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香港創造社天安門

香港創造社天安門

發布時間:2021-06-19 18:04:21

❶ 天安門前的那跟白色柱子的來歷 、什麼年代、皇帝是誰 是誰創建的

你是說華表?應該是明代朱棣定都北京時和紫禁城一塊修的吧

天安門前的華表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即柱頭、柱身和基座。華表柱頭上的部分又叫「呈露盤」。漢武帝曾命人在神明台上立一銅鑄的仙人,雙手舉過頭頂,托著一個銅盤,呈接天上的甘露,以為喝了甘露便可長生不老,這自然是無稽之談。後來這種形式便流傳下來,並且取消了仙人,簡化為柱子上面放一隻圓盤。華表的柱頭上也有瑞獸,名字叫「吼」。古人創造出很多瑞獸,它們的功能各不相同,但大多寄託著人們祈福避禍的願望。「吼」是一種形似犬的瑞獸,根據所在方位的不同,表達的意義也不相同。天安門後面的一對華表上的石吼面朝北方,望著紫禁城,寓意是希望皇帝不要久居深宮不知人間疾苦,應該經常出宮體察民情,所以稱「望君出」。而天安門前面的一對石吼面朝南方,寓意皇帝不要久出不歸,故而稱「望君歸」。
華表的柱身呈八角型,一條巨龍盤旋而上,龍身外布滿雲紋,漢白玉的石柱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真有巨龍凌空飛騰的氣勢。柱身上方橫插一塊雲板,上面雕滿祥雲。
華表的基座稱為須彌座,這是借鑒了佛教造像的基座形式,而且在基座外添加了一圈石欄桿,欄桿的四角石柱上各有一隻小石獅,頭的朝向與上面的石吼相同。欄桿不但對華表起到保護作用,還將華表烘托得更加高聳和庄嚴。

❷ 求創造社的天安,門誰有麻煩發下

什麼?題目我都沒看懂額

❸ 從1931年到1937年香港有哪些刊物問世

從1931年至1937年之間,又有《激流》、《春雷》、《今日詩歌》、《新命》、《晨光》、《時代風景》、《時代筆語》、《文藝漫話》、《南風》等刊物在香港問世。值得一提的是,《激流》並不像《伴侶》那樣「以內容嚴整取勝,而是以態度之勇敢博得人的注意」,它的「香港文壇小話」一欄,「毅然地向所謂香港文壇算舊帳,向『舊文壇』的盤踞者作正面的攻擊」,這樣的精神,「為前此的刊物所未見」,「也是那時候不得不有的精神」。1933年,由於受到國內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影響,香港文壇出現了以發展和鞏固「普羅」文學為旗幟的《春雷》和《小齒輪》雜志,《小齒輪》由魯衡主編,他把刊物列為工農革命文學的一部分。《小齒輪》刊登的主要是短篇小說、詩歌和散文,內容也是嚴肅的,但也只辦了一期便停刊了。

這一時期香港的文學期刊,維持的時間最久,且跨越了30年代中期,作者群亦跨越了30年代香港文壇主力「島上社」成員的,就是1933年12月創刊的《紅豆》月刊,它一直到1936年8月出版第4卷第6期後才停刊。該刊由梁國英葯局主辦,以純文學為主,封面特地印上「詩與散文月刊之始」字樣,是香港文學期刊中最具文學色彩和學術氣氛的一份刊物。它的作者群包括侶倫、李育中、蘆荻、路易士、林英強、陳江帆、侯汝華等人。1935年來到香港大學擔任文學院院長的作家許地山教授,翌年在《紅豆》發表了《老鴉嘴》,為新文學助陣。可是,這也是該刊的最後一期,因為不合香港政府的出版條例而枯萎了。《紅豆》在當時很受讀者的喜愛,停刊之後,對香港新文學的發展,以及對許多的讀者和作者而言,都是個不小的損失。

從創作的實績來看,從1927年香港新文學最初的這十年間,香港的文學青年從新文學的拓荒、萌芽到興起,從脫出新舊文學並行交替的格局到走出渾沌,邁向新文學的第一步,其創作的水平顯然是在不斷地提高。特別是30年代以後出現的作品,與20年代中後期相比較,題材日漸廣闊,其中一些作品比較真實地反映了香港社會生活的某些側面,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認識價值。在藝術手法上,對於形象的塑造和白描手法也逐漸趨向自然和熟練。雖然,在吸取外國文學營養的過程中,還比較明顯地出現模仿的痕跡,甚至於十足地歐化,但也有一些運用得比較自然的作品。

盡管,這一時期香港的文學青年受著中國新文學的啟迪,學習並且摹仿了郁達夫以及創造社、太陽社等作家的風格,學習並且摹仿了沈從文的小說手法和新月派詩歌藝術,但他們大部分是借他山之石,表達自己對於社會現實的不滿以及自己的切身感受。

這一時期香港的文學青年出版了一些作品集,基本上以詩歌為主。其中有陳江帆的《南國風》,路易士的《行過的生命》和《上海飄流曲》,林英強的《蝙蝠星》、侯汝華的《海上謠》、倫冠的《夜航》等。可見,新詩在當時的文學青年中,還是比較喜歡接受和學習的。

❹ 潘漢年的最後歲月

1976年冬天,潘漢年的肝病迅速惡化,加之這期間又患了類風濕症,手腳麻木,浮腫,生活也漸漸不能自理了。他先住進了茶場醫院,由於該醫院缺乏護理,條件又差,潘漢年的病情未見好轉

1977年2月24日,潘漢年已到了卧床不起的病危狀況,經湖南省公安廳報請省委批准,轉長沙治療。這一天,他被抬上救護車,臨走前,他大聲地對董慧說:「我會回來的,你放心!」

到長沙後,由湖南省公安廳同志陪同,潘漢年被送進了湖南省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原湘雅醫院),住在14病房110床。

潘漢年住院後,仍不斷地喊肝痛。經掃描確診為「多腫肝」,同時也發現他還患有慢性支氣管炎、類風濕關節炎、貧血、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等多種病症。

雖然醫院採取必要的治療措施,進行了輸血和用凍干血漿搶救,但一切都為時已晚。4月14日下午,董慧被送到病房看望潘漢年。

見面後兩人都哭了,情緒也很激動。董慧安慰潘漢年:「你安心休息,要有信心,要安靜。」分別時到門口,董慧又重復了上述這些話。

當天晚上19時45分,潘漢年心跳驟停,離開了人世,終年71歲。董慧從長沙招待所趕到醫院,向潘漢年的遺體告別。

4月17日,潘漢年的遺體在長沙火化。有關部門將其骨灰葬於長沙市南郊金盆嶺墓地西側的半山腰。董慧要求在墓前立碑,但只能用「肖淑安」一名,她只有含淚點頭同意。

(4)香港創造社天安門擴展閱讀:

1981年3月,中紀委開始對此案進行復查。中紀委調閱和詳細研究了公安部、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法院以及原中央專案辦公室關於潘案的全部材料。

並查閱了中央檔案館和中央有關部門的有關歷史檔察,又向幾十位過去與潘漢年一起工作過的同志作了調查。

特別是李克農1955年向中央報告中列舉有關潘案的五條反證,引起了人們重視,成為復查、平反的有力線索和重要依據。

中紀委有關負責人在閱讀李克農的報告後,說在當時的條件下,克農同志寫出這樣客觀的報告是很不容易的。平反潘漢年的問題,李克農功不可沒。

經過一年零5個月的努力,終於以確鑿的材料證明原來認定潘漢年是「內奸」的結論根本不能成立,應予否定。1983年4月15日,潘漢年夫婦的骨灰從湖南長沙送到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安放。

歷史評價

1982年8月,中共中央發出《關於為潘漢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復名譽的通知》,「向全黨鄭重宣布:把潘漢年同志定為『內奸』,並將其逮捕、判刑、開除黨籍,都是錯誤的。」

《通知》宣布:「撤銷黨內對潘漢年同志的原審查結論,並提請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撤銷原判,為潘漢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復黨籍;追認潘漢年同志的歷史功績,公開為他恢復名譽。

凡因「潘案」而受牽連被錯誤處理的同志,應由有關機關實事求是地進行復查,定性錯了的應予平反,並將他們的政治待遇、工作安排和生活困難等善後問題,切實處理好。」

中共中央高度評價他的一生,指出:「潘漢年同志在長期革命斗爭中,他忠實執行並多次出色地完成黨交給的任務.

對黨的文化工作、統一戰線工作,特別是在開展對敵隱蔽斗爭方面,曾經做出了重要貢獻,是有很大功勞的」。

❺ 我們今天任以《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

70年前,由著名劇作家田漢作詞、中國新音樂運動創始人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原本是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歌。歌曲以雄壯的旋律、堅定的行進節奏,塑造出萬眾一心、抗日救國的英雄形象,反映出當時中國人民為爭取自由解放而進行革命斗爭的堅強意志和必勝信念。

1949年,著名畫家徐悲鴻向毛主席提出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得到了國家領導人一致同意。1949年10月1日,《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第一次在天安門廣場響起。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起來!起來!起來!……

每當我們聽到那熟悉的旋律,唱著這鼓舞人心的歌曲時,心中總會熱潮澎湃,一種激昂、自豪之情油然而生。這首讓每一個中華民族兒女振奮的歌曲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

《義勇軍進行曲》的誕生

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作為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歌,誕生於1935年5月16日。當時中華民族正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頭。這首在中華大地上歌唱了70年的歌曲,像一支戰斗的號角,凝聚著中華兒女「不做亡國奴」的怒吼,鼓舞著中華民族兒女去奮勇前進。

1934年春,田漢決定寫一個以抗日救亡為主題的電影劇本《風雲兒女》。在他剛完成一個故事梗概和一首主題歌的歌詞時,就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入獄。另一位共產黨員、戲劇家夏衍接手將這個故事寫成了電影劇本,聶耳主動要求為田漢寫就的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譜曲。當他讀到歌詞「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他彷彿聽到了母親的呻吟、民族的呼聲、祖國的召喚、戰士的怒吼,愛國激情在胸中奔涌,雄壯、激昂的旋律從心中油然而生,很快就完成了曲譜初稿。後來,聶耳又在躲避國民黨政府追捕的顛沛流離中完成了曲譜定稿。一首表現中華民族的剛強性格、顯示祖國尊嚴、充滿同仇敵愾團結御敵豪邁氣概的革命戰歌,就這樣誕生了。這是聶耳短暫一生中的最後一個作品。做好這支曲子不久,聶耳在日本藤澤市鵠沼海濱游泳時,不幸溺水身亡,時年23歲。

《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影片主人公、詩人辛白華的長詩《萬里長城》的最後一節,在影片開頭和結尾處演唱。影片上映後,迅速傳遍各地。歌曲以雄壯的旋律,堅定的行進節奏,塑造出萬眾一心、抗日救國的英雄形象,反映出當時中國人民為爭取自由解放而進行革命斗爭的堅強意志和必勝信念,很快就成為中國最著名的抗戰歌曲。

時代催促新中國制定國歌

《義勇軍進行曲》後來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也經歷了一段曲折的過程:

1949年春天,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召開「保衛世界和平大會」。中國代表團應邀出席,得知大會規定:開幕式那天各國代表團進入會場時,都要奏、唱本國國歌。我國代表團有些為難,因為當時新中國還沒有成立,沒有代表新中國的國歌,於是,大家在一起研究,決定唱《義勇軍進行曲》來代替。但是,對歌曲里「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句歌詞有爭議。有人說「現在北平(當時北京叫北平)已經解放,新中國即將成立,怎麼能這樣唱呢?」最後,郭沫若決定把這句詞改成「中國民族到了大翻身的時候」。代表團回國之後,匯報了這一情況,引起有關方面對制定國歌問題的重視。

1949年6月,第一屆政協籌備會正籌備新中國成立的一些事項,感到需要制定一首新中國國歌已迫在眉睫,他們把這個任務交給了由馬敘倫任組長、葉劍英、沈雁冰任副組長的政協籌備會第六小組,並設立「國歌初選委員會」,委員會由田漢、沈雁冰、錢三強、歐陽予倩、郭沫若和徐悲鴻等人組成,另聘馬思聰、呂驥、賀綠汀、姚錦新四名音樂家擔任顧問。7月15日至26日,政協籌備會第六小組在《人民日報》等國內外報紙上連續刊登了「國旗、國徽、國歌徵集啟事」,反響十分強烈,截至8月20日,僅國歌一項應徵稿就收到632件,歌詞歌譜6926首,但都不夠理想。

最早建議用《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的是畫家徐悲鴻。第六小組經過反復討論,沒有最後確定。9月2日,政協籌備組第六小組就制定國歌問題再次舉行會議,毛澤東、周恩來同志出席會議,聆聽代表們的意見,張奚若、郭沫若、劉良模、梁思成等都同意徐悲鴻的建議,用《義勇軍進行曲》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為了慎重起見,毛澤東和周恩來於9月25日晚在中南海豐澤園會議室又召開了一次關於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問題的協商座談會,邀請各民主黨派和文化界人士參加會議,意見得到了統一。於是,政協籌備會第六小組決定把《義勇軍進行曲》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提案,正式提交第一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審查通過。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代表一次通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1978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又通過,《義勇軍進行曲》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特殊時期,國歌被「整容」

新中國成立後,《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唱了17年,直至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田漢被「專政」,於1968年含冤去世。田漢遭難,他作詞的歌曲當然不能再唱了,正式場合只能演奏國歌的曲譜。

由於受「文革」左的思想影響,有些人認為我們國家已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已不能反映變化了的現實。1978年修改國歌歌詞的建議提到了五屆全國人大一次大會,大會成立了國歌徵集小組。最後確定由李煥之配的詞提交大會代表討論修改。在這次大會上,國歌徵集小組沒有採納不同意見,建議將新國歌歌詞提交這次大會通過。同時決定,考慮到國歌不同於一般歌曲,為保持國歌的穩定性,除註明「聶耳曲、集體填詞」外,一律不署編配者的姓名。1978年3月5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以舉手錶決的方式通過了新的國歌。

國歌恢復「真身」

1979年,原中央專案組對田漢的「結論」被推翻了。田漢終於得到了昭雪平反。1979年4月25日,在北京八寶山公墓,有關人士為田漢開了一個遲到的追悼會。

在1980年至1982年憲法修改的過程中,憲法修改委員會收到了大量的各個方面的意見,認為《義勇軍進行曲》反映了中國人民的革命傳統,體現了居安思危的思想,激勵了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多年來已經深入人心。建議廢除1978年通過的國歌,恢復1949年全國政協一屆一次會議決定的《義勇軍進行曲》。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決定:恢復《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撤銷本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1978年3月5日通過的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決定。

2004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曹鳳嵐 綜合整理)

聶耳

聶耳(1912—1935),音樂家,原名聶守信,號子義,1912年生於雲南昆明市,祖籍玉溪縣。因耳朵非常敏銳,別人起了個綽號叫「耳朵先生」,遂索性改名聶耳。其父是個中醫,4歲喪父後,其母靠艱難地經營葯鋪和幫人做針線養活全家。1934年4月1日,聶耳加盟由英國人經營的東方百代唱片公司。聶耳的音樂創作生涯雖然只有1933年至1935年這短短的兩年,卻創作出了《開礦歌》、《大路歌》、《畢業歌》、《碼頭工人》、《苦力歌》、《打磚歌》、《打樁歌》、《告別南洋》、《春回來了》、《慰勞歌》、《梅娘曲》、《打長江》、《采菱歌》、《義勇軍進行曲》等大量膾炙人口的歌曲。這些輝煌成就的取得,除了他個人的天才,最主要的是他深入社會生活的最底層。

田漢

田漢(1889-1968)劇作家。字壽昌,筆名陳瑜。長沙人。曾就讀於長沙師范學院。日本東京高等師范學校畢業。

歸國後,與郭沫若等人組織創造社,創辦南國劇社等戲劇團體,創作《咖啡店之一夜》等優秀獨幕話劇。1930年加入「左聯」,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與聶耳合作創作《義勇軍進行曲》。抗日戰爭時期在長沙等地組織抗戰戲劇運動,主編《新長沙報》、《抗戰戲劇》等刊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文化部藝術局局長、中國文聯副主席等職。「文化大革命」中被誣為「叛徒」、「特務」、黑幫分子,遭到批鬥,1968年病死獄中,1979年平反昭雪。有《田漢文集》16卷存世。

❻ 香港電視劇跪求名字和歌~~~~~~~~~~~~~~~~~~~~~

肯定是《難兄難弟之神探李奇》
羅嘉良演李奇,吳鎮宇演謝圓,張可頤演程寶珠,宣萱演的芳芳
歌名叫se ma ru
歌詞是這樣的:
張: SE MA RU 女俠 一心走去學劈冰
劈到兩眼擎擎 雙手又痛楚
為著是要挑戰大笨賊
滅絕 奸魔 不許奸魔作惡多
SE MA RU(我系!) SE MA RU(講啦!)
羅: 勇探勁力 寶珠個性 情緣永在
羅: SE MA RU 女俠 你可知道我心聲
愛你俠義豪情 配一雙大眼睛
愛到我快痴線大件事
系! 系! 我系! 死都一於愛到底
哎呀(死啦!) 哎呀(羅你命!)
勇干絕技 寶珠干勁 無從閃避

羅: SE MA RU 女俠 你可知道我心聲
愛你俠義豪情 配一雙大眼睛
愛到我快痴線大件事
系! 系! 我系! 死都一於愛到底
哎呀(我系!) 哎呀(講啦!)
勇探勁力 寶珠個性 情緣永在
……
網路上可找到純音樂的
http://tvcity.tvb.com/drama/buddy2/index.htm
以上網址有劇集介紹

❼ 基佬40的導演是舒琪還是舒淇 是女影星舒淇么 如果不是 誰有導演舒琪的相關資料和圖片啊 幫幫忙 謝謝啊

http://..com/question/12540411.html

你看看這里,這個問題我以前也疑惑過,雖然很肯定不是舒淇,但也很八卦,想知道那個導演的來歷.照片找不到的.

❽ 舒琪的個人經歷

1987年,舒琪創辦電影發行公司「創造社」(名字效日本導演大島渚的自主製作公司),發行藝術電影超過二百餘部。他也是一名電影字幕翻譯員,翻譯之外語片約一百部。1990年代上半期,舒琪曾為多部華語電影如《悲情城市》、《大太監李蓮英》、《大紅燈籠高高掛》、《霸王別姬》、《東邪西毒》、《二嫫》、《紅粉》等影片作海外市場策劃,在向國際推廣華語電影方面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1997年,舒琪於香港開設全亞洲惟一一家電影專門書店「壹角度」(P.O.V. Bookstore),主營英文版的電影書刊,但因為經營不善,於2001年結束。舒琪曾說,「我不懂做生意,很可能永遠也學不會。」 舒琪的電影評論著作有《許鞍華的越南三部曲》、《六十年代粵語電影回顧:(1960-1969)》(編輯)、《香港戰後國、粵語片比較研究:朱石麟、秦劍等作品回顧》(編輯)、《大路之歌》(合編)、《一九九四香港電影回顧》(編輯)、《一九九五香港電影回顧》(編輯)。小說作品有《中國美少年》及《天安門演義》。
2002年,舒琪進入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任教,曾任《南方都市報》發起、創辦的華語電影傳媒大獎的評審團主席,並於2006年起,在《明報》上重開影評專欄「只要有電影」。 很多人困惑於舒琪和舒淇(Shu Qi)這兩個容易混淆的名字,舒淇是台灣女演員,本名林立慧,她進入娛樂圈時為自己改了一個叫「書棋」的藝名,卻被她當時的台灣經紀人改為舒琪。香港導演王晶和文雋把她帶到香港發展初期,仍沿用同一名字,而由文雋(他是舒琪的多年好友)建議把她的名字改成從水字旁(即「舒淇」),以示區別。舒琪與舒淇其實有過兩次合作,分別是《基佬四十》和《愛情Amoeba》。舒琪的其中一部「夢想電影」《蕭紅傳》,也一度屬意舒淇飾演女作家蕭紅。
陳凱歌的《風月》的國際版本中,編劇的名字為舒琪,《風月》的製片人為台灣女演員徐楓。當時台灣對中國大陸電影的引進制訂過多項限制,包括主創工作人員中必須要有若乾颱灣或/及香港人的比例,為符合此項條件,製作公司遂「借用」了舒琪的名字,把他列作編劇,其實舒琪只負責《風月》的海外推廣,從未參與過其任何創作。 「電影創作關乎表達,電影發行也是很實際的一些動作,在不同角色之間我從來都沒有感到過矛盾,當導演我就專注於體會創作經驗;當評論者我就完全從評論的角色,而不會說:假如我是導演就如何如何;當監制就一定不能太過考慮創作上的問題。我還以為一部電影一旦拍出來就是絕對獨立的,我樂於像普通觀眾一樣去看我自己拍的東西。至於最傾心做什麼,做一個電影創作者肯定滿足感最大,畢竟沒有電影就沒有其它,這是從無到有的過程。但做導演挑戰性也最大,要做充足的准備。總之,為電影做任何事在我都是很自然的。」
「不用著急,即使你40歲才開始作導演,而到65歲退休,你也有25年的創作時間。即使其中你會遇到很多波折、不順利,但你至少可以四五年拍一部電影。這樣的說,你一生也可以拍四五部好電影。即使你的作品裡只有一部是在歷史上能夠被大家記住的,這也已經是非常好的事情。再哪怕你終生做不到導演,但是你只要有對電影的信念,你就能夠享受到電影帶給你無窮無盡的樂趣。而電影從來不會離棄你,你的朋友可能背叛你。電影永遠能給你很多啟示,可以讓你知道生命和人性可以豐富到何等程度,你可以對電影這種工業模式失望,對香港的電影工業、好萊塢的電影工業失望,但電影永遠不會讓你失望。」
「2000年左右,我請了一個日本導演,也就是《下一站,天國》的導演(是枝裕和),當時我約了7個記者,安排了1個小時的訪問,但是其中4個記者提問的,都是我事先准備好的資料里有問題,而且,原定的1個小時時間只用了三四十分鍾時間,他們就已經沒有了耐性。試想一下,加上翻譯的時間,這樣的采訪,能夠做出什麼東西?所以我覺得對那個導演很抱歉疚。至此,我覺得很痛苦,因為香港社會已經沒有空間容納我們這一類電影形式。」
「我做的所有工作從來都跟電影有直接、間接的聯系。我平常讀書、讀報、上網向來都是首先尋找關於電影的消息,打開的郵箱信件都是關於電影的,十個朋友、十個也都跟電影有關,坐下來吃飯,坐下來聊天,要麼談電影,要麼吃完飯還是看電影……我其實已經無法想像我生活中沒有電影——就算是我不做現時所有與電影有關的工作吧,我至少還是可以買張票去看電影的。」

閱讀全文

與香港創造社天安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