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戰鼓的發明

戰鼓的發明

發布時間:2021-06-18 12:45:53

Ⅰ 古時候的戰鼓叫什麼

戰鼓,外形與堂鼓相似,但鼓身較低矮,故又有扁鼓之稱。蒙古戰鼓,古稱罐鼓。蒙古族棰擊膜鳴樂器。又稱大鼓、軍鼓。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一帶。

Ⅱ 古代戰鼓的節奏誰知道啊。

戰鼓共分為三章八節二十二環,其鼓點節奏感威武感、整齊感、震撼感都比較強烈。

第一章:出兵。分為三個大沖鋒,每個大沖鋒要打出三個小沖鋒及九個環節。以鼓鑼鈸的緩慢停頓為一個沖鋒,以鼓鑼鈸的第瞬間即停為第一個章節。

第二章:殲滅。分為三個沖鋒,九個環節,鼓、鑼、鈸突然齊打劈荊斬棘的點子,進行沖鋒。在打法上應用一鼓作氣的鼓點,緊急有力,一氣呵成為秋分掃落葉,以突然的鼓邊收槌猛停的打法為勢如破竹。

第三章:凱旋。分為二大節四小節,每大環兩小節。黃河戰鼓以叨喳子的形勢口傳到今,有五百年的歷史。

戰鼓的嚴密性、技巧性、配合性、應變性和打鼓的基本功都有要領,熟練的喳子功和耳音是黃河戰鼓的關鍵。

(2)戰鼓的發明擴展閱讀:

隨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工程的全面實施,黃河戰鼓的搶救保護工作已經引起當地有識之士和白銀區文化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

2006—2007年成立了白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和辦公室,開始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河戰鼓的搜集整理工作;挖掘整理了文字資料,刻錄了DVD光碟,建立了檔案資料庫;

2008年成立了黃河戰鼓研究會,組建了黃河戰鼓表演藝術團;對黃河戰鼓的主要器物鼓、鑼、、旗、鼓車、服飾等逐步進行了添置和更新;對黃河戰鼓的傳承藝人給予了一定的資助,並開始著手培養一批年輕的後續鼓手。

流傳至今,平堡鄉金園村比較原汁原味和具有更強的欣賞價值,逢年過節時其作為一種必須慶典樂曲被當地人所津津樂道。

目前為止,當地會黃河戰鼓者已為數不多,如村內鼓手金永慶等。當地人稱之為囔囔囔及亂刨。

Ⅲ 戰鼓、號角這些古代中國用以激勵士氣的東西出現在什麼時候尤其是春秋戰國是如何激勵士氣的

傳說鼓是黃帝戰蚩尤時發明的,但據專家考證鼓在原始社會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我國鼓最早的實物是山西出土的新石器晚期用鱷魚皮做蒙面的陶鼓,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但要確認鼓出現的具體年代則很困難,畢竟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古代任何一件用具的出現都要有一個相當漫長的孕育過程,所以鼓的出現也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發明鼓的原因是因為人們在獵狩時需要弄出較大的聲音以便把野獸從藏身之地驅趕出來,出於同樣的原因,號角的出現應該比鼓還要早,因為號角比鼓更容易製作,只要用獸角磨一下就可以了。
古代戰時激勵士氣的主要就是擂鼓和吹號角,擂鼓的目的就是表示主帥和你們在一起,因為沖鋒時士兵是不能回頭觀望的,否則就會引起其他人的誤解,而此起彼伏的號角聲會讓你覺得不是一個人在戰斗,這樣就能鼓舞士氣了。當然,鼓聲和號角除了激勵士氣外還有指揮和聯絡的功能,而激勵士氣的還有戰前的政治動員(比如君王的詔、令等,所謂師出有名也)和獎懲制度,在這里就不重復了。

Ⅳ 古代軍隊中的戰鼓有什麼作用

振奮士氣,發送命令

Ⅳ 鼓,是古老的打擊樂器,它的由來是什麼

象腳鼓。傣、佤、景頗、德昂、布郎、拉祜、哈尼等民族打擊樂器,流行於雲南西雙版納等地。用樹干或幾塊木料拼粘製作,大象腳鼓一般長度為130至160厘米。上端呈杯形,鼓面蒙牛皮、羊皮、馬皮或鹿皮,中腰細長。

其中,疙瘩鑼、馬鑼是山西民間特有的樂器。 鐃鈸類:山西常用的有大鐃、小鐃、大鈸、小鈸、小鑔、水鑔、水鑔鉸子等,還有和小鑔類似的碰鈴。

梆板類:山西常用的有拍板、竹板、簡板、四塊瓦、蓮花落、梆子、木魚等。其中,四塊瓦是「二人台」、離石彈唱和道情音樂中的特有樂器。

Ⅵ 古代戰旗,戰鼓的作用

戰旗
軍人榮譽、英勇和光榮的象徵,它提醒軍人牢記自己的神聖義務,英勇善戰,不借自己的鮮血和生命保衛國家的尊嚴。古今中外,不少國家的軍隊都擁有戰旗,且名稱多樣。中國宋代有戰旗「凈天鶴旗」,據史料記載,宋將張威以勇見稱,臨陣戰酣,則精神奮發,兩眼皆赤,時號「張紅眼」,又號「張鶻良」,為金人所憚,故張威乃立戰旗為「凈天鶻旗」。前蘇軍把軍旗稱為戰旗,出現於 1918年,最初是作為一種戰斗獎賞,表彰指戰員在對敵作戰中表現出來的集體英雄主義精神。後來,戰旗便成了軍人榮譽的必然象徵。前蘇軍的戰旗以前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的名義授予團、旅、獨立營或炮兵營、航空兵大隊、軍事院校、教導部隊、海軍支隊等,並發給證書,永遠由該部隊保存。獎給該部隊的全部勛章均應掛在戰旗之上。戰斗中,部隊全體人員必須勇敢保衛戰旗。有的部隊把戰斗中沖鋒在前的軍人所舉的旗幟亦稱為戰旗,如電影《英雄兒女》的歌詞有「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她」的描述。
戰鼓,
古稱罐鼓。蒙古族棰擊膜鳴樂器。又稱大鼓、軍鼓。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一帶。

Ⅶ 是誰發明的那種牛皮大鼓

誰最先用牛皮作為大鼓的鼓皮具體已不可考。

鼓是我國傳統的打擊樂器,按《禮記·明堂位》的記載,在很早的傳說中,「伊耆氏」之時就已有「土鼓」,即陶土作成的鼓。由於鼓有良好的共鳴作用,聲音激越雄壯而傳聲很遠,所以很早就被華夏祖先作為軍隊上助威之用。相傳黃帝征服蚩尤的涿鹿之戰中,「黃帝殺夔,以其皮為鼓,聲聞五百」(《太平御覽》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紀》)。
上古時代的戰鼓,皆由鱷魚皮製成,而鼓皮選用鱷魚皮,是取鱷魚的兇猛習性以壯鼓聲。到了周代,據《周禮·地官司徒》之載,已專門設置了「鼓人」來管理鼓制、擊鼓等事。鼓人所管理的有各種用途的鼓,如祭祀用的雷鼓、靈鼓、樂隊中的晉鼓等。其中,專門用於軍事的叫「汾(音)鼓」,據《說文》的解釋,這是一種長八尺,鼓面四尺,兩面蒙革的大鼓。此外,路鼓、晉鼓、等也用於軍旅,這些鼓以後發展為各種規格的戰鼓,在軍事上得到普遍地運用。

在遠古時期,鼓被尊奉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為祭祀的器具。在狩獵征戰活動中,鼓都被廣泛地應用。鼓作為樂器是從周代開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領,古文獻所謂「鼓琴瑟」,就是琴瑟開彈之前,先有鼓聲作為引導。鼓的文化內涵博大而精深,雄壯的鼓聲緊緊伴隨著人類,遠古的蠻荒一步步走向文明。俗可以是民間的歡慶鑼鼓,雅可以進入廟堂祭祀和宮廷宴集。從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銅鼓,一直發展到種類繁多的現代鼓,鼓是最為人們喜愛和廣泛應用的樂器之一。有觀點認為,最早的鼓應該是由遠古的先民使用的,陶罐、陶盆等生活用具所演化而來,出土的陶鼓證明了,早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開始有了陶鼓的製造。陶鼓又稱土鼓,是用陶土燒製成鼓框,再蒙上動物的皮革做成的。在我國以瓦為框製造陶鼓的傳統,沿襲了很久。鞀鼓(即「撥浪鼓」)是從西北邊遠地區傳入中原,腰鼓是由西域傳入我國,在唐代廣為流行,唐代的腰鼓除了木質材料以外,也有以陶瓷作為鼓材的。
鼓的出現比較早,從如今發現的出土文物來看,可以確定鼓大約有4500年的歷史(以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早期大墓出土的土鼓為例)。 在古代,鼓不僅用於祭祀、樂舞,它還用於打擊敵人、驅除猛獸,並且是報時、報警的工具。隨著社會的發展,鼓的應用范圍更加廣泛,民族樂隊、各種戲劇、曲藝、歌舞、賽船舞獅、喜慶集會、勞動競賽等都離不開鼓類樂器。 鼓的結構比較簡單,是由鼓皮和鼓身兩部分組成。鼓皮是鼓的發音體,通常是用動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經過敲擊或拍打使之振動而發聲的。中國鼓類樂器的品種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

Ⅷ 戰鼓是由哪裡興起的

戰鼓,古稱罐鼓。蒙古族棰擊膜鳴樂器。又稱大鼓、軍鼓。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一帶。

歷史較為悠久,早在成吉思汗時代(1162年~1227年),戰鼓已廣泛用於宮廷和軍旅之中。《蒙古秘史》載:「宿衛掌管旗纛、鼓樂、武器」。新譯簡注《蒙古秘史》又載:「祭我認望之纛矣,擂我黑牛皮幔,響聲冬冬之鼓矣!」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1254年~1324年)在《馬可·波羅游記》中,記述當時蒙古軍旅生活時寫道:「在去打仗之前,他們一定要等待領袖的罐鼓聲。等到罐鼓發聲後,大半的人都要去奏他們的樂器和歌唱。」說明這種大鼓是古代蒙古族軍隊在戰爭中使用的戰鼓。

古代蒙古戰鼓,有長筒形和錐筒形(又稱罐筒形)兩種。前者適合立置於戰車前部兩側,後者適於在戰馬上使用,將兩面戰鼓用皮條拴於鼓環、捆綁在戰馬腹部兩側。鼓框用木板拼粘製成,鼓面直徑50厘米左右,鼓框高80厘米左右,兩面蒙以牛皮,皮面邊緣以三排鼓釘固定。鼓棰木製,棰頭略大,棰尾修削出卡手之柄(防手滑脫),並系以紅綢條為飾。據說使用前,鼓皮先塗油一層,稍後將油擦去,待風干後才能敲擊。

明代以來,戰鼓已改變原來舊制,而成為扁圓形。鼓框多用椿、色、樺、桑、楊等木材製作,雙面蒙以牛皮為面,皮邊用單排鼓釘固定,鼓框兩側設有兩個鼓環。戰鼓規格不一,大小有別,鼓面直徑52厘米~100厘米、鼓框高20厘米~34厘米,發音較堂鼓低,但很響亮。主要用於民間器樂合奏、舞蹈、燈會、雜技和鑼鼓隊中。但遇有庄嚴、隆重之場面,仍要使用長腔大鼓。演奏者技藝高超,可以邊擊邊舞。

閱讀全文

與戰鼓的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