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與震驚全國的一起間諜案:封鎖長江計劃泄密案的相關內容是什麼
在溫泉招待所的諜報網布設完畢後,南造雲子又回到上海活動了一段時間。1937年7月中旬,淞滬會戰爆發前,南造雲子化裝成中國銀行的職員,帶了兩名助手,混在滬寧列車的難民群中潛入南京,四處活動。她很快利用起舊日的關系,和國民黨行政院主任秘書黃浚、外交部的副科長黃晟(黃浚之子)搭上了關系,引發了當時震驚全國的一起間諜案:封鎖長江計劃泄密案。
2. 關於九江鎖江樓的傳說故事
位於長江之濱,九江市東北隅,傲然屹立,高聳藍天,瀟灑古樸,偉岸氣昂,塔影鎖江,風雅微妙。塔高35米,造就七層,六面錐狀,青磚砌身,石鑿拱頂,宛如撐天大柱突兀江畔。塔內原有木梯,沿梯盤上,登臨頂端,極目環顧,北瞰遠山渺黛,南視古城幽雅,仰觀藍空蔚媚,俯看碧江波粼,正如當年懸掛在此對聯所雲:「百荻波光當岸繞,黃梅山色過江來。」是為潯陽十景之一。此處原系一回龍磯,江岸突起躍出江面30餘米,流水至此漩轉激湍,常有行船在此處遭難。明萬曆十三年,九江郡守吳秀等籌集民間款項,匯集高師名匠,修鎖江樓和鎖江樓寶塔於石磯上,並鑄鐵牛四條護衛,為的是鎮鎖蛟龍,消災免患,永保太平,與配閣、軒組成一體,相映異彩。塔內底層東面牆上嵌有明代碑記一塊。所謂鎖江樓、鎖江樓寶塔顧名思義,是為鎖住不馴服的江水。另鎖江塔一度又以磯名,稱回龍塔。頭上風雲變幻,腳下波濤翻騰,由於歷經四百年變遷,江岸崩潰,樓毀、牛沉、閣倒。
3. 隋唐時被稱為「金鐧鎖長江」的將領是誰
這是小說中對秦叔寶的父親秦彝的兩種說法之一。由於《說唐》和《隋唐演義》等相關古典小說的成書過程比較復雜,是由民間故事匯總而成的,因此流傳出了不同的版本。比如關於秦彝的身份,就有兩種版本:
北齊濟州城的守將,人稱金鐧鎮濟州,在北周滅北齊的時候,由於叛徒高阿古的出賣,被北周的大將楊林(後來的隋朝靠山王)所殺。其父秦旭也是北齊的武將,在保護北齊皇帝的時候陣亡。秦叔寶在寧夫人和家人秦安的帶領下躲到了斑鳩鎮,遇見了程咬金一家。
陳朝的伏擄大將軍,人稱金鐧鎖長江。隋朝滅陳的時候,韓擒虎、賀若弼進攻金陵石頭城,秦彝向陳後主求救,但陳後主忙著和張、孔二妃飲酒,不曾發兵救援。秦彝不敵韓、賀二人聯手,城破被迫撤退,被楊林截殺,秦叔寶和寧夫人流落到山東歷城,遇見了程咬金一家。
4. 千尋鐵鎖沉江底是什麼史時
西塞山懷古 (唐)劉禹錫
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折疊編輯本段注釋譯文
折疊詞句注釋
⑴西塞山:位於今湖北省黃石市,又名道士洑,山體突出到長江中,因而形成長江彎道,站在山頂猶如身臨江中。
⑵王浚:晉益州刺史。一作"西晉"。益州:晉時郡治在今成都。晉武帝謀伐吳,派王浚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為城,起樓,每船可容二千餘人。
⑶金陵:今南京,當時是吳國的都城。王氣:帝王之氣。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尋鐵鎖沉江底:東吳末帝孫皓命人在江中軋鐵錐,又用大鐵索橫於江面,攔截晉船,終失敗。尋:長度單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頭:王浚率船隊從武昌順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頭城,吳主孫皓到營門投降。
⑹人世幾回傷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四海為家:即四海歸於一家,指全國統一。今逢:一作"從今"。
⑼故壘:舊時的壁壘。蕭蕭:秋風的聲音。
折疊白話譯文
王浚的戰船從益州出發,東吳的王氣便黯然消逝。
千丈長的鐵鏈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掛在石頭城頭。
人生中多少次傷懷往事,山形依然不變靠著寒流。
從今以後天下歸為一同,蘆荻在舊壘上蕭蕭飄搖。
折疊編輯本段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劉禹錫於唐穆宗長慶四年(824年)所作。是年,劉禹錫由夔州(治今重慶奉節)刺史調任和州(治今安徽和縣)刺史,在沿江東下赴任的途中,經西塞山時,觸景生情,撫今追昔,寫下了這首感嘆歷史興亡的詩。
唐朝自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比較嚴重。唐憲宗時期,唐朝曾經取得了幾次平定藩鎮割據戰爭的勝利,國家又出現了比較統一的局面,不過這種景象只是曇花一現,長慶元年(821年)至二年(822年)河北三鎮又恢復了割據局面。此詩即為作者結合當時形勢而作。
折疊編輯本段作品鑒賞
折疊文學賞析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黃石市東面的長江邊上。嵐橫秋塞,山鎖洪流,形勢險峻。是六朝有名的軍事要塞。公元280年(西晉太康元年),晉武帝司馬炎命王浚率領以高大的戰船"樓船"組成的西晉水軍,順江而下,討伐東吳。詩人便以這件史事為題,開頭寫"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遙遙,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兩字對舉就渲染出一方是勢如破竹,一方則是聞風喪膽,強弱懸殊,高下立判。第二聯便順勢而下,直寫戰事及其結果。東吳的亡國之君孫皓,憑借長江天險,並在江中暗置鐵錐,再加以千尋鐵鏈橫鎖江面,自以為是萬全之計,誰知王浚用大筏數十,沖走鐵錐,以火炬燒毀鐵鏈,結果順流鼓棹,徑造三山,直取金陵。"皓乃備亡國之禮,……造於壘門"(《晉書·王浚傳》)。第二聯就是形象地概括了這一段歷史。
詩的前四句,洗煉、緊湊,在對比之中寫出了雙方的強弱,進攻的路線,攻守的方式,戰爭的結局。它只用第一句詩寫西晉水軍出發,下面就單寫東吳:在戰爭開始的反映,苦心經營的工事被毀,直到舉旗投降,步步緊逼,一氣直下。人們不僅看到了失敗者的形象,也看到了勝利者的那種摧枯拉朽的氣勢。可謂虛實相間,勝敗相形,巧於安排。
詩人在剪裁上頗具功力。他從眾多的史事中單選西晉滅吳一事,這是耐人尋味的,因為東吳是六朝的頭,它又有頗為"新穎"的防禦工事,竟然覆滅了。照理後人應引以為鑒,其實不然。所以寫吳的滅亡,不僅揭示了當時吳王的昏聵無能,更表現了那些後來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國家的統一是歷史的必然。其次,詩人寫晉吳之戰,重點是寫吳,而寫吳又著重點出那種虛妄的精神支柱"王氣"、天然的地形、千尋的鐵鏈,皆不足恃。這就從反面闡發了一個深刻的思想,那就是"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劉禹錫《金陵懷古》)。可見如此剪裁,就在於它能完滿地表現其主題思想。
清代屈復認為此詩第五句甚妙。不過應該指出,若是沒有前四句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難以收到如此言簡意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舊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長江,"寒"字和結句的"秋"字相照應。詩到這里才點到西塞山,但是前面所寫並沒有離題。因為西塞山之所以成為有名的軍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邊演出過那些有聲有色載入史冊的"活劇",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權存在為條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興亡,正是為了從一個廣闊的歷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從而大大開拓了詩的境界。詩人不去描繪眼前西塞山如何奇偉竦峭,而是突出"依舊"二字,亦是頗有講究的。山川"依舊",就更顯得人事之變化,六朝之短促,不僅如此,它還表現出一個"江山不管興亡恨,一任斜陽伴客愁"(包佶《再過金陵》)的意境。這些又從另一個角度對上一句的"傷"字作了補充。
第七句宕開一筆,直寫"今逢"之世,第八句說往日的軍事堡壘,如今已荒廢在一片秋風蘆荻之中。這殘破荒涼的遺跡,便是六朝覆滅的見證,便是分裂失敗的象徵,也是"今逢四海為家日"、江山一統的結果。懷古慨今,收束了全詩。全詩借古諷今,沉鬱感傷,但繁簡得當,直點現實。
劉禹錫的這首詩,寓深刻的思想於縱橫開闔、酣暢流利的風調之中,詩人好像是在客觀地敘述往事,描繪古跡,其實並非如此,劉禹錫在這首詩中,把嘲弄的鋒芒指向在歷史上曾經占據一方、但終於覆滅的統治者,這正是對重新抬頭的割據勢力的迎頭一擊。當然,"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後庭花》"(劉禹錫《金陵五題·台城》),這個六朝覆滅的教訓,對於當時驕侈腐敗的唐王朝來說,也是一面很好的鏡子。
折疊名家點評
汪師韓《詩學纂聞》:"假使感古者取三國六代事,衍為長律,便使一句一事,包舉無遺,豈成體制?夢得之專詠晉事,尊題也。下接雲'人事幾回傷往事',若有上下千年,縱橫萬里在其筆底者。山形枕水之情,不涉其境,不悉其妙。至於蘆荻蕭蕭,履清時而依故壘,含蘊正靡窮矣。所謂驪珠之得,或在於斯者歟?"
薛雪《一瓢詩話》:"似議非議,有論無論,筆著紙上,神來天際,氣魄法律,無不精到,洵是此老一生傑作,自然壓倒元、白。"
屈復《唐詩成法》:"前四句止就一事言,五以'幾回'二字括過六代,繁簡得宜,此法甚妙。"
錢朝鼎《唐詩鼓吹箋注》:"劈將王浚下益州起,加'樓船'二字,何等雄壯!隨手接雲:'金陵王氣黯然收',下一'收'字,何等慘潰!……看他前四句單寫吳主孫皓,五忽轉雲'人世幾回傷往事',直將六朝人物變遷,世代廢興俱收在七字中。六又接雲:'山形依舊枕寒流',何等高雅,何等自然!末將無限衰颯字樣寫當今四海為家,於極感慨中卻極壯麗,何等氣度,何等佳構!此真唐人懷古之絕唱也。"
《絸齋詩談》評此詩:"太平既久,向之霸業雄心消磨已凈。此方是懷古勝場。"
紀昀評此詩:"第六句一筆折到西塞山是為圓熟。"(方回《瀛奎律髓》紀評)
俞陛雲評此詩:"余謂劉詩與崔顥《黃鶴樓》詩,異曲同工。崔詩從黃鶴仙人著想,前四句皆言仙人乘鶴事,一氣貫注;劉詩從西塞山鐵鎖橫江著想,前四句皆言王浚平吳事,亦一氣貫注,非但切定本題,且七律詩能前四句專詠一事,而勁氣直達者,在盛唐時,沈佺期《龍池篇》、李太白《鸚鵡篇》外,罕有能手。"(《詩境淺說》)
折疊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縣)。貞元間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辭科。授監察御史。曾參加王叔文集團,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被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後以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和柳宗元交誼甚深,人稱"劉柳";又與白居易多所唱和,並稱"劉白"。其詩通俗清新,善用比興手法寄託政治內容。《竹枝詞》、《柳枝詞》和《插田歌》等組詩,富有民歌特色,為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有《劉夢得文集》。
5. 鐵鎖橫江是何意·出自於哪
「鐵鎖橫江」的意思是,用鐵鎖鏈橫截在江面上,防止艦船通過。後形容嚴加防衛;也可以借用「鐵鎖橫江」感慨朝代興亡,抒發懷古之幽情。
此典出自《晉書·王氵睿傳》:「太康元年正月,發自成都,率巴東監軍、廣武將軍唐彬攻吳丹楊,克之,擒其丹楊監盛紀。吳人於江險磧要害之處,並以鐵鎖橫截之,又作鐵錐長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
王氵睿(公元206~285年),字士治,晉代弘農湖人。他博學多才,一表人才,但卻不注意檢點自己的行為,因此鄉里人都討厭他。後來,他變得豁達大度,立志高遠。建起一座宅院,門前留下數十步寬的道路,有人說,道路修得太寬了。他說:「將來,我當了將軍,這里可以容納長戟幡旗。」人們嘲笑他不自量力。而他卻說:「秦末的陳勝說過,燕雀怎麼會了解鴻鵠的志向呢。」不久,州郡任命他為河東從事,征南大將軍羊祜發現他有才能,任命他為車騎從事中郎,又薦舉他當了巴州刺史,後改任益州刺史。
當時,晉武帝(司馬炎)計劃平定吳國,下詔命令王修造艦船。王積極造船,准備伐吳。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正月,王從成都出發,率領巴東監軍、廣武將軍唐彬沿長江順流而下伐吳,一直打到丹楊,攻下丹楊後,活捉了丹楊監軍盛紀。東吳人異常恐慌了,在長江的險峻要害之處設下防禦工事,在江面上橫攔著鐵鎖鏈,又做丈余長的大鐵錐,偷偷地放置到江中,企圖以此阻攔王的艦船。此前,羊祜抓住了東吳的間諜,已經完全弄清了東吳在江中布防的情況。於是,王下令趕做幾十隻大木筏,有百餘步寬,上邊綁著草人,草人披著鎧甲,拿著武器,與真的士兵差不多。王命令會水的軍士駕著木筏,行駛在艦船的前頭,木筏遇到鐵錐,就將鐵錐帶走了。同時,又做了許多很大的火把,長約十多丈,粗有數十圍,灌上麻油,在艦船前開路,遇到鐵鎖鏈,就點燃大火把,焚燒鐵鎖鏈,不一會兒工夫,鐵鎖鏈就被燒化、斷絕,艦船能夠前進了,暢通無阻。
這一仗,晉軍直抵石頭城(今南京),吳主孫皓投降,東吳滅亡。
6. 是誰發明的魯班鎖
魯班鎖即孔明鎖。
孔明鎖,相傳是三國時期諸葛孔明根據魯班的發明,結合八卦玄學的原理發明的一種玩具,曾廣泛流傳於民間。是中國古代傳統的土木建築固定結合器,民間還有「別悶棍」「六子聯方」「莫奈何」「難人木」等叫法。不用釘子和繩子,完全靠自身結構的連接支撐,就像一張紙對折一下就能夠立得起來,展現了一種看似簡單,卻凝結著不平凡的智慧。孔明鎖,也叫八卦鎖、魯班鎖。
希望採納哦!
7. 龜蛇鎖大江的歷史傳說
龜山、蛇山的海拔高度分別為90.02米和85.12米,比起巍巍昆侖、高高喜瑪拉雅來,不過是兩座小土堆。但山不在高,有人傳揚則名。龜山、蛇山藉助古今詩人的佳作名篇,已揚名海內外,武漢的知名度也隨之提高。龜山、蛇山是武漢地區最早的「主人」,也是這里淪桑巨變的見證人。我們編寫武漢掌故,不能不首先寫到它們。漢陽龜山,東起長江邊,西臨月湖旁,全長1730米。其最古老的名字叫翼際山,但很長一段時間人們稱之為大別山。三國時陸奐曾為東吳江夏太守,屯兵於此,並建魯山城,由此可知龜山又有一別稱為魯山。一說魯肅曾屯兵山上,故稱魯山。武昌蛇山西起長江邊,東止大東門,全長約3500米。修建武漢長江大橋時,西部1000多米夷為平地,建了引橋。蛇山原名黃鵠山,山下稱黃鵠岸,江邊水灣稱黃鵠灣。古時「林澗甚美」,風景頗秀,故李白有詩雲:「東望黃鵠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雲,中峰倚紅日。」宋時因鄂州治城在山上,一度稱石城山。還有一名為金華山。分地段又有黃鵠山、殷家山、黃龍山、高觀山、大觀山、棋盤山、西山等名稱。中部的高觀山,元時作高冠山,明時稱長春山。
龜山、蛇山的名稱出現較晚。由於二山,一座「若巨鰲浮水上」,一座「繚繞如伏蛇」,「雄踞江之東西,勢若龜蛇環衛」,當地的民眾在明末以來便逐漸以龜山、蛇山呼之。如果說翼際山、黃鵠山是它們的本名,那龜山、蛇山則是其俗名。俗名叫響以後,本名反倒不顯了。
傳說龜、蛇二山是大禹手下兩員大將所變化。大禹治水時,命龜蛇二將竭盡全力制伏長江水患,但由於水怪厲害,仍時常興風作浪,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兩員大將為了戰勝水怪,以自己的身體變作龜、蛇二山,將水怪永遠鎮壓在山下。龜山頭伸出江邊部分稱「禹功磯」,上面建有禹王廟(又稱禹稷行宮),就是為了紀念大禹治水的功績。
傳說畢竟是傳說,但龜、蛇二山束鎖住了江流,限制了沙洲漲沒的范圍,使武漢地區有了長期不變的深水港,倒是事實。而且,龜蛇鎖大江的地勢,奠定了長江大橋的基礎。龜山、蛇山這種有利武漢交通運輸發展的客觀作用,比兩座山的登臨和觀賞價值要大得多,但卻往往不被興致勃勃的遊人所察覺。
8. 重慶有個傳說,是白象青龍鎖大江,白象青龍指什麼
主城流傳甚廣的「青獅白象鎖大江」的傳說,源自南岸區慈雲寺門前的青獅雕像和與之隔江相望的白象雕像。然而,現在「青獅」依在,「白象」難尋。近幾年,渝中區政府一直在為恢復「白象」努力。
據悉,渝中區望龍門街道的白象街,以及以前的白象祠,均得名於白象雕像。「白象」在街嘴上,靠近河邊,與「青獅」斜對,隔江相望。「青獅白象鎖大江」據傳是清代乾隆年間,重慶經濟發達、文化繁榮、風水好,為讓重慶財富不外流,當時的居民便修建「青獅」、「白象」,鎖住重慶的財富。
9. 九江市江邊上的鎖江樓有典故么
有。當年梁山泊首領宋江沒上樑山時,在鎖江樓就餐,想到自己竟然被發配淪為囚犯(不是很嚴重,所以還能自由走動),一時心情失落,在鎖江樓的柱子上題寫一首詩,卻被認為是反詩,犯殺頭之罪,這才有了吳用、李逵劫法場,宋江被迫上樑山。
10. 魯班鎖是魯班為誰發明的
魯班鎖,顧名思義,是魯班用來考自己兒子的,用六根木頭做的一個奇特的玩具 。僅僅是從拆開到復原看似簡單的要求,卻花費了魯班的兒子一天一夜的時間。從此,這個玩具流傳開來,被人們稱之為魯班鎖,江浙一帶稱之為孔明鎖。 魯班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人,而諸葛亮是漢代人。魯班要先於諸葛亮,既然史料記載魯班時就提到六子連方也就是魯班鎖,那就確信無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