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依折麥布是哪國發明的

依折麥布是哪國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6-19 17:00:17

❶ 最早造出雷達的是哪國人

雷達的發展歷史
年份 重大事件
1842 都卜勒(Christian Andreas Doppler)率先提出利用都卜勒效應的都卜勒式雷達。
1864 馬克斯威爾(James Clerk Maxwell)推導出可計算電磁波特性的公式。
1886 赫茲(Heinerich Hertz)展開研究無線電波的一系列實驗。
1888 赫茲成功利用儀器產生無線電波。
1897 湯普森(JJ Thompson)展開對真空管內陰極射線的研究。
1904 侯斯美爾(Christian Hülsmeyer)發明電動鏡(telemobiloscope),是利用無線電波回聲探測的裝置,可防止海上船舶相撞。
1906 德弗瑞斯特(De Forest Lee)發明真空三極體,是世界上第一種可放大訊號的主動電子元件。
1914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1916 馬可尼( Marconi)和富蘭克林(Franklin)開始研究短波訊號反射。
1917 沃森瓦特(Robert Watson-Watt)成功設計雷暴定位裝置。
1922 馬可尼在美國電氣及無線電工程師學會(American Institutes of Electrical and Radio Engineers)發表演說,講題是可防止船隻相撞的平面角雷達。
1924 阿普里頓爵士(Sir Edward Victor Appleton)首次成功進行無線電測距試驗,利用無線電回聲測定電離層(ionosphere)的高度。
1925 貝爾德(John L. Baird)發明機動式電視(現代電視的前身)。
1925 伯烈特(Gregory Breit)與杜武(Merle Antony Tuve)合作,第一次成功使用雷達,把從電離層反射回來的無線電短脈沖顯示在陰極射線管上。
1935年2月26日 沃森瓦特在英國達文奇(Daventry)製成第一台實用雷達裝置。
1935年12月 馬可尼公司(Marconi Company)成功設計並生產發射簾天線陣,供安裝在世界上首五個鏈向 (Chain Home)雷達站。這些雷達的有效范圍覆蓋泰晤士河河口灣。
1937 馬可尼公司替英國加建20個鏈向雷達站。
1937 瓦里安兄弟(Russell and Sigurd Varian)研製成高功率微波振盪器,又稱速調管(klystron)。
1939 布特(Henry Boot)與蘭特爾(John T. Randall)發明電子管,又稱共振穴磁控管(resonant-cavity magnetron )。
1944 馬可尼公司成功設計、開發並生產「布袋式」(Bagful)系統,以及「地氈式」(Carpet)雷達干擾系統。前者用來截取德國的無線電通訊,而後者則用來裝備英國皇家空軍(RAF)的轟炸機隊。
1945 二次大戰結束,全憑裝有特別設計的真空管——磁控管的雷達,盟軍得以打敗德國。

❷ 第一個發明照相機的是哪國人

世界公認第一台照相機是法國L·達蓋爾發明的。

1839年8月19日L·達蓋爾在法國科學院和美術學會召開一個盛大的會議,會上宣布——暗箱十達蓋爾攝影法(感光板)便拍攝成了正像的照片。

L·達蓋爾全名是路易·雅克·芒代·達蓋爾。1787年出生—1851年去世。他是一位風景畫家,專業畫舞台背景,當時風景畫、繪畫時流行一種工具——暗箱。暗箱的作用:風景物透過鏡頭進入暗箱中的450反光鏡再反射到位於暗箱上方的磨砂玻璃上,再在磨砂玻璃上鋪上畫布作畫。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昨天留在暗箱上的畫布隱約有樹影已留在畫布上,就產生用什麼方法把暗箱玻璃上的影像留在畫布上,達蓋爾獲悉J·N尼埃普斯也在作這方面試驗,而此時J·N尼埃普斯已年過六十,已覺得財力、精力、物力力不從心,才同意和L·達蓋爾合作。

1829年12月4日簽訂了十年合作協議,雙方公布各自研究成果,以求互相幫助、取長補短,雙方同意以雙方的名義公布研究成果,並平分利益。

J·N尼普埃斯的住地夏隆(Chaion)與L·達蓋爾簽訂協議,當即拿出了他的詳細製作方法,並做了示範,L·達蓋爾卻沒有拿出什麼東西,所以,有人懷疑,在此前,L·達蓋爾還沒有試驗出成果。協議簽訂後,雙方各自進行試驗再也沒有見面。

1833年J·N尼普埃斯逝世,由他的兒子I·尼普埃斯繼承協議的合作關系,遺憾的是I·尼普埃斯不想做什麼試驗,所以只剩下L·達蓋爾一人獨自探索了。1837年,L·達蓋爾又經過了八年的探索,終於成功地拍攝出一幅自然光下的靜物片。

1839年8月19日世界攝影史第一頁揭開了面紗——法國科學院和美術學會召開一個盛大的會議,會上宣布了這一重大發明——暗箱十達蓋爾攝影法(感光板)便拍攝成了正像的照片。所以說世界上第一台相機及感光、沖洗、定影的方法是L·達蓋爾發明的。

(2)依折麥布是哪國發明的擴展閱讀

最早的照相機結構十分簡單,僅包括暗箱、鏡頭和感光材料。現代照相機比較復雜,具有鏡頭、光圈、快門、測距、取景、測光、輸片、計數、自拍、對焦、變焦等系統,現代照相機是一種結合光學、精密機械、電子技術和化學等技術的復雜產品。

1550年,義大利的卡爾達諾將雙凸透鏡置於原來的針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為明亮清晰 。

1558年,義大利的巴爾巴羅又在卡爾達諾的裝置上加上光圈,使成像清晰度大為提高;1665年,德國僧侶約翰章設計製作了一種小型的可攜帶的單鏡頭反光映像暗箱,因為當時沒有感光材料,這種暗箱只能用於繪畫。

1822年,法國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八個小時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塗有感光性瀝青的錫基底版上,通過暗箱拍攝了一張照片。

❸ 哪國人最早發明現在的可折疊的雨傘

相傳在4000年前,當時的部落首領黃帝與另一個部落首領蚩尤在涿鹿(今河北省境內)打仗。時值春末夏初,風刮土揚,烈日炎炎。黃帝命人在戰車上撐起一個叫做「華蓋」的用具,就是用來遮住陽光、擋住風沙,好看準對方的軍隊陣勢,以便決定攻打對策。後來,黃帝打勝了。古人迷信,以為是「華蓋」保佑的結果,因此視它為榮譽和權力的象徵,黃帝走到哪裡,華蓋跟到哪裡。所謂華蓋就好像一頂圓形布蓋子下邊支著一根長棍,不能收攏也不能伸大,比較笨重。傘這個名詞,在我國南北朝時才出現,很形象。此前的古代,都稱為蓋。
有的發明是某一個人的創造;有的發明則是經過漫長的時光,很多人智慧的結晶,然後才逐步實現商品化。傘的發明屬於後者。本來,自然有風雨,人間有辦法。古老的頭頂樹葉、荷葉等,都是最早的遮陽避雨之法。然而樹葉、荷葉並非新創造,故不應列入發明之中。傘卻與此不同,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在春秋時,孔子周遊列國,下雨時只好挨淋。他的弟子顏回嘆息道:「孔將行,雨而無蓋。」東漢時,漢光武帝劉秀路經河南封丘,華蓋太大過不了城門,劉秀大怒,欲將縣官斬首。三國時,孫權為表彰大將陸遜打了勝仗,把自己用的華蓋賜賞給他,堪稱殊榮。蓋即傘的前身,只是蓋與普通老百姓無緣。南北朝以後,一些官吏富有人油紙傘家,讓工匠仿製蓋,又要與其有所不同。於是一種採用綾羅絲綢當面料,骨架比蓋小,又可撐可收的防雨遮陽的用具——傘問世了。其實,關於傘的發明,民間有種種傳說。
流傳較廣而又有文字記載的還是那位神通廣大的"魯班先師"。據說魯班在鄉間為百姓做活,媳婦雲氏每天往返送飯,遇上雨季,常常挨淋。魯班在沿途設計建造了一些亭子,遇上下雨,便可在亭內暫避一陣。亭子雖好,總不便多設,而且春天孩兒臉,一日變三變,夏季雷陣雨,說來就來,以至"迅雷不及掩耳"。雲氏突發奇想,"要是隨身有個小亭子就好了"。魯班聽了媳婦的話,茅塞頓開。這位本領高強、無所不能的中國發明大王依照亭子的樣子,裁了一塊布,安上活動骨架,裝上把兒。於是世界上第一把"傘"就這樣問世了。而據《玉屑》記載,傘是魯班的媳婦為關心終日在外勞作的丈夫而發明的。看來,若要申請專利,還是魯班夫婦倆人共享比較合理,這傘的發明,是他們夫妻恩愛、相互關心的產物,用一時髦的話說,這是愛的結晶。
魯班是春秋時代魯國的巧匠,同時代的孔老夫子,周遊列國,難免碰上日曬雨淋,於是在他出行的車上便製作了一種固定的傘,既可遮風避雨也可遮陽避暑。
公元前1100年,中國人已經使用傘,那時已經用傘表示身份。傘骨用竹或檀香木製成,上面覆以樹葉或羽毛做的傘面。公元12世紀英語才出現「傘」 這個詞。以前一直只有陽傘,到1733年代,巴黎人用油布做傘面,才製成雨傘。1750年,英國的漢威到外國旅行後帶了一把傘面回倫敦,轟動一時。
1874年雪靠耳附近迪卡地區的金屬拉絲工霍克斯取得弧形鋼質傘骨的專利權。有了此傘骨,傘可以收緊,從此成為英國紳士常用的雨具。
1930年柏林人豪普特發明了伸縮傘。在學術界也有人說,公元4世紀三國時期中國人才發明了傘。

❹ 電動車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電動車是法國發明的,由工程師古斯塔夫·特魯夫發明。

第一輛電動車於1881年製造出來,發明人為法國工程師Gustave Trouvé 古斯塔夫·特魯夫,這是一輛用鉛酸蓄電池供電的三輪汽車。它是由直流電動機驅動的。如今,電動汽車的類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860——1920階段:隨著蓄電池技術的發展,電動汽車在19世紀下半葉的歐美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1859年,偉大的法國物理學家和發明家加斯頓·普蘭特發明了可充電鉛酸電池。

1920 ——1990階段:隨著美國德州石油的開發和內燃機技術提高,電動汽車在1920年後逐漸失去了優勢。汽車市場正在逐漸取代內燃機驅動的汽車。只有少數城市的電車和手推車很少,電池車也非常有限(使用鉛酸電池組,被使用在高爾夫球場、鏟車等領域)。



(4)依折麥布是哪國發明的擴展閱讀:

電動車曾以其價廉、便捷、環保的功能優勢,受到城市中低收入群體的青睞。中國電動車從研發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小批量投放市場,從2012年開始產銷逐年快速增長。

由於需求旺盛,中國電動自行車市場近年來呈現出突飛猛進的增長態勢。電動汽車作為綠色朝陽產業,在中國已經發展了十年。在電動車方面,截至2010年底,中國電動自行車已達1.2億萬輛,而且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

❺ 布最早何時發明出來

最早使用的布是麻布,起源不可靠,但可以追溯到新時期晚期。最早的麻脫膠方法是自然漚漬法。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長江流域已用此法。商周時代又盛行於黃河流域。浙江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河北蒿城、北京平谷商墓、陝西寶雞西周墓、江蘇六合東周墓和湖南長沙戰國楚墓出土的麻布,都可辨認出經過脫膠的痕跡。

古代麻紡有搓法和績法。原始的麻紡是由手搓開始的,以後才利用紡專紡紗。距今6900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了一段三股麻繩和一段兩股麻線,同時還出土了最原始的紡紗工具紡輪。大麻纖維短而弱,多用紡專加工成有統體拈度的麻紗。

近代四川溫江地區大麻紡紗仍沿用此法。薴麻纖維長而強,多用績法成紗。先用手指將脫膠後的纖維粘片分劈成細長的麻絲(縷),然後逐根拈接。由於麻絲上有膠質糊狀薄層加上接頭部位的拈合力就使得接頭牢固,從而將麻絲續接成細長的麻紗。這個過程稱為績麻。這種麻紗在古文獻里稱為麻縷或麻。

(5)依折麥布是哪國發明的擴展閱讀:

中國古法染布中的「三纈」,即絞纈(扎染)、蠟纈(蠟染)、夾纈延續至今,用這三種方法染出的手工布至今仍深受人們的喜愛。

雲南絞纈

據史書記載,東漢時期大理地區就有了絞纈染布法,大理人稱其為疙瘩花布或疙瘩花。染色前需把布折疊捆紮,然後浸入色漿進行染色。由於色漿用板藍根等植物製成,因此對皮膚沒有任何傷害。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的大倉、廟街等地仍保留著這一傳統技藝。走在大理的大街小巷,到處可以看到色彩艷麗的各種扎染裝飾品,以及服裝、鞋帽等製品,給風景如畫的高原小城增添了幾分美麗的色彩。

貴州蠟纈

蠟纈始於漢代,盛於唐代。這種染布法需要先用液狀蠟將圖案繪制在布上,再經染色後除去蠟質而成。

蠟纈的防染劑是黃蠟(即蜂蠟),它是蜜蜂腹部蠟腺的分泌物,不溶於水,但加溫後可以融化。所用的染料是貴州盛產的藍草,把藍草葉放在坑裡發酵便成為藍靛,就可以用來染色了。

貴州少數民族地區保留了傳統的蠟纈工藝,而且成為少數民族婦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裝飾品。黃平、重安江一帶和丹寨縣的苗族婦女,她們的衣服、傘套、枕巾等都是蠟染製成;安順、普定一帶的苗族婦女則把蠟染花紋裝飾在衣袖、衣襟等處,她們背孩子的蠟染背帶,還加染上紅、黃、綠等色,成為明快艷麗的多色蠟染。

蒼南夾纈

夾纈布的顏色和圖案是用雕版夾印出來的:將布固定在兩塊鏤空版之間,在鏤空處注入色漿,解開鏤空版後花紋就出現在布上了。

與扎染、蠟染相比,夾纈的工藝更加復雜,因此經歷唐朝短暫的繁榮後,到了宋代,這種印染工藝就逐漸消失了,直到人們在浙江蒼南再次發現這種被稱為「活化石」的染布方式。

蒼南宜山鎮八岱村盛產夾纈布。唐代宮廷用絲、絹、錦為主,蒼南夾纈雖不能與精美的唐代宮廷夾纈相比,但在印染工藝上仍保留傳統夾纈印染的特色。早年,浙南地區將夾纈布作為嫁女娶媳的必備品。蒼南的幾位夾纈傳承人都已年過半百,傳統的染布工藝正面臨失傳的危險。

❻ 燕麥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你好,燕麥又稱莜麥。據山西省志載,燕麥最少有2500年的歷史;最早可能起源於華北的高寒地區,後來逐漸成為北部高寒區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燕麥在各地的歷史稱呼很多,《穆天子傳》稱「焚麥」,《黃帝內經》稱「迦師」,《廣志》稱「折草」,《稗海博志》稱「燕麥」,《史記》稱「斯」,《唐本草》稱「麥」等等,名稱之多,說明莜麥在中國歷史久遠。從唐代始,燕麥從內蒙、新疆、西藏等處被引種到俄羅斯、智利、美國等國家。

❼ 造紙術是哪國發明的

造紙術(Papermaking technique/Paper Making technics)
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

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一般由經過制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網上交錯的組合,初步脫水,再經壓縮、烘乾而成。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質地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東漢的許慎在他編寫中國第一部條理清楚、體系分明的字典《說文解字》里談到「紙」的來源。他說:「『紙』從系旁,也就是『絲』旁」。這句說話見當時的紙主要是用絹絲類物品製成,與現在意義上的紙是完全不同的。紙的發明、發展及傳播也是經過了一個曲折的過程。

公元105年發明造紙後,造紙術就從河南向經濟文化發達的其它地區傳播。蔡倫被封到陝西洋縣為龍亭侯,造紙術就傳到漢中地區並逐漸傳向四川。據蔡倫家鄉湖南耒陽的民間傳說,蔡倫生前也向家鄉傳授過造紙術。東漢末年山東造紙也比較發達,出過東萊縣(今掖縣)的造紙能手左伯。另外,紙和藻飾書通過絲綢之路也先後傳向 北方各少數民族地區。
晉代開始,我國書畫名家輩出,大大促進了書畫用紙的發展。如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在他父子時期書畫用紙大有提高。晉與南北朝的書寫紙抄經紙為麻和楮皮製造,紙面已敷用澱粉與白色礦物塗料並進行研光。
隋代統一南北後,唐、宋繼承與發展了數百年造紙的成就,並開辟了唐、宋我過手工造紙的全盛時期:唐代書畫與佛教盛行,使紙的需求劇增,造紙的原料擴大 到用藤和桑皮等。書畫紙還用澱粉硝煮成塗料塗布後再經打蠟,最後用粗布或石塊等揩磨砑光。寫經紙還用黃檗染成黃色以避蠹。北宋時安徽已採用日曬夜收的辦法 漂白麻纖維以制紙,抄出的生紙光滑瑩白,耐久性好。南宋時我國南方已盛產竹紙,王安石、蘇東坡等都喜歡用竹紙寫字,認為竹紙墨色鮮亮,筆鋒明快,當時受到 許多文人墨客的仿效,從而促進了竹紙的發展。宋代不但盛產竹紙,而且開始用稻、麥草造紙。北宋蘇易簡《文房四譜》中記載了浙江人以麥、稻稈做紙漿及與油藤 配用造紙。
到了明代,我國用竹子造紙的技術(指手工)已臻完善,該時代宋應星著的《天工開物》系統敘述了用竹子造紙的生產過程,並附有生產設備與操作過程的插圖。該書已譯成日、法、英文傳人日本與歐洲,是我國系統記述造紙工藝的最早著作。
經過元、明、清數百年歲月,到清代中期,我國手工造紙已相當發達,質量先進,品種繁多,成為中華民族數千年文化發展傳播的物質條件。

【造紙術的流傳】

我國在發明造紙以後,起先是把紙本書攜往國外,然後造紙術也逐漸外傳。

造紙術到公元7世紀初期(隋末唐初)開始東傳至朝鮮、日本;8世紀西傳入撒馬爾罕,就是後來的阿拉伯,接著又傳入巴格達;10世紀到大馬士革、開羅;11世紀傳入摩洛哥;13世紀傳入印度;14世紀到義大利,義大利很多城市都建了造紙廠,成為歐洲造紙術傳播的重要基地,從那裡再傳到德國、英國;16世紀傳入俄國、荷蘭;17世紀傳到英國;19世紀傳入加拿大。造紙的發明與傳播,使文字的載體成本得到了大幅度的下降,知識在平民中的普及得以實現,從而極大的推動了世界科技、經濟的發展。

針對企圖否定蔡倫是造紙術發明人,否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造紙的發明國的歪風,1990年8月18日至22日在比利時馬爾梅迪舉行的國際造紙歷史協會第20屆代表大會一致認定,蔡倫造紙術的偉大發明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是造紙的發明國。據洛陽市地方史志編委會石建厚同志考證。位於洛陽漢魏故城近郊的緱氏(今本魏書註:「紙氏」作「緱氏」,馬澗河流經緱氏那一段河流古時為「造紙河」,沿岸原有「造紙河碑刻」,借已失損。

❽ 摺扇是哪國人發明的

關於摺扇在我國出現的時間,可以肯定的僅是較團扇晚得多,具體時間目前尚無定論。
一種觀點認為出現於南北朝時期。《南齊書·劉祥傳》載:"司徒禇淵入朝,以腰扇障日。祥從側過,曰:'作如此舉止,羞面見人,扇障何益?'"《資治通鑒》卷135齊高帝建元二年"淵入朝以腰扇障日"元胡三省註:"腰扇佩之於腰,今謂之折疊扇。"清錢泳《履園叢話》卷3《考索·扇》中亦主此見。
一種觀點認為出現於唐代。明方以智《物理小識》卷8《器用·宮扇》:"折疊扇貢於東夷,永樂間盛行。……智按:孫面《韻》註:'搊(音同抽)扇。'則唐人已有矣。"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最早出現於北宋。明陸深《春風堂隨筆》(《說郛續》卷20):"今世所用折疊扇亦名聚頭扇,吾鄉張東海先生以為貢於東,永樂時始盛行中國。余見南宋以來詩詞詠聚扇者頗多。余收得楊妹子所寫絹扇面,摺痕尚存。東坡謂高麗白松扇展之廣尺餘,合之止兩指許,正今摺扇。蓋自北宋以有之。倭人亦制為泥金面、烏竹骨充貢。出自東,果然。"
腰扇即摺扇的說法可能是胡三省的想當然之辭,並沒有什麼根據。清桂馥《札朴》卷四《腰扇》條雲:"腰扇如腰鼓,謂中腰瘦減,異於團扇。"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腰扇》:"桂說是也。折疊之扇北宋時始傳入,南北朝時尚未有之。方以智《通雅》33《器用門》、梁玉繩《瞥記》7皆引宋人著作,論證北宋始有摺扇,舉證詳確。然梁氏又引胡氏之此注,以為摺扇'其來久矣',則非是。""腰扇"之名東漢已見,寫作"要扇",其物則先秦已有之。《淮南子·泛論》:"周人牆置翣(音同煞)。"東漢高誘註:"周人兼用棺槨,故牆設翣,狀如今要扇,畫文,插置棺車箱以為飾。"《國語·楚語下》:"屏攝之位,壇場之所。"三國吳韋昭註:"屏,屏風也。攝,形如今要扇,皆所以分別尊卑,為祭祀之位。"晉張敞《東宮舊事》(宛委山堂本《說郛》卷五十九):"皇太子初拜,供漆要扇,青竹扇各一。""漆要扇"即漆飾的要扇。從這些記述可知,腰扇是一種比較大的屏扇,因中腰收縮而得名,主要起標志或裝飾的作用,根本不是摺扇。
方以智的唐代說也是不可靠的。首先,他所說的"孫緬《韻》"實際上並不是唐代孫緬編的《唐韻》(《唐韻》至明已佚),而是宋人編的《廣韻》。其次,《廣韻·有韻》原文是這樣的:"搊,扇別名。"並沒有說"搊"是摺扇。方氏在《通雅》卷三十三《器用》中說:"《唐韻》有搊扇,殆亦摺扇之萌芽乎?"是一副猜測的口氣。方氏將"搊扇"連讀,顯然是錯誤的。《漢語大字典》在"搊"下雲:"一種扇子的名稱。即折疊扇。"《漢語大詞典》"搊扇"條釋為"即摺扇"。截以方氏之說為據,都是有問題的。即便搊是摺扇,那也只能證明北宋有摺扇,不能作為唐代有摺扇的證據。
出現於北宋的說法有明確的歷史記載,可以信從。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六《高麗國》:"(高麗國)使人每至中國,或用折疊扇為私覿(音同笛,相見意)物,其扇用鴉青紙為之,上畫本國豪貴,雜以婦人、鞍馬,或臨水,為金沙灘暨蓮荷花木水禽之類,點綴精巧,又以銀泥為雲氣月色之狀,極可愛,謂之倭扇,本出於倭國也。近歲尤秘惜(隱藏珍惜)典客者,蓋稀得之。"宋鄧椿《畫繼》卷十:"高麗松扇如板狀,其土人雲非松也,乃水柳木之皮,故柔膩可愛。其紋酷似松柏,故謂之松扇。東坡謂:'高麗白松扇理直而疏,析以為扇,如蜀中織棕櫚心,蓋水柳也。'又有用紙,而以琴光竹為柄,如市井中所制折疊扇者,但精緻非中國可及。展之廣尺三四,合之止兩指許,所畫多作士女乘車跨馬踏青拾翠之狀,又以金銀屑飾地面,及作雲漢星月人物,粗有形似,以其來遠摩擦故也。"又雲:"倭扇以松板兩指許砌疊,亦如折疊扇者,其柄以銅黶(音同燕,青銅色)錢環子、黃絲絛,甚精妙。"《宋史·日本傳》載:日僧喜因於端拱元年(988)來到宋朝,其供品中有:"金銀蒔繪扇筥(音同沮)一合,納繪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這些記載表明摺扇是北宋時期從高麗和日本傳入我國的。
至於摺扇的發源地,據學者們考證應是日本。摺扇原產何國?這是個頗有爭議的問題。明·陳霆《兩山墨談》卷十八雲:"宋元以前,中國未有摺扇之制。"因知摺扇原非中國之物。翻開最新版的《辭海》,"摺扇"條下有如下解釋:"一種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韌紙或綾絹做扇面的能折疊的扇子,也叫"折疊扇"。又因用時須撒開,成半規形,聚頭散尾,故又稱'撒扇'或'聚頭扇'。按這種扇出自朝鮮,宋時已入中國。"
高麗的繪畫摺扇始自北宋傳入我國無可置疑。高麗摺扇不僅形制奇特,而且工藝精巧,因此在中國倍受贊賞。然而,求證於文獻史料及考古發現,其歷史最早只能溯至北宋,而在同一時期,日本摺扇亦頻見於載籍。如《宋史·日本傳》所記,《宋朝事實類苑》載汴京相國寺出售日本旋風扇等等。於是就出現了這樣的問題:朝鮮和日本的摺扇,兩者是否具有涵淵關系?抑或是各自獨創而成的?
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圖畫見聞志》實際上已經交代得很清楚了:"謂之倭扇,本出於倭國也。"並注雲:"倭國乃日本國也。"
高麗摺扇既然"出於倭國",而又襲用"倭扇"之名,則日本摺扇的歷史自然比朝鮮摺扇更為久遠。這一推斷不僅有文獻可稽,而且還有考古實物可資印證。下面將專門探討這個問題。
從文獻記載看,日本的摺扇從材質可以分為板扇(檜扇)與紙扇(蝙蝠扇)兩種。檜扇的起源一般認為在平安時代(794-1192年),如最具權威的日本史學辭書《國史大辭典》(吉川弘文館)認為檜扇是"九世紀前後日本發明的。"又如著名語言學家松村明編的《大辭林》(三省堂)亦雲:"檜扇為日本在平安前期所獨創。"但是,近年在平城京遺址中發掘出數柄檜扇,從年代可考的伴出品類推,確定為公元747年前後的遺物。從而使檜扇的歷史上溯到了奈良時代(710-794年)。這一重要的考古發現,為摺扇的日本起源說提供了強有力的佐證。

檜扇由檜木、杉木等條形薄片疊合串結而成,一般使用5-8塊木片,若將木片增至3倍即稱"三重扇",增至5倍即稱"五重扇"。一般地說,木片越多越代表身份的高貴。木片首端用金屬物綴結,尾短以絲線、皮繩等串系,撒開時呈半規形,合攏時形似條木。
如前所述,檜扇創制於奈良時代,但關於其起源,卻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有人認為從朝笏蛻化而來,也有人主張發源於樂器的拍板,還有人認為是翳的變形。
拍板不僅厚實,而且兩塊成一雙,看不出與數片薄木片連綴而成的檜扇有什麼淵源關系;翳是一種用羽毛作成的華蓋,與啟閉自如的檜扇相去甚遠;朝笏是古代大臣拜朝時手中所執的、用象牙、玉石或竹木製成的狹長板子,被用來指畫及記事,倒是與檜扇有些相似之處。
然而,平安時代的貴族往往手執朝笏懷藏檜扇,如果檜扇是從朝笏演化而來,並繼承了朝笏的記事功能,便絕無必要兩者並攜。著名扇史專家中村清兄對此做過詳盡的精闢論述:
"先看檜扇的用途:公卿的檜扇與男子的檜扇原本是白板一塊,必要時才在板面上略記公務要項,此俗由來已久;又持笏之公卿,往往同時將檜扇與疊紙(按:用於記事的備用紙條)藏入懷中,此為朝官之規矩。
"再從形態分析:檜扇之片片薄板形似朝笏,但是平安初期的笏形,大概與襲藏於河內道明寺天神社的菅公笏相仿,所以與檜扇相去頗遠。奈良時代的朝笏,以東大寺正倉院實物觀之,亦與檜扇的板形不太一樣。
"笏扇並攜既然成為慣例,那麼檜扇如源出朝笏,便相當於重復持笏了,這顯然講不通。假若朝笏的功能在於記事,或為了在朝笏的壓紙(按:付箋)上記事,那麼,沒有必要既持笏又攜扇,因為檜扇足以具備朝笏的功能。那麼,為何要屋上架屋般地身攜笏扇兩物呢?檜扇是捲入備用的疊紙中秘匿懷中的,這說明檜扇與朝笏具有不同的起源及用途。可以斷定,朝笏原來不是用以記事之物,而是顯示持有者身份的威儀之器;同時,檜扇的原形當是記事錄物的工具,這些筆記僅供私用,所以才藏匿懷中。"
中村清兄從形制著眼,認為檜扇與朝笏粗看近似而實不相同,並從用途推斷朝笏為威儀公器,檜扇屬記事私具。同時卻指出"公卿所持檜扇之大小與形狀,與奈良時代的木簡極為酷似。"
檜扇不僅形制酷似疊合木簡,其記事之用途抑或與木簡有很深的關聯。我們注意到,最早的檜扇實物是在平城京遺址中發掘出來的,其扇骨的形狀、尺寸及墨書與大量伴出的木簡極其相似。
"簡"是最早的文字載體之一,按材質分為木簡和竹簡。王充《論衡·量知》雲:"截竹為簡,破以為牒。加筆墨之跡,乃成文字。大者如經,小者為傳記。斷木為槧,片之為板,刀加刮削,乃成奏牘。"在中國,木簡作為常用的載籍形式大致迄於兩漢之朝,其後漸為帛書及紙所取代;然而在日本,木簡一直延用至平安時代的初期。
木簡的書寫空間有限,往往是數枚連記一事,為了避免前後錯亂,將其依序編綴,便成了"冊"。《說文》:"冊(中略)象其札,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札即簡之意。現存平安時代的檜扇,木片上方之一側相綴,下方則中間開孔穿索,其形頗似"冊"字之古體。從形制上看,檜扇或是從簡冊衍變而來的,如這一推斷得到證實,那麼檜扇的記事功能,也應該是木簡的遺緒。
檜扇與簡冊的涵源關系,還可以從詞源上找到佐證。檜扇日語讀若"ひあくぎ",有人主張是"日招"或"靈招禱"之意。但是,"あふぎ"與"おうぎ"發音有異,意思也不同,孤上述解釋顯然過於牽強附會。中村清兄將"あふぎ"釋作"仰木",並以地名"仰木"讀做"あふぎ"為證。日本木簡的內容,大抵為奏聞上官、仰求下知之類。木簡之意既在"仰字",仰木或即木簡之意,"ひあくぎ"便可釋作"檜木簡"。
如上所述,檜扇很可能是從簡冊演化而來的,木簡和簡冊雖然都是中國的發明,但將其改造成別具風格、性能優越的扇子,卻不能不歸功於日本人的刻意創新了。

在日本歷史上,檜扇是公卿朝服的必備之品,"《芳抄》"雲:"公卿宿老之人,束帶之時,無論夏冬皆持檜扇,直衣之時猶執之。"意即平安貴族即使著便服時,猶執檜扇以重身份。由於檜扇成為儀禮佩飾,逐漸失去了驅暑招風的實用功能,因而被稱為"冬扇"。
檜扇的種類很多,以華麗的緘絲編綴的檜扇,往往是男女求愛的信物;而在莊重的場合,天皇和皇太子執蘇芳染的赤檜扇,公卿百寮則用白檜扇;還有一種薰香檜扇,據說只限於德高望重的長老使用。
與檜扇的威儀功能相對,蝙蝠扇別名"夏扇",是一種輕巧實用的招涼之具,亦是傳承至今的摺扇的祖型。這種扇子在明代作為貢品大量流入中國,最終取代了傳統的團扇,占據群扇之王的寶座。
蝙蝠扇以竹片、木片、鯨須、鐵片等為骨,單麵糊以紙張、綾羅等,故又有"紙扇"之稱。平安時代的蝙蝠扇,扇骨僅為數根,到了鐮倉時代增至10根,室町時代為12根,扇骨由疏而密,裝飾也愈趨精巧豪華。
關於蝙蝠扇的起源,傳說在神功皇後治世時,丹波的豐丸大人從蝙蝠的手翼獲得啟示,遂仿其形狀創制此扇。蝙蝠的手翼展開時呈扇形,中有5根指骨,由薄薄的翼膜相連,存世的早期5骨蝙蝠扇,可謂與此惟妙惟肖。據明人鄭舜功所著《日本一鑒》考證,日本扇是從蝙蝠形體得到啟示而創制的。早期傳入中國的日本扇,多以鴉青紙做扇面,不僅扇體構造,甚至連扇面顏色也與蝙蝠近似。
據另一種說法,後三條天皇(1068-1072年在位)令工匠修理破損的檜扇,工匠發現扇骨尾端的綴線易斷,便在單麵糊上紙絹,於是創制了蝙蝠扇的雛形。中村清兄否定這種傳說的可靠性,指出檜扇與蝙蝠扇的扇骨構造不同,很可能先有了紙扇,工匠才想到上述檜扇的廢物再生之法。
考慮到檜扇的命名取之於素材,那麼蝙蝠扇的詞源也不妨從這方面著眼考察。蝙蝠扇日語讀作"かわふり"或"かわほり",有人釋作"貼皮"。但"皮"的含義略顯含糊,不能確切表達貼面所用的素材。蝙蝠扇一名紙扇,其貼材主要為紙無疑。依此聯想,"かわほり"或為"かみほり"之音轉。其音轉過程當為かみほり(紙貼)-かわほり-こうもり(蝙蝠)。此外,蝙蝠與"遍福"諧音,在中國被視作吉祥動物,此一習俗也傳到了朝鮮和日本。以蝙蝠命名紙扇,不僅取其形似,更含有祝福的意思。
蝙蝠扇的起源恐怕不會早於檜扇,但也絕對不遲於平安中期。檜扇蛻化於簡冊,而蝙蝠扇很可能從檜扇中派生出來。既然平安時代的公卿有在朝笏上貼紙記事之習慣,那麼出於同一目的,如果在檜扇上貼上備用的疊紙,那就是一把紙扇的祖型。前文已提及,當時公卿將檜扇與疊紙同置懷中,因而兩者的結合有其必然性。這僅僅是一種推斷。但檜扇與蝙蝠扇均具有卷舒自如的特點,同為日本人發明創造,就其形制而言兩者的起源不太可能毫無關聯。
蝙蝠扇一問世,作為實用的驅暑招涼的用具很快得到世人的青睞。而檜扇由於實用功能逐漸退化,最終成為一種象徵性的擺設,蝙蝠扇遂獨行天下。
查稽平安時代的文獻,蝙蝠扇一詞始見於東大寺僧的送宋牒狀中,時在日本永延二年,北宋端拱元年(988)。蝙蝠扇的早期遺品,有嚴島神社襲藏的5骨扇,據傳為高倉天皇(1168-1180在位)的愛物,明治年間被指定為日本國寶。

在源順撰於10世紀末的《和名類聚抄》中,"扇(和名阿不岐)"與"團扇(和名宇知波)"並列見錄,這表明平安中期的日本人已經明確意識到倭扇(おふぎ)與唐扇(うちわ)的差異。在中國文獻中,標注"倭扇"讀音的"黃旗(《武備志》)、昂季(《使琉球錄》)、"枉其(《音韻字海》)、"倭機(琉球國志略))"等,無疑都是日語"おふぎ"的音譯。
中國人很早就注意到日本扇卷舒自如的特點,為其取了一些頗為形象的名稱,如"摺扇(《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折疊扇(《圖畫見聞錄》)"、"摺子扇(《大明會典》)"、"聚扇(《癸辛雜識·續集》)"、"聚頭扇(《蓬窗續話》)"、"撒扇(《杖扇新錄》)"等等。
那麼,日本摺扇究竟於何時傳入中國?明人陳霆在《兩山墨談》中稱:"宋元以前,中國未有摺扇之制。"同為明人的陸琛在《春風堂隨筆》中則明言為北宋年間:"今世所用折疊扇,亦名聚頭扇。我鄉張東海先生以為貢於東夷,永樂間始盛行於中國。(中略)蓋自北宋有之。"
陸琛的這段推論,可以從多種文獻中獲得佐證。首先是《宋史·日本傳》所載的日僧牒狀。此僧於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攜徒6人入宋,獻日本史籍《職員令》、《年代記》及中國佚書鄭玄注《孝經》1卷、越王貞撰《孝經新義》第15卷,令朝野之士為之驚嘆。宋雍熙三年(986年),他搭乘宋人鄭仁德的商舶,滿載太宗所賜的蜀版《大藏經》5048卷及釋迦等身立像、十六羅漢畫像等,意氣風發地踏上歸途。熟年後,他遣弟子嘉因、祁乾等人,向宋太宗上表稱謝,並獻寶物多種,據《宋史·日本傳》所錄禮單,其中包括"金銀蒔繪扇筥一合,納繪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謝表署"永延二年歲次戊子二月八日",據此推斷日本摺扇始傳中國不晚於北宋端拱元年(988)。
其次是宋·江少虞的《宋朝事實類苑》(一名《皇朝類苑》)卷60"日本扇"條,稱北宋熙寧(1068-1077)末年,汴京相國寺有售日本扇,大概是物以稀為貴,價格昂貴驚人;"熙寧末,余游相國寺,見賣日本國扇者(中略)索價絕高,余時苦貧,無以置之,每以為恨。其後再訪都市,不復有矣。"
最後是北宋詩人蘇軾的《楊主簿日本扇》一詩:
"扇從日本來,風非日本風。
風非扇中出,問風本何從?
風亦不自知,當復問大空。
空若是風穴,既自與物同。
同物豈空性,是物非風宗。
但執日本扇,風來自無窮。"
通過以上的幾種文獻,可以肯定日本摺扇在北宋已經傳入中國。《宋史·日本傳》中關於檜扇的記載尤其值得重視,因為明代作為貢品大量流入中國的幾乎全是蝙蝠扇,而檜扇西漸的史料卻鮮有記錄。

根據上述資料可以得出摺扇應該是日本人發明的

❾ 摺扇是哪個國家發明的最早起源於哪裡

記得古裝劇裡面常有古代人拿著扇子,那種扇子就是今天我們要講的摺扇了。小編一直認為那種摺扇是一種很有文化氣息的東西,記得拿著那種扇子的人都是古代的翩翩書生,總之拿著那種摺扇,就有一種整個人很有氣度的感覺。可是,摺扇到底是起源於哪裡,這一點確是眾說紛紜,一直沒有個定論。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摺扇都有哪些來源。


源於西漢說

馮躍利書心經摺扇《漢書》記載:"然敞無威儀,時罷朝會,過走馬章台街,自以便面駙馬。"有人據此推斷,便面是摺扇。理由是"駙馬"是揚鞭抽打馬,所以才要合攏摺扇才能趕馬。另一說"駙馬"是輕撫、輕拍。《史記·吳王濞列傳》:"因駙其背"。《三國·魏書·武帝紀》:"駙手歡笑"。唐代人顏師古為之作注:"便面,所以障面,蓋之類也。不欲見人,自以障面,則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今沙門所持竹扇,上褒平而下圓,即古之便面也。"所以,這里的"便面"不是摺扇,是種上方下半圓的竹扇,直到唐朝僧人依舊在使用。


源於東晉說

《扇子趣話》、《扇子的源與流》等書中認為扇子在東晉已經產生。其主要證據源於《晉書》卷二十九《文苑·袁宏》中,謝安取扇贈袁宏,袁宏答道:"輒當奉揚仁風,慰彼黎庶。"由於後來摺扇又有"仁風"的雅稱,所以有人認為此處謝安所贈即為摺扇。但是,這從文中並沒有充分的證據可以證明此處所贈為摺扇。且魏晉時期,清淡之士盛行執麈(zhǔ)尾(一種扇子)談玄論道。《二十二史札記》雲:"六朝人清淡比用麈(zhǔ)尾。"並且,《三國志》和《晉書》中並沒有關於摺扇的記述。


源於南齊說

《蕉窗話扇》中寫:"折疊扇通稱摺扇,古名聚頭扇,又有稱為聚骨扇者,始於北宋,其濫觴則遠在南齊。《南齊書》:'褚淵以腰扇鄣日',《通鑒注》雲:'腰扇即折疊扇'。不過那時還不流行。到了北宋,'如市井中所制折疊扇……展之廣尺三四,合之止兩指許',市井有制,說明它已不是少數人專用的了。"


關於摺扇的來源至今也沒有一個准確的結論,但是,摺扇是有一定中國特色的一種代表作品,古人把山水畫,詩歌寫在摺扇上,使摺扇內容更為豐富。據說,如果現在還有古代的著名詩畫家在上創作的扇子,現在肯定是價值連城啊。保存下的摺扇也都見證了時代的發展,這些摺扇上面的內容也可以反應出當時社會的風俗習慣和文化特色。

閱讀全文

與依折麥布是哪國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