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發明城牆

發明城牆

發布時間:2021-06-19 23:47:14

⑴ 古代城牆都像電視中那樣用磚做的嗎

中國古代城牆是用土做的,用夯土打實、夯實築成的,用當地黃土或黑土,用夯打得緊固,一層一層地打,每層打到十五厘米的厚度。為了把城牆做得堅固耐久,就把城牆的牆面不做成直線的,而是上部牆面向內收起成為「側腳」。城牆的厚度,下部為四米,上部為三點五米,高度大約七至十米不甚相同。到了明代,國勢發達,經濟繁榮,所以有能力燒磚,對各地城牆外皮進行包磚,成為磚城牆。

用土修築的城牆堅固耐久,防禦性很強。夯土築城的城門與角樓處,將城牆寬度放寬,與城牆同樣做法,乃在下部做一個夯洞(筒券),上部繼續夯土,牆的頂上用磚平鋪,然後立柱,修建一層房屋,這就作為城樓了。城樓是一個標志,從遠處便知城之位置。同時,它也是一種防禦性設施,可以窺視敵人,也可以射箭或打槍,裡面有洞眼。

城牆牆體寬大,而且有七至八米的高度,所以用土的量是相當大的。磚城牆也就是在夯土城牆的兩麵包上一層大磚,即城磚。城磚比房屋用的磚塊尺度寬長,城磚用白灰漿砌築。凡是磚砌的城牆,其表皮用磚,基座都用石條砌築,石條高度不甚相等,有的地方一米,有的地方兩米,在石條的頂部再砌磚牆牆體,砌到一定高度時再做垛口、槍眼。

古代城牆及城門洞口的式樣,現在到北京或到其它地方看到的城門,基本上全部都是券門洞。券門洞即是半圓形的門洞。這個式樣的券洞發明很早,一般用於房屋與墓葬,到元代開始才大量用於城門上。早期的城門洞口都做方形的或者做圭角形,其來源是由於建樓用木樑來支承,在磚牆上用圓木成排地平鋪基礎之上,在圓木上往上砌磚,上部再建城樓,這是磚土結合的方式。在這樣構造的情況下,挑木即梁與磚打接之處易於腐爛,所以在梁的端部貼城牆洞口是一排木柱,木柱柱頭再支承順梁,梁面貼於排梁之底面,這就加固了其承壓力。唐宋時期這種做法十分普遍,到了元朝,砌磚技術更進一步發展,所以城門洞口的木樑、排梁全部取消,改為用磚砌拱的辦法,由牆體一直與拱磚門洞口上的頂磚全部連成一體,這樣既堅固又耐久,非常穩定。所以券門建造較普遍並流傳開來。

城牆並非一條直線,有的相互錯開,有的不直通。雖然用磚砌出,也同樣砌出弧形。在城牆牆體之側面還砌出馬面。每隔二十幾米之處,特別是防禦性強的部位,才建設馬面。馬面是宋代名詞,就是在牆體的外樓建一個方垛,大約五乘八米左右,從外表看與城牆相同,這是為防禦敵人攻城,保衛城池的一項設施。

在城牆的里邊還建有馬道,這是為人們登上城牆之用的。在軍事戰略上還有一種是戰馬城。城牆只修外面,與其它城一樣,但在城裡邊不做牆面而是做斜的土坡。這樣做,一方面為了節省城磚,另一方面,主要是為了戰爭時,人們可從城內四面八方登上城頭,不用局部的馬道。這種方法,戰力、防禦性更強。

明代擴建後的西安城牆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周長約13.7公里。城牆每隔120米修敵台一座,突出在城牆之外,頂與城牆面平。這是專為射殺爬城的敵人設置的。敵台之間距離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內,便於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城牆上共有敵台98座,上面都建有駐兵的敵樓。

⑵ 古代城牆 建造方法

什麼材料都有,有土塊,磚瓦,還有理石,就看城池大小,和其城池的發達程度了。有用米漿砌成的,還有用泥土和水砌成的。當然應該還有其它的材料吧,我就不清楚了,有時為了抵禦敵人,做防禦工事,是有什麼材料,就用什麼材料的,你想知道這些干什麼呢?

⑶ 西安城牆最早起源於哪個朝代

最早起源於隋朝。

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最初居於漢長安城。但當時的漢長安城破敗狹小,水污染嚴重,於是決定在東南方向的龍首原南坡另建一座新城。

開皇二年(582年),大興宮的修建拉開了大興城修建的序幕,在宇文愷的主持下,僅用9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建成了宮城和皇城。

開皇三年(583年),隋帝國遷至新京,因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為大興公,因此便以「大興」命名此城,即「大興城」,宮城命名為「大興宮」。

大業九年(613年),隋煬帝動用10餘萬人在宮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城市的總體格局至此基本形成,並為後來的唐帝國所繼承沿用。

(3)發明城牆擴展閱讀:

部分城門介紹:

1、永寧門,西安城牆的正南門,也是西安城門中資格最老、沿用時間最長的一座。城門始建於隋初(公元582年),距今有1400多年的歷史。建於隋初(582年),是皇城南面三座門中偏東的一座,叫安上門。唐末韓建縮建新城時留作南門。

2、勿幕門,俗稱小南門,在今四府街南端。1926年,為紀念辛亥革命中陝西革命先烈井勿幕而修。小南門在城西南隅四府街南端,是與永寧門遙相呼應的一座城門,1939年開辟,城門為單門洞式城樓,它位於西安市南城牆環城南路含光門和朱雀門之間。

3、朱雀門,是唐長安皇城的正南門,位於勿幕門與永寧門之間,橫跨在朱雀大街之上,將古城內外連通起來。建於隋初,於唐末長安城改造時被關閉。

⑷ 沒有水泥的古代,城牆是如何造出來的

古代沒有水泥,但古人也能造出堅固的城牆。早在明朝時期,人們堆砌青石磚與夯土,並將糯米熬製成湯後與沙土、石灰等材料混合製成粘合青石磚與夯土的粘合劑,進而建造出堅固城牆。

在粘合劑的製作上,聰明的古人充分利用了糯米的粘稠特性。首先古人將糯米熬製成湯,然後將其與沙土、石灰等混合製成粘合劑。這種粘合劑,就是現代類似水泥的東西。古人用這種粘合劑建造出來的城牆不僅強度大、韌性好,而且還能防滲,在功能上一點都不輸現在的混泥土。講到這里,說起古人的智慧,真是讓人不得不佩服。

⑸ 西安明城牆的歷史意義

西安明代城牆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偉的古城堡。

西安城牆上碑文記載,西安城牆系明洪武三至十一年(公元1370—1378),在隋唐皇城的基礎上,向北、東南面延伸擴建而成的,距今已有六百餘年,城牆高12米,基寬18米,頂寬14米;東、西各長2.65公里。南北各長4.2公里,周長13.7公里,呈長方形,鼓樓、鍾樓聳立其中。

早在明王朝建立前,當朱元璋攻克徽州後,一個名叫朱升的隱士便告訴他應該「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採納了這些建議。當全國統一後,他便命令各府縣普遍築城。朱元璋以為「天下山川,唯秦中號為險固」。西安古城垣就是在這個建城的熱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舊城基礎上擴建起來。

登上古城牆,舉目環視,建築雄偉、氣派卓然。西安城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分別有正樓、箭樓、閘樓三重城門。閘樓在最外,其作用是升降吊橋,箭樓在中,正面和兩側設有方形窗口,供射箭用。正樓在最里,是城的正門。箭樓與正樓之間用圍牆連接,叫瓮城,是屯兵的地方。瓮城中還有通向城頭的馬道,緩上無台階,便於戰馬上下。舊的四城門及瓮城,是用青灰磚壘成的,城周有角台98座,上均築有角樓;南門東側有魁星樓一座;四周均有登馬道;6千個垛口上面扦著黃色的印有飛龍、麒麟之類的三角旗。城外廓有條護城河,四門跨河處設有吊橋,是守城者一道有形的屏障。城牆頂部每隔40-60米有一道用青磚砌成的水槽,用於排水,對西安古城牆的長期保護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城四周環繞著又寬又深的城河,正對城門處設有可以隨時起落的吊橋。吊橋一升起,進出城的通路便被截斷。

明代西安城垣曾是一個龐大而精密的軍事防禦體系,也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堡。西安古城堡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也為我們研究明代的歷史、軍事和建築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追憶歷史:城牆是中國古代城市傳統防禦設施。我們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遺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圍挖掘深溝,以提防野獸和外部落的襲擊。如果把半坡村落視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溝也就是當時相當於城牆的設施。待到人們發明築牆技術後,城牆自然伴隨城市同時誕生,成為古代城市的顯著標志了。據史冊記載;「鯨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這大約是在距今約4500年前的原始社會晚期。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築城牆。它們多數被歷史的塵埃掩埋。但我們看到的這座城牆仍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紀的隋代。

● 特 點:西安古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 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嚴密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游覽西安古城牆,對形象具體地了解古代戰爭、城市建設及建築藝術都很有意義。城門名稱由來:西安城牆從隋唐至今已有1400年歷史。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城門發生種種變化。細數這些城門的名稱來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的沉浮喪衰。

⑹ 誰發明了城堡

早期城堡的類型被稱作「土堆與板築」。土堆是以泥土築成的土堤,具有一定闊度和高度,一般有五十英尺高。土堆上面可以建築大型的木製箭塔,土堆下面以木板圍起,稱為板築,用來防護□倉、家畜圍欄和用來居住的小屋。土堆與板築就像一個小島,被挖掘出來並注滿水的壕溝所圍繞,由一道橋梁和狹小陡峭的小徑來互相連接。在危險的時候,如果守不著板築的話,防衛的武力會撤退到箭塔裡面。
在公元十一世紀,開始以石頭代替泥土和木材來建築城堡。建設在土堤上面的木製箭塔,改由大塊的石頭建造,這種防禦工事被稱為空殼要塞,後來發展為箭塔或要塞。一堵石牆會包圍舊的板築和要塞,並改由壕溝或護城河所環繞,另外再設置吊橋和閘門來防護城堡唯一的城門。最著名的基本要塞型城堡,是由征服者威廉所建造的倫敦塔。它最初是一幢方形的建築,並被塗成白色以吸引注意,後來的國王們就以今天所看到的城牆和改良後的建築來加強它的規模。
十字軍東征後,帶回新的防禦技術和攻城工程師,使城堡的設計得到改進。同心的城堡從中心點擴展,由兩堵或更多的環形城牆所包圍。最初以方形的箭塔來加強城牆的防禦力,後來則改為圓形的箭塔。因為方形箭塔的角落會很容易受到夾擊,使整個箭塔極易受創,而圓形的箭塔則更具有抵抗力。在城牆和箭塔的頂端可加設更多的戰備,讓它們更具有向下攻擊的能力。
雖然火炮出現於十四世紀初期的歐洲,但是直到十五世紀中期以前,並沒有使用到有戰力的攻城大炮。隨著火炮的威力提升,人們也開始改變城堡的設計做為因應。以往高危險陡的城牆被低矮傾斜的城牆所代替。到了十五世紀中期,由於王權的擴張,城堡開始出現衰落。十一世紀時,征服者威廉宣稱擁有英國所有的城堡,並從貴族的手上把它們收回。到了十三世紀,城堡的建造或強化必須得到國王的同意。其目的就是為了廢除城堡,讓它們不能作為叛亂的依靠。
城堡被廢置,有四分之一仍然為貴族所保存,其他則淪為廢墟。由於財富的生產從農村轉到城市,防禦設施強化的城鎮反而變得更為重要。
城堡的建造,可以花費不到一年便能完成,也可能耗上二十年的時間。數個世紀以來,建造城堡是一門重要的工業,出名的石匠大師受到殷切需求,而結群成伙的城堡建造者會從一個地方換到另一個地方工作。城鎮希望僱用熟練的工人來建造大教堂,而領主也希望僱用他們來建造城堡。
在北威爾斯的鮑瑪利斯城堡,自1295年開始建造。它的設計對稱的,沒有弱點。建造時的頂盛時期,需要三十個鐵匠、四百個石匠和二千個工人。工人們多是從事開鑿、搬運、起吊、發掘和分裂石頭。這個設計嚴格的城堡一直未能完成。而康威爾的大城堡,則由英國的愛德華一世在威爾斯,花了四十個月來建造

⑺ 炸葯炸城牆誰發明的

張藝謀
還有弓箭綁繩子拉倒城牆

⑻ 朱元璋有什麼發明,讓南京城牆歷經六百年不倒,如今我們依舊在沿用

嚴格來說,這並不是朱元璋的發明,只不過當時建立南京城牆時,朱元璋要求比較嚴格,所以才使得南京城牆歷經六百年不倒。南京明城牆長達35公里,之後因為戰亂等歷史原因,目前現存約24公里。

事實上這些文字可不是隨便刻著玩的,朱元璋當時擔心有人從中偷工減料,所以為了保證城磚燒制的質量,要求當時負責燒制的官員,必須把相關信息如府、州、縣、制磚人等信息填寫在磚塊上,如果驗收不合格的話,就會追究磚上的人名的責任。

朱元璋推行責任到人的制度,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南京城牆的修築質量。也正是因為如此,南京明城牆本身牢不可破,歷經幾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屹然不動。

⑼ 最早的城牆是在什麼時期發現的

最早的城牆也是這一時期發現的,地點在狄奧斯波里·帕爾伏。相信在氏族社會時期是毫無必要費力地建造這種東西的。存在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看來這一時期的城市已經有了保護自己的迫切需要。如果想保護的只是自己的生命安全,大可用遷徙的方式。這一次看來需要保護的是不容易帶走的財產,而威脅則來自同樣從氏族部落中過渡過來的同類。

⑽ 古代城牆是如何造出來的,為什麼現代又都拆了呢

中國的萬里長城是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跡,這是中國寶貴的文化財產,而這個綿延萬里的長城也是古時候人們辛辛苦苦,一磚一瓦蓋出來的。

歷史書上說當年秦始皇築長城,其實這句話是存在一定狹義的,這只是當初作者那個時代來看,可是從我們現在看就不是了,現在僅存的長城被稱為明長城,是在明代的時候重新修建的。當年秦始皇建造的長城,早就不復存在了。而現代拆除有些城牆,也主要是為了地域經濟發展所考慮。但是有些極具歷史文化特色的城牆仍然被很好的保存下來。

閱讀全文

與發明城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