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渦輪增壓是日本人發明的嗎
渦輪增壓並非日本發明,而日本車子很多都用,只是成本較高,不太用於一般家用車,渦輪增壓專發明者比屬較公認說法是瑞士工程師比希,於1905申請專利,當時主要應用於飛機引擎和坦克引擎。第一次搭載渦輪增壓的汽車,1962才出現在通用公司的。
另有專家求證而提出是誰最早發明,但沒有人能實證是日本人發明的,連日本也沒說是他們最早發明的。
美國通用汽車是最早將渦輪增壓技術量產應用的廠家,汽車界公認第一款裝備搭載廢氣渦輪增壓器的車型是1962年奧茲莫比爾(1908年並入通用的一個汽車品牌)Cutlass Jetfire車型。但讓渦輪增壓技術真正煥發出光彩的則是薩博,1977年搭載了渦輪增壓器的薩博99名噪一時。進入80年代後,渦輪增壓車型才開始逐漸流行起來,而日系品牌也正是在這時候開始大規模介入渦輪增壓車型的。
❷ 渦輪增壓誰發明的
汽車的「渦輪增壓」是指汽車排氣不直接排入大氣,而是讓廢氣驅動增壓內器,使增壓器對進氣進行容加壓,提高了進氣效率。還可以提高功率,降低燃油消耗。當發動機轉速加快,廢氣排出速度與渦輪轉速也同步加快,空氣壓縮程度就得以加大,發動機的進氣量就相應地得到增加,就可以增加發動機的輸出功率了。
當發動機轉速加快,廢氣排出速度與渦輪轉速也同步加快,空氣壓縮程度就得以加大,發動機的進氣量就相應地得到增加,就可以增加發動機的輸出功率了。
渦輪增壓發動機的最大優點是它可在不增加發動機排量的基礎上,大幅度提高發動機的功率和扭矩。一台發動機裝上渦輪增壓器後,其輸出的最大功率與未裝增壓器相比,可增加大約40%甚至更多
❸ 渦輪增壓的發明者是誰
渦輪增壓器(Turbo Booster)的發明者是抄誰,比較公認的說法是瑞士工程師比希,他於1905年申報了此項專利。當時主要應用於飛機發動機和坦克發動機,直到1961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才將渦輪增壓器試探性的裝在其生產的某種車型上。20世紀70年代成為了渦輪增壓器的一個轉折點,裝配增壓發動機的保時捷911問世。但讓渦輪增壓技術煥發青春的非瑞典SAAB薩博公司莫屬,它於1977年推出的SAAB99車型將渦輪增壓技術傳播的更廣泛,但那時的渦輪增壓器僅限於裝配在小車的汽油發動機上面。一直到80年代中期,歐美的卡車製造商才將渦輪增壓技術應用在各自的柴油發動機上面,而國產車是在這10年才開始逐漸流行帶渦輪增壓器車型的。[1]
❹ 渦輪增壓是什麼時候發明的,發明者是誰,第一輛渦輪增壓的汽車是哪個牌子的
渦輪增壓器(Turbo Booster)的發明者是誰,比較公認的說法是瑞士工程師比希,他於1905年申報了此項專利。當版時主權要應用於飛機發動機和坦克發動機,直到1961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才將渦輪增壓器試探性的裝在其生產的某種車型上。20世紀70年代成為了渦輪增壓器的一個轉折點,裝配增壓發動機的保時捷911問世。但讓渦輪增壓技術煥發青春的非瑞典SAAB薩博公司莫屬,它於1977年推出的SAAB99車型將渦輪增壓技術傳播的更廣泛,但那時的渦輪增壓器僅限於裝配在小車的汽油發動機上面。一直到80年代中期,歐美的卡車製造商才將渦輪增壓技術應用在各自的柴油發動機上面,而國產車是在這10年才開始逐漸流行帶渦輪增壓器車型的。[1]
❺ 渦輪增壓是日本人發明的嗎
我不知道為什麼那麼多狗漢奸睜著眼睛說瞎話,渦輪增壓誰發明的網路一下就知道了,版鬼子的水軍是真的不權要臉,鬼子製造車都是派很多人去歐美學習才製造成功的,怎麼不說鬼子學習歐美製造車?小轎車都是德國人發明的,一個破渦輪增壓還拿出來吹?
❻ 渦輪增壓器的發明者是誰
開講了,首先針對的是這句話:「四行程的發動機是進氣、壓縮、做功、排氣,除了在進氣行程和排氣行程快完結的時候進氣門是開啟的外,其它時間進氣門處於關閉狀態。在進氣門處於關閉的時間里,慣性渦輪增壓器依靠自身的慣性以兩萬轉的高速繼續工作,從而達到提高進氣壓力的目的。」發動機節氣門處於缸蓋之上,一般與排氣門平行排列。至於「慣性渦輪增壓器的位置」,我想只能裝在節氣門之前,進氣管之內。依靠進氣管內的空氣流速,我想……達到20000轉的慣性好像很難。理由:渦輪增壓器一般要在高轉速下,才能讓廢氣帶動渦輪達到極高轉速。而頭排內廢氣的速度比進氣速度高出很多,這樣才能滿足負壓進氣需要。再來針對這句話:「四行程發動機能夠連速不斷的工作,工作的道理如下。我們知道四形程的發動機,四個行程中只有一個行程是做功行程,其它的三個行程都不是做功形程,這三個行程的運轉,是依靠做功行程產生的動能傳給發動機飛輪並積蓄於飛輪中,由飛輪帶動而完成的。這個跟慣性渦輪增壓器的工作道理是一樣的。」我們來說說發動機工作原理:發動機分為進氣行程,壓縮行程,點火行程和排氣行程。,實際做功的是點火行程。首先,進氣門開啟,開始進氣行程,進氣管內空氣進入汽缸,活塞往缸底運動,然後節氣門關閉,在飛輪的帶動下,活塞開始往缸蓋運動,壓縮缸內空氣,當壓縮到不能再壓縮時,油嘴噴油,火花塞點火,開始點火行程,在氣體的爆燃作用下,活塞往缸底運動做功,行程結束,排氣門打開,活塞繼續在飛輪作用下往缸蓋運動,將廢氣排出,然後排氣門關閉,進氣門開啟,開始新一輪工作。我們可以看到飛輪在這里起的作用是儲存能量,把動能轉換為轉動慣量儲存,在發動機不做功行程提供必要的能量。對了,糾正此人一個概念:不是慣性,用科學語言說是轉動慣量,今天教你一個知識,不要緊,免費的。從能量守恆的角度出發,發動機轉速應該不會提高,但是我們不要忘記發動機有做功行程,而這個做功行程每次做的功也就是說爆發出來的能量不是定值,而發動機不做功行程所需要的能量補充是定值。這就能解釋在能量守恆的前提下,為什麼通過發動機運轉車能越跑越快。假設dhyjm的渦輪起的是飛輪的作用。在上一偏帖子里我分析了發動機進氣量b有這樣一個關系:a<b<a』,a是指發動機怠速需要的空氣量,a』指發動機在最高轉速完美燃燒爆發所有能量需要得進氣量。因為發動機進氣管是直徑恆定的,所以進入進氣門的空氣量雖然是變化值,但幾乎可以視做恆定。要想提高進氣量,只有兩種方案:一是加大進氣管直徑,而是提高進氣管內空氣流速和壓力。當然,賽車改裝是同時進行這兩種方法的操作。下面,進入進氣管內空氣量既然恆定,那麼,進氣管內空氣流速也是恆定值,我們定為V1,流速為V1的空氣通過渦輪使渦輪旋轉產生轉速R後速度下降為V2,此時空氣所做的功,即空氣傳遞給渦輪的能量為W, W=1/2(V2)的平方-1/2(V1)的平方(公式寫不出來,不好意思)。剛才說了,假設渦輪起到飛輪的作用,W完全儲存在渦輪裡面。好了,我們進行下一步。進氣門關閉,Ok,輪到渦輪開始對空氣做功了,流經渦輪的空氣經過做功,速度已經下降為V2,產生了W的能量存儲在渦輪內,此時渦輪對空氣做功,在理想條件下,W完全傳導給空氣,再經過能量公式,稍加變換,得到:1/2(V1)的平方=1/2(V2)的平方+W,可見,在理想條件下,空氣流速只能被加速到進入渦輪前的速度V1。好了,這里我們知道了,這種裝置不能帶來空氣流速的加速,空氣流速既然不能加速何來加壓?無加速和加壓如何達到提高進氣量的目的?再說了,理想狀況是不存在的,所以,最終得到的空氣流速只會小於最初進入進氣管的空氣流速。所以,結論是:這套裝置純粹屬於異想天開。建議此裝置發明者去申請諾貝爾最佳科幻創造獎。還有dhyjm請在下次反駁時說明你的裝置到底安裝在哪個地方,是用的什麼原理,是什麼結構,最好附圖說明。免得你覺得我的分析不到位,不能符合拆穿西洋鏡的目的,最好附圖和安裝圖示。做托做的專業點,拜託!
❼ 渦輪增壓發動機是誰發明的
渦輪增壓是歐洲申寶汽車發明的,所以在歐洲的民用車裡面流傳比較廣,比如大眾,就十分內青睞渦輪增壓的發動機,容我們所說的寶來1.8T,A61.8T等等,都是採用了渦輪增壓的發動機,不過,總體來說歐系車增壓值都是很小的,比如說1.8增壓之後可以達到2.1,2.2那樣子,渦輪小,增壓值低,為的就是民用車的舒適
❽ 哪個國家發明的渦輪增壓機汽車
最早的理論概念是瑞士的誰誰提出的 1900年多一點
1918年 通用公司第一個研製出來渦輪增壓發動機 所以 你說通用會不會採用這個?!
當然 渦輪增壓發動機 最早是用於航空 後來大量用於船舶 用於汽車是最近幾十年的事情了,比較早使用渦輪增壓的應該是歐洲的汽車製造商 比如薩博(這個好像也被通用收購的) 沃爾沃等 比較有名的 把渦輪增壓推向公眾視線的 應該是保時捷的 turbo911 算是一個渦輪名車
通用汽車有成熟的渦輪增壓技術 —— 全球最大的渦輪增壓製造商就是美國的霍尼韋爾 —— 只不過,美國把全世界的油礦基本都佔了,所以自己不差油,於是偏愛動力流暢穩定的大排量汽車,歐洲技術水平高的同時,有能源緊缺,所以大范圍使用小排量渦輪增壓汽車
這也是為什麼美國的家用汽車 別克、雪福來、福特這些,少有渦輪增壓的原因 但是美國的大車、重卡肯定都有渦輪增壓(擎天柱這種貨)
通用家用車里 在中國市場有的 別克 應該有 2.0渦輪增壓版本的。
❾ 是誰發明了渦輪增壓發動機
渦輪增壓復器(Turbo Booster)的發明者是誰制,比較公認的說法是瑞士工程師比希,他於1905年申報了此項專利。當時主要應用於飛機發動機和坦克發動機,直到1961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才將渦輪增壓器試探性的裝在其生產的某種車型上。20世紀70年代成為了渦輪增壓器的一個轉折點,裝配增壓發動機的保時捷911問世。但讓渦輪增壓技術煥發青春的非瑞典SAAB薩博公司莫屬,它於1977年推出的SAAB99車型將渦輪增壓技術傳播的更廣泛,但那時的渦輪增壓器僅限於裝配在小車的汽油發動機上面。一直到80年代中期,歐美的卡車製造商才將渦輪增壓技術應用在各自的柴油發動機上面,而國產車是在這10年才開始逐漸流行帶渦輪增壓器車型的。
❿ 渦輪增壓是那個國家發明的
公認說法是瑞士一個人申請的專利,不過當時他們的目的不是用在汽車發動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