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明朝發明了什麼東西明朝信仰什麼宗教
明代開始搞八股,及其不重視理工科,如果想了解明代的科技進展,推薦你看看著名數學家、音樂學家和詩人朱載堉的生平,他算得上是孤獨的天才。
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這樣點評:朱載堉是「世界上第一個平均律數字的創建人」,其「著作曾經得到很高的評價」。[5]李約瑟稱之為「中國文藝復興式的聖人」。
宗教方面朱元璋是相當推崇道教的,但也不會因此而給與道教更多的權力。明朝政府也一貫地尊崇孔聖人,對佛教也沒有歧視態度。總得來說,愛信什麼信什麼。
『貳』 明朝還有什麼發明武器
1372年,製造碗口銃,相對於手銃來說銃身比較重,外形與口徑都比較手銃大,必須架在木架上射擊
1377年,製造手銃,形體較輕,口徑比較小,可以安裝入木柄以持以使用,類似手槍
14世紀,製造火龍出水
1453年,製造銅火銃,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管形火器
1524年,製造佛朗機炮,原本由歐洲葡萄牙傳入的一種早期的後填裝滑膛加農炮
1549年,製造水底雷,為世界上最早的水雷。水底雷以木箱作為雷殼,油灰粘縫,以下面的繩索連接鐵錨、控制深度,再以人手操縱擊發,比較歐洲製造及使用水雷早了逾200年。於抗日援朝時,明朝海軍使用了水底雷一舉擊沉日本一艘大型戰艦,為世界歷史上首次使用水雷取得實際戰果,比較日俄戰爭中的水雷戰爭早近3個世紀。
1558年,製造較西番尤為精絕之鳥銃,是以火繩作為點火裝置來擊發的火器
1580年,戚繼光自製自犯鋼輪火,功能類似地雷
1590年,製造水底龍王炮,為世界上最早的水底定時爆炸物。水底龍王炮以牛脬作為雷殼,內里安裝有黑火葯,以香點燃作為引信,憑借燃燒時間來定時引爆水雷。
1621年,出版茅元儀《武備志》,此書由兵訣評、戰略考、陣練制、軍資乘、占度載五部分組成,於清乾隆年間被禁。
1637年,製造混江龍,與艦船直接接觸而引發爆咋。
製造鐵殼地雷,為世界上最早由鋼輪壓火擊引發爆炸的鐵殼地雷。鐵殼地雷被明朝陸軍廣泛地裝備,並且於江浙地區多次使用其以重創倭寇;歐洲到18世紀後才有類似的武器。
翼虎銃:三管騎兵銃,用以伏路極便,緣其體短,可心藏匿,可以多放,手不離刀,急則可以當盾格鬥,遠近俱堪殺敵,又可自衛。
製造虎蹲炮,長2尺,頭由兩只鐵爪架起,外形像似蹲卧之虎。於開火前,需要先裝填5錢重的鉛彈或者石子上百枚,再使用一個重30兩的大鉛彈或者大石彈壓頂,於發射時,大小子彈一同飛出,殺傷力驚人。該炮重量輕,體積小,尤其適合於騎兵使用戰馬直接馱帶,由此催生了明朝陸軍騎炮兵,也是世界歷史上首支騎炮兵,領先了歐洲約200年。
三桅炮船:仿製荷蘭戰船,巨型,水師主力,身高大,首昂尾翹,航行迅速,不懼風浪。樹3桅,主桅高4丈,船長20丈,艙5層,船面設樓高如城,可容300人,配紅夷炮8門,千斤佛郎機40門。
吳三桂於1642年(崇禎十五年)捐紅夷大炮一尊,名曰定遼大將軍,此炮採用鐵芯銅體鑄炮法,在當時世界上屬於領先的地位。
《神器譜》,明,趙士楨,書中記載了明末軍隊使用的各式武器,顯示了明朝先進的火器製造水平。
『叄』 明朝領先世界的發明有哪些,每一個都超脫時代
有石油井、牛痘、水地雷、研究出燧發槍在碰水情況下也能使用的技術,這些都是領先於時代的。
一、石油井
石油與天然氣這倆「小玩意」都靜悄悄的呆在地下深處,要想把它們搞出來為人所用,就得專門挖一個通道,這個通道現在我們稱之為井。而這個石油井,在明朝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根本就不是外國人搞出來的,可見古人的大腦是多麼的聰明,也不知道他們用什麼工具,挖得出這么深的坑,但是憑借他們的智慧,石油井就這么被他們給搞出來了,這時期的石油井,外國人根本不知道是啥玩意。
四、水地雷
這個東西被發明出來沒有多大的意義,所以在當時沒有大力研究,但是明朝的時候確實有人做出來了。這項技術在當時的國際社會,都不知道水地雷是個啥玩意。
『肆』 明朝的畢燧發明了什麼活字
畢升(972年-1051年),生於淮南路蘄州蘄水縣(今湖北省黃岡市英山縣),為北宋發明家內。畢升於容北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發明活字印刷術,其事跡見於沈括《夢溪筆談》。畢升創造發明的膠泥活字、木活字排版,對中國和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作出偉大貢獻。
『伍』 中國古代的創造發明有哪些
我們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四大發明是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葯。其實中國古代除了這四項發明,還有很多厲害的發明創造,中國古代的科技十分璀璨和精彩,只不過大多數科技發明在長年累月間已不知不覺融入我們的生活,讓人們很容易忽視了它們的艱辛的創造過程。下面這些例子都是中國古代的創造。
中
還有,在外國人眼裡中國的代名詞「瓷器」;天下第一橋「趙州橋」;不用一釘一鉚的古代建築「榫卯」;御敵於萬里之外的「長城」等等,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還遠遠不止這些。它們體現了古人的智慧,展現了古人強大的創造力。它們曾經甚至現在都在影響和改變著這個世界。
『陸』 明末清初有哪些逆天的科學發明
確實,明末清初(17世紀中葉),東西方都涌現了大量的發明創造。區別在於,西方的創造發明多數都流傳下來,並逐漸改造優化;而東方的發明創造,只是小范圍短時間流行,更多的卻失傳了。
這是戚家軍裝備使用,為了在多山南方使用,隨時隨地射擊,因此設了一個支架,像是猛虎蹲坐的樣子,其聲“猛若虎”故得名。即使是在沙灘、礁石區、樹林、山坡上也能使用,而且重量輕,強壯的士卒2人即刻抬著走。
發射彈葯上不挑剔,鉛彈可以用,石子也可以用,裝填量在幾十上百個左右。尾部用重物壓住,,發射時鉛丸石子齊射,聲震如雷,射擊面呈扇形,范圍極廣,可達數百米。(用現代的眼光看來,這是野戰火炮的雛形,發射的還是針對軟體目標的榴霰彈)
『柒』 明朝時期,有哪些發明領先於世界
我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優秀文化歷史,因此在這5000年的歷史長河當中出現過許許多多的偉大發明。而這些發明當中也有許多發明是領先於世界的,而其中明朝最偉大的5項發明,每一項發明都領先於世界。
而我國的歷史文化當中,明朝的科研成果是非常的豐富,在明朝的時候他的科技發展已經領先了世界,並且在當時中西方交流是非常頻繁的,因此明朝的科技完全可以吸收外來的部分先進技術,因此明朝出現了許許多多偉大的發明。
正是因為明王朝大力發展科技,才使得我國古代能夠出現許許多多偉大的科技發明。並且這些科技發明也為我國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捌』 明朝領先世界的發明有哪些呢,你最佩服哪一個
明朝領先的發明有:世界上首個石油井;世界上首顆水底雷;接種牛痘預防天花;火爆法采礦技術;不怕雨的燧發槍。要說最佩服的還要說是能夠預防天花的牛痘了。
在工業革命的時期,動力和原料是不可分的,如果有了蒸汽機沒有燃料,那也是不行的。而明朝發明的火爆法采礦技術,就讓采礦變得不再那麼難了。我國歷史上一直都是冷兵器的時代,而在明朝末年,發明出來的的燧發槍,就是冷兵器時代的一種轉變。不過後來隨著明朝的滅亡,滿清的思想也讓這些發明給徹底斷掉了。雖然很多的發明都是我國現開始的,但是卻被西方國家發展了起來。有時候想想如果沒有大清,也許我們民族現在就會是另一番景象了。
『玖』 明朝有哪些科技發明
明朝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日本豐臣秀吉挾島內戰國局面之餘威悍然侵略朝鮮。明朝組織遠征軍入朝參戰,血戰7年獲得全勝。此戰役明朝已經不復往日輝煌,實力已經在走下坡路,可是依然在朝鮮以數萬之眾,憑大炮巨舟之利重挫剛結束戰國時代久經戰陣實力處於顛峰的日本(詳細情況可參看《龍戰三千里》一書)。在1604年明朝以50艘戰船為後盾,和荷蘭殖民軍東方艦隊指揮官韋麻郎談判,將其逼退。1622年明軍在廣寧大敗,袁崇煥單劍出關,努爾哈赤兵抵山海關,明朝無力應付荷蘭在福建沿海的騷擾,可是荷蘭殖民者在凡是有明朝駐軍的地方就沒能討到好!1623年明朝官員南居益在澎湖,採用海面上用火船陣,陸地上用堡籃陣,與擁有當時最先進火器的荷蘭殖民者血戰半年,迫使其在明軍的監視下拆除經營兩年的澎湖要塞,灰溜溜揚帆而去。1633年10月22日,明軍在料羅灣大戰中擊潰荷蘭和中國海盜劉香的聯軍。此後明軍乘勝追擊,一直打到荷蘭人不敢騷擾中國沿海為止。1639年不服氣的荷蘭人卷土重來以九艘巨艦騷擾中國沿海,多次擊敗明朝小艦隊,最後被鄭芝龍(鄭成功的父親)派人以火葯筒泅水攻擊,一連焚燒5艘。使得荷蘭殖民者最終認輸,不敢在海上和明軍對壘。崇禎這位明朝末代皇帝沒有將一寸國土丟給西洋人。
清朝從1840年鴉片戰爭起,一敗再敗,先敗英法,後敗日本,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幾千年積攢的黃金白銀的家底賠個精光···
《天工開物》在清朝曾一度「銷聲匿跡」說明了什麼?
文:於成玉
眾所周知,《天工開物》的作者是我國明朝著名的科學家宋應星。宋應星其字長良,系江西奉新縣人。生於萬曆15年(1587)。萬曆43年(1615),宋應星和他的哥哥宋應升同時考中舉人。於崇禎7年(1634)出任江西分宜縣教諭(筆者按:教諭即管理教育的官職)。其間,宋應星把他長期積累的生產技術等方面知識加以總結整理,編著了《天工開物》一書,在崇禎10年(1637)刊行,明朝滅亡後棄官回鄉,終身再未出任,大約在清順治年間(約1661)去世。
《天工開物》全書分上、中、下3卷,又細分做18卷。內容十分豐富,並有123幅精美生動的插圖。上卷記載了穀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蠶絲棉薴的紡織和染色技術,以及制鹽、製糖工藝。
中卷內容包括磚瓦、陶瓷的製作,車船的建造,金屬的鑄鍛,煤炭、石灰、硫黃、白礬的開采和燒制,以及榨油、造紙方法等。
下卷記述了金屬礦物的開采和冶煉,兵器的製造、顏料、酒麴的生產,以及珠玉的採集加工等。全書詳細地敘述了各種農作物和工業原料的種類、產地、生產技術和工藝裝備,以及一些生產組織經驗和大量確切的數據,是了解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成就的重要文獻資料。
然而,民國初年,有人去查《雲南通志》,發現裡面在說到冶煉銅礦的地方,引用了一本名叫《天工開物》的書。此人想要看到這本書的全貌,於是便到北京各個大圖書館去尋找,結果一無所獲;又去詢問各藏書家,也沒有一個人知道這本書。由此可見,在經過滿清將近三百年的統治之後,《天工開物》已經徹底從中國「銷聲匿跡」了,連知道這本書名字的人幾乎都沒有。
後來這個人偶然在一個日本朋友家裡現這本書的日文版,於是他又到日本圖書館去查閱,竟然發現這本書還有英、俄、德、日、法等國的翻譯本,而且法國還有全譯本。據說當年法國皇帝拿著這本書,如獲至寶,愛不釋手,以致將它深藏於皇帝文庫中。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惟獨中國沒有這本書。後來他在法國國家圖書館里找到了《天工開物》明朝的最初原刻本,然後按照這個原刻本,《天工開物》才在中國又廣為印行,重見天日了。由此可見,清朝的文字獄有多麼「興旺發達」啊!
嚴格意義上說,中國並不是大家所想像的保守民族,當國家出現危機時,中國是有改革決心的,中國各朝不乏變革者。由於滿清是異族統治,滿族在人口上又處於絕對劣勢,因此在政治上才非常保守,滿族的政治思想是「穩定壓倒一切」,由於近代我們因為滿清的保守給國家帶來深重的災難,所以我們自己也認為中國人非常保守。其實大陸國家因為面臨外侵壓力比島國更大、更直接,民族性格一般更開放,需要變革時也會更徹底。滿清統治者最大的壓力來自國內,害怕「反清復明」,因此面臨外侮它考慮問題自然偏向。就是外國軍艦開過來它考慮的還是國內問題——會不會影響它在中國的通知根基!!如果是明朝統治者,它所考慮的問題自然就要單純的多,變革所需承擔的壓力也會比滿清更少。
明朝末年的鄭芝龍(鄭成功他父親)集團就是被朝廷招安的海盜集團。當時壟斷了東南亞的海上貿易,是個超級海上勢力,擁有大量的艦船和武裝人員。與之能抗衡的只有荷蘭人和海盜劉香的聯合力量。在歷次明朝和荷蘭人的交戰中鄭芝龍集團都是海上主力。在明朝打敗荷蘭人後奪取了從日本到南海的東亞制海權,凡是航行的船隻都要花錢買明朝鄭芝龍的令旗(通行證)。如果沒有滿清入關,明朝即使被漢族農民起義推翻,另立新朝,讓鄭芝龍類似的海上勢力集團存在,中國就不會被世界文明所拋棄。再慘也不會落到滿清最後任人宰割的地步。最次也是當時的土耳其的翻版,做二流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