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花燈的起源
花燈的起源如下:
鬧花燈的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為「燈節」。
元宵節賞燈的習俗始於漢朝。隋唐時發展成盛大的燈市。到宋元時期,京都燈市常常綿延數十里。燈會的時間,漢朝只限於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長到三夜,到明朝規定從正月初八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七。唐朝燈會中出現了雜耍技藝,宋代開始有燈謎。明朝有增加了戲曲表演。
燈市所用的彩燈,也演繹出「橘燈」、「絹燈」、「五彩羊皮燈」、「無骨麥秸燈」、「走馬燈」、「孔明燈」等等。始於南宋的燈謎,生動活潑,饒有風趣。經過歷代發展創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謎格有粉底格、鞦韆格、卷簾格、白頭格、徐妃格、求鳳格等一百餘種,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橫生。
燈在台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遊走,希望「鑽燈腳生卵葩」(就是鑽到燈下遊走,好生男孩)。
B. 燈籠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燈籠,乃是古時燈具的一種,早在西元八世紀的唐朝就有記載使用燈籠的起由。中國有專燈是秦漢以後的事屬,有紙燈籠又可能是在東漢紙發明之後,元宵觀燈的習俗起源於漢朝初年,但也有相傳唐明皇於元宵節在上陽宮大陳燈影,是為了慶祝國泰民安,才扎結花燈,藉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徵著「彩龍兆祥,民阜國強」,花燈的風氣至今仍還廣為流行。
C. 燈籠的來歷是怎麼樣的
燈籠的來歷是:
燈籠的來歷是早在西元八世紀的唐朝就有記載使用燈籠的起由。中國有燈是秦漢以後的事,有紙燈籠又可能是在西漢紙發明之後。
元宵觀燈的習俗起源於漢朝初年,但也有相傳唐明皇於元宵節在上陽宮大陳燈影,是為了慶祝國泰民安,才扎結花燈,借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徵著「彩龍兆祥,民富國強」,花燈的風氣至今仍還廣為流行。
(3)花燈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關於打燈籠的由來,民間還有一種有趣的說法。傳說在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光。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就偷偷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一個聰明人想出個法子,他讓大家在正月十五、十六、十七這3天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天兵已經放過火了。
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3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而作罷。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掛燈籠。
D. 孔明燈是誰發明的起源於哪裡孔明又是誰 詳細些
孔明燈是諸葛亮發明的,起源於三國,孔明是諸葛亮。
據說三國時期,諸葛亮有一次被司馬懿圍困在平陽,無法送出消息搬來救兵,於是諸葛亮發明了孔明燈,將求救的小紙條放在孔明燈下,之後算好了風向,將孔明燈放出去,這樣孔明燈帶著諸葛亮求救的消息升上了天空。
後來諸葛亮依靠孔明燈帶出的消息,成功地得到解救突圍出去。諸葛亮因為別號為孔明,所以後人將諸葛亮發明的這種可以飛升的天燈稱為「孔明燈」。
諸葛亮,字孔明,號卧龍,三國時期蜀國丞相,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
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
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4)花燈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放孔明燈是一種民俗文化,在中國許多地區都有這個節日習俗。
1、海南
海南孔明燈又稱文燈、天燈,它是用白結方紙糊制而成的,是根據熱氣球原理,空氣受熱膨脹產生的熱力升空的,它攜帶的燃料可升空漂浮約1小時,開始時像不明飛行體,升到一定高度後就仿若星星。
相傳它是由大陸流傳到海南的,演變至今已成為當地的一種很有特色的民間風俗。每逢喜慶日子或盛大的節日,人們都點起文燈來表達他們的美好心願。點燃文燈前人們都要在燈上寫出自己的願望,與天燈一起冉冉升向蒼穹,以祈求心願能實現。
在文昌、萬寧、儋州一帶的村莊里,至今民間有扎孔明燈,放天燈的習俗。由於文昌口音「天燈」與「添丁」諧音,男孩家拿著寫有吉祥詞語的公燈、人丁燈、首牌燈、花籃燈、鯉魚燈、珍古燈等各式花燈自發組成「送燈」隊伍,敲鑼打鼓,繞村行進到村中的廟宇前,表示送去「人丁興旺,家景興隆」之意。
放天燈時,給碎布澆上油,桶口朝下,點燃油布後,整個紙桶就會被熱氣充滿,家家的天燈如同熱氣球一樣冉冉上升,帶上你的祝福與心願,飄上夜空。
2、客家
客家風俗中有在元宵節前後飄飛「孔明燈」祈福的習俗,祈求上天保佑來年的日子幸福美滿,生活蒸蒸日上,每一盞孔明燈都代表著一個出生的嬰兒。
3、台灣
農歷新年的元宵燈節將至,為慶祝佳節,台北平溪人夜晚放飛成串的孔明燈,引來眾多觀者駐足。
E. 彩燈是誰發明的
彩燈,又名花燈,是我國普遍流行的傳統的民間的綜合性的工藝品。彩燈藝術也就是燈的綜合性的裝飾藝術。 彩燈的產生,是從人類運用火、發明燈、製造燈具等發展而來的。燧人氏發明了鑽木取火,人類燃起了火堆,點燃了火把,這火堆、火把就是原始燈的起源。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開始用動植物和礦物的油蠟來作採光的燈。《周禮、司恆氏》載「凡邦之大事,供燭庭燎、燭麻燭也」,可見,周朝就有了燭燈。到了戰國,燈的製造工藝蓬勃發展,這在屈原《楚辭》中就有所表述:「蘭膏明燭華銅錯」。漢代是銅燈製作的鼎盛時期。《西京雜記》載:「漢高祖入咸陽宮,秦有青玉五枝燈,高七尺五寸,下作蟠螭,口銜燈,燃則鱗甲皆動,煥炳若列星盈盈。」到了唐朝,元宵放燈發展成盛況空前的燈市,京城「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如花樹」。這之後,各地花燈活動尤為盛行。宋代,花燈發展到了高峰,樣式變化萬千。《東京夢華錄》記載:汴京(開封)宮廷扎做燈山,有普賢、文殊佛騎獅子、白象等燈。 中國彩燈,飲譽古今;自貢燈會,久負盛名。勤勞智慧的自貢人民,不僅將無與倫比的井鹽技術奉獻給了世界,而且將美輪美奐的彩燈工藝貢獻給了人類。在千百年來廣布年節燈會的神州大地上,自貢燈會脫穎而出,薈萃了中國燈文化的風采,贏得了「天下第一燈」的美稱,使這座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以「千年鹽都」、「恐龍之鄉」、「南國燈城」名播四海。 自貢地區的年節燈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特色。這里自唐以降便有新年燃燈的習俗,延至清代即有「獅燈場市」、「燈竿節」;到二十世紀初,又漸形成節日的提燈會,更有放天燈、舞龍燈、戲獅燈、鬧花燈等活動。從而發展為集地區民風民俗之大成的會節聲聞海內。 據史籍記載,唐宋時自貢地區已逐步形成新年燃燈、元宵節前後張燈節彩的習俗。唐宋時期的自貢地區,新年和元宵放燈、燃燈之時,民間雜技、雜耍等表演活動亦盡現其間,深得觀燈民眾的喜愛。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著名愛國詩人陸游曾在其寫下的《沁園春》一詞中寫到:「一別秦樓,轉眼新春,又近放燈」,可見當時自貢地區新春張燈、放燈已為約定俗成的民俗活動。當然,這與生來形成的燈會尚有差異。所以,唐宋時期應為自貢燈會的萌芽時期或初始階段。
麻煩採納,謝謝!
F. 最早的燈籠是誰發明的哪個時代發明的
元宵節打燈籠的習俗始於東漢時期,東漢明帝劉庄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
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唐開元年間,為了慶祝國泰民安,人們扎結花燈,借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徵「彩龍兆祥,民阜國強」,花燈風氣從此廣為流行。
G. 傳說花燈是誰發明的
花燈,又名燈籠。燈籠是起源於中國的一種傳統民間工藝品,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紙或者絹作為燈籠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條製作,中間放上蠟燭或者燈泡,成為照明工具。受中華文化影響,在亞洲華人地區,許多國家的廟宇中,燈籠也是相當常見的物品。
花燈是中國傳統農業時代的文化產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花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重要的娛樂文化,它酬神娛人,既有「儺戲」酬神的功能,又有娛人娛樂的價值,現代社會多於春節、元宵等節日懸掛,為佳節喜日增光添彩,祈求平安。
H. 燈籠的來歷。
燈籠,乃是古時燈具的一種,早在西元八世紀的唐朝就有記載使用燈籠的起由。中國有燈是秦漢以後的事,有紙燈籠又可能是在東漢紙發明之後。元宵觀燈的習俗起源於漢朝初年,但也有相傳唐明皇於元宵節在上陽宮大陳燈影,是為了慶祝國泰民安,才扎結花燈,借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徵著「彩龍兆祥,民富 國強」,花燈的風氣至今仍還廣為流行。
I. 燈籠是誰發明的
關於打燈籠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流傳較廣的一個說法是:元宵節打燈籠的習俗始於東漢時期,東漢明帝劉庄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唐開元年間,為了慶祝國泰民安,人們扎結花燈,借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徵「彩龍兆祥,民阜國強」,花燈風氣從此廣為流行。
關於打燈籠的由來,民間還有一種有趣的說法。傳說在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光。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偷偷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一個聰明人想出個法子,他讓大家在正月十五、十六、十七這3天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天兵已經放過火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3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而作罷。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掛燈籠,來紀念這個日子。
還有一種說法:清代雍正年間河北省有一個老漢,此人心靈手巧,酷愛民間工藝,有一套做燈籠的手藝,每到年節,他都要做幾對鮮艷奪目的燈籠掛在自家的門前,為新春佳節增添了祥和、喜慶的氣氛,每年都吸引眾街坊鄰居圍觀欣賞。有一年老漢做了幾對燈籠到藁城集上來賣,恰巧被游集散心的縣太爺看見了,便把所有燈籠都買下,掛在府邸整日觀賞。燈籠做工別致,富麗堂皇,縣太爺視為珍品,愛不釋手。這年又到向皇上進貢日期,縣太爺正苦思冥想送什麼物品來取悅皇上,有人指點他送幾對燈籠試試。縣太爺雖有點捨不得,但為討好皇上只得忍痛割愛。果然,皇上一眼看中,龍顏大悅,重賞藁城知縣,並把燈籠定為貢品。後來皇宮內外到處掛上了這大紅的屯頭燈籠。河北燈籠被定為貢品取名貢燈,成為皇宮專用品,後來人們把「貢」字換作「宮」字,就成了「宮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