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馬鈞的什麼發明是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提水工具之一
比他早半個世紀的東漢人畢嵐曾發明一種叫翻車的木質機械用以灑道,馬版鈞則將這種權翻車改進為後來被普遍應用在河邊為農田灌溉抽水的龍骨水車。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因而也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它是水泵發明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提水工具之一。
2. 三國兩晉的發明灌溉工具是
翻車又名龍骨水車,舊時中國民間灌溉農田用的龍骨水車。為世界上出現最早、流傳最久遠的農用水車。是一種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最著名的農業灌溉機械之一。曹魏時,經過改制的翻車用於灌溉。《後漢書》記有畢嵐作翻車,三國馬鈞加以完善。翻車可用手搖、腳踏、牛轉、水轉或風轉驅動。龍骨葉板用作鏈條,卧於矩形長槽中,車身斜置河邊或池塘邊。下鏈輪和車身一部分沒入水中。驅動鏈輪,葉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長槽上端將水送出。如此連續循環,把水輸送到需要之處,可連續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運方便,還可及時轉移取水點,即可灌溉,亦可排澇。中國古代鏈傳動的最早應用就是在翻車上,是農業灌溉機械的一項重大改進。
3. 商周時期灌溉工具是什麼
約西周時期,桔槔(jiégāo)、轆轤等具有簡單機械結構的提水工具開始出現.
(桔槔使用杠桿原理,用於提取地表水.轆轤則利用輪軸原理,實際上是一種起重機械,用於提取井水,在今天的一些地方仍有使用.)三國時,魏國馬均發明了灌溉工具翻車; 唐朝,發明了灌溉工具筒車和曲轅犁
,翻車,是一種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農業灌溉機械之一.《後漢書》記有畢嵐作翻車,三國馬鈞加以完善.翻車可用手搖、腳踏、牛轉、水轉或風轉驅動.龍骨葉板用作鏈條,卧於矩形長槽中,車身斜置河邊或池塘邊.下鏈輪和車身一部分沒入水中.驅動鏈輪,葉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長槽上端將水送出.如此連續循環,把水輸送到需要之處,可連續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運方便,還可及時轉移取水點.我國古代鏈傳動的最早應用就是在翻車上,是農業灌溉機械的一項重大改進.
4. 古代的筒車和翻車分別是什麼時期發明的
筒車在春秋時期就已發明。莊周《南華經》記載的漢陰抱翁老人恥用的桔槔,即是豎於井邊的提水器械。隨著社會的發展,提水工具的使用越來越被重視。
翻車在東漢時有宦官畢嵐發明,畢嵐所創造的翻車,雖未直接運用於農業生產,但「用灑南北郊路,以省百姓灑道之費」(用翻車灑水於南北郊路,來節省百姓灑水的費用),故對於國計民生也是有一定貢獻的。
(4)畢嵐創造的提水工具名稱擴展閱讀:
筒車立輪周圍斜裝若干小竹筒(或小木筒)。下部水筒在塘中裝水後隨輪轉至上部,自動瀉水入木槽灌溉田地。筒車由水力驅動。
還有一種高轉筒車,有兩個立輪,上下各豎一輪,下輪的一半沒在水中。當上輪轉動時,水筒盛水自下隨著木槽向上,將水瀉入上輪,空筒隨輪轉下盛水。筒車是一種利用水力自動提水的工具,也有用畜力轉動的。簡車在黃河中下游一帶較多。
翻車車身以木板作漕為水道,槽中設行道板,環以龍骨板葉作刮水器,兩頭裝大、小輪軸。利用人力、畜力或風力帶動龍骨板將水刮入車槽,水沿車槽提升至高處而流入田間。在近代水泵發明之前,它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提水工具之一,對於灌溉農田、發展農業生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5. 介紹水排翻車耬車筒車的發明朝代,是用來幹嘛的歷史題,
耬車
在戰國時期就有了播種機械。我國古代的耬車,就是現代播種機的始祖,因播種幅寬不一,行數不同,漢武帝的時候,趙過在一腳耬和二腳耬的基礎山,創造發明了能同時播種三行的三腳耬。一人在前面牽牛拉著耬車,一人在後面手扶耬車播種,一天就能播種一頃地,大大提高了播種效率。漢武帝曾經下令在全國范圍里推廣這種先進的播種機,還改進了其他耕耘工具,加以提倡代田法,對當時農業生產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筒車。
唐朝時的一種提水工具,其水輪用木或竹製成,直立於河邊,底部浸入水中,受水流沖擊而轉動。輪周系有竹製或木製的盛水筒,筒在水中盛水後,隨輪轉至上方,水自動傾入特備的槽內,流入農田。這種農具歷史悠久,唐劉禹錫《機汲記》中已有記載。我國甘肅、寧夏一帶所用的筒車,輪徑有達20米以上的。當地稱為「天車」,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水輪泵大量使用後,筒車已逐漸被淘汰。這種工具的最大特點是靠水的沖力來作為動力,完全不需用人力,推動了農業經濟的繼續向前發展。
翻車
中國一種古老的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又稱龍骨水車。據《後漢書》記載,最初為東漢畢嵐所發明。三國時馬鈞又加以改進,使結構更加輕巧,效率更高,從而擴大了使用范圍。翻車是使用人力轉動輪軸提水的,小型的用手搖,稱為拔車;大型的用腳踏,稱為踏車。翻車結構除車架外,主要是一具20尺×1尺×0、7尺的木板槽,槽中架設行道板一條,長度比槽板兩端各短一尺,用以安裝大小木輪。行道板是由刮板逐節用木梢子連接起來,猶如龍的骨架,由人力驅動上端的大小輪軸帶動刮板,將水刮到木槽上端,連續不斷地流入田間。後來又發展成為牛轉翻車以及水轉翻車和車轉翻車。
6. 什麼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一種灌溉工具
翻車又名龍骨水車,舊時漢族民間灌溉農田用的龍骨水車。為世界上出現最早、流傳最久遠的農用水車。是一種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發明的最著名的農業灌溉機械之一。曹魏時,經過改制的翻車用於灌溉。《後漢書》記有畢嵐作翻車,三國馬鈞加以完善。翻車可用手搖、腳踏、牛轉、水轉或風轉驅動。龍骨葉板用作鏈條,卧於矩形長槽中,車身斜置河邊或池塘邊。下鏈輪和車身一部分沒入水中。驅動鏈輪,葉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長槽上端將水送出。如此連續循環,把水輸送到需要之處,可連續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運方便,還可及時轉移取水點,即可灌溉,亦可排澇。中國古代鏈傳動的最早應用就是在翻車上,是農業灌溉機械的一項重大改進。
中文名
翻車
分 類
水車
畢嵐創造的「翻車」,據考證就是我國鄉村中一直至現代還使用的龍骨水車的前身(見王楨《農書》),基本原理與結構並無多大變化。
從上述記載中可以看出,畢嵐不僅負責鑄造了「銅人」、巨「鍾」,會「吐水」的「天祿」(神話傳說中的獸名)、「蝦墓」(即蛤蟆),還負責製作了「設機車以引水」的「翻車」和「以氣引水」的「渴烏」。況且,東漢早有宦官監工製作器械的先例。所以,畢嵐創制翻車是完全可能的。
誠然,身為宦官的畢嵐是不可能親自去製造翻車的。然而他負責製造的翻車,且能大量引水,開我國水車歷史之先河,這在距今一千八百年前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的偉大發明。畢嵐所創造的翻車,雖未直接運用於農業生產,但「用灑南北郊路,以省百姓灑道之費」,故對於國計民生也是有一定貢獻的。
我們知道,漢靈帝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昏君,在位時宦官繼續專權,貪污腐化成風,公開實官鬻爵,天下田畝增稅十錢,大建宮室等等。階級矛盾激化,終於爆發了黃巾起義。因而畢嵐的發明創造就只能用於宮廷游樂,根本不可能用於發展生產力。到了曹操統一北方後,魏國的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要求當時的科學技術也能夠適應生產的需要而有所發展,這時「發明家馬鈞」便應運而生了。
馬鈞在前人創造用來吸水灑路的翻車的基礎上,設法加以改進,製造了既輕巧又便於操作的翻車。這種翻車,連小孩都能轉動,且能連續提水,可見有很大改進,所以很快流傳民間,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工具之一,「後來逐漸推廣使用,提高了抗旱能力」,在今天也還有一定的作用。
7. 灌溉工具翻車是誰發明的
b.三國曹魏馬鈞.
翻車,是一種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又名龍骨水車,是我國古代最內著名的容農業灌溉機械之一。《後漢書》記有畢嵐作翻車,三國馬鈞加以完善。
畢嵐創造的「翻車」,據考證就是我國鄉村中一直至現代還使用的龍骨水車的前身(見王楨《農書》),基本原理與結構並無多大變化。
馬鈞在前人創造用來吸水灑路的翻車的基礎上,設法加以改進,製造了既輕巧又便於操作的翻車。這種翻車,連小孩都能轉動,且能連續提水,可見有很大改進,所以很快流傳民間,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工具之一,「後來逐漸推廣使用,提高了抗旱能力」,在今天也還有一定的作用。
馬鈞雖「巧思絕世」,但出身貧苦,加之封建統治者對科學技術創造發明的極端不重視,他的革新與創造,往往遭到只會說空話的達官貴人的譏笑和非難,故多不見經傳;畢嵐雖見諸史冊,但卻是宦者,加之東漢的宦官多數橫行不法,故也被世人所不齒。
8. 戽斗和翻車是什麼時期的灌溉工具
1、戽斗:又名地包天,是一種取水灌田用的舊式漢族農具,有記載始於元代,
元代王禎於1313年所著《農書》寫道:「戽斗,提水器也。「
譯文:戽斗,是取水的器物。
2、翻車:是水車的一種,又名龍骨水車,是舊時中國民間灌溉農田的灌溉工具,是東漢宦官畢嵐創造的。
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後漢書》記有畢嵐作翻車,三國馬鈞加以完善。
(8)畢嵐創造的提水工具名稱擴展閱讀:
中國水利史上的灌溉用具介紹:
1、桔槔,俗稱「吊桿」「稱桿」,古代漢族農用工具。是一種原始的汲水工具。在農業灌溉方面,多採用桔槔。
2、轆轤,漢族民間提水設施,流行於北方地區 。
3、井車,是由轆轤發展而來的古代從深井中提水進行灌溉的工具。圓木上絞纏繩索,索系水平,圓木旋轉,帶動繩索,水斗隨之起落以取水。水斗直上直下,不能繞圓木旋轉。
4、渴烏,指中國古代吸水用的曲管,是利用虹吸管原理製作的水利裝置。
9. 中國古代水車用於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現於哪個朝代
民間最早的汲水復用具該是「桔槔制」。《莊子.外篇.天地篇》中,載子貢南遊,反途路過漢陰時,看到一個老丈人辛苦的抱瓮汲水灌溉,事倍而工半,於是告訴老翁一種省力的器具,名曰之「槔」。它的製作方式是:「鑿木為機,後重前輕,掣水若抽,數如沃湯。」也就是用一條橫木支在木架上,一端掛著汲水的木桶,一端掛著重物,像杠桿似的,可以節省汲水的力量。從抱瓮灌地到桔槔汲水初步利用器械,可以說是水車發明的先軀。 中國正式記載中的水車,則大約到東漢時才產生。東漢末年靈帝時,命畢嵐造「翻車」,已有輪軸槽板等基本裝置。又有一說三國時魏人馬均也有翻車的製造(《三國志.魏志》卷二九杜傳裴松之注)。不論翻車究竟首創於何人之手,總之,從東漢到三國翻車正式的產生,可以視為中國水車成立的第一階段。
10. 我國古代水利灌溉工具有哪些
約西周時期,桔槔(jiégāo)、轆轤等具有簡單機械結構的提水工具開始出現。
(桔槔使用杠桿原理,用於提取地表水。轆轤則利用輪軸原理,實際上是一種起重機械,用於提取井水,在今天的一些地方仍有使用。)三國時,魏國馬均發明了灌溉工具翻車; 唐朝,發明了灌溉工具筒車和曲轅犁
,翻車,是一種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農業灌溉機械之一。《後漢書》記有畢嵐作翻車,三國馬鈞加以完善。翻車可用手搖、腳踏、牛轉、水轉或風轉驅動。龍骨葉板用作鏈條,卧於矩形長槽中,車身斜置河邊或池塘邊。下鏈輪和車身一部分沒入水中。驅動鏈輪,葉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長槽上端將水送出。如此連續循環,把水輸送到需要之處,可連續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運方便,還可及時轉移取水點。我國古代鏈傳動的最早應用就是在翻車上,是農業灌溉機械的一項重大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