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阿膠驢皮民國發明

阿膠驢皮民國發明

發布時間:2021-06-19 13:07:32

① 阿膠的起源和傳說

阿膠的起源:
阿膠,出《神農本草經》,為馬科動物驢的皮,經漂泡去毛後熬制而成的膠質塊,故《千金·食治》稱驢皮膠;晉唐時期「歲常煮膠以貢天府」,又稱貢膠;昔謂以山東東阿阿井之水熬制而成,故傳統有阿膠之名。阿膠,又名傅致膠、貢膠、驢皮膠,與人參、鹿茸並稱中葯三寶,在《神農本草經》中被稱為上品。葯膠的起源,限於歷史條件,沒有準確的記錄。但它就像傳說中的神農嘗百草那樣,被人們口耳相傳,代代延續。
阿膠的傳說:
唐朝時,阿城鎮上住著一對年輕的夫妻,男的叫田銘,女的叫阿橋。兩人靠販驢過日子。
阿銘和阿橋成親五年後,阿橋有了身孕,不料,阿橋分娩後因氣血損耗,身體很虛弱,整日卧病在床,吃了許多補氣補血的良葯,也不見好轉。阿銘聽人說驢肉能補。心想,讓阿橋吃些驢肉,也許她的身體會好起來。於是,就叫伙計宰了一頭小毛驢,把肉放在鍋里煮。誰知煮肉的伙計嘴饞,肉煮熟了,便從鍋里撈出來吃。其他伙計聞到肉香,也圍攏來吃,這個嘗嘗,那個嘗嘗,一鍋驢肉不大會兒全進了伙計們的肚裡。
這下,煮肉的伙計著了慌,拿什麼給女主人吃?無奈,只好把剩下的驢皮切碎放進鍋里,倒滿水,升起大火煮起來。熬了足有半天功夫才把皮熬化了。伙計把它從鍋里舀出來倒進盆里,卻是一盆濃濃的驢皮湯。湯冷後竟凝固成粘糊糊的膠塊。伙計嘗了一塊,倒也可口,於是把這驢皮膠送給阿橋吃。阿橋平時喜吃素食,不曾吃過驢肉,嘗了一口,直覺得噴香可口,竟然不幾餐便把一瓦盆兒驢皮膠全吃光了。幾日後奇跡就出現了,她食慾大增,氣血充沛,臉色紅潤,有了精神。

事隔年余,那位伙計的妻子也分娩了。由於家裡貧窮,於懷胎期間營養不足,生產時幾次昏倒,分娩後氣血大衰,身體十分虛弱。伙計找來了郎中開了許多補葯,吃了也不管用。伙計忽然想起阿橋吃驢皮膠那回事兒來。於是,便將頭年煮驢肉熬驢皮的事兒向阿銘阿橋夫妻細說了一遍,並向他們夫妻借頭毛驢。阿橋見伙計為妻子重病著急的樣子,便給了他一頭試試,伙計牽了匹毛驢回家宰了,把驢皮熬成膠塊給妻子吃。果然不幾日,妻子便氣血回升,膚肌紅潤,大有起色了。
自此後,驢皮膠大補,是產婦良葯,便在百姓們中間傳揚開了。阿銘阿橋開始雇伙計收購驢皮熬膠出賣,生意十分興隆。有些庄戶,見熬驢皮膠有利可圖,也相續熬膠出售。可只有好驢配上好水才能熬制出有效果的好膠來,故而阿膠的生產從材料源頭便開始加以控制,大家更多的開始尋找好的驢資源,相應的,阿膠補血養血的功效也被世人慢慢熟知。

② 阿膠歷史1000字光文字簡介

史書記載:阿膠發源於東阿鎮,已有有2500多年的歷史
阿膠的葯用始見於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古醫帛書《五十二病方》;現存最早的我國第一部葯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明朝大醫葯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將阿膠稱為「聖葯」,與人參、鹿茸並稱中葯三寶;《中國葯學大辭典》778頁辨別真偽條目下記載了真阿膠的傳統制備方法。」——按古法「每年春季,選擇純黑無病健驢,飼以東阿鎮獅耳山之草,飲以狼溪河之水,至冬宰殺取皮,浸狼溪河內四五日,刮毛滌垢,再浸漂數日,取阿井水,狼溪河水,用桑柴火熬三晝夜,去渣濾清,再用銀鍋金鏟,加參、蓍(SHI)、歸、芎、橘、甘草等葯汁再熬製成膠。其色光潔,味甘咸,氣清香,此即真阿膠也。」歷代《本草》都有對阿膠的記載,各版《中國葯典》也都載入了阿膠。

歷代《本草》對阿膠的詳細記述
《神農本草經》將阿膠列為「上品」,相傳神農氏遍嘗百草,發明中葯,將葯分上、中、下三品,上葯養命,中葯養性,下葯治病。上品主養生,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輕身益氣,延年益壽。阿膠隨著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茶馬古道,晉商商道,傳播四方,與瓷器,絲綢、茶葉,成為「中國古代四大國禮」。
在《本草綱目》里,李時珍稱阿膠為「聖葯」!李時珍生長於明代嘉靖隆慶萬曆三朝,這個時間段內明代的醫學風氣是強調「以人補人」,最有名的大補之葯是秋石、紫車河等,李時珍對這種風氣極為厭惡,所以牽涉到大補之類的葯材,也惜字如金,不肯輕易贊美。在《本草綱目》中一萬多個葯方,1892種葯,惟獨在「發明」條目里,引用了楊士瀛的評價:「阿膠育神,人參益氣」,稱阿膠:「療吐血、血淋、尿血、腸學風、下痢。女人血病、血枯、經水不調、無子、崩中、帶下、胎前產後諸症。男女一切風病,骨節疼痛,水氣浮腫,虛癆咳嗽喘急,肺痿唾膿血,和血滋陰,除風潤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調大腸,聖葯也」,將阿膠列在人參之前。
清代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直接說阿膠是「血肉有情之品,滋補最甚」。民國醫家黃傑熙直接以「妙葯」盛贊阿膠:「人之病雖多,不外水火氣血之病,真阿膠滋補潛流血脈之力甚大,故為妙葯」。
1935年,前世界書局出版的《中國葯學大辭典》778頁辨別真偽條目下記載了真阿膠的傳統制備方法。」——按古法「每年春季,選擇純黑無病健驢,飼以東阿鎮獅耳山之草,飲以狼溪河之水,至冬宰殺取皮,浸狼溪河內四五日,刮毛滌垢,再浸漂數日,取阿井水,狼溪河水,用桑柴火熬三晝夜,去渣濾清,再用銀鍋金鏟,加參、蓍(SHI)、歸、芎、橘、甘草等葯汁再熬製成膠。其色光潔,味甘咸,氣清香,此即真阿膠也。」這段文字便是對正宗阿膠製作的最真實記載。這里的獅耳山、狼溪河均位於福膠集團在平陰縣東阿鎮打造的中國阿膠文化園內,為福膠集團獨家擁有。 阿膠,出山東東阿,故名阿膠。相傳神農氏嘗味百草發明中葯。葯分上、中、下三品.上品主養生,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輕身益氣,不老延年。漢《神農本草經》以來,歷代本草皆將阿膠列為上品、聖葯、貢品。其性味甘平.無毒.乃陰陽平和之物。久服可化痰清肺,養性延年,使身體強健;配方可治療各種血證、風證.水氣浮腫,月經不調,老人虛秘等症。

東阿百年堂阿膠系東阿道地阿膠之典範,東阿阿膠之珍品,』百年堂阿膠選用天然飼養之烏驢皮,汲取阿井之水,得大師之技藝煉制而成。千百年以來,東阿道地阿膠以貢品進貢朝廷,尋常百姓極難得真膠。今東阿百年堂阿膠有限公司秉承精湛奇秘的傳統製作技藝,煉制出高貴傳世之極品,使昔日之貢品重現今朝。
三國時東阿王曹植贊阿膠賦雲:「授我仙葯,神皇所造。教我服食,還精補腦。壽同金石.永世難老。」珍之。秘之。

阿膠發源於東阿,最早記載於《神農本草經》,距今有2500多年歷史。

因阿膠味甘、性平、無毒、老少皆宜。四季皆可服用,故可久服。久服輕身益氣,延年益壽,因此在阿膠2500年的應用過程中,形成了三大歷史文化體系。
阿膠的學術文化

▲阿膠始載於《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稱 「昧甘,平.
無毒。主心腹內崩、勞極灑灑如瘧狀,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
久服,輕身益氣。」

《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成書於秦漢時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葯物學專署。被奉為中葯學經典。全書分三卷,載葯365種(植物葯252種,動物葯67種,礦物葯46種),它將葯物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葯120種.無毒副作用.可以久服.具有滋補強身、延年益壽的作用.如阿膠人參等:中品葯120種.有毒或無毒,是對疾病能起抑病補虛作用的葯物.如五味子、黃連、麻黃等.下品葯125種,有毒而性烈.是可除寒熱、破積聚的葯物.如大戟、巴豆、附子等,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葯理論精髓。

《神農本草經》中對每一味葯的場地、性質、採集和主治病症都有詳細記載。對各種葯物怎樣相互配合應用,以及簡單的制劑,都做了概述。更可貴的是早在兩千年前,我們的祖先通過大量的治療實踐,已經發現了許多特效葯物,如麻黃可以治療哮喘,大黃可以瀉火,常山可以治療瘧疾,阿膠又名傅制膠,久服益氣輕身等等。這些都已用現代科學分析的方法得到證實。

南朝粱代陶弘景《本草經集注》日(阿膠)「出東阿,故日阿膠」,「微溫,無毒。丈夫少腹痛。虛勞贏瘦,陰氣不足,腳酸不能久立,養肝氣」. 湊著用

③ 《甄嬛》惹禍商家四處尋驢制阿膠 多國鬧驢荒!

驢皮是阿膠的重要來源。

阿膠(又稱驢皮膠)是一種用驢皮煎煮濃縮後的固體動物膠,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具有良好的補血作用,增長血紅蛋白和紅細胞的療效優於鐵劑;可防治進行性營養性肌變性;促進人體免疫功能;可促進血液凝固,還具養顏美容功效等。

阿膠原產自山東省東阿縣,至今已有近三千年歷史,最早記載於《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上品是指可以多吃而對身體少害或無害的葯物。

我們在用阿膠養生的時候,應該注意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用阿膠。第一,生活中痰濕體質的人不宜服用,痰濕體質多見於肥胖的人,或以前很瘦但現在很胖的人;第二是感受外邪的人也不能服用,比如感冒的人,因為感冒了就應該先清外邪,然後再滋補。實際上,阿膠中雖然富含多種氨基酸,但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卻比重不大。

毛驢從哪兒來呢?

30年前,中國有1,100萬頭毛驢,是全球養殖毛驢最多的地方。而目前盡管毛驢有大規模的育種計劃,但由於製造阿膠的需求量大,毛驢的數量已經銳減到300萬至500萬頭。

除了高需求外,毛驢的繁殖能力使得毛驢更加緊缺。毛驢的孕期長達14個月,而大部分母毛驢一次只產一頭小驢。大部分養毛驢的家庭都需要毛驢來幹活,因此他們也不願意讓毛驢懷胎。

在毛驢供應不足的情況下,中國商家開始從國外尋求供貨源。美國德克薩斯州野馬自由聯合會(Wild Horse Freedom Federation)表示,美國的野生驢被非法運到墨西哥進行屠殺,然後再轉賣到中國去。

非洲的尼日是毛驢出口大國。該國政府報告說去年出口了8萬頭驢,其牲畜商販已經放棄了買賣其它動物,專門做驢子的生意。一頭毛驢的價格上漲了4倍,至145美元。另一個非洲國家布吉納法索共有140萬頭驢,在去年6個月內就被宰殺了4.5萬頭用於出口。

保護毛驢 多國發禁令

由於毛驢交易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和經濟問題,許多非洲國家開始禁止驢皮出口至中國。

尼日與布吉納法索兩國去年就宣布,開始禁止出口這種動物。坦尚尼亞、衣索比亞和非洲南部國家波札那(Botswana)今年也分別加入了禁止出口驢皮的行列。

加上阿膠製作過程殘忍,需活活鞭打驢子至皮膚出血,再取驢皮製成,惹來外界猛烈抨擊。

千年阿膠今九成劣質

阿膠市場的每年增長幅度高達30%到40%,讓本已較少的原料驢皮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的局面,促使廠商見利忘義、昧著良心大發其財。

那些四五年前根本沒有人要的皮革下腳料,如今變廢為寶,成了阿膠廠的搶手貨。在山東東阿縣有很多阿膠製品企業,所用的原料很多是摻有牛皮、馬皮的劣質阿膠。山東陽谷、河北無極等地的幾家阿膠生產企業,原料倉庫里都有這種下腳料,有的廠家甚至找不到一張完整的皮子。

另據山東某大型阿膠生產企業廣東分公司負責人李飛(化名)介紹,葯品類阿膠中約有1/3產品使用工業下腳料等原料製造阿膠;保健食品大部分使用劣質阿膠;最要命的當屬那些號稱含阿膠的普通食品,造假最甚,九成以上使用劣質阿膠,甚至根本不含阿膠。

一位曾經經銷過阿膠的業內人士透露,市面上之所以有這么多不良阿膠,主要是因為目前還沒有辦法檢測到阿膠里的驢皮成分和含量。除非到葯廠車間里親自看投了什麼皮下去,這給一些不法企業鑽了空子。

北京婦產醫院的一位醫生說:「如果吃了牛皮、豬皮熬的膠,問題還不大;怕的是皮革廠廢棄的下腳料,那種工業膠、化學凝膠,有毒的,含致癌的重金屬成分,對孕產婦、胎兒、嬰兒……」

④ 清真阿膠的起源和傳說

《新修本草·卷第十五》稱:「阿膠,煮牛皮作之,出東阿,故名阿膠。厚而清者,名為盆覆膠,作葯用之」;《經方例釋》也稱:「是唐宋以來,始有阿井水煎驢皮者,古阿膠即近世黃明膠」,這些足以證明黃明膠就是最初的阿膠,阿膠的滋補養生功效也出自由牛皮熬制的黃明膠。

鑒於黃明膠熬製取材的特殊性,也被人們稱為「清真阿膠」。很多人一聽「清真阿膠」,誤以為只為穆斯林專用的,其實不然。為此,致力於打造全民滋補養生產業的清真阿膠品牌高頭寶瓶將通過本文帶領大家認識清真阿膠,更好地領略中醫養生文化的博大精深。

據《本草匯言》記載:「黃明膠,止諸般失血之葯也。梁心如白,其性黏膩,其味干澀,入服食葯中,固氣斂脫,與阿膠彷彿通用,但其性平補,宜於虛熱者也,如散腫痛,調膿止痛,護膜生肌,則黃明膠又邁於阿膠一籌也」。可見,從功效上來講,清真阿膠的功效和傳統阿膠一致,葯用價值主要以補血滋陰、潤燥、止血為主;都可用於血虛萎黃,眩暈心悸,肌痿無力,心煩不眠,虛風內動,肺燥咳嗽,勞嗽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妊娠胎漏等症狀;但從體虛便秘、滋陰潤燥、護膜生肌等功效上來講,清真阿膠(黃明膠)的效果更好一些,而且與阿膠相比,黃明膠更不容易上火。

清真阿膠:滋補養生效果更好

值得一提的是,黃明膠不僅滋補養生效果俱佳,從性價比上來講也更親民。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市場上,干驢皮的價格在100元/公斤以上,由於國內外貨源緊張,價格還在持續上漲。干牛皮的價格則不同,每公斤價格20元左右。用牛皮熬制阿膠成本更低,價格更實惠。此外,從出膠率方面看,熬制1公斤阿膠需要5公斤左右的驢皮才行;而出1公斤阿膠只需牛皮3公斤。成本上的巨大差異也導致驢皮阿膠比清真阿膠價格高出很多。從滋補功效上來說,上文中已經說過,兩者效果差不多,清真阿膠更不容易上火。

⑤ 阿膠被稱為「中葯三寶」之一,是利用驢皮為主要原材料熬制而成,因含有大量的膠原蛋白而呈暗紅的凝膠狀,

A、鈣屬於大量元素,不屬於微量元素,A錯誤;
B、細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驢皮細胞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也是水,蛋白質是細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機物,B錯誤;
C、還原糖與菲林試劑反應生成磚紅色沉澱,驢膠溶液是暗紅色,對顏色反應的觀察有干擾作用,並且驢膠溶液中無還原糖,但不一定沒有其他糖類,C錯誤;
D、蛋白質可以氧化分解為細胞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但是細胞內蛋白質先經過脫氨基作用形成含氮的部分和不含氮的部分,不含氮的氧化分解釋放能量,含氮的部分轉化成其他物質,因此細胞內徹底代謝所釋放的能量比在細胞外徹底氧化分解要少,D正確.
故選:D.

⑥ 阿膠的歷史

阿膠,又名傅致膠、盆覆膠、驢皮膠,出白《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
《水經注》載:「東阿縣有大井,其巨若輪,深六、七丈,歲常煮膠,《本草》所謂阿膠也。故世俗有阿井之名。」
陶弘景《神農本草經集注》載阿膠:「出東阿,故曰阿膠也。今東都下亦能作之。用皮亦有老少。膠則有清濁,凡三種,清薄者畫用;厚而清者名為盆覆膠,作葯用之;濁黑者可膠物,不入葯用。」
《本草拾遺》載:「凡膠俱能療風,止泄、補虛,驢皮膠主風為最。」
《本草圖經》載:「阿膠,今鄆州皆能作上,以阿縣城北井水作煮為真。造之,阿井水煎烏驢皮,如常煎膠法。尋方書所說,所以勝諸膠者,大抵以驢皮得阿井水乃佳耳。今時方家用黃明膠多是牛皮,《本經》阿膠亦用牛皮,是二皮亦通用,然今牛皮膠製作不甚精,但以膠物者,不堪葯用之,當以鹿角所煎者,而鹿角膠《本經》自謂之白膠,雲出雲中,今處處皆得其法,可以作之,但功倍勞於牛膠。」
《本草綱目》載:「凡造諸膠, 自十月至二、三月間,用牛、水牛、驢皮者為上,豬、馬、騾、駝皮者次之,其舊皮鞋履等物者為下,俱取生皮水浸四五日,洗刮極凈,熬煮,時時攪之,恆添水至爛,濾汁再熬成膠,傾盆內,待凝,近盆底者名坌膠,煎膠水以咸苦者為妙。大抵古方所用多是牛皮,後世乃貴驢皮,若偽者皆雜以馬皮、舊革、鞍靴之類,其氣濁臭,不堪入葯。當以黃透如琥珀色,或 光黑如漆者為真,真者不作皮臭,夏月亦不濕軟。」
阿膠的原產地是山東「東阿」,由於朝代更替,東阿縣治多有變遷,因此,阿膠原產地應為「泛東阿區」,有關專家研究認為,其應該包括下列地區。
1.今屬聊城市陽谷縣的阿城鎮,是最早的東阿縣治所在地,阿膠似應誕生於此。
2.今屬濟南市平陰縣的東阿鎮,福膠集團所在地。代表產品是「福」字牌和「東阿鎮」牌阿膠。東阿鎮是明代至1947年的東阿縣城,阿膠製造業興盛並成為貢品即始於此;東阿鎮阿膠1915年巴拿馬博覽會獲金牌。
3.今屬聊城市東阿縣,1947年以後東阿縣的銅城鎮成為東阿縣駐地,也是東膠集團所在地,東阿集團是目前中國最大的阿膠生產企業。其中東阿鎮被國家命名為中國「阿膠之鄉」,並與茅台鎮、景德鎮一道成為受國家原產地保護的中國三大傳統特產名鎮。而古老的「阿膠井」則在今阿城鎮西北2公里處的岳庄村。

⑦ 山東東阿阿膠是誰發明的

最早記載「葯用膠」的古籍是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古醫帛書《五十二病方》。《五十二病方》成書時間在春秋戰國甚至更早時期,說明阿膠的葯用在我國至少已有2500年到3000年以上的歷史。
而最早記錄「阿膠」的古籍是《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雖然記載了阿膠「一名傅致膠,名醫曰:生東平郡煮牛皮作之,出東阿」,直接說明了阿膠是上品,久服益氣輕身,也講了阿膠的名字是傅制膠,產地是東阿,但是阿膠為什麼叫傅制膠,阿膠誰發明的?怎麼被發明的?……諸多問題都是疑問。阿膠的發明「故事」版本頗多,僅僅東阿流行的傳說故事就有10多個版本。

⑧ 阿膠最早什麼時候開始製造的

阿膠是老少皆宜、滋補作用卓著、使用歷史悠久的寶貴中葯。但長期以來,阿膠是何人何時何地發明等問題一直沒有系統的考證。

阿膠的名稱及來源阿膠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出東阿,故曰阿膠」。
傅致膠——始於《神農本草經》。今當地傳說由傅氏和尚發明用驢皮加工成膠傳與後人,為了紀念他,「致」通「制」,取「製造」之意。

驢皮膠——始於《千金食治》。當時牛皮、驢皮和馬皮等皆用於加工阿膠,但驢皮膠已被醫家所單獨認識。

盆覆膠——始於《本草經集注》。陶弘景:「膠有清濁,凡三種:清薄者,書畫用;厚而清者,名為盆覆膠,作葯用之……濁黑者,可膠物用,不入葯也」。《齊民要術》煮膠第九十,煮膠法中:「用盆凝膠後合盆於席上」,有「盆覆膠」之意,但文中沒有此名。

九天貢膠——源於清代。阿膠作為皇室貢品最早見於《水經注》「歲嘗煮膠以貢天府」。當地傳說1871年清朝派四品飲差大臣監制「九天貢膠」,

當時皇家專放養12頭黑驢於獅耳山上,冬至時,宰殺取皮,煮熬八天成汁,第九天切膠成長方塊狀,晾乾後進貢朝庭,此名當源於此。阿膠用皮的演變

漢代以前,《神農本草經》之前是以「膠」入葯,未有「阿膠」之名。至漢《神農本草經》已有「阿膠」、「傅致膠」之名,但也沒有指明是由何種材料製成。三國至南北朝——《名醫別錄》中明確記載「煮牛皮作之」,但後魏《齊民要術》指出:「沙牛皮、水牛皮、豬皮為上,驢、馬、駝、騾皮為次,破皮鞋、鞋底、格椎皮、靴底、破鞍、革叉,但是生皮,無問年歲久遠,不腐爛者,悉皆中煮」。可見,此時認為什麼皮都行。漢至隋唐阿膠與膠可同樣葯用。

⑨ 東阿阿膠自古就有,歷史上有沒有一些關於它的傳說故事呢

阿膠的起源:
阿膠,出《神農本草經》,為馬科動物驢的皮,經漂泡去毛後熬制而成的膠質塊,故《千金·食治》稱驢皮膠;晉唐時期「歲常煮膠以貢天府」,又稱貢膠;昔謂以山東東阿阿井之水熬制而成,故傳統有阿膠之名。阿膠,又名傅致膠、貢膠、驢皮膠,與人參、鹿茸並稱中葯三寶,在《神農本草經》中被稱為上品。葯膠的起源,限於歷史條件,沒有準確的記錄。但它就像傳說中的神農嘗百草那樣,被人們口耳相傳,代代延續。
阿膠的傳說:
唐朝時,阿城鎮上住著一對年輕的夫妻,男的叫田銘,女的叫阿橋。兩人靠販驢過日子。
阿銘和阿橋成親五年後,阿橋有了身孕,不料,阿橋分娩後因氣血損耗,身體很虛弱,整日卧病在床,吃了許多補氣補血的良葯,也不見好轉。阿銘聽人說驢肉能補。心想,讓阿橋吃些驢肉,也許她的身體會好起來。於是,就叫伙計宰了一頭小毛驢,把肉放在鍋里煮。誰知煮肉的伙計嘴饞,肉煮熟了,便從鍋里撈出來吃。其他伙計聞到肉香,也圍攏來吃,這個嘗嘗,那個嘗嘗,一鍋驢肉不大會兒全進了伙計們的肚裡。
這下,煮肉的伙計著了慌,拿什麼給女主人吃?無奈,只好把剩下的驢皮切碎放進鍋里,倒滿水,升起大火煮起來。熬了足有半天功夫才把皮熬化了。伙計把它從鍋里舀出來倒進盆里,卻是一盆濃濃的驢皮湯。湯冷後竟凝固成粘糊糊的膠塊。伙計嘗了一塊,倒也可口,於是把這驢皮膠送給阿橋吃。阿橋平時喜吃素食,不曾吃過驢肉,嘗了一口,直覺得噴香可口,竟然不幾餐便把一瓦盆兒驢皮膠全吃光了。幾日後奇跡就出現了,她食慾大增,氣血充沛,臉色紅潤,有了精神。

閱讀全文

與阿膠驢皮民國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