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最薄的凸透鏡是誰發明

最薄的凸透鏡是誰發明

發布時間:2021-06-17 21:15:19

Ⅰ 凸透鏡成像是誰發現的

只知道大致是什麼時候人們發現的,不能具體到是誰最早發現的。

Ⅱ 早期的望遠鏡是誰發明的他又是如何發明的

伽利略發明的。
伽利略在帕多瓦大學工作的18年間,最初把主要精力放在他一直感興趣的力學研究方面,他發現了物理上重要的現象——物體運動的慣性;做過有名的斜面實踐,總結了物體下落的距離與所經過的時間之間的數量關系;他還研究了炮彈的運動,奠定了拋物線理論的基礎;關於加速度這個概念,也是他第一個明確提出的:甚至為了測量病人發燒時體溫的升高,這位著名的物理學家還在1593年發明了第一支空氣溫度計……但是,一個偶然的事件,使伽利略改變了研究方向。他從力學和物理學的研究轉向廣漠無垠的茫茫太空了。

那是1604年的冬天,在南方的天空突然出現一顆異常明亮的星星,這顆宇宙的不速之客吸引著許多人的注意,而後又在第二年的秋天神秘地消失。人們不禁提出一連串的疑問,這是一顆什麼樣的星?它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夜空中的點點繁星究竟是按照怎樣的規律運動的?但是,所有這些問題,誰也說不清楚。

伽利略每天晚上都在觀察著那顆神秘的星辰,只要天氣晴朗,他是決不放過這千載難逢的機會的。他的腦海也不斷浮想出許許多多問題,他越來越感到,人類對宇宙的秘密了解得太少了。

但是,光憑肉眼觀察畢竟是有限的,當時還沒有發明望遠鏡。伽利略一直在想,能不能想辦法使人的視力更加銳敏,更加擴展,像神話中的千里眼那樣可以看清遙遠的星星呢?

轉眼到了1609年6月,伽利略聽到一個消息,說是荷蘭有個眼鏡商人利帕希在一偶爾的發現中,用一種鏡片看見了遠處肉眼看不見的東西。「這難道不正是我需要的千里眼嗎?」伽利略非常高興。不久,伽利略的一個學生從巴黎來信,進一步證實這個消息的准確性,信中說盡管不知道利帕希是怎樣做的,但是這個眼鏡商人肯定是製造了一個鏡管,用它可以使物體放大許多倍。

「鏡管!」伽利略把來信翻來覆去看了好幾遍,急忙跑進他的實驗室。他找來紙和鵝管筆,開始畫出一張又一張透鏡成像的示意圖。伽利略由鏡管這個提示受到啟發,看來鏡管能夠放大物體的秘密在於選擇怎樣的透鏡,特別是凸透鏡和凹透鏡如何搭配。他找來有關透鏡的資料,不停地進行計算,忘記了暮色爬上窗戶,也忘記了曙光是怎樣射進房間。

整整一個通宵,伽利略終於明白,把凸透鏡和凹透鏡放在一個適當的距離,就像那個荷蘭人看見的那樣,遙遠的肉眼看不見的物體經過放大也能看清了。

伽利略非常高興。他顧不上休息,立即動手磨製鏡片,這是一項很費時間又需要細心的活兒。他一連幹了好幾天,磨製出一對對凸透鏡和凹透鏡,然後又製作了一個精巧的可以滑動的雙層金屬管。現在,該試驗一下他的發明了。

伽利略小心翼翼地把一片大一點的凸透鏡安在管子的一端,另一端安上一片小一點的凹透鏡,然後把管子對著窗外。當他從凹透鏡的一端望去時,奇跡出現了,那遠處的教堂彷彿近在眼前,可以清晰地看見鍾樓上的十字架,甚至連一隻在十字架上落腳的鴿子也看得非常逼真。

伽利略製成望遠鏡的消息馬上傳開了。「我製成望遠鏡的消息傳到威尼斯」,在一封寫給妹夫的信里,伽利略寫道:「一星期之後,就命我把望遠鏡呈獻給議長和議員們觀看,他們感到非常驚奇。紳士和議員們,雖然年紀很大了,但都按次序登上威尼斯的最高鍾樓,眺望遠在港外的船隻,看得都很清楚;如果沒有我的望遠鏡,就是眺望兩個小時,也看不見。這儀器的效用可使50英里的以外的物體,看起來就像在5英里以內那樣。」

伽利略發明的望遠鏡,經過不斷改進,放大率提高到30倍以上,能把實物放大1000倍。現在,他猶如有了千里眼,可以窺探宇宙的秘密了。

Ⅲ 顯微鏡的發明者是誰

亞斯·詹森和漢斯·利珀希。

亞斯·詹森,荷蘭人,發明家,顯微鏡的發明者之一,與荷蘭科學家漢斯·利珀希各自獨立發明了顯微鏡。眼鏡製造商亞斯·詹森在1590年左右發明了顯微鏡。它由凹面鏡和凸面鏡組成,製作水平很低。

雖然亞斯·詹森是顯微鏡的發明者之一,但沒有發現顯微鏡的真正價值。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亞斯·詹森的發明並沒有引起全世界的注意。顯微鏡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在它被發明之前,人類對周圍世界的概念僅限於用手持鏡片幫助肉眼能看到的東西。


(3)最薄的凸透鏡是誰發明擴展閱讀:

顯微鏡的發明過程:

最早的顯微鏡是16世紀末期在荷蘭製造出來的。發明者是亞斯·詹森,荷蘭眼鏡商,或者另一位荷蘭科學家漢斯·利珀希,二人用兩片透鏡製作了簡易的顯微鏡,但並沒有用這些儀器做過任何重要的觀察。

後來,有兩個人開始在科學上使用顯微鏡。第一位是伽利略,一位義大利科學家,在顯微鏡下觀察昆蟲後,首次描述了昆蟲的復眼。第二個是荷蘭亞麻織品商人列文虎克(1632年-1723年),自己也學會了磨鏡片,首次描述了許多肉眼看不見的微小動植物。

1931年,恩斯特·魯斯卡通過研製電子顯微鏡,徹底改變了生物學。這使得科學家可以觀察到小到百萬分之一毫米的物體,於1986年獲得諾貝爾獎。

Ⅳ 第一台顯微鏡是哪一年由哪國人哪個人發明的

最早的顯微鏡是16世紀末期在荷蘭製造出來的。發明者是亞斯·詹森,荷蘭眼鏡商,或者另一位荷蘭科學家漢斯·利珀希,他們用兩片透鏡製作了簡易的顯微鏡,但並沒有用這些儀器做過任何重要的觀察。

亞斯·詹森是眼鏡製造匠他於1590年左右發明了顯微鏡。它是用一個凹鏡和一個凸鏡做成的,製作水平還很低。詹森雖然是發明顯微鏡的第一人,卻並沒有發現顯微鏡的真正價值。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詹森的發明並沒有引起世人的重視。

(4)最薄的凸透鏡是誰發明擴展閱讀

光學顯微鏡的成像原理:

光學顯微鏡主要由目鏡、物鏡、載物台和反光鏡組成。目鏡和物鏡都是凸透鏡,焦距不同。物鏡的凸透鏡焦距小於目鏡的凸透鏡的焦距。物鏡相當於投影儀的鏡頭,物體通過物鏡成倒立、放大的實像。目鏡相當於普通的放大鏡,該實像又通過目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經顯微鏡到人眼的物體都成倒立放大的虛像。反光鏡用來反射,照亮被觀察的物體。反光鏡一般有兩個反射面:一個是平面鏡,在光線較強時使用;一個是凹面鏡,在光線較弱時使用,可會聚光線。

Ⅳ 最薄的凸透鏡叫什麼

在幾何光學中統稱為薄透鏡。

Ⅵ 顯微鏡是誰發明的

最早的顯微鏡是16世紀末期在荷蘭製造出來的。發明者是亞斯·詹森,荷蘭眼鏡商,或者另一位荷蘭科學家漢斯·利珀希,他們用兩片透鏡製作了簡易的顯微鏡,但並沒有用這些儀器做過任何重要的觀察。

後來有兩個人開始在科學上使用顯微鏡。第一個是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他通過顯微鏡觀察到一種昆蟲後,第一次對它的復眼進行了描述。第二個是荷蘭亞麻織品商人列文虎克(1632年-1723年),他自己學會了磨製透鏡。他第一次描述了許多肉眼所看不見的微小植物和動物。

1931年,恩斯特·魯斯卡通過研製電子顯微鏡,使生物學發生了一場革命。這使得科學家能觀察到像百萬分之一毫米那樣小的物體。1986年他被授予諾貝爾獎。

(6)最薄的凸透鏡是誰發明擴展閱讀


粗調部分故障的排除

粗調的主要故障是自動下滑或升降時松緊不一。所謂自動下滑是指鏡筒、鏡臂或載物台靜止在某一位置時,不經調節,在它本身重量的作用下,自動地慢慢落下來的現象。其原因是鏡筒、鏡臂、載物台本身的重力大於靜摩擦力引起的。解決的辦法是增大靜摩擦力,使之大於鏡筒或鏡臂本身的重力。

對於斜筒及大部分雙目顯微鏡的粗調機構來說,當鏡臂自動下滑時,可用兩手分別握往粗調手輪內側的止滑輪,雙手均按順時針方向用力擰緊,即可制止下滑。如不湊效,則應找專業人員進行修理。

鏡筒自動下滑,往往給人以錯覺,誤認為是齒輪與齒條配合的太松引起的。於是就在齒條下加墊片。這樣,鏡筒的下滑雖然能暫時止住,但卻使齒輪和齒條處於不正常的咬合狀態。運動的結果,使得齒輪和齒條都變形。尤其是墊得不平時,齒條的變形更厲害,結果是一部分咬得緊,一部分咬得松。因此,這種方法不宜採用。

此外,由於粗調機構長久失修,潤滑油乾枯,升降時會產生不舒服的感覺,甚至可以聽到機件的摩擦聲。這時,可將機械裝置拆下清洗,上油脂後重新裝配。

微調部分故障的排除

微調部分最常見的故障是卡死與失效。微調部分安裝在儀器內部,其機械零件細小、緊湊,是顯微鏡中最精細復雜的部分。微調部分的故障應由專業技術人員進行修理。沒有足夠的把握,不要隨便亂拆。



Ⅶ 凸透鏡成像規律是誰發明的

應該是人們經過漫長過程總結出來的。學過《應用光學》就知道了。不過核心還是snell 定律

Ⅷ 放大鏡誰發明的

放大鏡是列文虎克發明的。

安東尼·列文虎克(AntonyvanLeeuwenhoek,1632年10月24日—1723年8月26日),荷蘭顯微鏡學家、微生物學的開拓者,生卒均於荷蘭代爾夫特。由於勤奮及本人特有的天賦,他磨製的透鏡遠遠超過同時代人。

他的放大透鏡以及簡單的顯微鏡形式很多,透鏡的材料有玻璃、寶石、鑽石等。其一生磨製了400多個透鏡,有一架簡單的透鏡,其放大率竟達270倍。


(8)最薄的凸透鏡是誰發明擴展閱讀:

後世影響

列文虎克作為傑出的顯微觀察家,在生物學史上是相當重要的。直到19世紀,顯微科學的研究才超過他的水平。從職業上看,他是一位業余科學家,他的主要職業是商人,而且即使在科學研究中他也保留了某些商人的習性。

例如,他對自己的某些方法秘不示人,惟恐別人掌握,而且他喜歡「獨立經營」,很少與別人交流科學研究的結果。但從另一個方面看,他卻是一位真正的傑出科學家。

他對科學研究如痴如狂地迷戀,他的嚴謹而勤奮的治學態度和作風,以及他所做出的貢獻,這些不僅在當時,而且在整個生物學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Ⅸ 誰先發現的透鏡

歐洲有關透鏡的文字記載,最早出現在古希臘,在阿里斯托芬的戲劇雲彩(紀元前424年)中就提到了燒玻璃(一種凸透鏡,可以匯聚太陽光來點火);以《自然史》(Naturalis Historia)一書留名後世的古羅馬作家、科學家,老普林尼 (23年–79年)的文字敘述中也表示羅馬帝國知道燒玻璃,並且提及矯正透鏡第一個可能的用途:說是尼祿用於觀看格鬥比賽使用的綠寶石。(雖然可供參考的資料並不明確,但推測是改正近視的凹透鏡。)他與小普林尼和小瑟內卡 (Seneca the Younger,前3年–65年)都描述充滿了水的玻璃球有放大的功能。阿拉伯的數學家Ibn Sahl(c.940年–c.1000年)使用所知的史奈爾定律計算透鏡的形狀;Ibn al-Haitham(965年–1038年)撰寫了第一篇光學的論,描述透鏡如何在人眼睛的視網膜上成像。最古老的人工製品是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尼尼微被挖掘出來的石英透鏡,大約出現在紀元前640年。
中國戰國時期的《墨子》一書,敘述了透鏡成像規律。《墨子·經下》及《墨子·經說下》的第二四、二五條,便分別敘述了凹透鏡和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最近在維京人的港口小鎮Fröjel,瑞典的哥特蘭,進行的挖掘工作,顯示在11到12世紀已經能夠製造水晶透鏡,而且檢視其品質可以與50年代的消球差透鏡相比較,維京透鏡可以聚集太陽光點燃火種。
眼鏡大約在1280年的義大利被發明,之後透鏡才被普遍的利用。尼古拉斯·庫沙則被認為是第一位將凹透鏡用於治療近視的人,時間則是1451年。

Ⅹ 薄透鏡是凸透鏡還是凹透鏡

是凹凸鏡

薄透鏡
在光學中,是指透鏡的厚度(穿過光軸的兩個鏡子表面的距離)與焦距的長度比較時,可以被忽略不計的透鏡。厚度不能被忽略的透鏡有時會稱為厚透鏡。薄透鏡的主要參數有焦距、色差、球差、折射率等。

薄透鏡簡介
早期的眼鏡片,視做薄透鏡。透鏡的厚度被忽視,鏡片的兩個主點、兩個節點被減化為一個光學中心點。通過這一點的光線不發生曲折。

薄透鏡片的總鏡度等於兩個折射面鏡度之和。D=D1+D2。
如D1=+6.00DS;D2=-8.00DS。則D=-2.00DS。

平行光線入射凸薄透鏡可以會聚成一點,於凹透鏡會分散,其反向延長線也會聚一點(不考慮球面象差)。此點至鏡片距離為該薄透鏡的後焦距f',f'=1/D。
薄透鏡的兩折射面的鏡度:D1=n-1/r1 D2=1-n/r2
D=D1+D2=(n-1)/r1+(1-n)/r2
=(n-1)(1/r1-1/r2)此乃著名的透鏡製造式。
(其中:r1為第一折射面曲率半徑,r2是第二折射面曲率半徑,n是鏡片折射率)

一般透鏡的兩個表面中至少有一個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如果透鏡的厚度小於球面的半徑,這種透鏡叫做薄透鏡

閱讀全文

與最薄的凸透鏡是誰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