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教師如何做好學生的引路人心得體會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為了能更好地擔當這一重任,我積極進行自修,課余時間閱讀大量的教育教學理論書籍。認真備課、上課、寫好教學反思,研究習題設計,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我鼓勵學困生,不厭其煩的幫助教導,不讓一個學生掉隊。
二、勤奮嚴謹,注重教學方法。
我時刻告誡要勤奮鑽研,注意教育教法,講究授課藝術,不能有一絲拖拉。我把自己豐富的教學經驗與新的教學理念接軌,認真鑽研教材,准確把握教育教學的特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備課時,我絕不把教材看作教學內容的全部,活用教材,把「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創造性的`使用教材。不斷激勵著學生向自己挑戰,向教材挑戰,主動參與,展示自我,使學生的潛能得到了發揮,我也的確感到自己慢慢的變成了一個學習的引導者,指導者,促進者,用自己科學的評價,營造一個激勵,支持,兼容,寬松的課堂氣氛,和學生一起探索,培養學生的技能,實現可持續性發展。教學時我注重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展為本,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強化責任,言傳身教。
只有具有強烈的責任意識和無私的奉獻精神,才能使家長放心地把孩子交給我們。在教育實踐中我感到,做為一名教師,只有盡到對學生的責任,才能是好教師;盡到對教育的責任,
『貳』 家長怎樣教育孩子的經驗心得
呵呵,每一件教育孩子改錯的事情,你都仔細想想自己對不對,有沒有更好的方法,有沒有效果,下次該如何,慢慢的,你就了解自己的孩子了,你也成就了一套適合你孩子和你的方法了,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切記一條:孩子永遠沒錯,
『叄』 初中學生的家長教育孩子的心得及困惑
像這種題目就不要問了。
『肆』 教育、教學心得體會
教師要培養學生的世界觀
教師的根本任務是教書育人,但是真正做到即教書又育人的教師大概並不多吧!我們的教育理論、教育法提倡以人為本,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推進素質教育等等。但這些卻未曾真正的融入過教育活動中。
「育人」的前提是培養學生的德育。德育最重要的是思想品德教育。各科教學是思想品德教育最基本,最常用的途徑。因此,德育必須滲透每一個學科。可「育人」實際上多數時候都是班主任是主角,而其他的老師在德育方面大多都擔任配角。
我們的教育卻往往忽視品德教育。這並不是意味著我們的廣大人民教育者們不稱職,更不是說我們的老師不會教書。事實上我們的大多數老師都是好老師。這主要原因是當今的教育制度把我們的教師逼得太緊。不僅使教師工作辛苦,更使學生感到學習任務繁重。這也是社會競爭所帶來的結果。
教育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其中學生的知識是有了。但我們的有些教材或課程似乎與現實脫節了,又的甚至很嚴重。其次,現在的封閉式教育也太過於嚴苛。我認為封閉式的教育是是把學生與社會進行分離。清朝閉關自守致使我國落後於其他國家。教育同樣如此,學生最終會走入社會。學生只有在社會環境中才有利於打開思維,鍛煉社會交往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並且讓學生充分認識社會、認識世界。封閉式使學生被束縛在校園這個特定而狹小的空間里。教育具有社會功能。同樣人的個性的本質屬性也是社會性,要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只有讓學生在社會活動中才能得到實現和保證。
因此,也使許多人形成了一個「定勢」,那就是學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分數。就拿高中來說吧,只要考試結束就立即在班上和學校排名次,,甚至與全市或全省的考生進行分數排名。最終搞成了分數才是最重要的事兒。這也是現代教育現存的問題之一 ——片面追求分數。從而有導致了一個問題,就是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
這些問題使學生不是因為學習而學習,而是因為成績而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更努力,成績差的學生失去自信心。使學生成了學習的被動者。也使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偏離軌道。整個中國教育界形成了一個風氣——知識「萬能論」。
「重知識輕能力」抹殺了學生的想像力。使學生整天在書本之中徘徊,而沒有多少時間感知世界之靈、體驗生活之美等。從而使學生麻木,沒有創造力,缺乏思維「變勢」而形成了思維「變勢」。
「重知識輕能力」也是現代教育的問題之一。教育學中提倡能力重於知識,發展學生各項技能,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等等。但往往不能實現。
從課程發展觀看當代中國以「課程是知識」為主,這容易導致「重物輕人」。從教育發展前景來看,「課程是經驗」更適合我國教育。
歷史是向前發展的進程,教育也在不斷發展,但文明似乎在逆向發展。縱觀古今中外,文學的最高境界應該追溯到中國古代了。從「四書」、「五經」到《孫子兵法》,從孔子的儒家文化到孟子的「仁義之道」,從「絲綢之路」再到李白、杜甫、蘇軾的詩詞歌賦。皆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甚至影響了全世界。而今天已經沒有幾個人能夠超越這千百年前的古人了,也沒有多少詩人作家可以造就出古詩詞的詩情畫意了。
都說智慧都裝在中國人的腦子里,但看一看在諾貝爾獎項上的中國人是屈指可數。我們的祖先卻在那時抒寫出了許許多多輝煌的篇章。但世界名人也大多數都是外國人。中華民族五千年華夏文明史,創造過多少奇跡,可到我們這里就再也沒有超越了,並且祖先為我們留下的東西,我們都不能完全地保留住。
這些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我想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我們缺乏創新意識吧。
而教育又直接影響著這些。「知識可以改變命運」,但知識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成敗。有可以超過知識的東西——靈魂。
教育傳授知識,不過我認為教育的最高境界在於對人的靈魂的塑造。而這關鍵在基礎教育。小學階段是一個人形成個性,發展情感、態度、何價值觀的關鍵時期。
因此知識不是靈魂的真正「塑造者」,靈魂的真正塑造者應該是心理學中的「個性」。因此,教育者在傳授知識的時候千萬不要忘了塑造學生的性格。
如果分數是學習的動力,那麼一定會使學生泯滅掉一些比知識更重要的東西。假如一個有責任感、有理想、有抱負、有價值取向的學習者,難道他不會主動的學習嗎?
但終究教育的改革是一條長遠的路程,只有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價值觀對一個人的影響深遠。韓愈說過:「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廣大的教育學者們別忘了「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授業」時還有「傳道」、「解惑」更為重要。
張義誠
『伍』 家長對孩子教育的心得體會怎麼寫
《正面管教不吼不叫做媽媽》-領取請私信我。
農民小兒教育是比較普遍的社會問題,就拿我老家來說吧!
在老家,有很多夫妻出門打工,孩子留給年邁的父母,年底才回家陪陪孩子,這些孩子到最後連高中都沒讀,直接上職業技術學校,我也觀察過這些孩子,喜歡玩手機,電腦,話不多,性格有些內向,缺少父母陪伴關心,親情上較為淡薄。
最近幾年,網路上就考高狀元的報告研究,能考大學,考好大學已經不是吃苦耐勞農村孩子,而是一批中產階級,他們的父母受過良好的教育,家庭收入也不錯,父母都在身邊陪伴,他們享受城市比較好的教育資源。
當然這種情況是很多農村家庭比不了了,但從另一方面來講,花錢,有人看護就能教育好一個孩子嗎?我想很多人都不會認可?
教育就是一場馬拉松,需要父母的資金,需要父母的陪伴呵護,需要父母自我眼界意識的提高,需要父母的耐心指導等等,百年樹木,十年樹人,教育孩子不容易。
對於農民工來說,如果有條件,盡量留在孩子身邊或者說把孩子帶在身邊,先讓孩子人格健康發展,再談讓其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