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兒童文學創造活動的方法主要有什麼
1.復述和朗誦
復述和朗誦是建立在感受體驗基礎上的藝術形象創造的活動,是欣賞過程在
大腦中產生的作品意象的表達或表現。故事復述有全文復述或細節復述兩種形式。用於全文復述的作品大致需具備下列特徵:篇幅不長,結構比較工整,語言和情節有適當反復,詞語優美爽朗,通俗易懂,形象富有童趣。
出聲的復述和朗誦,一方面是兒童對作品語言的語音、語調、音量、語氣、韻律、節奏的玩味,另一方面,玩味必須受語義的控制。出聲操練語言的過程,是尋找特定音響與文學內涵相契合的過程。由於經常性的欣賞和朗誦講述的雙重練習,兒童就會對各語言層次如語音、語感、語義、語法、修辭以及各語言單位如詞、片語、句子和篇章結構等所具有的特徵產生較強的直覺敏感性。
(1)有變化地反復欣賞同一個作品。
(2)參與和作品有關的系列活動,如繪畫、手工製作、參觀、觀察、歌舞、勞動等。
(3)積累不同語境中的表達經驗。
(4)成人的語言榜樣。成人抑揚頓挫、聲情並茂的朗誦和講述,既帶給孩子語言美的享受,又激發他們模仿的願望。
(5)在音樂伴奏聲中學習朗誦。兒童朗誦時的聲音能在不知不覺中受到音樂的調節而富有韻律感和節奏感。以後只要告訴兒童像唱歌那樣朗誦,韻味就出來了。
(6)在日常生活中自由分散地利用玩具和道具練習復述和朗誦,互相評議,互相模仿。朗誦或復述的主動性、能力、自信都會在相互模仿、自我調整中不斷提高。
2.表演
表演的分層次內容有:
(1)情境性對話;
(2)根據現有作品或自創作品進行出聲或不出聲的表演(啞劇);
(3)主要人物形象的立體動態塑造;
(4)作品段落的表演;
(5)作品完整形象的表演。
3、創編(大致可分為三類)
(1)對欣賞的作品內容進行編構和仿編
這類創編活動都是和欣賞、朗誦、復述結伴而來的,是對原著這一開放系統的向外拓展,是兒童對更大的藝術空間的填補,是一種創造性的語言活動,其間需要兒童具備多種條件。它是建立在兒童理解童話和故事作品體裁特點,積累大量知識經驗基礎上的創造活動,對幼兒園具有積極的挑戰意義。
(2)根據語義內容轉換成描述和敘述性語言
提供語義內容的材料有樂曲、聲音、繪畫、圖片、表演(啞劇)及其他兒童化情境。過去這一部分都作為語言教育中的連貫性講述內容而作出安排,其實這一做法並不全面。
(3)憑借想像獨立編構完整的文學作品
這類創編是不憑借語義和作品,只憑兒童獨立想像和聯想構思而成的,如同繪畫中的意願畫。它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是根 據題目進行口頭創編,當兒童具有較多的編構故事的經驗和生活經驗後,可讓兒童自己隨意編故事,不要給兒童過多的制約因素,擴大他們的自主范圍;二是讓兒童先把用來編構故事的事件畫成圖畫,再根據圖畫編構故事。
Ⅱ 說說兒童文學鑒賞的意義。
(1)有利於增強作家創作的自覺性,提高創作水平。(2)有利於小讀者發展健康高專尚的審美情趣屬,提高鑒賞水平。(3)是充分發揮兒童文學認識作用和教育作用的有力保證。(4)是文學鑒賞活動的開端,是促使一些作家走上文學創作道路的最初契機。(5)是開展正常兒童文學批評的基礎。
兒童文學是以兒童的年齡特點為依據,為他們的成長需要而貢獻的精神食糧。一個孩子的成長不僅需要大量的物質營養作為身體成長發育的動力,而且需要吸收大量的知識豐富自己頭腦,還需要用美來陶冶性情,調節人格的全面發展,以這些作為心理發展、社會化發展的實踐的和精神的動力。因而,兒童文學具有了以下四個方面的功能:教育作用;愉悅情性;開啟智力;健全兒童人格。
Ⅲ 分析兒童文學對於兒童的生活成長具有哪些積極意義
兒童文學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學樣式被最終定義的時間並非很長,
但它的出現劃分了新舊兩個時期對兒童不同的培養方式、方法,以及強調塑造新一代的兒童,在於重視兒童精神方面的成長。兒童文學是專為少年兒童創作的文學作品。兒童文學特別要求通俗易懂,生動活潑。
不同年齡階段的讀者對象,兒童文學又分為嬰兒文學、幼年文學、童年文學少年文學,體裁有兒歌、兒童詩、童話、寓言、兒童故事、兒童小說、兒童散文、兒童曲藝、兒童戲劇、兒童影視和兒童科學文藝等。兒童文學作為一種傳統性的文學樣式,在人們處於兒童階段及其成長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兒童文學對於兒童成長的意義不是單一的而是多重角度兼備的,它包括:教育作用、娛樂作用、培養兒童健全的人格作用等。
一、教育作用
兒童文學首先具有的一個最突出的作用就是教育作用,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受教育的比重佔得很大。正因為這個客觀原因,兒童文學的教育作用處於最前位且是第一性的。
兒童文學是陪伴和促進兒童的精神成長的重要資源,在「最充分地發展兒童的個性、才智和身心能力」這一終極目的上,兒童文學與兒童教育有完全的一致性。作為一門語言藝術,兒童文學在情感教育、審美教育、語言能力培養方面具有特別的優勢。
1、情感教育
曹文軒先生認為當今社會的兒童,「情感弱化已是令人憂心忡忡的問題,他認為這與兒童的閱讀有關聯。他還認為:「解決這個問題,幾乎是任何一種方式、任何一個部門都無法奏效的。最能治這個世紀病的,大概就是文學。文學幾乎是唯一的良葯。」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總是善於以細膩的筆調來展示人與人、人與世界之間的詩意之美,從而給兒童以強烈的情感體驗。也正如教育專家談鳳梁所指出的那樣:「文學的那種潛在的、移人心性的作用實在是不能低估的。我們的民族有優秀的文化傳統,有豐富的文化遺產,文學中有歷史、有道德、有知識、有人性,可以說包羅萬象。其中一脈貫穿的,是人情、人性的美好。個在文學作品熏陶中長大的孩子,他的見識可能比別人多些,他的心理也可能比別人更堅強,他的情感一定是純真美好的。由此可見,兒童在感受兒童文學的藝術魅力的時候,真、善、美的思想就會悄悄地潛入孩子的心田,融化在孩子的情感之中,陶冶他們幼小的心靈,幫助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2審美教育
兒童文學中的文學形象有助於培養兒童的審美鑒賞能力。兒童文學作家將生活中較粗
糙、分散、處於自然形態的美的事物,形象地概括提煉為更強烈、更豐滿和更理想的藝術美,通過作品集中表現生活美、自然美與藝術美。兒童文學既是生活的真實反映,也是生活的審美反映。以美的光輝光照人類,以美的形態感化人心。凡是文學作品,都應該是美的,沒有美,便沒有文學,馬克思曾說過:「人也是按照美的規律來造成東西的。」兒童文學正是通過作家所塑造的一系列豐滿、理想的藝術形象,來影響兒童的思想感情,培養和陶冶兒童健 康的生活情趣,發展其欣賞能力,加深了他們對現實生活中美的感受和領悟。同樣,生活中的丑在作家筆下亦能變成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形象。如《皇帝的新裝》,就可以使讀者在譏笑、否定丑惡的同時,更加神往生活中美的力量。傑出的兒童文學作家總是以適合兒童的優美形式和高度的藝術技巧,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一定時期社會生活的真實面貌,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使兒童產生感情上的激動,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同時也以此影響兒童的思想感情,陶冶和培養兒童健康的生活情趣,發展他們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兒童文學的審美教育也許不是最為重要的,
可它卻是決不能遺忘的一個環節。這是一種兒童發展過程中升華的推動,屬於一種精神力的培養。精神力的不斷完善,可以使人和由人所構成的這個社會更加的美化,更加的和諧,更加的充滿朝氣。眾所周知,目前和今後的一段時期內,應和著我們國家的發展規律和協調目標,培養下一代的環境保護的意識是一項等同於國策的長遠標示。通過兒童文學使得現今的孩子能有感於自然、諳於自然,發現自然界之中存在的種種美的概念。我們要做的就是大力的推進兒童文學本身的藝術特性,將今天的兒童培養成後一時期能夠適應於社會的主人公。
語言能力培養
兒童文學與其他文學相比有一個優勢,那就是它更能引起兒童濃厚的認知興趣。兒童由於受知識所限,對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這恰恰就成了兒童認知的動力。兒童文以其生動的形象、有趣的情節、活潑的筆法,把小讀者引進那個他們欲探知的世界。未知的世界展現在具有強烈好奇心和求知慾的小讀者面前,就能引起他們閱讀的興趣,從而培養他們的語言能力。
二、娛樂作用
娛樂性是兒童文學最基本的屬性,正因為娛樂性是兒童文學中的基本屬性,所以,可以將其分列為另外一種意義上的作用,這種作用區別於教育作用,原因在於前者的社會意義為最主要的根據,而兒童文學的娛樂性是它的本身原本存在的特性。衡量兒童文學作品優劣的一個重要標准,就是看它能否給兒童帶來精神的愉快,能給兒童帶來愉快感覺的作品,即可稱之為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娛樂,是兒童處於而兒童期的生理和心理的自然需要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童年期,是一個充滿了壓抑感和焦慮感的困惑時期,最讓兒童感到壓抑和焦慮的就是他們會漸漸發現他們所處的世界是一個由成人主宰的世界在這個由成人掌控的世界中,兒童會常常感到自己無所適從,無能為力。兒童天真的本性處處都會碰上來自成人社會的約束力量,這種處處針對兒童的約束從整個社會發展來看也許是合理的,它是成人和成人社會對兒童所進行的一種必然和有益的社會化過程。
但是這種成人為規范孩子們的行為而提出的種種禁忌,對於孩子的情緒來說是一種沉重的壓抑。為了釋放自己壓抑的情緒,兒童必須要找到一條釋放自己情緒的途徑:
1.游戲規則
游戲,就兒童接受文學活動而論,是體現兒童文學寓教於樂的一種手段,兒童游戲走向文學,在文學閱讀中體現游戲精神,游戲溝通了生活與藝術。兒童不僅可以在生活中親自參與游戲活動,愉悅身心,還可以通過文學作品,在文學作品中感受作品人物的游戲,也同樣得到了愉快和滿足,甚至於,在生活中不能夠做的游戲,不能實現的理想,通過閱讀文學作品,藉助於自己豐富的想像,得到補償。兒童時期是一個游戲的年代,簡單地說,孩子都是 貪玩的,你不能要求他們一定要做什麼或不可以做什麼,
這樣有悖於兒童的發展規律。兒童文學的游戲規則卻恰恰解決了這個問題,
減少了矛盾之中的沖突力度,讓兒童自覺、自願地投入到知識的傳遞工作中,逐漸地改變著自己的知識結構。
2.幻想原則
幻想在兒童的日常思維之中佔有相當廣闊的空間,
我們常說:
兒童時代是一個充滿幻想的時代,幻想對於孩子來說在表面上或許無法起到什麼實質性的作用,但是,善於幻想、樂於幻想,始終是兒童被賦予的一種天性。兒童於不斷成長的過程中,伴隨而至的是幻想漸漸地變得豐富且具有一定的現實成分。兒童需要幻想,客觀上說:它大大地有助於孩子思維的發展,善於幻想的孩子往往具有比不太喜歡幻想的孩子更強的創造力。
三、培養兒童健全的人格作用
兒童是天生的道德哲學家。高爾基曾說過:兒童固有的天性是追求光輝的不平凡的事物。
但是他們的道德觀念並不能一蹴而就,而是從小在潛移默化中熏陶而成的。兒童文學更是以其特有的藝術魅力,對小讀者的思想情感和心靈都會產生極大的感染和影響,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往往比直接的學校思想品德教育更能有效地促使兒童健全人格的生成。
兒童文學作為兒童認識世界的另一扇窗口,
能彌補兒童人格的某些缺憾。兒童作為一個情感弱勢群體,他的感情更加脆弱,最容易受感染。
在日常生活中兒童除了從成人和小夥伴那裡尋求溫暖和同情外,還會從文藝作品中尋求消遣和快樂,文學作品的感染力可以使得他們的感情更豐富、更充實,以抵抗生活中的獨苦與不幸。如長篇童話《長襪子皮皮》塑造了一個聰明淘氣、力大無窮,時常會搞些惡作劇的9歲小孤女——皮皮的童話形象。她的獨立自信,她的個性十足,她的敢於冒險,處處都顯示出這是一個被壓抑著的、最狂野的兒童幻想的化身。這個童話形象使得現實中的孩子們被壓抑的慾望得到了宣洩。感受著皮皮的自信、自立、自強、勇敢和冒險,生活中的兒童也會被激動著、鼓舞著。類似的作品還有:斯蒂文森的《金銀島》、馬克吐溫的《湯姆索亞歷險記》等。浸染在這樣優秀的作品中,現實中的兒童的自信心、自我意識、勇於進取等個性品質就會受到一種積極的暗示,從而使兒童的這些個性特徵得到啟發、培養和加強。 又如曹文軒的「成長小說」《古堡》中,就塑造了兩個逆流而上,經受住了生活摔打的「小小男子漢」形象。作者對小說主人公的開拓、進取,勇於搏擊生活等陽剛氣質的熱情描寫,對他們堅忍不拔、不畏艱難的頑強精神的禮贊,無疑對於克服兒童性格中的柔弱、馴良等缺憾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兒童文學在培養兒童勇於克服困難的精神和百折不撓的毅力方面也起著積極的作用。
讀童話會培養孩子的審美情趣;讀科幻、神魔作品會激起孩子們的幻想;讀知識性的
讀物會增添孩子對世界的興趣,從而啟發創造性,總之在兒童時代讀什麼樣的書往往會決定一個人的人生之路,從這個意義上說,兒童作品的意義就不是一般作品所能相比的,而兒童文學作品直接關繫到兒童心靈的塑造,更有其特殊性。
Ⅳ 舉例說明兒童文學的意義和作用有哪些
兒童文學的意義和作用是依靠兒童對作品的閱讀、欣賞、接受,在心理上得到愉悅的滿足,精神上受到美的熏陶,對其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產生積極的影響,從而轉化為物質力量的一種作用。通常也稱為兒童文學的審美教育作用。它可以歸結為:認識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娛樂作用。
1、兒童文學的認識作用
兒童文學的認識作用是指具有較高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兒童文學作品在幫助兒童認識社會、認識歷史、豐富生活經驗、增長知識、啟迪心智時所發揮的作用。
比如,兒童通過閱讀都德的小說《最後一課》,就可以了解普法戰爭時期法國被迫割讓亞爾薩斯和洛林兩省而喪權辱國的歷史;通過閱讀比安基的科學童話《尾巴》,就會獲得關於動物尾巴功能的知識等等。
2、兒童文學的教育作用
兒童文學的教育作用在於幫助兒童健康成長,使兒童在閱讀、欣賞兒童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啟發和教育,以及情感、情操、精神境界等方面的感染和影響。
3、兒童文學的美感作用
兒童文學的美感作用絕非抽象、空洞的東西。它與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同時產生,而又直接影響到認識作用、教育作用的發揮。高爾基指出:「兒童固有的天性是追求光輝的不平凡的事物。」這種天性和追求,正是「決定用正確思想、英雄人物進行教育的基礎」(《把文學給予兒童》)。
4、兒童文學的娛樂作用
兒童文學的娛樂作用,是指通過具體的兒童文學作品讓兒童得到愉悅和消遣,以及通過娛樂包藏較深的思想認識和道德教育的內容,寓教於樂。
(4)兒童文學鑒賞的創造性擴展閱讀:
兒童文學,是專為少年兒童創作的文學作品。兒童文學特別要求通俗易懂,生動活潑。
不同年齡階段的讀者對象,兒童文學又分為嬰兒文學、幼年文學、童年文學、少年文學,體裁有兒歌、兒童詩、童話、寓言、兒童故事、兒童小說、兒童散文、兒童曲藝、兒童戲劇、兒童影視和兒童科學文藝等。偏於文學,適合3至17歲閱讀,老少均可品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兒童文學
Ⅳ 如何理解兒童文學的美學特徵
兒童文學的美學特徵,實際上涉及到兒童文學的本質問題,也就是從「真理」的角度逼近兒童文學的本質。
一、情趣是兒童文學美學功能的核心
兒童帶著新奇來到這個世界,認識社會是兒童極為重要的精神追求內容。兒童文學為滿足這追求而具有的啟蒙性是顯而易見的。由於兒童心理不成熟,在兒童看來「萬物皆有靈」的泛靈觀念在其心目中鳥能語、獸能言、石頭能說話,把外界事物的審美特徵融合到自己的心靈中,其思維經常處於幻想狀態,可以按主觀願望任意把互不相乾的事物結合在一起,以「想當然」的前因後果觀念,用自己有限的感知對各種事物作出解釋,從而產生諧趣橫生、異想天開的意境。如「公雞生個大鴨蛋,小貓游泳多快活」、兒童的情景往往把人帶入生命歸真的境界,這種帶有自我幻化與精神扮演,充滿了童真童趣的荒誕美,展現的是一種原始的、質朴的、悖於常情常理而又令人驚奇、贊嘆的美,異常明凈、異常透徹。把握了這種美,利於培養兒童自由的天性,奇特而豐富的形象思維能力。兒童文學這種荒誕美、純真美、稚拙美給人優美、明朗的體驗,在輕松愉悅中享受快樂,培養活潑開朗的性格。同時兒童只有從小感受美、欣賞萌生對美的熱愛,才會為日後去追求美、創造美積貯起足夠的心理動力。
二、培養豐富的情感
兒童文學的語言淺顯,優美規范,是學習語言的極好範例。兒童能從作品中體會到各種情感,兒童文學情感主題的多元性為兒童提供了多樣的情感體驗。除了摯愛、敬慕、同情、憐憫、友誼、團結、誠實、善良、勇敢、禮貌、信念、關心等人類美好情感外,也可以讓兒童體驗一些悲劇情感,帶有悲劇色彩的童話能引起兒童心靈的震撼。現實不可能都是美好的,悲劇情感對提升兒童的社會情感非常重要。因為兒童天然親和的安詳寧靜,遲早會被紛繁的現實干擾,不可能永遠保持,所以在陶冶情感,凈化心靈的過程中,逐漸提高兒童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成為情感主題的應有之義。生活並非始終是甜蜜的,讓兒童在審美中適度地感受一些生命的苦澀是必要而有益的,但不能毫無節制,不能損害兒童文學歡快明朗的整體色調。
三、在游戲的快樂中得到美的享受
兒童文學具有很強的游戲性,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往往能為兒童開展游戲活動提供藍本或在內容中注入游戲的因素,使兒童在美的欣賞活動中手、腦、口並用,在快樂的美中得到啟蒙,這與古人「寓教於樂」的思想不謀而合,只不過在兒童作品中這個特點更明顯罷了。因而教師作為兒童文學鑒賞的引導者,最重要的是尊重和確立兒童在鑒賞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善於激發其主動性和創造性,切忌以個人的片面價值尺度去認識兒童文學作品,要學會從兒童的角度體驗和理解作品,以一顆純真的童心和高度的理性去感受,認識作品的兒童情趣,從而實現兒童文學作品的美感教育。
Ⅵ 對幼兒園開展兒童文學欣賞課題的個人感受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地把幼兒早期閱讀要求納入語言教育的目標體系。由此可見,對幼兒進行早期閱讀是很有必要的。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早期閱讀可以幫助幼兒了解有關書面語言的信息,增進對閱讀活動的興趣,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實現文學活動的多元價值功能。本學期,我園在「早期閱讀」課題方面開展了以下的實踐和研究:
二、為幼兒營造書香環境
將幼兒拉進閱讀世界的第一步,是引發他們的閱讀動機。在愛讀書前,先愛上讀書的氣氛。幼兒園的圖書室、圖書角、語言區就是為孩子營造自在、豐富、有趣的閱讀環境,引領孩子成為愛書人的重要之處。因此,我們課題組專門為孩子布置了閱讀區,周圍放置著松軟、卡通的靠墊,裡面所有的書都放在幼兒伸手可及的、取放自如的地方。因為我們相信,多一個機會拿書,就多一個機會和書建立感情。在班級的區域活動中,也精心設計了「愛書吧」「快樂閱讀吧」等活動區域,以開放的活動空間,吸引著幼兒。他們將自己家中最喜歡的圖書帶來,與同伴分享交流。在豐富班級圖書內容的同時,也增進了孩子的相互交流,獲取更多的閱讀信息。圖書角就在孩子身邊,因此,晨間活動、飯後休息、游戲活動時,常常能看到孩子們手捧著書本的身影。久而久之,閱讀活動成為孩子每天必不可少的活動內容,在不經意間逐漸養成了閱讀的習慣。
在布置區角、主題牆飾時,我們還有意識地貼上漢字。如,「童謠樂園」、「三隻蝴蝶、「成語天地」,為孩子提供了圖文並茂的操作材料、漢字卡、圖卡等,讓幼兒隨時隨地都可以閱讀學習,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對漢字的濃厚興趣。
然而,一個好的閱讀環境的組成,不止是一個地點和一本書。人,才是引導幼兒和書對話的關鍵。在閱讀中,老師、家長,都可以成為閱讀的引導人,在幼兒園我們要求老師引導孩子選書、看書、讀書,在家裡希望家長引導孩子發問、討論、思考。只有將書和人的體驗相聯系,才能產生趣味和意義,才是閱讀的最終價值。本學期我們還向家長發放了「親子閱讀倡議書」,希望家長們抽出時間與孩子共讀,感受閱讀帶來的快樂。
二、將早期閱讀活動滲透於園本課程等多領域
我們幼兒園開展的是「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 提高幼兒早期閱讀能力」課題,我們嘗試將早期閱讀也滲入到其它的課程領域里。如中班開展的「大家來看書」活動,我們收集了圖文並茂的,比較適合孩子閱讀的,有關童謠的系列圖書,指導幼兒學習看書、翻書的順序,及時糾正孩子出現的倒看、亂翻現象,提高閱讀的基本技能。同時,我們還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家園互動親子閱讀活動,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如本學期我們結合課題開展了「早期閱讀」家長開放日活動,針對「親子閱讀的重要性」進行了專題講座,還讓家長和孩子們一起進行親子閱讀,向家長展示我們開放式的閱讀活動。家長們回家後紛紛表示每天要抽出時間和孩子讀故事,和孩子共同看書等等。我們還針對孩子的閱讀、講述情況開展了「我愛講故事」大賽,孩子們認真准備,給我們大家展示了一個個有趣而生動的故事內容。這些配合措施,都為增強幼兒閱讀的興趣、拓寬幼兒的知識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早期閱讀不僅和語言教學活動有關,它同時也滲透在音樂、健康、科學等其它各個領域的教學活動中。如大班聽完《三隻蝴蝶》的故事後,老師創設了表演區,引導幼兒分角色進行故事表演,孩子們在這種講、演結合的閱讀方式中,不但能進一步理解故事的情節,更能體驗集體閱讀和故事表演帶來的樂趣。再如,大班學習唐詩、以及與數字有關的成語時,我們創設了「成語拼拼樂」、「圖文一家親」活動區,孩子們在拼拼、玩玩的情景下很快掌握了這些漢字。
總之,本學期我們通過 「自主閱讀」、「師生共讀」、「親子導讀」三結合形式的過程性研究,有效促進了幼兒、老師、家長的共同成長:1、幼兒的成長。我們採用了「感知理解——觀察表述——體驗創造」的途徑和方法,讓每個幼兒在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中善讀、樂讀、會讀。在多種形式的閱讀過程中,幼兒汲取著兒童文學世界中知識的浸透、滋養,如「成語故事」中的哲理性、「童謠」朗朗上口的韻律美、「故事世界」中起伏跌宕的故事情節,在讓幼兒感受真、善、美的同時,語言、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2、老師的成長。在閱讀活動中,我們老師也逐漸從以往「教師講述、幼兒傾聽」的口耳相傳的單向傳授轉向讓幼兒自主閱讀探索。尤其在選材方面,教師更加註重深入挖掘每個閱讀材料的價值性,關注每個幼兒的閱讀興趣、閱讀方式以及閱讀活動中呈現的個性特點。通過情境體驗、想像遷移、創造表現等活動策略的運用,使閱讀成為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3、家長的成長。在親子導讀的過程中,家長學會了如何為孩子選擇優秀的讀物,學會了如何指導孩子有目的地閱讀,共同分享的過程中,增進了親情關系的鞏固與體驗。
早期閱讀的研究,對我們老師自身來說,應不斷更新觀念,主動探索早期閱讀培養的新思路、新方法,讓幼兒在閱讀活動過程中產生自信心、進取心、創造性。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還存在許多的不足之處,需要在以後的實踐活動中進一步改進。今後,我們將一如既往地深入學習《綱要》,不斷提升和總結經驗,以多種方法和途徑引導幼兒體驗閱讀的快樂,以高質量的教育促進幼兒的和諧、健康發展。
Ⅶ 兒童文學小說鑒賞論文2000字
一、兒童文學與兒童教育有天然的血緣關系
中外兒童文學發生和發展史都在不斷地敘說著這一事實:兒童文學從誕生之日起就與兒童教育有著天然的血緣關系。
作為文學的一個重要的獨立分支,兒童文學的范疇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文學的,二是兒童的。兒童文學與其他文學最大的差別在於其基本受眾是兒童,因此,作家在下筆之時,必須顧及兒童的心理發展與理解能力。陳伯吹於1956年曾明白指出:「一個有成就的作家,能夠和兒童站在一起,善於從兒童的角度出發,以兒童的耳朵去聽,以兒童的眼睛去看,特別以兒童的心靈去體會,就必然會寫出兒童所看得懂、喜歡看的作品來。」由此可見,依據兒童的年齡特點,以兒童的立場創作作品,乃兒童文學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其最大的特色。
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人類很早就發現文學是個很好的教育手段。凡屬某國家某民族某地區兒童文學的發韌之作,大多因服從教育目的的需要而產生。最早可能產生於公元前1世紀的古代印度童話寓言故事集《五卷書》的序言中說:古代有一個國王有三個蠢笨的兒子。國王要他的丞相調教這三個兒子,但丞相卻無能為力。後來一個年長的婆羅門願承擔這項教育任務,並保證在半年之內教會三個王子管理國家的才能。他以能吸引兒童的動物故事作為教材,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為此編成這部流傳千古的故事書。17世紀被譽為「第一個為兒童寫作的法國作家」費納隆,為教育好自己的學生——王孫布哥尼公爵而寫了《忒勒馬科斯歷險記》。……可以這樣說,兒童文學的提倡是與兒童教育聯系在一起的,兒童文學是因為兒童教育的需要才從大文學的母體里分離出來,並獨立起來的。因此,兒童文學實際上應該是「成長文學」,可定義為「關注兒童成長,表現兒童成長,有助兒童成長的文學」。
二、兒童文學對兒童精神構建的重要性
「兒童文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把在身體、精神、社會方面均未成熟的兒童培養引導為健全的社會人」。它在兒童的教育活動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1.兒童文學負有培養兒童樹立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念的重任
在社會道德價值上,兒童文學傳達的多是人類共通的基本美德,如誠信、勇敢、合作、寬容等。當兒童為作品中的文學形象所吸引時,會在情感上產生強烈的共鳴,他們會下意識地站在各種不同的角色形象的立場來理解人與人的關系,體驗各種道德情感,並隨著作品的誘導作出道德判斷。兒童在欣賞接受兒童文學作品時產生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斷會對他們的倫理道德觀念和行為產生影響。義大利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之所以成為世界兒童文學名著,一百多年來為世界各國兒童所喜愛,就是因為它塑造出勤奮堅韌的小抄寫員敘利奧、跋涉三千里尋母的聰明勇敢的瑪爾可等一系列的好少年形象,對兒童產生了很大很好的影響。茅盾上世紀30年代寫的中篇兒童小說《少年印刷工》中,小主人公趙元生是個好學、能幹、懂甘苦、自立奮斗的窮苦少年典型形象,為當時一大批由學生變為童工的少年兒童樹立了獨立謀生的榜樣。蘇聯的卓婭、舒拉、鐵木爾,我國的海娃、雨來、張嘎子等藝術形象引導著少年兒童走上正確的生活道路。張天翼筆下的三個栩栩如生的形象:貪玩好動的羅文應、懶惰好出風頭的王葆、不動腦筋的趙大化,則從反面教育孩子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因此,我們說兒童文學是愛的文學,它源於人類的愛與期待,愛是兒童文學最基本的美學元素;兒童文學是善的文學,以善為美,是兒童文學最基本的美學特徵。世界經典的兒童文學作品之所以具有永恆的魅力,就是因為它傳達了深邃的愛的哲學,它具有引人向善的思想魔力。
2.兒童文學負有讓兒童認識社會、認識人生、認識自然的使命
兒童文學與成人文學一樣,是從整體上反映社會生活的,它包含豐富的思想內容以及作家的主觀見解,也納入不少社會、歷史知識和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知識。它既能把孩子引向他們幼小的足跡難以到達的遙遠國度,使之增加見聞,開闊眼界;又能促進他們對人生的哲理思考,使之懂得應怎樣對待社會和人生;更能激勵孩子對社會以及整個世界的熱情關注,以加深他們對生活的了解和認識。比如,瑞典著名女作家拉格洛芙的童話《騎鵝旅行記》就在講述童話故事的同時,又融進了許多有關瑞典的地理概貌、神話傳說、文化古跡、工農業生產等知識。它不僅使瑞典的兒童可以從這個美妙的窗口了解自己的祖國,增長知識,而日世界各國的兒童也可以從中了解這個美麗國度。
兒童文學與其他文學相比有一個優勢,那就是它更能引起兒童濃厚的認知興趣。認知心理學認為:「當個體原有的認知結構與來自外界環境中的新奇對象之間有適度的不一致時,個體就會產生『驚訝』、『疑問』、『迷惑』和『矛盾』心理,從而激發個體去探究。」兒童由於受知識所限,對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這恰恰就成了兒童認知的動力。兒童文學能以其生動的形象、有趣的情節、活潑的筆法,把小讀者引進那個他們欲探知的世界。未知的世界展現在具有強烈好奇心和求知慾的小讀者面前,就能大大激起小讀者觀察世界、認識世界的興趣。這種興趣可以促使兒童積極地去探索新事物、新世界,培養兒童觀察世界、認識世界的新方法。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丹麥科學家玻爾就曾向人們說過:拉格洛芙的童話《騎鵝旅行記》對他走上科學道路有著深刻的影響。
3.兒童文學負有培育兒童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天職
「人類應當將最寶貴的賦予兒童」,這是聯合國提出的原則。賦予兒童「最寶貴的」當然首先是美。「育人始於立美,立美始於兒童」。文學作為人類審美的最高形式之一,尤其應遵循美的規律進行創作。凡文學都應該是美的,沒有美就沒有文學。它應以美的光輝光照人類,以美的形態感化人心。曹文軒先生認為,「美感與思想具有同等的力量,甚至大於思想的力量」。他在自己的文學創作中不遺餘力地澆灌出一朵朵善的花朵,用它們的美陶冶人們的心靈。兒童文學,除了具備一般文學的美學特徵外,還具有其獨特的美學特徵。郭沫若在《兒童文學之管見》中對這個美妙無比的藝術世界作過形象的描繪:「兒童文學當具有秋空霽月一樣的澄明,然而決不像一張白紙。兒童文學當具有晶球寶玉一樣的瑩澈,然而決不像一片玻璃。」這樣的描述,形象而生動地說明了兒童文學所獨有的美學魅力。兒童文學既是生活的真實反映,也是生活的審美反映。兒童文學作家在進步世界觀的指導下,將生活中較粗糙、分散、處於自然形態的美的事物,形象地概括提煉為 更強烈、更豐滿和更理想的藝術美,通過作品集中表現生活美、自然美與藝術美。像安徒生筆下的《海的女兒》、王爾德筆下的《快樂王子》等,盡管主人公的結局是悲慘的,但他們在讀者的心裡所激起的感情卻愈來愈純潔,愈來愈高尚,使讀者從中獲得了美的享受。同樣,生活中的丑在作家筆下亦能變成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形象。如《皇帝的新裝》,就可以使讀者在譏笑、否定丑惡的同時,更加神往生活中美的力量。傑出的兒童文學作家總是以適合兒童的優美形式和高度的藝術技巧,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一定時期社會生活的真實面貌,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使兒童產生感情上的激動,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同時也以此影響兒童的思想感情,陶冶和培養兒童健康的生活情趣,發展他們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4.兒童文學負有塑造兒童健全人格的任務
兒童文學作為兒童認識世界的另一扇窗口,能彌補兒童人格的某些缺憾。
首先,兒童文學有利於健全兒童的情感世界。著名作家、兒童文學委員會副主任張之路先生認為「情感缺席」是現在孩子的一大問題,曹文軒先生也認為當今社會的兒童,「情感弱化已是令人憂心忡忡的問題」,他們都認為這與孩子的閱讀有關聯。曹文軒先生還認為:「解決這個問題,幾乎是任何一種方式、任何一個部門都無法奏效的。最能治這個世紀病的,大概就是文學。文學幾乎是唯一的良葯。」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總是善於以細膩的筆調來展示人與人、人與世界之間的詩意之美,從而給兒童以強烈的情感體驗。如瑞典著名女作家林格倫的童話《住在屋頂上的小飛人》,寫的是住在屋頂上的小飛人卡爾松與斯萬特松家的小兒子小傢伙相交往的有趣故事。小傢伙是個自我感覺很孤獨的普通小男孩,他的爸爸、媽媽、哥哥、姐姐都很忙,家人既沒時間陪他玩,也沒人注意到他的感受。於是小飛人卡爾松出現了。小飛人填補了小傢伙心裡的孤獨感,給小傢伙帶來了無盡的快樂。作品中對於兩個小夥伴純真友誼的描寫,對於小傢伙渴求親情、友情的描寫,給予現實生活中缺少情感交流的孩子們一種情感的補償,使他們體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美好情愫。類似的作品還有《愛麗絲漫遊奇境記》、《彼得·潘》、《小熊溫尼·普》、《瑪麗·波平絲》、《洋蔥頭歷險記》、《綠野仙蹤》等,都是這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品。情感的熏陶是優秀兒童文學作品奉獻給兒童的美味佳餚。
其次,兒童文學在樹立兒童的自信心,培養兒童的自我意識,培養兒童敢於冒險、勇於進取的品格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如長篇童話《長襪子皮皮》塑造了一個聰明淘氣、力大無窮,時常會搞些惡作劇的9歲小孤女——皮皮的童話形象。她的獨立自信,她的個性十足,她的敢於冒險,處處都顯示出這是一個被壓抑著的、最狂野的兒童幻想的化身。這個童話形象使得現實中的孩子們被壓抑的慾望得到了宣洩。感受著皮皮的自信、自立、自強、勇敢和冒險,生活中的兒童也會被激動著、鼓舞著。類似的作品還有:斯蒂文森的《金銀島》、馬克·吐溫的《哈克貝利·芬歷險記》、《湯姆·索亞歷險記》等。浸染在這樣優秀的作品中,現實中的兒童的自信心、自我意識、勇於進取等個性品質就會受到一種積極的暗示,從而使兒童的這些個性特徵得到啟發、培養和加強。
再次,兒童文學在培養兒童勇於克服困難的精神和百折不撓的毅力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不畏困難,不屈不撓是使兒童能夠保持持之以恆的注意力、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的重要保證。一些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可以鼓勵和發展兒童的這些可貴品質。如曹文軒的「成長小說」《古堡》中,就塑造了兩個逆流而上,經受住了生活摔打的「小小男子漢」形象。作者對小說主人公的開拓、進取,勇於搏擊生活等陽剛氣質的熱情描寫,對他們堅忍不拔、不畏艱難的頑強精神的禮贊,無疑對於克服兒童性格中的柔弱、馴良等缺憾有著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兒童文學如同孩子們心靈成長的養料,我們應充分認識兒童文學對於兒童精神建構的重要性。如果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得以廣泛推廣和閱讀,兒童文學引導兒童親近文學,提升兒童的精神就一定不是夢想。
Ⅷ 兒童文學對於兒童的生活成長具有哪些積極意義
一、教育作用
兒童文學首先具有的一個最突出的作用就是教育作用,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受教育的比重佔得很大。正因為這個客觀原因,兒童文學的教育作用處於最前位且是第一性的。
兒童文學是陪伴和促進兒童的精神成長的重要資源,在「最充分地發展兒童的個性、才智和身心能力」這一終極目的上,兒童文學與兒童教育有完全的一致性。作為一門語言藝術,兒童文學在情感教育、審美教育、語言能力培養方面具有特別的優勢。
1、情感教育
曹文軒先生認為當今社會的兒童,「情感弱化已是令人憂心忡忡的問題,他認為這與兒童的閱讀有關聯。他還認為:「解決這個問題,幾乎是任何一種方式、任何一個部門都無法奏效的。最能治這個世紀病的,大概就是文學。文學幾乎是唯一的良葯。」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總是善於以細膩的筆調來展示人與人、人與世界之間的詩意之美,從而給兒童以強烈的情感體驗。也正如教育專家談鳳梁所指出的那樣:「文學的那種潛在的、移人心性的作用實在是不能低估的。我們的民族有優秀的文化傳統,有豐富的文化遺產,文學中有歷史、有道德、有知識、有人性,可以說包羅萬象。其中一脈貫穿的,是人情、人性的美好。個在文學作品熏陶中長大的孩子,他的見識可能比別人多些,他的心理也可能比別人更堅強,他的情感一定是純真美好的。由此可見,兒童在感受兒童文學的藝術魅力的時候,真、善、美的思想就會悄悄地潛入孩子的心田,融化在孩子的情感之中,陶冶他們幼小的心靈,幫助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2審美教育
兒童文學中的文學形象有助於培養兒童的審美鑒賞能力。兒童文學作家將生活中較粗
糙、分散、處於自然形態的美的事物,形象地概括提煉為更強烈、更豐滿和更理想的藝術美,通過作品集中表現生活美、自然美與藝術美。兒童文學既是生活的真實反映,也是生活的審美反映。以美的光輝光照人類,以美的形態感化人心。凡是文學作品,都應該是美的,沒有美,便沒有文學,馬克思曾說過:「人也是按照美的規律來造成東西的。」兒童文學正是通過作家所塑造的一系列豐滿、理想的藝術形象,來影響兒童的思想感情,培養和陶冶兒童健 康的生活情趣,發展其欣賞能力,加深了他們對現實生活中美的感受和領悟。同樣,生活中的丑在作家筆下亦能變成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形象。如《皇帝的新裝》,就可以使讀者在譏笑、否定丑惡的同時,更加神往生活中美的力量。傑出的兒童文學作家總是以適合兒童的優美形式和高度的藝術技巧,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一定時期社會生活的真實面貌,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使兒童產生感情上的激動,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同時也以此影響兒童的思想感情,陶冶和培養兒童健康的生活情趣,發展他們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兒童文學的審美教育也許不是最為重要的,
可它卻是決不能遺忘的一個環節。這是一種兒童發展過程中升華的推動,屬於一種精神力的培養。精神力的不斷完善,可以使人和由人所構成的這個社會更加的美化,更加的和諧,更加的充滿朝氣。眾所周知,目前和今後的一段時期內,應和著我們國家的發展規律和協調目標,培養下一代的環境保護的意識是一項等同於國策的長遠標示。通過兒童文學使得現今的孩子能有感於自然、諳於自然,發現自然界之中存在的種種美的概念。我們要做的就是大力的推進兒童文學本身的藝術特性,將今天的兒童培養成後一時期能夠適應於社會的主人公。
語言能力培養
兒童文學與其他文學相比有一個優勢,那就是它更能引起兒童濃厚的認知興趣。兒童由於受知識所限,對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這恰恰就成了兒童認知的動力。兒童文以其生動的形象、有趣的情節、活潑的筆法,把小讀者引進那個他們欲探知的世界。未知的世界展現在具有強烈好奇心和求知慾的小讀者面前,就能引起他們閱讀的興趣,從而培養他們的語言能力。
二、娛樂作用
娛樂性是兒童文學最基本的屬性,正因為娛樂性是兒童文學中的基本屬性,所以,可以將其分列為另外一種意義上的作用,這種作用區別於教育作用,原因在於前者的社會意義為最主要的根據,而兒童文學的娛樂性是它的本身原本存在的特性。衡量兒童文學作品優劣的一個重要標准,就是看它能否給兒童帶來精神的愉快,能給兒童帶來愉快感覺的作品,即可稱之為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娛樂,是兒童處於而兒童期的生理和心理的自然需要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童年期,是一個充滿了壓抑感和焦慮感的困惑時期,最讓兒童感到壓抑和焦慮的就是他們會漸漸發現他們所處的世界是一個由成人主宰的世界在這個由成人掌控的世界中,兒童會常常感到自己無所適從,無能為力。兒童天真的本性處處都會碰上來自成人社會的約束力量,這種處處針對兒童的約束從整個社會發展來看也許是合理的,它是成人和成人社會對兒童所進行的一種必然和有益的社會化過程。
但是這種成人為規范孩子們的行為而提出的種種禁忌,對於孩子的情緒來說是一種沉重的壓抑。為了釋放自己壓抑的情緒,兒童必須要找到一條釋放自己情緒的途徑:
1.游戲規則
游戲,就兒童接受文學活動而論,是體現兒童文學寓教於樂的一種手段,兒童游戲走向文學,在文學閱讀中體現游戲精神,游戲溝通了生活與藝術。兒童不僅可以在生活中親自參與游戲活動,愉悅身心,還可以通過文學作品,在文學作品中感受作品人物的游戲,也同樣得到了愉快和滿足,甚至於,在生活中不能夠做的游戲,不能實現的理想,通過閱讀文學作品,藉助於自己豐富的想像,得到補償。兒童時期是一個游戲的年代,簡單地說,孩子都是 貪玩的,你不能要求他們一定要做什麼或不可以做什麼,
這樣有悖於兒童的發展規律。兒童文學的游戲規則卻恰恰解決了這個問題,
減少了矛盾之中的沖突力度,讓兒童自覺、自願地投入到知識的傳遞工作中,逐漸地改變著自己的知識結構。
2.幻想原則
幻想在兒童的日常思維之中佔有相當廣闊的空間,
我們常說:
兒童時代是一個充滿幻想的時代,幻想對於孩子來說在表面上或許無法起到什麼實質性的作用,但是,善於幻想、樂於幻想,始終是兒童被賦予的一種天性。兒童於不斷成長的過程中,伴隨而至的是幻想漸漸地變得豐富且具有一定的現實成分。兒童需要幻想,客觀上說:它大大地有助於孩子思維的發展,善於幻想的孩子往往具有比不太喜歡幻想的孩子更強的創造力。
三、培養兒童健全的人格作用
兒童是天生的道德哲學家。高爾基曾說過:兒童固有的天性是追求光輝的不平凡的事物。
但是他們的道德觀念並不能一蹴而就,而是從小在潛移默化中熏陶而成的。兒童文學更是以其特有的藝術魅力,對小讀者的思想情感和心靈都會產生極大的感染和影響,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往往比直接的學校思想品德教育更能有效地促使兒童健全人格的生成。
兒童文學作為兒童認識世界的另一扇窗口,
能彌補兒童人格的某些缺憾。兒童作為一個情感弱勢群體,他的感情更加脆弱,最容易受感染。
在日常生活中兒童除了從成人和小夥伴那裡尋求溫暖和同情外,還會從文藝作品中尋求消遣和快樂,文學作品的感染力可以使得他們的感情更豐富、更充實,以抵抗生活中的獨苦與不幸。如長篇童話《長襪子皮皮》塑造了一個聰明淘氣、力大無窮,時常會搞些惡作劇的9歲小孤女——皮皮的童話形象。她的獨立自信,她的個性十足,她的敢於冒險,處處都顯示出這是一個被壓抑著的、最狂野的兒童幻想的化身。這個童話形象使得現實中的孩子們被壓抑的慾望得到了宣洩。感受著皮皮的自信、自立、自強、勇敢和冒險,生活中的兒童也會被激動著、鼓舞著。類似的作品還有:斯蒂文森的《金銀島》、馬克吐溫的《湯姆索亞歷險記》等。浸染在這樣優秀的作品中,現實中的兒童的自信心、自我意識、勇於進取等個性品質就會受到一種積極的暗示,從而使兒童的這些個性特徵得到啟發、培養和加強。 又如曹文軒的「成長小說」《古堡》中,就塑造了兩個逆流而上,經受住了生活摔打的「小小男子漢」形象。作者對小說主人公的開拓、進取,勇於搏擊生活等陽剛氣質的熱情描寫,對他們堅忍不拔、不畏艱難的頑強精神的禮贊,無疑對於克服兒童性格中的柔弱、馴良等缺憾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兒童文學在培養兒童勇於克服困難的精神和百折不撓的毅力方面也起著積極的作用。
讀童話會培養孩子的審美情趣;讀科幻、神魔作品會激起孩子們的幻想;讀知識性的
讀物會增添孩子對世界的興趣,從而啟發創造性,總之在兒童時代讀什麼樣的書往往會決定一個人的人生之路,從這個意義上說,兒童作品的意義就不是一般作品所能相比的,而兒童文學作品直接關繫到兒童心靈的塑造,更有其特殊性。
Ⅸ 何謂兒童文學鑒賞的創造性
1思維的幻想性和想像性。
2主題的明朗性與目的性。
3形象性格的鮮明性與可模仿性。
4情節的故事性與完整性。
5語言的生動性與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