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歐洲創造力

歐洲創造力

發布時間:2021-06-19 09:34:47

『壹』 為什麼大多數著名的科學家都是歐洲的

雖然東亞人擁有高於歐洲及美國人的智商,但歐洲人在科學技術研究上要比東亞人更勝一籌,發明也更多.這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1 東亞人缺乏鑽研與探索的精神.
2 東亞人缺乏冒險精神,喜歡拿來主義.
3 東亞人不團結,喜歡扼殺自己的創造.
4 東亞教育理念的問題.扼殺了創造力.

『貳』 有名的歐洲設計大師國家級設計大師

戴帆(DAI FAN),當代前衛工業設計的先驅,融合了尖端的技術和富有冒險的創造力。共振設計的創意總監,也是榮獲最多設計獎項並且多年連獲大獎的設計師之一。在他年輕的設計生涯里,創作了許多別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他的設計作品非常的繁多,幾乎囊括了設計的全部內容。

『叄』 中世紀歐洲,嚴重扼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是

中世紀歐洲嚴重扼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是天主教會及其神學思想。

『肆』 為什麼是歐洲文明塑造現代世界

從埃爾南·科爾特斯與阿茲特克的統治者蒙特祖瑪的第一次相遇,以及馬戛爾尼與中國的乾隆皇帝的第一次相遇以來,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即使朝鮮的統治者金正恩不屈從美國總統特朗普,敘利亞總統阿薩德、伊朗總統哈桑·魯哈尼成為西方世界的挑戰,全世界文明之間的潛在沖突仍然因為一個正悄然超越所有文明的全球文明而得到緩解。

全球文明出現在21世紀,它的許多成員分布於世界各地,然而他們不會承認自己屬於這個文明,因為他們和他們的祖先一樣,仍然覺得自己的種族、文化、宗教、語言和許多其他特點都不同於其他民族。

即便如此,在現代社會,各文明彼此間的關系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緊密,有很多共同之處。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個國際市場之下,並從中得到日常生活的許多必需品。他們居住的房子以及周圍的城市景觀都是現代技術和設計的產物——在世界各地都能獲得這些技術和技能。

他們的日常經歷也非常相似,全球性的公司和品牌不僅解決了他們的日常需求,養成了他們的消費習慣,甚至還為他們提供休閑活動。全球文明融合的一個不同尋常的標志是,不同文明的成員讀過同樣的書,看過同樣的電影,甚至支持同一支足球隊。

近5個世紀的歐洲霸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歐洲衰落,讓位給美國。這個崛起的超級大國最初的建設者和定居者大多是歐洲人,他們受到誕生於歐洲的諸多思想啟發。

但是,美國人一直拒絕被看作一個帝國,也不願意被視為有帝國的擴張野心。他們傾向於簡單地把美國看作擁有各方面豐富資源的偉大國家,並成功晉級為超級大國。和黃金時代的歐洲國家一樣,美國也一直信奉一個原則:擴張自己的權力和影響力有利於這個星球上的人民,可以創建托馬斯·傑斐遜所渴望的"自由帝國",因此,美國政府和軍隊都必須履行霸權國家的義務,就像過去偉大的歐洲帝國為其霸權所付出的努力一樣。

美國為延續西方霸權做出了貢獻。然而,當世界貿易的中心從大西洋轉向太平洋,超級大國衰落的跡象隱約可見時,"後西方時代"這個詞開始出現。這個若隱若現的後西方時代並非是由一個新的非西方超級大國控制的,因為沒有哪一個文明能夠統治其他文明。在這個時代,合作與互動取代了過去的競爭與對抗,成為必然的選擇,因為世界上所有國家都面臨著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而且它們擁有相同的知識和幾乎相同的技術來應對問題。

今天國際社會的核心要素以及主要架構都來自歐洲,首先是市場經濟和自由貿易,其次是民主,再次是法治、新聞自由和人權等使得各項機制能夠正常運行的要素,最後是科技進步。這些思想也已成為亞洲和非洲人民的思想,但對他們來說,這些思想是外來的。世界上其他地方越採納西方的技術、原則和思想,歐洲的影響力就越強大。當然,現在還有國家和民族拒絕市場經濟、民主和法制,堅持迷信和傳統而不是科學和實證主義,但是到目前為止,它們往往只是少數派,而且無法讓它們的選擇成為國際主流。

在聯合國193個成員國里,超過2/3的國家在其歷史的某個階段曾隸屬於歐洲帝國。在某種程度上,歐洲在全球文明中的角色相當於古希臘和古羅馬在歐洲文明中的地位。

歐洲人如果不溯源到古希臘和古羅馬,就無法理解自己的歷史。同樣,生活在當今世界文明中的人們需要參照歐洲或某個歐洲帝國的情況,才能理解自己和周圍的世界。有些人可能會為歐洲的遺留影響感到驕傲,有一些人可能會抗拒甚至厭惡,但是,無論他們是否喜歡,離開歐洲的貢獻,就無法實現今天的全球文明。歐洲的社會模式曾激發無數欽羨,使許多國家的政府競相模仿。其他國家的人民會繼續參照歐洲模式,從中汲取靈感,克服他們的政治或經濟挑戰,邁向現代化。

最後,歐洲不僅誕生了民族國家,也創建了一種超國家的政治和經濟一體化模式,在全球化時代產生了廣泛的吸引力。21世紀初,世界秩序越來越多極,美國已經放棄了超級大國的許多責任,特朗普總統違棄了指導美國對外政策的傑斐遜原則和威爾遜原則。普京領導的俄羅斯也決心以犧牲西方為代價,鞏固自己的全球角色;當世界陷入無序,當現行的國際規則似乎不再適用時,一些小國也渾水摸魚,從中漁利。銳實力(Sharp Power)在崛起, 威權國家藉此脅迫其他國家,操縱國外輿論。在這樣的世界,歐洲的角色極其重要。

歐盟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在全球貿易中處於優勢地位。歐盟成員國名列世界上最富有國家的20強,人類發展指數名列前茅。在經歷了極端民族主義的苦難之後,歐盟創立了最具創新性的國家間一體化模式,歐洲人的身份認同開始形成。在歐洲人不得不捍衛他們對世界的積極影響之際,這種身份認同尤為重要。

歐盟知足知止,其成員國既沒有意願也沒有力量主導這個世界,也不再想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其他文化。它們希望為自己和世界做一些更有用的事情,確保為全球文明帶來真正進步的思想和原則能夠發揚光大。

誠然,在當今世界,沒有哪個大國想要征服他國領土, 但是它們會征服其他國家的市場和人民的思想。21世紀不一定會發生公開的戰爭,但是世界秩序很容易蛻變成激烈的競爭模式,陷入混亂的局勢,這會削弱這個全球時代的許多成就。

歐盟一直致力於維護以和平與合作為主的世界秩序,對21世紀最嚴峻的挑戰表現出比其他國家更大的決心,並積極應對全球變暖、國際恐怖主義以及與貧窮和不發達相關的問題。

當前世界另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是人民政府的民主在幾個國家退化成暴民政治或暴民統治,不同的政黨派別為了追逐自己的目標,不擇手段地獲得更多選票,這通常違背了法治,甚至更糟糕,犧牲了真相。新聞自由被虛假新聞破壞,流言蜚語不脛而走。在這方面,歐洲再次肩負著一項特殊使命,那就是保持它對世界的最大貢獻之一——民主以及使民主有效運作的社會模式。

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從革命時代到歐洲一體化,歐洲創造了能夠釋放人類非凡創造力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條件,使文明發展到最高形式,為人類社會最復雜的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歐洲的歷史糅合了光耀和陰影、勝利和悲歌,是指引人類的一盞明燈。

長久以來,歐洲一直沒有一部宏大的記述,展示歐盟所取得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剖析歐洲在現代史中的角色和意義,以及傑出的歐洲人如何塑造了今天的世界。我希望《歐洲》這本書有助於填補這一空缺。

『伍』 德國是歐洲的後起之秀,是什麼原因讓它迅速崛起的

德國作為二戰的戰敗國,可以說二戰這場戰爭消耗了德國大部分的國力,它作為戰敗國不僅黑科技被蘇聯搶去,甚至連高端的人才都被美國搶去。那麼下場如此凄慘的德國,是怎麼樣快速的實行經濟復甦並迅速的崛起的呢?


德國人的特性
這一點是無可厚非的,比如愛因斯坦就是德國人,所以德國人真的很具有智慧,並且具有理性對待事物,嚴謹認真,所以德國的經濟復甦其實是時間早晚問題。只是正好有美國的幫助和處於大背景環境之下,使得這個進程加快了而已,德國可以在百廢待興的條件下,人人齊心協力的去發展經濟實施建設,這是非常難得的。畢竟不管外部環境怎麼樣,真正能夠使國家振興的永遠只有自己的本土人。

『陸』 歐洲中世紀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呢

腓特烈二世認為耶路撒冷王國只是他眾多財產中的一個,並沒有承認它是一個擁有自己的傳統、習俗和法律的獨立王國。他相信他可以隨心所欲地處置它,隨心所欲地統治它,居民們擁有他們的土地和封號不是通過世襲權或皇家特許狀,而是完全憑他個人的心血來潮。

簡而言之,他把封地當作伊克塔斯,因此違反了封建主義的基本原則,即沒有正當的程序和正當的理由,連農奴也不能被趕出他的土地。更重要的是,他還摒棄了封建統治原則,即接受領主的建議和同意。

這些態度是腓特烈和耶路撒冷王國男爵派系之間沖突的根本原因。皇帝的君主專制主義觀點與貴族堅持以王國的法律和習俗為基礎的憲政發生了沖突。腓特烈認為自己是上帝恩賜的皇帝和國王。他不承認他的統治權利受到任何羈絆——既不是法律,也不是制度,更不是法律顧問。

腓特烈在他統治的前四年裡通過以下行動證明了他對耶路撒冷法律和憲法的蔑視:1)拒絕承認他對耶路撒冷的頭銜是由他妻子得來的,而不是一項神聖的權利;在沒有正當程序的情況下,要求貝魯特和其他十幾個貴族投降;3)忽視耶路撒冷高等法院及其職能——包括批准條約。

在這些行動中,第二個行動最受關注,因為弗雷德里克企圖在沒有正當程序的情況下沒收貝魯特領主,這是引發內戰的導火索。由於貝魯特的領主是一位非常受人尊敬、有權勢和有學問的貴族,皇帝傲慢、武斷和違憲的企圖奪取貝魯特的行為遭到了廣泛的憤怒和最終的武裝反對。

『柒』 中世紀歐洲,嚴重扼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是

基督教的黑暗統治,經院哲學,宗教裁判所

『捌』 1800年前歐洲有什麼發明(技術),比如十字弓之類的。

最好的發明就是現代大學的產生生活在這個地域的人,創造了許多對人類文明進程的新技術,雖然從整體上說歐洲的中世紀是缺少創造力的,但是在12世紀以後,歐洲那些發明者的創造才能逐漸地顯現出來了,在這里我想談三件非常重大的發明:一件是歐洲人在13世紀的時候發明了玻璃透鏡。他們發明了最早的老花鏡,人們發明玻璃的時間已經非常久遠了,在公元前3000年,在埃及已經製造出質量相當好的玻璃了。往後人們又發明了製造透明玻璃的方法。大約在13世紀的時候,在英國的一所修道院里,人們發明了最早的玻璃透鏡,人們推測是那些非常有耐心的修道士,他們把那些厚厚的玻璃窗的碎片打磨成裝飾品的時候,打磨的非常光的時候能夠改善人的視力,透過凸透鏡人們可以看見放大的物體,而且老花眼可以通過這種鏡子看書可以看得更加清楚。由於當時人們並不懂得老花鏡能夠校正視力的原因,也不了解光的折射定律,做出老花鏡以後人們遺忘了近視眼睛,一直到16世紀的時候,人們才發明了凹透鏡,當人們發明了凸透鏡和凹透鏡之後,就徹底地解除了困惑在世界上每一個人的生理的局限,使得遠視眼、老花眼和近視眼不再成為殘疾。由於這件發明,使得人類以後在探究科學的道路上,道路變得平坦,能夠看見超越視力局限的遙遠的天體和看不見的細菌和細胞。

第二件重大的發明應該是在13世紀的時候,歐洲人發明了時鍾。很早以前人們就開始做機械鍾了,但是機械鍾遇到一個嚴重的麻煩,機械鍾都是由彈簧驅動的,彈簧驅動的時候很緊鍾就走的比較快,越來越松鍾就走的慢。發明了時鍾以後,從此在歐洲的一些教堂鍾樓上就開始裝上大鍾,人們就可以根據這個大鍾所指示的時間來規范自己的活動,使得人們能夠步調一致地進行社會生活。不久,發明家還發明了自動報警的鬧鍾,當時是為了讓僧侶按時起來做禱告。

第三件重大的發明,就是在1445年的時候,德國的一位發明家古登堡發明了印刷機。古登堡的印刷機用鉛錫做成活字模,古登堡的印刷機是匯集了四項重大的發明,其中第一件重大的發明是1041年中國的發明家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技術,第二項發明是利用了中國人發明的造紙技術,因為只有紙才能夠承接印刷的那些文字。第三項發明了古希臘的壓榨機,使塗在印膜表面的油墨能夠深深地鑲嵌在紙上。第四項發明在此之前歐洲藝術家為了改進繪畫質量,發明的油墨。有了這四項技術就構成了古登堡的這項發明,古登堡的這項發明極大的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使得知識能夠平民化,因為在過去只有有錢,有權勢的人才有可能藏書,因為當時的書都是用手寫的,寫在羊皮紙上的,如果要抄寫一部聖經需要300張羊皮,因此一般的平民是沒有機會接觸文化和知識的,古登堡的發明對人類的意義是非常深遠的。古登堡在發明技術中經歷了很多磨難,成功印刷出很多印刷品以後,最後不得不把自己的印刷廠典當給別人了,自己在拚命中死去了。他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機,他從來沒有一次印過自己的名字。談到歐洲那個時候發明的時候,我們還應該提到另一個發明,就是在1421年的時候,義大利首先實施了專利制度,專利制度是人類管理和極力創造活動的一種偉大的社會發明,專利實際上是發明者和社會之間的一種契約,社會承諾保護發明者的利益,而發明者必須承諾公開自己的技術,由於有這項專利技術的使得人們找到了一個巧妙的辦法,使得那些長期以來嚴密封鎖在作坊里的家傳技藝能夠為大眾所用,由於這種制度是如此有效,一直到今天成為人們共同遵守的知識產權保護公約。

『玖』 為什麼外國人比中國人更有創造力

在國外,社會保障太好了,所以,他們不需要擔心養老,醫療,小孩教育等問題,上班的目的就是為了夠一個月開銷和一年出去渡個假
由於收入差距不大,工人也可以有房有車,一年出去渡個假,領導收入也不比他們多多少,壓力卻大很多,所以,員工並不是人人都想往上爬
工會組織太強大了,只要不犯明顯錯誤,被企業開除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所以,在這樣舒適的環境下工作,很容易就對目前生活而滿足,甚至不願意為工作投入太多,不象中國人那麼拼
老外如果要努力工作,那肯定是他真正喜歡他的工作,自己願意投入進去,而不是象中國人那樣因為某個工作賺錢多而去做,於是,在某一領域真正幹得好的一般是老外,因為他們真的喜歡,而普通工作,中國人幹得更好,因為中國人有拼勁
在幼兒園小孩大多數時間就是玩,在小學學習也沒壓力,也沒有成績,所以,老外學生很空,他們有時間發揮個性,研究自己的興趣愛好,將來也許就成為某一領域的天才,而中國學生學習壓力大,和老外學生相比能學到更多知識,但是,千篇一律的教學內容,以及門門精通的高考方式,讓中國學生的個性無法發揮,即使是某一領域的天才,也被重壓下的學校考試和考試給埋沒了
老外工作後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大家收入都差不多,不必為了五斗米而折腰,而中國為了高收入而選擇工作,為了升職而改變自己,收入高了,但工作未必喜歡
那麼老外從小到大這么休閑,這么沒壓力,為什麼他們的企業能競爭得過中國人呢?因為,老外在各個領域里工作的人都是真心喜歡這份工作,真心願意為了工作而付出,升職對他們來說也不那麼重要,做自己喜歡的工作,當然做得就好,而中國有多少人熱愛自己的工作呢?有多少人是專心在研究技能,而不關心升職和職場斗爭呢?一個人一天只有8小時工作時間,花時間在研究升職加薪上了,那必然花在專業技能上的時間就少了,這就是為什麼老外們這么悠閑,卻能造出比我們更好的產品,我們工作那麼努力,卻往往干不過老外。。。

『拾』 歐洲在近代自然科學有什麼

近代自然科學發展史
自然科學發展史是研究自然科學發展過程及其規律的科學。它依據歷史事實,通過對科學發展歷史過程的分析來總結科學發展的歷史經驗並揭示其規律。在漫長的自然科學發展史上,近代曾出現了三次嚴重的危機,並由此也帶來了三次重大的突破,從而推動自然科學向前進一步發展。

近代自然科學是以天文學領域的革命為開端的。天文學是一門最古老的科學。在西方,通過畢達哥拉斯、柏拉圖、喜帕恰斯、托勒密等人的研究,已經提出了幾種不同的理論體系,成為一門最具理論色彩,又是提出理論模型最多的一門學科。同時,天文學與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人們種田靠天、畜牧靠天、航海靠天、觀測時間也靠天,這就必然會有力推動天文學的發展。然而,天文學在當時又是一門十分敏感的學科。在天文學領域,兩種宇宙觀,新舊思想的斗爭十分激烈。特別是到了中世紀後期,天主教會還別有用心地為托勒密的地心說披上了一層神密的面紗。硬說地球處於宇宙中心,證明了上帝的智慧,上帝把人派到地上來統治萬物,就一定讓人類的住所??地球處於宇宙中心。這種荒唐說法被當作權威加以崇信之後,托勒密的學說就成為不可懷疑的結果而嚴重阻礙著天文科學的進步。然而,地心說基礎上產生的儒略歷在325年被確定為基督教的歷法後,它的微小誤差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已經到了不可忽視的地步,同觀測資料大相徑庭。葡萄牙一位親王的船長曾說:「盡管我們對有名的托勒密十分敬仰,但我們發現,事事都和他說的相反。」托勒密體系的錯誤日益暴露,人們急需建立新的理論體系。當時,文藝復興正蓬勃開展,它不僅大大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同時也推動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適應時代要求,他從1506年開始,在弗洛恩堡一所教堂的閣樓上對天象仔細觀察了30年,從而創立了一種天文學的新理論--日心說。1543年,哥白尼公開發表《天體運行論》,這是近代自然科學誕生的主要標志。日心說的提出恢復了地球普通行星的本來面貌,猛烈地震撼了科學界和思想界,動搖了封建神學的理論基礎,是天文學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這一時期,自然科學的發展成就輝煌,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但從宏觀上看,科學發展是落在生產技術的後面。例如,鍾表在實踐中已廣泛應用,但人們並不懂得由哪些因素決定著鍾表運動的周期;在戰爭發射了無數的子彈和炮彈,卻搞不清怎樣才能把彈道計算出來,命中率如何提高。從微觀上看,古典力學的發展比較完善。在天體力學中,開普勒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橢圓定律、面積定律、周期定律);1632年,伽利略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1687年,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系統論述了牛頓力學三定律(慣性定律、作用力反作用力定律、加速度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這些定律構成一個統一的體系,把天上的和地上的物體運動概括在一個理論之中。這是人類認識史上對自然規律的第一次理論性的概括和綜合。但這一時期其他學科還很落後,主要是在收集材料,積累經驗,進行分門別類的初步整理。例如,18世紀,瑞典生物學家林耐就曾致力於對植物的分類,他寫了《自然系統》一書,使雜亂無章的關於植物方面的知識形成了完整的系統。在化學領域,英國科學家波義耳把嚴密的實驗方法引入化學,他被稱為近代化學的創始人。德國科學家斯塔爾提提出燃素說來解釋化學反應,燃素說作為化學的理論成果統治了化學界近100年。

科學的發展不是憑空進行,而是必須以已有的科學成果為發展的起點。當時已有的天文學數學知識為力學的發展創造了前提,而力學發展較完善的狀況又促成了哲學史上機械自然觀的形成。因為,從人的認識規律來看,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是從認識簡單事物進而深化認識復雜事物的,認識機械運動是科學認識的第一任務。在科學認識第一階段,暫時把事物看成彼此無關的固定不變的東西進行研究是可以理解的,一旦科學家們把一切高級復雜運動都簡單類比為機械運動,並且把力學中的外力照搬過來,就變成了否認事物內部矛盾的機械外因論。他們認為,自然界絕對不變,自然界只是在空間上擴張,展現其多樣性,而在時間上沒有變化,沒有發展的歷史。不變的行星一定始終不變地繞著不變的太陽運行,由於它不承認物質的發展,不能回答自然界的一切從何而來,最後只能搬用神的創造力來解釋,自然科學又回到了神學之中。

1755年,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出版了《宇宙發展史概論》,書中提出了著名的星雲假說。康德的星雲假說能較好解釋太陽系的某些現象。他認為,太陽系以及一切恆星都是由原始星雲在引力和斥力的作用下逐漸聚集而成的。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有生有死,而發展是永無止境的。恩格斯1875年為《自然辯證法》寫的一篇導言中,給予康德的星雲假說極高的評價。說它「包含著一切繼續前進的起點。」因為既然地球是隨著太陽系的形成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那麼,地球上的萬物山川、動物和植物,自然也有它逐漸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如果立即沿著這個方向堅決地繼續研究下去,那麼,自然科學現在就會進步得多。」康德的星雲假說有力沖擊了形而上學的機械自然觀,是繼哥白尼天文學革命後的又一次科學革命。

18世紀60年代,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這也是近代以來的第一次技術革命。不過,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許多技術發明大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總之,在18世紀中葉以前,自然科學研究主要是運用觀察、實驗、分析、歸納等經驗方法達到記錄、分類,積累現象知識的目的。在18世紀中葉以後,由於啟蒙運動的發展,「自然科學便走進了理論的領域而在這里經驗的方法就不中用了,在這里只有理性思維才能有所幫助。」理性思維就是對感性材料進行抽象和概括,建立概念,並運用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提出科學假說,進而建立理論或理論體系。19世紀道爾頓的原子論,阿佛加德羅的分子學說,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以及康德的星雲假說開始都是以假說形式出現的。不過,康德的星雲假說一開始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直到19世紀,由於自然科學不斷揭示出自然過程的辨證性質,才最終在哲學領域敲響了形而上學的喪鍾。

19世紀是科學時代的開始。在天文學領域,科學家們開始論及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在地質學領域,英國的地質學家賴爾提出地質漸變理論。在生物學領域,細胞學說、生物進化論,孟德爾的遺傳規律相繼被發現。在化學領域,原子-分子論被科學肯定;拉瓦錫推翻了燃素說,並成為發現質量守恆定律的第一人; 1869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發表了元素周期律的圖表和《元素屬性和原子量的關系》的論文。在文中,門捷列夫預言了十一種未知元素的存在,並在以後被一一證實。十九世紀最重大的科學成就是電磁學理論的建立和發展。

在19世紀之前,人們基本上認為電與磁是兩種不同現象,但人們也發現兩者之間可能會存在某種聯系,因為水手們不止一次看到,打雷時羅盤上的磁針會發生偏轉。1820年7月,丹麥教授奧斯特通過實驗證實了電與磁的相互作用,他指出磁針的指向同電流的方向有關。這說明自然界除了沿物體中心線起作用的力以外,還存在著旋轉力,而這種旋轉力是牛頓力學所無法解釋的,這樣,一門新學科??電磁學誕生了。

奧斯特的發現震動了物理學界,科學家們紛紛做各種實驗,力求搞清電與磁的關系。法國的安培提出了電動力學理論。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 ɡ 苡?831年總結出電磁感應定律,1845年他還發現了「磁光效應」,播下了電、磁、光統一理論的種子。但法拉弟的學說都是用直觀的形式表達的,缺少精確的數學語言。後來,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克服了這一缺點,他於1865年根據庫侖定律、安培力公式、電磁感應定律等經驗規律,運用矢量分析的數學手段,提出了真空中的電磁場方程。以後,麥克斯韋又推導出電磁場的波動方程,還從波動方程中推論出電磁波的傳播速度剛好等於光速,並預言光也是一種電磁波。這就把電、磁、光統一起來了,這是繼牛頓力學以後又一次對自然規律的理論性概括和綜合。

1888年,德國科學家赫茲證實了麥克斯韋電磁波的存在。利用赫茲的發現,義大利物理學家馬可尼、俄國的波波夫先後分別實現了無線電的傳播和接受,使有線電報逐漸發展成為無線電通訊。所有這些電器設備都需要大量的電,這遠遠不是微弱的電池所能提供的。1866年,第一台自激式發電機問世使電流強度大大提高。70年代,歐洲開始進入電力時代。80年代還建成了中心發電站,並解決了遠距離輸電問題。電力的廣泛應用是繼蒸汽機之後近代史上的第二次科技革命。電磁學的發展為這次科技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准備。由於自然科學的新發現被迅速應用於生產,第二次工業革命在歐美國家蓬勃興起。

19世紀,自然科學在多個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物理學中一切基本問題在牛頓力學的基礎上都已基本上得到解決,科學家們給牛頓力學本來解釋不了的電磁現象虛構了一個物質承擔者--以太。把電磁現象歸結為以太的機械運動,他們認為整個物理世界都可以歸結為絕對不可分的原子和絕對禁止的以太這兩種物質始原。

正當古典物理學達到頂峰,人們陶醉於「盡善盡美」的境界時,卻出人意料發生了一系列震驚整個物理學界的重大事件。首先是邁克耳遜和莫雷為了尋找地球相對於絕對靜止的以太運動進行了著名的以太漂移實驗,但實驗結果卻同古典理論的預測相反;在對比熱和熱輻射的研究中又出現了「紫外災難」等古典理論不可克服的矛盾。古典物理學再次受到嚴重的挑戰,第三次面臨重大的危機。

十九世紀未,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了一種能穿透金屬板使底片感光的X射線。不久,貝克勒爾發現了放射性現象。居里夫婦受貝克勒爾啟發,發現了釙、鐳的放射性,並在艱苦的條件下提煉出輻射強度比鈾強200萬倍的鐳元素。1897年,湯姆生發現了電子,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傳統觀念,電子和元素放射性的發現,打開了原子的大門,使人們的認識得以深入到原子的內部,這就為量子論的創立奠定了基礎。量子論是反映微觀粒子結構及其運動規律的科學。與此同時,在對電磁效應和時空關系的研究中相對論產生了。相對論將力學和電磁學理論以及時間、空間和物質的運動聯系了起來。這是繼牛頓力學、麥克斯韋電磁學以後的又一次物理學史上的大綜合。量子論和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是促成20世紀科學技術飛躍發展的理論基礎。

20世紀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應用是科技發展史上一項劃時代的成就。蒸汽時代和電氣時代的技術發明大都是延長人的四肢與感官功能,解放人的體力,而電子計算機卻是延長了人的腦的功能。它開始替代人的部分腦力勞動,在一定程度上物化並放大了人類的智力,極大地增強了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現在更是廣泛滲透和影響到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

閱讀全文

與歐洲創造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