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四大發明是誰發明的,分別是誰,是哪裡的人,幾幾年出生
一、造紙術
根據考古發現,早在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年間,我我國勞動人民就已經發明了造紙術,而且當時造出的紙已經可以用於書寫,具體是誰沒有記載。只是,那時候的造紙術比較復雜流傳也不廣,造出的紙張書寫效果也不是太好。
到了公元105年,蔡倫在東漢京京師洛陽總結前人經驗,改進了造紙技術,以樹皮、麻頭、破布、舊漁高了紙的質量,擴大了紙的原米料來源,降低了紙的成本。
蔡倫,字敬仲,桂陽陽(郡都治今湖南郴州)人。東漢永平十八年,即公元75年,蔡倫人入皇宮為宦官。公元92年,蔡倫被任命公元92年,蔡倫被任命為尚方令,並監制宮廷器物兵械。
二、印刷術
早在公元前,我國的勞動人民已懂得印章的使用方法,後來又會拓印碑石。到了隋朝,人們發明了雕版印刷,就是把圖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雕版印刷盛行於唐朝,到了宋朝的時候已經非常完備。北宋慶歷年間,即1041年,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更是是印刷術的一大改革。
畢升,徽州(今安徽歙縣)人。1041年,畢升首創泥活字印刷,使書籍印刷更為方便。據記載,畢升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把它燒硬後,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鐵框的鐵板上敷一層摻和紙灰的松脂蠟,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熱使臘稍微融化,以平板壓平字面,泥字即固著在鐵板上,可以像雕版一樣印刷,此外,他還研究過木活字排版。
三、指南針
指南針在戰國時已出現,稱司南,其實早在傳說中黃帝與蚩尤大戰的時候,黃帝的部下應龍就發明了指南車。到了北宋,指南針開始用作海上導航,稱羅盤。之後,阿拉伯人才將羅盤技術傳到歐洲。以前不少西方人認為首先用指南針航海的是阿拉伯人,其實中國使用羅盤見於文字明確記載的至少比西方早80~100年。因此,用羅盤導航也是由中國通過海上的交通、貿易傳給阿拉伯人,再由阿拉伯人傳至全世界的。
四、火葯
火葯的誕生一開始與煉丹術有關,古人為求長生不老而煉制丹葯,煉丹術的目的和動機都是荒謬和可笑的,但它的試驗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最後導致了火葯的發明。
當時發明的火葯,現在叫黑火葯;因為它呈褐色,又有人叫它褐色火葯。它是硝酸鉀、硫磺、木炭3種粉末的混合物。這種混合物極容易燃燒,而且燃燒起來相當激烈。唐代孫思邈的《經》中已記載有原始火葯的配方。火葯在北宋時期已經廣泛應用在軍事上,在以後的戰爭中,人們多方使用火器,如霹靂炮、鐵火炮等。後來火葯由蒙古人和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1)二百四是哪裡發明的擴展閱讀:
1、造紙術的發明:不但為人類提供了經濟﹑便利的書寫材料,而且掀起一場人類文字載體革命;
2、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
3、指南針的發明:為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提供了條件;
4、火葯武器的發明:火葯武器的使用,改變了作戰方式,幫助歐洲資產階級摧毀了封建堡壘,加速了歐洲的歷史進程。
紙、印刷術、指南釒針與火葯,作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象徵著中華族悠長久遠而燦爛輝煌的文明。它們的外傳對於近代歐洲的崛起產生了深元影響,如印刷術推動文藝復興,指南針促進地理大發現,而火葯則成了摧毀中世紀歐洲封建堡壘的重型武器。
2. 中國4大發明是什麼
四大發明,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及印刷術,是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一種觀點,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重要創造。
一、指南針
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最早的指南針是用天然磁體做成的,這說明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就發現了天然磁鐵及其吸鐵性。
據古書記載,遠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正處在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大變革時期,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農業生產更是興盛發達,因而促使了采礦業、冶煉業的發展。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們從鐵礦石中認識了磁石。最早的指南針是司南。
二、造紙術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
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
三、火葯
火葯是中國古代煉丹家發明於隋唐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葯的研究開始於古代道家煉丹術,古人為求長生不老而煉制丹葯,煉丹術的目的和動機都是超前的,但它的實驗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最後導致了火葯的發明。
煉丹家雖然掌握了一定的化學方法,但是他們的方向是求長生不老之葯,火葯的發明是副產品。煉丹家對於硫磺、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葯,在使用之前,常用燒灼的辦法「伏」一下,「伏」是降伏的意思。使毒性失去或減低,這種手續稱為「伏火」。
四、活字印刷術
北宋科學家、政治家、道家學者沈括曾在《夢溪筆談》中有一篇文章叫《活板》,其中詳細介紹了活板印刷術的全過程,通俗易懂,非常詳細。在他寫於1088年的著作《夢溪筆談》中,將此發明歸於不知名的工匠畢升(990年-1051年)。
隨著燒結陶土字元的使用,沈括描述畢升製作字形、撿字排列、印刷、並在印刷後拆解留待後來使用。宋代雖然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術。
畢升曾嘗試木製活字,但木製活字一直要到元朝(1271年–1368年)王禎(活躍於1290年至1333年)的木模才趨完善。王禎亦將文字按照音韻組合置於有小隔間的轉輪排字盤以方便撿字。
中國的四大發明在歐洲近代文明產生之前陸續傳入西方,對西方科技發展產生一定影響。火葯和火器的採用摧毀了歐洲中世紀天主教的思想枷鎖。
指南針傳到歐洲航海家的手裡,使他們有可能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為西方奠定了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基礎。
歷史意義
四大發明是中國古代先民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的足跡,是人類文明進步作出巨大貢獻的象徵。造紙術的發明:為人類提供了經濟﹑便利的書寫材料,掀起一場人類文字載體革命。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指南針的發明:為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提供了條件。
火葯武器的發明:火葯武器的使用,改變了作戰方式,幫助歐洲資產階級摧毀了封建堡壘,加速了歐洲的歷史進程。
3. 二百五是誰發明的
好像有一個傳說是這樣的
從前有一個秀才,為了考取功名廢寢忘食發奮苦讀,可是終其一生都不曾中舉,連兒子都沒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終於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於是喜得貴子,晚年膝下添得雙丁。 秀才回想一生成敗,不由得感慨萬千,於是給兩個兒子起名:一個叫做成事,一個叫做敗事。 從此秀才在家閉門課子,日子過得和樂融融。 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寫字,大的寫三百,小的寫二百。」 秀才趕集回來之後詢問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婆回答道:「寫是寫了,不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兩個都是二百五!」
就這樣吧
4. 250是誰發明的
說法Ⅰ:源於戰國故事。 戰國時有一說客,名叫蘇秦,身佩六國相印,一時很是威風,但也結下了很多仇人,後來終於在齊國被殺。齊王很惱怒,要為蘇秦報仇,可一時拿不到兇手,於是,他想了一條計策,讓人把蘇秦的頭從屍體上割下來,懸掛在城門上,旁邊貼著一道榜文說:「蘇秦是個奸細,殺了他黃金千兩,望來領賞。」榜文一貼出,就有4個人聲稱是自己殺了蘇秦。齊王說:「這可不許冒充呀!」4個人又都咬定說是自己乾的。齊王說:「1000兩黃金,你們4個人各分得多少?」4人齊聲回答:「一人二百五。」齊王拍案大怒道:「來人,把這4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二百五」一詞就這樣流傳下來。 說法Ⅱ:源於民間傳說。 從前有一個秀才,為了考取功名廢寢忘食、發奮苦讀,可是終其一生都不曾中舉,連兒子都沒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終於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反而喜得貴子,添得雙丁。秀才回想一生成敗,不由得感慨萬千,於是給兩個兒子起名:一個叫做成事,一個叫做敗事。從此秀才在家閉門課子,日子過得其樂融融。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寫字,大兒子寫三百,小兒子寫二百。」秀才趕集回來之後詢問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妻回答道:「寫是寫了,不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兩個都是二百五!」 說法Ⅲ:來自唐朝官職。 唐朝的長安「市長」京兆尹權勢很大,出巡時有龐大的儀仗隊伍。在最前開路的小吏原為一名,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裡拿著一根長竿趕開路人。後來,喝道伍佰增為兩名,但長安群眾並沒有以兩個伍佰稱他們,反而將他們共稱為伍佰,於是單個伍佰就被戲稱為二百五,又因為他們每人手中持一長竿,所以又稱他們為二竿子。今天,二百五與二竿子都是莽撞、無禮、粗魯之人的代名詞。 說法Ⅳ:源於中國的貨幣計量單位。 以上三則均是傳說而已,比較有根據的說法來自中國的貨幣計量單位。據某中學語文書記載,過去的銀子10兩為一錠,500兩為一封,250兩即為「半封」,諧音「半瘋」。時間長了,民間漸漸用「二百五」(半瘋)來形容那些愚蠢、莽撞之人。
其他的一些傳說:
1、源於推牌九。牌九系一種賭具,其中有「二板」(四個點)和「么五」(六個點)兩張牌,這兩張牌配在一起就是十個點,在推牌九這一賭博活動中,被稱為「斃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點,誰都比它大,它什麼牌也「吃」不了,所以後來人們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簡稱)這個詞來戲稱什麼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時間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 2、從前有一個傻瓜,家道中落。有一天他去賣傳家至寶,寶物上寫「賣盡二百五十八兩」,結果他賣的時候有人和他討價還價,硬是只給250,他想250就250,於是賣得金子250兩,很多人笑話他少要了8兩金子,笨蛋一個。從那以後人們就把做事糊塗的人稱為二百五。 3、到了現代,據說有人學唱歌星伍佰的歌,怎麼也學不象。別人說他頂多算半個五百,故人稱「二百五」。
5. 中國四大發明是哪四大發明
四大發明是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一種觀點,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專響的四種發明,是屬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重要創造,一般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及印刷術。
此一說法最早由英國漢學家李約瑟提出並為後來許多中國的歷史學家所繼承,普遍認為這四種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且這些發明經由各種途徑傳至西方,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6. 筷子究竟是哪個國家發明的呢
沒有定論,但是大多認為是在中國。
筷子起源
東亞是筷子的發源地,以筷進餐少說已有3000年歷史是世界上以筷為食的地區。筷子看起來只是非常簡單的兩根小細棒,但它有挑、撥、夾、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價廉物美。筷子也是當今世界上一種獨特的餐具。筷子是亞洲的人類緩慢演化過程中的產物並不是由某個人所發明。
最早使用象牙箸的君王
我國是筷箸的發源地用箸進餐歷史悠久。古籍《韓非子·喻老》載 「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司馬遷在《史記·宗微子世家》亦雲「紂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玉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這雖是對紂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懼的陳述但卻從象牙筷所引起的宮廷事件中為我們追溯箸的誕生與發展提供了最有價值的文字史料。紂為商代末朝的君主以此推算我國公元前1144年前後也就是說我國在三千一百多年前已出現了精製的象牙箸。
也有人懷疑古籍「紂為象箸」的記載他們認為河南河北等地根本無象何來牙箸據考古學家發現在出土的商代甲骨文有「象」字還有「茯象」和「來象」的記載。《呂氏春秋·古樂》中也有「商人服象」之句。據《本味篇》載「旌象之約」就是說象鼻也是一種美食。由此可知殷商時代中原野象成群。正因商代有象群遭到圍獵才有「紂為象箸」的可能。
姜子牙與筷子
這一傳說流傳於我市的孟州等地《懷慶府志》卷23《人物·流寓》引《史記》載「呂望注姜子牙也稱姜太公本名叫姜尚從其封姓也叫呂尚號為太公望因此史籍中又稱其為呂望嘗屠牛於朝歌賣飯於孟津。昔之孟津今之孟縣。」由此可知姜子牙在出山之前主要就是在淇縣至孟縣這一帶隱居。
傳說姜子牙只會直鉤釣魚其他事一件也不會干所以十分窮困。他老婆實在無法跟他過苦日子就想將他害死另嫁他人。
這天姜子牙釣魚又兩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說「你餓了吧我給你燒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確實餓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飛來一隻鳥啄了他一口。他疼得「阿呀」一聲肉沒吃成忙去趕鳥。當他第二次去拿肉時鳥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鳥為什麼兩次啄我難道這肉我吃不得為了試鳥他第三次去抓肉這時鳥又來啄他。姜子牙知道這是一隻神鳥於是裝著趕鳥一直追出門去直追到一個無人的山坡上。神鳥棲在一枝絲竹上並呢喃鳴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夾肉就在我腳下……」 姜子牙聽了神鳥的指點忙摘了兩根細絲竹回到家中。這時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於是將兩根絲竹伸進碗中夾肉突然看見絲竹噝噝地冒出一股股青煙。姜子牙假裝不知放毒之事對老婆說「肉怎麼會冒煙難道有毒」說著姜子牙夾起肉就向老婆嘴裡送。老婆臉都嚇白了忙逃出門去。
姜子牙明白這絲竹是神鳥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驗出來從此每餐都用兩根絲竹進餐。此事傳出後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鄰也紛紛學著用竹枝吃飯。後來效仿的人越來越多用筷吃飯的習俗也就一代代傳了下來。
這個傳說顯然是崇拜姜子牙的產物與史料記載也不符。而且據說姜子牙沒有妻子。
殷紂王時代已出現了象牙筷姜子牙和殷紂王是同時代的人既然紂王已經用上象牙筷那姜子牙的絲竹筷也就談不上什麼發明創造了。不過有一點卻是真實的那就是商代民間以竹為筷。
妲己與筷子
這個傳說流傳於我市的溫縣、博愛及其山陽區的恩村一帶。妲己是冀州侯蘇護之女蘇護是溫縣人其內都在今博愛縣境內。蘇護送妲己到朝歌去途經恩村注古為恩州驛住宿。直到現在在恩村還流傳著許多與之有關的故事。今恩村一街東南的瓮澗河西側曾有一大土冢叫「妲己冢」或「狐仙冢」當地人叫「冢古堆」。
傳說商紂正喜怒無常吃飯時不是說魚肉不鮮就是說雞湯太燙有時又說菜餚冰涼不能入口。結果很多廚師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寵妃妲己也知道他難以侍奉所以每次擺酒設宴她都要事先嘗一嘗免得紂王鹹淡不可口又要發怒。
有一次妲己嘗到有幾碗佳餚太燙可是調換己來不及了因為紂王已來到餐桌前。妲己為討得紂王的歡心急中生智忙取下頭上長長玉簪將萊夾起來吹了又吹等菜涼了一些再送入紂王口中。紂王是荒淫無恥之徒他認為由妲己夾菜喂飯是件享樂之事於是天天要妲己如此。妲己即讓工匠為她特製了兩根長玉簪夾菜這就是玉筷的雛形。以後這種夾菜的方式傳到了民間便產生了筷子。
這則傳說不像第一個傳說充滿著神話色彩而比較貼近生活有某些現實意義但依然富於傳奇性也與史實不符。考古學家在安陽侯家莊1005號殷商墓中發掘出的鋼箸筷經考證其年代早於殷紂末期的紂王時代顯然筷子既不是紂王發明也非妲己創造應是更早的產物。
中國用箸第一人
我國有一則民間傳說相傳大禹在治理水患時三過家門而不入都在野外進餐有時時間緊迫等獸肉剛燒開鍋就急欲進食然後開拔趕路。但湯水沸滾無法下手就折樹枝夾肉或粉粢米飯食之這就是筷箸最初的雛形。傳說雖非正史但因熟食燙手筷箸因運而生這是合乎人類生活發展規律的。
《禮記》鄭注雲「以土塗生物炮而食之」。這是把穀子以樹葉包好糊泥置火中烤熟。有專家認為這種烤食法也推動了箸之形成。當先民把包好塗泥的穀粒置火灰中烤時為使其受熟均勻不斷用樹枝撥動我們聰明祖先也就是在撥動原始爆米花的過程中得到啟發天長日久筷箸的雛形也漸漸地在先民手中出現。
這當然是推測因為新石器時代末期進入到夏禹時代還沒有文字當時無法記錄箸之發明過程但飲食專家的這些推測是不無科學道理的。
《韓非子·喻老》稱筷為「箸」這再次佐證筷最初是以木竹為材質。因北方多木而南方多竹我們祖先便就地取材故竹木是我國最原始的箸之原料。
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箸「從竹者聲」古人雲「箸為挾提」而挾從木這又一次旁證先民最早以細樹桿或竹為挾食工具。不過用樹枝、細竹從陶鍋中挾取燙食到箸之形成這是一個數百年甚至更遠的漫長時間。
人類的歷史是進化的歷史隨著飲食烹調方法改進其飲食器具也隨之不斷發展。原始社會大家以手抓食到了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進餐大多採用蒸煮法主食米豆用水煮成粥副食菜肉加水燒成多汁的羹食粥用上匕從羹中撈取菜肉用餐匙極不方便而以箸挾取菜葉食之卻得心應手所以《禮記·曲禮》說「羹之有菜用挾其無菜者不用挾。」鄭玄注「挾猶箸也。」由此可知新石器時代羹為副主流食羹用匙極不方便以手來抓滾燙稀薄的羹更是不可能的於是箸便成了最理想的餐具。
總而言之箸的出現並不是孤立的。遠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在仰韶文化遺址中已發現了匕匙。當歷史推進到新石器時代晚期人的智慧有了一定的發展生活條件也有所改善單以匕匙進食已不能適應烹飪的進化箸也就順乎潮流而出現。不過四千年前的夏代箸還處於雛形後又經過數百年的不斷演化至商湯時代也就漸漸形成比虎口長一些的兩根長短相同的小棍棍。繼而發展到商代末期紂為滿足於自己君王奢侈的高貴生活需要而下令獵象鋸牙而製成象箸。
因箸的誕生史無記載現在只能根據一些專家的種種推論和旁證來追溯占箸的產生但我們認為箸的如此出現是歷史推衍的必然結果。
7. 東南西北是誰發明的
」東南西北」的由來來 分類:典故的源由來古人憑借自然景象辨認四方,並創造了東南西北等方位字。
東:日在木中,意思為旭日初升。旭日初升的地方就是東方。
南:「南」字的外框,是「木」字的變形。「羊」,指向的意思。即草木承受南面充足的陽光,枝葉就長得繁茂。所以,向陽處就是南方。
西:「西」字古形是鳥在巢上。即太陽西沉而鳥歸巢棲息。「鳥歸巢」就成了方位字「西」。
北:古代寫成兩人相背。宮室多坐北朝南,背面就是北面,北(背)也就成了北方的「北」。
東 西
人們為什麼只說買「東西」,而不說賣「南北」呢?
傳說,我國宋代有一位著名的理學家朱熹,一天在路上行走,正巧碰上朋友盛溫如手提菜籃上街。朱熹問道:「你到哪裡去?」盛溫如說:「買東西。」朱熹又問:「難道不能說買『南北』嗎?」盛溫如根據「五行」 (金、木、水、火、土)與東、西、南、北、中相配的道理,解釋道:「東方屬木,西方屬金。凡屬木屬金的,籃子裝得下。但是,南方屬火,北方屬水,籃子是裝不了水火類的。」
所以,後來人們只說是買「東西」,而不說買「南北」。
8. 誰發明的250
二百五
戰國時期,有個歷史人物叫蘇秦,是個縱橫家。他說服齊、楚、燕、趙、魏、韓六國聯合起來,結成同盟,對付共同的敵人——秦國,從而受到了大國君王的賞識,被封為丞相,史稱「六國封相」。
正當蘇秦在齊國積極效力的時候,遇上了刺客。蘇秦被當胸刺了一劍,當天晚上,就不治身亡了。齊王聽到這個消息,非常生氣,立即下令捉拿兇手。可是刺客已逃得無影無蹤,到哪裡去捉呢?齊王靈機一動,想出了「引蛇出洞」的妙計。他下令把蘇秦的頭割下來,還讓人用鞭子抽打他的屍體,弄得滿頭滿臉都是血。然後把血淋淋的人頭懸掛在城門口,張貼出黃榜,上面寫著:「蘇秦是個大內奸,死有餘辜。齊王一直想殺了他,卻沒想到什麼好的辦法。今幸有義士為民除害,大快人心。齊王下旨重賞,獎勵黃金千兩,請義士來領賞。」
此榜一出,果然有人上了鉤。竟有四人前來領賞,而且他們都一口咬定:蘇秦是自己殺的。於是士兵把他們「請」到齊王跟前。齊王見到他們四個人,恨得咬牙切齒。可他還是煞有介事地問:「這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怎麼個分法?」 這四個人不知道中了計,還高興得立即回答說:「這好辦,1000÷4=250,每人二百五。」
齊王一聽他們還樂滋滋地想著賞金,拍案大怒:「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這四個人就成了替死鬼被殺了。而真正的刺客,據說是秦國派來的殺手,早就逃回秦國去了。從此民間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說法,人們常用它來形容傻瓜、笨蛋和被財色所迷惑的人。
9. 四大發明分別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一:指南針(司南),最早有記載的司南源於戰國時期,其實際年代應記載不足而不可考。其發明者也難以查尋(可能來源於百姓生活所發現)。東漢時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論衡》中對司南的形狀和用法做了明確的記錄(應當算是最早的比較完整的記錄了),宋朝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也有人造磁的方法(較接近現代的指南針了)。
二:火葯,火葯是中國漢族發明於隋唐時期,源於煉丹術(帶有相當的偶然性),其發明者也同樣不可考(不知道是那個道士無意中煉丹練出來的)最早也比較完整的記載來源於孫思邈的「丹經內伏硫磺法」。
三:造紙術 時期:東漢(公元102年到105年間),發明者:蔡倫,發明地點:洛陽。
四:活字印刷術: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
10. 二百五這個名詞是誰在什麼時候發明的啊
二百五 拼音: èr bǎi wǔ 簡拼: ebw 近義詞: 傻頭傻腦 反義詞: 用法: 作主語、賓語、定語;用於口語罵人 解釋: 指傻頭傻腦,不很懂事而又倔強莽撞的人 出處: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3回:「原來他是一個江南不第秀才,捐了個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例子: 王朔《空中小姐》:「你還別跟我耍~。」 謁後語: 半吊子的一半 它有幾種說法:二百五的來歷(1) 戰國時期,有個歷史人物叫蘇秦,是個縱橫家.他說服韓、魏、趙、齊、燕、楚六國聯合起來,結成同盟,對付共同的敵人——秦國,從而受到了大國君王的賞識,被封為丞相,史稱「六國封相」. 正當蘇秦在齊國積極效力的時候,遇上了刺客.蘇秦被當胸刺了一劍,當天晚上,就不治身亡了.齊王聽到這個消息,非常生氣,立即下令捉拿兇手.可是刺客已逃得無影無蹤,到哪裡去捉呢? 齊王靈機一動,想出了「引蛇出洞」的妙計.他下令把蘇秦的頭割下來,還讓人用鞭子抽打他的屍體,弄得滿頭滿臉都是血.然後把血淋淋的人頭懸掛在城門口,張貼出黃榜,上面寫著:「蘇秦是個大內奸,死有餘辜.齊王一直想殺了他,卻沒想到什麼好的辦法.今幸有義士為民除害,大快人心.齊王下旨重賞,獎勵黃金千兩,請義士來領賞.」 此榜一出,果然有人上了鉤.竟有四人前來領賞,而且他們都一口咬定:蘇秦是自己殺的. 於是士兵把他們「請」到齊王跟前.齊王見到他們四個人,恨得咬牙切齒.可他還是煞有介事地問:「這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怎麼個分法?」 這四個人不知道中了計,還高興得立即回答說:「這好辦,1000÷4=250,每人二百五.」 齊王一聽他們還樂滋滋地想著賞金,拍案大怒:「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 這四個人就成了替死鬼被殺了.而真正的刺客,據說是秦國派來的殺手,早就逃回秦國去了. 從此民間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說法,人們常用它來形容傻瓜、笨蛋. 二百五的來歷(2) 日常生活中,人們常把傻瓜或說話不正經、辦事不認真、處事隨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 一說來源於戰國故事。蘇秦是戰國時的一個說客,他身佩六國相印,一時很是威風,但也結下了很多仇人。後來,他終於在齊國被人殺了,齊王很惱怒,要為蘇秦報仇。可一時拿不到兇手,於是,他想了一條計策,讓人把蘇泰的頭從屍體上割下來,懸掛在城門上,旁邊貼著一道榜文說:「蘇秦是個內奸,殺了他黃金千兩,望來領賞。」榜文一貼出,就有四個人聲稱是自己殺了蘇秦。齊王說:「這可不許冒充呀!」四個人又都咬定說自己乾的。齊王說:「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各分得多少?」四個齊聲回答:「一人二百五。」齊王拍案大怒道:「來人,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二百五」一詞就這樣流傳下來。 另一種說法,與推牌九有點關系。 原來,牌九(舊時一種賭具)中有「二板」(四個點)和「么五」(六個點)兩張牌,這兩張牌配在一起就是十個點,在推牌九這一賭博活動中,被稱為「斃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點,誰都比它大,它什麼牌也「吃」不了,所以人們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簡稱)這個詞來戲稱什麼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時間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在香港,習慣上又稱為「二五仔」。 再有一說: 唐朝的長安「市長」京兆尹權勢很大,出巡時有龐大的儀仗隊伍。在最前開路的小吏原為一員,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裡拿著一根長竿趕開路人。後來,喝道伍佰增為二員,但長安群眾並沒有以兩個伍佰稱他們,反而說他們是共稱伍佰,於是每人就被稱為二百五,又因為他們每人手中持一長竿,所以又稱他們為二稈子。今天,二百五與二稈子都是莽撞、無禮、粗魯之人的代名詞, 說明了唐長安群眾對作威作福的官吏的反感。 還有一說:從前有一個秀才,為了考取功名廢寢忘食發奮苦讀,可是終其一生都不曾中舉,連兒子都沒有生。 到了晚年,老秀才終於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於是喜得貴子,晚年膝下添得雙丁。 秀才回想一生成敗,不由得感慨萬千,於是給兩個兒子起名:一個叫做成事,一個叫做敗事。 從此秀才在家閉門課子,日子過得和樂融融。 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寫字,大的寫三百,小的寫二百。」 秀才趕集回來之後詢問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婆回答道:「寫是寫了,不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兩個都是二百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