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書的來歷是什麼
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後期,當時的人們就地取材,把圖文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甲骨文並不是真正意義的書,而只能算是書的早期雛形。約在公元前8世紀時簡策的出現算是中國最早的書。
漢朝發明了造紙之後,中國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紙質書。隋唐木版印刷術發明後,書籍成了傳承文明和文化的重要載體;宋代時畢舁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大大方便了中國的圖書印刷,使人們看書變得方便,而通過活字印刷、平版印刷、機械印刷等方式,使得量產圖書變得容易,圖書的應用更為普遍。
(1)書是怎麼發明的擴展閱讀
書的功能
1、休閑娛樂功能:書籍能愉悅心情。羅伊蘭德說,閱讀是永恆的快樂。讀書的樂趣在於它為我們打開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讓人插上想像的翅膀,讓我們在脆弱時獲得力量和鼓勵,讓我們在孤獨時多了一個朋友。
2、文化傳承功能:代代相傳的智慧寶庫。人類與野獸不一樣的是,從蒙昧到開化,智慧不斷增加和累積。
書與人類文明的進程相伴走過了數千年,從野蠻走向文明,從傳統走向現代,人類的祖先就千方百計地將他們所創造、積累的知識與技能,通過各種形式保存下來,傳承給後人。書記錄了人類的歷史、新發現、知識和經驗,後人從書上學習到古人的智慧結晶。
3、社會化功能:人類社會化的重要載體。南宋著名理學家魏了翁在《唐文為一王法論》中指出:書以載道,文以經世,以言語代賞罰,筆舌代鞭撲。書是傳播的一個載體,在輿論導向、傳播知識、價值以及行為規范,對讀者進行思想教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4、經濟功能:文化產品和知識變現。從經濟效益角度講,出書業有如印鈔業,書具有獲取利潤的文化產品的特性。人類是一種求知慾旺盛的生靈,我們一直是很願意為知識以及有價值的信息付費,因此,知識變現的其中一個途徑就是出書,以獲取版權收益。
Ⅱ 書是怎麼發明的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書可不是一個人發明的。最早沒文字的時候人們是用接繩記事。有了文字還沒紙的時候,就刻在樹皮、樹葉、獸皮、獸骨及動物的甲殼啊上面,後來有用竹片,就是所謂的「簡策」,用細木片的就叫「版牘」,還有用絲綢,就是「帛」,呵呵,絲綢當然比竹片輕多啦,可一般人可用不起喲!後來在西漢時(公元105年)蔡倫發明了紙,很快現代意義上的書就開始發展起來啦!隨著唐朝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後來宋慶歷年間活字印刷排版的發明,圖書事業就更快的發展啦! 詳細情況,
Ⅲ 書是怎樣發明的
呵呵
書可不是哪一個人發明的,更不是秦始皇發明的。最早沒文字的時候人們是用接繩記事。有了文字還沒紙的時候,就刻在樹皮、樹葉、獸皮、獸骨及動物的甲殼啊上面,後來有用竹片,就是所謂的「簡策」,用細木片的就叫「版牘」,還有用絲綢,就是「帛」,呵呵,絲綢當然比竹片輕多啦,可一般人可用不起喲!後來在西漢時(公元105年)蔡倫發明了紙,很快現代意義上的書就開始發展起來啦!隨著唐朝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後來宋慶歷年間活字印刷排版的發明,圖書事業就更快的發展啦!
Ⅳ 書是什麼時候發明出來的
書可不是哪一個人發明的,最早沒文字的時候人們是用接繩記事。有了文字還沒紙的時候,就刻在樹皮、樹葉、獸皮、獸骨及動物的甲殼啊上面,後來有用竹片,就是所謂的「簡策」,用細木片的就叫「版牘」,還有用絲綢,就是「帛」,呵呵,絲綢當然比竹片輕多啦,可一般人可用不起喲!後來在西漢時(公元105年)蔡倫發明了紙,很快現代意義上的書就開始發展起來啦!隨著唐朝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後來宋慶歷年間活字印刷排版的發明,圖書事業就更快的發展啦!
希望採納
Ⅳ 書是什麼做成的
由蘆葦、麥草、木材、稻草等原料做的。
Ⅵ 歷史上的書是誰發明的啊
書的起源 圖書是記錄語言的,語言是用文字表達的。沒有文字就不可能有書。文字是怎樣 起源的呢? 在遠古時候,文字還沒有產生,人們只能依靠語言來表達思想,傳達消息。但是 聲音不能傳得很遠,也不能保存和記錄下來。人們需要交流思想,需要積累和傳播 知識。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只有靠口傳記憶了,可是,時間長了,事情多了,就 會忘記,就會記錯,那怎麼辦呢?我們的祖先為了補救這個缺陷,曾經 創造了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實物來喚起記憶,這 就流行了「結繩記事」、「刻木記事」和「堆石記事」等等各種方法。 「結繩記事」,就是在繩子上打結,用結子的大小、多少和位置來表 示不同的意義。現在,這種記事方法在漢族中已絕跡了,可是在我國兄 弟民族中,如雲南的僳僳族、哈尼族,台灣的高山族,都還有這種結繩 記事的習慣。 除了結繩,刻木記事也非常流行,就是在木頭上刻上許多不同的符號來表示不 同的事物。 這種結繩和刻木是幫助回憶記事的符號,是書的前身,但還不算文字,如果要 說「文字」,就是以後發展起來的「圖畫文字」。我們的祖先把從事生產勞動,與 周圍環境有著密切關系的事物畫在他們所居住的洞穴壁上。在我國周口店山頂洞以 及法國、西班牙的深山古洞中,都發現和留存著舊石器時代人所繪的畫,這些畫畫 得很逼真,使人一見就知道是什麼意思。後來,就慢慢地只用幾根線條來組成一個 大概形似的輪廓,把原來復雜細致精確的圖畫,簡化為一定形式的圖案符號,使人 們看到這個符號,就能知道代表什麼事物,這么一來,這些簡化的原始文字元號就 和語言有了意象關系。以後就逐漸地用它來代替語言表達思想,進而交流經驗、傳 播知識,這樣,便出現了原始的圖畫文字。 這種圖畫文字,起初是很不統一的。有繁有簡,後來就有人進行整理、統一、 簡化,也使書寫方便了。當時,整理創造文字的人很多,這里要說的就是傳說的倉 頡造字。我國古代曾有這樣的記載,說倉頡長有4隻眼睛,非常聰明,生下來就會 字。他上觀日月星辰,下看山川鳥獸,倉頡就根據它們的形象,創造出文字來。但 是話又說回來,歷史上是否真有倉頡這個人呢,這就很難說了,這都是根據傳說和 古書的記載流傳下來的。不過,說它長有4隻眼睛,文字是他一人創造,這是不符 合事實的。因為文字是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社會生活共同創造的,倉頡只不過對文 字進行搜集和整理罷了。
Ⅶ 書怎麼發明的
書,不是發明出來的來,而是一步一自步演變而來的!
從最早的結繩記事,到後來的胛骨文,從西方的壁畫,石刻到後來出現的羊皮書,隨著書寫材料和記錄材料進一步的發展,書變有了其越來越方便和大的變化,中國也有石刻,最後發現竹片、木櫝較笨重的石頭,青銅鼎要輕便的多,在到最後寫在絹、布、帛上,最後紙的發明大家就很清楚了,到了最後,電子科技的發展取代了傳統的書籍!就是這樣!呵呵
Ⅷ 書是怎麼來的
世界上最早的書—郭店楚簡
1993年10月,郭店楚簡出土於沙洋縣紀山鎮郭店一號楚墓。這是一次轟動全世界的考古大發現。
郭店楚簡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原裝書。共804枚,其中有字簡726枚,簡上字數13000餘個。經古文字專家研究整理得知,郭店楚簡全部為先秦時期的18篇典籍。其內容為儒家和道家兩派著作。道家著作有《老子》(甲、乙、丙)三篇和《太一生水》,儒家著作有《緇衣》、《魯穆公問子思》、《窮達以時》、《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聞之》、《尊德義》、《性自命出》、《六德》、《語叢》(四篇)。眾所周知,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政策使先秦大量的學術典籍付之一炬,但郭店楚簡在此之前深埋地下,逃過了這一劫難,得以重見天日。
郭店楚簡的出土解決了中國儒家思想發展史上遺留的重要學術問題,填補了孔孟之間一百多年的思想理論空白;向我們展示了先秦時期儒道兩家和平共處的信息;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最古老的宇宙生成模式。
郭店楚簡因其內容豐富,價值獨特。1998年《郭店楚墓竹簡》一書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並向海內外公開發行後,引起了中外學者研究古書的熱潮。德國著名漢學家瓦格納教授稱「世界上只有1947年埃及出土的大批基督教的佚書可與郭店楚簡的出土相提並論」。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這樣評價:郭店楚簡出土以後整個中國哲學史、中國學術史都需要重寫。目前,在我國許多高等院校還專門開設了郭店楚簡的課程。中學的歷史教科書中也將因郭店楚簡的出土增添新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