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符號比號創造

符號比號創造

發布時間:2021-06-20 08:46:59

A. 加減乘除這些符號是誰創造

說來也怪,古代數學曾經有過輝煌的成就,會列方程,能計算精確的圓周率,卻沒有使用過「+」、「-」、「×」、「÷」這些最簡單的符號。

你不妨設想一下,不使用「+」、「-」、「×」、「÷」這些簡明的數學符號,怎麼表示十位數的除法。怎麼去解一個方程。你可能想得出辦法,但那是一件困難而復雜的事,也可能寫出別人看不懂的算式。

數學的發展在呼喚人們發明簡單明了的數學符號。

1489年,德國人魏德邁首先使用了「+」號和「-」號。魏德邁是一個精於計算的人,他在財會業務中,用「+」來表示過多和盈餘,用「-」來表示不足和虧欠,並且寫進了商業算術書中。

後來,有人說,魏德邁在計算中,曾自言自語:「在橫線上加一豎就表示增加,就叫加號吧。從加號中拿掉一豎就是減少,就叫減號吧。」這只能是後人的一種猜測。

第一次把「+」和「-」當做數學符號使用的人,是德國數學家史蒂夫。他於1544年在自己的代數專著中,首先使用了「+」和「-」。

「=」號出現在1557年,是英國牛津大學雷克德創造的。他認為兩條平行線是最相同的了,就用「=」來表示相等。

「×」號出現的年代是1631年,比「+」號晚了150多年。最早使用「×」號的是英國的奧特萊特。而「÷」號出現的年代更晚,到了17世紀末期,瑞士人哈納認為,用一條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好比把一個整數分成幾份。這就是除號。

B. 運算符號 -×÷的創造者是哪國人

16世紀初,德國的魏德美首先發明了加法符號「+」和減法符號「-」。
魏德美是一位長於計算的人,整天廢寢忘食地搞計算,並且從事著接受薪金的計算業:他僱用了許多學生編寫各種復雜的計算表格,承接政府規定徵收稅金時的稅率計算以及商人把錢借出和借入時的利息計算等。因此,魏德美時常考慮如何簡化當時的計算方法。
那時根本沒有現成的計算符號可以使用,魏德美使在工作中一邊計算一邊籌劃。一天,他自言自語地說:「在橫線上加一監,就可表示增加的意思。『+』,你就叫加號吧!」「從加號中拿掉一堅就是減少的意思。好,『一』,你就叫減號吧!」這兩個計算符號便這樣誕生了。
1591年,法國的畢耶塔撰寫了一本代數學方面的書,他首次在書中把符號「+」和「-」用於表示加法和減法。據說,在畢耶塔以前,已曾有人用「+」和「-」表示加法和減法。但是今日已經找不到准確的文字記載了,所以真正推廣使用符號「+」和「-」的功勞還是要歸屬於畢耶培。
「一」號的出現要比「+」、「-」號晚,它是由16世紀的英國學者萊克德創造出來的。
萊克德是一位高超的計算人,他曾試著用自己做的新型算盤與筆算競賽。除數學之外,他的醫術也相當出色,曾在英國當過宮廷御醫。
萊克德在研究數學時,經常碰到兩個數字相等的情況而無法標記,於是他就決定自己創造一個符號。在比較了許多圖形和符號之後,萊克德覺得「世界上再也沒有比兩條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線更相同了」。故此,他就用兩條平行線段來表示兩個相等的數,並給它取名為「等號」。
至17世紀中期前後,英國的數學家歐德榮又發明了乘法符號「X」。
據說歐德萊很貧窮,窮到連用於夜間點燈的錢都沒有,只好在月光下進行學習。他就是這樣成為優秀的數學家的。勤奮的歐德萊發現乘法也是增加的意思,但又和加法有所不同。怎麼辦呢?他靈活地把加號斜過來寫,用它來表示數字增加的另一種運演算法,並給它取名為「乘號」。
除了乘法符號「X」之外,歐德萊還發明了原始的比例符號,它同現在使用的比例符號「:」差別不大。那時,人們慣於運用比例的方法來思考問題,因此數學家們在比例符號方面下了許多工夫。歐德萊使用的比例符號是用符號「.」和符號「::」配合成的,其表示方法很復雜。
後來,德國的瓦魯夫把符號「:」和符號「=」配合起來寫成比例式,這個比例式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並一直延續到現在。
大約在17世紀末期,瑞士學者哈納發明並使用了除法符號「+」。
哈納在算帳時常遇到要把一個整數分成幾份的問題,但沒有符號可以表示這種演算法。於是,他就用一條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來表示這種演算法,並取名為「除號」。但哈納的名氣不是很大,這使其發明成果的應用受到了限制。
後來英國著名的數學家拜爾在其所寫的書中使用了哈納發明的除法符號「H」。從此以後,除法符號才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這樣,到17世紀末、18世紀初,人們使用的計算符號與現在的計算符號已完全一樣了。

C. 符號是如何產生的

標點符號是書面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漢字一樣,是廣大勞動人民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創造的.它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逐步完善的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大體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一、產生初始階段
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它記載了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但在古代書面文字材料中是沒有標點符號的.由於沒有標點符號,對同一段文字便有不同的理解,甚至會出現相反的結果.由於語言表達的需要,標點符號就逐步的產生了.
漢朝的時候,就有人採用「離經」的方法,把文字之間斷開.西漢戴聖編纂的《禮記》說「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立經辨志」.鄭玄注曰:「離經,斷句絕也」.當時人們讀書,常在句旁劃「し」.作為一種助讀標記符號.這便是標點符號的萌芽.到了宋朝,人們採用圈點來標讀文字.稱為句讀(音,古文語句中的短暫停頓).即在一句末完需停出打上個「、」,其作用類似現在的逗號,在全句意思已完之處畫一個「.」,作用同現在的句號.到了明朝,隨著刊本小說的出現,又多了兩個專用號,即在人名旁邊畫單直線,在地面旁邊畫雙直線.
二、發展成熟階段
標點符號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逐步豐富完善.至於標點符號的提倡和使用,則是「五四」運動以前的事了.特別是「五四」運動以後,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發展和推廣使用標點符號中起了重大作用.特別是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中國共產黨從人力、物力、技術工作各方面幫助國民黨恢復和建立秘書工作,幫助秘書改革,開始使用標點符號.1924年4月4日《國民黨執行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記錄》記載:會議通過了公文使用標點符號的議案,即〈關於本黨印刷公文、書籍所用圈點之議案〉.從此國民黨機關上下行文中就經常使用標點符號了.這是第一次官方出面規定使用標點符號.第二次見於解放區人民政府的文件,即1949年2月制定的《華北人民政府公文處理暫行規定》,在公文格式中規定了公文一律加標點符號.當時規定一般使用11種標點符號.即逗號(,)、頓號(、)、分號(;)、冒號(:)、單引號(「」)、雙引號(『』)、省略號(……)、括弧「()」、(?)、驚嘆號(!)、句號(.).這是一些常用的標點符號.各級政府不論上下行文或平行文,都必須使用標點符號.至此標點符號已比較成熟.
三、定型普及階段
標點符號的定型普及使用階段,可以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署公布了《標點符號使用辦法》.當時公布時規定了14種:句號(.)、問號(?)、嘆號(!)、逗號(,)、頓號(、)、分號(;)、冒號(:)、括弧「()」、引號(「」『』)、破折號(——)、省略號(……)、著重號(·)、書名號(《》)、專用號(—).
四、完善提高階段
經過30多年的實踐應用,書寫排印已由直行改為橫行.,標點符號用法也發生某些發展和變化.對此,1990年3月國家文字委員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修訂發行了《標點符號用法》.由原來的14種改為16種,增加了連接號(—)和間隔號(·)兩種.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又創造了幾種書寫符號:即文尾號(o)或(□),用於一篇文章的結尾.多見於雜志.這些新的書寫符號已約定俗成,被普遍應用.這標志著標點符號的不斷豐富完善.
中國古時候有沒有標點符號?佔主流的說法,是沒有.但也有不同的意見,說有.我們多數人長時間里,受的是「沒有」派的影響,還找到了或者說推測到了「沒有」的理由:古人的書寫材料過於珍貴.這也不是毫無道理.你想,無論是早期的竹簡、木簡,還是稍後的布帛,加工都很不容易,竹片兒上、絲帛上的空間,自然是能省就省,能多寫一個字,就多寫一個字,讓標點符號占個地方,不劃算.
「有」派的意見也不能不聽聽,因為也並非全無道理.有的專家指出,漢語標點史可以溯源到甲骨文時代.甲骨文的書寫者,是使用線條和間空來作為分詞分段的手段的.狹義的標點,指有明確書寫形態的標點,廣義的標點,還應包括沒有書寫形態的方式,如間空啦、分段啦,等.兩漢的時候,有了「句讀」作為停頓標志,類似我們今天的斷句.符號有「↓」和「、」兩種,比如《說文解字》中,解釋「↓」為「鉤識也,居月切」,「、」則為「有所絕止,而識之也,之主庾切」.就是說,凡是句尾可以停止的地方,就用「↓」來標記,句中有可以句讀的地方,就用「、」來標示,也就是今天的句號和逗號.有趣的是,許慎很重視這兩個標點符號,把它們當成文字收入字典,做到了有形、有音、有義.到了宋代,鉤號變成了圓圈,標形如「○」,有大中小之分.朱熹在著《四書章句集注》時就是每章之前用大的「○」,每句之後用小的「.」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段落號,用「∨」或「∧」表示,畫在每段末尾字的右下角,甚至出現了「.」「……」這樣的密圈、密點加在字的右旁,強調句子的精彩部分.至於劃在人名或者地名旁邊的豎線,則晚至明代才出現.
據此說來,漢語的標點符號也是有模有樣地持續了數千年,怎麼能說沒有呢?能想到的解釋是:這些標點符號雖然不絕如縷,但實行的范圍太小,不夠普及,絕大部分的書籍,還是沒有任何標點的.還有一點,也不能不提及,那就是「句讀」之類的標點符號,長時間里,不是作者所為,而是讀者在閱讀時做的記號.這種記號,有較大的隨意性,是否符合作者原意,也很難說.作為一種標點符號,卻不是跟作品同步產生,而是由讀者後來「追加」,不同的讀者可以有自己的追加方式.這種作品與標點符號奇特的分離方式,可能是世界上各種文字中絕無僅有的風景.像朱熹那樣,在著書時候自覺使用標點符號的,少之又少.
如此看來,簡單地下結論,說中國古代有或者沒有標點符號,都不妥當.准確點說,早在甲骨文時代就有了標點符號的萌芽,有了使用標點符號的書寫實踐,只不過規范化和系統化的時間較晚而已.最為系統、完備的標點符號的使用和普及,則是在西文的標點符號引進和消化之後.
近日見到一篇美國人談標點符號的文章(見《青年參考》2009年4月7日),得知外國人最初發明標點符號的目的,是為了便於朗誦(按:看來並不是因為當時的牛皮和羊皮這些書寫材料忽然地便宜了).一位叫做Ursula Dubossrsky 的美國人說,英文標點符號一詞(punctuation),源自拉丁文punctus,意思就是「點」.這些「點」讓讀者知道哪裡需要稍停,哪裡需要加強語氣等等.這就從根本上顛覆了我們長期以來對我們的老祖宗沒怎麼使用標點符號的原因的解釋.不妨這樣推測:不管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更早的時候沒有使用標點符號,是因為沒有發明出來,跟書寫材料珍貴與否關系不大.有的學者納悶,標點符號的形狀遠比文字簡單,而數量又遠比文字為少,何以文字很早就能創造出來,而系統的標點符號卻姍姍來遲?而且東方如此,西方也如此.
據說,古希臘公元前5世紀的文字,都是連著寫下來的,沒有標點.當時的大學者亞里士多德在《修辭學》一書中,提到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著作因為連寫而難以斷句.到後來,亞歷山大圖書館的館長阿里斯托芬(公元前257~公元前180年)才創制出三級點號:中圓點、上圓點和下圓點.從無到有,漸成序列.
作為西方新式標點系統的奠基者,是義大利語法學家和出版家A·馬努提烏斯(約1450~1515年).他以語法原則取代誦讀原則,制定了5種印刷標點:逗號(,)、分號(;)、冒號(:)、句號(.)和問號(?).馬氏制定的標點符號為什麼能夠推廣開來呢?除了讀者閱讀上的需要以外,和他的家族是經營規模較大的出版商很有關系.這個家族在百年間出書近千種(這在當時已經是一個很大的數目),如果這些書籍都採用了馬氏的標點發行出去,這種標點符號當然就很容易得到普及了.從這時開始,歐洲各語種也逐漸開始形成自己的標點體系.至於歐洲幾個較大語種的標點符號,到18世紀末至20世紀初才最後定型.
西文標點符號引起中國人的重視,是在鴉片戰爭以後.第一個從國外引進標點符號的是清末同文館的學生張德彝.同文館是洋務運動中清政府為培養外語人才而設立的,張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學生中的一員. 同治七年(1868年)二月,退役駐華公使浦安臣帶領「中國使團」出訪歐美,張德彝也成為隨團人員.張德彝有一個習慣,就是無論到了哪個國家,都喜歡把當地的風景、名物、風俗習慣都記錄下來,以「述奇」為名編成小冊子.在1868年-1869年期間,他完成了《再述奇》.這本書現在稱作《歐美環游記》,其中有一段介紹西洋標點的,雲:「泰西各國書籍,其句讀勾勒,講解甚煩.如果句意義足,則記『.』;意未足,則記『,』;意雖不足,而義與上句黏合,則記『;』;又意未足,外補充一句,則記『:』;語之詫異嘆賞者,則記『!』;問句則記『?』;引證典據,於句之前後記『「」』;另加註解,於句之前後記『()』;又於兩段相連之處,則加一橫如——.」
其後,西風之東漸越來越甚,西文也為中國知識分子越來越熟悉,其標點符號之方便,也時時刺激著大家的改革熱情.翻譯家嚴復的《英文漢詁》(1904)是最早應用外國標點於漢語的著述.五四運動前些年,不少作家已經開始使用新式標點.修辭學家陳望道先生,對推廣應用新式標點符號起了積極的作用.他於1918年5月,在《學藝》雜志上發表《標點之革新》一文,介紹西洋標點符號10種,同年5月起,《新青年》雜志就全部採用白話排印加上新式標點.它的影響很大,不到半年就有四百多種報刊仿效.由於當時的出版物多採取直排方式,於是使用者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中國式」調整.1919年4月,以胡適為首,包括錢玄同、劉復、朱希祖、周作人、馬裕藻在內的六教授,在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一次大會上,要求政府頒布通行「,.;:?!——()《》」等標點的方案.11月底,胡適對上述方案作了修改,把原方案所列符號總名為「新式標點符號」,次年被批准.這個議案先說明了使用標點符號的必要性,再列出各種符號,包括句號、點號、分號、冒號、問號、驚嘆號、引號、破折號、刪節號、夾注號、私名號、書名號共12種.
新中國建立後,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曾於1951年9月公布了《標點符號用法》,包括14種符號.l990年3月,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和新聞出版署聯合發布修訂本《標點符號用法》,符號增至16種,其中點號7種(句號、問號、嘆號、逗號、頓號、分號、冒號),標號9種(引號、括弧、破折號、省略號、著重號、連接號、間隔號、書名號、專名號).隨後又經部分修訂,於1995年12月由國家技術監督局批准將其列為國家標准,通稱國標本《標點符號用法》,要求各機關處理文書,出版報刊、圖書以及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都要正確、規范地使用標點符號,以准確、生動地表達語言.
值得一說的是,國人對於標點符號的引進,也進行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處理.與西方使用的標點,有幾處明顯的不同:①句號用「.」,不用「.」.這個圓圈圈,是國人使用了多少年的東西,既熟悉又醒目,比西文的那個小點點,好得多.②引號用『』和「」,不用「「」」和「『』」.這是為了適應豎排文字的特點.時過境遷,隨著我國文字絕大部分橫排,引號也就跟西文的趨同了.③西文的人名和地名等專有名詞的開頭用大寫字母表示,漢字沒有這種標記,所以要有人名號和書名號. 此外,二者的區別還有:漢語破折號占兩個漢字的位置,英語破折號則只佔約一個漢字的位置;漢語省略號為六個連點(也可以說成「兩組三個連點」),且上下居中,英語省略號則只有三個連點(也就是「一組三個連點」),且居於下方;漢語連接號有「長橫」(——)、「一字線」(—)、「半字線」(-)和「浪紋」(~)之分,前三者分別占兩個漢字、一個漢字和半個漢字的位置,英語連接號則只佔字母m寬度的1/3(–);等等.
漢語里有些標點符號在英語里是找不到的,如頓號、著重號、間隔號、書名號、專名號等.在漢英翻譯時,頓號常處理成逗號;著重號在漢語里表示強調,翻譯成英語時常將被強調部分的文字用斜體或粗體表示;漢語間隔號用於外國人名或某些少數民族人名.在英語中,因為是直接用空格將人名各部分分開,用不著間隔號;漢語書名號翻譯成英語時,只將相應部分變成斜體;漢語專名號用在人名、地名、朝代名等專名下面,它只出現在古籍或某些文史著作裡面,英語里相同情況下則不用任何符號.

D. 數字元號是誰發明的

加減乘除的來源
例如加號曾經有好幾種,現在通用"+"號。 "+"號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變而來的。十六世紀,義大利科學家塔塔里亞用意 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個字母表示加,草為"μ"最後都變成了"+"號。 "-"號是從拉丁文"minus"("減"的意思)演變來的,簡寫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也有人說,賣酒的商人用"-"表示酒桶里的酒賣了多少。以後,當把新酒灌入大桶的時候, 就在"-"上加一豎,意思是把原線條勾銷,這樣就成了個"+"號。 到了十五世紀,德國數學家魏德美正式確定:"+"用作加號,"-"用作減號。 乘號曾經用過十幾種,現在通用兩種。一個是"×",最早是英國數學家奧屈特1631年提出 的;一個是"· ",最早是英國數學家赫銳奧特首創的。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認為:"×"號象拉 丁字母"X",加以反對,而贊成用"· "號。他自己還提出用"п"表示相乘。可是這個符號現在 應用到集合論中去了。 到了十八世紀,美國數學家歐德萊確定,把"×"作為乘號。他認為"×"是"+"斜起來寫,是 另一種表示增加的符號。 "÷"最初作為減號,在歐洲大陸長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國數學家奧屈特用":"表示除或 比,另外有人用"-"(除線)表示除。後來瑞士數學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數學》里,才根據群 眾創造,正式將"÷"作為除號。
編輯本段其他一些特殊符號的來源
平方根號曾經用拉丁文"Radix"(根)的首尾兩個字母合並起來表示,十七世紀初葉,法國 數學家笛卡兒在他的《幾何學》中,第一次用"√"表示根號。"r"是由拉丁字線"r"變,"--"是 括線。 十六世紀法國數學家維葉特用"="表示兩個量的差別。可是英國牛津大學數學、修辭學教授 列考爾德覺得:用兩條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線來表示兩數相等是最合適不過的了,於是等於符號"="就從1540年開始使用起來。 1591年,法國數學家韋達在菱中大量使用這個符號,才逐漸為人們接受。十七世紀德國萊 布尼茨廣泛使用了"="號,他還在幾何學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大於號"〉"和小於號"〈",是1631年英國著名代數學家赫銳奧特創用。至於≯""≮"、"≠"這三個符號的出現,是很晚很晚的事了。大括弧"{ }"和中括弧"[ ]"是代數創始人之一魏治德 所創造的。
編輯本段數學符號的出現
在木頭、骨頭或石頭上的計數符號從史前時代就開始被使用了。石器時代的文化,包括古代印第安人,使用計數符號進行賭博、私人服務和交易。 在公元前8000年至前3500年間,蘇美爾人發明了使用粘土保留數字信息。他們的做法是將各種形狀的小的粘土記號像珠子一樣串在一起。從大約前3500年開始,粘土記號逐漸被數字元號取代。這些數字元號是使用圓的筆針刻在粘土塊上,然後燒制而成的。大約前3100年,數字元號與被計數的事物分離,成為抽象的符號。

E. 比的符號怎麼打

在輸入法裡面,如切換到搜狗輸入法,在語言欄上點擊右鍵選擇軟鍵盤,再選取標點符號,就打開了軟鍵盤,標點符號「∶」在字母「i」鍵上面。

F. 常用數學符號是誰創造出來的

加?減號(+?-),是15世紀德國數學家魏德曼首創的?他在橫線上加一豎,表示增加?合並的意思回答;在加號上去掉一豎表示減少?拿去的意思?

乘號(×),是17世紀英國數學家歐德萊最先使用的?因為乘法與加法有一定的聯系,所以他把加號斜著寫表示相乘?後來,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認為"×"易與字母"X"混淆,主張用"*"號,至今"×"與"*"並用?

除號(÷),是17世紀瑞士數學家雷恩首先使用的?他用一道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表示分解的意思?後來萊布尼茲主張用":"作除號,與當時流行的比號一致?現在有些國家的除號和比號都用":"表示?

等號(=),是16世紀英國學者列科爾德創造的,他用兩條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線來表示兩數相等?

中括弧([])和大括弧({}),是16世紀英國數學家魏治德創造的?

大於號(<)和小於號(>),是17世紀的數學家哈里奧特創立的?

G. 數學符號的發明者和發明時間大全

加、減號「 +、-」是15世紀德國數學家魏德曼首創的.他在橫線上加一豎表示版增加、合並的意思 ;在加號權上去掉一豎表示減少、拿去的意思.乘號「×」是17世紀英國數學家歐德萊最先使用的.因為乘法與加法有一定的聯系 ,所以他把加號斜著寫表示相乘.後來 ,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認為「×」易與字母「X」混淆 ,主張用「·」表示 ,至今「×」與「·」並用.除號「÷」是17世紀瑞士數學家雷恩首先使用的.他用一條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 ,表示分解的意思.後來萊布尼茲主張用「∶」作除號 ,與當時流行的比號一致.現在有些國家的除號和比號都用「∶」表示.等號「=」是16世紀英國學者列科爾德創造的 ,他用兩條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線來表示兩數相等.中括弧「[]」和大括弧「{}」 ,是16世紀英國數學家魏治德創造的常用數學符號的發明者

H. 符號創始人是誰

加減號「+」,「-」,1489年德國數學家魏德曼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了這兩個符號,但正式為大家公認是從1514年荷蘭數學家荷伊克開始

I. 常用的數學符號是誰創造出來的

人們會計算加法、減法、乘法和除法已經有好幾千年的歷史了。

但是使用+、-、×、÷等數學符號卻是近幾百年的事。那麼,這些符號是由誰創造出來的呢?

加、減號(+、-),是15世紀德國數學家魏德曼首創的。他在橫線上加一豎,表示增加、合並的意思;在加號上去掉一豎表示減少、拿去的意思。

乘號(×),是17世紀英國數學家歐德萊最先使用的。因為乘法與加法有一定的聯系,所以他把加號斜著寫表示相乘。後來,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認為「×」易與字母「x」混淆,主張用「·」號,至今「×」與「·」並用。

除號(÷),是17世紀瑞士數學家雷恩首先使用的。他用一道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表示分解的意思。後來萊布尼茲主張用「:」作除號,與當時流行的比號一致。現在有些國家的除號和比號都用「:」表示。

等號(=),是16世紀英國學者列科爾德創造的,他用兩條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線來表示兩數相等。

中括弧()和大括弧(),是16世紀英國數學家魏治德創造的。

大於號(>)和小於號(<),是17世紀的數學家哈里奧特創立的。

這些數學符號既簡單,又方便。使用它們,是數學上的一大進步。

J. 對一個科學家來說:"還有什麼比創造和發現更令人興奮呢" 標點符號為啥是錯的

是不是印刷錯了

閱讀全文

與符號比號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