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中國學術中的創造時期

中國學術中的創造時期

發布時間:2021-06-20 08:12:52

Ⅰ 中國文化學術最自由的是什麼時期

宋元時期
你看那時的四大發明,對不?
科技全球領先
到了明清中國就不行

春秋戰國時期
當時諸子百家,群雄爭霸
誕生了許多流傳至今的思想
如儒家,道家,法家等

Ⅱ 為什麼說百家爭鳴是中國學術發展史上一個重要階段

(1)戰國時期,社會正經歷著深刻變化。對於這個變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一些學者著書立說,闡述自己的主張,傳播自己的觀點,形成了不同的學派。各學派之間相互批評,激烈辯論,彼此影響,使學術思想空前地活躍起來,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Ⅲ 學術界認為中國的歷史時期,通常指什麼時間段

學術界認為,「中國的歷史時期」通常是指( )文明的時間段。


A、2000年 B、3000年 C、4000年 D、5000年


答案:D


Ⅳ 中國醫葯學術在什麼時期取得了發展

從宋朝到元朝400年間,中國社會始終在動盪中,有多個少數民族政權在不同的區域交叉存在。1271年,蒙古族在大都(北京)建立了元朝。

宋代是我國科技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火葯、指南針、印刷術三大發明和應用是它的重要標志。北宋歷朝皇帝對醫學都非常重視,在他們的影響下,一些文臣武將也多關注醫葯學,如掌禹錫、歐陽修、王安石、曾公亮、富弼、韓琦、夏竦、宇文虛中也都參加古醫書之整理,蘇軾、沈括、陳堯叟、孫用和均有個人收集的醫方著述。1057年,北宋政府設立了校正醫書局後,專門集中了一批當時著名的學者和醫家,有組織、有計劃地對歷代重要醫籍進行了校勘整理,像《黃帝內經素問》(校正後改名為《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針灸甲乙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方論》、《脈經》、《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都經過了重新校勘整理,對於醫學的發展和醫葯學著作的傳播有非常重要的貢獻。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宋政府編成並頒行的我國第一部成葯制劑手冊。最初為「熟葯所」的配方底冊,因熟葯所原設太醫局下,故被稱為《太醫局方》。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改名為《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簡稱《和劑局方》或《局方》。該書經多次修訂補充,直到淳祐年間(1241—1252)定型,在當時和後世影響都非常大。

北宋在中國古代解剖學史上有重要成就,此期間前後曾進行過兩次有規模的人體解剖活動,並由此產生了兩部人體解剖學圖譜——《歐希范五臟圖》和《存真圖》。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廣西地方官府處死歐希范等五十六名反叛者,並解剖死者的胸腹,由畫工宋景描繪成圖,即《歐希范五臟圖》,是已知最早的人體解剖學圖譜。這一史實在當時及稍後的許多史志及筆記文集中都有記載。

在醫學理論和臨床各科方面,兩宋時期也有很多創新性的發展。如南宋時期陳言(無擇)在張仲景「三因致病說」的基礎上,歸納為內因、外因和不內外因三類病因,使中醫病因學更加系統化、理論化,為後世病因學所遵循。再如兒科方面錢乙的《小兒葯證直訣》、婦科方面陳自明的《婦人大全良方》、針灸學方面王執中的《針灸資生經》等都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

宋代的綜合性本草著作中,既有由政府主持集中大量人力、物力編纂的巨著,也有民間醫家個人不辭勞苦博覽群書、觀察實踐而修撰成冊。政府主持編纂者由國家頒布,具有類似於葯典的性質;而個人著作不僅是對葯典的補充,甚至成為再修葯典的藍本。在兩宋300餘年間,由政府主持修纂、國家頒布的本草著作就有5種,像《開寶本草》、《嘉祐本草》、《圖經本草》、《證類本草》等,把宋代本草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宋代方書卷帙浩大,如《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普濟本事方》等,收載的方劑都有幾千首,甚至上萬首,是豐富的醫學寶庫。

宋代法醫學在歷史上有很大貢獻,而且對國內外有著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其代表性人物與專著當首推宋慈《洗冤集錄》。《洗冤集錄》是中國古代一部比較系統地總結屍體檢查經驗的法醫學名著。它自南宋以來,成為歷代官府屍傷檢驗的藍本,曾定為宋、元、明、清各代刑事檢驗的准則,在中國古代司法實踐中,起過重大作用。本書曾被譯成多種外國文字,深受世界各國重視,在世界法醫學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宋代醫學教育方面最有特色,北宋時期翰林醫官王惟一所制的針灸銅人,是世界醫學教育史上實物形象教學法的創造

北宋末年,運氣學說由於受到宋徽宗的大力提倡和推廣而進入鼎盛階段。五運六氣學說,雖然形成的時代較早,但在唐代以前卻罕為人知,幾乎沒有什麼實際影響。直到唐寶應元年(762),王冰將「運氣七篇」補入《素問》並加以註解闡發以後,運氣學說才為世人所知,並逐漸受到重視。北宋的醫學校——太醫局以及地方醫學校也將王冰校注本《素問》作為教科書,並將「運氣」列為基本教試課程之一。

金元時期,醫學上出現了學術爭鳴的局面,學術氣氛空前活躍,打破了過去那種「泥古不化」的沉悶,對中醫學的進步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金元醫學」在短短一百多年間,從誕生、成長到發展,始終貫穿著「開拓」、「創新」、「爭鳴」這樣一種新的醫學風尚,使以劉完素、張元素、張子和、李杲、朱震亨等為代表的金元醫家,都能形成理論上各有建樹,實踐中互有補充的發展特色。劉完素生活的時代,運氣學說仍在流行,他結合北方地理和北方民族體質強勁的特點,深入闡發了火熱病機等有關理論,在治療上一改北宋用葯偏於溫燥之習,重視以寒涼葯物治療外感火熱病,開拓了金元醫學發展的新局面。張元素也是受當時運氣學說影響,認為古今運氣不同,在不同運氣影響下所發病種也有不同,故古方不能治今病。

同時,他把運氣與臟腑疾病認識作了聯系,並深入研究葯物的陰陽、升降、浮沉、補瀉的各種性能,發明葯理,注重創新方劑,在治療思想上強調「扶護元氣(胃氣)」的意義,對後世醫家,尤其對其傳人李杲、王好古、羅天益和「易水學派」的形成、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張從正主張「邪氣」說,認為邪可自外而入,也可由內而生。病邪輕者可以自行消失,病邪時間經久則很難抑制。如果有了病邪不去消除,反而先去鞏固人體元氣,如此很容易使人體真氣未得到恢復時,病邪卻有了發展,所以治療疾病當以制止病邪發展和驅除病邪為首務,所謂「邪去而元氣自復」。在治療上,他提倡汗、吐、下三法,以攻邪為主,但他又申明在三法用葯之時,每每伴隨揃(包括熨、摩)、導(導引)、按(手按)、蹻(醫者或病患抬舉足腿)之法以輔助治療。在用葯方面,也要根據年齡老、少,病之輕、重,有增、有減,有續、有止,按證施用。李杲師從張元素,深受其思想的影響,他結合自己多年的親身經歷和體會,創立了以「脾胃論」、「內傷論」為主的理論學說,成為這一時期最著名的醫家之一,對金元醫學的繁榮和後世中醫學的發展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朱震亨曾師從杭州名醫羅知悌,學習劉完素、張從正、李杲三家之說,深感三家各有短長,在前人創新理論啟發下,他結合自己的體會及理學造詣,倡「陽有餘、陰不足」理論,開拓了元代中期醫學發展的新局面,成為後來形成的「滋陰派」的宗師。

金元醫學的創新,猶如一股清鮮空氣,隨著時代發展,吹進了明清兩代,對明清醫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Ⅳ 中國歷史上的學術發展史

法家:春秋時期在管仲的改革過程中法家在齊國的興起使齊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國開始變法,主張依法治國,大約過了大半個世紀秦國無論從經濟、軍事和政治上來說都超越東方六國。由於東方六國的漸漸衰弱,秦國最終統一。但好景不長,秦帝國的殘酷刑法與暴政也使其走向滅亡的道路。在今後的兩千多年裡在國法的不斷修改中有了很大改進,可是一直到中國近代史上,殘酷的刑法還是依然存在。比如滿清的十大酷刑。
儒學:大家都知道創始人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創作,孔子的學生可以說遍布天下,但秦國統一後這種學派遭受了毀滅性打擊「焚書坑儒」。但這種思想還是流傳了下來,漢朝時又出現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也是中國奴隸社會瓦解時期。這些學派與學說給後人留下了無窮的精神財富。而後的兩千多年裡很多學派依然在歷史的舞台上輪番上演。(北宋時期宋徽宗信仰道教)

Ⅵ 簡述中國學術文化的發展歷程及其影響

回顧20世紀中國學術的發展歷程,應該說:這是一個豐收的世紀、創新的世紀、輝煌的世紀。一百年間,名家輩出,群星燦爛,成果豐碩,推陳出新。中國傳統的學術發生蛻變,西方學術大量引入中國,在中西方學術的交流、撞擊、融合中,20世紀的中國學術文化誕育,並迅速地茁壯成長。一百年內,各個學術領域均有新的
突破和重大進展,構建了完整的中國近現代學術文化體系。回顧和總結20世紀的學術發展,明辨其是非得失,是一樁很有意義的工作,是為了推進21世紀的學術,進一步建構中國社會主義學術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驟。
中國傳統的學術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有著璀璨的成果和豐厚的積累。它長期以來哺育了中華兒女、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性格與精神,在世界學術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從19世紀中葉以來,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也帶來了西方的學術文化。西學東漸,經歷了幾個階段,先是器物文明的傳播,其後是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的傳播,直到馬克思主義傳人中國。西方的學術文化,涵蓋廣闊,影響深遠,進入中國後生根、開花、結果。它改變了中國學術思想界以至全社會的發展方向和前進步伐,中國從傳統的封建社會跨進近代社會。其間,中學和西學、舊學和新學、傳統學術和近代學術發生了激烈斗爭和逐步融合。中國20世紀之學術即在這一斗爭和融合的再創造過程中呱呱墮地。
中國近現代學術肇始於嚴復翻譯西方的學術名著,19世紀末,他翻譯了赫胥黎的《天演論》,向中國人介紹了進化學說,使中國學術界的觀念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此後,他又陸續翻譯亞當·斯密的《原富》,穆勒的《群己權界論》,甄克思的《社會通詮》,斯賓塞的《群學肄言》,孟德斯鳩的《法意》,穆勒的《穆勒名學》,耶方斯的《名學淺說》,這些都是中國傳統學術界罕有研究、著述的領域,中國近代的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邏輯學得以借鑒,因之萌生。
1901年,梁啟超發表《中國史敘論》,說明近代歷史學與傳統歷史學之區別:「自世界學術日進,故近世史家之本分,與前者史家有異。前者史家不過記載事實,近世史家必說其事實之關系,與其原因結果。前者史家不過記述人間一二有權力者興亡隆替之事,雖名為史,實不過一人一家之譜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間全體之運動進步,即國民全部之經歷,及其相互之關系。」他大聲疾呼,歷史學必須沖破傳統,發生革命性的變化,並認為這是有關國家興亡的大事,他說:「史界革命不起,則吾國遂不可救,悠悠萬事,唯此為大。」此時,夏曾佑編寫《最新中學中國歷史教科書》是我國第一部用章節體寫作的具有近代色彩的中國通史。其他學科也在20世紀之初相繼跨人近代時期,1910年沈家本創辦的法學會和《法學會雜志》可說是近代法學的萌芽;王國維、羅振玉研究殷墟出土的甲骨可說是近代考古學的濫觴;章太炎研究印度哲學、王國維研究叔本華,開近代中國人研究外國哲學的先河;五四時代,陳獨秀、胡適鼓吹文學革命,中國近現代文學得以誕生,胡適寫作《中國哲學史大綱》,第一次用西方觀點對中國古代思想進行分析研究。至於自然科學,19世紀後期已由李善蘭、徐壽、華蘅芳等翻譯了許多著作,做了大量准備。1915年,留美的中國留學生成立中國科學社並創辦《科學雜志》,中國近代的自然科學研究也逐步展開。
20世紀的中國學術是先進知識界為了挽救國家危亡,向西方尋找救國真理的產物。西方的各派學說,眾多著作,像打開閘門的洪水一樣,沖進中國。中國學者站在自己的基地上進行選擇、甄別、吸收,創造適應於自己時代的學術文化。學者們,作為中國人,生於斯,長於斯,在中國接受教育,必定會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
影響。20世紀的第一代學者,從舊時代過來,大都精通中國的傳統文化。五四時代激烈的反傳統文化的戰士們,如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錢玄同、吳虞等,他們為了完成除舊創新的歷史使命,竭力反對舊傳統,要與舊傳統決裂,但實際上舊傳統已滲進他們的血液里,他們不可能完全斬斷傳統。真像他們自己所說:他們
是從舊營壘中沖殺出來,進行了反戈一擊。即使像陳序經那樣的「全盤西化論」者,也不可能擺脫舊傳統。只要你是中國人,曾受中國文化的教育,就不能完全擺脫中國學術文化的影響,「今日之我」不可能全盤反對和完全丟棄「昨日之我」。 同樣,20世紀的中國學者,不管他的思想多麼保守、頑固,也不可能完全反對西方的學術文化。西方學術文化的先進性、優越性日益明顯,人們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它,全盤反對和摒棄西
方學術文化的人也是沒有的。近代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大多受西方的影響,西服革履、西裝大菜、洋房高樓、汽車飛機,西方文明,無處不在,哪個人的生活能離開這些?茅盾在《子夜》中寫的吳老太爺頭腦冬烘,頑固不化,但從鄉下來到了上海,口誦《太上感應篇》,居住的卻是洋房,出門更非坐汽車不可。拖著辮子,倡導復古的辜鴻銘其實是受過西方完備高等教育的一位大學者。20世紀的重大特點是中西文化從斗爭走向融合,人們都在亦中亦西、非中非西、中西合璧的文化氛圍中成長。兩種異質文化的斗爭和融合不會在短時間內結束。歷史上,佛教文化傳人中國,經歷了漢魏兩晉南北朝唐宋,儒佛之間發生激烈斗爭和相互排拒,才逐漸地融合,產生了儒學化的佛學——禪宗,和佛學化的儒學——理學。明清之際,耶酥會士將西方文化帶來中國,雖有徐光啟、李之藻甚至順治帝、康熙帝等上層人物的扶植,也遇到儒學的頑強抵抗,經一、二百年之久而煙消雲散,並未能生根、開花、結果。可見異質文化之間的融合,尤其是要從融合中誕生出新的學術文化,是一個長期、緩慢而艱難的過程。 鴉片戰爭後西方文化在中國傳播,這是歷史上異質文化第三次進入中國,其聲勢之大,影響之遠,大大超過了以前的兩次。由於西方學術文化的先進性,使中國傳統文化相形見絀,在上個世紀末,中學和西學的兩軍對戰中,中學已陣腳大亂,敗下陣來。必須吸取西學之長,「以洋為師」在中國學術文化的基地上重新創造,才能重建中國的學術文化。正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經過中國學人們不懈的努力,20世紀的中國學術得以孕育成形,脫穎而出,並顯示了嶄新的面目和蓬勃的生命力。
20世紀的中國學術文化,大體上說,有以下特點: 一、以進化學說和唯物史觀為指導思想。中國傳統學術贊美上古時代的制度和人物,頌先聖而薄後王,把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視為道統所在,後世丟失了古代道統,故而欺凌爭斗,社會日益退步。19世紀末,嚴復翻譯《天演論》,社會進化的原理風靡全國,完全改變了陳腐觀念,中國人懂得了用進化史觀來觀察和研究人類社會,得出了與古人全然不同的結論。這樣,20世紀的學術文化拋棄了傳統觀念,樹立起近代新觀念。五四運動前後,馬克思主義傳人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掌握了科學的唯物史觀,進一步了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作用等等,把學術文化的研究置於唯物史觀和科學方法的指導之下。20世紀中國的學術文化有了長足的發展。20世紀
的中國學人全都信從進化原理。而在1949年後,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佔有主導地位,在它的哺育下,誕育和成長了大批學者。 二、形成了新的知識分類體系。中國傳統學術,分成經、史、子、集,並不嚴格地建立在學科分類的基礎之上,其中經學特別重要,凌駕於上,且涵蓋一切。《易經》中包括數學、哲學、自然科學;《書經》中包括政治學、歷史學、地理學;《詩經》中包括文學、藝術、自然科學;《禮記》中包括政治學、倫理學、教育學;《春秋》中包括歷史學、政治學。許多學科尚在幼年萌芽狀態,尚未從籠統的經學中分化獨立出來,學科之間的界線極為模糊。20世紀的中國學術文化茁壯成長、規模齊備,形成了新的知識分類體系。自然科學移植了西方幾百年積累的學術成果,獨立為一大學科。其中分門別類,學支林立,建立了數、理、化、生、農、工、醫等大學科,門類繁多、內容充實,洋洋大觀,達到了較高水平,且有裨於國計民生。而人文
和社會科學中,文史哲分離,形成各自的專業,經濟學、法學、教育學、社會學、新聞學、政治學、心理學等新學科,紛紛誕生獨立。由於20世紀人類社會的飛速進步,人們對自然、社會、人類自身的認識更加深入,知識量、信息量巨大增長,學術文化的內容日益充實,范圍日益擴展,完全突破了傳統的經、史、子、集的舊框架,形成了近現代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新的學科分類體系。
三、理性方法的運用。傳統學術研究的方法不夠精密、邏輯不夠嚴謹,推理判斷帶有一定程度的主觀色彩。治學中帶有直觀感悟,冥心靜思,自省修養等等。某些非理性的方法,如形象的、感悟的、信仰的、揣測的、情緒的方法,只要能表達研究對象或真實、或虛幻的狀態,就能形成某種學術性的知識,如古代的瀛海九州說,天人感應說,明心見性說。20世紀的中國學術引進西方的研究方法,運用歸納和演繹,重視證據,「無征不信」、「孤證不立」,摒棄主觀成見,抱著冷靜、客觀的態度,以理性方法對確定的對象進行具體、准確的認知活動。在自然科學中運用顯微鏡、望遠鏡、以及其它科學儀器和實驗手段,在社會科學中則著重調查研究的方法,獲取第一手的實際材料。20世紀的學術文化追求的是精確而具體地把握現實世界的豐富多樣性,進而認識其本質和規律。近現代學術崇尚的是理性精神而非感悟、信仰或權威。
四、高揚愛國主義精神。中國進入20世紀,帝國主義的侵略更加兇狠,封建軍閥和國民黨政府的壓迫更加殘酷,內憂外患,民不聊生。20世紀的中國學者們目睹山河破碎,人民苦難,抱著無限的同情,喚起自己的責任感,慷慨以拯救天下為己任,在各個學術領域中苦心探索,矢志鑽研,目的就是為了救國。20世紀的中國學術是在風雨如磐的苦難歲月中誕生發育的。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反對封建主義壓迫,使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是20世紀學者們共同的強烈願望。搞自然科學的希望科學救國,搞經濟學的希望實業救國,搞教育學的希望教育救國,搞政治學的希望國家繁榮昌盛,搞哲學的希望振興民族精神,搞歷史學的希望以歷史經驗教育和喚起民眾,搞文學的塑造了眾多威武不屈的民族英雄的光輝形象。20世紀的中國學術文化伴隨中國的苦難而產生,它推動國家的前進、呼喚民族的奮起、激勵大眾的斗爭,因此,愛國主義滲透其中,成為它主要的精神支持。20世紀的中國學術高揚著愛國主義的旗幟。

Ⅶ 郭沫若為什麼認為 春秋戰國是中國學術上的黃金時代 根據所學知識 分析春秋戰國時期出現學術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
原因:
經濟——井田制的崩潰,封建土地所有制確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生產力發展出現多種經濟基礎並存局面)。
政治——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兼並戰爭;士大夫崛起(奴隸制度進一步崩潰,封建制度逐步形成,歷史經歷著劃時代的變革)。
階級——階級結構.階級關系十分復雜,諸侯「士」(知識分子的泛稱)階層的活躍和受重用。
文化——私學興起,學術逐漸下移,「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私學的興盛,造就一批知識分子)。

Ⅷ 中國古代學術思想最為開放、流派創建最為眾多的黃金時代是()時期28253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學術思想最為開放、流派創建最為眾多的黃金時代,在高中歷史課本上有,記得當時的標題是「百家爭鳴」,創建眾多流派,像儒、道、墨、法等,亦提出許多學說!

閱讀全文

與中國學術中的創造時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