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中國文明是如何創造美的

中國文明是如何創造美的

發布時間:2021-06-20 00:42:35

⑴ 相比於西方文明結構而言,中國文明的哪一方面較為發達

相比於西方文明結構而言,中國文明的工藝較為發達。
1.手工藝由人民創造,從生產生活中產生,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傳承。但面對著洶涌而來的全球化浪潮,如何維護我們自身的文化命脈,保持和發揚自己的民族特性及文化個性,已成為至關重要的課題。本書中具體講解了一百多項手工藝的歷史淵源和製作過程,圖文並茂,便於讀者了解我國的手工藝文化,進而激發讀者對手工藝的關心與熱愛。
2.中國手工藝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蘊含著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和民族情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手工技及製品體現了人們對美的理解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蘊含著人的智慧與創造力。

⑵ 2,為什麼說中華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

中華文化是中國各民族人民共同創造、傳承和發展的,各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不版可分割的一部分權。自古以來,中華文化因環境多樣性而呈現豐富多元形態。

秦漢以後,中華大一統的思想逐漸形成,中原地區文化持續與周邊地區文化交流交融,經唐宋元明清歷代發展,各民族文化深度融合、交相輝映,共同鑄就了中華文化的燦爛輝煌。

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使得中華文化內涵更加豐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彼此借鑒,是中華文化不斷豐富發展的強大動力。

(2)中國文明是如何創造美的擴展閱讀:

《新疆的文化保護與發展》白皮書,集中闡述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新疆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現代文化的發展與繁榮。白皮書強調:「新疆各民族文化紮根中華文明沃土,既推動了各民族文化發展,也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

產生於中華大地上的各民族文化,經過長期的交流交融,其民族性、地域性特點在博大深邃的中華文化中獲得包容和展現,同時也成為中華文化豐富性、多樣性的重要構成。

⑶ 以四合院為例,說說中國古代建築是怎樣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之美的

來自於天圓地方的理念四合院通和通順

⑷ 中國傳統文化對美的論述

「美學」這一名稱是近代才由西方傳入中國的,但在中國的歷史上,審美的意識早就存在。美學是審美意識的理論形態,也可以說,中國古代就已經對美學有了自己的一套認知體系。

中國古典美學發展的歷史階段:

1,先秦是中國古典美學發展的第一個黃金時代。老子、孔子、莊子的美學理論奠定了中國古典美學的發展方向。

中國美學的起點至少可以追溯到老子,他提出了如「道」、「氣」、「象」、「有無」、「虛實」、「自然「等概念,對中國古典美學形成自己的體系和特點,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重視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開創了儒家美學的傳統,主要探討審美和藝術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孔子認為最高的人生境界乃是一種審美境界。

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道家美學傳統,提倡一種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

2,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典美學發展的第二個黃金時代。在魏晉玄學的影響下,當代的美學家們提出了如「意象」、「風骨」、「傳神寫照」、「氣韻生動」等美學范疇和命題,並對後世具有深遠的影響。

3,唐宋時期,禪宗也開始對中國古典美學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此時的審美開始講求體驗剎那真實,瞬間直接中生出的意象世界,即世上的美並不是離開人的一種實體化的存在,而是在人心上顯現的世界,即「意境」。

4,清代中國美學接收了西方繪畫的融合,將中國古典美學推向了一個高峰,至今對我們理解美和美感仍有極大的啟發。

5,到了近代,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美學家,梁啟超、王國維、蔡元培等人,嘗試將西方美學和中國美學結合起來,並提倡美學教育。

如果說梁啟超、王國維、蔡元培等人開辟了中西美學融合的道路,那麼朱光潛和宗白華則是將中西美學融合推進了一大步。

宗白華先生對中西美學都有很深的理解和研究,也一直倡導和追求中西美學的融合。他認為中國學者天資本極聰穎,而且心胸思想宏大,若再養成積極創造的精神,與世界文化上一定有絕大的貢獻。宗白華先生在美學領域著作頗多,最著名的是《美學散步》和《藝境》,而這本由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宗白華講美學》收錄了其美學全著述,用靈動的筆觸,描述了美的本質與境界,配以數百幅高清插圖,讓讀者宛如遊走於世界各大美術博物館之中。

中國美學的核心概念不是美而是意境,這一點已經成為中外學者的共識。

古代文人士子,都精通詩、書、畫及音律,這是因為繪畫、詩詞、音樂、講究的是一種"意境",它包括了創作者主觀情感的流露,即「意」和對外在社會環境或自然環境的反映、再現,即「境」。這種情感和環境相融的境界蘊涵著無窮無盡之韻味,氣韻生動,達到超越物化不受現實羈絆的精神境界,正是古人崇尚的最高審美標准。古代文人講究全面的文化修養,提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必須詩、書、畫、印相得益彰,人品、才情、學問、思想缺一不可。

現今漢服、古風、國潮在年輕一代人中興起,正是因為我們逐步認識到傳統文化的真正魅力。可是對於傳統文化的美該如何去欣賞,我們卻知之甚少,如今我們可以通過這本《宗白華講美學》帶領我們去領略和鑒賞,古代文人詩、書、畫、音樂以及生活體驗的美學思想。

一生都在追求美的宗白華,被譽為「融貫中西的一代美學大師」,在其筆下,中國美學的各方特色被熔煉出來並被表現到了極致,對喜歡傳統美學或想要構建美學知識的人來說,這是一本不能錯過的好書。

我是淘氣花貓,我手寫我心,用文字表達觀點,在閱讀中修煉思維。

⑸ 美的觀念是怎樣形成的

很難說明
我個人認為,美的觀念形成於你個人的價值觀
有人會認為真善美一類的為美
但也確實有人認為錢美
有人看長相
有人看內心
這些完完全全取決於價值觀的形成~就是這樣~

⑹ 如何創建全國文明衛生城市

開展創建國家衛生城市活動意義深遠:一是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的工作、學習、生活環境,實現初級衛生保健,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民辦實事,辦好事,進一步密切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的聯系;二是培育社會文明衛生新風, 提高市民素質,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三是完善城市功能、改善投資環境、擴大對外開放,促進經濟發展,加快城市現代化建設步伐。因此,我們要以主人翁姿態,積極投身於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的各項工作之中,用自己的辛勤勞動把自己的城市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整潔優美、文明進步的現代化科技城,為子孫後代造福。所以我們要做好一下幾點:
一、借鑒***經驗,進一步增強抓好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工作的責任感

近年來,全省各級各部門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貫徹「政府組織,部門協調,群眾動手,科學治理,社會監督,分類指導」的方針,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以創建衛生城市、衛生縣城、衛生村鎮為載體,以「清除垃圾,規范攤點,美化城市」為主要內容,按照「鞏固、提高、延伸、輻射」和「以城帶鎮、以鎮促城、城鎮聯動」的總體思路,層層推進,步步深入,經歷了全面發動、夯實基礎和不斷提高的過程,探索出了一條符合我省實際的創建工作路子。通過這項工作的開展,全省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精神風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工作、生活和發展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極大地促進了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在創建活動中,全省涌現出一批先進典型,創造了許多好的做法和經驗。其中***市大膽探索,勇於創新,創建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總結***市在創建國家衛生城市方面的成功經驗,主要有以下四條:

一是強化領導、齊抓共管。***市切實把創衛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成立了創建國家衛生城市指揮部,市委書記、市長親自掛帥指揮,抽調精幹人員設立專業工作組,組成自上而下的工作網路。四大班子領導全面動員,踴躍上陣,人人肩上有責任,個個分工抓落實。各級各部門協同配合,通力合作,社會各界廣泛動員、積極參與,營造出合力抓創建的良好氛圍。

二是明確責任、完善制度。制定出目標清晰、任務具體、責任明確的創衛責任分解表,層層簽定責任狀,完善各項配套規章制度,嚴格獎懲制度,強化制度約束,推動創衛工作走上經常化、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

三是突出主旨,務求實效。創衛工作始終遵循「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著力建設讓人民安居樂業的人居環境,圍繞群眾生活實際和發展要求,突出抓好城市綠化、凈化、亮化、美化和完善基礎設施等各項民心工程,堅決杜絕政績工程,創衛成果惠及全市城鄉群眾。

四是統籌城鄉、整體推進。始終把農村的創衛工作和城市創衛工作同部署、同落實、同考核,農村改水改廁、沼氣推廣等項工作有聲有色,形成創衛工作城鄉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

***市在創建國家衛生城市方面的做法,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的具體實踐,為全省加快創建工作提供了新鮮的經驗,值得各地借鑒學習。

二、明確目標,突出重點,推動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工作取得新成效

創建衛生城市是城市居民為改善自己的物質生存空間和精神享受空間而進行的實踐活動。創建國家衛生城市活動的開展,將極大地改善城市衛生面貌和形象,提高城市綜合管理水平,完善和拓展城市的整體功能。近年來,我省多層次、多形式開展創建工作,在城鄉環境整治、農村改水改廁、旅遊景區衛生治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歡迎。我省創建工作雖然邁出了可喜的步伐,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與經濟發達省份、城市相比,在創建的規模、檔次、標准、水平上差距還很大。目前,我省只有黎城縣進入了國家衛生鎮(縣城)的行列,至今還沒有一個城市進入國家衛生城市行列。在嚴峻的形勢面前,順應城市發展規律、加快創建衛生城市步伐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十分重要而艱巨的戰略任務。總的目標要求是:爭創國家衛生城市和衛生村鎮必須取得突破,即***市、***市、***市、***縣、等有條件的市、縣、鎮要力爭進入國家衛生城市、衛生鎮(縣城)行列。同時,要在全省形成爭先趕超的熱潮,產生一批省級衛生城市,提高全省整體的創建水平。各級黨委、政府一定要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按照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的要求,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明確目標,突出重點,狠抓落實和提高,下大功夫、花大力氣走出一條適合本地實際的創建之路。

1、以防病為重點目標,提高公共衛生整體水平。要以治理公共衛生環境為突破口,堅持不懈大搞室內外環境衛生,有效治理環境污染,保持清潔優美的市容環境。把以滅鼠為重點的除四害(老鼠、蒼蠅、蟑螂和臭蟲)工作做深做細做扎實,切斷四害引發傳染病的傳播途徑。加強食品衛生、公共環境衛生和飲用水衛生規范管理和監督檢查

2、以完善城市環衛基礎設施為重點,提高公共衛生管理能力。注重長短遠近結合,抓緊抓好城市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的建設,顯著提高城市污水、垃圾處理率。在城市規范和建設垃圾箱、垃圾收集點和公共廁所,加快城市環境衛生設施建設步伐。大力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推進清潔生產,發展集中供熱,建設煙塵控制區和雜訊達標區。增加城市綠化面積,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切實加強對重點企業、重點區域和重點流域的環境監管,嚴肅查處各類環境違法行為,堅決防止各類環境事故的發生。

3、立足統籌城鄉發展,注重整體提升。在抓好創建衛生城市工作的同時,以點帶面,城鄉聯動,拓展新領域、擴大覆蓋面,繼續深入開展創建國家衛生村鎮和省級衛生先進單位的活動。創建衛生村鎮,要深入開展農村改水改廁改灶工作,移風易俗,講究衛生,改變農村地區落後生活方式和衛生習慣,解決「柴草亂垛、糞土亂堆、垃圾亂倒、污水亂潑、禽畜亂跑」等五亂現象,積極倡導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各市在全國即將開展的新一輪「國家衛生村」開評時,要爭取榜上有名,不能落空。創建衛生先進單位和大型企業工作要進一步鞏固成果,提升水平,向衛生先進社區延伸,整合社會資源,創新體制機制,調動社會力量,盡力提供好的條件,努力建設環境優美、歡樂祥和、治安良好的新社區。單位和居民小區內要落實責任制,動員廣大群眾,使環境整潔,衛生設施完善,道路硬化,路面平整,綠化美化好。

3、全面普及健康教育,重視公民基礎行為習慣的培養,革除陳規陋習,大力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營造積極健康的人文環境。切實將愛國衛生工作納入法制化的軌道,以法律的形式倡導愛國衛生工作,約束和規范個人行為,賦予愛國衛生工作新的內涵、新的生機和新的活力,推動社會衛生管理實現經常化、規范化、制度化。

三、以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工作為突破,掀起愛國衛生運動新高潮

愛國衛生作為一種政府組織、各部門協作和廣大群眾共同參與的社會大衛生工作方式,五十多年來在除害防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及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抗擊「非典」和禽流感的斗爭中更顯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夏季即將來臨,各類腸道傳染病進入高流行期,同時,非典、艾滋病、結核病等重大傳染病還在嚴重威脅著人民身體健康和生活安全。衛生工作時刻不能放鬆,愛國衛生運動絲毫不可鬆懈。

1、加強組織領導,努力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國家衛生城市」通過環境的改善,不僅能夠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還將對城市的進一步擴大開放、招商引資起到無法估量的推動作用,促進城市的全面發展。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提高認識,堅持「政府組織、地方負責、部門協調、群眾動手、科學管理、社會監督」的原則,真正把創建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切實擔負起組織領導職責,主要負責同志要親自抓、親自檢查督促,著力解決影響創建工作開展的重大問題,分管負責同志要投入足夠的精力,協調創建工作面臨的突出問題,抓好各項工作的督促落實,及時了解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推廣創建工作中創造的好經驗、好做法。各級愛衛會要把創建工作抓在手上,統一協調各部門的行動,解決難點問題,督促檢查推進情況。各級政府有關部門的負責同志要按照省愛衛會的實施方案,把工作任務盡可能地細化、量化,具體工作要一項一項地抓好落實,促進創建目標的最終實現。同時,各級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愛衛機構建設,為愛衛辦配備必要的人員、經費和工作手段,切實發揮他們的督促、協調等職能作用。要在政治上關心、生活上愛護創建戰線的同志,為他們創造必要的工作條件和環境,讓他們大膽放手地開展工作。

2、強化長效管理,促進創建工作與經常性衛生管理工作有機結合。創建工作貴在堅持,重在長效。各級政府和愛衛會要將創建工作融入經常化的衛生管理工作,廣泛開展以創建國家衛生城市、衛生縣城、衛生村鎮為龍頭、以農村改水改廁和除「四害」為重點的全民愛國衛生運動。加大綜合治理力度,堅持創建與管理、突擊性整治與經常性管理相結合,重點解決集貿市場、攤點管理等老大難問題,突出抓好食品衛生和小街小巷整治,著力解決好環境污染問題,條件好的城市和縣城要爭取提檔進位,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納入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軌道,拓寬投資渠道,實行多元投資體制,因地制宜建設城市供、排水系統工程和綠化、美化、凈化、亮化工程以及城市垃圾、糞便和污水無害化處理系統工程,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改善環境質量,逐步提高衛生整體水平,努力創造凈、綠、亮、美的人居環境。

4、堅持面向群眾,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創建工作要把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提高生活水平作為最終目的,堅持服務群眾、依靠群眾。一是始終著眼於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以滿足群眾需要、維護群眾利益為根本出發點,以解決日常生活中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為著力點,把開展衛生城市創建與為民辦實事緊密結合起來,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辦群眾之所需;二是充分考慮群眾的意願和承受力。推進衛生創建,一定要考慮群眾的利益,做好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切實把工作開展的力度和推進的速度同群眾的可承受程度結合起來。特別是在改造老舊小區和小街小巷,規劃建設攤群點和城市休閑設施等具體項目時,要爭取群眾的理解和支持,有計劃、有步驟地加以推進,堅決防止和克服以創建為名、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三是廣泛發動群眾和吸引群眾參與。愛國衛生運動之所以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就是因為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因此,各級愛衛會要以促進實際工作和滿足群眾需求為目標確定各種活動主題,使得群眾樂於參與和便於參與,把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充分調動和發揮出來。創建工作要通過新聞媒介和各種宣傳方式進行廣泛動員,擴大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使群眾成為創建工作的直接參與者和推動者。

5、堅持改革創新,不斷健全創建工作的體制和機制。創建工作要重視工作機制建設,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各級各部門要堅持以創新的理念、改革的精神部署工作,以開拓的精神和市場化的辦法推動工作,努力實現創建工作的良性循環。一是推進城市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創新。堅持市場導向樹立經營城市的理念,拓寬資金來源渠道,最大限度地盤活存量,吸引增量,走出一條以城建城、以城興城的市場化之路。二是推進創建工作機制創新。建立健全指揮有力的領導機制、凝聚群眾的動員機制、齊抓共管的協調機制、科學規范的管理機制、各方參與的監督機制,形成行為規范、公開透明、運轉協調的工作機制。三是推進創建手段的創新,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手段,從廣度和深度上增強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工作的社會影響力,尋求廣大幹部群眾和全社會的支持。

明確目標,突出重點,推動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工作取得新成效

創建衛生城市是城市居民為改善自己的物質生存空間和精神享受空間而進行的實踐活動。創建國家衛生城市活動的開展,將極大地改善城市衛生面貌和形象,提高城市綜合管理水平,完善和拓展城市的整體功能。近年來,我省多層次、多形式開展創建工作,在城鄉環境整治、農村改水改廁、旅遊景區衛生治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歡迎。我省創建工作雖然邁出了可喜的步伐,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與經濟發達省份、城市相比,在創建的規模、檔次、標准、水平上差距還很大。目前,我省只有黎城縣進入了國家衛生鎮(縣城)的行列,至今還沒有一個城市進入國家衛生城市行列。在嚴峻的形勢面前,順應城市發展規律、加快創建衛生城市步伐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十分重要而艱巨的戰略任務。總的目標要求是:爭創國家衛生城市和衛生村鎮必須取得突破,即***市、***市、***市、***縣、等有條件的市、縣、鎮要力爭進入國家衛生城市、衛生鎮(縣城)行列。同時,要在全省形成爭先趕超的熱潮,產生一批省級衛生城市,提高全省整體的創建水平。各級黨委、政府一定要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按照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的要求,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明確目標,突出重點,狠抓落實和提高,下大功夫、花大力氣走出一條適合本地實際的創建之路。

1、以防病為重點目標,提高公共衛生整體水平。要以治理公共衛生環境為突破口,堅持不懈大搞室內外環境衛生,有效治理環境污染,保持清潔優美的市容環境。把以滅鼠為重點的除四害(老鼠、蒼蠅、蟑螂和臭蟲)工作做深做細做扎實,切斷四害引發傳染病的傳播途徑。加強食品衛生、公共環境衛生和飲用水衛生規范管理和監督檢查

2、以完善城市環衛基礎設施為重點,提高公共衛生管理能力。注重長短遠近結合,抓緊抓好城市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的建設,顯著提高城市污水、垃圾處理率。在城市規范和建設垃圾箱、垃圾收集點和公共廁所,加快城市環境衛生設施建設步伐。大力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推進清潔生產,發展集中供熱,建設煙塵控制區和雜訊達標區。增加城市綠化面積,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切實加強對重點企業、重點區域和重點流域的環境監管,嚴肅查處各類環境違法行為,堅決防止各類環境事故的發生。

3、立足統籌城鄉發展,注重整體提升。在抓好創建衛生城市工作的同時,以點帶面,城鄉聯動,拓展新領域、擴大覆蓋面,繼續深入開展創建國家衛生村鎮和省級衛生先進單位的活動。創建衛生村鎮,要深入開展農村改水改廁改灶工作,移風易俗,講究衛生,改變農村地區落後生活方式和衛生習慣,解決「柴草亂垛、糞土亂堆、垃圾亂倒、污水亂潑、禽畜亂跑」等五亂現象,積極倡導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各市在全國即將開展的新一輪「國家衛生村」開評時,要爭取榜上有名,不能落空。創建衛生先進單位和大型企業工作要進一步鞏固成果,提升水平,向衛生先進社區延伸,整合社會資源,創新體制機制,調動社會力量,盡力提供好的條件,努力建設環境優美、歡樂祥和、治安良好的新社區。單位和居民小區內要落實責任制,動員廣大群眾,使環境整潔,衛生設施完善,道路硬化,路面平整,綠化美化好。

3、全面普及健康教育,重視公民基礎行為習慣的培養,革除陳規陋習,大力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營造積極健康的人文環境。切實將愛國衛生工作納入法制化的軌道,以法律的形式倡導愛國衛生工作,約束和規范個人行為,賦予愛國衛生工作新的內涵、新的生機和新的活力,推動社會衛生管理實現經常化、規范化、制度化。

⑺ 文明是如何形成的.

第三章為《仰韶時代——史前社會的繁榮與轉變》,由張忠培撰寫,闡述了距今7000年至5000年這兩千年間氏族社會的繁榮發展與社會開始分化的狀況。這時期中國的新石器文化在自然環境條件較為優越的地區都先後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形成了不同區域特點的文化譜系,各區系之間文化特徵鮮明而又互有影響,在整體上,考古學文化呈現出五彩繽紛。這時期是探索中國文明起源的重要階段,但是這階段的考古學資料因內容異常豐富而顯得十分龐雜,各文化區系的經濟、文化發展程度又落差較大。所以對這部分的撰寫,是較難把握的。作者大輅椎輪,在闡明各區系考古學文化特徵的基礎上,分析了這時期各區系的經濟類型、生產技術與勞動分工等問題,並探討了社會組織的演變和信仰、宗教的變化與巫師權貴的出現等,使讀者很容易掌握中國在距今7000~5000年間社會發展的特點以及如何向文明形成期的社會轉變的。

第四章為《文明的形成——龍山時代與龍山交互作用圈》,由邵望平撰寫。本章的名稱表明至少是本書的主編及本章作者的觀點:龍山時代是中國文明的形成期。作者首先從經濟與社會結構的發展變化及其特點等方面對約距今5000年至4000年的社會發展狀況進行宏觀的分析,然後逐一檢討考古發現研究成果最為豐富、也是中國文明起源歷程較為清晰的黃河中游、海岱地區、江漢地區及環太湖地區四個區域的文明化進程以及在農業經濟、手工業,尤其是冶銅業、玉器製作和建築技術等方面的成就,並重點對山西襄汾陶寺大型遺址、山東臨朐朱封木槨墓葬、湖北天門石家河與浙江餘杭莫角山遺址群等一批重要遺址及城址進行了個案剖析,得出龍山時代早期文明的八項特點。由此論證龍山時代是中國早期文明的形成期,以黃河流域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為中心的龍山文化圈是中國早期文明形成的基礎,多源性與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統性是中國早期文化的一大特點。作者對重要考古材料的把握與論述,纖細無遺,是迄今為止依據考古材料論述龍山時代社會的文明化程度及其特徵方面最為詳盡的文章。

第五章著重論述了中國文明形成中最重要的兩項基本內容,即王的興起和城邦的形成,由張光直撰寫。其研究的歷史時間段主要是龍山時代晚期與三代青銅時代之交,其研究的方式則將這時期的一些現象與商代社會的一些特徵聯系了起來。分析了這時期的社會政治局面為萬國林立,國邑之間斗爭的結果是成者王,並重點探討了王國政治權力的來源,如宗法制度、勞動力的增加與財富的增加、巫術的主要內涵與作用,以及與巫術活動有關的文字的使用、祭祀的發展、青銅器製作等巫術法器的美術特點等,據此說明中國階級社會文明起源的程序、動力與特殊的形式等。作者認為這個過程自龍山時代啟端,至三代初期完成。由於張光直學跨中西,這第六章實際上是融匯了對中國文明起源研究成果和世界上其他地區文明起源研究成果的結晶,因此在這一章中提出的具有中國文明起源的一些社會特徵及探索思路,是值得重視的。如萬國林立時期國與國之間不斷的斗爭,造成財富與權力的集中,是中國古代史發展過程中的核心問題;探索國王對財富與權力如何集中的具體手段,是了解中國古代史的直接途徑,而重點是政治權力;政治權力的獲取和增長,「巫」這類人物和他們的作業與所代表的宇宙觀,曾發揮很大的作用;政治權力不斷增加的一個主要手段便是國王對巫術的獨占;青銅器等美術品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代表,是由龍山時代與三代的統治階級對巫術法器的獨占而來的。

第五章的內容是該書闡述中國文明起源與初期發展這一過程的中心章節,也是近20多年來探索中國文明起源被特別關注而又不易解答的部分。該書專辟一章,以作者獨特的視角,闡述了中國古代王的興起與城邦的形成及其動力與機制。這是該書長於其他各種中國文明起源研究成果的又一個閃亮點。

第六章為《中國的青銅器時代和三代社會》,主要從考古學角度闡述了三代文明社會的特徵,以及二里頭文化與夏王朝、商文明、西周文明的內涵與特點等。其中,《二里頭文化與夏王朝》一節由嚴文明撰寫,其餘部分由盧連成撰寫。由於夏商周三代是中國文明社會初期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形成中國國家社會傳統與特點的關鍵時期,中國古史研究中的一些疑難問題幾乎都與這時期有關。更由於考古學研究對於闡明這時期歷史的獨特的作用,以及獲取的豐碩成果,需要在本章中闡述的內容十分豐富。因而使第六章是該書各章節中篇幅最重的。在第六章中,作者充分應用考古學研究成果,對一些說明夏商周三代文明社會發展狀況及其特點,以及古史研究中的熱點課題,進行了深入的探索,並以予明確的闡述。如對夏王朝歷史和商文化起源與先周文化的探索,對二里頭文化及商周都城的具體的文化內涵的闡述,商周墓葬特點與青銅器文化說明的當時社會發展的特徵,出土的甲骨文與金文資料表明的商周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等。第六章是准確應用考古學研究成果系統闡述夏商周三代文明社會的最新成果。

第七章為《東周社會之劇變》,由盧連成撰寫,重點闡述了列國都城的興起和列國王侯墓葬制度的「僭越」,以及鐵器的出現及其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與意義等。這三項內容是說明東周社會劇變這一中國文明社會初期發展過程中發生轉變的最重要的現象,也是東周考古學研究長期重點探索的三大課題,積累了豐富的成果。所以,雖然第七章主要依據的並不是被引用得很多的有關文獻,而是考古學研究成果,但是正是考古學研究成果才既充分又形象生動地揭示了這時期的社會發展劇變這一歷史特點。這應是本書在揭示中國文明社會在初期發展中出現轉折這一特點的得意之筆。

第八章闡述了秦漢帝國的形成和統一,由徐蘋芳撰寫。作者以考古學的實證,闡述了秦文化的起源和發展、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並統一了中國,以及漢武帝完成秦統一大業。提綱挈領,闡明了中國文明社會初期發展的結果與最重要的成就,即完成了統一大業。其中論證的秦自甘肅東部向陝西關中地區的發展過程、秦陵園制度在芷陽秦東陵的變化以及對中國歷代陵墓制度的影響,都是其獨到的見解。以萬里長城和秦始皇陵的考古研究成果說明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業績,既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又要言不煩。而首次提出的漢武帝完成秦統一大業,在此之後中華民族出現了第一次大融合,其深刻的社會背景是社會政治結構上的根本性的變革,即從血緣政體向地緣政體的變革等認識,是作者在通盤把握中國文明起源與初期發展以及後續發展的全過程的宏觀研究視野下,高屋建瓴,得出的對中國歷史發展總體特點的恢宏結論。由此也可以使讀者理解到:探討中國文明起源與初期發展過程中政體的形態特徵及其演變特點,是該書探索研究的一條主線。

第九章為《中國文明的形成及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分兩部分,其中《中國文明的形成》一節由徐蘋芳撰寫,《中國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由張光直撰寫。第九章是《中國文明的形成》這部鴻篇巨著的結語部分,自然也是進行該項課題研究所要解決說明問題的點睛之筆。因此,兩位主編對中國文明形成及其在世界文明史上地位的系統認識在這一章中做了集中闡述。

⑻ 美的觀念是如何形成的

美不是無本之木,憑空產生的。在人類文化史上,它附著了人類漫長的探詢的過程。人在宗教中創造美,也在勞動中創造美。美被創造出來,美就成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產物。這里我們要討論的是,美是如何產生的。

(一)從石器的造型看美的產生

作為自由創造主體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生活在一定社會關系中,具有一定的社會歷史內容。在早期社會中人與人的關系是互助合作的關系,在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勞作中人類是作為自由創造的主體而存在的。首先人類用自己的物質勞作創造了實用價值,而後才發現了美的物質形式。如圓潤、合比例等等。事物的在物質層面上的使用價值先於審美價值,它反映了美的產生的實際的歷史過程。為什麼使用價值先於審美價值呢?因為人們的物質生產中首先是為了解決人們在物質生活中的迫切需要,這是人類生存的基礎。所謂「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墨子》),「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綉」(《韓非子》)。說明人們總是在滿足物質生活需要的基礎上,然後才能提出精神生活的需要。恩格斯說:「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人類最初進行生產並不是為了創造美,也沒有專門創造出美的對象,美和實用是結合的,有用的有益的,往往也就是美的。因為只有在有用的對象中,才能直觀到人類創造活動的內容,才可以感到自由創造的喜悅。

從石器造型的演變上看美的產生。人類勞動是從製造工具開始的,工具的製造最明顯地體現了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從工具造型的演變上充分體現了人類自由創造的特性,並具體地說明了美的產生是使用價值先於審美價值。

從北京周口店中國猿人談起,中國猿人距今約四、五十萬年,屬於舊石器時代早期,當時使用的是打制石器,很粗糙,沒有定型,往往一器多用,在外形上和天然石塊的差別雖不很明顯,但是,畢竟在石面上留下了人的意志的烙印。從材料的選擇,加工的方法,到外形的特徵,都體現了人類自覺地、有意識、有目的的創造活動。所以不管這種石器如何粗糙,對人類歷史的意義卻極為重大,它標志著人類脫離了動物。原始人類製作這種石器的目的並不是追求完美,而是為了實用。被稱作「北京人的後裔」的山西許家窯人,也是屬於舊石器時代。從許家窯人的遺址中發掘出許多石器,其中最重要的發現是石球,數量約1500枚。根據賈蘭坡先生的研究和推斷這些石球是屬於狩獵用的武器。石球的圓形最初並不是作為美的標志,而是標志著器物的實用性質。為什麼投擲武器要用圓形?這是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現圓形的物體在投擲時,較之不規則的物體更易於准確擊中目標。所以石球的造型是由事業的需要決定的。當原始人類從這些實用的形式中看到自身的創造、智慧和力量引起喜悅時,這種圓的造型才能成為美的對象。

丁村人(山西襄汾縣),屬於舊石器時代中期。在北京中國猿人之後,經歷了幾十萬年艱苦的實踐,人類在製作石器上積累了經驗,在石器的造型上由於用途不同形成了初步的類型。如砍砸器、厚尖狀器、球狀器等,其中大三棱尖狀器雖然數量不多,但為丁村舊石器特有。既尖銳,又堅實,在造型上從實用出發注意均衡對稱;丁村舊石器加工的難度較大,在外形上和自然形態的石塊已有較顯著的區別,體現了人類智慧的發展。

山頂洞人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從美學意義看這個石器的器物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鑽孔和磨製技術的發現,最有代表性的器物是骨針,針尖和針孔的加工都是一種細致的勞動;一是裝飾品的出現,裝飾品中有石珠、獸牙、海蚶殼等,裝飾品有紅色、黃色、綠色,相映成趣。這些器物反映了原始人類在解決物質生活需要的基礎上,審美要求的發展。據賈蘭坡先生分析,山頂洞人佩戴某種裝飾品的目的,是為了顯示他們的英雄和智慧。例如山頂洞人所佩戴的獸牙,「很可能是當時被公認為英雄的那些人的獵獲物。每得到這樣的獵獲物,即拔下一顆牙齒,穿上孔,佩戴在身上作標志」。這些穿孔的獸牙全是犬齒。為什麼要用犬齒,據賈蘭坡先生分析:「因為犬齒齒根較長,齒腔較大,從兩面挖孔易透,另一方面犬齒在全部牙齒中是最少也是最尖銳有力的。最尖銳牙齒更能表現其英雄。」這說明獸牙成為美的事物,開始並不是由於它們的顏色、形狀的特徵,而是由於它們體現了人類在勞動中的智慧、勇敢、力量。正如普列漢諾夫所說:「野蠻人在使用虎的皮、爪和牙齒或是野牛的皮和角來裝飾自己的時候,他是在暗示自己的靈巧和有力,因為誰戰勝了靈巧的東西,誰就是靈巧的人,誰戰勝了力大的東西,誰就是有力的人。」格羅塞在《藝術的起源》一書中也指出了這一點:「原始裝飾的效力,並不限於它是什麼,大半還在它是代表什麼。一個澳洲人的腰飾,上面有三百條白兔子的尾巴,當然它的本身就是很動人的,但更叫人欣羨的,卻是它表示了佩戴者為了要取得這許多兔尾必須具有獵人的技能;原始裝飾中有不少用牙齒和羽毛做成功的食品也有著同類的意義。」這段話說明了澳洲人用兔尾做裝飾的原因,主要是這么多的兔尾代表狩獵者的技能,也就是由於裝飾物品作為對人的本質力量的肯定,才叫人欣羨的。在原始的裝飾中由於條件比較單純,使我們能較清楚地看出裝飾物的感性形式和內容之間的聯系,因此,更便於理解美的事物中所包含的對生活的積極意義。

西安半坡村和山東大汶口的石器,均屬於新石器時代。這些石器大多是磨製的。磨製石器是新石器時代有特徵性的東西,最早只是刃部磨光,後來才發展到通體發光。同時還出現了鋸割等先進技術。最常見的有斧、鑿、錛、鏃等。這些器物由於採用磨製的方法,不但提高了實用效能,而且在造型上美的特徵(如光滑、勻整、方圓變化等)也更加明顯。從舊石器時代石器上粗糙的裂痕,我們可以看到自然對人力的抵抗,頑石好象一匹不馴服的野獸;在新石器時代石器上光滑勻整的造型,我們看到了自然被征服,頑石彷彿變成溫馴的家畜。人在戰勝自然中取得了新的勝利。

這里還要特別提到的是山東大汶口出土的玉斧(一說為玉鏟)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物。這種玉斧具有明顯的審美特性。在造型上方圓薄厚的處理十分規整、勻稱;在色彩上又是那麼瀅潤、光澤、斑爛可愛。玉石的質地堅硬易碎,加工的難度較大,在五千年前能生產出這樣的產品,可說是一件美的創造的傑作。據考古工作人員分析這種玉斧雖然還保留了工具的形式,但主要並不是為了實用,可能不是供一般人使用,而是一種權力的象徵,在原始社會供一些「頭人」所掌握使用。在大汶口出土的器物中還有許多頭飾、頸飾、臂飾,這說明人們的審美需要越來越發展。

(二)從古代「美」字的含義看美的產生

從「美」字的含義,也可以探索到美的產生的一些消息。對「美」字的含義曾有各種不同的解釋。

一種解釋是大羊為美。在《說文解字》中寫道:「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美與善同意。」所謂「美善同意」,說明美的事物起初是和實用相結合。羊成為美的對象和社會生活中畜牧業的出現是分不開的。羊作為馴養的動物是當時人們生活資料的重要來源,對於人類來說是可親的對象。羊不僅「主給膳」可充作食物,而且羊的性格溫順,是一種惹人喜愛的動物,特別是羊身上有些形式特徵,如角的對稱、毛的捲曲都富有裝飾趣味。在甲骨文中的「羊」字,洗練地表現了羊的外部特徵,特別是頭部的特徵,從羊角上表現了一種對稱的美,不少甲骨文中的「羊」字就是一些圖案化的美麗的羊頭。

另一種解釋,不同意大羊為美的看法,認為美和羊沒有關系,「美」字是表現人的形象。「美」字的上半部所表現的是頭上的裝飾物,可能是戴的羊角,也可能是插的羽毛,有人推測:「象頭上戴羽毛裝飾物(如雉尾之類)的舞人之形……飾羽有美觀意」(康殷釋輯《文字源流淺說》)。從美字的初文來看,是表現一個人頭插雉尾正手舞足蹈。持這種看法的人認為從美字體現了美和人體、美和裝飾、美和藝術的關系。羊大為美還有更深層的意味,那就是將羊頂於頭頂,表現向神靈獻祭,表明好吃的才是敬神的尤物。這說美的產生和早期的信仰不脫干係。另外,羊人相合也多少反映了早期圖騰制社會的宗教觀念,意即心靈歸向圖騰感應,才能產生美感,這也進一步證實美起源於原始信仰。

對於美字的含義,以及在歷史上的演變,這是一個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古代對農作物也有稱為美的。如孟子曾說:「五穀者,種之美者也。」這里所說「美」與「善」、「好」同意,也體現了美與實用的關系。因為五穀對人類的物質生活有重要實用價值,所以才被視為美。

從以上對美的產生的分析,說明了以下幾點:

1、美產生於勞動。美的事物都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它直接呈現於對象的感性形式(色彩、線條、形體等),在這些感性形式中凝聚著人們的勞動和創造。這些形式成為人的智慧、靈巧和力量的標志。因此能喚起人們的喜悅而成為美的事物。隨著生產實踐的發展,美也在不斷發展。人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漸地了解了自然現象、自然的性質、自然的規律,同時人在改造自然的活動中雙手和頭腦也越來越發展,從石器、陶器的發展過程說明人所創造的對象世界中日益豐富地顯示出人的本質——自由創造的力量。

2、在美的產生過程中使用價值先於審美價值。正如普列漢諾夫所說:「從歷史上說,以有意識的實用觀點來看待事物,往往是先於以審美的觀點來看待事物的。」人類製造工具首先是為了滿足物質生活中的實用需要,石器造型的發展由簡單到復雜,由粗糙到精細,從凹凸不平到光滑勻整,從不規則到逐漸類型化,這一切演變說明是人們的實用要求推動了工具造型的發展。因為它們實用,而且又體現了人的創造,人們才喜愛這些事物,這些事物才具有美的性質。在工具造型上的每一個新的進展,不但體現了實用效能的提高,才逐漸出現產品的裝飾,並分化出主要為滿足審美需要的裝飾品。

3、從實用價值到審美價值的過渡,這中間人類的觀念形態起了中間環節的作用。例如丁卡族的婦女戴20磅的鐵環,開始也可能不是為了美,而是為了富的觀念才戴的,其後「富」與美的觀念逐漸結合,才形成了「富」的也就是美的,所以普列漢諾夫說:「把二十磅的鐵環戴在身上的丁卡族婦女,在自己和別人看來,較之僅僅戴著兩磅重的鐵環的時候,即較為貧窮的時候,顯得更美。很明顯,這里問題不在於環子的美,而在於同它聯系在一起的富有的觀念。」「勇敢」的觀念也是如此。在原始民族中動物的皮、爪、牙成為裝飾,正是因為這些東西在「暗示自己的靈巧和有力」。原始的圖騰崇拜本來也沒有美的意思,只是由於宗教迷信,其後隨著圖騰的發展和本民族的強大,圖騰除了作為原始宗教崇拜外,還有裝飾作用,並逐漸發展到具有獨立的審美意義,成為美的形象。中國的龍和鳳就是如此。這里需要說明一點,就是觀念形態雖然在實用到審美價值的過渡中起中間環節的作用。但觀念形態並不是美的根源。觀念形態本身也是決定於一定社會生產力狀況和經濟。丁卡族之所以把鐵環看作美,雖然和富的觀念相聯系,但最終的根源還是在於生活實踐已經發展到「鐵的世紀」。

4、在生產實踐中主體與客體的辨證關系。在原始社會中各種工具造型的發展,單從客體本身是無法說明的。在歷史發展中人類不斷改造自然,物在變,人也在變,人與物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正確理解實踐中主體與客體的辨證關系是探索美的產生的根源的一把鑰匙。

我們所謂的「客體」,是指人所創造的對象世界。這個對象世界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也就是人化的自然。反過來又影響主體,憑著對象的豐富性才發現了人的感覺的豐富性。馬克思說:「人的感覺、感覺的人類性——都只是由於相應的對象的存在,由於存在著人化了的自然界,才產生出來的。五官感覺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產物。」例如人類在製作石球、紡輪、石珠和鑽孔中發展了人對圓的感覺;磨製石器不僅發展了人對光滑、勻整的感覺,而且發展了面與線的感覺。在磨製石器上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幾何圖形的面(如圓形、方形、梯形等)以及面與面相交形成的各種清晰的線(曲線、直線等)。從磨製石器上我們看到人類對形式的感覺愈來愈發展。在舊石器時代早期與粗糙石器相適應,人的感覺也是粗糙的感覺。在編織勞動中啟示人們掌握一些圖案的組織方法。從彩陶以及後來玉器製作發展了人們對色彩的美感。離開了對象就無從說明主體思維、感覺的發展,同樣離開主體也無法說明產品的變化。在勞動中人類創造了美,在創造美的過程中又提高了自己的審美能力和審美需要。人類憑借著這種提高了的審美能力,又創造出更新更美的事物。從創造美的對象到提高主體審美能力,再去創造新的美。這是一個循環的過程,使美從低級走向高級發展。前面所說的石器、陶器的發展過程,既是物的發展過程,也是人的發展過程,人和物在實踐過程中相互影響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的實踐、自由創造起著決定的作用。

(三)播種美的祭壇:從原始宗教中看美的產生

宗教與審美到底有什麼聯系呢?

從原始民族對「第二自我」(靈魂)的描述中我們會發現,那些被我們視為「藝術」的紋身、假面、歌舞、岩畫之類,本身就是宗教文化的一部分。這些東西依照文化的慣性在後進民族中,首先表現了人對「不死」的人文性的補救。他們造墳使靈魂有「在家」感,他們為屍體舉行二次葬禮使靈魂有「戀世」感,他們把圖騰畫在死者臉上(如美洲西北部印第安人),希望死者復生,他們戴上面具送喪(如彝族)表示生死界域的互通,他們狂舞是為的是產生幻覺,接通神靈……

可見原始藝術是為了表現另一種實在和另一種生存。軀體死亡並不意味著靈魂死亡,宗教的目的就是為了表示這種不死感。比如,靈魂常被視為可以外在與人的獨立存在,像珞巴族阿迪人神話所講的,害人的精靈「烏洛木」,其形可能像風,也可多變,常作祟於人,是靈魂的一種非道德化形態(惡靈)。它們可變形,如同夢境和影像。這是對死的恐懼而產生的創造力。泰勒在其名著《原始文化》中曾引述過不少民族把靈魂、精靈叫做「影子」的例子,這與珞巴族神話是相吻合的。這即是說,具象、類比、象徵、比擬等等,在原始宗教中,都作用於人對「第二自我」(靈魂)的勾摹,作用於其間的神秘聯系。

西藏日土烏疆地區發現的「齊吾普」岩畫,繪有背負行囊沿山道側身行走的小人影身;宋人王象之《輿地紀勝》把廣西武宣縣岩壁上刻繪的人叫「仙人影」。岩畫人物刻繪的特點是採用平面造型的手法,不考慮透視效果,同樣的姿勢反復重疊,抓住基本形態,不繪五官,看上去影影綽綽,氣勢較大。由於岩畫常遠離人們出入之所,常刻繪在一些人跡難至的地方(如「齊吾普」岩畫群坐落在離日土近百公里且無路可走的小山谷間),無疑,其目的不是為了炫耀和展示,亦不是為了美,而是表現「影身」(靈魂)的寓居之處,有希望他們(亡人)永存之意。

既然原始藝術在人類原始初期是信仰和儀式的一部分,那麼對原始藝術我們無法做到剝離宗教而「獨立」研究。而且美在這一時期被包容在原始民族的宗教生活之內,我們就得相信:與其說二者有相互混融的起源,倒不如說它們自始至終存在著相似性。最重要的是,宗教和審美都立足於對生存死亡的終極關懷;都暫時放棄人的自然生活狀態,進入一種近神似的迷狂狀態,對於自然人生人們應對,對於近神境界人們沉浸其中。原始宗教的這種沉浸,這種神人交合是利生的,有影響力的,從而是巫術的。

宗教和審美的無分彼此,同生共觀,應該說是出自它們的天然相似。烏格里諾維奇在其《藝術與宗教》一書中寫道:

「人們的審美活動與宗教活動還沒有『分道揚鑣』,沒有『自立門戶』,而是在完整的神話儀式綜合體中見諸實現。可是從審美活動和宗教活動(膜拜活動)在遠古時代尚未分家這一事實並不能得出結論說,這兩種活動一種導衍於另一種,一種派生出另一種。」

這一見解的令人信服之處就在於:宗教和審美彼此都不產生對方,彼此就是對方。「神話儀式綜合體」是初民精神文化的一個典型的構成形式。馬克思也說:「古代各族是在幻想中、神話中經歷了自己的史前時期。」宗教的本質也在於幻想,儀式就是由幻想支配著的一種行動。祭祀亡靈的儀式,祈求風調雨順的儀式,都含有在儀式中實現自身願望的意味。特別是人為了達到自身的目的而試圖藉助自己想像的力量,操縱、控制自然秩序的巫術儀式,更強調人的神秘體驗,它對原始藝術影響最直接。流傳於世界原始民族中的「射日」型神話(屬除禍滅患的英雄神話),和原始巫儀就是兩相確證的。

當原始人和太陽在生存關系中出現矛盾時(如久旱不雨,土地乾涸,民不聊生),人們藉助幻想來擴張自己的力量,降服太陽,使之聽命。壯族《特康射太陽》一則神話敘述特康為民除害,連射11個「毒太陽」;毛難族神話《格射日月》說的是天上九頭烏龍精噴射烈焰焦人間,生靈塗炭,英雄格爬上九千九百九十九丈高的巴音山頂,用神箭射落七個烏龍精,留下兩個為日月。珞巴族的《九個太陽》神話也具有除災滅禍的性質。射日神話也就流行於台灣中北部高山族地區。據說古時天有二日,塗炭生靈,高山族先民派出祖孫三代射手,經過艱難跋涉,不惜犧牲,最後將一個太陽射傷,變成了月亮。

我國射日神話多流傳在農耕、狩獵為主的古代民族中(包括漢族的「羿射日」神話),神話隱含的內容首先與這些地區經濟文化類型密切相關,而神化人物征服太陽的射箭之舉,說明狩獵經濟為神話想像提供了前提。

這類神話,表現了在原始生產方式狀態下人對自然的征服欲。在原始宗教中,以一定儀式表演控制超人力量、影響人類生活或自然界的事件,均可視為巫術。按照列維——布留爾的說法可,只要物我接觸,某一方就可以對另一方滲入影響力,那麼射日就表明了這么一種心態:即對太陽施加所欲加的作用,就可以控制太陽的熱量,使之由害變利,恩澤人間。這是一種行善巫術(白巫術)。我們據此可以判明,「射日神話」可能與求雨巫術中的射日儀式有關。

射日儀式表演者相信通過內在的力量,對外物施加控制或絕滅的影響,那麼擴張了自身的力量所發揮的作用,在表演中形象地程式化為宗教儀式;對神靈鬼域和儀式的神秘闡釋即神話,即原始的語言藝術(如射日神話)則相應產生出來。對繼續產生神話的現代原始民族文化考察證明,凡神話都在十分神聖、庄嚴和神秘的儀式中演唱或誦述,具有神諭靈驗的性質;神話從祭壇走向世俗,並逐步故事化,則是審美需要的自覺結果。

無論如何,宗教中的人與神的關系,蘊含著人與現實的關系。人與現實的關系是一切宗教的出發點,也是其歸結點。神靈遊走或安身於宗教世界,但一切神的活動都不過是人的活動的影子罷了。

這里我們又一次用了「影子」的概念。對於這個「影子」而言,伴隨儀式的狂舞而產生的幻覺是對「影子」的捕捉;紋身和體飾是「影子」的裝扮(據說可以接通神力,防止巫術傷害);符咒和歌唱是因聲求像(影子),珞巴族巫師跳鬼時,在迷狂中發出怪異的聲調,據說此時巫師已變成某種鬼靈,是鬼靈在說話。南非祖魯人的tunzi一詞有影子和鬼魂的雙重含義。他們認為人死影去,成為祖靈。巫術中對影子的處理比比皆是。彝族黑巫術要咒人於死地,會用「類比」的辦法對影身進行攻擊。製作影身並施以影響,在喪葬儀式中經常見到。前面提到拉祜族為死者招魂所剪的紙人,就是「影身」,是第二自我(靈魂)的類比。對他的處置(高掛於竿上)表示所欲施加之影響。應該說,被看作「原始藝術」的文化構成,從廣義上講,都是人對影子(第二自我,靈魂)施加影響的巫術。

對原始宗教是什麼的問題,就像是美什麼一樣,是難以回答的。與其說審美對它有非常有效的使用性,倒不如說它們有著合一性。原始時期,宗教合於人的自在、自為的精神嚮往的目的,這也是審美本身的目的。自在、自為、精神嚮往、自由表現之類,都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根本所在,這其實是人類本能的需要(物質)和超越自我的需要(精神)在人心上打上的一個標記,是人的生命意識和樂生需要的頑強表現。馬克思講得明白不過:「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麼也不能做。」原始宗教就是物質和精神兩種需要互為交融、互為過濾的「容器」,可標寫成下式:

物質需要 宗教 精神需要

⑼ 中國是怎樣形成的

沙漠是乾燥氣候的產物。就世界范圍而論,乾燥氣候區的形成主要與緯度、海陸位置和大氣環流等因子有關。中國的沙漠是在乾燥氣候和具有豐富的沙質來源等自然條件以及人為因素的影響下,長期發展演變而成的。若單就緯度來說,中國的西北、內蒙古等地區,是不應該成為乾燥氣候區域的。但由於中國位於歐亞大陸的東南部,是東亞季風盛行的地帶,中國的降水主要是受夏季風的影響,夏季降水的水汽來源主要來自西南、南和東南沿海。而西北和內蒙古地區則深居歐亞大陸中部,距海洋遠,特別是它的南部和東部邊緣有許多高大山系,阻擋了夏季風表的深入。冬季,歐亞大陸處於強大的蒙古——西伯利亞冷高壓控制下,加之本區北方地形比較開闊,無高山屏障,乾燥的大陸氣團和北冰洋的寒冷氣流可以傾注直瀉,從而使這里異常乾燥寒冷。這樣中國西北和內蒙古廣大地區就終年處於極端乾旱的情況下,從而形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典型的乾燥大陸性氣候的溫帶、暖溫帶乾旱區,而乾旱盆地周圍的豐富沙源又成了沙漠形成的物質基礎。此外還有人為的原因,如濫伐森林、過度放牧和盲目開墾,破壞了森林草原;或因戰爭等原因毀壞了乾旱地區的灌溉工程等等,促使沙漠不斷擴展,形成「人造沙漠」。如陝北榆林一帶的毛烏素沙地,年降水量有400毫米左右,歷史上曾經是一片肥美的草原,在草原的窪地和坡地上分布著相當數量的「沼澤叢林」,但後來因濫墾大肆破壞草原,致使長城以外60多公里寬的地帶變成了一片茫茫的沙漠。

閱讀全文

與中國文明是如何創造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