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畢異發明了什麼

畢異發明了什麼

發布時間:2021-06-20 06:29:15

A. 畢升是發明了什麼東西

活字印刷術

畢升(也作畢升,約970年—1051年),中國古代發明家,活字版印刷術發明者。漢族,湖北黃岡英山人。初為印刷鋪工人,專事手工印刷。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術。宋朝的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記載了畢升的活字印刷術。

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畢升用膠泥制字,一個字為一個印,用火燒硬,使之成為陶質。排版時先預備一塊鐵板,鐵板上放鬆香、蠟、紙灰等的混合物,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擺滿要印的字印,擺滿就是一版。然後用火烘烤,將混合物熔化,與活字塊結為一體,趁熱用平板在活字上壓一下,使字面平整。便可進行印刷。用這種方法,印二、三本談不上什麼效率,如果印數多了,幾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為了提高效率常用兩塊鐵板,一塊印刷,一塊排字。印完一塊,另一塊又排好了,這樣交替使用,效率很高。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製成20多個字,以備一版內有重復時使用。沒有準備的生僻字,則臨時刻出,用草木火馬上燒成。從印板上拆下來的字,都放入同一字的小木格內,外面貼上按韻分類的標簽,以備檢索。畢升起初用木料作活字,實驗發現木紋疏密不一,遇水後易膨漲變形,與粘葯固結後不易去下,才改用膠泥。

B. 畢昇發明了什麼

畢昇,中國宋代發明家。首創活字版印刷術,使之成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英國偉大的哲學家培根也說過:「印刷術、火葯和指南針,曾改變了整個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狀態。」(弗蘭西斯·培根《新工具》)

大約在公元600年左右的隋朝,人們從刻制印章中得到啟發,經過反復研究改進,我國勞動人民在人類歷史上最早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技術比較復雜,一般先選用梨木、棗木、梓木、黃楊、銀杏、皂萊等木料做成版材。

雕版印刷術出現以後,大大促進了古代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到了宋朝,雕版印刷事業發展到了全盛時期。這時,不僅有政府的「官刻」和「監刻」,民間刻書業也很盛行,遍及全國各地。當時四川、福建、杭州等地最為發達,刻書不但多,而且精緻講究。宋朝以後,出現了銅版雕印和別開生面的彩色套印,這說明雕版印刷技術已經達到極其純熟的程度。

雕版印刷對文化的傳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顯缺點。第一,刻版費時費工費料,刻一部書需要很長時間和很多木料,如果刻一部內容很多的巨著,就得花費幾年甚至更長時間。第二,大批書版存放不便,宋太祖開寶年間刊印的《大藏經》,5000多卷,13萬頁,共雕版13萬塊,存放就要佔用許多地方。第三,有錯別字不容易修改。

而當時的北宋,剛剛由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局面走向統一,社會生活相對安定,因而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帶來了文化和科學技術的興盛,各個領域都有許多成就。

文化的繁榮,就必然要求傳播工具的先進。而雕版印刷術由於上述原因,無法滿足社會的需要。改進印刷技術,已成為時代的要求,而完成這一歷史使命的人物就是畢昇。

畢昇生活在雕版印刷的全盛時期,他是北宋中期的一個普通平民知識分子,當時人稱布衣。他從十幾歲開始,就進入一家私人書坊當學徒。畢昇到了書坊後,勤學好問,很快學會了雕版。他在學徒過程中,對雕版印刷的每個環節都不放過,努力地學習,對印刷的各個程序,對刻工、印工的技術,都掌握得十分嫻熟。幾年以後,畢昇終於成為一名熟練的書坊印刷工匠。

畢昇從一名學徒升為印刷工匠以後,很快在書坊里成為一名得力骨幹。他負責雕版印書的每道工序,工作十分認真。漸漸地,他發現了雕版印刷的弊病。大約在公元1041年左右,畢昇開始著手製造單個的活字,這項工作整整花費了畢昇8、9年的時間。畢昇首先使用木材作為製造活字的材料。但由於木紋不整齊,吸墨膨脹,字面模糊,不能下次再用等原因失敗了。

這次失敗,並沒有使畢昇灰心,他又試驗了好幾種材料,可都不適合用來做活字。畢昇受陶罐上邊的工藝花紋的啟發,開始了製造泥活字的嘗試。

畢昇先把膠泥和拌均勻,製成一個個大小一致的小方塊型的泥坯,小泥坯的邊角都抹得非常平整。然後在每個小泥坯上工工整整地刻好文字。畢昇把文字的字畫刻得凸出來,凸出來的部分,厚薄就像古時候銅錢的邊緣一樣。泥坯細軟,雕刻起來比木頭容易多了。刻好後的泥坯稍稍陰干一下,再放到火中去燒硬。

這一次,畢昇終於成功地製造出了字畫清楚、不吸水、堅如牛角、烏黑發亮的膠泥活字。畢昇費了7、8年的心血,製造了上萬個泥活字字印。

在製造泥活字的過程中,畢昇非常善於開動腦筋。他考慮到書中常常一頁之中有好些重復的字,為了方便印書,每個字他一般都刻制幾個泥活字。特別是古書中的「之」、「乎」、「者」、「也」之類的字,用得非常頻繁,畢昇就把這些字分別製作成20多個泥活字,這樣用起來就非常方便了。

有了一套活字印,還不能馬上印刷書,要印書,還首先得把活字製成版。

製造活字版是畢昇活字印刷術發明的一個重要部分。每次印刷前,他都先拿出一塊鐵板擺好,在上面均勻地撒上一層松脂、蠟和紙灰等具有粘性的物質,在鐵板上面再放一個鐵框,然後照著要印的書稿,揀出需要的泥活字,按順序一個一個地排在鐵框裡面。排滿整整一框,就成一版。把排好的版拿到火上加熱,鐵框裡面的松脂、蠟等物質遇熱熔化,這時用一塊平整的木板把子印按平,當鐵框內的物質冷卻凝固後,框里的泥活字都牢牢地粘成一片,而且版面十分平整,最後上墨印刷,就可以得到印刷效果十分好的書籍了。

據說,畢昇用泥活字版印出來的書,「墨若漆光」,非常漂亮。

為了提高印刷效率,畢昇設置了兩塊鐵板,交替著使用。當第一塊版在印刷時,就開始用第二塊版排字。

畢昇在印書時,有時也遇上一些生僻、不常用的字,他就馬上找來一些膠泥,製成小方塊泥干坯,再刻好所需的字,拿到草火中一燒,一會兒就做成一個泥活字印。畢昇的方法非常簡單,也非常迅速。畢昇還做了很多木架,分成一個一個的格子,專門用來存放不用的泥活字。為了使用時查找起來方便、快速,畢昇把自己製成的泥活字都按字的韻母分成若干類,並按類排列得整整齊齊。每一韻部的泥活字都貼上紙,並做上記號。揀字時先看記號,再根據記號查出所需泥活字。

畢昇是世界上第一位發明活字印刷術的人,他創制的泥活字也是世界上第一副活字。德國人谷登堡在畢昇泥活字的基礎上發明的金屬活字印刷,要比畢昇整整晚枷多年。活字印刷術是我們祖先對人類文化的又一重大貢獻。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大驕傲。

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與雕版印刷相比,有很多優點:速度快、印書經濟合算、書籍質量好、可減輕勞動強度。

畢昇發明的泥活字印刷術雖然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但由於畢昇是一個普通的工匠,地位卑微。書坊主人也認為他是不務正業。畢昇發明出來的泥活字印刷術被視為不值一提的「雕蟲小技」。他耗盡心血製作的一套活字也沒能在社會上廣泛傳播。

畢昇積勞成疾,郁悶而逝,臨終前囑托家人妥善保管他的泥活字。

畢昇去世幾十年後,他精心製作的泥活字傳到了大學者沈括手中,沈括將其視為珍品,仔細地收藏起來。並在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中,詳細地記錄了畢昇發明印刷術的經過。

泥活字印書,在當時雖然沒有得到廣泛的推廣,但這種技術卻由於後人一直不斷地仿效,得到繼續發展。活字的材料也不斷進步,由泥活字、木活字一類的非金屬活字,逐漸過渡到銅活字、鉛活字、錫活字一類的金屬活字。

從元朝開始,直到清朝,不斷有人仿照畢昇的方法,製造泥活字。

畢昇曾嘗試用木材來做活字,結果失敗了,才改用了膠泥來製造活字。元初科學家王禎成功地製作木活字,他花了兩年的時間自己設計並指導工匠用梨木、棗木製作了3萬多個木活字,並印了《旌德縣志》一書。為了推廣木活字印刷,王禎把他製作木活字的方法寫成一本《造活字印書法》,附在《農書》的後面,詳細地介紹了他的木活字印刷方法。王禎的這本書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統敘述活字印刷術的文獻。

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很快傳到亞洲的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後來,印刷術傳到了歐洲。西方人繼承並完善了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德國人古登堡創造並採用了鉛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術很快由德國傳到世界各國。

17、18世紀,歐洲在經歷工業革命後,把機器應用於印刷行業,鉛活字印刷走向了機械化,從而西方告別了印刷技術的手工時代。到19世紀,這些技術又傳入我國,很快取代了古老的雕版印刷術。

當今世界,雖然照相排版印刷工藝日益廣泛應用,但傳統的鉛版仍通行世界各地。這種印刷工藝自15世紀發明以來就成為世界上最基本、最常用的印刷方式。究其根源,其基礎奠定人正是我國的畢昇,其基本原理與畢昇的泥活字原理完全相同。

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播揚四海,為人類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C. 蔡倫、瓦特、畢升分別發明了什麼

問題是不準確的。

但我知道你想要的答案
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據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紙是在西漢早期),所以說不是發明。
瓦特改良了蒸汽機,而不是發明。

北宋的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D. 畢昇發明了什麼它與什麼一起被稱為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

畢升是活字版印刷術發明者。

活字版印刷術與指南針、火葯、造紙術並稱為中國回古代四大發明。

活字印答刷術具有一字多用、重復使用、印刷多且快、省時省力、節約材料等優點,比整版雕刻經濟方便,是印刷技術史上的一次質的飛躍,對後世印刷術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4)畢異發明了什麼擴展閱讀:

活字印刷術是一種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才發明的。

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

元代王禎成功創制木活字,又發明了轉輪排字。

明代中期,銅活字在江蘇南京、無錫、蘇州等地得到較多的應用。

E. 畢升簡介,畢升是什麼朝代的人,畢升發明了什麼

北宋布衣,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

畢升(約971年—1051年),一作升,湖北蘄州蘄水縣直河鄉(今湖北黃岡市英山縣草盤地鎮五桂墩村)人,在宋仁宗慶歷年間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畢升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為中國文化經濟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為推動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圖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如今的木板水印畫仍用此法,統稱為「雕版印刷術」。

畢升初為印刷鋪工人,專事手工印刷。他在印刷實踐中,深知雕版印刷的艱難,認真總結前人的經驗,發明活字印刷術。

(5)畢異發明了什麼擴展閱讀: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發明並未受到當時統治者和社會的重視,他死後活字印刷術仍然沒有得到推廣。他創造的膠泥活字也沒有保留下來。

但是他發明的活字印刷技術,卻流傳下去了。1965年,在浙江溫州白象塔內發現的刊本《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經鑒定為北宋元符至崇寧年(1100~1103年)活字本。

這是畢升活字印刷技術的最早歷史見證。後人在畢升的膠泥活字術基礎上發明了木活字印刷術。在清代,木活字技術得到政府的支持,獲得空前的發展,木活字本盛行。

乾隆年間印製《英武殿聚珍版叢書》一書時,共刻成大小棗木木活字253500個,印成《英武殿聚珍版叢書》134種,2389卷,這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用木活字印書。

用金屬材料製造活字,也是活字印刷的一個發展方向。15~16世紀之際,銅活字流行於江蘇無錫、蘇州、南京一帶,在清代進入新的高潮。

最大的工程要算印刷數量達萬卷《古今圖書集成》了,估計用銅活字達100萬~200萬個。畢升的活字印刷術也傳到了國外,首先傳到朝鮮,稱為「陶活字」。

後來又由朝鮮傳到日本、越南、菲律賓。15世紀,活字板傳到歐洲。公元1456年,德國的古騰堡用活字印《古騰堡聖經》,這是歐洲第一部活字印刷品,比中國的活字印刷史晚400年。

活字印刷術經過德國而迅速傳到其他的10多個國家,促使文藝復興運動的到來。16世紀,活字印刷術傳到非洲、美洲、俄國的莫斯科,19世紀傳入澳大利亞。

從13世紀到19世紀,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傳遍全世界。古騰堡所發明的鉛字,實際上同時含有鉛、錫與銻。因為活字合金含有鉛等對人體有害的金屬,加上使用麻煩以及工藝上的不足。

在電腦排版流行以後,逐漸消聲匿跡。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為我國文化經濟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為推動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畢升於1051年逝世,與其妻李妙音合葬於今湖北省英山縣草盤地鎮五桂墩村睡獅山麓。

F. 畢升發明了什麼

畢升(又作畢晟,約970年—1051年),中國發明家,發明活字版印刷術。漢族,北宋淮南路蘄州蘄水縣直河鄉(今湖北省英山縣草盤地鎮五桂墩村)人,一說為浙江杭州人。初為印刷鋪工人,專事手工印刷。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術。宋朝的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記載了畢升的活字印刷術。

G. 畢昇發明了什麼什麼時候才開始流傳

活字印刷術
北宋慶歷間(1041-1048)中國的畢升(約970年-1051年)發明的泥活字標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人,比德國人約翰內斯·古騰堡活字印刷術早約400年。
元代王禎成功創制木活字,又發明了轉輪排字。明代中期。銅活字在江蘇無錫、蘇州、南京等地得到較多的應用。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才發明的。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
自從漢朝發明紙以後,書寫材料比起過去用的甲骨、簡牘、金石和縑帛要輕便、經濟多了,但是抄寫書籍還是非常費工的,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至遲到東漢末年的熹平年間(公元172-178年),出現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大約在公元600年前後的隋朝,人們從刻印章中得到啟發,在人類歷史上最早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H. 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什麼是畢升發明的

畢升發復明了活字印刷術,制它與造紙術,指南針,火葯一起被稱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
畢升,北宋布衣。北宋歙州人,卒於北宋皇佑四年二月,我國古代偉大的發明家。宋初為書肆刻工。宋慶歷年間(1041—1048),他根據實踐經驗,發明膠泥活字印刷技術,即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燒硬後,便成活字。這一技術未及推廣,畢升就去世。他的字印為沈括家人收藏,事跡見於沈括的《夢溪筆談》。活字印刷術具有一字多用、重復使用、印刷多且快、省時省力、節約材料等優點,比整版雕刻經濟方便,是印刷技術史上的一次質的飛躍,對後世印刷術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1990年在湖北英山縣發現畢升墓碑。

I. 畢升發明了什麼東西

活字印刷術

畢升(也作畢升,約970年—1051年),中國古代發明家,活字版印刷術發明者。漢族,湖北黃岡英山人。初為印刷鋪工人,專事手工印刷。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術。宋朝的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記載了畢升的活字印刷術。

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畢升用膠泥制字,一個字為一個印,用火燒硬,使之成為陶質。排版時先預備一塊鐵板,鐵板上放鬆香、蠟、紙灰等的混合物,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擺滿要印的字印,擺滿就是一版。然後用火烘烤,將混合物熔化,與活字塊結為一體,趁熱用平板在活字上壓一下,使字面平整。便可進行印刷。用這種方法,印二、三本談不上什麼效率,如果印數多了,幾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為了提高效率常用兩塊鐵板,一塊印刷,一塊排字。印完一塊,另一塊又排好了,這樣交替使用,效率很高。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製成20多個字,以備一版內有重復時使用。沒有準備的生僻字,則臨時刻出,用草木火馬上燒成。從印板上拆下來的字,都放入同一字的小木格內,外面貼上按韻分類的標簽,以備檢索。畢升起初用木料作活字,實驗發現木紋疏密不一,遇水後易膨漲變形,與粘葯固結後不易去下,才改用膠泥。

閱讀全文

與畢異發明了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