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光鏡發明與

光鏡發明與

發布時間:2021-06-19 16:05:59

❶ 在光學顯微鏡發明後科學家又相繼發明了更先進的什麼和什麼

答案:在光學抄顯襲微鏡發明後科學家又相繼發明了更先進的(電子顯微鏡)和(掃描隧道顯微鏡)
1665年,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發明光學顯微鏡
1938年,德國工程師Max Knoll和Ernst Ruska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透射電子顯微鏡(TEM)。1952年,英國工程師Charles Oatley製造出了第一台掃描電子顯微鏡(SEM)。
1983年,IBM公司蘇黎世實驗室的兩位科學家Gerd Binnig和Heinrich Rohrer發明了所謂的掃描隧道顯微鏡(STM)。

❷ 眼鏡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1268年,羅吉爾·培根最早記錄了用於光學目的的透鏡。在歐洲,最早的眼鏡出現在義大利,由專Alessandro di Spina of Florence引入屬,最早有眼鏡的畫像《Hugh of Provence》是Tommaso da Modena於1352年繪制的。

據說是一位名叫阿爾馬托的光學家和一位生活在比薩市的義大利人斯皮納發明的。

(2)光鏡發明與擴展閱讀

眼鏡由鏡片、鏡架組成。分近視眼鏡、遠視眼鏡、老花鏡及散光眼鏡、平光眼鏡、電腦護目鏡、護目鏡、泳鏡、夜視鏡、電競游戲護目鏡、電競護目鏡、風鏡、墨鏡、玩具眼鏡、太陽眼鏡15種。亦有特製眼鏡供觀看3D立體影像或虛擬真實影像。

眼鏡的其他種類包括護目鏡,太陽鏡,游泳鏡等,為眼睛提供各種保護。現代的眼鏡,通常在鏡片中間設有鼻托,及在左右兩臂擱在耳朵上的位置設有軟墊。愛美或不習慣佩戴眼鏡的人,可以選擇以隱形眼鏡矯正視力。雖然近年隱形眼鏡及激光矯視手術越來越普及,但佩戴眼鏡仍然是安全有效的矯正視力工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眼鏡

❸ 偏光鏡是哪年發明出來的

偏光鏡是根據光線的偏振原理製造的鏡片,用來排除和濾除光束中的散射光線,使光線能於正軌之透光軸投入眼睛視覺影像,使視野清晰自然。多用於太陽鏡和照相機鏡頭。

❹ 光學顯微鏡是誰發明的它的原理是什麼主要應用於哪些領域

可以說是伽利略。

早在公元前一世紀,人們就已發現通過球形透明物體去觀察微小物體時,可以使其放大成像。後來逐漸對球形玻璃表面能使物體放大成像的規律有了認識。1590年,荷蘭和義大利的眼鏡製造者已經造出類似顯微鏡的放大儀器。1610年前後,義大利的伽利略和德國的開普勒在研究望遠鏡的同時,改變物鏡和目鏡之間的距離,得出合理的顯微鏡光路結構,當時的光學工匠遂紛紛從事顯微鏡的製造、推廣和改進。

醫院是顯微鏡的最大應用場所,主要用來檢查患者的體液變化、入侵人體的病菌、細胞組織結構的變化等等信息,為醫生提供製定治療方案的參考依據和驗證手段,在基因工程、顯微外科手術中,顯微鏡更是醫生必備的工具;農業方面,育種、病蟲害防治等工作離不開顯微鏡的幫助;工業生產中,精細零件的加工檢測和裝配調整、材料性能的研究是顯微鏡可以的顯身手的地方;刑偵人員常常依靠顯微鏡來分析各種微觀的罪跡,作為確定真凶的重要手段;環保部門檢測各種固體污染物時也得助顯微鏡;地礦工程師和文物考古工作者藉助顯微鏡所發現的蛛絲馬跡可以判斷深埋地下的礦藏或推斷出塵封的歷史真像;甚至人們的日常生活也離不開顯微鏡,如美容美發行業,能用顯微鏡對皮膚、發質等進行檢測,當能獲得最佳的效果。可見顯微鏡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結合得是多麼的緊密。

本篇由小編進行網路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人,本人會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❺ 關於愛迪生發明鏡與光資料有那些

在人的生命長河中,可以做很多事情,如果珍惜這一生的時間,當你將要離開人世的時侯,就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後悔。發明家愛迪生就是這樣一個無怨無悔的人。他說過;有來世也好,沒有來世也無所謂,反正我已經在我的一生里盡了我最大的努力。是的,他以84年的漫漫人生,為人類奉獻出全部的心力,使我們的世界充滿光明;舒適和快樂。
小學時代被認為是低能兒的愛迪生,長大後竟對人類的文明有如此大的貢獻,像電燈,電話,電車,留聲機,電影,收音機等一千多種發明,完全是憑著他的超人的研究精神,持之以恆的決心,以及不屈不撓的努力而取得的。
可以想像,一千多種發明,需要多麼大的毅力啊!而我們的愛迪生卻知難而進,從來沒有退縮過,他用大無畏的精神克服了所有的困難。
了解愛迪生的事跡的人一定都知道,他的一生幾乎全部獻給了人類的發明事業,他每天都在發明都想著發明,因為他知道,這是他的工作他必須去做,他把為人類創造幸福作為自己最大的快樂,而比較我們現在的有些人,整天無所事事,虛度光陰,讓寶貴的時間從自己的手上一點點消失掉,以至醒悟時後悔莫及。
當然,愛迪生的發明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在發明電燈選擇燈絲材料時,經他篩選的礦物,金屬的餓種類就達到一千六百多種。因為找不到合適的燈絲材料,使得燈泡不能維持一定的時間的光亮,導致許多人批評和攻擊愛迪生,甚至罵他是"幻想家""騙子""傻瓜"等,愛迪生自己也確實受到了很大的打擊,然而,他憑著對科學的熱愛,並沒有被此打倒,他重拾信心,繼續研究電燈的製作,經過13個月不曾間斷的實驗,在排除礦物,金屬物質的同時,另劈思路,選用各種纖維,如紙,線,植物的皮及他能想到的約六千多種礦物,經過加工,最終在日本找到了最合適的燈絲產品——竹子。經過一次次的實驗最後,他成功了。
「有恆為成功之本」,其實單從他醫生的研究過程來看,我們就跟應該相信這句話的准確性了。正是因為有了恆心,所以才有了他事業上的成功,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光明。
以上示例告訴我們,不管作什麼都要堅持不懈的努力,遇到困難時不能被打倒,而是要堅定起一個目標振作起來,從哪跌倒就應該從哪爬起來,只有這樣才不是懦者的表現。我們應該和愛迪生一樣,對未來充滿信心。
愛迪生的一生讓我們知道,在倡導科學進步的社會里,凡是有志之士,他的機會必定是均等的。這就是愛迪生留給後世的精神遺產,他以親身的經歷告訴少年朋友,不但要有科學創新的勇氣,也要有勇敢進取的精神,然後憑著自己的自信,像他那樣努力,就一定能達到理想的目標。

❻ 光學顯微鏡的發明者

電子顯微鏡:(electron microscope,EM)

1.原理:

(1)電子顯微鏡不使用可見光,而是利用電子束穿透標本來聚焦。

(2)顯微鏡的解析度和其所使用的放射線波長成反比:電子束的波長遠比可見光的波長短得多→現代電子顯微鏡解析度可達0.2nm(為光學顯微鏡的1000倍以上)

2.種類:

(1)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

jTEM用於研究細胞內部的超顯微構造

kTEM的電子束要能穿透切成薄片的標本

lTEM用可以彎曲帶電電子拋射軌道的電磁時來當作透鏡→用於聚焦和放大

m利用重金屬元素將細胞特定部位染色→加強影像的對比

n影像最後被投射於螢幕上供觀察和拍照

(2)掃描是電子顯微鏡:(SEM)

jSEM特別適用於研究標本表面的細微構造

k標本表面先鍍上一薄薄的一層黃金

l利用電子束掃描標本表面→電子束激發了標本表面的電子→被激發的電子被聚集後再聚焦於螢幕上(顯現標本表面的形態)

mSEM的景深很深→可供顯示三度空間的形態

3.缺點:

(1)先前用來處理標本的化學或物理方法→會殺死細胞

(2)顯微照片上會出現一些活細胞所沒有的添加物

❼ 眼鏡是誰發明的

13世紀中期,英國學者培根看到許多人因視力不好,不能看清書上的文字,就想發明一種工具來幫助人們提高視力。為此,他想了很多辦法,做了不少試驗,但都沒有成功。

一天雨後,培根來到花園散步,看到蜘蛛網上沾了不少雨珠,他發現透過雨珠看樹葉,葉脈放大了不少,連樹葉上細細的毛都能看得見。

他看到這個現象,高興極了。 培根立即跑回家中,翻箱倒櫃,找到了一顆玻璃球。但透過玻璃球,看書上的文字,還是模糊不清。他又找來一塊金剛石與錘子,將玻璃割出一塊,拿著這塊玻璃片靠近書一看,文字果然放大了。試驗成功了,培根欣喜若狂。

後來他又找來一塊木片,挖出一個圓洞,將玻璃球片裝上去,再安上一根柄,便於手拿,這樣人們閱讀寫字就方便多了。 這種鏡片後來經過不斷改進,成了現在人們戴的眼鏡。光矯正視力的就有青少年用的近視鏡與老年人戴的老花鏡,還有其他各種用途的眼鏡,人們學習、工作就更方便了。

美國發明家本傑明·富蘭克林最早發明了近視眼鏡

美國發明家本傑明·富蘭克林,身患近視和遠視,1784年發明了遠近視兩用眼鏡;

1825年,英國天文學家喬治艾利發明了能矯正散光的眼鏡。

有人認為,中國人在2000年前就發明了眼鏡,我國在明朝中期就出現了眼鏡。明萬曆田藝蘅在《留青日札》卷二《叆叇》條雲:「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細書,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信明。中用綾絹聯之,縛於腦後,人皆不識,舉以問余。余曰:此叆叇也。」這時的叆叇即最初的叫法。

(7)光鏡發明與擴展閱讀

眼鏡是鑲嵌在框架內的透鏡鏡片,戴在眼睛前方,以改善視力、保護眼睛或作裝飾用途。鏡可矯正多種視力問題,包括近視、遠視、散光、老花或斜視等。

眼鏡由鏡片、鏡架組成。分近視眼鏡、遠視眼鏡、老花眼鏡及散光眼鏡四種。亦有特製眼鏡供觀看3D立體影像或虛擬真實影像。眼鏡的其他種類包括護目鏡,太陽鏡,游泳鏡等,為眼睛提供各種保護。現代的眼鏡,通常在鏡片中間設有鼻托,及在左右兩臂擱在耳朵上的位置設有軟墊。愛美或不習慣佩戴眼鏡的人,可以選擇以隱形眼鏡矯正視力。雖然近年隱形眼鏡及激光矯視手術越來越普及,但眼鏡仍然是最普遍的矯正視力工具。

❽ 第一台光學顯微鏡是誰發明的

可以說是伽利略。
早在公元前一世紀,人們就已發現通過球形透明物體去觀察微小物體時,可以使其放大成像。後來逐漸對球形玻璃表面能使物體放大成像的規律有了認識。1590年,荷蘭和義大利的眼鏡製造者已經造出類似顯微鏡的放大儀器。1610年前後,義大利的伽利略和德國的開普勒在研究望遠鏡的同時,改變物鏡和目鏡之間的距離,得出合理的顯微鏡光路結構,當時的光學工匠遂紛紛從事顯微鏡的製造、推廣和改進。
17世紀中葉,英國的羅伯特。胡克和荷蘭的列文.虎克,都對顯微鏡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1665年前後,胡克在顯微鏡中加入粗動和微動調焦機構、照明系統和承載標本片的工作台。這些部件經過不斷改進,成為現代顯微鏡的基本組成部分。1673~1677年期間,列文虎克製成單組元放大鏡式的高倍顯微鏡。

❾ 誰發明了顯微鏡

最早的顯微鏡是世紀末期在荷蘭製造出來的。發明者是亞斯·詹森,荷蘭眼鏡商,或者另一位荷蘭科學家漢斯·利珀希,他們用兩片透鏡製作了簡易的顯微鏡,但並沒有用這些儀器做過任何重要的觀察。

1931年,恩斯特·魯斯卡通過研製電子顯微鏡。這使得科學家能觀察到像百萬分之一毫米那樣小的物體。1986年他被授予諾貝爾獎。

顯微鏡是人類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物之一。在發明出來之前,人類關於周圍世界的觀念局限在用肉眼,或者靠手持透鏡幫助肉眼所看到的東西。

(9)光鏡發明與擴展閱讀:

顯微鏡的分類:

1、偏光顯微鏡

偏光顯微鏡(Polarizing microscope)是用於研究所謂透明與不透明各向異性材料的一種顯微鏡,在地質學等理工科專業中有重要應用。

2、光學顯微鏡

通常皆由光學部分、照明部分和機械部分組成。無疑光學部分是最為關鍵的,它由目鏡和物鏡組成。早於1590年,荷蘭和義大利的眼鏡製造者已經造出類似顯微鏡的放大儀器。

3、攜帶型顯微鏡

攜帶型顯微鏡,主要是近幾年發展出來的數碼顯微鏡與視頻顯微鏡系列的延伸。

4、數碼顯微鏡

數碼顯微鏡是將精銳的光學顯微鏡技術、先進的光電轉換技術、液晶屏幕技術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而開發研製成功的一項高科技產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顯微鏡

❿ 顯微鏡的發明與發展

人類很早以前就有探索微觀世界奧秘的要求,但是苦於沒有理想的工具和手段。1675年荷蘭生物學家列文虎克用顯微鏡發現了十分微小的原生動物和紅血球,甚至用顯微鏡研究動物的受精作用。列文虎克掌握了很高的磨製鏡片的技藝,製成了當時世界上最精緻的可以放大270倍的顯微鏡。以後幾百年來,人們一直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微觀和探索眼睛看不到的世界,但是由於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只能達到光波的半波長左右,這樣人類的探索受到了限制。進人20世紀,光電子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1933年德國人製成了第一台電子顯微鏡後,幾十年來,又有許多新型的顯微鏡問世,比如,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就是一種比較先進的現代儀器。))

很早以前,人們就知道某些光學裝置能夠「放大」物體。比如在《墨經》裡面就記載了能放大物體的凹面鏡。至於凸透鏡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可能已經無法考證。凸透鏡——有的時候人們把它稱為「放大鏡」——能夠聚焦太陽光,也能讓你看到放大後的物體,這是因為凸透鏡能夠把光線偏折。你通過凸透鏡看到的其實是一種幻覺,嚴格的說,叫做虛像。當物體發出的光通過凸透鏡的時候,光線會以特定的方式偏折。當我們看到那些光線的時候,或不自覺地認為它們仍然是沿筆直的路線傳播。結果,物體就會看上去比原來大。

單個凸透鏡能夠把物體放大幾十倍,這遠遠不足以讓我們看清某些物體的細節。公元13世紀,出現了為視力不濟的人准備的眼鏡——一種玻璃製造的透鏡片。隨著籠罩歐洲一千年的黑暗消失,各種新的發明紛紛涌現出來,顯微鏡(microscope)就是其中的一個。大約在16世紀末,荷蘭的眼鏡商詹森 (Zaccharias Janssen)和他的兒子把幾塊鏡片放進了一個圓筒中,結果發現通過圓筒看到附近的物體出奇的大,這就是現在的顯微鏡和望遠鏡的前身。
詹森製造的是第一台復合式顯微鏡。使用兩個凸透鏡,一個凸透鏡把另外一個所成的像進一步放大,這就是復合式顯微鏡的基本原理。如果兩個凸透鏡一個能放大10倍,另一個能放大20倍,那麼整個鏡片組合的的放大倍數就是10*20=200倍。

1665年,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人們可能更熟悉他的另一個發現:胡克定律)用他的顯微鏡觀察軟木切片的時候,驚奇的發現其中存在著一個一個「單元」結構。胡克把它們稱作「細胞」。不過,詹森時代的復合式顯微鏡並沒有真正顯示出它的威力,它們的放大倍數低得可憐。荷蘭人安東尼•馮•列文虎克(Anthony Von Leeuwenhoek ,1632-1723)製造的顯微鏡讓人們大開眼界。列文虎克自幼學習磨製眼鏡片的技術,熱衷於製造顯微鏡。他製造的顯微鏡其實就是一片凸透鏡,而不是復合式顯微鏡。不過,由於他的技藝精湛,磨製的單片顯微鏡的放大倍數將近300倍,超過了以往任何一種顯微鏡。

當列文虎克把他的顯微鏡對准一滴雨水的時候,他驚奇的發現了其中令人驚嘆的小小世界:無數的微生物游曳於其中。他把這個發現報告給了英國皇家學會,引起了一陣轟動。人們有時候把列文虎克稱為「顯微鏡之父」,嚴格的說,這不太正確。列文虎克沒有發明第一個復合式顯微鏡,他的成就是製造出了高質量的凸透鏡鏡頭。

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中,復合式顯微鏡得到了充分的完善,例如人們發明了能夠消除色差(當不同波長的光線通過透鏡的時候,它們折射的方向略有不同,這導致了成像質量的下降)和其他光學誤差的透鏡組。與19世紀的顯微鏡相比,現在我們使用的普通光學顯微鏡基本上沒有什麼改進。原因很簡單:光學顯微鏡已經達到了解析度的極限。

如果僅僅在紙上畫圖,你自然能夠「製造」出任意放大倍數的顯微鏡。但是光的波動性將毀掉你完美的發明。即使消除掉透鏡形狀的缺陷,任何光學儀器仍然無法完美的成像。人們花了很長時間才發現,光在通過顯微鏡的時候要發生衍射——簡單的說,物體上的一個點在成像的時候不會是一個點,而是一個衍射光斑。如果兩個衍射光斑*得太近,你就沒法把它們分辨開來。顯微鏡的放大倍數再高也無濟於事了。對於使用可見光作為光源的顯微鏡,它的解析度極限是0.2微米。任何小於0.2微米的結構都沒法識別出來。

提高顯微鏡解析度的途徑之一就是設法減小光的波長,或者,用電子束來代替光。根據德布羅意的物質波理論,運動的電子具有波動性,而且速度越快,它的「波長」就越短。如果能把電子的速度加到足夠高,並且匯聚它,就有可能用來放大物體。
1938年,德國工程師Max Knoll和Ernst Ruska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透射電子顯微鏡(TEM)。1952年,英國工程師Charles Oatley製造出了第一台掃描電子顯微鏡(SEM)。電子顯微鏡是20世紀最重要的發明之一。由於電子的速度可以加到很高,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可以達到納米級(10-9m)。很多在可見光下看不見的物體——例如病毒——在電子顯微鏡下現出了原形。

用電子代替光,這或許是一個反常規的主意。但是還有更令人吃驚的。1983年,IBM公司蘇黎世實驗室的兩位科學家Gerd Binnig和Heinrich Rohrer發明了所謂的掃描隧道顯微鏡(STM)。這種顯微鏡比電子顯微鏡更激進,它完全失去了傳統顯微鏡的概念。

很顯然,你不能直接「看到」原子。因為原子與宏觀物質不同,它不是光滑的、滴溜亂轉的削球,更不是達•芬奇繪畫時候所用的模型。掃描隧道顯微鏡依*所謂的「隧道效應」工作。如果舍棄復雜的公式和術語,這個工作原理其實很容易理解。隧道掃描顯微鏡沒有鏡頭,它使用一根探針。探針和物體之間加上電壓。如果探針距離物體表面很近——大約在納米級的距離上——隧道效應就會起作用。電子會穿過物體與探針之間的空隙,形成一股微弱的電流。如果探針與物體的距離發生變化,這股電流也會相應的改變。這樣,通過測量電流我們就能知道物體表面的形狀,解析度可以達到單個原子的級別。

因為這項奇妙的發明,Binnig和Rohrer獲得了198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年還有一個人分享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那就是電子顯微鏡的發明者Ruska。
據說,幾百年前列文虎克把他製作顯微鏡的技術視為秘密。今天,顯微鏡——至少是光學顯微鏡——已經成了一種非常普通的工具,讓我們了解這個小小的大千世界。

閱讀全文

與光鏡發明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