剛剛說了《一一》,那我就從台灣新浪潮大師--楊德昌生前最後一部作品,也是是楊德昌耗盡心血的一部作品《一一》開始吧,整個故事始終充裕著那淡淡的陰郁情節。楊德昌在三個小時左右的時間里不無憂傷地告訴我們人們的困惑,關於人生,關於愛情,關於傳統,關於道德。然而事實上鏡頭背後的他也是困惑的: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什麼是幸福,怎樣才能得到幸福,得到的真是幸福嗎? 一生有這樣一部作品,可以安息了

裡面的經典台詞我COPY如下:

(1) 我考上電機系那天,我爸很開心,我媽很開心,你也很開心,而我呢?我反而是最悲哀的人。
(2) 你看,這些年,我這么辛苦,我這么努力,我從早忙到晚額,NJ你知不知道,我一點也不快樂!
做的都不是自己喜歡做的事,怎麼會快樂呢?
(3) 婆婆,對不起,不是我不喜歡跟你講話,只是我覺得我能跟你講的你一定老早就知道了。不然,你就不會每次都叫我「聽話」。就像他們都說你走了,你也沒有告訴我你去了哪裡,所以,我覺得,那一定是我們都知道的地方。婆婆,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你知道我以後想做什麼嗎?我要去告訴別人他們不知道的事情,給別人看他們看不到的東西。我想,這樣一定天天都很好玩。說不定,有一天,我會發現你到底去了哪裡。到時候,我可不可以跟大家講,找大家一起過來看你呢?婆婆,我好想你,尤其是我看到那個還沒有名字的小表弟,就會想起,你常跟我說:你老了。我很想跟他說,我覺得,我也老了!(鄙人的眼淚一下就...)

(4)我怎麼跟媽講的東西都是一樣的,我一連跟她講了幾天,我每天跟她講的一模一樣的,我早上做什麼下午做什麼晚上做什麼,幾分鍾就講完了``````我受不了了,我怎麼只有這么少,怎麼這么少呢,我覺得我好象白活了,我每天`每天`我每天像個傻子一樣,我每天在干什麼,假如,我有一天跟媽一樣……」

(5)你不在的時候,我有個機會去過了,一段年輕時候的日子。本來以為,我再活一次的話,也許會有什麼不一樣。結果……還是差不多,沒什麼不同。只是突然覺得,再活一次的話,好像……真的沒那個必要,真的沒那個必要。

(6) 你看的到的,我看不到,
我看的到的,你也看不到。
我怎麼知道你在看什麼呢?
我們是不是只能知道一半的事情呢?

可是我想知道,她在難過什麼,我從後面看不到啊

(7)我靠,我連我的初戀情人是誰都忘了,居然還記得你的

(8)電影發明了以後,人類的生命比起以前至少延長了三倍。我們在電影裡面得到的經驗至少是我們自己生活經驗的兩倍就對了

(9) 人是不可能讓另外一個人去教他怎麼活下去,怎麼過日子,那是很悲哀的,你知道么?

但是偏偏這個人,是我最愛最愛的人

總結:這絕對是一部不能錯過的好電影,在我看來,人生其實就是一個穿插少數喜劇元素的大悲劇,也許我的心態已經和洋洋一樣開始老了...

(2) 再見列寧

淘碟的時候,無意中看到一部叫「再見列寧」的D9,當時那一瞬間腦袋充血(我想身在這片土地的國人或許有人會和我有同樣的感覺,原因自然大家清楚),匆忙回家看了這部名字比較彪憾的影片後,被感染得完全說不出話來,看著片子中那些充滿喜劇因素的情節我卻怎麼也笑不出來,感覺到的只有無盡的辛酸和感動。

再見列寧以喜劇的方式展示著一個兒子對於母親強烈的愛.他的母親一輩子都活在共產主義的信仰里,一次無意中發現自己兒子居然參加反社會主義示威活動直接被氣暈過去,在醫院里昏迷了8個月,但是在這個短短的8個月里,東德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柏林牆倒塌,東西德合並各國商品和文化蜂擁湧入東德,以前的那個國家和生活方式再也回不去了,可處在昏迷中的母親對此一無所知。母親蘇醒後,在醫生的告誡下,為了不刺激隨時會有生命危險的母親,兒子使出渾身力氣拚命製造著以前的東德還存在的假象,可是外部的世界卻在飛快地變化著,為了製造這個巨大的謊言,兒子費盡心機得重新布置了母親的房間,除去了一切來自西方的時尚文化和產品,並僱用兩個以前的少先隊員為母親唱那些被遺忘的歌,他翻遍了垃圾桶瘋狂收集那些還貼著東德商標的瓶瓶罐罐,最後兒子又搞笑得炮製了曾經的那個英雄宇航員成為東德的總統,宣布東西德統一,柏林牆倒掉的新聞,母親在幸福中死去...在這樣一個社會巨變下的小家庭卻通過一個隨時可能被揭穿的彌天大謊上演了一個生離死別的感人故事!

再見列寧,一個這樣讓你聯想到政治的電影名字,而且在電影中政治無處不在,但這卻不是一部關於政治的電影。小人物的命運,只不過是政治斗爭中一個微小得不能再微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的小棋子, 卻可以被演繹得如此生動如此深刻, 這就是對人性中美的一面的贊美,兒子為了母親,是如此執著,他為媽媽做的每一件事放在我們任何一個人身上都是難以實現的.他卻那麼輕松且快樂的堅持得做著。需要提出來的是再見列寧的電影配樂非常好聽,本片的配樂正是擔綱《天使愛米麗》配樂的法國大師級人物Yann Tierson,本片的電影配樂CD也值得收藏!

(3) 黑店狂想曲

這是天使愛美麗的導演讓 皮埃爾若干年前玩出的一部經典黑色幽默影片,在一個虛構的經濟蕭條年代背景下,人人自危,甚至要以人肉為食物賴以生存。一個極其破舊的大樓里, 房東是一個磨刀霍霍向新房客的屠夫,在這幢樓還住著各式各異充滿詭異色彩的若干房客:會拉大提琴的房東女兒,吃蝸牛為生的男人,屢次自殺失敗的女人,吹安全套發牢騷的房客,被自己的槍炸死的郵差,熱衷於惡作劇的小鬼,總把事情搞砸的穴居人等等等等。這個時候一個失業的小丑來到這里,人人都想吃了他,然而房東女兒卻愛上了他,結果演出了一幕幕荒誕可笑的故事,最後這個大樓開始陷入了無序的混亂和崩潰之中。

一個好的黑色童話故事,一個非常有想法的導演,一批職業素養非常高的演員,你還要求什麼呢?整部影片充分展示了導演對鏡頭的駕馭能力,甚至配樂,剪切都極具功力。有一些非常經典的片斷成為後來許多導演模仿的源頭。屠夫在彈簧床作愛引發的好幾個橋段,從配樂、節奏到鏡頭的剪切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堪為天成,這段剪輯還替這部片子贏得了當年的愷撒電影獎的最佳剪輯獎。最後別忘了屠夫的那句話:生活是美好的...

3. 明知道是一場以悲劇謝幕的電影,明知道看完會感到難過,那我看它的意義何在

看電視純是喜歡或是無聊,打發時間而以,這就是它的意義屬在。

4. 電影是誰發明的

電影是盧米埃爾兄弟發明的。

盧米埃兄弟,哥哥是奧古斯塔·盧米埃爾(Auguste Lumière,1862年10月19日—1954年4月10日),弟弟是路易斯·盧米埃爾(Louis Lumière,1864年10月5日—1948年6月6日),是法國的一對兄弟,是電影和電影放映機的發明人。兄弟倆改造了美國發明家愛迪生所創造的「西洋鏡」,將其活動影像能夠藉由投影而放大,讓更多人能夠同時觀賞。

盧米埃爾兄弟在他們的父親老盧米埃爾所經營的照相館中,學會了照相技術們的父親掌管照相器材廠的同時,研製出了「活動電影機」。作為攝影師出身的盧米埃爾兄弟,對待電影從一開始就顯示出與愛迪生全然不同的思維觀念。

盧米埃爾兄弟採取的是更為現實主義的態度。他們首先擺脫了:照相館攝影師所具有的封閉的人為空間的束縛,邁向了廣闊、開放的自然空間。作品的內容,也是更為努力地去表現和復制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事情和生活,而不是專門去為攝影機安排和搬演實際不存在的事情和生活。

比如,由路易·盧米埃爾最初拍攝的短片:《工廠的大門》、《火車進站》、《燒草的婦女們》、《出港的船》、《代表們登陸》、《警察遊行》等等,就直接地表現了那些下班工人、上下火車的旅客、勞動中的婦女、劃船出海的漁民、登岸的攝影師和街頭行進中的警察等等。

在這些作品中,盧米埃爾兄弟真實地捕捉和記錄了現實生活的即景,使人們看到了自己身邊的那些真切的生活和熟悉的人群。正如,喬治·薩杜爾所說:從路易·盧米埃爾的影片中人們了解到,電影可以是「一種重現生活的機器」,而不是像愛迪生的「電影視鏡」那樣,僅僅是一種製造動作的機器」。

(4)電影發明以後人類的生命擴展閱讀

在電影萌芽時期,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攝影傾向:一種以盧米埃爾兄弟為代表,主要在現實中去捕捉生活現象,銀幕上展現的就是人們身邊的瑣事;一種以梅里埃為代表,主要記載舞台上已經加工的虛構的生活圖畫。沿著這兩種創作方式,發展成後來的紀錄片和故事片兩種片種。這兩種傾向反映到故事片攝影中來,又逐步形成兩種不同的流派:繪畫派和紀實派。

盧米埃爾兄弟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又經過自己的創造,於1894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比較完善的、靈活輕便的手提工「活動影戲機」。這是一種既能攝影又能放映和洗印的機器。電影機由一個暗箱組成,內有使35毫米片孔膠片間歇運動的牽引機構和遮光器的轉動機構。

它備有一個攝影鏡頭,以每秒12幅的頻率攝影。畫面靜止時,遮光器開啟,膠片曝光,遮光器關閉時,膠片向前運動,這樣便得到了負片。然後取下鏡頭,將負片裝到機器上,與另一條未曝光膠片貼在一起,在光源照射下運行,曝光後得到正片。電影機還配有放映鏡頭,裝上膠片後,使機器置於燈泡的照射下,光束穿過膠片和鏡頭,攝影機變為放映機。

正是在這「活動電影機」的呼呼轉動中,盧米埃爾兄弟和他們的攝影師們攝制了以《火車進站》、《工廠的大門》等為代表的最初一批紀錄片,由此成為紀錄片的開山鼻祖。

5. 大家列舉一下你們看過的電影有哪幾部讓自己的人生發生了變化

不是電影迷,但是看過的電影多多少少有對自己有感悟吧

  1. 《盜夢空間》當時看完思考了很久自己的夢的成因,後續知道了缸中之腦悖論,應該對我算是科幻的啟蒙之作吧

  2. 《致青春2》第一次看青春片,意識到現實不比劇中幸福也同樣不比劇中殘酷

  3. 《功夫》和《賭王》《賭俠》系列,港影的巔峰吧,圓了武俠夢

  4. 《肖申克的救贖》 無言,這個題主要自己感受

    感謝採納啦

6. 電影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電影是1872年發明的。

1872年的一天,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酒店裡,斯坦福與科恩發生了激烈的爭執:馬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斯坦福認為奔跑的馬在躍起的瞬間四蹄是騰空的;科恩卻認為,馬奔跑時始終有一蹄著地。

爭執的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就採取了美國人慣用的方式打賭來解決。他們請來一位馴馬好手來做裁決,然而,這位裁判員也難以斷定誰是誰非。這很正常,因為單憑人的眼睛確實難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馬蹄是如何運動的。

裁判的好友——英國攝影師愛德華·麥布里奇(Edward Muybridge)知道了這件事後,表示可由他來試一試。他在跑道的一邊安置了24架照相機,排成一行,相機鏡頭都對准跑道。

在跑道的另一邊,他打了24個木樁,每根木樁上都繫上一根細繩,這些細繩橫穿跑道,分別繫到對面每架照相機快門上。

一切准備就緒後,麥布里奇牽來了一匹漂亮的駿馬,讓它從跑道一端飛奔到另一端。當跑馬經過這一區域時,依次把24極引線絆斷,24架照相機的快門也就依次被拉動而拍下了24張照片。麥布里奇把這些照片按先後順序剪接起來。

每相鄰的兩張照片動作差別很小,它們組成了一條連貫的照片帶。裁判根據這組照片,終於看出馬在奔跑時,所有蹄子都騰空。按理說,故事到此就應結束了,但這場打賭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卻引起了人們很大的興趣。麥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們出示那條錄有奔馬形象的照片帶。

一次,有人無意識地快速牽動那條照片帶,結果眼前出現了一幕奇異的景象:各張照片中那些靜止的馬疊成一匹運動的馬,它竟然「活」起來了!


(6)電影發明以後人類的生命擴展閱讀:

電影的發展歷程

1893年,T.A.愛迪生發明電影視鏡並創建了「囚車」的攝影場,被視為美國電影史的開端。1896年,維太放映機的推出開始了美國電影的群眾性放映。

1905年在匹茲堡出現的鎳幣影院(入場券為5美分鎳幣)很快遍及美國所有城鎮,到1910年每周的電影觀眾多達3600萬人次。

1897年,愛迪生即為爭奪專利進行訴訟,在1908年,成立了由愛迪生控制的電影專利公司,公司擁有16項專利權。到1910年,電影專利公司壟斷了美國電影的製作、發行和放映。

至1912年已為該公司攝制了近400部影片,把拍片重心逐漸移向好萊塢,並發現和培養了許多後來的名演員,如M.塞納特、M.壁克馥和吉許姐妹等。

7. 電影《我不是葯神》,有哪些社會現實意義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
作者:二十八畫書生(來自豆瓣)
來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498558/
「電影發明以後,人類生命延長了三倍」
電影不是生活,生活比電影要苦要離奇更戲劇化。電影或許更多是生活的一面鏡子。一部偉大的電影,可以是人類文明進程的史詩巨作。也可以是反映一個時代的故事。
說到現實題材的電影,幾乎都有一個共同主題,那就是關注底層社會的生存狀態。
電影《我不是葯神》折射了社會的不同和人生的差異。
在藝術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如果只是偉光正,反而無法引發觀眾心裡共鳴。所以電影中的角色最好都是具有代表性底層人民群眾。
例如影片中處於中年危機靠賣性保健品為生的程勇,被病痛折磨自殺未遂的呂受益,夜店跳鋼管舞獨自撫養女兒的單親媽媽劉思慧,無法回家靠賣豬肉非主流造型的黃毛彭浩,在教堂尋找上帝慰藉的劉牧師。
仗義每多屠狗輩
程勇一開始為了救父親迫不得已鋌而走險的去做走私葯品生意。這是違法行為,但程勇與王長林造假賣麵粉假葯不同,程勇走私的葯,是有貨真價實的治療效果的。從一開始的無人問津到趨之若鶩。久病成醫的患者吃了葯就可以了解這個葯到底有沒有用。最要緊的是這個效果是與正版一樣的,這樣的救命葯還是廉價的,窮人也能續命。每一個病人似乎都看見了生命的希望。但是好景不長,程勇擔心造假葯會入監獄,准備提前收手開始做實業。團隊也分道揚鑣,這時的他是為了錢而走私賣葯。
程勇的轉變是在好友呂受益死亡之後的,他的良知被喚醒,程勇是有一顆慈悲心的。所以他最後自己倒貼著買走私葯回國給病患治病。一直到東窗事發被逮捕。在這過程中,有幾個細節一個是他自己主動把兒子送出了國,解決自己的後顧之憂,因為他明白,自己做的事業雖然幫了成千上萬的家庭,但是依然是違法行為,會毀了自己的生活。他的人性中的偉大是在這一刻開始的,明明知道前面深淵萬丈,為了挽救更多生命,更多家庭自己不得不跳。
另外有一個鏡頭是程勇的臉部特寫,他為了掩護病友拿葯逃跑被逮著按在地上,實際上是沒有反抗的反而有一絲欣慰,而拿葯跑了的病友被警方控制時,他激動地反抗並且面部表情猙獰。小人物的無奈與辛酸都在這臉上刻畫的淋漓盡致。他的身上有菩提那般的慈悲心也有充滿著舍己為人的人道主義精神。
從一個唯利是圖的葯販子,到良心喚醒開始救贖自己與他人;最後用自己的工廠賺的錢進行第二次走私賣葯,賠本挽救更多人的生命。最後伏法,而他引發的巨大社會影響力,讓社會開始關注這個群體。
整個故事構架頗有向經典電影《辛德勒的名單》致敬的意義。同時也完美詮釋的佛語中的那句話,「我不入地獄 ,誰入地獄」。
呂受益實際上代表著千千萬萬這種類似的特殊群體,他們活著沒有自信和尊嚴。也正是這樣,他們才迫切希望有葯物控制病情。希望自己可以和正常人一樣——有尊嚴的活著。
電影中他有忠貞的妻子與剛出生不久的孩子。現實中因為巨額醫療費用妻離子散的故事相對更多,人性有時候經不起太多考驗。他的家庭苦難遭遇或許是只是這些群體中千千萬萬個家庭中的一部分。呂受益說自己本來想自殺的,但是看見新生命的誕生又想堅持活下去,還想著治好病當爺爺。將「希望」這個美好的元素加入到電影家庭之中,再加上暖色調的打光風格,讓人感覺溫情與幸福。

8. 當我們在欣賞電影時,我們在欣賞什麼

電影發明以後,人類的生命比起以前,至少延長了三倍」許多年以後,很多朋友們回首往事,都不約而同地推舉一部電影——《少林寺》,是它完成了對我們最初的性與暴力的啟蒙。萬人空巷的那個時候,哪裡能看到如此精彩的電影戲碼,這大概就是大眾對電影最初的印象。



紅遍大江南北的《少林寺》和青澀的李連傑
後來,好萊塢的《真實的謊言》和《泰坦尼克號》紛紛引入國內,觀眾大飽眼福的同時,震撼於州長的肌肉動作戲碼,以及百轉千回的被撩撥的懸疑劇情;也震撼於電影災難片如此真實,刻畫的人性如此露骨,甚至是愛情,也如此的唯美。




因此,電影不僅僅延展了我們的視野,更也讓我們通過2個小時的視聽盛宴,徜徉在人類上下幾千年和宇宙未來之間,至少三倍,至多無窮。電影就像靜靜流淌著的小河,一點一滴的記錄者我們的生活,而隨著生活認知的增長,我們也會不斷地從電影地世界中體會到新的共鳴——生活就像電影,電影源於此,也高於此。電影,從之前僅僅是生活的一份甜品,慢慢地變成了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中的朋友。

兩年前,周星馳的《美人魚》破掉《捉妖記》的26億票房記錄,一舉拔高到30億的成績,而2017年,《戰狼2》則更誇張的將記錄定格在來50億+。這背後,不僅僅只是電影工業化產業化和商業化的進步,也是越來越多的人,無論是與好閨蜜好兄弟,還是情侶家人,都紛紛開始選擇周末和節假日去電影院消遣時光。受益於互聯網的便捷這是其一,更重要的是,電影的點點滴滴已經開始滲透進我們的社交圈。

閱讀全文

與電影發明以後人類的生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