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考試是英國創造的

考試是英國創造的

發布時間:2021-06-20 08:39:31

⑴ 考試是誰發明的!

考試是人類社會步入強制性腦體分工階段的產物。約公元前2000年,中土治國者以"考"、"察"、"比"、"試"等"實踐"方式選拔人才。漢文帝用"對策"選"賢良方正",成為考試之濫觴。隨之,董仲舒首創了"考試"的概念。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考試制度以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由"進士科"取代"察舉科"為標志。十六世紀,中國考試制度傳至西方,十九世紀,英國建立了文官考試制度。二十世紀以來,考試隨著社會的發展得到廣泛的應用.

⑵ 為什麼要有考試 誰發明的!

考試」的由來
中國是考試的發祥地。作為一個文化早熟型的國家,考試制度的最早淵源可以追述到夏商周時期。1910年出版的《大英網路全書》第11版「考試」條說:「在歷史上,最早的考試制度是中國用考試來選拔行政官員的制度(據公元前1115年的記載),以及對已進入仕途的官員的定期考核(據公元前2200年的記載)。」考試一詞由「考」與「試」二字組成,《尚書》中有「試可乃已」、「試不可用」,「敷奏以言,明試以功」,「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等記載,《大英網路全書》的說法是根據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些西方學者有關科舉的論著而來,而這些論著的說法又是根據《尚書》的記載而來。

「考」與「試」是意義相近的兩個概念,皆有考查、檢測、考核等多重含義。將「考」與「試」二字連用,始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該書《考功名篇》說:「考試之法,大者緩,小者急;貴者舒,而賤者促。諸侯月試其國,州伯時試其部,四試而一考。天子歲天下,三試而一考。前後三考而黜陟,命之曰計。」由此可見,最初「考」字更側重於考核政績的含義,「試」字更側重於測度優劣的含義。當「考」與「試」合為一個詞之後,其內涵逐漸演變為特指考查知識或技能的方法和制度。

考試是中國人的一大發明。當人們需要測度、甄別人的知識和才能的差異以「選賢與能」的時候,便產生了考試。自古以來,中國就很重視人才的選拔,而人類選才的方法不外乎兩類:一為推薦,二為考試。推薦有如相馬,考試則如賽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常無。如果未受到推薦者的青睞,不少千里馬可能老死於槽櫪之間。

伯樂所知范圍有限,無法相遍所有良馬,即非不為也,乃不能也。加上有些相馬者難以用客觀標准來公正地評判,中國的傳統文化又非常講究「人情、關系與面子」,相馬的過程時時會受到人情的困擾,因此難免會有遺珠之憾。為了克服推薦制的弊端,排除不正之風的干擾,中國人發明了考試,讓所有馬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參加比賽,真正的千里馬自然會脫穎而出。考試所遵循的是能力本位和公平競爭原則,雖然最初的考試還較為簡單,而且往往與考績相關,但它的出現卻有重要的意義。

孫中山先生曾指出:「現在各國的考試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還是從我們中國學過去的。所以,中國的考試制度,就是世界上最古最好的制度。」中國是一個考試古國,具有豐富的考試歷史遺產和深刻的歷史教訓。了解考試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有利於我們正確認識和使用考試,也有助於考試的改革和完善。

⑶ 考試是誰發明的

公元前165年,漢文帝為參加「賢良方正科」的士子出題考試。試題共分四個題目(策版目):朕之權不察、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寧。 這次考試也被認為我國取士考試的開端,漢文帝出的這四道題目自然也被認作我國最早的考試作文題了。 這道題當時寫在竹簡上,叫做「策題」。皇帝用策題考試,就是「策問」。應試士子針對策題提出的問題,一目一目地在竹簡上寫出答案——策文,這就是「對策」。參加這次對策的有100多人,穎川郡(河南禹縣)人晁錯獲得第一,從太子家令進而被提升為中大夫。此公後來協助景帝削藩成功,奠定大漢之基業。 明磊曰:余觀之,此次作文聯系實際,關注國計民生,讓士人隨意褒貶君主時政,彰顯漢文帝虛懷若谷、求賢若渴、安邦定國之襟懷。嗚呼!今之袞袞諸公為政有此自信大度乎?皆屍位素餐者流!黨國之政,拒民千里,反不及漢文之事,悲矣哉

⑷ 誰發明的考試

我不知道誰發明的,不過發明的人該千刀萬剮

⑸ 考試是誰發明的

公元前165年,漢文帝為參加「賢良方正科」的士子出題考試。試題共分四個題目(策目):朕之不察、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寧。 這次考試也被認為我國取士考試的開端,漢文帝出的這四道題目自然也被認作我國最早的考試作文題了。 這道題當時寫在竹簡上,叫做「策題」。皇帝用策題考試,就是「策問」。應試士子針對策題提出的問題,一目一目地在竹簡上寫出答案——策文,這就是「對策」。參加這次對策的有100多人,穎川郡(河南禹縣)人晁錯獲得第一,從太子家令進而被提升為中大夫。此公後來協助景帝削藩成功,奠定大漢之基業。 明磊曰:余觀之,此次作文聯系實際,關注國計民生,讓士人隨意褒貶君主時政,彰顯漢文帝虛懷若谷、求賢若渴、安邦定國之襟懷。嗚呼!今之袞袞諸公為政有此自信大度乎?皆屍位素餐者流!黨國之政,拒民千里,反不及漢文之事,悲矣哉

⑹ 考試是誰發明的

考試是人類社會步入強制性腦體分工階段的產物。約公元前2000年,中土治國者以"考"、"察"、"比"、"試"等"實踐"方式選拔人才。漢文帝用"對策"選"賢良方正",成為考試之濫觴。隨之,董仲舒首創了"考試"的概念。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考試制度以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由"進士科"取代"察舉科"為標志。十六世紀,中國考試制度傳至西方,十九世紀,英國建立了文官考試制度。二十世紀以來,考試隨著社會的發展得到廣泛的應用.
滿意請採納

⑺ 考試是誰發明的

在早 也有啊

孔子 他老爺 也經常考孔子背課文

⑻ 考試是如何傳入西方的

現在西方各國普遍實行的文官制度就脫胎於中國的科舉制度。
在推行現代文官考試制度之前,西方各國實行的是"恩賜制"和"政黨分肥制"。"恩賜制",顧名思義是由國王(後來演變為總統)來將官司職贈予別人。"政黨分肥制"是美國歷史上盛行的一種以黨派關系分配政府職務的制度,它是在兩黨輪流執政的背景下產生的。大選獲勝的政黨通過任命公職報答該黨的積極支持者。無論是"恩賜制"還是"分肥制",都有很大的弊端,使得(腐)敗橫行,政局動盪。西方的政治家和學者對此深感頭痛,尋求改革卻苦無良策。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中國的科舉制度進入了西方政治家和學者的視野,為西方的先官制度帶來了一劑良方。
早在16世紀,中國科舉制度就由來華的歐洲傳教士傳入西方。傳教士們不僅對中國的物產資源感興趣,中國科舉取士的制度也使他們感到驚奇。在他們所著的《中國游記》、《傳大的中國》等書中,詳盡地介紹了中國科舉考試的內容和方法,並推崇有加。這些書籍曾在歐美廣為流傳,在此後顧之300年間,僅用英文出版的介紹中國科舉制度的書就達70餘種。除了書籍的傳播,一些西方政府官員和學者還通過報告、演講等形式介紹和評價中國的科舉制。如北京同文館館長馬丁就曾在英國波士頓作題為"中國的競爭考試"的報告;法國的大學者伏爾泰也曾在著作中對中國的科舉製做過介紹和頌揚;西方學者卜德將科舉制譽為中國贈予西方的"最珍貴的知識禮物";美國漢學家H·G·Creel則認為科舉制度超越了四大發明,是"中國對世界的最大貢獻"。
到19世紀,中國科舉考試"自薦入選,統一標准,擇優錄取"原則的合理性,使西方的學者得到有益啟示,逐步發展成適合本國國情的新制度。英國文官制度的創建人諾斯科特和屈維廉兩人都對中國科舉制心儀已久,他們在19世紀50年代提出並在英國實行的"公開競爭——公平考試"的文官選拔制度,就是從中國學去的。隨後,法、德、美等國都先後仿效英國建立了文官考試制度。
誠如孫中山先生在考察歐美各國考試制度之後所說:"英國推行考試制度最早,......英國的考試制度就是學我們中國的。中國的考試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現在各國的考試制度亦都是學英國的。"胡適也曾說"我在國外的時候,時常感覺到,中國文化對世界的一個偉大貢獻,就是公開的客觀的文官考試制度。沒有一個國家的考試制度,能夠像我們這樣久遠,嚴密與公開"。

⑼ 考試是誰發明的應試教育是誰提出的

在歷史上,最早的考試制度是中國用考試來選拔行政官員的制度(據西元前1115年的記載),以及對已進入仕途的官員的定期考核(據西元前2200年的記載)。」 考試一詞由「考」與「試」二字組成,考試的意思,在《說文解字》中是:「考」者「老」也,「試」者「用也,明試以功」。《尚書》中有「試可乃已」、「試不可用」,「敷奏以言,明試以功」,「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等記載, 《大英網路全書》的說法是根據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些西方學者有關科舉的論著而來,而這些論著的說法又是根據《尚書》的記載而來。 「考」與「試」是意義相近的兩個概念,皆有考查、檢測、考核等多重含義。將「考」與「試」二字連用,始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該書《考功名篇》說:「考試之法,大者緩,小者急;貴者舒,而賤者促。諸侯月試其國,州伯時試其部,四試而一考。天子歲天下,三試而一考。前後三考而黜陟,命之曰計。」 在此以前,考和試是兩個意義相近的概念,當考和試結合為一個詞後,便有了雙重性的含義,一是指對官員的考核和試用;二是指對個體掌握具體知識、能力等效果的一種檢驗、測度和評定。 在十六世紀後,西方各國開始把中國的科舉制度引入文官的考試中,後來加進了現代的測量和統計方法,而成為一門新興的考試科學。 我國現代的考試制度,是隨著解放後,受到西方文化影響,在高等院校建立的同時而效法外國的,跟從前科舉制度中的考試形式有很大的差距
考試是人類社會步入強制性腦體分工階段的產物。約公元前2000年,中土治國者以"考"、"察"、"比"、"試"等"實踐"方式選拔人才。漢文帝用"對策"選"賢良方正",成為考試之濫觴。隨之,董仲舒首創了"考試"的概念。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考試制度以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由"進士科"取代"察舉科"為標志。十六世紀,中國考試制度傳至西方,十九世紀,英國建立了文官考試制度。二十世紀以來,考試隨著社會的發展得到廣泛的應用.
公元前165年,漢文帝為參加「賢良方正科」的士子出題考試。試題共分四個題目(策目):朕之不察、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寧。 這次考試也被認為我國取士考試的開端,漢文帝出的這四道題目自然也被認作我國最早的考試作文題了。 這道題當時寫在竹簡上,叫做「策題」。皇帝用策題考試,就是「策問」。應試士子針對策題提出的問題,一目一目地在竹簡上寫出答案——策文,這就是「對策」。參加這次對策的有100多人,穎川郡(河南禹縣)人晁錯獲得第一,從太子家令進而被提升為中大夫。此公後來協助景帝削藩成功,奠定大漢之基業。 明磊曰:余觀之,此次作文聯系實際,關注國計民生,讓士人隨意褒貶君主時政,彰顯漢文帝虛懷若谷、求賢若渴、安邦定國之襟懷。嗚呼!今之袞袞諸公為政有此自信大度乎?皆屍位素餐者流!黨國之政,拒民千里,反不及漢文之事

閱讀全文

與考試是英國創造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