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蛟龍號是誰發明的
是中國發明的
2. 蛟龍號是哪一個國家發明的
中國啊。
蛟龍號意味著中國具備了載人到達全球99.8%以上海洋深處進行作業的能力。
為推動中國深海運載技術發展,為中國大洋國際海底資源調查和科學研究提供重要高技術裝備,同時為中國深海勘探、海底作業研發共性技術,在國家海洋局組織安排下,中國大洋協會作為業主具體負責「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項目的組織實施,並會同中船重工集團公司七〇二所、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和聲學所等約100家中國國內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合攻關,攻克了中國在深海技術領域的一系列技術難關,經過6年努力,完成了載人潛水器本體研水面支持系統的研製和試驗母船的改造以及潛航員的選拔和培訓,從而使「蛟龍號」具備了開展海上試驗的技術條件。
3. 蛟龍號是中國人發明的
「蛟龍號」載人深潛器是我國首台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研製的作業型深海載人潛水器,設計最大下潛深度為7000米級,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潛能力最深的作業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可在佔世界海洋面積99.8%的廣闊海域中使用,對於我國開發利用深海的資源有著重要的意義。
4. 我國科學家乘坐自主研發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深潛到水深約7000m的海底時,發現了一副鯨的
A、水深7000m的海底,幾乎沒有氧氣,因此蠕蟲和其附肢里的細菌代謝類型是異氧厭氧型,乳酸菌的代謝類型也是異氧厭氧型,A正確;
B、細菌為蠕蟲提供葡萄糖進行生命活動,說明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互利共生,B錯誤;
C、捕食食物鏈的起點是生產者,而鯨骨架不是生產者,因此不能構成捕食食物鏈,C錯誤;
D、蠕蟲和細菌屬於海洋生態系統的分解者,D錯誤.
故選:A.
5. 蛟龍號研發了多少年
從2002年開始,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從零起步、自主研發蛟龍號的控制系統,經過了設計、加工、建造、調試、海試等一系列過程:[郭威:我也是從零二年開始介入,從包括一千米、三千米,一直到七千米海試,咱們的控制系統一直表現得非常穩定可靠。也是保證了整個大項目順利完成,發揮了重大作用。對我來講,好象是從開始種樹到最終的果實成熟了,跟吃到嘴的那種感覺吧。]三十三歲的祝普強負責蛟龍號綜合顯控子系統、水面監控系統和數據分析平台的研發工作。電視直播畫面中「出鏡率」最高的、顯示蛟龍號在水下狀態的界面就是由他開發的。7020米、7062米這些權威的下潛深度紀錄也是出自他研發的數據分析平台。六月二十四號,蛟龍號突破七千米深度的那次下潛,是祝普強在這次海試中最難忘的一次經歷:
[祝普強:要突破七千,然後整個的一個過程還挺順利,大家也挺興奮的。那次下潛應該也是標志著七千米下潛的成功吧,所以那次也是比較難忘的一次經歷。頭兩年的時候一般海試的時候我心裡可以都懸著一點,越往後,像五千米到七千米的時候反而不緊張了,為什麼呢,因為你的系統經過幾年海試之後你對你的作品已經有很大的信心了。]
長達四十四天的海上生活,讓三位海試人員想念起新鮮的蔬菜水果。祝普強笑著告訴記者:
[祝普強:前期會有一些水果,青菜之類的。但是一段時間之後,葉類青菜就沒了,然後就有一些桿類青菜。最多的就是豇豆,我頭一次吃了豇豆餡餃子在船上,我以前從來沒吃過豇豆餡餃子,東北好象沒有這種做法。然後水果類的後來只剩下蘋果了,因為蘋果保鮮期還比較長一些,剩下其它的水果就沒有了]蛟龍號的成功,也讓很多普通人拾起了探海的夢想,對此,張艾群解釋說,理論上說普通人可以進行深潛,但是考慮到成本,恐怕短期內難以實現:[張艾群:理論上講,對於我們這個下潛人員來說的話,對身體的要求不是很高,因為他沒有失重,在一個常壓的環境下工作。下潛最大的挑戰還是心理,就是你必須通過一個心理上的訓練才能夠適應這樣的一個,周圍的環境,一個長時間的水下工作 。從理論上講任何人都可以下潛到海底,但是我覺得因為國家投入這么多的錢用於旅遊的話可能這個代價太高了。]張艾群告訴記者,這次海試結束後,蛟龍號將轉入應用階段。蛟龍號的成功海試也為我國深海裝備的發展帶來了契機,中科院自動化所將與國家有關部門合作,繼續開展無人潛水器等其它深海裝備的研發。
6. 蛟龍號的資料。
蛟龍號潛水艇是一艘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的載人潛水器,也是863計劃中的一個重大研究專項,設計深度為7000米。2010年5月至7月,蛟龍號在南中國海中進行了多次下潛任務,最大下潛深度達到了3759米。2011年7月26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到達深度5057米。2012年6月27日,到達7062.68米。2015年3月17日,蛟龍號正式靠泊母港在國家深海基地36°20′05.49″N 120°43′54.41″E。
蛟龍號長8.2米、寬3.0米、高3.4米,在空氣中的重量不超過22噸,不包括乘員重量的情況下,有效負載220公斤,設計潛水深度為7,000米,可承載一名潛航員和兩名科學家共三人,可探索佔世界海洋面積99.8%的海域,不過距離地球海洋已知的最深處馬里亞納海溝底部的10,911米仍有相當距離。
該項目始自2002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部列入863計劃重大專項。其研製工作共有包括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在內的約100家科研機構和企業參加。蛟龍號的總設計師是中國深潛技術專家徐芑南。
2012年6月12日,中船重工702研究所副所長,2002年起擔任「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第一副總設計師、總體與集成子項目負責人崔維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最終,我們要做出1萬1千米級的載人潛水器,在海洋最深處的海底自由航行、作業,這樣,中國就真正成為載人深潛發達國家。」
7. 蛟龍號的科學使命和意義是什麼
科學使命:中國是繼美、法、俄、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掌握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的國家。在全球載人潛水器中,「蛟龍號」屬於第一梯隊。蛟龍號是國家863計劃支持的項目,實現了耐壓結構、生命保障、遠程水聲通訊、系統控制等關鍵技術的突破。
意義:可在佔世界海洋面積99.8%的廣闊海域中使用,對於我國開發利用深海的資源有著重要的意義。
應用領域:
1、運載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進入深海,在海山、洋脊、盆地和熱液噴口等復雜海底進行機動、懸停、正確就位和定點坐坡,有效執行海洋地質、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地球化學、海洋地球環境和海洋生物等科學考察。
2、「蛟龍號」具備深海探礦、海底高精度地形測量、可疑物探測與捕獲、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可以開展:對多金屬結核資源進行勘查,可對小區地形地貌進行精細測量,可定點獲取結核樣品、水樣、沉積物樣、生物樣,可通過攝像、照相對多金屬結核覆蓋率、豐度等進行評價等。
對多金屬硫化物熱液噴口進行溫度測量,採集熱液噴口周圍的水樣,並能保真儲存熱液水樣等;對鈷結殼資源的勘查,利用潛鑽進行鑽芯取樣作業,測量鈷結殼礦床的覆蓋率和厚度等;可執行水下設備定點布放、海底電纜和管道的檢測,完成其他深海探詢及打撈等各種復雜作業。
8. 蛟龍號發現的恐怖生物,那是什麼
蛟龍」號獲得了3隻兩個不同種類的海參、1隻海星、1株柳珊瑚、2個底棲巨型原生動物、3種海綿(各1隻)、1隻海百合等海洋生物樣品,以及6管PUSHCORE(柱狀)沉積物、5塊玄武岩樣品和數十粒多金屬結核,並拍攝到鼠尾魚、盲魚、水螅、耳狀章魚、海葵、鎧甲蝦等豐富的大型生物種群視頻。
9. 蛟龍號的使命和意義是什麼
使命:在此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國、日本、法國、俄羅斯四個國家擁有載人深潛器。這些國家的深潛器最大工作深度為6500米。
而「蛟龍號」的最大工作設計深度為7000米,具備深海探礦、海底高精度地形測量、可疑物探測與捕獲、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理論上它的工作范圍可覆蓋全球99.8%的海洋區域。
意義:」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各項指標得到進一步檢驗,實現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的突破,標志著中國具備了到達全球70%以上海洋深處進行作業的能力,極大增強了中國科技工作者進軍深海大洋、探索海洋奧秘的信心和決心。
(9)蛟龍號發明者擴展閱讀:
蛟龍號技術特點
1.在世界上同類型中具有最大下潛深度7000米,這意味著該潛水器可在佔世界海洋面積99.8%的廣闊海域使用;
2.具有針對作業目標穩定的懸停,這為該潛水器完成高精度作業任務提供了可靠保障;
3.具有先進的水聲通信和海底微貌探測能力,可以高速傳輸圖像和語音,探測海底的小目標;
4.配備多種高性能,確保載人潛水器在特殊的海洋環境或海底地質條件下完成保真取樣和潛鑽取芯等復雜任務。
參考片資料來源:網路—蛟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