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圓周率是怎麼發明的

圓周率是怎麼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6-18 14:12:37

『壹』 圓周率是什麼時候發明

大約2000多年前,在我國古代數學著作《周髀算經》中就有「周三徑一」的記內載,意思是說圓容的周長大約是直徑的3倍。
大約1700年前,我國的數學家劉徽有「割園術」來求圓周長的近似值。他從圓的內接正六邊形算起,逐漸把邊數加倍,正十二邊形……計算得出圓周率是3.14。並指出,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周長越接近圓的周長。直到1200年後,西方人才找到了類似的方法。
大約1500年前,我國的數學家祖沖之,計算出圓周率大約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精確到6位小數的人。
還得到兩個近似分數值,密率355/113和約率22/7。

『貳』 圓周率是誰發明的

圓周率是客觀存在的規律,不能發明。
圓周率也不是祖沖之發現的,因為回更古的時候,說是答徑一周三,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有圓周率的觀念,但是不精密。
祖沖之計算得出了當時世界上最精密的數值。除了大家知道的小數點後七位數的圓周率外,他還給出了約率
22/7,密率355/113。而且,至今數學家無法推測這個極其精密的約率他是如何算出來的!
佩服吧?老祖宗厲害哦!

補充:
樓下「倔……強 」說「祖沖之發現的,但是不準確」,此言差矣!
1,古人說「徑一周三」,就是說,圓周率的值是3,雖然不精確,卻是已經發現了。可見祖沖之並不是圓周率的發現者。
2,祖沖之計算的值是3.1415926<π<3.1415927,難道還不精確? 再說,祖沖之是正確地用內接正多邊型計算[月內]值,用外接正多邊型計算盈值,就是現代用電腦計算圓周率,其方法也仍然如此啊。
我不明白「倔……強 」說祖沖之不精確的根據何在?是不是又有什麼考古新發現證明他的觀點?

『叄』 圓周率誰發明的

古今中外,許多人致力於圓周率的研究與計算。為了計算出圓周率的越來越好的近似值,一代代的數學家為這個神秘的數貢獻了無數的時間與心血。十九世紀前,圓周率的計算進展相當緩慢,十九世紀後,計算圓周率的世界紀錄頻頻創新。整個十九世紀,可以說是圓周率的手工計算量最大的世紀。進入二十世紀,隨著計算機的發明,圓周率的計算有了突飛猛進。藉助於超級計算機,人們已經得到了圓周率的2061億位精度。歷史上最馬拉松式的計算,其一是德國的Ludolph
Van
Ceulen,他幾乎耗盡了一生的時間,計算到圓的內接正262邊形,於1609年得到了圓周率的35位精度值,以至於圓周率在德國被稱為Ludolph
數;其二是英國的William
Shanks,他耗費了15年的光陰,在1874年算出了圓周率的小數點後707位。可惜,後人發現,他從第528位開始就算錯了。把圓周率的數值算得這么精確,實際意義並不大。現代科技領域使用的圓周率值,有十幾位已經足夠了。如果用Ludolph
Van
Ceulen算出的35位精度的圓周率值,來計算一個能把太陽系包起來的一個圓的周長,誤差還不到質子直徑的百萬分之一。以前的人計算圓周率,是要探究圓周率是否循環小數。自從1761年Lambert證明了圓周率是無理數,1882年Lindemann證明了圓周率是超越數後,圓周率的神秘面紗就被揭開了。現在的人計算圓周率,
多數是為了驗證計算機的計算能力,還有,就是為了興趣。

『肆』 圓周率是怎麼發現並計算出來的

在半徑為r的圓中,作一個內接正六邊形。這時,正六邊形的邊長等於圓的半徑r,因此,正六邊形的周長等於6r。如果把圓內接正六邊形的周長看作圓的周長的近似值,然後把圓內接正六邊形的周長與圓的直徑的比看作為圓的周長與圓直徑的比,這樣得到的圓周率是3,顯然這是不精確的。
我們就得到了一種計算圓周率π的近似值的方法。
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我國古代數學家劉徽曾用割圓術求出圓周率是3.14。繼劉徽之後,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在推求圓周率的研究方面,又有了重要發展。他計算的結果共得到兩個數:一個是盈數(即過剩的近似值),為3.1415927;另一個是(nǜ)數(即不足的近似值),為3.1415926。圓周率的真值正好在盈兩數之間。祖沖之還採用了兩個分數值:一個是22/7(約等於3.14),稱之為「約率」;另一個是355/113(約等於3.1415929),稱之為「密率」。祖沖之求得的密率,比外國數學家求得這個值,至少要早一千年。

2∕π=√2∕2*√(2+√2)∕2*√(2+√(2+√2))∕2……

π∕2=2*2*4*4*6*6*8*8……∕(1*3*3*3*4*5*5*7*7……)

π∕4=4arctg(1∕5)-arctg(1∕239)
(註:tgx=…………)

π=426880√10005∕(∑((6n)!*(545140134n+13591409))
∕((n!)*(3n)!*(-640320)^(3n)))
(0≤n→∞)
現代數學家計算圓周率大多採用此類公式,普通人是望塵莫及的。
而中國圓周率公式的使用就簡單多了,普通中學生使用常規計算工具就能

『伍』 圓周率是誰發明的 歷史上圓周率的發明人是誰

圓周率是一個概念,一個定義,不存在由誰發明的問題。 而對於圓周率精確計算,在各個時期達到如何的精度是有記錄的。數學家祖沖之為圓周率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中國古算書《周髀算經》(約公元前2世紀)的中有「徑一而周三」的記載,意即取π=3。漢朝時,張衡得出π²除以16約等於8分之5,即π約等於根號十(約為3.162)。這個值不太准確,但它簡單易理解。

中國數學家劉徽用「割圓術」計算圓周率,他先從圓內接正六邊形,逐次分割一直算到圓內接正192邊形。劉徽給出π=3.14的圓周率近似值,劉徽在得圓周率=3.14之後,繼續割圓到1536邊形,求出3072邊形的面積,得到令自己滿意的圓周率3927除以1250約等於3.1416。

數學家祖沖之進一步得出精確到小數點後7位的結果,給出不足近似值3.1415926和過剩近似值3.1415927,密率是個很好的分數近似值,要取到52163除以16604才能得出比355除以113略准確的近似,在之後的800年裡祖沖之計算出的π值都是最准確的。

(5)圓周率是怎麼發明的擴展閱讀:

2011年,國際數學協會正式宣布,將每年的3月14日設為國際數學節,來源則是中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的圓周率。

1965年,英國數學家約翰·沃利斯(John Wallis)出版了一本數學專著,其中他推導出一個公式,發現圓周率等於無窮個分數相乘的積。2015年,羅切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在氫原子能級的量子力學計算中發現了圓周率相同的公式 。

2019年3月14日,谷歌宣布圓周率現已到小數點後31.4萬億位。

『陸』 圓周率是怎麼發現的

三國時期,劉徽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圓術",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來逼近圓周長.劉徽計算到圓內接96邊形,求得π=3.14,並指出,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確.祖沖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鑽研,反復演算,求出π在
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並得出了π分數形式的近似值,取為約率,取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數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內最接近π值的分數.祖沖之究竟用什麼方法得出這一結果,現在無從考查.若設想他按劉徽的"割圓術"方法去求的話,就要計算到圓內接16,384邊形,這需要化費多少時間和付出多麼巨大的勞動啊!由此可見他在治學上的頑強毅力和聰敏才智是令人欽佩的.祖沖之計算得出的密率,外國數學家獲得同樣結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後的事了.為了紀念祖沖之的傑出貢獻,有些外國數學史家建議把π=叫做"祖率".

『柒』 圓周率是誰發明的

圓周率是一個概念,一個定義,不存在由誰發明的問題。 而對於圓周率精確計算,在各個時期達到如何的精度是有記錄的。數學家祖沖之為圓周率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第一個用科學方法尋求圓周率數值的人是阿基米德,他在《圓的度量》(公元前3世紀)中用圓內接和外切正多邊形的周長確定圓周長的上下界,從正六邊形開始,逐次加倍計算到正96邊形,得到(3+(10/71)) < π < (3+(1/7)) ,開創了圓周率計算的幾何方法(亦稱古典方法,或阿基米德方法),得出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的π值。

2、中國數學家劉徽在注釋《九章算術》(263年)時只用圓內接正多邊形就求得π的近似值,也得出精確到兩位小數的π值,他的方法被後人稱為割圓術.他用割圓術一直算到圓內接正192邊形.

3、南北朝時代數學家祖沖之進一步得出精確到小數點後7位的π值(約5世紀下半葉)。

4、在西方直到1573才由德國人奧托得到經過長期的艱苦研究,他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最早把圓周率數值推算到七位數字以上的科學家。

(7)圓周率是怎麼發明的擴展閱讀:

國際圓周率日

2011年,國際數學協會正式宣布,將每年的3月14日設為國際數學節,來源則是中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的圓周率。

國際圓周率日可以追溯至1988年3月14日,舊金山科學博物館的物理學家Larry Shaw,他組織博物館的員工和參與者圍繞博物館紀念碑做3又1/7圈(22/7,π的近似值之一)的圓周運動,並一起吃水果派。之後,舊金山科學博物館繼承了這個傳統,在每年的這一天都舉辦慶祝活動。

2009年,美國眾議院正式通過一項無約束力決議,將每年的3月14日設定為「圓周率日」。決議認為,「鑒於數學和自然科學是教育當中有趣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學習有關π的知識是一教孩子幾何、吸引他們學習自然科學和數學的迷人方式……π約等於3.14,因此3月14日是紀念圓周率日最合適的日子。」

『捌』 圓周率是誰發明的圓周率是什麼

古今中外,許多人致力於圓周率的研究與計算。為了計算出圓周率的越來越好的近似值,一代代的數學家為這個神秘的數貢獻了無數的時間與心血。十九世紀前,圓周率的計算進展相當緩慢,十九世紀後,計算圓周率的世界紀錄頻頻創新。整個十九世紀,可以說是圓周率的手工計算量最大的世紀。進入二十世紀,隨著計算機的發明,圓周率的計算有了突飛猛進。藉助於超級計算機,人們已經得到了圓周率的2061億位精度。歷史上最馬拉松式的計算,其一是德國的Ludolph
Van
Ceulen,他幾乎耗盡了一生的時間,計算到圓的內接正262邊形,於1609年得到了圓周率的35位精度值,以至於圓周率在德國被稱為Ludolph數;其二是英國的William
Shanks,他耗費了15年的光陰,在1874年算出了圓周率的小數點後707位。可惜,後人發現,他從第528位開始就算錯了。把圓周率的數值算得這么精確,實際意義並不大。現代科技領域使用的圓周率值,有十幾位已經足夠了。如果用Ludolph
Van
Ceulen算出的35位精度的圓周率值,來計算一個能把太陽系包起來的一個圓的周長,誤差還不到質子直徑的百萬分之一。以前的人計算圓周率,是要探究圓周率是否循環小數。自從1761年Lambert證明了圓周率是無理數,1882年Lindemann證明了圓周率是超越數後,圓周率的神秘面紗就被揭開了。現在的人計算圓周率,
多數是為了驗證計算機的計算能力,還有,就是為了興趣。

『玖』 圓周率是什麼時間發明的

最早是魏抄晉時,劉徽曾用使正多邊形的邊數逐漸增加去逼近圓周的方法(即「割圓術」),求得π的近似值3.1416。
漢朝時,張衡得出π的平方除以16等於5/8,即π等於10的開方(約為3.162)。雖然這個值不太准確,但它簡單易理解,所以也在亞洲風行了一陣。 王蕃(229-267)發現了另一個圓周率值,這就是3.156,但沒有人知道他是如何求出來的。
公元5世紀,祖沖之和他的兒子以正24576邊形,求出圓周率約為355/113,和真正的值相比,誤差小於八億分之一。這個紀錄在一千年後才給打破。數學問題想不通,快上數學百事通!

閱讀全文

與圓周率是怎麼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