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信長之野望14全cg存檔怎麼用
《信長之野望14:創造》全劇本通關解鎖存檔
使用說明:
1.解壓文件
2.復制Save內的文件到回
我的文檔答\TecmoKoei\NOBU14\savedata
目錄覆蓋
3.運行游戲,在游戲中載入即可
存檔說明
大友宗鱗,基本讀檔就統一了。「清須會議」劇本開打,
一路九州探題、右大臣、左大臣、征夷大將軍、關白打下來的。
❷ 信長野望12統一九州為什麼沒九州提案
九州提案是役職 和公家 無關 系統查看里 有獲得 九州提案 的要求 達到要求 過月就有 條件 貌似 是統一九州 外加 名聲 到一定程度 12和13 是不一樣的 13 統一九州就會自動獲得了
❸ 在歷史上日本和韓國之間發生過戰爭么
日本與韓國歷史上沒有發生過戰爭,戰爭都發生在韓國改名之前的,比如高句麗百濟朝鮮王朝等。
大韓帝國是朝鮮王朝的第26代國王李熙(朝鮮高宗)自稱皇帝,改國號為「大韓帝國」。大韓帝國通常被認為是朝鮮王朝歷史的一部分,也是朝鮮半島歷史上第一個帝國。現今韓國的歷史學家為區別後世的大韓民國,又稱這一時期為「舊韓國」。
一、江華島戰役。
日本在1876年,以武力打開了朝鮮的國門,強迫朝鮮簽訂了《江華條約》。
1894年—1895年,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戰勝朝鮮的原宗主國清朝,驅逐了中國在朝鮮的勢力,加緊控制朝鮮。1897年,朝鮮王朝改國號稱「大韓帝國」,朝鮮從此改稱韓國。
二、公元663年8月,白江口之戰
地點:白江口(現韓國錦江入海口)
交戰人數:唐朝、新羅一萬三千人,戰船170艘;日本、百濟四萬兩千人,戰船1000多艘
交戰結果:日本的戰船幾乎全部沉沒,唐軍取得完全的勝利。此次戰役奠定了東北亞地區上千年的政治格局。 日本開始全面的上唐朝學習。
三、元日戰爭、弘安之役。
時間:公元1274年和1281年
地點:日本北九州地區
交戰人數:第一次文永之役(1274年):元朝、高麗:士兵三萬餘人,戰船九百餘艘
日本:十萬人
第二次弘安之役(1281年):元朝、高麗:士兵約20萬 ,戰船900餘艘
日本:十萬以上
交戰結果:元朝高麗聯軍初期取得部分戰果,但是跨海作戰後援不足,被迫撤退,並在撤退中遇到台風,總計損失兩萬餘人。日本方面損失不詳,但是最終獲得了戰略上的成功。
四、應永外寇
交戰方:李氏朝鮮VS日本
時間 :公元1419年
地點:對馬島
交戰人數 :朝鮮:一萬七千餘人,戰船200餘艘;日本:日本約三千人,戰船約130艘
交戰結果:朝鮮傷亡約180人,日本傷亡200人。日本宗氏向朝鮮投降,稱臣納貢。
五、萬曆朝鮮戰爭
時間:1592-1598年
地點:朝鮮半島
交戰人數:第一次:明朝,四萬餘人。朝鮮:人數不詳。日本,十四萬餘人
第二次:明朝,三萬餘人。朝鮮:人數不詳。日本,十四萬餘人
交戰結果:日本初期進展順利,幾乎佔領朝鮮全境,但是明朝援救朝鮮之後,形勢逆轉。日軍被迫撤離朝鮮。動搖了豐臣秀吉在日本的統治,德川家康趁機發展勢力,為以後德川家取得日本統治權創造了條件。朝鮮雖然損失慘重,但是在明朝的援助下避免了被滅國的風險。明朝雖然成功的抵禦了日本的侵略,但是長期的戰爭大大的增加了明朝國庫的負擔,減弱了對抗女真部族反叛的力量。
❹ 倭寇的來歷:倭寇與朝鮮的關系
目前已知的最早關於「倭寇」的記載,是來源自東晉時期位於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句麗政權。頌揚高句麗王國的第十九代國王好太王(廣開土王)的「好太王碑」碑文第二段有這樣的記載,廣開土王十四年(公元404)甲辰條說:"倭寇潰敗,斬殺無數"。這是現在找到的最早的「倭寇」一詞。不過好太王碑里的「倭寇」指的是入侵朝鮮半島的日本侵略軍,而不是指後世的那個「海盜集團」。
中國正史從《漢書》開始一直到唐朝,都習慣用「倭國」來代稱大和政權。唐高宗時期大和定國號為「日本」,因此唐朝之後的史書中多以「日本」稱呼大和朝廷。
而「寇」這個詞,《書經》中解釋為「群行攻劫」,《左傳》則多指「外人入侵」。
而「倭寇」這一詞成為術語固定下來,應該是在高麗王朝時期。
《高麗史》是公元1415年,李氏朝鮮文宗大王元年時,金宗瑞,鄭麟趾兩人奉國王之命編寫的關於前朝高麗王朝的官修史書,共一百三十九卷。在存世不多的高麗王朝時期的史料中《高麗史》顯得格外珍貴。其中《高麗史》高宗十年(1223)五月條記載的《倭寇金州》一句,是目前「倭寇」在書面文字里最早的出現。但是這一文句應當被讀為《倭寇金州》。可見這里的倭寇還不是一個名詞,因而不能從此處理解出當時已經有倭寇這個固定的概念。
倭寇這個詞成為固定用語的時間,史學界頗有爭議。中村榮孝認為是高麗忠烈王四年(1278)。田中健夫認為是高麗忠定王二年(1350)之後,即《高麗史》和《高麗史節要》等史料在記述1350年在固城,竹林,巨濟等地方有倭寇侵略時所說的「倭寇之侵,始於此」或者「倭寇之興,始於此」。這里的「倭寇」一詞顯然已經成了慣用語,說明此時倭寇的觀念已經固定在朝鮮半島人的思維里了。
倭寇活動從何年開始,到何年結束,是一個難解的問題。因為「倭寇」一詞早在東晉時期已經初次出現,但我們一般認識中那種類似海盜的「倭寇」則是要到14世紀才出現的。所以我們把重點放在14世紀及其之後。
一般相當中國元明時期在東亞海域活動的倭寇被分為「前期倭寇」(14-15世紀)和「後期倭寇」(16世紀)。這兩個時期的倭寇無論從活動地域還是組成人員和發生原因,性質上都大不相同。
倭寇的活動地域,從14世紀的朝鮮半島和日本沿岸發展到中國沿海,到16世紀已經包攬了幾乎中國所有沿海地區,勢力一度到達台灣和菲律賓,可以說整個東亞的海域都成了倭寇橫行之地。
十四世紀到十五世紀的前期倭寇中大多數是日本人,其中有被叫做「禾尺」「才人」的朝鮮半島賤民階層的參與。而十六時期的倭寇則以中國沿海人民為主,兼有朝鮮人,日本人,西班牙人,荷蘭人的加入。
而產生原因,前期倭寇主要因為蒙古的興起使得高麗王朝深受壓迫,無力再維持和日本地方政權的進奉船貿易。再加上日本國內南北朝內亂,大量御家人(直屬於幕府的武士)貧窮難以生活所以形成了前期倭寇。也正是因此,前期倭寇主要掠奪的都是生活用品,比如糧食和人口。
而後期倭寇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明朝的海禁政策,所以後期倭寇集團形成的原因主要走私貿易集團的支持,暴行不代表它的全部面貌。
高麗王朝時代,高麗政府和日本政府並沒有建立起官方外交,甚至連禮儀性的使節訪問都沒有。但從十一世紀之後,經常有日本船隻前往高麗進行貿易。這些到高麗做貿易活動的日本人,在《高麗史》中被稱作「日本國船頭,薩摩州人,築前州商客,對馬島事務官等通好之人」。因為對馬島離高麗王朝距離最短,島民也依靠貿易為生,所以這些商人中出身對馬的最多。作為進奉商品帶去高麗的多數是土特產,但也有珍珠,寶刀,牛馬,弓箭,刀劍等品名,許多也都是朝鮮半島不出產的東西。
到十三世紀中葉,高麗王朝逐漸以「進奉船」稱呼這些日本商船。但是高麗王朝對於這種貿易形式並不熱衷,限定進奉船每年只能來一次,一次不可超過兩艘。而不久之後,興盛的蒙古帝國開始侵犯高麗,高麗在和蒙古的鬥智斗勇中不斷虛耗國力,無力再維持進奉船貿易。因此進奉船貿易廢止之後,原本依賴此生活的商民,隨時有變為海盜的可能。史書當中,14世紀倭寇的出現與進奉船的斷絕也近乎是同一時期。
高麗高宗十年(1223年,日本貞應二年)五月「倭寇金州」 。次年(1224年,高麗高宗十一年,日本安貞元年),高麗王朝全羅道按察使的使者來到日本大宰府(七世紀後半葉,天皇朝廷在九州築前國設立的地方行政機構,管轄西海道九國和壹岐,對馬,多禰三島。執掌外交,兼防外寇),列訴日本人在高麗的掠奪暴行,質問其發生的原因。很顯然此次高麗出使就是為了去年日本人侵犯金州之事而來。高麗使節的牒文中明確說了侵犯金州的是旅居高麗的對馬島人,這種暴力破壞了友好關系。
據《高麗史》記載,同年五月,日本國致書來謝「賊船寇邊之罪」,願意修好互市。而大宰府次官武藤資賴甚至無視京都的意見,擅自追捕並在高麗使節面前斬殺九十個日本歹徒。如此大膽的行為可能是為了恢復進奉貿易。
高宗十五年後,《高麗史》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再提及倭寇入侵之事。日本方面的史料明顯的也只有《吾妻鏡》里的一條,說貞永元年(1232年,高麗高宗十九年)築前鏡社居民襲擊高麗,掠奪珍寶而歸受到了懲罰。這可能是由於大宰府對海賊的打壓和高麗因為與蒙古抗爭開始注意沿海防備有關。
元朝兩次攻伐日本的事情愛好歷史的朋友應該都知道,但是受元朝摧殘的高麗遠比日本的境遇要凄慘。元太宗窩闊台即位的第三年,也就是1231年,高麗高宗十八年,蒙古就開始對高麗用兵。高麗王朝被迫放棄首都開京,遷移到江華島,在崔氏武人政權的領導下抵抗蒙古侵略。但蒙古軍隊在1232年,1235-1239年,1247-1248年,1253-1254年反復進行攻打高麗的戰爭。直到高麗高宗離開江華島迎接蒙古使者,派王子做人質,蒙古才撤軍。
但1254年,蒙古再次入侵,據說俘虜高麗人民二十萬,所到之處化為灰燼。1255年,1257年,1258年又三次入侵高麗,直到1259年高麗投降,王世子前往蒙古為人質,答應遷都開京為止。
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後,對高麗的政策逐漸懷柔。蒙古與高麗聯手攻打日本,也就是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時,正是高麗元宗和忠烈王時期,高麗史里幾乎看不到日本入侵的記載。 而到了1350年,高麗忠定王二年,元順帝至正十年,日本觀應元年。一下子就發生了6次倭寇入侵高麗的記錄,頻率之高前所未有。此時正是日本與高麗斷絕關系,元朝再次與高麗發生戰爭,高麗王朝無比疲敝的年代。這就為倭寇的隨時發生產生了條件。從此之後直到高麗王朝倒台的1392年,倭寇騷擾朝鮮半島沿岸持續了四十年,並愈演愈烈。
高麗忠定王之後的恭愍王時期(1351-1374),是倭寇活動的大規模化時期,相當我國元順帝至正十一年到明太祖洪武七年。高麗王朝的經濟因為倭寇受到很大打擊,以至於1358年財政困難,不能支付官員俸祿。在經濟危機的同時,軍政也走向奔潰,地方行政陷入停滯。為了緩解這種情況,高麗王朝採取了疏散官庫的措施,把容易成為倭寇劫掠目標的全羅道等沿海地方的倉庫遷移到內陸地區。
高麗恭愍王時期倭寇的特點有三:
第一,行動的目標在於掠奪糧食等生活必需品,也就是以運送租糧的漕船與儲藏租糧的官庫為主要攻擊對象。
第二,倭寇的活動從沿海逐漸深入朝鮮半島內地,甚至一度到達高麗首都開京附近。
第三,倭寇的規模從二十艘左右的船隊發展到有船四百多艘的大規模入侵。
從高麗恭愍王後期,到下一位國王辛禑王時期(1375-1388,明朝洪武八年到明朝洪武二十一年)是倭寇活動的極盛時期。《高麗史》記載,辛禑王初年有一個叫做藤經光的日本人,聲稱要率其黨徒入寇,以恐嚇高麗給予其糧食。高麗雖然答應給糧,但是全羅道元帥金先致欲借供給酒食餉宴之機誘殺藤經光。可是計謀泄露,藤經光脫逃,僅僅有三個日本人被捕殺。這個事件以前,倭寇入侵高麗從不刻意屠戮百姓。而藤經光被激怒後,每每入侵必大肆殺戮。高麗的全羅等沿海之地蕭然一空。從藤經光的行為,可以從側面了解到那時候倭寇的猖獗。
而後來朝鮮王朝的開國國王李成桂那時候就是高麗王朝活躍在抗倭前線的一員名將。1380年的時候(辛禑王六年),李成桂在南原山城和倭寇大戰,大勝。《高麗史節要》記載:「河流盡為血染,赤色六七日不變。俘獲敵馬千六百餘匹」。從此記載可以看出,此時的倭寇甚至已經發展出來騎兵。
辛禑王時代的倭寇已經有不少高麗賤民的參與。《高麗史》記載,辛禑王八年(1382年)四月,騷擾寧海的倭寇原來是禾尺(也寫作水尺)群聚,詐為倭賊。辛禑王九年六月,交州江陵道禾尺與才人詐為倭寇,寇掠平昌,原州和順興等地。禾尺,就是從事屠宰牛馬,皮革加工,編制柳器的居民。才人則是靠著演假面戲劇和雜技為生的人。兩個團體都是傳統上受歧視的賤民。他們和真正的倭寇聯合劫掠高麗官方倉庫。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李氏朝鮮時期。直到李氏朝鮮世宗大王二十八年(1446年),判中樞院事李順蒙在談到倭寇成員時還說:「據聞倭人只十分之一二,余皆朝鮮人假著倭服聚眾結黨為亂。」
深受倭寇騷擾的高麗王朝逐漸意識到光是以武力是無法擺脫這一問題的,於是開始試圖與日本進行外交戰術。高麗恭愍王十五年(1366年),金逸與金龍為了請室町幕府第二代將軍足利義詮禁止倭寇被派來日,兩人於次年二月到達京都。當時他們帶去日本的國書通告了庚寅年(1350年)以來倭寇在朝鮮半島肆虐的情況,使節派遣者的名義是元朝征東行中書省(元朝設置在朝鮮半島的地方統治機構,以高麗國王為最高長官)。
室町幕府對高麗使節的答復是賊船侵犯之事都是四國和九州地方海賊所為,京都方面不可能加以嚴懲,並首次代替天皇朝廷寫了回書,派使者帶著鞍馬,鎧甲等禮物到高麗。此時室町幕府也許是因為還處於草創時期,對國內海賊還不能有充分的控制,只能表示這種曖昧的態度。不過此次交涉也並非沒有效果,《高麗史》恭愍王十七年(1368)沒有關於倭寇的記載。以後辛禑王三年(1377)判典客寺事安吉祥前去日本所帶的請禁賊書中也提到:「丙午年間,差萬戶金龍等報事意,即蒙征夷大將軍禁約,稍得寧息。」這就是恭愍王時期這次交涉取得的實際效果。
另外,同樣在恭愍王十七年,高麗王朝和日本對馬島的統治家族宗氏建立了通交關系。這年七月,對馬島萬戶遣使高麗,閏七月高麗派李夏生到對馬,十一月對馬島萬戶的使者到高麗,高麗又賜給大米千石。
高麗與室町幕府的交涉固然取得了一定成功,但這種外交使節的派遣不知為何就中斷了。所以從第二年起倭寇又開始活動,最終導致了高麗辛禑王時期的嚴重倭亂。於是高麗再次採取外交交涉策略,辛禑王時期高麗一共向日本派遣了五次使者,即辛禑王元年(1375)一次,三年二次,四年一次,五年一次。被任命為使節的有判典客寺事羅興孺,判典客寺事安吉祥,前大司長鄭夢周,版圖判書李子庸,前司宰令韓國柱,檢校禮儀判書尹思忠。這些人都是高麗的大官,其中不乏鄭夢周之類的名臣。他們不僅同室町幕府,還同今川氏(足利氏的一個支族)和大內氏(日本中國地方西部和北九州的守護大名家族)保持穩固的聯系。努力使日本送還被擄走的高麗人並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
1392年,早已掌握高麗王朝實權的將領李成桂取代高麗恭讓王,李成桂建立李氏朝鮮政權。李成桂(朝鮮太祖)即位當年,就派遣僧人使者,請求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禁止倭寇。足利義滿接受了朝鮮的要求,決定讓九州地方武士禁止賊船,送還被擄走的人口,並讓儒僧絕海中津寫了回書,以壽允為使者送到朝鮮。 日本國內也出現了以九州探題(探題為幕府官名,駐邊遠重要地方,掌管政務和訴訟,並負責治安和防禦外寇)今川了俊為首的對送還被擄人口熱心效力的人物。
朝鮮太祖四年(1395),今川了俊致書朝鮮,說最近海賊比以往已經減少了八九成。今川了俊被大內義弘誣陷被召回京都後,大內氏代替今川氏出面和朝鮮交涉。大內義弘趁著今川了俊回京,新任九州探題澀川滿賴到達之前的短暫機會,開始了和朝鮮的交往。
1395年12月,大內義弘遣使向朝鮮進貢土特產,次年三月遣禪僧通竺和永琳到朝鮮通報禁賊和送還被擄人口,同時求朝鮮賜大藏經。1397年,大內義弘又派永范和永廓到朝鮮,朝鮮遣前秘書監朴惇之為回禮使與永范等人到日本去。 朴惇之一行人於1398年夏到達日本,經過山口進入京都,要求足利將軍禁止倭寇。足利義滿欣然同意之後,朴惇之於1399年5月回到朝鮮。
與此同時,足利義滿派人送回朝鮮人口百餘,並請朝鮮賜大藏經木版和佛具。當時足利義滿採取的外交形式還不是直接送外交文書給朝鮮國王,而是命大內義弘和朝鮮通好。
1399年7月,大內義弘以其先祖出身百濟國為理由,向朝鮮索要土地。也就是說因為大內氏的先祖是百濟聖明王第三王子琳聖太子的子孫,所以希望在先祖故土獲賜土地。此時是朝鮮第二代國王定宗李芳果在位,定宗讓都評議使司討論了這個要求,但是最後採納了土地不可賜予的意見。不過因為這年十月大內義弘背叛幕府發動應永之亂,十二月在堺市兵敗自殺,請求朝鮮賜予土地的要求也就不了了之了。
倭寇之所以在高麗王朝時期能夠大逞凶威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高麗的土地制度紊亂並由此帶來了軍備的廢弛。
高麗初期的土地制度模仿中國唐朝,以公地為原則。凡是文武百官,府兵,鄉吏以及其他國家職務者,按其地位高低分別賜予不同數量的田地和柴地,謂之為田柴科。功臣則賜給功蔭田柴允許世襲。各官府衙門,賜予公廨田。寺院和王室貴族賜給賜田。租稅入國庫的叫做公田,租稅入私人的土地為私田。
但從高麗王朝中期後,農庄私有土地擴大,土地制度開始混亂。農庄私有土地的增加,雖然增加了王室和官僚的收入,但卻減少了國庫的收入,甚至使得國庫一度不能支付官員俸祿。另外,由於田柴科制度的崩潰,公民紛紛逃散流亡。公民的徭役比奴隸還嚴重,以至於只能賣妻鬻子,挨門乞食,甚至出現了公民全部逃亡的州郡。蒙古的入侵與倭寇的侵略正是在這種土地制度紊亂的時期發生的。禾尺和才人這樣的賤民假冒倭寇的社會條件充分成熟。
田制紊亂的同時,軍備制度鬆弛。府兵成了貧窮者的軍隊,既無衣食,又沒有休息,相繼逃亡。私田的擴大引起了私兵的增加,但是私兵的增加是沿著抑制公田,使公民變為私民進行的。這使得高麗王朝的經濟陷入了毀滅的深淵。
高麗王朝滅亡前夕,執掌大權的李成桂大膽進行田制改革,沒收農庄土地作為科田分配給官僚。科田與田柴科不同,允許私有,耕種科田的佃戶的地位得到保證,同時也被緊緊束縛在土地上。李成桂採取強化官僚階層的地主,農奴支配者性質的方針,這就既消滅了倭寇活動的根源,又奠定了朝鮮王朝建國的基礎。
軍備也隨著倭寇活動的激化而逐漸得到整頓。高麗恭愍王二十二年(1373)提出建設水軍的議案。辛禑王又新設火葯局,製造火葯,進行水上戰斗與火炮的訓練。辛禑王六年(1380)倭寇襲擊鎮浦時,高麗裝載火葯的兵船沖入賊船陣中,燒毀了全部敵船。朝鮮王朝建立以後,軍備更加充實。朝鮮太祖六年(1397)年,據記載當時「近年以來,營造兵船,沿邊守御,賊不敢近,居民土著,戰艦之功,誠為最大。」經過朝鮮定宗到朝鮮太宗李芳遠時,水軍配備更加完善。太宗八年(1408),各道兵船增加185艘,全國兵船總數達到613艘,水軍兵員總額達到五萬五千多人。此外還努力在沿海修建烽火,建造城池。並重賞對倭作戰有功的將領,懲罰作戰失利的將領,贊賞倭寇入侵時不屈而死的婦女為貞潔烈女,以此在人民心中樹立抗倭意識。
正當朝鮮王朝的外交活動和軍備擴充得到顯著成效時,倭寇採取了一種自掘墳墓的活動,就是向朝鮮半島內陸地區入侵。因為沿海地方已經被蹂躪殆盡,稅糧又改為從陸路運輸,使得倭寇不得不深入朝鮮內地。但是與在沿海地區活動不同,深入內地的倭寇就常常遭遇全軍覆沒的危險了。
對於最後掙扎的倭寇,朝鮮決定採取懷柔政策。即誘勸倭寇首領降服歸順,如果降服就賜給田地和傢具給予優待。降服的日本人被朝鮮稱作「投化倭人」,「降倭」,「向化倭人」等。
投化倭人最早的例子見於高麗恭愍王十八年(1369),但是投化倭人急劇增加是進入朝鮮時代以後。朝鮮太祖五年(1396),有倭船六十艘在寧海丑山島投降,其首領被朝鮮任命為宣略將軍。次年二月,朝鮮賜給米三十石,豆二十石,十月又賜給米豆共五十石。這一事件發生後,投化倭人的數量不斷增加,甚至其中有不少後來也參與了朝鮮對抗倭寇的行列。
當然,投化倭人中也有不少技術人員,比如後來被朝鮮任命為典醫博士的原海,船匠藤次郎等。朝鮮太宗七年從對馬島前往朝鮮的投化倭人平道全,晉升為員外司宰少監和上護軍等官銜,在朝鮮和日本的外交活動和防禦倭寇的工作上很活躍,甚至在己亥東征時擔任忠清道助戰兵馬使。投化倭人中被授予朝鮮官職的叫做「受職倭人」,由朝鮮政府賜予與位階相當的官服。後來還出現了住在日本而由朝鮮授官的成為受職倭人的日本人。這種住在日本的受職倭人被允許一年一次穿著朝鮮官服,帶著告身(任命狀)到朝鮮接受招待。因為他們被允許同時進行貿易,所以受職在另一方面就等於給予進行貿易的權利。
朝鮮對倭寇實行的懷柔政策之二是允許通商。根據史料記載,倭寇活動減少的同時,出現了西部日本豪族頻繁派遣人到達朝鮮的情況。派遣使人最多的是對馬島的宗氏一族,此外還有大內氏和澀川氏,肥前松浦黨諸氏,築前宗像氏,少貳氏,肥後菊池氏,薩摩島津氏,伊集院氏,新納氏等許多豪族。
這些日本豪族的使人被朝鮮稱作「使送倭人」,「客倭」或「使送客人」並受到接待。但是這些使人不一定是那些日本豪族的家臣,既有從前的倭寇也有商人,還有一人兼任多個豪族使人的情況。
朝鮮起初對於使送倭人的到來並不加以限制,導致後來接待使送倭人成為巨大的經濟負擔。朝鮮太宗十四年(1414),這一年日本對馬島的宗茂貞使人34人,少貳氏使人31人,壹岐使人20人,日向州使人20人,一共105人到達朝鮮,在蔚山要求梵鍾,憤於朝鮮賜予的遲緩,以至於拔刀動武。朝鮮方面以此次暴動事件為契機,限定以後只有宗氏,大內氏,少貳氏和九州探題等十個豪族才能派遣使送船到朝鮮。使送倭人的入港地也限定為慶尚道沿岸各地,朝鮮世宗時代又規定除富山浦,乃而浦和鹽浦之外,其餘各地一律禁止停靠。與使送倭人相並列,還有興利倭人頻繁出入朝鮮,正如朝鮮用「商倭"或「販賣倭人」的名稱稱呼他們那樣,是為進行貿易到朝鮮的日本人。朝鮮太宗七年(1407)之後,來朝鮮的興利倭人必須攜帶他們所居地日本首領發給的渡海到朝鮮的證明書。
使送倭人和興利倭人從朝鮮帶回日本的物品,有虎皮,豹皮,麻布,白薴布,紅緞子,絹,席子,人參,松子,糙米,黃豆,燒酒,清酒,蒜,干柿子,黃栗,銀鍾,銀盂,天鵝,銀魚,衣服,馬鞍等。這些東西都是作為對壹岐,對馬,松浦地方豪族與少貳氏的回賜品記錄下來的。
朝鮮從高麗那裡繼承下來的外交交涉與軍備擴充,誘勸倭寇降服,許可通商以及倭寇自身過於深入內地自取滅亡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使得倭寇集團不得不發生變質與分解。
倭寇改變身份的方向有三,第一轉化為投化倭人,第二轉化為使送倭人或興利倭人,第三繼續當海賊。繼續當海賊的場合,也停止了在朝鮮半島的掠奪活動,專門以中國大陸作為活動舞台。但是,第一種人變成第三種人,第三種人變成第二種人的情況也時有發生,這三者的區別只不過是表面現象的區別,實際可能並不分的那麼清楚。
❺ 信長之野望14創造有九州探題沒
有。
按照一般的說法,要先和將軍家搞好關系,拿到幕府的守護,然後才能觸發探題任務。
有些大名開局的時候就有守護的頭銜,不需要和將軍家搞關系,很快就能出任務。
❻ 九州探題在日本戰國時代算多大的官
九州探題(鎮西探題、九州管領)好像是從四位上的官位吧
❼ 九州探題的簡介
江戸幕府為了監視九州諸藩、統治天領設置相同性質的西國筋郡代。
❽ 信長之野望14怎麼加容貌CG
《信長之野望14:創造》全劇本通關解鎖存檔
使用說明:
1.解壓文件
2.復制Save內的文件到
我的文檔#92;TecmoKoei#92;NOBU14#92;savedata
目錄覆蓋
3.運行游戲,在游戲中載入即可
存檔說明
大友宗鱗,基本讀檔就統一了。「清須會議」劇本開打,
一路九州探題、右大臣、左大臣、征夷大將軍、關白打下來的。
❾ 九州探題的歷代九州探題
武田信武(任:1333年 - 133?年、北朝方)一色范氏(任:1336年 - 1346年、北朝方)一色直氏(任:1346年 - 1351年、北朝方 1351年 - 1352年、南朝方 1352年 - 1358年、北朝方)足利直冬(任:1351年 - 135?年、北朝方 1353年/1354年? - 1361年、南朝方)細川繁氏(任:1358年、北朝方)斯波氏經(任:1361年 - 1365年)渋川義行(任:1365年 - 1370年)今川了俊(任:1370年 - 1395年)渋川滿賴(任:1396年 - 1419年)渋川義俊(任:1419年 - 1428年)渋川滿直(任:1428年 - 1434年)渋川教直(任:1434年 - 1479年)渋川政教?渋川萬壽丸(任:1479年 - 1487年)渋川尹繁(任:1487年 - 1504年?)渋川義長(任:1504年? - 1533年)渋川堯顕?(任:1533年? - 1534年?)大友義鎮(任:1559年 - ?)
❿ 請教一下懂得日本戰國史的各位,日本當時的天皇、幕府將軍、關白、征夷大將軍、大名是什麼有什麼關系
日本戰國官職一覽
戰國時代,官職繁多而復雜,除了朝廷的官職外,還有幕府的官職.
官分四等:
長官(部門管領)
次官(輔佐長官)
判官(文件審查)
-
主典 太政官
太政官,是管理朝廷的最高機關,當今的內閣.官職為: -Y+j ^ 太政大臣
所有官職中的最高官職,同時是天皇的太傅.由於適任者少,經常缺任.織田信長死後被追贈,豐臣秀吉就任關白時敘任.
左大臣 太政官的長官,太政官的政務,宮中儀式的總裁,朝廷實質上的最高責任者.
右大臣
太政官的長官,僅次於左大臣,許可權與左大臣同。織田信長,德川家康,豐臣秀賴曾敘任.
內大臣
太政官定員外的大臣.左,右大臣出外時,許可權由內大臣代理. 大納言
太政官上席的次官,與大臣共商政事,檢討天皇命令的可行,傳達上下的言語,大臣不在時代理太政官的職務.豐臣政權下羽柴秀長(大和大納言),前田利家,豐臣秀次敘任.
中納言
職務與大納言同.中納言被稱[黃門].豐臣小秀次(權中納言),小早川秀秋(金吾中納言)敘任. ,}
參議 與大臣,納言共商政事的官職,次於納言,別稱中國大唐時的名稱[宰相].足利義輝,足利義昭,北昌具教(參議左中將)敘任.
弁官
管理中央機關各省庶務的職務.分為大弁,中弁,少弁.
:
少納言
擔任天皇的文書的重職.後職權衰落,成為管理天皇的官印的有名無實的官職.
長官: 太政大臣, 左大臣, 右大臣 次官: 大納言, 中納言 判官: 弁官, 少納言
八省
八省為:內務省,式部省,民部省,治部省,兵部省,形部省,大藏省,宮內省.
內務省
天皇的側近,行使宮中政務的部門.豐臣家的宮部繼潤內務卿敘任. 長官: 內務卿 次官: 內務大輔, 內務少輔 判官: 內務丞 其他: 侍從
足利尊氏開創鐮倉幕府以來對關東特別重視,在關東管轄內設置鐮倉府,由德高望重的人擔任鐮倉公方.其後,公方的輔佐----關東管領叛離而幕府將滅,公方逃到下總國的古河,被稱為古河公方.最後的古河公方足利義氏投靠了北條氏康.
征夷大將軍
征夷大將軍是為了鎮壓蝦夷而臨時設置的官職.自從坂上田村麻呂平定東北後,就不再設置了.其後,任命木曾義仲為大將軍,許可權僅僅是軍事指揮權.源賴朝平定天下後,被任命為大將軍,掌管軍事指揮權和政權.此後,幕府開立,將軍管理全國的政務.
關東管領
鐮倉公方的輔佐,關東政務的總裁,由足利尊氏的母繫上杉氏世襲.其後,戰國時期,關東管領上杉憲政的政權被北條氏威脅,便傳與養子長尾景虎(上杉謙信).
奧州探題
足利尊氏重視南朝的余黨奧州的藤原氏所在的東北而特別設置,管理陸奧國的政務和軍事,由大崎氏世襲.戰國時代由伊達晴宗,二本松義繼補任.
九州探題
防衛外敵,管理九州二島政務的總裁.與奧州探題並重的官職.自設立起,便遭到了九州豪族的反抗.戰國時代由大友宗麟補任. 6c8
羽州探題
奧州探題的分支,管理出羽一國.奧州探題----大崎氏的支族的最上氏世襲.
管理山陰,山陽兩道,即中國探題.戰國時代,周防的大內義興補任.
攝政.關白
攝政是輔佐幼小天皇,行使政事的官職.關白是輔佐成年天皇,行使政事的官職.通常有官職最大的大臣兼任.戰國時代,羽柴秀吉敘任.
東宮太子的警備人員,職務重要.戰國時代,豐臣政權的三中老之一,堀尾吉晴敘任帶刀從五位下.
回答一下關白 了解關白必須了解「攝關政治」日本平安時代中期的一種政治體制。這時外戚藤原氏掌權。當天皇年幼時,太政大臣主持政事稱攝政,天皇成年親政後攝政改稱關白。天皇無實權。良房在公元858年始稱攝政,基經在公元887年始稱關白。後一度中斷。公元930年忠平恢復。十一世紀道長及其子賴通時勢最盛。至後三條天皇(1068——1072)時,藤原氏權力下降。1086年院政時代開始,攝政、關白失其作用。
無論是日本江戶時代還是戰國時代,關白已經失去其作用,不過那個時代主要靠實力,豐臣也任過關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