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二哲學:懷疑精神和創新精神它們二者的關系
我覺得,創新精神是提出新觀點、新方法、做出新發明這樣理論或實踐上的創新與發展,或者想要達到這樣的慾望。懷疑有時是創新的前提。這可以說是具有統一性。但我不知道創新精神與懷疑精神對立在哪裡。
網友「術術373952415」的回答:
「懷疑精神和創新精神是對立統一關系,所以,既對立又統一。」因為他們是對立統一關系,所以既對立又統一。這是把自己的觀點換個詞重說一遍。這不是推理、論證。
「懷疑本身也是創新,創新離不開懷疑。」創新的確離不開懷疑,但懷疑是「是什麼、為什麼」的階段,而創新則是「怎麼樣」的階段。創新本身是懷疑說不通。不過這句好歹是在解釋它關於統一性的觀點,但對於對立性沒有提到。
「因為對立統一關系是矛盾的基本屬性,兩方面本就是同時存在的。」看到這句話隱含的前提了嗎?就是創新與懷疑是對立統一的。但其實這個問題這位網友並沒有說明白。
「可是創新不是有批判和發展,可見這是一種趨勢,不能看成是必然結果。」創新精神用趨勢來說,說得過去。但問題是,榆木你的反問是批判,並沒有表達出要發展的意思,你的反問只是因為沒有理解他的意思。
② 作為自然的人創造了精神和上帝為什麼不是唯心主義的觀點呢
精神不用創造,它天然的存在。
而作為自然的人創造不了上帝,它是作為社會的人的產物。
自然人無法創造這些,所以,不存在唯心主義的問題。
③ 在哲學中,精神與物質的關系是什麼
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要辯證的看。物質第一性,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沒什麼說的,精神或者意識是人特有的,或者說目前來說是人特有的物質與精神既是對立的也是統一的。物質與精神不僅是相互區別的,各自具有自身的相對獨立性;而且物質與精神相互依存、互為存在的前提條件,正是在相互依存中物質與精神獲得了各自不同的規定性,也就是說物質之所以是物質、精神之所以是精神正是從二者的相互依存中獲得了各自不同的規定性。
現行哲學教科書卻認為,物質第一、精神第二,物質可以離開精神單獨存在,即物質與精神可以相互分離,二者不是相互依存的關系。我們認為現行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對物質與精神之間關系的規定是錯誤的。物質與精神雖然是對立的,但二者又是統一的,這就是說物質與精神雖然是具有相異性和區別性,但是二者卻是相互依存、互為存在的前提條件的。任何一方都不能離開另一方單獨存在,正是在相互依存中物質與精神獲得了各自不同的規定性。
④ 哲學的精髓是什麼
「易和哲學」是「易」思維與「和」思維的辯證綜合,是中國哲學智慧的精髓。在當代,「易和哲學」契合全球化時代的哲學主題,構成了中國傳統哲學思維創造性轉化的支點。
問題的緣起。在中國哲學精神的歷史源頭,有這樣一幅精美絕倫、簡明深奧的宇宙圖式:
太極圖。太極圖以其蘊藏中國哲學思維博大精深的內在矛盾,幾千年來令無數人玩味沉思不已。
其中的奧秘正在於它涵容了中國哲學思維的兩大基本特質:「易」與「和」,這兩種思維以其豐富深刻的意蘊展示了中國哲學的靈魂。對「易」與「和」兩大精神的挖掘,使我們更能清晰地看出中國傳統哲學思維的本質並展望其未來。本文對「易」與「和」兩大思維的解剖分析,從中綜合創新出「易和」哲學這樣一個命題。「易和」哲學的提出,一方面正是嘗試從宏觀文化背景入手解決中國傳統哲學現代創造性的轉換,從而為實現中國傳統哲學思維的批判繼承與綜合創造找
到一個堅實支點;另一方面也是在當代全球化多元文明沖突與融合的情勢下,「易和」哲學或許能契合這一時代的主題,成為全球化時代的哲學理念,並將給世界以中國古老智慧的現代啟迪。
.「易」思維。「易」現在似乎是很抽象的概念,其實它是中國古人對日往月來、陰陽變化這一自然大象循環運轉的意象把握。《說文解字》釋「易」為:「日月為易,象陰陽也」。我們透過太極圖陰陽魚的交互運轉,可非常直觀地理會「易」的象形本義:上為日下為月,寓意陰陽交互變化。從《周易》到以後「易」的演化中,大致有以下四重涵義:(1)「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陰陽二象輪回轉化,共維系在一個整體大循環圈中;(2)大易流行、「生生之為易」,矛
盾雙方處於永不停息的運轉之中;(3)極則反,窮則變,變則通,陰陽彼此消長、轉化以達到動態中的平衡;(4)陰陽互感,天人分合,主客在相即相離的演化中實現新的統一。以上四重涵義層層遞進,共同體現了中國傳統思維網路天文、地理、生命、社會的大易流行、陰陽轉化的本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易」思維——「易」的陰陽轉化論。
「和」思維。「和」的概念不同於其現代的意義,比其現代的意義更為寬廣、深刻。在《辭源》里「和」就有「調」、「順」、「諧」、「合」等多重釋義,可見「和」在傳統思維中卻是一個十分重要但又常為人所忽視的范疇。最先載於哲學史的「和」是:「以他平他謂之和」(《國語·鄭語》),即要求多樣性的統一或對立面的和諧,如「和五味以調口」、「和六律以聰耳」(《國語·鄭語》)。在古代思想論戰中,就出現了「和同」之爭,這些都標志著傳統「和」思維的發端。在其演化中可有以下四重涵義:(1)和諧,陰陽矛盾雙方對立中的統一,促成一個多樣性的統一體或對立面的和合體;(2)調和,使不同的因素相協調相和解,維系著事物的有序運轉;(3)中和,強調「適度中節」、「以他平他」,有制衡的動態功效;(4)和合,強調「天人合一」與「陰陽之序」,是變易的矛盾雙方運動轉化的目標與歸宿,相反相成,相競相用的結果合歸於新的統一體。以上意義的挖掘使我們對「和」的內涵有了較全面的理解,透過太極圖那和諧圓融的系統圖式,使我們對「和」的本義有了更直觀的意會:「和」就是太極圖的圓圈,是維系陰陽魚對立統一的矛盾和合體。「和諧」、「調和」、「中和」、「和合」思想可以說抓住了「和」的本質,形成了中國傳統思維的精髓——「和」思維的矛盾整合觀。
「和」思維最早散見於先秦典籍中。周太史史伯就提出「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國語·鄭語》)的光輝命題,開始了古代哲學史上著名的「和同」論爭。後來晏嬰進一步提出了「和與同異」、「否可相濟」(《左傳》昭公二十年)的思想。老子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道德經》四十二章)其「剛柔相濟」、「相反相成」的思想也是「和」思維的宗旨。莊子指出:「夫明白與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莊子·天道》)荀況提出:「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天論》)的觀點,並認為「故義以分則和,和則一。」(《荀子·王制》)孟子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易經》中兌
卦第二爻爻辭為「和兌,吉」;《易傳》更進一步提出「保合太和,乃利貞」的思想。到《論語》中孔子以「和」來區分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並進而由「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倡導一種「中和」思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一章)這可以說是將「和」單獨提升為一個極為重要的思維范疇,並高揚 「禮之用,和為貴」(《禮記·仲尼燕
居》)的「貴和」精神,強調「和」的大用。究其根本,乃是強調「和」的整合功能,調解矛盾諸方面,使之趨向動態平衡,從而實現囊括自然人事為一體的「天人和合」境界。自先秦以後,沿孔孟之道儒家著重發揮了這一思想,到董仲舒那裡定格成「天人感應」的大一統體系。在魏晉南北朝興起的自然與名教的論爭中,郭象以「獨化論」來消解二者的矛盾,實現名教與自然的致「和」。盛唐時十分注重「和樂」的社會功用。整個宋明理學與心學中,「和」思維通過道器、理氣、心物的對立,然後在形而上的理性思辯或良知踐履中達到「和」解。基於封建社會太賓士世的需要,特別在禮教中加強「和樂」教化,規定名分等級,通過各司其職各就其位而「不越禮」、「不逾矩」。甚至明清時對「和」字崇尚到連皇宮大殿也要貫以「太和」、「中和」、「保和」命名。近現代革命所要建立的國家大都號稱「共和國」(「共和」的古典義是指「相與和而共政事」,其現代義是指政治民主),就是要體現各民族、各階層的民主平等與普遍和諧。不用說上流社會的旨趣,就是普通百姓也以「和」為貴,信守「平和」、「和氣」、「和順」、「和美」、「和平」、「和睦」、「和諧」,乃至造反也要貫之以「義和」。從而使這種傳統「和」思維的矛盾整合觀滲入社會生活的深處。中國人就用這種矛盾整合觀來認識和把握事物,並自覺不自覺地以「和」思維行事。
傳統「和」思維由來已久,思想認識源淵之外,還有中國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環境。正像「易」思維的陰陽轉化論的形成一樣,「和」思維的矛盾整合觀亦紮根於中國自足自適的農業經濟和代代相因的宗法政治。正是這種深厚的小農意識和宗法觀念也促成了「和」思維的確立。從地理上看,古代中國以黃河流域為核心的農業文明形成了穩定保守、自我進化的華夏文明圈,這不正是「和」思維的一個現實模型嗎?封建的政治經濟鞏固了男耕女織的生產地位和君臣父子的等級秩序,以家族為核心家國同構而展開了一系列日常倫理規范,這又為「和」思維的形成鋪設了現實生活的溫床。從此中國人就順著「和」思維的理路去整合世界,直觀籠統地圈定認識和實踐對象,把其當作一個整體系統,以矛盾整合觀的「和」思維方式把握並創建新事物。反過來,這也就促成了中國傳統社會大一統的政治模式和自足循環的經濟框架及和諧審美的文化形態,從而形成了獨立於西方的自足的中華文明系統。隨著近代資本主義的侵入,兩種文明相撞的結果客觀上使中國社會進入到「不和」的狀態。於是激起一代代中國人放眼世界,吸收消化不同於中國傳統的新文明,從而改變了舊中國的命運,實現了中國社會新的「和」態——人民共和國。甚至在西方思潮盛行的現當代,也就是馬克思主義辯證系統觀樹立的今天,中國傳統「和」思維與「易」思維一樣依然根深蒂固,牢牢地滲入每一位炎黃子孫的血液,成為真正獨具中國特色的矛盾整合觀。
「易和」哲學。將「易」思維與「和」思維辯證地綜合,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出「易和」哲學這樣一個新的命題。顯然,功夫全在於辯證綜合與創新方面。面對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主題,從「五四」以來就有種種表述,其中馮友蘭的「抽象的繼承法」、傅偉勛的「創造的解釋學」、林毓生的「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張岱年的「綜合創造論」等都頗有合理之處,其核心都在於吸納古今中外一切文明成果,繼往開來、綜合創新傳統文化。在此,我提出「易和」哲學這樣一個命題,也是整理國故,想從中國傳統哲學思維的宏觀文化背景入手所做的一種嘗試。通過以上的解剖分析,我們得知「易」與「和」確是中國傳統思維的兩大特質。這兩種思維的共同特點都體現在對世界的整體動變給予直觀系統的把握,而遺憾的是未能在「易」與「和」思維的動靜剛柔對立中給予辯證的綜合與創新。將「易」思維的陰陽轉化論與「和」思維的矛盾整合觀有機結合,從而可以綜合創新出一種矛盾化合論——「易和」哲學。「易和」哲學的提出,有助於確立中國傳統哲學現代創造性轉換的思維支點,以此來應對全球化時代的挑戰,實現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偉大復興。
(1)從創建的本體論上看,「易和」哲學以客觀實在實存之宇宙「太極」作為理論前提與出發點,堅持「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易和」之道,然後由此來推演萬物流變、對立面和諧這樣一個矛盾系統。從宇宙大化流行開始,「易」為實存之「太極」的動變活力,通過陰陽矛盾注入永恆的創生能力,展開宇宙大生命的運行歷程;和」為實存之「太極」的「體用不二」載體,承載著無限燃燒的宇宙大生命之活火,成為陰陽矛盾演化的維系者和目標,於是乎從中演易出生命世界,天人分合,主客互動,在相互對象化中和諧運轉。
(2)從創建的發展觀上看,「易和」哲學主要由「易」思維來發動,由「和」思維來維持。
宇宙大化的演易,太極分陰陽,陰陽對立轉化,圍繞著「和」的框架來流變,彼此消長,在「易」的推動下,從量變到質變,經由否定性的變易環節使一種「和」態向新的「和」態演進,實現系統有序的運轉與動態的平衡。於是乎萬物流變,生生不已,終於在高級階段繁衍出有機界、進化出生物和人類社會,形成一個遵循規律無限發展的動變歷程。「易」的主動的發展因素與「和」的主靜的穩定因素的對立統一,構成了「易和」哲學在發展觀上的辯證法。
(3)從創建的認識論上看,「易和」哲學從自身的矛盾化合觀出發去理解事物,圈定和把握對象,從事物的整體結構和系統組織來分析和綜合,確立了認識論上的整體觀與系統觀特色。
「易」思維重演繹推理,達到認識的分化和抽象;「和」思維重歸納綜合,達到認識的整合和具體。從而在事物變「易」致「和」中全面系統地把握對象、關系及其過程,使主體在反映客體的基礎上得以選擇建構,並用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相統一的「易和」大系統尺度來追求真理並改善世界;與此同時,主體自身也獲得了審美愉悅和境界升華。
(4)從創建的社會觀上看,「易和」哲學用系統整體思維的原則看待社會這一有機體的運轉:「易」是進步,「和」是秩序;「易」是發展,「和」是穩定;「易」是生產力,「和」是生產關系;「易」是變革的力量,「和」則是維系的力量……總之,「易和」從社會的存在方式到人的生活方式再到其思維方式層層統貫,在社會網路體系中決定與被決定,作用與反作用,「易和」思維給予社會系統以動靜、化合的辯證理解。在相互規定和協調中從一種社會「和」態演進到「不和」態社會,通過社會實踐進化到新的「和」態社會。這樣,就在變革、協調與穩定中使人類社會得到有序的發展與進化。
(5)從創建的人學意義上看,「易和」哲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正是為了人。「易和」思維展開的中心是為了最終幫助實現人的價值與潛能,保證人的現實自由的合理實現。在人的生活世界,「易」是一種最革命的因素,促使人認識並創造自我,在現實中表現為一種實踐力量實現人的主體自為性;「和」則是一種維系人生存和發展的本質性規定因素,是人得以實現自我並超越自我的現實載體——自然與社會相協調的文明圈,從而保證在自然與社會的和諧中實現人的自由
創造,過一種真正屬於人的生活,正如馬克思所說的「把人的本質還給人」。「易和」哲學的創建是在揚棄主客二元分裂而確立的人的「主體性凱旋」的同時,最終要在超克人類中心主義的易和」生態人學上彰顯和飽滿起其應有的現代意義。這亦是中國傳統哲學熱愛自然、珍視生命、注重倫理的必然歸宿。我們深信,「易和」哲學所昭示的現代生態人學,不僅能在人的思維方式上引起革命,更重要的是革新人的生活方式,從而在全球性、人類性問題日益凸顯的今天,
昭示給人類一種合情合理合乎人性的生活之可能性。
⑤ 尼采說:「創造性的肉體為自己創造了精神,作為它的意志之手。」 是什麼意思出自哪裡 謝謝!
出自尼採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書。這是一本尼采寫給所有人的書,在書中化身茶拉圖斯特拉,用一個個發生在主人公身上的小故事闡述他想告訴普通大眾的哲學觀點。在我看來尼采這種人在人類發展史上是很難得的,200年能出一個比爾蓋茨,1000年大概會出個尼采吧。科學技術財富總會有人去做的,對自我精神的探索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尼采沉思於自己及他人一言一行所包含的隱藏意志 動機及來源,把自己當作了主要實驗對象,這是非常難的,如果沒有進入顛瘋狀態是不可能獲得有價值的東西的,我們日常所見的所認為的精神病那都是輕的。這句話的意思,我認為是這樣的。正如笛卡爾說得我思故我在,你看見一棵樹,不是因為你看到了,畢竟眼睛只是照相機,是因為你的思考快速對圖像作出了判斷。幾乎一樣,我們幾乎不能想像沒有精神的肉體,所有的肉體行動都是有意志的支配的,雖然一般人是很難察覺到的。尼採的意思很簡單吧,肉體為自己創造了精神,精神使肉體有了意志。還有一個觀察細微的人,達芬奇,他認識到我們看到的任何物體都是光留在上面的反射,意味著我們看到的都不是物體的本來面目,也不能看到事物本來面目,我們活在視覺局限的相對世界,後來的哲學家受此啟發,推廣至5種感官,發現我們認為的世界其實是感官所界定的想對世界,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
⑥ 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當代時代精神如何概括
這個觀點錯誤。
真正的哲學才是時代精神的精華。
當代時代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繼承發展中華民族精神,偉大創造精神,奮斗精神,團結精神和夢想精神。
⑦ 中國古代哲學的精神
哲學大致可分兩個范圍,以中國道理來講,一個是形而上的,一個是形而下的。所謂形而下的,是宇宙萬物一切學問,都包括在內;形而上的,在中國人叫做「道」,在儒家思量叫「天道」,「天道」也就是「本體論」。「形而上」這個名稱,來自「易經」,日本人翻譯希臘哲學時,借用了「易經——系傳」上孔子所說的這個名詞——「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下的,在西方哲學,就是「知識論」、「人生價值論」。西方哲學大概就是這樣分類的。
什麼是「形而上」?就是宇宙來源的問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先有男還是先有女?究竟這個宇宙萬物事誰創造的?宗教家說是一位主宰創造的,哲學家就問這個主宰是哪來的?創造主宰的又是誰?假如創造主宰的是主宰的媽媽,那麼主宰的外婆又是誰?哲學家是一路追到底的。討論這形而上的道,就是「本體論」。「形而下」是講宇宙萬物形成以後的各種現象和各種知識。
中國古代哲學以關注「人」為主,所有的哲學是「人生哲學」。只講做人倫理的道德,將做人應該怎樣?西方人認為我們沒有哲學,過去我國的一些學者也跟著人家這樣講,是不對的。事實上,中國哲學思想,都包括在「老子」、「禮記」、「易經」等書裡面。關注與人本身的價值,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特點,也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精神本身。
可惜的是,到了當代,中國竭力學習西方,丟掉的咱們老祖宗的許多東西,人們越來越浮躁,越來越盲目,唉!可惜!可惜!
⑧ 怎樣培養創新精神,運用哲學知識
國家教育部最近進一步提出:「要實施以培養創造能力、創新精神為核心的素質教育」。這就更明確了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無疑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和時代的迫切需要。
⑨ 哲學與民族精神的關系
哲學與民族精神
作者:侯才 轉貼自:人民網
民族是文化共同體的一種類型,也是一種最為基本、穩定和持久的文化共同體。即使是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它也仍然有其存在的根據。對於一定民族之內的所有個體來說,民族文化共同體是他們共同生活的真正根基和土壤。民族精神對於民族文化共同體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靈魂和表徵,它滲透到民族的整個肌體里,貫穿在民族的全部歷史長河中。正如黑格爾所雲,民族精神是人類精神的特殊表現形態和樣式。它是表示民族的意識、意志的整個現實,是民族的宗教、政體、倫理、立法、風俗、科學、藝術、技術的共同特質和標記。作為具有一定規定性的特殊精神,它把自己建築在一個客觀世界裡,生存和持續在一種特殊方式的信仰、風俗、憲法和政治法律里,全部制度里,以及構成歷史的諸多事變和行動里。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和動力,是維系民族團結的紐帶。
哲學與民族精神有著天然的聯系。一定的哲學思想總是產生於一定的民族共同體中間,具有一定的民族樣式,體現一定的民族精神。就此而論,民族精神是哲學的思想根基和客觀內容,而哲學則是民族精神的整體形態的概念,是民族精神的容器。它凝結了整個民族精神的精華,是民族精神的「最盛開的花朵」。因此,抽象地看,哲學的發展與民族精神的發展也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民族精神的發展、提升,將會從根本上促進哲學的繁榮;而哲學的繁榮和發展,也會引導和導致民族精神的完善、更新和升華,從而創造和鑄就新的民族精神。這凸顯了哲學對於民族精神發展的意義;民族精神是藉助於哲學獲得自身發展的。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的發展過程,就是通過其哲學來不斷實現自身的揚棄、重鑄和更新的過程。
一定的民族精神與它所基於出現的一定的民族共同體是同時並存的。因此,一定的民族精神伴隨其民族的發展而延伸。只要該民族存在,其民族精神就不會滅亡。民族精神的強大生命力在於,它體現了寓於該民族內部各種成分、要素之中的普遍性,從而具有自我否定性和自我更新的能力。民族精神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更新,就其表層來說,表現為民族精神向時代精神的不斷轉化。民族精神要通過每一歷史階段、歷史時代的時代精神得到表現,以時代精神作為自己的表現形式。一定的民族精神,相對於產生它的一定的歷史階段或一定的時代來說,就是該歷史階段的時代精神。但是隨著歷史的演進和時代的變遷,既有的民族精神形態不再能體現新的歷史條件和時代的特點,就必須進行其自身的揚棄、更新和轉化,以便實現其與新時代精神的同一。就此而論,民族精神的自我否定、自我更新的過程,就是民族精神向時代精神的不斷轉化的過程。此外,民族精神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更新也表現在里層上。這就是民族精神的內在成分、要素的改變以及原則的提升,也就是說,吸收其他民族精神的優秀成分和要素到自身之內,特別是吸收比自身既有的原則更高級、更廣博的原則到自身之內,用其轉換、提升或代替既有的原則。這種民族精神的內在原則的自我揚棄和升華,構成了民族精神的重鑄和更新的實質。
民族精神的自我否定和更新取決於民族精神的自覺。如果說,精神的本質特性是自由(自由指它能「自我規定」),那麼,民族精神的真髓就在於它的自我規定,而對於這種自我規定的覺醒和意識就是民族精神的自覺。由此出發來看待哲學,哲學作為民族精神的發展的必要形式,不是別的,就是民族精神的自覺,就是民族精神的自我意識。這意味著,在民族精神自我更新、自我揚棄、自我重鑄的過程中,哲學不僅應是民族精神的理性,而且還應是它的良心。
http://www.zhmz.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