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在近來200年內發明了什麼
中國發明了地溝油,三鹿奶石粉、廋肉精,牛肉膏,蘇丹紅、吊白塊回、硫磺蜜餞、皮鞋答明膠、硫酸銅海帶、漂白粉麵粉、頭發醬油、工業酒精白酒、陰溝礦泉水、乙醇汽油、發泡快餐盒、避孕葯黃鱔、屍肉燒烤串、延遲退休、養老雙軌制、20%房產稅、強拆、公務員專享經濟適用房、低質高價汽油、養路費、過路過橋費、加油雙重收稅、17%超級多重増值稅、臨時工、嫖宿幼女罪、戴套不算....
2. 中國人現代都發明過什麼東西
1.錢學森中國著名物理學家,世界著名火箭專家。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1958年4月起,他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對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2.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奠基人. 李四光的最大貢獻是創立了地質力學,並以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索地質運動與礦產分布規律,新華夏構造體系的特點。
3.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鄧稼先又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
我國現代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李四光、氣象學家竺可楨、 數學家華羅庚、物理學家吳有訓、醫學家林巧稚、天文學家張鈺哲、化工學家侯德榜、農學家丁穎、數學家熊慶來、微生物學家湯飛凡、內科專家張孝騫、建築學家梁思成、林學家梁希、橋梁學家茅以升、物理學家嚴濟慈和物理學家周培源、水稻專家袁隆平、火箭專家錢學森、核物理專家王淦昌、於敏、錢三強、鄧稼先、錢偉長等。
3. 中國在100年來有哪些眾大發現和發明
重大的發現
1、甲骨文的發現
截至2012年,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葯等科學技術。
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2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
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是已知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稱為契文、 甲骨刻辭、卜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現通稱甲骨文。
2、北京猿人的發現
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的山洞裡,中國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遠古人類頭蓋骨化石,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
他們生活在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但手腳分工明顯,能打制和使用工具,會使用天然火。森林茂密,野草叢生,猛獸出沒。北京人將石塊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樹枝砍成木棒,憑著極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進行艱難的斗爭。
2、量子衛星
2016年8月16日凌晨1時40分,我國科學家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成功入軌運行。這使得我國成為世界上首個實現太空和地面之間量子通信的國家,同時也建成了我國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
「墨子號」是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潘建偉表示,之所以給它起名「墨子」,是因為墨子首先通過小孔成像實驗發現了光沿直線傳播,而且他也提出了某種意義上的「粒子論」。
3、人工合成牛胰島素
從1958年開始,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和北京大學化學系三個單位聯合,以鈕經義為首,由龔岳亭、鄒承魯、杜雨蒼、季愛雪、邢其毅、汪猷、徐傑誠等人共同組成一個協作組。
在前人對胰島素結構和肽鏈合成方法研究的基礎上,開始探索用化學方法合成胰島素。經過周密研究,他們確立了合成牛胰島素的程序。這是中國當時唯一一次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機會。
4. 舉出近200年來世界的100件偉大發明
也許不足100件吧~~~~~~~~~~不過我只能找這么多了!
1796年,種牛痘
天花是一種會留下疤痕和造成失明的疾病。在18世紀,這種病的傳播達到巔峰,造成了6000萬歐洲人的死亡。安特·愛德華·詹納是一位來自英格蘭鄉間的普通醫師,他於1796年5月14日從格洛斯特郡一名擠牛奶女工身上的小膿包里提取到感染牛痘的淋巴液,並把它注射到一名8歲男孩的身上。7周後,詹納給這個男孩注射了天花疫苗。男孩的免疫系統經受住了天花病毒的攻擊,免疫學終於確立了。肝炎、白喉、小兒麻痹症、麻疹疫苗的接種使公共衛生狀況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1812年,罐頭
第一批罐頭食品出現於1812年,第一隻罐頭開瓶器出現在1885年。盡管剛開始的時候開罐頭是件麻煩事,它還是成為廚房裡長期保存食物的器皿,為死氣沉沉的冬日餐桌送上了夏季的盛餚。傳說拿破崙曾懸賞求賢,只要有誰能為軍隊提供可長期貯存的食物,就重重有賞。1795年,法國釀酒商尼古拉·阿貝爾用高溫殺菌和密閉封存的方法將食物貯存在壇子中,而他並不曉得消毒的原理。到1809年,他的工廠開始為全法國的港口供應壇裝食品。倫敦的唐金·豪爾和甘寶公司將他的方法應用於錫罐,這就是後來我們偏愛的食物儲存方法。
1826年,照相
1826年,一扇窗戶緩緩打開,它比以前任何一扇窗都開得更為寬敞,向人類展示了一種新的「看」的方式。這扇窗戶坐落在勃艮第一所房子的閣樓上。正是從這個鄉村小樓的有利位置,約瑟夫·尼塞福爾·尼厄普斯拍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張照片———一個模糊的畫面,上面有一座庭院和一個谷倉,兩邊分別是鴿舍和一個麵包烘爐的煙囪。這位馬上要與聰明的改進者路易·雅克·芒代·達蓋爾攜起手來的尼厄普斯是固定影像的第一人。從這些毫不起眼的起點開始,攝像改變了我們對於世界的觀察方法。最為重要的是,尼厄普斯的發明使我們能夠在很遠的地方或與人們熟悉的名人一起留下自己的身影,以便與朋友、陌生人以及後代共同分享。
1830年,蒸汽火車
1830年9月15日,100萬英國人聚集在利物浦和曼徹斯特之間,觀看了世界上第一列完全以蒸汽為動力的火車的首發式。
那個時候也存在著其它的鐵路線,但在途中都部分使用了馬拉車的辦法,並且沒有一條線可以承受利物浦至曼徹斯特火車每小時30英里的高速度。那些先進的機器和鐵軌是由喬治·斯蒂芬遜和他大學畢業的兒子羅伯特設計的。
盡管在首發式那天,有一名國會議員被撞死,這列利物浦至曼徹斯特的火車還是在世界上激起了一股鋪鐵路熱。鐵路使工業革命達到白熱化,刺激了貿易。
1834年,冰箱
千萬年來人類一直試圖讓他們自身和他們的食物保持清涼。早在公元前1000年,中國人就把冰放在地窖里。但是一直要等到1834年,已經六十八歲高齡、來自馬薩諸塞而客居倫敦的發明家雅各布·珀金斯申請到了壓縮機的發明專利後,人們才知道如何製作人造冰塊。珀金斯的機器與今天的家用電冰箱原理一樣:蒸發一種壓縮的流體———他用的是乙醚,我們後來用氨和氟里昂———以達到製冷的效果,接著再重新將其冷凝。
17年後第一批商用電冰箱在澳大利亞的一家釀酒廠里投入使用。19世紀末冰箱已得到廣泛應用:裝運牛排送到世界各地,在巴黎的餐館里冰葡萄酒,甚至還用來造溜冰場。1902年,威利斯·凱瑞爾在布魯克林的一家印刷廠里裝上了世界上第一台空調器———它不僅能降溫,還可以控制溫度。不久他的機器就出現在各大商店與影劇院中。第一批家用冰箱出現於20世紀20年代初。
1839年,橡膠
包括電器的外殼、網球、避孕套、橡皮擦,還有最最重要的輪胎———對我們的現代生活來說必不可少。它的原料是天然橡膠,一種原產於南美洲原始森林裡的樹膠,這種物質至少在哥倫布時代就有了,但是冬天它硬得像塊石頭,高溫下又軟得像堆爛泥。
一位並不以投資大膽而著稱的康涅狄格人古德耶決定製造適應商業需求的橡膠。當他被債主們關在監獄里的時候,他開始用生橡膠與每一種能找到的物質混合,不管是榛子還是乳酪。1839年,他無意中將一滴橡膠與硫黃散落在燃燒的火爐里,從而發明了硫化制橡膠的方法,為日後汽車的出現及其給商業帶來的繁榮打下了基礎。
1844年,電報
沒有任何一項發明可以和電報一樣使世界一下子變得這么小,因為電報可以以每秒一萬六千英里的速度穿越陸地和海洋。所以1844年5月24日當塞繆爾·F
5. 新中國建國以來中國人有哪些發明創造
「人工合成牛胰島素」是中國最早搞出來。由於外國技術封鎖國內大部分技術都是3分參考7分創造,如兩彈一星。
6. 中國人發明了什麼
1、龍骨水車
龍骨水車亦稱「翻車」、「踏車」、「水車」,省稱「龍骨」。漢族歷史上的灌溉農具,流行於我國大部分地區。這種提水設施歷史悠久。因為其形狀猶如龍骨,故名「龍骨水車」。
其結構是以木板為槽,尾部浸入水流中,有小輪軸一。另一端有小輪軸,固定於堤岸的木架上。用時踩動拐木,使大輪軸轉動,帶動槽內板葉刮水上行,傾灌於地勢較高的田中。
後世又有利用流水作動力的水轉龍骨車,利用牛拉使齒輪轉動的牛拉翻車。以及利用風力轉動的風轉翻車。廣東等地用手搖的較輕便,施於田間水溝,稱「手搖拔車」。
2、造紙術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炒、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為紀念蔡倫的功績,後人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3、火葯
火葯是中國人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葯的研究始於古代煉丹術。
中國是最早發明火葯的國家,隋代時,誕生了硝石、硫磺和木炭三元體系火葯。黑色火葯在唐代(9世紀末)時候正式出現。火葯是由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從戰國至漢初,帝王貴族們沉醉做神仙並長生不老的幻想,驅使一些方士與道士煉"仙丹",在煉制過程中逐漸發明了火葯的配方。
唐代煉丹家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首創了硫磺伏火法,用硫磺、硝石,研成粉末,再加皂角子(含炭素)。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又創狀火磯法,用硝石、硫磺及馬兜鈴(含炭素)一起燒煉。這兩種配方,都是把三種葯料混合起來,已經初步具備火葯所含的成分。
4、中國象棋
中國象棋是起源於中國的一種棋戲,屬於二人對抗性游戲的一種,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由於用具簡單,趣味性強,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
中國象棋是中國棋文化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它源遠流長,趣味濃厚,基本規則簡明易懂,千百年來長盛不衰。中國象棋是模擬的古代戰爭、直線戰爭、陸地戰爭、平面戰爭。在中國古代,象棋被列為士大夫們的修身之藝。
5、桔槔
桔槔俗稱「吊桿」「稱桿」,古代漢族農用工具。是一種原始的汲水工具。商代在農業灌溉方面,開始採用桔槔。它是在一根豎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細長的杠桿,當中是支點,末端懸掛一個重物,前段懸掛水桶。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
桔槔的結構,相當於一個普通的杠桿。在其橫長桿的中間由豎木支撐或懸吊起來,橫桿的一端用一根直桿與汲器相連,另一端綁上或懸上一塊重石頭。
當不汲水時,石頭位置較低(位能亦小);當要汲水時,人則用力將直桿與汲器往下壓,與此同時,另一端石頭的位置則上升(位能增加)。當汲器汲滿後,就讓另一端石頭下降,石頭原來所儲存的位能因而轉化:通過杠桿作用,就可能將汲器提升。
這樣,汲水過程的主要用力方向是向下。由於向下用力可以藉助人的體重,因而紿人以輕松的感覺,也就大大減少了人們提水的疲勞程度。這種提水工具,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種主要灌溉機械。
7. 請說出近200年來中國人最偉大的科技發明。
左手國情,右手接軌
8. 請問中國人近百年來發明過些什麼東西
1、粟作和稻作:中國是世界三大農業起源中心之一。距今約一萬年的農業革命以穀物種植為主幹,對中國上古文明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進作用。北方以粟黍為主,南方則以水稻為主,兩者都原產於我國。「民以食為天」,最早的中國人是吃小米、大米長大的。
2、十進位值制記數法:逢十進位、以所在位置定該數之值,稱作十進位值記數法。中國至遲在春秋時期已用此法,並可用作四則運算。這是中國人在數學領域內的一項原創性重大發明,如今,全世界都採用十進位制。「如果沒有十進位制,世界將是另一個樣子」,有學者稱。
3、青銅冶鑄術:中國的青銅文明雖較為後起,但技術上卻後來居上且自成體系。諸如具原創性的井巷木結構支護、豎爐、「硫化礦—冰銅—銅」冶煉工藝、分鑄法、失模法等技藝均由先秦礦師和鑄師率先發明。
4、以生鐵為本的鋼鐵冶煉技術:中國早在西周晚期便已發明了生鐵冶鑄術,以此為基礎,中國人發展了一整套獨特而且先進的鋼鐵冶煉和加工工藝,諸如鐵范鑄造、鑄鐵柔化術、炒鐵、灌鋼等,從而創造了輝煌的鋼鐵文明,為戰國至近古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提供了技術、物質基礎。
5、造紙術:西漢已發明造紙術,它的推廣應用從根本上改變了文字書寫載體及傳承方式,為世界文明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傳統手工造紙現仍遍布中國各地,在文化事業和民眾日常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9. 中國人發明了什麼
30項重大發明是:粟作、稻作、蠶桑絲織、漢字、十進位值制記數法和籌算、青銅冶鑄術、以生鐵為本的鋼鐵冶煉技術、運河開鑿、犁耬、水輪、髹飾、造紙術、中醫診療術、瓷器、中式木結構營造技術、中式烹調術、系駕法、印刷術、茶的栽培和制備、火葯、水密艙、豆腐、深井鑽探技術、指南針、精耕細作的生態農藝、珠算、曲櫱發酵、火箭、人痘接種、雜交水稻。
(9)中國人近200年都發明了什麼擴展閱讀:
印刷術的影響
中國唐朝時期,人們把刻制印章從刻石上拓印文字兩種方法結合起來,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唐代留下的《金剛經》,精美清晰,是世界上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868年)。
11世紀中期的宋代,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使印刷術得到普遍推廣。中國的雕版印刷大約在11世紀以後由阿拉伯傳的歐洲,12世紀左右傳到埃及,隨著造紙術的傳播,紙張先後取代了埃及的紙草,印度的樹葉以及歐洲的羊皮等,引發了世界書寫材料的巨大變革,14至15世紀歐洲開始流行印刷術。
歐洲現存最早的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德國南部的《聖克利斯托菲爾》畫像(1423年),晚於中國約600年。
1450年前後,德國人受中國活字印刷術的影響,創制了歐洲拼音文字的活字,用來印刷書籍,比畢升晚了400年。印刷術傳到歐洲後,改變了原來只有修道士才能讀書和接受較高教育的狀況,為歐洲的科學從中世紀漫長黑夜之後突飛猛進發展以及文藝復興運動的出現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物質條件。
參考資料:網路-四大發明
10. 看看近200年來有什麼東西是中國人發明的
毛思,鄧論,三表,和諧,弘夢,全是指引全人類的最偉大的發明,地溝油,中國特色的與國際接軌,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