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36計是誰創造的

36計是誰創造的

發布時間:2021-06-19 11:39:18

A. 三十六計誰發明的原作者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作者未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關於作者考證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前所長石興邦研究員認為,張聯甲先生孜孜不倦地博覽古代軍事典籍,潛心書理,研究而編撰的14萬余言的大型兵書《秘本兵法》,為繼承祖國歷史文化遺產,弘揚優秀文化作出了貢獻。像其中重要部分的「六六行·三十六計」,較之《三十六計》,其內容要豐富得多。

至於「張本」與「流行本」的關系,即它們是否出自於張聯甲之手,有關專家認為尚需進一步考證。

經西安陸軍學院朱寶慶教授等專家初步研究認為,《秘本兵法》中的「六六行·三十六計」,與「流行本」《三十六計》不是殘本與原本的問題,而是出自同一手筆、同一構思和同一文風;「張本」的寫作雖晚於「流行本」,但在「流行本」的基礎上改寫的可能性又不大。

不少古代兵法研究專家一致認為:一、從內容上看,「流行本」過於簡約,「像是一個寫作提綱」,而「張本」內容完整、語言生動,使「流行本」得到了重要補充。例如「以逸待勞」一節,「流行本」只有「困敵之勢,不以戰;損剛益柔」11個字;「張本」則為「困敵之勢,勢不以戰。守險保勢,勢以待變。損上益下,其道上行,損益盈虛,與對偕行」。這一闡解,使「以逸待勞之計」的計理更為明確。二、「張本」的體系結構更為合理、更趨成熟。三、「張本」的引述中涉及到部分失傳兵書的大量資料,對研究古代兵書的源流當有參考價值,其學術成就不可低估。

多年來,張敬軒對其父的《秘本兵法》進行了整理、釋注工作。一年前,他與5位專家校理出了《六六行·三十六計》,准備先行出版,但不少出版社對其並不感「興趣」,有的答應以千字付給15元的報酬答應出版,最後張敬軒決定自費出版。預計今年8月出版。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國會圖書館聞訊後,主動接洽,願以每本3000元的價格購《六六行·三十六計》影印本100冊。為了表示誠意,他們先付給了張敬軒10萬元的訂金。

B. 36計是誰編寫的

編寫者已經不可考。
一般的說法是,明清年間,有人取書籍中的成語或典故,湊足三十六之數,寫成《三十六計》一書。據史載《三十六計》最早見於《南齊書·王敬則傳》,書中記載:「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夫子唯應急走耳。」因此有人以為《三十六計》就是檀道濟所著。2003年,郭克義在濟寧市發現了一部隋代玉簡《三十六計》,隋代玉簡冊的發現更加肯定了這個觀點,《三十六計》成書時間上推了一千多年。
《三十六計》全書以《易經》為依據,引用《易經》27處,涉及六十四卦中的二十二個卦。根據其中的陰陽變化,推演出一套適用於兵法中的剛柔、奇正、攻防、彼己、主客、勞逸等對立轉換變化,其計謀體現了極強的辨證哲理。1941年分州(今陝西省分縣)由成都興華印刷廠用土紙翻印,封面書《三十六計》旁註「秘本兵法」是較早的《三十六計》流行版本。

C. 36計是誰寫的

現今流行本《三十六計》一書,是在民國32年(1943年)叔和(身份不詳)在成都祠堂街一個舊書攤上無意中發現的,他見到後當即購下,這個土紙印本是1941年由成都瑞琴樓發行、興華印刷廠翻印的,為小32開,封面書:「三十六計」,旁註小字:「秘本兵法」,但未見作者或編者姓名。篇首有一簡短說明,說原書是手抄本,於民國30年(1941年)在陝西州(今彬縣)發現,抄本「前部都系養生之談,而末尾數十篇,附抄三十六計,然後知其果為兵法也。」

1961年9月16日,叔和在《光明日報》「東風」副刊上撰文對上述發現加以介紹。這個孤本後經無谷(姚煒)先生作了譯注,流傳較廣,現今市面上流行的眾多《三十六計》出版物皆源於此。

據莫文驊將軍回憶,上世紀60年代初他任解放軍政治學院副院長時,在《光明日報》上看到叔和的這篇文章,引起極大興趣,通過與報社聯系,獲悉收藏者叔和將原書贈送給解放軍政治學院,他初讀之後,感到很有興趣,便令人印成冊,在院內供教職工學習參考,同時也送呈毛主席及中央領導同志和元帥、將軍們,他們閱後均認為此書確有參考價值。

上世紀60年代初任北京市委副書記的鄧拓,應《北京晚報》約請,開辟《燕山夜話》專欄,撰寫系列文章,關於「三十六計」的文章,發表於1962年9月2日,是《燕山夜話》的最後一篇。文革初期,《燕山夜話》被列為大毒草,聲討文章說:《燕山夜話》暫時「下馬」了,形勢不妙,暫時退卻,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以便保存實力,日後東山再起。」在這場浩劫中,鄧拓終於遭迫害而慘死。

無谷譯注的《三十六計》自1979年公開出版以來,迄今已發行50餘萬冊。由李炳彥改編的《三十六計新編》已印行161萬冊,十分暢銷。同時它不但被繪製成連環畫,還被拍成電視系列片,像1992年6月由中央電視台「軍事天地」推出的「三十六計古今談」,播放後收視率極高。如今《三十六計》一書,成為中國兵書中不可多得的後起之秀,與兩千多年前的《孫子兵法》並列為兵學經典。

這本小冊子不但中國人研究,外國人也在研究。像瑞士的漢學家勝雅津博士經過潛心研究後,於1988年編著了《智謀———平常和非常時刻的巧計》,曾經引起轟動。他認為,西方人無論計謀怎樣花樣翻新,大抵都跳不出中國人高度概括了的計謀范圍。中國人開辟的智謀學,是一個既深邃又廣袤的天地。他這個西方人雖然只是品嘗了其中的點滴,便深感其味無窮,欲罷不能。日本人稱三十六計是「運籌帷幄的訣竅」,被廣泛運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工商企業經營和相互之間的競爭上。法國海軍上將科拉斯特認為《三十六計》是中國戰略的經典著作,是一部小網路全書,其中關於戰略的描述要比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要精細得多。

D. 36計是誰發明的

《三十六計》作者:楊南柯,秦朝咸陽人。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其中每計名稱後的解說,均系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系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解說後的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闢語句。全書還有總說和跋。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為便於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痴故,釜空苦遠客,屋樑有美屍,擊魏連伐虢。

E. 三十六計是誰寫的

《三十六計》沒有確切的作者,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

《三十六計》是根據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後人多沿用,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5)36計是誰創造的擴展閱讀:

作者考證:

經西安陸軍學院朱寶慶教授等專家初步研究認為,《秘本兵法》中的「六六行·三十六計」,與「流行本」《三十六計》不是殘本與原本的問題,而是出自同一手筆、同一構思和同一文風;「張本」的寫作雖晚於「流行本」,但在「流行本」的基礎上改寫的可能性又不大。

不少古代兵法研究專家一致認為:

1、從內容上看,「流行本」過於簡約,「像是一個寫作提綱」,而「張本」內容完整、語言生動,使「流行本」得到了重要補充。例如「以逸待勞」一節,「流行本」只有「困敵之勢,不以戰;損剛益柔」11個字;「張本」則為「困敵之勢,勢不以戰。

守險保勢,勢以待變。損上益下,其道上行,損益盈虛,與對偕行」。這一闡解,使「以逸待勞之計」的計理更為明確。

2、「張本」的體系結構更為合理、更趨成熟。

3、「張本」的引述中涉及到部分失傳兵書的大量資料,對研究古代兵書的源流當有參考價值,其學術成就不可低估。

F. 三十六計創立時間是作者又是誰

三十六計 並不是一個人所做

而且也有兩個孫子

《三十六計》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既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生優育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其中每計名稱後的解說,均系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系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解說後的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闢語句。全書還有總說和跋。

G. 三十六計是誰寫的是哪個朝代的

檀道濟所著,南北朝時期。

「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

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7)36計是誰創造的擴展閱讀:

據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中心王鈞林教授介紹,現傳《三十六計》較早版本系1941年由成都興華印刷廠用土紙翻印的,封面書《三十六計》,旁註「秘本兵法」,並說明原書是手抄本,1941年在分州(今陝西省分縣)某書攤發現。

抄本前部「都系養生之談,而末尾數十篇,附抄三十六計,解釋皆用兵法,然後知其果為兵法也。」1961年,收藏者叔和在《光明日報》撰文加以介紹後,又將這土紙本贈給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此後便出現了各種翻印和傳抄的版本。

但《三十六計》一書,在20世紀40年代之前,所有史書著述中都未見記載,因此《三十六計》究竟是何人何時所著,一直沒有確考定論。多年來致力於研究兵學的山東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謝祥皓說,《三十六計》最早見於《南齊書·王敬則傳》。

王敬則是南朝齊國將領,生於435年,卒於498年,也就是說生於檀道濟死的前1年。書中記載:「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夫子唯應急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被後人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也有:「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一語。

而其中的檀公就是南北朝時宋朝著名將領檀道濟。檀道濟祖籍高平金鄉,據考證即今濟寧金鄉縣卜集鄉檀庄人;生於何年不詳,死於436年。他智勇兼備,屢建奇功,史書中有「優俘善卒」、「唱籌量沙」等事例和「乃壞汝萬里長城」之名言。而檀道濟「唱籌量沙」之處就是發生在古代濟南。

謝祥皓說:「可以確定《三十六計》就是檀道濟所著,而隋代玉簡冊的發現更加肯定了這個觀點。」據了解,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6套。每套各包含6計,總共36計。其中每計名稱後有解說,解說後有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等兵家的精闢語句。

檀道濟(?—公元436年4月9日),南朝宋名將。漢族,祖籍高平金鄉(今屬山東金鄉縣卜集鄉檀庄),出生於 京口(今江蘇 鎮江)。身出寒門,從軍20餘年,由士兵升至大將軍。 東晉末,從劉裕攻 後秦,屢立戰功,官至 征南大將軍。

後文帝以其前朝重臣,諸子皆善戰,忌而殺之。檀道濟戎馬倥傯,戰績卓著。根據他多年的戰爭經驗,總結出 三十六計,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軍事著作遺產,被載入史冊。

H. 三十六計誰發明的

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I. 36計是誰發明的

三十六計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J. 三十六計是誰發明的呢

《三十六計》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閱讀全文

與36計是誰創造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