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蔡倫是太監為什麼要發明造紙術
永平九年(公元97年),竇太後卒,和帝親政。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和帝立鄧綏為皇後,蔡倫立即投靠鄧皇後。鄧綏喜歡舞文弄墨,蔡倫為投其所好,甘心屈尊兼任尚方令,主管宮內御用器物和宮廷御用手工作坊。在此期間,他總結西漢以來造紙經驗,改進造紙工藝,利用樹皮、碎布(麻布)、麻頭、魚網等 原料精製出優質紙張,於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受到和帝稱贊,造紙術也因此而得到推廣。 由他監制的紙被稱為「蔡侯紙」。
❷ 蔡倫一個宦官為什麼能發明紙張
在紙張發明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是採用什麼來作為記事材料的呢?根據文獻和實物資料,最早的人們是採用結繩來記事的,遇事打個結,事畢解去。後來又在龜甲獸骨上刻辭,所謂「甲骨文」。在青銅產生以後,又在青銅器上鑄刻銘義,即「金文」或「鍾鼎文」。再後,將字寫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稱「竹木簡」,如較寬厚的竹木片則叫「牘」。同時,有的也寫於絲織製品的嫌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記事材料外,還發現了刻於石頭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
一般人們皆知,紙是在東漢由蔡倫發明的。但近年的考古發掘,卻對此提出了疑問。隨著西北絲綢之路沿線考古工作的進展,許多西漢遺址和墓葬被發現,其中也不乏紙的遺物。這些右紙均據其出土的地點而被冠名。
從目前出土古紙自身的年代順序,可以分別排列為:西漢早期的放馬灘紙,西漢中期的灞橋紙、懸泉紙、馬圈灣紙、居延紙,西漢晚期的旱灘坡紙。這些紙不但都早於蔡倫紙,而且有些紙上還有墨跡字體,說明已用於文書的書寫。
❸ 蔡倫作為一名太監,他為何要發明造紙術
你看一段關於他的生平簡歷就知道原因了 永平九年(公元97年),竇太後卒,和帝親政。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和帝立鄧綏為皇後,蔡倫立即投靠鄧皇後。鄧綏喜歡舞文弄墨,蔡倫為投其所好,甘心屈尊兼任尚方令,主管宮內御用器物和宮廷御用手工作坊。在此期間,他總結西漢以來造紙經驗,改進造紙工藝,利用樹皮、碎布(麻布)、麻頭、魚網等 原料精製出優質紙張,於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受到和帝稱贊,造紙術也因此而得到推廣。 由他監制的紙被稱為「蔡侯紙」。
❹ 蔡倫作為一個太監為什麼發明了紙
蔡倫,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後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權力斗爭自殺身亡。
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紙神」。——常識人物篇。
❺ 蔡倫只是歷史上一個太監,那他為何要發明造紙術
這個問題先糾正出來,理清了說,蔡倫是太監,而且是級別很高的太監,紙不是他發明的,可能是他主持改進的,也可能是底下的人改好了獻給他的,就這樣。
早在東漢蔡倫前200多年,中國人就已經發明了造紙術,因為在山西、甘肅、陝西大量出土了西漢的古紙,我們可以稱為絲帛紙,聽名字就知道,這紙的原料太昂貴,一般人用不起,就算是皇室也是筆很大開支,所以這種紙並沒有傳開。
湖南耒陽蔡倫故鄉,蔡侯祠。
不管是何種原因,反正紙品用最廉價的樹皮、麻布等研究出來了,蔡倫獻給了漢和帝,得到賞識,被封為「龍亭侯」,這種紙也被稱為「蔡侯紙」,這件事被史官記錄下來,後世記住了他。❻ 蔡倫是太監發明造紙干什麼
蔡倫為了討好當時和帝的皇後鄧綏。
這位鄧皇後是個才女,喜歡吟詩作賦,舞文弄墨,同時她又是一個喜歡節約,不尚奢華的人,所以她非常需要一種比帛紙省錢,質地又好的紙張來寫字畫畫。於是,他自告奮勇兼任主管御用器物製作的尚方令,專心改進造紙技術。
❼ 蔡倫作為一個太監為什麼發明了紙呢
人都是有個人追求的好吧,古今中外有很多發明都是「外行人」創造出來的,一個太監就不準他有科學追求了→_→
❽ 不甘平庸的太監發明了造紙術,還有幾個歷史趣事知道了
提到紙張,我們會不約而同的想到東漢的蔡倫。他是中國「四大發明」內中造紙術的改進容者,「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人類有史以來最佳發明家」之一。蔡倫雖出身貧寒,又在十五歲被送入宮中做了太監,但是這沒有阻擋住他的聰明才智。在宮中期間他參考總結西漢以來造紙技術,改進造紙工藝,利用樹皮、碎布(麻布)、麻頭、魚網等原料精製出優質紙張,於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受到和帝稱贊,造紙術也因此而得到推廣。 由他監制的紙被稱為「蔡侯紙」。由於製作工藝簡單,降低了製作成本,所以紙張得到了廣泛推廣。
❾ 發明造紙術的蔡倫,是不是太監啊
是的
蔡倫(61?~121)字敬仲,漢族,東漢桂陽郡人。我國四大發明中造紙術的發明者。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名第七.
永平末年(75)入宮為宦官。歷任小黃門、中常侍兼尚方令、長樂太僕等職。元初元年(114),安帝封其為龍亭侯(封地在今陝西省洋縣龍亭鋪鎮),食邑三百戶。蔡倫為人敦厚謹慎,關心國家利益,曾「數犯嚴顏」,匡弼時政。勤奮好學,辦事專心盡力。
永元四年(92),蔡倫任尚方令後,利用供職之便,常到鄉間作坊察看,見蠶婦繅絲漂絮後,竹簟上尚留下一層短毛絲絮,揭下似縑帛,可以用來書寫,從而得到啟發,便收集樹皮、廢麻、破布、舊魚網等原料,在宮廷作坊施以銼、煮、浸、搗、抄等法,試用植物纖維造紙,終於造出植物纖維紙。元興元年(105),他將造紙過程、方法寫成奏章,連同造出來的植物纖維紙,呈報漢和帝,和帝大加贊賞,蔡倫造紙術很快傳開。人們把這種紙稱為「蔡侯紙」,全國「莫不從用焉」。
蔡倫這一改進,成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美國人麥克·哈特在《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將蔡倫排在第七位,遠遠排在我們熟知的哥倫布、愛因斯坦、達爾文之前。2007年,美國《時代》周刊評選和公布人類「有史以來最佳發明家」,蔡倫又榜上有名。2008年北京奧 蔡倫畫像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