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底火誰發明的

底火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6-19 12:43:31

『壹』 巴克瑟式底火的介紹

由英國人巴克瑟發明的底火,是美國子彈最普遍使用的底火類型。它包括了一個內含引葯的雷帽和底火砧座,而彈殼底部的大引火孔位於中心位置。它的優點是要重裝子彈比較容易,透過中央引火孔很容易地就可以將用過的底火擠出。

『貳』 柏丹式底火的介紹

柏丹式底火是由美國南北戰爭時狙擊手部隊創始人柏丹上校(Col. Hiram Berdan)在1870年發明的底火。

『叄』 左輪手槍的研發歷史是什麼

左槍手槍──左槍手槍是轉輪手槍的俗稱,它是一種個人使用的多發裝填非自動槍械。其主要特徵是槍上裝有一個轉鼓式彈倉,內有5─7個彈巢(大多為6個),槍彈裝在巢中,轉動轉輪,槍彈可逐發對准槍管。由於常見的轉輪手槍在裝彈時轉輪抽左擺出,因而又稱左輪手槍。

早在16世紀,在歐洲就曾出現過火繩式左輪扳手槍,後來又出現了燧發式轉輪手槍。但是柯爾特以前的左輪手槍一是需用手撥動轉輪,或是用手扳動擊錘帶動轉輪到位,然後才能扣壓扳機完成單動擊發;二是槍彈的擊發火得解決,所以它們應用不廣。

而柯爾特發明的左輪手槍具有底火撞擊式槍機和螺旋線膛槍管,使用錐形彈頭的殼彈,並且扣動一鎰扳機即可聯動完成轉輪待擊發兩步動作。這使左輪手槍頭一次真正具有了良好的實用價值,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使用。雖然們又對左輪手槍進行了一些改進,但它的基本結構和原理依然保持著柯爾特發明時的原樣。

由左輪手槍射速之低、裝彈較慢、容彈量較少,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它在軍隊中的地位被自動手槍所取代。但由於左輪手槍對瞎火彈的處理十分簡便,性能可靠,因此許多國家的警察和個人仍很喜愛使用它。1981年美國總統里根遇刺時,刺客欣克利使用的就是左輪手槍。

左輪手槍,又叫轉輪手槍。這種手槍的轉輪,通常有五六個既作彈倉又作彈膛的彈巢。槍彈裝進彈巢中,旋轉轉輪,槍彈可逐發對正槍管、處於待擊發的狀態。扣動扳機、子彈射出,第二個彈巢又與槍管吻合。因為一般轉輪手槍裝彈時,轉輪從左側擺出,故稱左輪手槍。

左輪手槍的發明者柯爾特,1814年6月19日出生於美國的一個普通家庭。少年時代他就愛玩弄槍械。16歲那年,他在旅遊途中,一時好奇地鑽進船艙去玩,對艙手操縱的舵轉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他從舵轉的轉動原理聯想到如果研製出一種像轉輪一樣彈倉可以轉動的手槍,一次可以裝填多發子彈,不就可以解決手槍連續射擊的問題嗎?於是,在旅遊途中,他就苦思冥想,構思出左輪手槍的彈倉結構。

旅遊回來後,他於1831年著手研製他的轉輪手槍。1835年,他獲得了第一個擊發式轉輪手槍的英國專利。1855年,柯爾特又在此基礎上發明了扣壓扳機自行聯動完成待機和擊發兩步動作的手槍,這樣如果一發子彈突然瞎火,再扣動扳機後,另一發子彈就會對准槍管待擊,非常有實戰價值。

左輪手槍問世後不斷完善,終於成為兩次大戰中的搶手武器。英國、美國都對左輪手槍大批訂貨。加拿大、巴西、中國軍隊也都使用了左輪手槍。

『肆』 左輪手槍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哪個國家公司出品

轉輪抄手槍最早出現於16世紀,俗稱左輪手槍,是手槍中的 一大類,品種繁多。它是單手使用的多發裝填非自動手槍。其主 要特徵是槍上裝有一個鼓式彈倉,鼓內有數個彈膛。但在19世 紀以前,火繩轉輪手槍需用手拔動轉鼓,因此,應用不廣。到 19世紀初至30年代,轉輪手槍把擊發機的動作和鼓輪轉動聯在 了一起。1835年美國人柯爾特發明了裝有底火撞擊與線膛槍管 的轉輪手槍,是現代轉輪手槍的鼻祖。

『伍』 殺人利器柯爾特手槍是如何誕生的

世界上第一支具有實用價值的左輪手槍是由美國人塞繆爾·柯爾特在1835年發明的。在此之前,早在16世紀,在歐洲就曾出現過火繩式左輪扳手槍,後來又出現了燧發式轉輪手槍。

但是柯爾特以前的左輪手槍一是需用手撥動轉輪,或是用手扳動擊錘帶動轉輪到位,然後才能扣壓扳機完成單動擊發;二是槍彈的擊發火沒有解決,所以它們應用不廣。而柯爾特發明的左輪手槍具有底火撞擊式槍機和螺旋線膛槍管,使用錐形彈頭的殼彈,並且扣動扳機即可聯動完成轉輪待擊發兩步動作。這使左輪手槍頭一次真正具有了良好的實用價值,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使用。雖然人們又對左輪手槍進行了一些改進,但它的基本結構和原理依然保持著柯爾特發明時的原樣。

由於左輪手槍射速低、裝彈較慢、容彈量較少,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它在軍隊中的地位被自動手槍所取代。但由於左輪手槍對瞎火彈的處理十分簡便,性能可靠,因此許多國家的警察和個人仍很喜愛使用它。1981年美國總統里根遇刺時,刺客欣克利使用的就是左輪手槍。

『陸』 輕武器的發展史,有誰知道呀

手槍發展史1

手槍是單人使用的自衛武器,它能以其火力殺傷近距離內的有生目標。手槍由於短小輕便,攜帶安全,能突然開火,一直被世界各國軍隊和警察,主要是指揮員、特種兵以及執法人員等大量使用。隨著技術的進步,手槍經過長期的演變過程,已經發展成為種類繁多的現代手槍家族,並且性能和威力都有大幅度提高。因此,手槍的作用和地位將會得到進一步加強。

1.發展簡史

手槍出現的時代,說法大相徑庭。一種說法是手槍出現在1540年,由義大利人造出了皮斯托亞手槍。另一種說法是,1419年,胡斯信徒在反對兩吉斯蒙德的戰爭中使用了一種哨聲短槍,手槍因此而得名。

從火器史來看,手槍大致經歷的發展過程是:火門手槍—火繩手槍—轉輪發火手槍—燧發手槍—擊發手槍—轉輪手槍(又稱左輪手槍)—自動手槍。但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現代手槍,實際上只包括擊發手槍、左輪手槍和自動手槍。

手槍應用於軍事領域,可以追溯到16世紀中葉。1544年,德國騎兵在倫特戰斗中,對法軍使用了單手轉輪打火槍。隨後法國也使用了相同的手槍騎兵。金屬彈殼發明後,擊發式手槍便出現了,其首要標志是美國人伊桑?艾倫設計了胡椒盒手槍,即多管旋轉的擊發手槍。接著,英國和歐洲大陸也開始生產此類胡椒盒手槍。但這種手槍較重,擊錘抬起時影響瞄準,軍用價值不大。

1835年,美國軍人柯爾特發明了裝有底火撞擊與線膛槍管的左輪手槍,這是第一支真正成功並得到廣泛應用的左輪手槍。它作為武器在1861~1865年的美國南北戰爭期間得到迅速發展。1873年,柯爾特11.43mm後裝式單動左輪手槍被美國陸軍正式採用。同年,史密斯-韋森研製出新型斯柯菲德11.43mm左輪手槍。1909年,美國陸軍又正式採用柯爾特11.43mm重型左輪手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使用了韋伯利11.6mm左輪手槍,俄國使用了納甘M1895式7.62mm左輪手槍,義大利使用了M1889式10.35mm左輪手槍。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英國還繼續使用韋伯利11.6mm左輪手槍以及美國的9mm左輪手槍。由於左輪手槍對瞎火彈處理十分簡便,安全可靠,所以至今美國和其他一些國家仍有使用。

1889年毛瑟手槍問世,確立了自動手槍結構原理。1893年,德國製造了第一支實用的博爾夏特7.63mm自動手槍。德國人盧格對該槍又進行了改進,這就是世界聞名的盧格手槍。盧格9mm手槍,從1908年起裝備德國軍隊達30年之久。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自動手槍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出現了許多結構新穎、性能優良的自動手槍,如美國的柯爾特M1911式及M1911A1式11.43mm手槍,比利時的勃朗寧9mm大威力手槍,蘇聯的托卡列夫TT33式7.62mm手槍,德國的華爾特7.65mm手槍,義大利的伯萊塔M1934式9mm手槍,奧地利的施泰爾9mm手槍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國也研製了一些新型手槍,差不多都是自動手槍(自動裝填手槍)。這些手槍主要有:捷克的M1975式手槍,法國的MAB PA15式手槍,德國的HK P9式手槍,義大利的伯萊塔M1951式手槍。70年代後,又出現了一些新手槍,如義大利的伯萊塔92F 9mm手槍,奧地利的格洛克17~23系列手槍,蘇聯的5.45mm小口徑手槍等。從19世紀末自動手槍出現到現在,盡管手槍特別是近代手槍在技術上並沒有重大的突破,但仍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包括手槍自動原理和結構的改進與發展,而且手槍的口徑也經歷了一個由大到小、又由小到大的發展過程。

2.性能特點

手槍按使用對象可分為軍用手槍、警用手槍和運動用手槍;按用途可分為自衛手槍、戰斗手槍(大威力手槍和沖鋒手槍)和特種手槍(包括微聲手槍和各種隱形手槍);按結構可分為自動手槍、左輪手槍和氣動手槍(如運動手槍)。

與其他槍械比,手槍的主要特點是:

<1.質量小,體積小,滿裝槍彈手槍的總質量:軍用手槍一般在1kg左右,警用手槍在800g左右,便於隨身攜帶。

<2.槍管較短,口徑多在7.62~11.43mm之間,也有採用小口徑的,但大多採用9mm口徑,適合於殺傷近距離內的有生目標。

<3.彈匣供彈,自動手槍彈匣容量大,多為6~12發,有的可達20發;左輪手槍則容彈量小,一般為5~6發。

<4.多採用半自動(單發)射擊,但也有少數手槍(如沖鋒手槍)採用全自動(連發)射擊方式。前者戰斗射速為30~40發/min,後者戰斗射速高達120發/min左右。

<5.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易於大批量生產,成本低。手槍的不足之處是有效射程近,一般為50m左右,沖鋒手槍的有效射程遠些,但也不超過150m。由於沖鋒手槍質量較大,連發精度差,火力不及沖鋒槍,因此,尚未被廣泛採用。

3.裝備現狀

目前世界各國裝備的手槍的口徑有5.45mm、7.62mm、7.63mm、7.65mm、9mm、0.380in、10mm、11.43mm和12.7mm等口徑,大約有幾十種型號。

美國和北約各國採用的是9mm、10mm、11.43mm和12.7mm等口徑。裝備的軍用手槍主要有美國的M1911A1式11.43mm自動手槍、柯爾特11.43mm手槍和2000式9mm手槍,奧地利的格洛克17式9mm手槍,義大利的伯萊塔92F 9mm手槍等。裝備的警用手槍主要有德國的HK P7M8/P7M13式9mm手槍和HK P9S式9mm手槍,瑞士的SIG P225式9mm手槍等。

前蘇聯和原華約各國採用的是7.62~7.65mm及9mm口徑。裝備的軍用手槍有前蘇聯的托卡列夫7.62mm手槍、馬卡洛夫9mm手槍,前捷克斯洛伐克的M61蠍式7.65mm沖鋒手槍等,裝備的警用手槍主要有前蘇聯的ПСM5.45mm手槍,前捷克斯洛伐克的M1975式9mm手槍等。

在世界各國裝備的手槍中,口徑最小的為5.45mm和0.22LR口徑,口徑最大的為12.7mm,尤以美國的M1911A1式11.43mm自動手槍裝備時間最長,裝備量最大。9mm口徑自動手槍,因其後坐力小、射擊穩定、彈著密集、彈匣容量大,目前為世界各國軍隊和警察廣泛使用。

4.發展趨勢

隨著使用要求的變化,手槍也在不斷發展。從目前看,主要的發展趨勢是:

<1.重點發展雙動手槍

從安全和減少手槍操作程序的角度出發,大力發展雙動手槍,有的手槍甚至是三動,如韓國的DP-51式9mm手槍。這種手槍開火迅速,手槍意外落地也不會發生走火現象。

<2.大力發展進攻型手槍

進攻型手槍的概念是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於1990年11月提出的,它的目的是既作為士兵的自衛武器,又在長槍受損時充當進攻性武器使用,而且可用不同的槍彈,對付不同的對象。

<3.用沖鋒手槍和小口徑沖鋒槍取代手槍

手槍由於彈匣容量小、射程近、故障率高限制了它的使用,因而有些國家提出用沖鋒手槍甚至小口徑沖鋒槍取而代之。

<4.再度發展大口徑手槍

美國M1911A1式11.43mm手槍雖已被9mm手槍取代,但1986年4月邁阿密槍戰促使美國再度考慮大口徑手槍的發展,如美國聯邦調查局准備採用10mm口徑手槍。

5.手槍趨於系列化和彈葯通用化

目前手槍除統一彈葯口徑,使其通用化外,還通過變換槍管、復進簧、彈匣等部件發射多種完全不同的槍彈,以滿足不同的需要。

展望未來,無論手槍如何發展,在今後很長的一段時期內,仍會占居應有的位置。

◇鑒別手槍的表面塗層

要想判斷二手槍的塗層是否是原來的,最好最科學的辦法是了解手槍塗層的技術。我們知道手槍塗層的工藝有許多種,每個工廠在某個時期採用的技術都有不同。而後來塗層跟原廠相差極大。任何人都能夠比較出來。因為槍店塗層,採用的都是單一一種工藝,不可能克意模仿某廠的塗層。這樣如果我們手頭有資料的話,很容易比較出來。

以上「最好」辦法,對於一般人來說有些麻煩,我這里評經驗介紹一個竅門。槍的塗層磨損有三種情況:

1.機械摩擦痕跡,比如套筒軌道,這種磨損對辨別塗層沒有什麼用處,但可以分析槍的射擊數量;

2.攜帶磨損,這是槍的楞角部分在槍套衣服上的磨損,這種磨損位置固定;

3.撞擊磨損,槍如果真正作為武器使用,一定會出現撞擊磨損。無論你多麼小心,槍總會跟金屬物品碰撞,如撞上其他武器、石頭牆、金屬柱,汽車門,金屬工具等等。這種碰撞的痕跡沒有規則和具體位置,往往在槍的表面。如果槍身出現癟坑,劃鉤形狀,然而表面塗層完好,就說明塗層是在碰撞之後塗上去的。

查看的時候,仔細觀察槍的金屬表面,多數重新塗裝的槍都能夠看出來。
世界輕武器集錦 - 機槍發展史

機槍原是步兵自動武器的一個籠統稱呼。這種武器的供彈、進膛、擊發、抽殼、拋殼和裝填的一次循環完全是自動的。由於現代步槍也是自動的,因此機槍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安置在兩腳架或三腳架上射擊。機槍的口徑一般在l5mm以下,通常是彈鏈或彈鼓供彈.具有較長的持續射擊能力。
現代機槍一般有輕機槍、重機槍、通用機槍,坦克機槍、坦克並列機槍、航空機槍、大口徑機槍等。

據史料記載,首次出現的機槍叫蒙蒂尼機槍,據說是-個叫伐商的比利時上尉於185l年設計的,山蒙蒂尼工廠監制,定名為 『Mitrailleuse『,即機槍。該槍是用手動曲柄操縱25個擊發裝置進行擊發的第一挺機槍,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曾被法軍所使用。手動擊發的第二挺機槍是美國著名機槍發明家加特林設計的。他1861年發明,1865年作了改進,1866年把槍提供給美國陸軍使用。英國政府l870年對這挺槍進行了對比試驗,證明其比第一挺機槍性能優越。於是,在英格蘭建廠生產加特林機槍。與此同時,俄國政府也買了加特林機槍,更名為戈洛夫機槍,

上述機槍均屬於外力推動的機槍.真正靠自身驅動的第一挺機槍是美國人海勒姆.S.馬克沁(Maxim,Hiram Stvens,1840-1916年)發明的。1885年,他設計一種單管槍,利用槍管的後坐能進行裝填發射等動作。1887年,他首次公開展出此槍。1888年11月21日,英軍在進攻甘比亞的一個部落時,第一次使用了馬克沁機槍。1590年,該槍曾引銷奧地利、英國、德國、義大利、俄國和瑞士等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得到了普遍運用。自此以後,世界各國軍隊都裝備了馬克沁機槍。英國改進的馬克沁機槍定名為7.7mm維克斯機槍,英軍於1912年開始列裝,一直到1968年才撤裝。

1909年,德軍提出使用輕型馬克沁的要求,主要想用在飛機上。這挺槍由海涅曼設計成功,定名為『派拉貝魯姆『(Parabellum是個拉丁語,亦即『si vis Pacem Para bellum『,其意是『如果你渴望和平,就得准備戰爭『)1911年投產。這可說是航空機槍的鼻祖。

在馬克沁機槍出現後幾年,美國著名的槍械設計家約確·M·勃朗寧 (Browning,JohnMoses,1855一1926年)於1890年也發明一種機槍,交給柯爾特公司,1892—1893年進行了試驗,美軍於1895年正式採用,這是美軍首次裝備自動機槍。這挺槍是導氣式自動武器的元勛。

還有一個奧地利軍隊的上尉柯列克,也搞出了一個導氣式機槍方案,1893年出售給巴黎的哈其開斯公司。法蘭西軍隊1897年來用這挺機槍,這就是有名的哈其開斯機槍。1904年日本軍隊曾使用此槍打過俄國人.

另有一種著名的機槍是丹麥騎兵l902年使用的輕型槍管短後坐機槍,型號叫¨麥德森『全世界曾有3個國家使用它。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對機槍機動性的重視,真正的輕機槍也應運而生。其中最典型的是美國勃朗寧M1918AR。此後近30年間,各國都研製了不少輕機槍。如捷克的ZB26,英國的布侖等著名的輕機槍,在此期間,原西德首創了兩用機槍MG34。

MG34兩用機槍的優點迅速為各國軍隊所認識,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研製的機槍都是兩用機槍,也叫通用機槍,如比利時的FNMAG、原西德的MG3、美國的M60、捷克的VZ59、原蘇聯的PK,PKM等。它們發射的主要是兩種彈:7.62x5lmm和7.62x54mm。由於這類槍彈威力大,槍管散熱問題依然沒有解決。因此兩用機槍的火力一般都比不上老式重機槍。

目前,通用機槍的含義已不僅指輕、重兩用功能,而且還指攜行和上車兩種機動方式。例如北約和美國,它們的通用機槍既能利用三腳架,在地面實施火力支援,也可以作為車載武器使用。

隨著小口徑步槍的發展,小口徑班用機槍也應運而生。在北約小口徑步槍選型後,比利時的FN MinimI(米尼米)、原蘇聯的RPK一74、奧地利的AUG、英國的L86A1等著名的小口徑班用輕機槍相繼問世。關於大口徑機槍二次大戰中它曾是有效的防低空武器,但是,隨著飛機的不斷發展以及小高炮和防低空導彈的大量使用,大口徑機槍已由以高射為主變為以平射為主。國外大多用作坦克並列機槍或裝甲車載機槍,有的也支在地面,主要目標是打輕型裝甲車輛。70年代以來,各國在研製新型大口徑機槍的同時,更加重視新型彈葯的開發和對老槍的改造。新型大口徑機槍中最有名的原蘇聯的l2.7mmNSv,它設計新頓,工藝很好,裝在T—72等新型坦克上作坦克機槍。彈葯的開發主要是提高性能,因此出現了諸如瑞典的羅福斯多用途彈之類集穿、爆、燃於一身的新型大口徑槍彈。對舊槍的改進主要圍繞快速更換槍管問題,還有的設法改進槍架,以便進一步提高大口徑機槍的勤務性能和使用性能。

除了上述各種機槍外,還有航空機槍,它們是隨同飛機一起發展起來的。原先,因在飛機上的安裝位置與使用方法不同。航空機槍分為固定式和回轉式兩種。一般來說,單人執行戰斗任務的飛機上使用固定式機槍,執行偵察如轟炸任務的飛機上使用回轉式機槍。大多數航空機槍是普通機槍的變型槍,如美軍武裝直升機上的7.62mmM60C就是M60的變型槍。

http://bk.jhrx.cn/05/book/193003.html

『柒』 子彈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子彈是在1808年,法國人包利應用紙火帽,並使用了針尖發火。1814年,美國首先試驗將擊版發葯裝於鐵盂中用權於槍械。1817年,美國人艾格把擊發葯壓入銅盂中,火帽的應用對後膛裝填射擊武器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並獲得了迅速發展。

1821年,伯明翰的理查斯發明了一種使用紙火帽的「引爆彈」。後來,有人在長紙條或亞麻布上壓裝「爆彈」自動供彈,由擊錘擊發。

(7)底火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底火由傳火孔、發火砧及擊發劑組成。其作用是擊發時產生火焰,迅速而確實的點燃發射葯。擊發時,擊發劑受擊針與發火砧的沖擊而發火,火焰通過傳火孔點燃發射葯。

當發射時,擊針激發火帽(底火)。底火迅速燃燒引燃葯筒內的發射葯,發射葯產生瞬燃,同時產生高溫和高壓,將彈丸從葯筒內擠出,這時的彈丸在發射葯產生的高壓的推動下,向前移動,受到膛線的擠壓,產生旋轉,最終被推出彈膛。

『捌』 烘點心時發現底火過猛怎麼辦

在烘烤點心時發現底火過猛的話,可以將火進行調低一點,延長時間慢慢烘焙。

『玖』 後膛槍什麼時候發明的

最早嘗試槍械彈葯後裝的是法國人包利,他試用的子彈本身帶有點火裝置,但由於槍管尾端不密封,火.葯氣體從後面跑了出來,因而失敗了。19世紀30年代,有人發明了一種紙殼定裝式槍彈,將彈丸、底火、發射葯合為一體,從而為後裝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1835年,普魯士人德萊賽在軍方的支持下發明成功後裝式步槍,這種從身管後方裝填彈葯的槍由身管、槍機、發射機和槍托等組成,發射的就是紙殼定裝槍彈。使用時,射手用槍機從後面將子彈推人槍膛,扣動扳機後,槍機上的長桿形擊針即刺破紙彈殼,撞擊底火,引燃發射葯,將彈丸射出。由於這種槍發射時擊針穿破紙彈殼底部打擊底火,所以叫針刺發火槍。同時,由於這種後裝槍的子彈需要一發一發地裝人槍膛,所以也叫「後裝單發槍」。
19世紀60年代,英美等國開始設計製造後裝連發槍,並相繼裝備部隊,這之後,許多國家競相製造,從而造出了許多種類繁多的槍。我國於1867年研製成功了美式後裝單發槍,其子彈為鉛彈,葯筒有紙和金屬制兩種。到 19 世紀 70 年代,我國已能仿製生產多種後裝單發槍。後來,我國又仿製了多種後裝連發槍。
後裝連發槍的特點是沒有儲存子彈的彈倉,也即時下所說的彈巢。根據彈倉在槍身上的位置不同,通常又分為前托彈倉、後托彈倉和機巢彈倉。彈倉有固定式和可卸式兩種,固定彈倉使用較廣,常能容納5 發子彈,採用彈夾做裝彈工具,可一次將子彈全部裝人彈倉。使用彈倉可大大地縮短裝彈時間,提高槍的發射速度,使射速達每分鍾10~12發。
1866年7 月3 日,在易北河以西的薩多瓦地區展開了一場歐洲近代史上的空前大會戰,普魯士軍和奧地利軍以50萬的兵力進行爭奪德意志領導權的戰爭,在總參謀長毛奇的指揮下,普魯士軍以巧妙的戰術、猛烈的火力打敗了一直稱雄歐洲的奧地利軍。在這場驚心動魄的戰爭中,奧軍傷亡被俘4 .5 萬人,普軍僅損失約1 萬人。普魯士戰勝了奧地利,為德國的統一創造了條件,盡管決定這次戰爭勝敗的因素很多,但這一條因素不可小視;普軍大量裝備了以後裝擊針槍為代表的先進武器,而奧軍使用的仍是前裝燧發槍。

『拾』 最早的 後膛槍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大神們幫幫忙

最早嘗試槍械彈葯後裝的是法國人包利,他試用的子彈本身帶有點火裝置,但由於槍管尾端不密封,火葯氣體從後面跑了出來,因而失敗了。19世紀30年代,有人發明了一種紙殼定裝式槍彈,將彈丸、底火、發射葯合為一體,從而為後裝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1835年,普魯士人德萊賽在軍方的支持下發明成功後裝式步槍,這種從身管後方裝填彈葯的槍由身管、槍機、發射機和槍托等組成,發射的就是紙殼定裝槍彈。使用時,射手用槍機從後面將子彈推人槍膛,扣動扳機後,槍機上的長桿形擊針即刺破紙彈殼,撞擊底火,引燃發射葯,將彈丸射出。由於這種槍發射時擊針穿破紙彈殼底部打擊底火,所以叫針刺發火槍。同時,由於這種後裝槍的子彈需要一發一發地裝人槍膛,所以也叫「後裝單發槍」。 19世紀60年代,英美等國開始設計製造後裝連發槍,並相繼裝備部隊,這之後,許多國家競相製造,從而造出了許多種類繁多的槍。我國於1867年研製成功了美式後裝單發槍,其子彈為鉛彈,葯筒有紙和金屬制兩種。到 19 世紀 70 年代,我國已能仿製生產多種後裝單發槍。後來,我國又仿製了多種後裝連發槍。 後裝連發槍的特點是沒有儲存子彈的彈倉,也即時下所說的彈巢。根據彈倉在槍身上的位置不同,通常又分為前托彈倉、後托彈倉和機巢彈倉。彈倉有固定式和可卸式兩種,固定彈倉使用較廣,常能容納5 發子彈,採用彈夾做裝彈工具,可一次將子彈全部裝人彈倉。使用彈倉可大大地縮短裝彈時間,提高槍的發射速度,使射速達每分鍾10~12發。 1866年7 月3 日,在易北河以西的薩多瓦地區展開了一場歐洲近代史上的空前大會戰,普魯士軍和奧地利軍以50萬的兵力進行爭奪德意志領導權的戰爭,在總參謀長毛奇的指揮下,普魯士軍以巧妙的戰術、猛烈的火力打敗了一直稱雄歐洲的奧地利軍。在這場驚心動魄的戰爭中,奧軍傷亡被俘4 .5 萬人,普軍僅損失約1 萬人。普魯士戰勝了奧地利,為德國的統一創造了條件,盡管決定這次戰爭勝敗的因素很多,但這一條因素不可小視;普軍大量裝備了以後裝擊針槍為代表的先進武器,而奧軍使用的仍是前裝燧發槍。

閱讀全文

與底火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