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書法,是誰發明的
甲骨文是古代夏商周時期的產物,是夏商周時期文人所篆刻,甲骨文確實是目前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書法藝術,也可以說得上是跟書法藝術有相同特徵的藝術,他具備中國漢字書法的基本特徵。
另外根據甲骨文的藝術特色,後期也有人模仿甲骨文書法,比如羅振玉,董作賓及弟子都是後學模仿者,他們通過以甲骨文字體結構,書法特徵為主軸線,重新工整的臨摹寫出了書法作品,他們也通過臨摹,更豐富了甲骨文的字體內容,還出了一個專門的文字貼。不管怎麼說他們也是屬於最早期的甲骨文書法愛好者,當然也研究出了一些寶貴的經驗和成果,比如有的專家就指出,寫甲骨文要把筆要輕,用筆要活,要學會寫出毛筆的韻味,好要結合用刀的感覺。
Ⅱ 甲骨文是誰創造的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商朝人用龜甲、獸骨占卜後把占卜時間、占卜者的名字、所佔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邊,有的還把過若干日後的吉凶應驗也刻上去。不過具體的情形因甲骨分期而有詳略的差異,大致上以武丁期的刻辭最為完整,同時也是現存數量最多的時期。學者稱這種記錄為卜辭,這種文字為甲骨文。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記錄,是目前已知的中國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被稱為中國古代最早的「檔案庫」。目前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葯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是已知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稱為契文、 甲骨刻辭、卜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現通稱甲骨文。商周帝王由於迷信,凡事都要用龜甲(以龜腹甲為常見)或獸骨 (以牛肩胛骨為常見)進行占卜,然後把占卜的有關事情(如占卜時間、占卜者、占問內容、視兆結果、驗證情況等) 刻在甲骨上,並作為檔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見甲骨檔案)。除占卜刻辭外,甲骨文獻中還有少數記事刻辭。甲骨文獻的內容涉及當時天文、歷法、氣象、地理、方國、世系、家族、人物、職官、征伐、刑獄、 農業、 畜牧、田獵、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災禍等,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商代社會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的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Ⅲ 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是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我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時期,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傳統的說法是在3500年前。
但是地球上最早的文字,是5200年以前,蘇美爾的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和聖書字都已在歷史的煙塵中消亡,惟有甲骨文卻演變成現代漢字,成為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
據考古學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上面說的文字史可能要重寫,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可能出於中國。前段時間寧夏發現了比甲骨文還要早的文字。
在寧夏中衛大麥地發現的大量獨立岩畫群中,發現了比甲骨文還要早幾千年的我國最古老的圖畫文字。目前,該研究成果已經由古文字專家劉景雲先生考證審定,並最終認為,大麥地岩畫中的發現有可能改寫中國的文字史。
Ⅳ 甲骨文最早出現在哪個年代
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屬於上古漢語(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語系的語言。
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
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順利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咨詢委員會的評審,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4)重文的甲骨文最早創造的擴展閱讀:
記載內容
主要有四項:
(一) 經過加工和刮磨的龜甲和獸骨,由專門負責的卜官保管。卜官在它們的邊緣部位刻寫上記述這些甲骨的來源和保管情況的記事文字,稱"記事刻辭";
(二) 卜官在占卜時,用燃著的紫荊木柱燒灼鑽鑿巢槽,使骨質的正面裂出"卜"形狀的裂紋,這種裂紋叫作"卜兆",是據以推斷卜問事情吉凶的依據。在時代較早的甲骨卜兆下面,刻寫出占卜進行順序的數字,這種數字也叫"兆序";
(三) 甲骨文的主體部分是卜辭,即占卜活動結束後記錄占卜活動進行情況與結果的刻辭。 大多刻寫在甲骨的正面,也有部分刻寫在反面的;
(四) 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組成的六十個干支名稱的干支表,可說是我國最早的日歷。
另外,甲骨文中還有一些當時學習刻寫卜辭的人練習刻寫的作品,稱為"習刻"或"習契"。
甲骨文的內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記錄。商朝的人大都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問,有些占卜的內容關於天氣,有些是農作收成,也有問病痛、早生貴子的,而打獵、作戰、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問了!所以甲骨文的內容可以隱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歷史發展的狀況。
同時,甲骨文與古老建築的造型非常的接近,可以說建築記載也是甲骨文的一大起源。從甲骨文中許多有關建築的字形上,可以了解中國遠古時代建築的結構形式及其發展脈絡。
甲骨文「高」字。從它的字形上,可以推斷在商代已有了一種建造在土台上的建築了。其下部應該看作是土台中挖有一口地窖,這是私有制抬頭和家庭出現後的一種建築方式。其上部可以看成是一棟既有屋頂又有牆身的建築。牆的出現在中國遠古時代是個了不起的創造。用牆圍合而得到的室內空間,比只用屋頂的要高大得多,這也正合了「高者,崇也」的字義。
甲骨文「宮」字。它可以看成在一個大屋頂下罩著兩個(或兩個以上)室內空間的房子。這是一種專供統治階級使用的十分講究的高大建築物。
文字特點
甲骨文是鐫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出土在河南安陽小屯一帶,因為這里曾是商代後期商王盤庚至帝辛的都城,史稱為「殷」。商滅國,遂成為了廢墟,後人便以「殷墟」名之。因此,甲骨文也稱「殷墟文字」。其內容絕大多數是王室占卜之辭,故又稱「卜辭」,或「貞卜文字」。這種文字基本上都是由契刻而成,又稱「契文」、或「殷契」等。
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餘年,它不僅是研究我國文字源流的最早而有系統的資料,同時也是研究甲骨文書法重要的財富。從書法的角度審視,甲骨文已具備了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一共三個基本要素。
從甲骨上的文字看,它們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筆線條嚴整瘦勁,曲直粗細均備,筆畫多方折,對後世篆刻的用筆用刀產生了影響。從結構字體上看,文字不僅有變化,雖大小不一,但比較均衡對稱,還顯示了穩定的格局。因此從章法上看,雖受骨片大小和形狀的影響,仍表現了鐫刻的技巧和書寫的藝術特色。「甲骨書法」現今已在一些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中流行,就證明了它的魅力。
從用筆上看,甲骨文因用刀契刻在堅硬的龜甲或獸骨上,所以,刻時多用直線,曲線也是由短的直線接刻而成。其筆畫粗細也多是均勻;由於起刀和收刀直落直起,故多數線條呈現出中間稍粗兩端略細的特徵,顯得瘦勁堅實,挺拔爽利,並且富有立體感。
就結字而言,甲骨文外形並且多以長方形為主間或少數方形,具備了對稱美或者一字多形的變化美。而且甲骨文在結字上還具有了方圓結合,開合輯讓的結構形式,有的字還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圖畫的痕跡,具有文字最初發展階段的稚拙和生動。
從章法上看,卜辭全篇行款清晰,文字大小錯落有致。每行上下、左右、雖有疏密變化,但全篇能行氣貫串、大小相依、左右相應、前後呼應的活潑局面。並且,字數多者,全篇安排緊湊,給人以茂密之感,字數少者又顯得疏朗空靈,總之,都呈現出古樸而又爛漫的情趣。
Ⅳ 甲骨文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甲骨來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源-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商代統治 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龜甲獸骨占卜 吉凶,以後又在甲骨上刻記所佔事項及事後應 驗的卜辭或有關記事,其文字稱甲骨文。 自清末在河南安陽殷墟發現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數量在15萬片之上,大多為盤庚遷殷至紂亡王室遺物。 以出至殷墟,故又稱殷墟文字;因所刻多為卜辭,故又稱貞卜文字。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單字共有4500個,已識2000餘字,公認千餘字。它記載了三千多年前中國社會政治, 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資料。是現存最早 最珍貴的歷史文物。
Ⅵ 甲骨文是誰最早建立的
甲骨文是商朝最早建立的
Ⅶ 求關於甲骨文的發展歷史。
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商代統治 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龜甲獸骨占卜 吉凶,以後又在甲骨上刻記所佔事項及事後應 驗的卜辭或有關記事,其文字稱甲骨文。 自清末在河南安陽殷墟發現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數量在15萬片之上,大多為盤庚遷殷至紂亡王室遺物。 以出至殷墟,故又稱殷墟文字;因所刻多為卜辭,故又稱貞卜文字。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單字共有4500個,已識2000餘字,公認千餘字。它記載了三千多年前中國社會政治, 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資料。是現存最早 最珍貴的歷史文物。 甲骨材料 商代晚期占卜所使用的材料是龜的甲殼和獸類骨骼。主要使用龜的腹甲,間或也用龜的背甲;獸骨則主要使用牛的肩胛骨,偶爾也使用牛的肋骨或鹿、羊、豬的肩胛骨等。龜甲和牛肩胛骨經過初步加工後,還要進一步刮削和磨光,然後在它們的反面挖和鑽制出圓形和長橢形梭狀的巢槽,以便在占卜時用火在這些巢槽內燒灼,使正面相應的部位出現裂紋。長橢形梭狀的巢槽叫作鑿,一般長約1厘米左右,口寬底窄,呈梭狀斜槽。圓形的巢 甲骨文的文字學價值 甲骨文在漢字漫長的發展歷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作為現代漢字的鼻祖是當之無愧的。我國漢字的萌芽,大約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陶片上的刻劃符號。但這些刻劃文字雖已具備了文字的雛形,但都是一些簡單的符號和單字,無完整的體系和規律。真正具有一定的體系並有比較嚴密的規律的文字,最早的要算是甲骨文了。據研究,甲骨文中共有不重復的單字4500個左右,已識單字在1700個左右,而這些單字還不是當時使用的全部文字。甲骨文是研究古文字的寶貴資料。 甲骨文 一般是指商周時代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為殷商流傳之字跡 經長埋地下 清光緒年間始於安陽縣出土 其內容大致上記載盤庚遷殷 至紂王間二百七十年之卜辭 為書法史上最早之書跡 甲骨文 初為王懿榮發現 王氏殉難 藏品歸劉顎 續經竭力收購 遂於光緒二十九年出版鐵雲藏龜 意即劉鐵雲所收藏的龜甲文 此為甲骨文字最早之拓本 次年 孫詒讓作 契文舉例 加以考釋 其後研究日盛 名家輩出 著述如林 遂名震中外 董作賓 甲骨文學五十年 即為甲骨文學研究之總結 李孝定復集各家研究之成果 而成甲骨文字集釋 據甲骨文集釋 總計可辨認之字 計正文1062字 重文75字 說文所無者567字 凡1704字 合存疑與不可辨識字者 總數約3000字之多 甲骨文出土據屈冀鵬之統計約達十二萬片之多 數量龐大 董作賓據其書風 劃分為五期 第一期 書風雄偉 自盤庚自武丁 約100年 貞卜所記史官書契文字 筆劃瘦勁雄偉 為甲骨文極致之作 第二期 書風謹飾 自祖庚至祖甲 約40年 承襲前期之遺風 新創極少 筆劃細瘦均勻 行款整齊 唯缺少第一期之雄勁宏偉之氣 第三期 書風頹靡 自稟辛至康丁 約14年 書法呈現頹靡之勢 筆劃曲而無力 行款紊亂 既無第一期的雄偉之氣 又無第二期的謹飾之態 第四期 書風勁俏 自武丁至文武丁 約17年 書法風格轉為勁俏淩厲 筆劃細而堅挺淩厲 書法線條有如銅筋鐵骨 行款變化無端 第五期 書風嚴整 自帝乙至帝辛 約90年 書法風格趨於嚴整 與第二期書風謹飾略近 惟篇幅加長 而嚴謹過之 雖無頹靡之病 卻乏雄勁之勢 甲骨文的總結是以第一期及第四期之書風最有研究價值 甲骨文字記載的是後來被稱為漢字的中國漢朝隸書文字的淵源。為與宋書(體)、明書(體)、楷書、...形式上一致,可以稱甲體(書)、骨體(書)、金體(書)、帛體(書)、竹體(書)。為與「漢字」對應,可以稱為商(夏、殷)字。 對比漢字與商字(甲骨字)、周字(金字),才好理解字本義。(與《說文》不同,本網站把字形成淵源分為象形、象聲、象事.這*分類要素的進一步分化的象形[可見;靜態]、象聲[目不可見;耳聞]、象事[可見;動態]、象意[不可見;思考]..是後來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等詞類的淵源)甲骨文字打開了觀察3000年前黃河流域人們生活的窗戶。 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代(公元一四○○)的文字。這些文字因為刻在獸骨或龜甲上,故名獸骨龜甲骨文。文字是以契刀刻劃的,故又名「契文」「契刻」。文字的內,除極少數屬於紀事外,大部分是屬於當時王公問卜的記載,,人們使用毛筆和小銅刀,把文字書寫、刻畫在龜甲或獸骨上,當時所用材料大部分是烏龜的腹甲以及牛的肩胛骨,後人於是合稱為「甲骨文」,也稱為「卜辭」或「貞卜文字」。。此外,因甲骨文字出土的地方在河南省安陽縣,原來是殷代古都,所以又稱為「殷墟文字」。 商代的甲骨文,大約在十五萬片以上。這些甲骨一般都是破碎的,只有極少一部份是完整的。已經整理出來的甲骨文單字,除去重復的和異體的 約有四千五百個左右。其中,能夠准確認識的約有九百 多字,這些大多數是比較常用的字。此外,不能確認的 約三千五百字,大多數是人名、地名等專名字。 甲骨文的內容是什麼呢?甲骨文距離現在雖然已經有了三千多年,但是它已經是一種相對地定型。並且書寫得熟練,很成熟的文字了。它的文辭的內容除了關於占卜某時某日的吉凶、祭祀(常卜要殺多少人、多少牛、羊、犬等牲畜)、征伐、狩獵和年成的豐欠以外,還有占卜天氣風雨、出行、生育、孩子、疾病等等。 甲骨文最先是在河南安陽附近的小屯村裡被發現的,當時,無意中讓它們重見天日的農夫們,把這些為數不少的骨頭當作葯材,賣給葯鋪。清末時,一些骨片傳到劉鶚手中,劉鶚立刻發現到這些骨片上的文字比周朝青銅器上的鍾鼎文年代更早。後來,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等學者也開始著手研究這些文字,並進一步確定這些文字的年代是商朝。 甲骨文的內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紀錄。商朝的人皆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問,有些占卜的內容是天氣晴雨,有些是農作收成,也有問病痛、求子的,而打獵、作戰、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問了!所以甲骨文的內容可以隱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歷史發展的狀況。 甲骨文的發現最早時間,是在清末光緒二十五年以前。發現地點,在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的洹河南岸田莊。村人於耕種時,在土層中掘出一些龜甲獸骨碎片,其中大部刻有奧難辨的文句。當時,村人當作龍骨轉售葯店為葯村。直至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經考古學家王懿榮發現,確定了它在研究歷史資料上具有珍貴的價值後,就開始被介紹到了學術界。復經劉鶚、孫詒讓、羅振玉、王國維、葉玉森諸家的先後搜集考究,其中羅振玉更瘁全力以為提倡,始奠定了「甲骨學」的地位。 甲骨學的著述,最早問世的是劉鶚的「鐵雲藏龜」,時在清光緒二十九年(一九 ○二)出版,續有孫詒讓的「契文舉例」、羅振玉的「商卜文字考」、「殷墟書契考釋」、「待問編」。商承祚的「殷墟文字類纂」、王國維的「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王襄的「簠室殷契類纂」、葉玉森的「殷契鉤沉」、「說契」、「研契譚枝」、朱芳圃的「甲骨文字編」、孫海波的「甲骨文編」、董作賓的「甲骨文斷代研究例」、「甲骨文字集釋」、金恆祥的「續甲骨文編」、嚴一萍的「殷商編」、「甲骨文 斷代研究新例」、繞宗頤的「甲骨文續編」、「殷墟文字甲乙編」。更有歐美傳教人士及日本學者等,亦先後於民國十七年中央研究院繼續發掘時,在我國搜購甲骨甚豐,並多有專著發表。 近三十年來,對甲骨學最有貢獻的,應推董作賓先生。董氏曾親自參與發掘甲骨出土工作,他據殷代卜辭,將過去甲骨學的研究階段,分成前後兩期,前期從光緒二十五年己亥,到民國十六年丁卯(一八九九到一九二七),共為二十八,後期自民國十七年戊辰,到民國三十八年己丑(一九二八到一九四九),共二十二。 甲骨文字風格衍變:甲骨文字有契刻體與筆寫體兩種書體互用發展所造成,大體上說,是由契刻體向筆寫體方面發展的。董作賓氏據殷代卜辭,把貞卜人群,分為五個時。以甲骨文字變化,書體變遷,追錝時代,以十干十二友常用字為例,闡明其字形。自第一期到第五期的變化過程中,發現了各期甲骨文書寫風格不同,各有其特徵。 第一期(武丁時)的書法風格,至為宏放雄偉,以甲骨大版大字為代艱作。此類大字常是強力的,雕的筆劃很粗壯,並填有朱墨(硃砂、墨)。其中也有工整秀麗的小字,都極為精彩。這些都是承受中興英主武丁風格,其氣魄之宏放,技術的熟練,頗為驚人。其書家有韋、永、賓。 第二期(祖甲、祖庚時代)書風較為謹飭。祖甲、祖庚是繼承第一期武丁的守成賢君,所以當時的卜師,嚴守規則而少變化。其書家有旅、大、行、即。 第三期(廩辛、庚丁時)書風轉變,陷於頹靡,前期老書家已經作古,豪放書風掃地,當期的書家,筆力多幼稚柔弱,甚至筆誤頗多。此期書者,皆未署。 第四期(武乙、文丁時)的貞人,卜辭上不署書契者的名字,此一期,武乙、文丁時代新興書家,盡去前期筆力幼弱之敝,作品生動、勁峭、時逞放逸不羈之趣。此期署名之書家,僅狄一人,其餘尚未發現。 第五期(帝乙、帝辛時代)的書風、除少數獸頭大字刻辭外,其餘的都異常嚴肅工整。理由是: 貞卜事項,王必躬親,卜辭的段、行,字都很均整,如蠅頭小楷,文風丕變,製作一新。其書家有泳、黃。
Ⅷ 甲骨文最早出現於什麼年代,又是誰發現最早甲骨文的
我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時期,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傳統的說法是在3500年前。
但是地球上最早的文字,是5200年以前,蘇美爾的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和聖書字都已在歷史的煙塵中消亡,惟有甲骨文卻演變成現代漢字,成為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
據考古學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上面說的文字史可能要重寫,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可能出於中國。前段時間寧夏發現了比甲骨文還要早的文字。
在寧夏中衛大麥地發現的大量獨立岩畫群中,發現了比甲骨文還要早幾千年的我國最古老的圖畫文字。目前,該研究成果已經由古文字專家劉景雲先生考證審定,並最終認為,大麥地岩畫中的發現有可能改寫中國的文字
Ⅸ 是誰最先發明甲骨文的
發明還是發現啊?要是發明的話是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商朝人用龜甲、獸骨占卜後把占卜時間、占卜者的名字、所佔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邊,有的還把過若干日後的吉凶應驗也刻上去.不過具體的情形因甲骨分期而有詳略的差異,大致上以武丁期的刻辭最為完整,同時也是現存數量最多的時期.學者稱這種記錄為卜辭,這種文字為甲骨文.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記錄,是目前已知的中國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被稱為中國古代最早的「檔案庫」.目前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葯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
如果是發現的話1899年,金石學家王懿榮在北京發現中葯店中所售龍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即甲骨文),意識到這是很珍貴的文物,於是開始重金收購.1900年,王懿榮的甲骨轉歸了劉鶚所有,他的親家羅振玉得知這些甲骨來自於河南安陽的小屯村,於是多次派人去那裡收購甲骨,並對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釋,認為小屯就是文獻上所說的殷墟.其後,王國維對這些甲骨文上的資料進行了考據,進一步證實這里就是盤庚遷都的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