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唯識創造世界

唯識創造世界

發布時間:2021-06-18 18:32:54

❶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如明鏡,照出萬象世界 是什麼意思

凡事看出處!聖者說可信!!!凡說不可信!沒道理的都是迷信!

❷ 請問什麼叫唯識

修行佛法的慧學要什麼條件?

禪修者應在修完五種攝受之後才可修習從思惟智以上開始的觀智,這五種攝受是 :
一、色攝受(rupa pariggaha)。
二、非色攝受(arupa pariggaha)。
三、名色攝受(nama-rupa pariggaha)。
四、緣攝受(paccaya pariggaha):攝受今生名色的因緣法與異熟法。
五、世攝受(addhana pariggaha):攝受過去世和未來世名色的因緣法與異熟法。
觀禪的目標是名法、色法、因緣法與異熟法,這些法亦名為行法(savkhara dhamma,有為法)。
如實知見一切行法為無常、苦及無我的智慧名為觀智。

對於培育近行定或安止定作為修觀禪基礎的禪修者,當他的定力已達到足夠的程度時,如果他辨明四界就能見到許多極微的「色聚」(rupa kalapa),他必須進而分別這些色聚,依據諸色的相、味(作用)、現起、足處(近因),辨別每粒色聚里的四界及其所造色。這些能夠辨別的智慧即名「色分別智」(rupa pariccheda bana)。這時候,他將能親自透徹地以正見知見究竟色。
此後,他必須辨別每個生起的識與心所。這些識與心所組合稱為「名聚」(nama kalapa)。當他能夠依據諸名法的相、味(作用)、現起、足處(近因),辨別每個名聚里的每個名法,這時候的智慧即是「名分別智」(nama pariccheda bana)。因此,若禪修者還不能如此辨別色法與名法,他即未證得「名色分別智」(nama rupa pariccheda bana)。再者,如果禪修者也還不能以智辨別過去與未來的名色法,他是不可能親自以智知見是什麼過去因引生了今世的名色法,或是什麼現在因將會引生什麼未來名色法。所以對於不知道過去與未來名色及其因的禪修者,是不能說他已證得了「緣攝受智」(paccaya pariggaha bana)。
所以,如果禪修者還沒有證得這三智,就有如天空距離地面那麼地遙遠,距離證得真實觀智太遙遠了,更別提知見聖道、聖果及涅盤。

❸ 唯心論和唯識論的區別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佛出世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宣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所說的「心」、「識」、「我」是一回事,是我們尚未觸及的「獨尊」的那個「唯我」;故說「唯識」。

一. 兩類經典:

般若類經典是佛「二轉falun」時,對未悟、將悟、已悟者說的,是讓人覺得「很美」的語言(比如《心經》、《金剛經》等),類似於「灌輸概念」;
而唯識學則是佛最後階段「三轉falun」時所說,是進一步分解我們的「心」;是對證悟者而說,以使其印證無誤;更重要的是:悟後起修,直致成佛;因此,唯識類經典,不是入地菩薩不能如實通達;

二. 可以學習唯識的理由:

學習唯識,對大願人來說,是一種行願;對福厚人來說,是種下善根;所以應該熏習。

三. 不可學習唯識的理由:

「向上一路,千聖不傳」。禪,不是不能說,而是不可說;對未成熟的人說了,就是「泄佛密義」,猶如「揠苗助長」,聞者以思維心解之,往往轉退,斷了慧命,再來時已是無量劫以後了!《成唯識論》就處於這兩難之間,玄奘菩薩能兩全而利益後世,殊勝難得!

四.略解唯識:

人道眾生,因有六根故生出六識;除此六識以外,還有第七識(意根:末那識)和第八識(阿賴耶識);無色界天人,因無色身,故只有六、七、八識;而十法界(六道,二乘,菩薩,佛合為十法界)一切含靈,莫不有此「阿賴耶識」。故說「萬法唯識」。

第八識的部分功能參看「六祖見性偈」、部分體性參看《心經》。

五 .唯識學的阿賴耶識:

其一:此識猶如一個內存無限大的硬碟,將此有情無量劫以來每一念的種子儲藏起來「如有體相,虛空不能容受」,緣熟時某一種子開花結果,顯現出來;這就是「因果業報」.多劫以前某一細小的念頭,也會在將來多劫以後成熟;宿業已然無量,受報的過程中又不斷種下新的種子,因此,生生死死無有窮盡之時。

如果某人「無念」,即無種子;就有可能「了結」。因此,「菩薩畏因」。但是,「無念」即同木石,(現代科學證明,人類視網膜每秒能傳遞大約1000萬個比特,大腦的運算能力大約為每秒32O萬條指令),猶如瀑流,一瞬間無念也不可得。因此歷代禪師不主張以「無念」為方法,當然也不主張象你這樣「思量不已」。

其二:此識在初地至最後身菩薩,更名為「異熟識」;在佛地,更名為「無垢識」「如來」「清凈法身」;(在因地不可如是名)唯在佛地,完全清凈無染,任運無窮。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此為真我;這是「理」,而無量污染種子,在凡夫是「加法」,在悟後,可以做「減法」了;這就是明心的重要!悟後起修,二大阿僧祗劫而至佛地;這是「事」。

其三:此識「持身」,業力顯現時,四大分解,入下一個色身;如有人言「渾然一體」,是外道見;

其四:此識無苦樂受,離見聞覺知,「六入不會」,因此靠思維、禪定等是找不到的,這就是「悟」之難。

其五:此識不生不滅,所以能證得者,才會實信「三世因果」「六道輪回」。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問題補充:唯識學是佛「三轉falun」時所說,是了義的佛法;唯識之「識」,是第八識「阿賴耶識」。而哲學之「唯心」,完全是意識心,屬於世間法。二者天壤之別。

❹ 黑格爾的 絕對精神 與 佛教 唯識宗 八識 是不是一樣的 都是 創世說 世界是精神產生的

德國黑格爾用語。指萬物最初的原因與內在的本質,先於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永恆存在的實在。黑格爾指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絕對精神的外在表現。
精神是不能離開物質單獨存在的,精神是依我們的意識而存在的,然而意識又是依第八識,第七識,法塵,在地球上還要依靠凈色根大腦等綜合產生的,還比死人,哪有什麼精神可言?
從這么一段簡短的話中我們看出來,這是黑格爾想像出來的東西,(先於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永恆存在),請問既然是先於自然界存在,請問他先於存在的意義何在?他既然存在是最初的原因,那麼他有沒有原因?還有既然先於,黑格爾拿什麼證明他先於?黑格爾本身不屬於自然界嗎?
根據我們的了解,任何精神是不能夠離開物質而單獨存在的,好比死人,你說有什麼精神可言?
還有他這個完全是不可以實證的東西,因為不管是瓶子,盆子,汽車,植物等等我們把他們分析開是找不到這個絕對精神的,就算是人精神的,物質的各方面分析開也是找不到這個絕對精神的,他不是能夠實證的!
再次他這個絕對精神請問和萬物有沒有作用,如果有的話如何說先於?如果沒有的話,豈不是虛妄想像是什麼,沒作用啊!
佛教的阿賴耶識是可以實證的!請注意,這個是問題的關鍵,並且絕不會說好像接觸上帝一樣,這里接觸的和哪裡接觸的不一樣,任何人在任何地點在任何時間,他們所親證的第八識都是一樣的!
其次第八識他無所謂先於不先於,好比說鏡子呈現物相,是頓現的,好比夢中一樣的道理,是頓現夢境的。除非入了無余涅槃,那麼沒有物像,你也就找不到他了,因為你都沒有了。

第八識具有能藏,所藏,持藏三大性能,其他還有無量的性能
能藏,他能夠把眾生做過的事情,雖然過去了,但是種子落謝在第八識中,被他很好的保存,在未來使眾生因為他們過去做的受好或者不好的果報。
所藏,是說他好像個大倉庫,能夠使我們的身體,包括精神,物質各方面不敗壞,但是業果酬還,他沒有主觀性,你不想壞也不行。也使業種不敗壞。
持藏,從無始以來他被我們的潛意識(第七識)堅固的認為是自我,所以哪怕是螻蟻都有很強的自我意識。
第八識固然有這些神通大用,但是並不像他們說的絕對精神,上帝,真主一樣可以不需要條件的創世,第八識使人受苦樂報,他是需要條件滿足的,所以我們知道一個人為善惡不是馬上受報,道理就在這里!
.....簡單說說,其實這個問題很深奧,不開悟根本沒有辦法深入的了知。

❺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出自何典

這來源於《華嚴經》的兩首偈子:「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三界唯心」,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萬法指三界的一切世間法。世間法都是由心造成的業所感,業力所感受,隨業轉變。不管是天趣、人趣、地獄、餓鬼、畜生,都隨業受報。簡單說「三界唯心」就是隨心所轉,隨業受報。這是從業方面來講。
「萬法唯識」,要認識一切現象,必須要靠分別識,第六意識來加以分別。等於一個繪畫的工程師一樣,修房子之前他要計劃,怎麼樣修法,繪好圖以後,還要指揮工人,按圖施工。這都是心力的作用,靠心力來創造,心力來指揮。在這個修的過程中,以及修完成之後,又憑心來認識它:這個房子合不合理,合不合規格,是好還是不好,是安全還是不安全。這叫萬法唯識。
有個這樣的公案。六祖大師在廣州講法,有一天,廟前有個桿上的幡隨風吹動,有兩個沙彌在那裡爭辯,一個沙彌說這是風動,另一個沙彌說這是幡動。六祖大師就走出來講:既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你們的心在動。這就是佛法的根本,萬法唯心,唯心所造。
這個幡和桿是人心立起來的,是心力。動與不動你沒得心、沒得識怎麼分別他呢?動與不動你要靠識來分別、靠心來分別。要認識到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唯心代表業力所感,隨業受報;唯識代表要認識他、區別他,離不開識,識就是分別的意思。「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是《華嚴經》講的一個總綱,也是《華嚴經》的中心。

❻ 唯識第八識的理解

「阿賴耶識」是印度的語言,中文的意義就是「我」的意思。人有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前七識都有死亡、毀壞的時候,只有第八阿賴耶識的「我」,是吾人的真心本性,它可以隨著我們流轉五趣六道、輪回天上人間,是永恆而不會消滅的。

阿賴耶識這個「我」的生命,就像念珠的線,把一顆顆的念珠串起來;阿賴耶識把我們一期一期、一階段一階段的生命銜接起來。在三世流轉的生命里,雖然因為人有「隔陰之迷」,因此不知道前世、來生,但生命的業力流轉,那是絲毫不差的。

玄奘大師形容阿賴耶識是「去後來先做主翁」。意思是說,人到世間上來,阿賴耶識比眼耳鼻舌身意先進入母胎;人死之後,阿賴耶識是最後離開的識,它是我們生命的主體。阿賴耶識有四種比喻,恰好說明它的功能與特色:

一、阿賴耶識像一塊田地:田地是生長禾苗的地方,播了什麼種子,就生長什麼果實。阿賴耶識帶著前六識所造的業,不管善的、惡的,經過第七識傳送給它,它都會一一接受。然後在八識田中隨著業力成長,是善是惡、是幸是不幸,前面的諸識都不管了,只有第八識像一塊田,讓種子發芽,成為果報。

二、阿賴耶識像一個倉庫:倉庫是存放東西的地方,金銀財寶可以存放在倉庫里,桌椅條凳也可以存放在倉庫里。阿賴耶識就像倉庫一樣,存放貪、執所造作的成果,在這間倉庫里,都不會被人盜取,也不會爛壞。只要等到時機因緣成熟,就會顯現報應,那就是吾人在人間產生苦樂人生的主因了。

三、阿賴耶識像一片大海:在唯識家看來,阿賴耶識就像大海一樣,河川溪水流到大海,大海不會嫌棄、排拒;即使把骯臟的垃圾丟到大海,也不會污染大海的清潔。就等於人在世間所造作的業力,盡管生命的主體阿賴耶識要去受業報,但業報是有盡的,生命的存在是永恆的。所以人有生死,那是業報的現象;但是真實說來,生命主體的阿賴耶識,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它永遠與時空同在,與自然共存。

四、阿賴耶識像一條命根:阿賴耶識就是吾人生命的主體,這個主體的命根就如木柴燒火,木柴燒了一根再燒一根,一根又一根的木柴盡管不同,但生命的火炬會一直延續。這就如同我們在五趣六道里流轉,盡管張三、李四,豬、馬、牛、羊,生命的形體不一樣,但是生命的火都是一樣地燃燒,所以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

所謂「木有本,水有源」,生命其來有自,並不要神明創造,也不要上天給予,那是自然的循環、自然的業報。所以吾人在世間,只要管好自己的身口意三業,行善做功德,就算這些不是真實的,但是會影響我們的主人翁阿賴耶識去受報,因此人生的幸與不幸,就看自己的業報了。

❼ 這個世界是誰創造的

佛教裡面從淺來講,這個世界是梵天創造的。從深來講,世界本來不存回在,只是人們認為他是實答在的存在。猶如莊子夢蝶,在夢中都認為一切存在,醒來發現不過是夢而已。這個在著名的電影《黑客帝國》裡面也有精彩的表現。尼歐一直生活的世界,是用電腦模擬出來的,他們很多人只是被插上了各種管子和電極,輸入各種程序而已。

你很會思考,這個問題就是著名的三問題之一: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一般能想到這里的都是在佛教講悟性非常好的。可以閱讀佛教裡面禪宗,唯識宗的東西可以解決你的問題。禪宗初學者看類似哲學,唯識宗初學者看像心理學。

❽ 佛經上有沒有說明物質世界是誰創造的

佛教唯識學明確說明,一切宇宙、虛空、山河大地都是第八識變幻出來的幻象。

《金剛經》里也有一首偈說明這個觀點: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❾ 唯識論是什麼

我們認為,世界是物質決定意識的,佛法說不是這樣的,是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佛法就是要實證這點。這就是唯識觀。
當然,這只是個粗略的線索,其內涵太深廣了。

❿ 《略論唯識學世界觀》的作者是誰超神啦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 楊新宇

閱讀全文

與唯識創造世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