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發明紙的故事

發明紙的故事

發布時間:2021-06-18 22:34:15

『壹』 紙的用途、紙的故事、紙的歷史 簡短 急!!!

紙,是我國的一個偉大發明,現在世界上紙的品種雖然以千萬計,但「宣紙」仍然是供毛筆書畫用的獨特的手工紙,宣紙質地柔韌、潔白平滑、色澤耐久、吸水力強,在國際上「紙壽千年」的聲譽。

造紙過程
一般印刷紙的生產分為紙漿和造紙兩個基本過程,制漿就是用機械的方法、化學的方法或者兩者相結合的方法把植物纖維原料離解變成本色紙漿或漂白紙漿。造紙則是把懸浮在水中的紙漿纖維,經過各種加工結合成合乎各種要求的紙頁。

造紙廠一般需貯存足夠用4~6個月的原料,使原料在貯存中經過自然發酵,以利於制漿,同時保證紙廠的連續生產。經備料工段把蘆葦、麥草和木材等原料切削成料片(供生產化學漿)或木斷(供生產磨木漿),再把小片原料放到蒸煮器內加化學葯液,用蒸汽進行蒸煮,把原料煮成紙漿,或把木斷送到磨木機上磨成紙漿,也可經過一定程度的蒸煮再磨成紙漿。然後用大量清水對紙漿進行洗滌,並通過篩選和凈化把漿中的粗片、節子、石塊及沙子等除去。再根據紙種的要求,用漂白劑把紙漿漂到所要求的白度,接著利用打漿設備進行打漿。然後在紙漿中加入改善紙張性能的填料、膠料、施膠劑等各種輔料,並再次進行凈化和篩選,最後送上造紙機經過網部濾水、壓榨脫水、烘缸乾燥、壓光卷取,並進行分切復卷或裁切生產出捲筒紙和平板紙。如果生產要生產塗布印刷紙,則需要乾燥中部或生產成捲筒紙後經塗布加工而實現。

除以上基本過程外,還包括一些輔助過程,如蒸煮液的制備、漂液的制備、膠料的熬制及蒸煮廢液和廢氣中的化學葯品與熱能的回收等。

造紙術的傳播
造紙術在三世紀初傳入越南;七世紀初傳入朝鮮、日本、印度。造紙術可能在7世紀以前就已經西傳至西亞地區,早在公元650年造紙術就傳入中亞的撒馬爾罕。到了公元707年紙張已在阿拉伯半島麥加被阿拉伯人使用。794年巴格達出現由中國工匠建立的造紙作坊,造紙術由此傳到阿拉伯地區。公元800年世紀傳入埃及,逐漸取代莎草紙,到十世紀中,完全取代莎草紙。12世紀初傳入西班牙,最初由阿拉伯人在薩蒂瓦建立了造紙廠,1157年基督徒在比達隆建立造紙廠。義大利在12世紀就用阿拉伯人輸入的紙,到1268年才在布里亞諾建立第一座造紙廠,其後,在1293年波洛尼亞、帕多瓦、熱那亞等地相繼出現造紙廠。14世紀傳入法國,1348年特魯瓦出現法國第一家造紙廠。、德國從十三世紀已經由義大利進口紙張,1390年在義大利人協助下在烏爾曼·施特羅梅爾建立第一座造紙廠。荷蘭在1586年在多德雷赫特建立造紙廠。英國在14世紀初由義大利進口紙張,1495年約翰·泰特(John Tate)在芬·迪頓建立第一所造紙廠,到了17世紀末,英國約有百來家造紙廠。俄羅斯在1575年建立第一家造紙廠,到18世紀初,俄羅斯已有23家造紙廠。美洲第一家造紙廠建立在墨西哥城附近的庫爾華坎,美國第一家造紙廠於1690年在費城附近建立,1729年英國人在費城附近的切斯特克里克建立著名的「長春藤造紙廠」。1803年美國人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聖安德路斯鎮建立第一家造紙廠。

參考網址裡面有更多的介紹

『貳』 紙的用途,紙的歷史,紙的故事 簡短 急!!!

宣紙來
紙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源大發明之一,它與指南針,火葯,印刷術一起,給我國古代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技術的基礎。紙的發明結束了古代簡牘繁復的歷史,大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在上古時代,祖先主要依靠結繩記事,以後漸漸發明了文字,開始用甲骨來作為書寫材料。後來又發現和利用竹片和木片(即簡牘)以及縑帛作為書寫材料。但由於縑帛太昂貴,竹木太笨重,於是便導致了紙的發明。 據考證,我國西漢時已開始了紙的製作。1957年陝西省博物館在西安東郊灞橋附近的一座西漢墓中,發掘出了一批稱之為

『叄』 關於紙的歷史和故事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也發生了許多是關於紙和書的故事,「學富五車」、「讀書破萬卷」就是裡面典型的代表。因為簡牘笨重攜帶困難等特點,導致出門帶書得用車載,後又用「卷」來形容書,從中也可以窺見造紙原料得變化。

古今中外,公認為東漢初期的宦官蔡倫是造紙術的發明人。
據范曄的《後漢書》記載:"蔡倫,字敬仲,桂陽人也。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

蔡侯紙這是歷史文獻中最早的關於造紙術的記載。從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蔡倫造紙使用的原材料是樹皮、麻頭、舊布、漁網等價格低廉的物料,這樣造出的紙成本低,很快就得到了推廣應用。

有關於中國古代造紙的方法,歷史上記載很少,但就紙的製作工藝及其原理,發明迄今兩千年來,並無多大實質性變化。

『肆』 紙的來源

東漢蔡倫發明紙的故事你不知道嗎

『伍』 蔡倫造紙課文寫出了什麼表達了作者對

課文講述了蔡倫受到以為老頭和一群小孩的啟發而發明紙的故事。
故事告訴我們,用紙來之不易,我們要珍惜用紙,不要浪費。故事還告訴我們,做事要細心觀察,在實際生活中尋求答案,從中得到啟發,才容易成功。

『陸』 求~高中生研究性學習報告,題目是<紙的故事>! 採納的追加分數!

紙的故事

研究性學習立足於對學生學習需要、動機和興趣的強化。鼓勵學生在與他人合作學習,分享體驗的過程中,採取各類探究方式認識自然,體驗社會,感受自我,從而為學生提供發展個性、展示個性的多樣情境和豐富機會。各類探究活動的展開都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居於輔導的地位。把學生置放於開放、多元的學習環境中,從生活中自主選擇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活動中主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基於這一認識,本次活動在設計時注重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去學習、去探索、去實踐、去體驗,以此提高自身的綜合實踐能力。

一、研究活動主題

紙是人類必不可少的文化用品,寫文章、書信、畫畫、書法、張貼廣告、標語、做工藝品等都要用各種各樣的紙。同時,造紙術還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紙的出現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改變了人類生活,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紙在日常學習、生活、工作中有著廣泛的用途。學生與紙交往的時間也不短,可對紙的知識又了解多少呢?讓學生對紙的發明、種類、用途等知識有一定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

恰巧這學期我校開展「班級文化建設」活動,同學們積極性很高,個個出謀劃策,想為「班級文化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終於,意見達成了一致。同學們自發從家中帶來了各種盆景花卉,還有各種各樣的紙,厚薄不一、顏色各異。大家齊動手,寫的寫,剪的剪,貼的貼,幾天過後,教室就象換了一件新衣,令人爽心悅目。多麼神奇的紙張啊!同學們也因此對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順應學生們的需求,開展了以「紙」為主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

二、研究活動目標

(一)情感

1、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研究,在學會共同分擔學習任務,共同解決問題的同時培養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2、通過對紙的研究活動,獲得對自然、對社會的自我體驗與感悟。

(二)能力

1、初步學會查找、收集、整理資料。

2、在實踐的訪談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提高社會交往能力,在實驗操作中培養動手能力、觀察能力。

3、培養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敢於迎接挑戰、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

4、了解科學發現就從身邊開始,良好的科學態度、科學方法是科學研究的基礎。

(三)認知

1、了解有關紙的知識,擴展自己的知識面。

2、懂得充分地、合理地、環保地利用紙為人類服務。

三、主題活動准備

1、制定調查計劃。

2、收集有關紙的資料。

3、開展社會調查。

四、活動實施過程

1、決定研究課題

2、分工合作,收集信息

3、交流匯報,整合信息

4、現狀分析,解決問題

第一階段:決定研究課題

1、創設情境

同學們,請打開你們的書包,你發現書包里什麼最多?(書、作業本)對,書和作業本都是用什麼製成的?(紙)說明我們每天學習離不開紙。紙是我們生活中的常見物品,談談你對紙了解多少?

2、討論

你還想了解有關紙的什麼知識?

例如:(1)紙是怎樣製造出來的?從古至今,造紙的方法有什麼變化呢?

(2)紙的種類?

(3)紙應用在生活的哪些地方?

(4)造紙對環境的影響?

(5)紙的浪費現象?怎樣節約用紙?

(6)紙的基本結構是怎樣的?

(7)我們自己能造一張紙嗎?

第二階段:分工合作,收集信息

1、學生自由組合,建立研究小組,討論計劃與分工。

2、確定研究方案。

第一組:到圖書館,收集關於介紹紙的發明及歷史的資料,做好記載。

第二組:走訪造紙廠,調查了解紙的製造過程。

第三組:網上查詢,了解紙出現以前人們的交流方式及當今紙的種類和用途。

第四組:收集各種各樣的紙做成標本。運用看、摸、撕、剪、燒、浸、折疊、寫等多種方法,觀察比較紙的異同點,做好記載。

第五組:從學習、生活等方面各選一個切入點調查,再填寫研究報告。

3、實踐體驗

各小組根據設計的研究方案,進行自主實踐活動。在實踐過程中如實記載所獲得的基本信息,形成記錄實踐過程的文字、錄像、小製作等形式的作品。

4、整合信息

有條理地整理資料,歸納資料,得出結論,填寫研究報告。

第三階段:交流匯報,整合信息

1、分小組交流展示。

2、發現問題:人類生活處處離不開紙,可是人們在造紙的同時又在破壞生態平衡。造紙給環境到底帶來多大影響?

3、收集資料:上網收集關於造紙對環境造成惡劣影響的信息。(文字、影像)

(1)森林資源 (2)造紙產生污染

第四階段:現狀分析,解決問題

1、匯報調查結果,展示觸目驚心的現狀。

2、探討解決方案。

(1)生產:革新造紙術,重視環保,堅決取締規模小,污染重的小廠。

(2)使用:建議消費者節約用紙。

(3)回收:有計劃地回收廢紙,用於再生產。

(4)宣傳:介紹交流國內外先進經驗,大力推廣再生紙。

3、交流:

(1)成果展示:各小組匯報自己的研究報告。

(2)交流評價:評選可行性方案,各小組修正方案。

4、提出希望

同學們,你們的調查研究結果豐富多彩,或許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探究,讓我們認識了世界,獲得了知識,學會了運用知識的能力。讓我們關注身邊小事,關注生活,關注環保,共同建設美好明天。

『柒』 誰才是造紙術的真正發明者

地下不斷「挺身而出」的證物,揭示了蔡倫之前的造紙術,一次又一次地顛覆著千餘年來的「歷史定論」。
直到今天,對蔡倫造紙說,仍然有著不同的表述。
中央電視台《探索·發現》,2011年5月播出的人文歷史紀錄片《紙的故事》,延續傳統提法說,「在中國的四大發明中,造紙術被認為是典型的技術發明,它的發明者是東漢的蔡倫。」
然而,當下正在中學使用的歷史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課本《中國歷史》,則使用了「蔡倫改進造紙術」的說法。書中寫道,「甘肅天水的一座漢墓里,出土了一張紙。這張紙又薄又軟,紙面平整光滑,上面有墨繪的山、川、路等。據考證,這是西漢早期用麻做的紙,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紙。東漢時候,宦官蔡倫總結西漢以來的經驗,用樹皮、破布、麻頭和舊魚網做原料造紙,改進了造紙術。」
那麼,蔡倫到底是紙的發明人,還是改進者?
■ 「紙」墨官司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紙是蔡倫(?-公元121年)發明的,主要是根據《後漢書》的記載。
《後漢書·蔡倫傳》說:「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據此,人們多把蔡倫向漢和帝獻紙的元興元年,也就是公元105年,作為蔡倫發明造紙術的年份。
《後漢書·蔡倫傳》的作者范曄(公元398年-公元445年),是生活在南朝宋文帝時期的一位學者。公元432年,范曄被貶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任太守,借修史寄託志向,寫作《後漢書》。這時距離蔡倫去世(公元121年)已經三百多年了。
范曄寫《後漢書》的大部分原始史料,來自東漢官修史書《東觀漢記》。《東觀漢記》是東漢漢明帝劉庄在位時期(公元58年-公元75年),由大學士劉珍、班固等人執筆編寫的國史。其中蔡倫傳這一篇,又是後來崔寔、曹壽和延篤等三人奉東漢漢桓帝之命在公元151年補寫的。這時距離蔡倫去世才30年。作者跟蔡倫是同時代人,因此有學者認為,《東觀漢記》記述的內容應該是真實可信的。
但是,《東觀漢記》原書共有143卷。歷經幾個朝代之後,大部分已殘缺散佚。唐朝還保留了一百二十多卷,宋朝僅剩下8卷,到元朝時這本書已經消亡了。明清只有輾轉相傳的輯錄本。現在人們看到的《東觀漢記·蔡倫傳》是清朝乾隆年間姚之駰編定的《四庫全書》中的輯本。這個輯本又是從《永樂大典》中轉引來的。
有趣的是,這個輯本並列了兩種不同的說法:一個是(蔡)倫典上方造意用樹皮……造紙;另一個是蔡倫典尚方作紙。「典」是主管的意思。「上方」和「尚方」相同,指宮廷御用的作坊。「造意」是發明創造的意思。意思是說,蔡倫主管皇家作坊工作期間,生產製作了紙張。這兩個說法,一個說他造意,一個沒說。由此造成了長期爭論的局面,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有人認為,要查《東觀漢記·蔡倫傳》的原文,必須撇開明清輾轉相抄的輯錄本,直接從隋唐的古籍中尋找線索。因為那時的《東觀漢記》跟漢朝原本是比較接近的。如果拿隋朝《北堂書鈔》、唐朝《藝文類聚》和《初學記》等書所引用的《東觀漢記·蔡倫傳》中的文字,跟《後漢書·蔡倫傳》相對照,它們在內容上和提法上確有不同。隋唐時期學者引用的《東觀漢記·蔡倫傳》原文文字簡潔,而范曄所寫的文字詳盡;前者無「造意」二字,後者卻有「造意」二字。據此,有學者認為范曄寫《後漢書·蔡倫傳》可能有失真之處,甚至有部分虛構和杜撰的嫌疑。
到了唐朝以後,更是有不少人對蔡倫發明造紙術提出異議。
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寫道:「漢興,有紙代簡,至和帝時,蔡倫工為之。」意思是,早在漢朝初年,就已經用紙逐漸代替竹簡做書寫材料了。到東漢和帝年間(公元105年),蔡倫領導皇家作坊里的工匠,改進和提高了造紙技術。
北宋陳槱在《負暄野錄》中說,「蓋紙,舊亦有之。特蔡倫善造爾,非創。」
南宋史繩祖在《學齋拈畢》中認為,「紙筆不始於蔡倫、蒙恬,……但蒙、蔡所造精工於前世則有之,謂紙筆始於此二人則不可也。」
《資治通鑒》中引用毛晃的話說得更加明白:「俗以為紙始於蔡倫,非也。」
但是,也有很多人堅持認為《後漢書》的記載是准確的,《後漢書》里的蔡倫傳不可信的說法,缺乏深入考證。
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後漢書》和《東觀漢記》里蔡倫傳的記載,經過查對《四庫全書》從《永樂大典》輯出的原文,兩相對照,文字大體相同。而記載中「造意」二字就意味著發明創造。而且,蔡倫一度被視為罪人,冤死30年之後才恢復名譽,誰敢貿然不如實地給他立傳?更談不上誇大其詞地頌揚他了。因此,以記載蔡倫造紙最早的史書為依據,說他是我國造紙術的發明者,並不過分。
要麼古籍上保存的古代造紙信息不夠全面、系統;要麼史書已經散佚、殘缺;要麼今天收藏的古籍,在漫長的流傳過程中,因為復述有誤,抄錯了字甚至故意篡改等原因,跟原文有出入。正如孔夫子所感嘆,「文獻不足證也」。
這時,地下不斷「挺身而出」的文物,就成為探索「蔡倫以前是否有紙」最可信的依據。

『捌』 節約紙的故事

紙的發明是對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目前我國生產的紙約有500種。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現代化步伐的加速,人們經濟文化水平的提高,對紙張的需求猛增。我國人均每年耗紙量約10公斤。造紙的原材料主要是樹皮等植物的纖維。森林是大自然的清潔工,在保護環境方面,森林的生態效應大大高於直接經濟效益,例如:森林是製造氧氣的"工廠",森林能夠吸收有害物質,森林能夠保持水土,森林能夠涵養水源,樹冠像一把張開的傘,可以截留10~20%雨量。5萬畝森林貯水量相當於100萬立方米的小型水庫。節約紙張,回收廢紙可以大大降低原材料的消耗。廢紙張是生活垃圾的一部分,在中國的垃圾構成中,紙類佔17·99%。據有關資料統計:少浪費1500張紙,就可以保留一棵樹,少浪費一百萬張紙,意味著節約680棵樹;一個辦公室節約6噸紙垃圾,相當於拯救120棵樹。
國外有一個頗為流行的抵禦垃圾侵害的四"R"措施,是提供保護環境,抵禦垃圾侵害的新哲學的一個口號。實際上,它的意思是:減少(REDUCTION),再循環(RECOEY),回收(RECYCLE)。隨著垃圾日益增多,全世界都面臨著垃圾包圍的危險。比如,70年代以來,北京市共做了三次航空遙感觀測,發現沿三環、四環50平方米以上的垃圾堆竟有7000多個。您如何看待垃圾,又如何看待垃圾的處理問題?其實,我們對垃圾,包括紙張、廢塑料等等,更習慣於把它們看成是一類"放錯位置的資源"我們之所以習慣於這樣說,是因為,某些人對垃圾的認識是錯誤的。有相當一部分的垃圾有著一定的重復使用價值,而由於科學的局限,人認識的局限,我們並沒有達到所謂的"物盡其用"。至於垃圾處理。目前我們中國只有2%的垃圾被回收。如果我們不想讓自己生活在垃圾中,我們就必須放棄"使用--丟棄"的模式,而採取"使用--回收"的模式,如果我們不約束自己,大自然就會懲罰我們。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從節約每一張紙做起,珍惜和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

『玖』 關於紙的故事

關於紙的傳說故事

馬澗河彎彎繞繞,流經偃師市緱氏鎮這一段,古時曾稱為「造紙河」。志書記載岸上原有「造紙河碑」,惜已不存。前些年,文物工作者在附近的漢墓中發現數百塊形狀各異的空心磚,磚上繪有楮樹、木芙蓉、扶桑等可為造紙原料的樹木圖案。因此我們推測,這些磚為紙作坊用物。說起「造紙河」的來歷,當地流傳著東漢蔡倫造紙的故事。

紙未發明以前,我國使用的書寫材料,主要有甲骨、簡牘和縑帛等。

甲骨的來源有限,刻字、攜帶、保管都不方便,人們用的愈來愈少。

簡有竹簡、木簡之分;牘有竹牘、木牘之別,因南方多竹,北方楊樹、柳樹較豐之故。簡是狹長形的,寬度比較一致,長短卻隨時期而不同,春秋戰國時期的簡最長的是二尺四寸(當時的一尺約合今23厘米),漢初的簡最長的是二尺。牘的面積比簡大,能多寫幾行字,常用於下命令、發公文、畫地圖等。古時書信所用牘常為一尺,所以就把信件叫做「尺牘」。由於一枚簡只能寫很少字,一篇文章要用許多簡,人們就把簡串起來使用,叫「策」或「冊」。「冊」就是繩連竹簡的意思。這時,已經有了筆墨,記事方法較刻骨大有進步,但那簡牘的分量卻也不輕,使用起來仍然不便。當時,人們出門求學或講學,要背一口袋竹片或木片,攜帶著筆、墨,腰中插把小刀用來修簡,或颳去錯字。學問大的更是以馬馱車載木片竹片了。

縑帛是蠶絲製成的絲織品,雖然書寫、攜帶都很方便,但量少價貴,難以形成大氣候。

蔡倫是桂陽(今湖南耒陽縣)人,於東漢明帝劉庄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進京城洛陽的皇宮里當了太監,章帝劉炟、和帝劉肇時,升為「小黃門」、「中常侍」,後又兼任「尚方令」。他先是掌管皇宮內院事務,後來成為監制各種御用器物的皇家工場的負責人。

平時,蔡倫看皇上每日批閱大量簡牘帛書,勞神費力,就時時想著能製造一種更簡便廉價的書寫材料,讓天下的文書都變得輕便,易於使用。

傳說,有一天,蔡倫帶著幾名小太監出城遊玩,來到了離城(指漢魏故城,今白馬寺東南一帶)不遠的緱氏縣陳河谷,也就是鳳凰谷(今玄奘故里一帶)。只見溪水清澈,兩岸樹茂草豐、鳥語花香,景色十分宜人。正賞景間,蔡倫忽見溪水中積聚了一簇枯枝,上面掛浮著一層薄薄的白色絮狀物,不由眼睛一亮,蹲下身去,用樹枝挑起細看。只見這東西扯扯掛掛,猶如絲綿。

蔡倫想到工場里製作絲綿時,繭絲漂洗完後,總有一些殘絮遺留在篾席上。篾席晾乾後,那上面就附著一層由殘絮交織成的薄片,揭下來,寫字十分方便。蔡倫忽然想,溪中這東西和那殘絮十分相似,也不知是什麼物件。

他立即命小太監找來河旁農夫詢問。農夫說:「這是漲河時沖下來的樹皮、爛麻,扭一塊兒了,又沖又泡,又漚又曬,就成了這爛絮!」

「這是什麼樹皮?」蔡倫急切地問。

「那不,岸上的構樹唄(學名楮樹)!」

蔡倫望去,滿眼綠色,臉上漾起笑意。

幾天後,蔡倫率領幾名皇室作坊中的技工來到這里,利用豐富的水源和樹木,開始了試制。剝樹皮、搗碎、泡爛,再加入漚松的麻縷,製成稀漿,用竹篾撈出薄薄一層晾乾,揭下,便造出了最初的紙。但一試用,發現容易破爛,又將破布、爛魚網搗碎,將制絲時遺留的殘絮,摻進漿中,再製成的紙便不容易扯破了。為了加快制紙進度,蔡倫又指揮大家蓋起了烘焙房,濕紙上牆烘乾,不僅幹得快,且紙張平整,大家心裡樂開了花。

蔡倫挑選出規正的紙張,進獻給和帝。和帝試用後龍顏大悅,當天就駕幸陳河谷造紙作坊,查看了造紙過程,回宮後重賞蔡倫,並詔告天下,推廣造紙技術。

後來,元初元年(公元114年),鄧太後見蔡倫的紙越造越好,能厚能薄,質細有韌性,兼有簡牘價廉、縑帛平滑的優點,而無竹木笨重、絲帛昂貴的缺點,真是利國利民,便高興地封蔡倫為「龍亭侯」,賜地三百戶,不久又加封為「長樂太僕」。人們把這種新的書寫材料稱作「蔡侯紙」。

「蔡侯紙」名聲大了,造紙的地方自然也有了名氣,人們便把馬澗河的這一段稱作了「造紙河」。

(9)發明紙的故事擴展閱讀:

龍亭蔡倫造紙傳說故事是陝西省洋縣的傳統民間文學。洋縣龍亭蔡倫造紙術為中國古代科學家蔡倫所發明,它是以構樹皮為原料,以挫搗抄焙為基本工序的植物纖維紙製作方法。它分布在陝西南部洋縣的龍亭鋪及其周邊地區。

洋縣龍亭蔡倫造紙術有1900年的歷史。它形成於東漢朝代,由蔡倫在元興元年(105)首創,並由其養子、蔡氏後裔及龍亭故縣鄉民在當地及附近推廣傳播,其後世代相承,保留至今,在龍亭及縣域內一些地方有以蔡倫造紙法進行生產的民間構皮紙、龍須草紙、竹紙作坊和遺址。蔡倫在擔任尚方令(主管皇家手工作坊的官員)期間曾到龍亭實驗造紙,後被封為龍亭侯,又回到龍亭封地推廣過造紙。

閱讀全文

與發明紙的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