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龍應台談學生的創造性

龍應台談學生的創造性

發布時間:2021-06-18 14:12:44

1. 台灣作家龍應台寫給兒子安德烈的一篇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話

2. 龍應台說給孩子的話

11、幸福就是,早上揮手說「再見」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來了,書包丟在同一個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張椅下。——龍應台 《目送》

12、在人生的行旅踽踽前行,一路上和形形色色的人或者牽手終身,或者擦身而過,或者共行一段,或者驚鴻一瞥。大多數的人,像傳真紙上的黑墨一樣,當時鮮明,後來惘然,墨跡再濃也抵不過時間的消滅。有些人,即使是吉光片羽的交會,卻納入了記憶的盒子。盒子在歲月里塵封,但並不消失。它只是等待,等待你有一天不小心碰到了盒子,里頭的東西,所有你以為早已忘懷了的東西,撒了出來,清清楚楚在眼前,消失的竟然是時間。——龍應台 《我的不安》

13、如果你年輕卻不激進,那麼你就是個沒心的人;如果你老了卻不保守,你就是個沒腦的人。——龍應台 《親愛的安德烈》

3. 龍應台的《十七歲》和《目送》的讀書筆記 要有句子和句子賞析!速度!

最近,迎著語文老師給班裡學生推薦好書,閱讀好書一事,我也一口氣把語文老師推薦的書都買了下來(本著我不看還有後來人看的心理買的)。買來後,一箱子書靜靜的在辦公室里放了幾天,每天忙忙碌碌的也沒時間看,然後有那麼一天,興致所致從箱子裡面挑挑揀揀的找出一本可能不會很沉重的書——《目送》,安靜的讀了起來,沒想到文章《目送》和《十七歲》讓我讀的有點淡淡的感傷。
「十七歲的少年,兒童臉頰那種圓鼓鼓的可愛感覺已經被刀削似的線條取代,稜角分明。他發現了我,望向我的眼睛既有感情卻又深藏不露,很深的眼睛——我是如何清晰的還記得他嬰兒時的水清見底的歡快眼睛啊。」只這一段,便讓我心底無限惆悵,因為我可愛的兒子現在正是擁有那「圓鼓鼓的臉頰」「水清見底的歡快眼睛」的時候,每天望他不夠,最愛說的話是「兒子我愛你!」,最愛聽的話是「媽媽,我最喜歡你!」每天沉浸在幸福快樂之中的我,怎麼能想到有一天他會將自己對我的感情隱藏至深,怎麼能忍受在我擁抱他時,他卻「很明顯的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然而最讓我痛苦是我知道這一切都是真實的,是會在他十七歲時真正發生,而對此我卻什麼都不能做,也做不了什麼的事實。
作為母親,我難以接受隨著兒子年齡的增長,而使我與他之間內心的距離也漸行漸遠;難以忍受「他的內在世界波濤深邃」而我進不去;難以想像我「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我:不必追」;難以相信,當我興奮的用手指著我感興趣的事物時,他的回答是:「拜託,媽,不要指,跟你出來實在太尷尬了。你簡直就像個沒見過世面的五歲小孩!」深夜,當我給我的五歲的兒子掖被角的時候,望向他「圓鼓鼓的可愛臉頰」,看著他「水清見底的歡快眼睛」我能做的,好像只有把握現在的歡快和溫暖,而不敢想像十七歲的他。
作為女兒,我在十七歲的時候,是多麼厭煩母親所有的嘮叨,是「多麼強烈的憎惡媽媽堅持遞過來的雨傘」,也曾在和母親逛街,為了區區幾元錢母親在討價論價的時候,感到多麼尷尬,多麼希望和她是陌路。
作為教師,望向現在已經或者快要十七歲的你們,我感慨,你們是否也如《目送》和《十七歲》中的少年一樣,「內在世界波濤深邃」但你們的父母進不去,是否如他一樣,「用背影告訴你的父母:不必追。」而你們是否知道,在你們擁有「圓鼓鼓的可愛臉頰」和「水清見底的歡快眼睛」的時候,你們的父母也如我一樣,曾經那麼毫無距離的愛過自己的子女,只是現在的他們可能只能在你們的背後「目送」著你們。
是否真的「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 ————《目送》我頓時失神;自己十七歲時,曾經多麼強烈憎惡媽媽堅持遞過來的雨傘。他卻轉過身去,一個快步離我五步之遙,站定,說:「拜託,媽,不要指,不要指,跟你出來實在太尷尬了。你簡直就像個沒見過世面的五歲的小孩!」 ————《十七歲》華飛小聲的回復:「媽,拜託,我才十七歲,不要教我那麼多黑暗好不好?德文老師跟你一樣,都不相信愛情。我才十七歲,我總得相信點什麼吧?!」 ————《愛情》

4. 龍應台寫給兒子安德烈的人生忠告

1、談人生
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伙而行,歡樂地前推後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擠擠的群體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儕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
離開這段純潔而明亮的階段,路其實可能愈走愈孤獨。你將被家庭羈絆,被責任捆綁,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復雜和矛盾壓抑,你往叢林深處走去,愈走愈深,不復再有陽光似的夥伴。到了熟透的年齡,即使在群眾的懷抱中,你都可能覺得寂寞無比。
2、談感情
我們自己心裡的痛苦不會因為這個世界有更大或者更「值得」的痛苦而變得微不足道;它對別人也許微不足道,對我們自己,每一次痛苦都是絕對的,真實的,很重大,很痛。
人生像條大河,可能風景清麗,更可能驚濤駭浪。你需要的伴侶,最好是那能夠和你並肩立在船頭,淺斟低唱兩岸風光,同時更能在驚濤駭浪中緊緊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
3、談教育
你小的時候,我常帶你去劇場看戲,去公園里喂鴨子,在廚房裡揉面團,到野地里玩泥巴、采野花、抓蚱蜢、放風箏,在花園里養薄荷、種黃瓜,去萊茵河騎單車遠行。現在你大了,自己去走巴塞羅納,看建築,看雕塑。安德烈,我和席慕蓉的看法是一致的: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鍾點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寫作者在市場里頭弄臟自己的褲腳。
玩,可以說是天地之間學問的根本。
4、談親情
母親想念成長的孩子,總是單向的;充滿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願景,眼睛熱切望著前方,母親只能在後頭張望他越來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線有多遠,有多長,怎麼一下子,就看不見了。
父母親,對於一個20歲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裡面,它為你遮風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搬傢具時碰破了一個牆角,你也不會去說「對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視若無睹的住慣了的舊房子吧。
我猜想要等足足20年以後,你才會回過頭來,開始注視這座沒有聲音的老屋,發現它已殘敗衰弱,逐漸逐漸地走向人生的「無」、宇宙的「滅」;那時候,你才會回過頭來深深地注視。
在那個電光石火的一刻里我就已經知道:和你的緣分,在這一生中,將是一次又一次地看著你離開,對著你的背影默默揮手。以後,這樣的鏡頭不斷重復:你上中學,看著你沖進隊伍,不再羞怯;你到美國留學,在機場看著你的背影在人群中穿插,等著你回頭一瞥,你卻頭也不回地昂然進了關口,真的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畢業,就是離開。是的,你正在離開你的朋友們,你正在離開小鎮,離開你長大的房子和池塘,你同時也正在離開你的父母,而且,也是某一種永遠的離開。
當然,你一定要「離開」,才能開展你自己。
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
5、談成長
你弟弟也是在他14歲的時候,開始不再像「孩子」,而不經意間流露出一種翩翩少年的矜持。我不說破,但是在一旁默默地欣賞。我驚訝,「成長」這東西多麼纖細、多麼復雜啊。誰都可以看見一個男孩子長高了,細細的鬍子冒出來了,聲音突然改變了,鼓鼓的孩兒臉頰被稜角線條取代,但是人們不會注意到他眼裡的稚氣消失,一股英氣開始逼人;人們也不會發現,他的穿著、他的顧盼、他的自我,敏感得像女高音最高的一個音符旋繞在水晶玻璃上。他的領子豎起或翻下,他的牛仔褲皮帶系在腰間的哪一個高度,他穿恤衫還是襯衫,襯衫尾扎進或露出……所有的細節都牽引著他的心的跳動。而你我之間,安德烈,是有差距的;那個差距既是世代之差,也是文化之異,甚至是階級的分野。
6、談理想
我實在以你有正義感和是非的判斷力為榮耀,但是我也願你看清理想主義的本質──它是珍貴的,可也是脆弱的,容易腐蝕腐敗的。很多人的正義感、同情心、改革熱情或革命沖動往往來自一種浪漫情懷,但是浪漫情懷從來就不是冷酷現實的對手,往往只是蒙上了一層輕霧的假的美麗和朦朧。我自然希望你的理想主義比浪漫情懷要深刻些。
7、談家
全球化的趨勢這樣急遽地走下去,我們是不是逐漸地要摒棄「每一個人一定屬於一個國家」的老觀念?愈來愈多的人,可能只有文化和語言,沒有國家;很可能他所持護照的國家,不是他心靈所屬的家園,而他所願意效忠的國家,卻拒絕給他國籍;或者,愈來愈多的人,根本就沒有了所謂「效忠」的概念?
8、談工作
什麼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你的工作是你覺得有意義的,你的工作不綁架你使你成為工作的俘虜,容許你去充分體驗生活,你就比較可能是快樂的。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如果我們不是在跟別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為自己找心靈安適之所在,那麼連「平庸」這個詞都不太有意義了。「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安德烈,千山萬水走到最後,還是「自己」二字。因此,你當然更沒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為了符合上一代對你的想像而活。
9、談尊敬
沒名的,我尊敬那些扶貧濟弱的人,我尊敬那些在實驗室里默默工作的科學家,我尊敬那些抵抗強權堅持記載歷史的人,我尊敬那些貧病交迫仍堅定把孩子養成的人,我尊敬那些在群眾鼓噪中仍舊維持獨立思考的人,我尊敬那些願意跟別人分享最後一根蠟燭的人,我尊敬那些在鼓勵謊言的時代里仍然選擇誠實過日子的人,我尊敬那些有了權力卻仍舊能跪下來親吻貧民的腳趾頭的人……
10、 談問題意識
如果買耐克球鞋的人會想到耐克企業怎麼對待第三世界的工人,如果在買漢堡的時候,有人會想到賺錢賺死的麥當勞,付給香港打工仔的工錢一小時還不到兩塊美金,如果買愛斯匹靈頭痛葯的人,在買的時候會想到,這些跨國葯廠享受巨大的利潤而非洲染了艾滋病的小孩根本買不起他們的葯。如果帶著這種覺悟和意識的人多一點,這個世界的貧富不均會不會比較改善?
我從來不給路上伸手的人錢,因為我不覺得這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讓每個人都有「問題意識」才是重點。可是我自己其實是又軟弱又懶惰的,說到也做不到。就這樣了。
11、談同情
無法表達自己的人──不論是由於貧窮,或是由於不自由,或者單單因為自己心靈的封閉,而無法表達自己的人,我最同情。
為什麼這樣回答?因為我覺得,人生最核心的「目的」──如果我們敢用這種字眼的話,其實就是自我的表達。這個世界有那麼多的邪惡,多到你簡直就不知道誰最值得你同情:非洲飢餓的小孩嗎?某些伊斯蘭世界裡受壓迫的婦女嗎?被邪惡的政權所囚禁的異議份子嗎?而這些人共有一個特徵:他們都無法追求自己的夢想,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無法過自己要過的人生。最核心的是,他們表達自我的權利被剝奪了。
12、其他
中甸把自己的名字改為香格里拉,有點像……孔雀說自己是麒麟。何必呢?活在人們的想像里,麒麟永遠煥發著無法著墨、不能言傳的異樣光彩;一落現實,想像馬上被固化、萎縮、死亡。
當威權政治和貧窮一起撒下天羅大網把你罩住的時候,品味,很難有空間。因為,請問品味是什麼?它不就是細致的分辨、性格的突出,以及獨立個體的呈現嗎?
哈伯瑪斯的學生,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曾經說,Kitsch就是緊緊抓住一個假的感覺,把真的感覺稀釋掉。昆德拉的說法更絕:Kitsch讓兩顆眼淚快速出場。第一顆眼淚說:孩子在草地上跑,太感動了!第二顆眼淚說,孩子在草地上跑,被感動的感覺實在太棒了,跟全人類一起被感動,尤其棒!

5. 龍應台寫給兒子安德烈的一段話的話出自哪裡

出自《親愛的安德烈》

原文: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會給你快樂!

《親愛的安德烈》是當代作家龍應台和其子安德烈用三年時間互通書信的結集,在信中龍應台和兒子交流內容很廣泛,有音樂、電影、民主、權利、德國教育制度、東西方文化碰撞等,安德烈「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認真」;龍應台則「有八分認真,二分知性懷疑」。安德烈對龍應台「嘲笑有加」;龍應台對安德烈「認真研究」。

《親愛的安德烈》共收錄35封書信,呈現了母子兩代人心靈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對個體思想意識的影響,記錄了兩代人試圖消除隔閡與沖突的努力,也為中西文化的碰撞提供了一個清晰而生動的範例。

(5)龍應台談學生的創造性擴展閱讀

龍應台,1952年2月13日生於中國台灣高雄大寮鄉眷村,現代作家、曾擔任「台灣文化部部長」。1974年畢業於台灣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後,赴美國求學,後獲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1988年遷居德國,在法蘭克福大學任教授。1994年,出版《人在歐洲》。

1998年,她的三部書《啊,上海男人》、《這個動盪的世界》、《故鄉異鄉》在上海相繼發行。1999年,龍應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長。2008年在香港大學教授任上獲評為孔梁巧玲傑出人文學者2010年11月15日,龍應台以260萬人民幣的版稅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發廣泛關注。

6. 龍應台對小學生的啟示

龍應台給孩子的啟示

1、談人生
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伙而行,歡樂地前推後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擠擠的群體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儕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
離開這段純潔而明亮的階段,路其實可能愈走愈孤獨。你將被家庭羈絆,被責任捆綁,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復雜和矛盾壓抑,你往叢林深處走去,愈走愈深,不復再有陽光似的夥伴。到了熟透的年齡,即使在群眾的懷抱中,你都可能覺得寂寞無比。
2、談感情
我們自己心裡的痛苦不會因為這個世界有更大或者更「值得」的痛苦而變得微不足道;它對別人也許微不足道,對我們自己,每一次痛苦都是絕對的,真實的,很重大,很痛。
人生像條大河,可能風景清麗,更可能驚濤駭浪。你需要的伴侶,最好是那能夠和你並肩立在船頭,淺斟低唱兩岸風光,同時更能在驚濤駭浪中緊緊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
3、談教育
你小的時候,我常帶你去劇場看戲,去公園里喂鴨子,在廚房裡揉面團,到野地里玩泥巴、采野花、抓蚱蜢、放風箏,在花園里養薄荷、種黃瓜,去萊茵河騎單車遠行。現在你大了,自己去走巴塞羅納,看建築,看雕塑。安德烈,我和席慕蓉的看法是一致的: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鍾點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寫作者在市場里頭弄臟自己的褲腳。
玩,可以說是天地之間學問的根本。
4、談親情
母親想念成長的孩子,總是單向的;充滿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願景,眼睛熱切望著前方,母親只能在後頭張望他越來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線有多遠,有多長,怎麼一下子,就看不見了。
父母親,對於一個20歲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裡面,它為你遮風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搬傢具時碰破了一個牆角,你也不會去說「對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視若無睹的住慣了的舊房子吧。
我猜想要等足足20年以後,你才會回過頭來,開始注視這座沒有聲音的老屋,發現它已殘敗衰弱,逐漸逐漸地走向人生的「無」、宇宙的「滅」;那時候,你才會回過頭來深深地注視。
在那個電光石火的一刻里我就已經知道:和你的緣分,在這一生中,將是一次又一次地看著你離開,對著你的背影默默揮手。以後,這樣的鏡頭不斷重復:你上中學,看著你沖進隊伍,不再羞怯;你到美國留學 ,在機場看著你的背影在人群中穿插,等著你回頭一瞥,你卻頭也不回地昂然進了關口,真的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畢業,就是離開。是的,你正在離開你的朋友們,你正在離開小鎮,離開你長大的房子和池塘,你同時也正在離開你的父母,而且,也是某一種永遠的離開。
當然,你一定要「離開」,才能開展你自己。
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
5、談工作
什麼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你的工作是你覺得有意義的,你的工作不綁架你使你成為工作的俘虜,容許你去充分體驗生活,你就比較可能是快樂的。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如果我們不是在跟別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為自己找心靈安適之所在,那麼連「平庸」這個詞都不太有意義了。「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安德烈,千山萬水走到最後,還是「自己」二字。因此,你當然更沒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為了符合上一代對你的想像而活。
6、 談問題意識
如果買耐克球鞋的人會想到耐克企業怎麼對待第三世界的工人,如果在買漢堡的時候,有人會想到賺錢賺死的麥當勞,付給香港打工仔的工錢一小時還不到兩塊美金,如果買愛斯匹靈頭痛葯的人,在買的時候會想到,這些跨國葯廠享受巨大的利潤而非洲染了艾滋病的小孩根本買不起他們的葯。如果帶著這種覺悟和意識的人多一點,這個世界的貧富不均會不會比較改善?
我從來不給路上伸手的人錢,因為我不覺得這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讓每個人都有「問題意識」才是重點。可是我自己其實是又軟弱又懶惰的,說到也做不到。就這樣了。

滿意望採納

7. 龍應台:我為什麼要求你用功讀書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又到一年開學季,多少少年拾起行囊又站在九月新學期的操場,可關於為什麼我們要讀書,讀書究竟能給我們帶來什麼,他們的心裡可能也都畫著一個問號。今天暢讀小編想要推薦龍應台和她的一本書《親愛的安德烈》給大家,或許看完您對這個問題會有新的看法。

龍應台是個擅長看菜做飯的作家。政論文,她能寫得如火燎原,令政敵渾身是汗;小品文,她能寫得輕松有趣,流露一絲絲哲理;而關乎親情,龍應台的文字又會流淌著家長般的溫存與呵護。《目送》如此,《親愛的安德烈》亦如此。

但龍應台的文字又不乏一以貫之的元素,我們讀她的作品,就像讀一位正在思考的女性的札記。龍應台試圖在行文中提出問題,並嘗試進行回答,無論是文學、政治、歷史,還是柴米油鹽的瑣碎之事,這位台灣作家都喜歡提問——為什麼?可以說,她的文字觀照現實,具有很強的自我意識。璇?讀《親愛的安德烈》,就發現:「相比其他涉及家庭、親情的作品,《親愛的安德烈》思辨性更強,方式更獨特。盡管後來的龍應台,在文學、政壇上都飽受非議,但是她在2008年公之於眾的這36封信(該書由36封家書組成),信中傳遞的平等對話、多元思考等觀念,必定使許多人駐足停留過。」

《親愛的安德烈》關乎親情,但不止於親情。一封封家書傳遞於兩代人之間,談論的事情不但包含了當時的社會熱點,還有各自對於一些古今皆有的文史哲議題的看法。安德烈作為一名新的青年,她與龍應台的看法必定是有出入的,有時候甚至截然不同,但龍應台賦予自己的角色並非一個「灌輸者」、一個掌握絕對權力的「家長」,讀龍應台的回信,行文措辭,你彷彿聽到一位朋友的回應。

龍應台像一位身邊的長者,沒有大多數作家的距離感,在我的人生旅途中為人提供一個不一樣的視角,來看親情、愛情、國家和戰爭等。她有她的缺陷,但是無比的真實。暢讀小編覺得龍應台作為一名寫作者,堅守了一種士大夫的人格。她的作品平和易讀,大風大浪娓娓道來,非常動人。

談教育

你小的時候,我常帶你去劇場看戲,去公園里喂鴨子,在廚房裡揉面團,到野地里玩泥巴、采野花、抓蚱蜢、放風箏,在花園里養薄荷、種黃瓜,去萊茵河騎單車遠行。現在你大了,自己去走巴塞羅納,看建築,看雕塑。安德烈,我和席慕蓉的看法是一致的: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鍾點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寫作者在市場里頭弄臟自己的褲腳。玩,可以說是天地之間學問的根本。

談工作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如果我們不是在跟別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為自己找心靈安適之所在,那麼連「平庸」這個詞都不太有意義了。「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安德烈,千山萬水走到最後,還是「自己」二字。因此,你當然更沒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為了符合上一代對你的想像而活。

談尊敬

沒名的,我尊敬那些扶貧濟弱的人,我尊敬那些在實驗室里默默工作的科學家,我尊敬那些抵抗強權堅持記載歷史的人,我尊敬那些貧病交迫仍堅定把孩子養成的人,我尊敬那些在群眾鼓噪中仍舊維持獨立思考的人,我尊敬那些願意跟別人分享最後一根蠟燭的人,我尊敬那些在鼓勵謊言的時代里仍然選擇誠實過日子的人,我尊敬那些有了權力卻仍舊能跪下來親吻貧民的腳趾頭的人??!

談親情

母親想念成長的孩子,總是單向的;充滿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願景,眼睛熱切望著前方,母親只能在後頭張望他越來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線有多遠,有多長,怎麼一下子,就看不見。

談問題意識(安德烈)

如果買耐克球鞋的人會想到耐克企業怎麼對待第三世界的工人,如果在買漢堡的時候,有人會想到賺錢賺死的麥當勞,付給香港打工仔的工錢一小時還不到兩塊美金,如果買愛斯匹靈頭痛葯的人,在買的時候會想到,這些跨國葯廠享受巨大的利潤而非洲染了艾滋病的小孩根本買不起他們的葯。如果帶著這種覺悟和意識的人多一點,這個世界的貧富不均會不會比較改善?我從來不給路上伸手的人錢,因為我不覺得這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讓每個人都有「問題意識」才是重點。可是我自己其實是又軟弱又懶惰的,說到也做不到。就這樣了。

談同情(安德烈)

無法表達自己的人──不論是由於貧窮,或是由於不自由,或者單單因為自己心靈的封閉,而無法表達自己的人,我最同情。為什麼這樣回答?因為我覺得,人生最核心的「目的」──如果我們敢用這種字眼的話,其實就是自我的表達。這個世界有那麼多的邪惡,多到你簡直就不知道誰最值得你同情:非洲飢餓的小孩嗎?某些伊斯蘭世界裡受壓迫的婦女嗎?被邪惡的政權所囚禁的異議份子嗎?而這些人共有一個特徵:他們都無法追求自己的夢想,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無法過自己要過的人生。最核心的是,他們表達自我的權利被剝奪了。

「無論你的本業是藝術或是醫學,無論經濟或是工程,都無法離開對於人性的深層次探索。誰來教會我們,在做藝術的同時,反思人造的眼淚與守株待兔式汲取的眼淚有何意義,又有何不同;誰來教會我們,在學會用手術刀切開泡完福爾馬林的死者胸膛的同時,去假想眼前這位過去的生命與遭遇;誰來教會我們,在夜晚對待最赤裸靈魂的自己的同時,毫無膽怯,毫無保留。」

文學。這是龍應台的回答。

在九月的開端為大家分享這樣一篇文章,不是為了告訴不能落後於他人,而是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一種新的看世界的角度。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上,終究還是做不到"一身輕"。就像龍應台說的那樣,希望將來的你們能夠不為生活所迫,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所以,請在你還有時間選擇的時候,定好自己的人生目標,並為之奮斗吧。

8. 龍應台的關於讀書的句子,大意是多讀書選擇多,否則只有被選擇!求原句。謝謝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這句話出自當代作家龍應台和其子安德烈互通書信的結集《親愛的安德烈》,首次出版於2008年12月。

《親愛的安德烈》共收錄35封書信,呈現了母子兩代人心靈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對個體思想意識的影響,記錄了兩代人試圖消除隔閡與沖突的努力,也為中西文化的碰撞提供了一個清晰而生動的範例。

(8)龍應台談學生的創造性擴展閱讀

作品鑒賞:

《親愛的安德烈》包含著多重「復調」。

作為觀念沖撞的展示,它的第一重是母親龍應台和兒子安德烈的對話——細讀開去可感受到,這有往有來大致對稱的文本,既展示了對話的可能,又證實了對話的虛妄,也就是對話之間的各自孤立——在母親尋求溝通的努力之下,更加彰顯出思想統一的不可能。

第二重,是讀者來信與母子倆通信之間的「復調」。正是從讀者來信中,可以讀到一種觀念的交鋒,既是對龍應台單一話語立場的一種挑戰、對於大男孩安德烈有待完成的思想觀念的一種修正,也是對書中人物置身的這個斑斕而多義的當代文化語境,做了一個粗略而鮮明的寫真。

9. 龍應台的《目送》中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後面的內容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拓展資料:

龍應台的《目送》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

《目送》散文集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組成,是為一本情感性的文集。書中,龍應台寫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寫對父母的憐惜和體恤,寫兄弟攜手共行,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寫自己的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個人的走路、賞樹、觀鳥等。從牽著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後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著年邁母親如帶著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龍應台娓娓道來。

10. 龍應台:你該如何教育你的孩子

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

教一百個鍾點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

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他在市場里頭弄臟自己的褲腳

閱讀全文

與龍應台談學生的創造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