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解法制鋁是如何發明的
史前時代,人類已經會使用含鋁化合物的黏土(Al2O3·2SiO2·2H2O)製作陶器。鋁在地殼中的分布量在所有化學元素中僅次於氧和硅,占第3位,在全部金屬元素中占第1位。但是由於鋁化合物的氧化性弱,鋁不易從其他化合物中被還原出來,因而遲遲不能分離出金屬鋁。
最早認識鋁從17世紀開始,德國化學家施塔爾首先察覺到明礬[K2SO4·Al2(SO4)3·24H2O]里含有一種與普通金屬迥然不同的物質。他的學生馬格拉夫(A.S.Marggraf,1709~1782)在1754年從明礬中分離出礬土,即氧化鋁,確定它和氧化鈣不同。
義大利物理學家伏打創造電池後,1808~1810年間英國化學家戴維和瑞典化學家貝齊里烏斯都曾試圖利用電流從礬土中分離出金屬鋁,但沒有成功。貝齊里烏斯卻給這個未能取得的金屬先起了一個名字叫alumien。這是從拉丁文alumen而來的。在中世紀的歐洲,這個詞是對具有收斂性的礬的總稱。鋁今天的拉丁名稱aluminium正是從貝齊里烏斯的命名轉變而來的。我們從它的第二音節音譯為鋁。
到1825年,丹麥化學家厄斯泰茲(H.C.Oersted,1777~1851)利用鉀的化學活動性比鋁強,試圖將鋁從它的氯化物中置換出來。他將氯氣通過燒紅的木炭和氧化鋁的混合物,獲得無水氯化鋁(AlCl3),然後將氯化鋁與鉀汞齊(合金)混合加熱,得到氯化鉀(KCl)和鋁汞齊。再將鋁汞齊在隔絕空氣的情況下蒸餾,除去汞,得到具有金屬光澤的、與錫相似的金屬。盡管產物中含有雜質,但是金屬鋁畢竟誕生了。
1827年,德國化學家韋勒(F.W?hler,1800~1882)重復了厄斯泰茲的實驗,製得無水氯化鋁後將氯化鋁和金屬鉀混合放在鉑制的坩堝中,嚴密封蓋後加熱,發生激烈反應,獲得灰色粉末狀的鋁。
1854年,法國化學家德維爾(H.S.C.Deville,1818~1881)利用鈉代替鉀還原氯化鋁,製得金屬鋁並鑄成鋁錠。
在這以後的一段時期里,鋁是珠寶店裡的名貴商品,是帝王貴族們享用的珍寶。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在宴會上用過鋁制的叉子;泰國國王用過鋁制的表鏈。1855年在巴黎舉行的世界商品展覽會上,有一小塊鋁放在最珍貴的珠寶旁邊,它的標簽上註明:來自黏土的白銀。直到1884年,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G.Washington,1732~1799)的紀念碑建立完成,碑的頂端豎立一個6磅重的裝飾用的角錐體,就是用鋁製成的。1889年,俄羅斯化學家門捷列夫還曾得到倫敦化學會贈送的鋁和金製成的花瓶和杯子。
1886年,兩位青年化學家,美國的霍爾(C.M.Hall,1863~1914)和法國的埃魯(P.L.T.Héroult,1863~1914)分別獨立發明電解熔融的冰晶石(Na3AlF6)和鋁礬土(Al2O3)的混合物而製得鋁,使鋁得以大規模生產,奠定了今天世界各國電解鋁的工業方法。
冰晶石學名氟鋁酸鈉,存在自然界中,但通常用氫氧化鋁[Al(OH)3]、碳酸鈉(Na2CO3)和氫氟酸(HF)製取。它在電解氧化鋁中起、作用。由於氧化鋁很穩定,直接熔融電解需要2050℃以上的高溫,但在氧化鋁中加入冰晶石後,只要在950℃左右就能熔化電解。
霍爾進行的實驗是在1884~1886年間。當時他是美國俄亥俄(Ohio)州奧柏林城(Oberlin)奧伯林學院化學系的學生。
霍爾的成功得到他的老師、化學和礦物學教授朱伊特(F.F.Jewett)和他的姐姐朱莉亞·霍爾(Julia Hall)的鼓勵和幫助。朱伊特曾赴德國跟從韋勒學習化學,韋勒在講課時提到製取鋁的試驗,鼓勵學生們尋找一種廉價的還原鋁的方法,並指導霍爾進行化學試驗。朱莉亞·霍爾先她的弟弟畢業於奧柏林學院化學系,協助霍爾在他們的家中建立起簡陋的實驗室,幫助霍爾進行化學實驗,還保存了霍爾的實驗筆記。顯然,霍爾堅持不懈地進行試驗和不屈不撓的精神是他取得成功的關鍵。
霍爾最初也曾重復試驗了前人製取鋁的方法,失敗後才考慮到利用電使鋁從它的化合物中被還原出來。他沒有選用氧化鋁,他知道它很難熔融。
在電解實驗中,首先需要電池。19世紀80年代,在美國奧柏林這樣的小城市中也不得不自己動手組裝電池。他首先電解氟化鋁(AlF3)的水溶液,得到的是氫氣和氫氧化鋁,沒有任何鋁的蹤跡。他選擇氟化鋁,不用前人所用的氯化鋁,是一種創新。製取氟化鋁要比製取氯化鋁困難,要用氫氟酸,這是一種劇毒並具有強烈腐蝕性的酸,能腐蝕玻璃,不能像鹽酸、硫酸那樣盛在玻璃瓶里,而要盛在用鉛製成的容器里。他製取氟化鋁獲得成功,闖過了實驗中的一道難關,也給了他繼續進行實驗的勇氣。
霍爾在電解氟化鋁的水溶液失敗後,遂考慮電解熔融的氟化鋁。他考慮到這樣必須具備高溫,普通的煤炭爐不能滿足這種要求,於是不得不組裝一個燃燒汽油的爐子。但是即使如此,他也未能維持氟化鋁在熔融狀態,原來氟化鋁的凝固點在1 291℃。
要解決維持電解物質熔融狀態的難題,這就迫使他找到冰晶石助熔,於是又動手製取它。1886年2月9日,他進行了電解氧化鋁和冰晶石的混合熔融體的第一次實驗,第二天又進行了一次實驗,沒有見到效果。6天後,2月16日他再次實驗,他的姐姐也在場。他用石墨棒作為電極,浸入盛有熔融氧化鋁和冰晶石混合物的黏土坩堝中,接通電流後,在陰極出現灰色的沉積物,而不是閃光的金屬鋁。霍爾認為這種灰色沉積物是來自黏土硅酸鹽中的硅。於是霍爾改用了石墨坩堝,在1886年2月23日再次實驗。當電流接通數小時後,在陰極出現銀色的小珠球,用鹽酸檢驗後確認是鋁。他立即將產品送給他的老師朱伊特,證實是鋁,霍爾獲得了成功。
霍爾在取得成功後立即給他的哥哥、一位官員喬治·霍爾(George Hall)寄去一封信,報告他的發現。2月24日又寄去第二封信,詳細敘述了他所發現的有關的技術資料。這些信件後來成為他優先發現電解鋁在法律上獲得承認的證明。
霍爾設法把他的發現投入工業生產中,一開始又遇到困難。直到1888年夏天,得到匹茲堡(Pittsburgh)還原公司創建人、工程師亨特(A.Hunt)的一筆資金,又得到工程師戴維斯(A.V.Davis)在生產技術上的幫助,更得到一座蒸汽機驅動的發電機,終於在1888年11月最後一個星期四開始了小規模的工業生產。1889年4月2日匹茲堡還原公司更名為美國制鋁公司。到1907年,美國制鋁公司已擁有幾座生產氧化鋁的礦場和三座鋁廠。鋁產品不斷增加,鋁的價格也隨之不斷下降。
霍爾在1885年大學畢業。1890年成為美國礦業、冶金和石油工程學會會員。1911年美國化學會和化學工程學會等團體聯合授予他獎章,表彰他在應用化學方面作出有價值的貢獻。不幸他在1914年12月27日因白血病逝世,享年51歲。他終身未結婚,留下500萬美元捐贈給他的母校奧柏林學院,用這筆捐款在校園內建立一座禮堂,紀念他的母親。現在,用鋁鑄成的年青的霍爾全身塑像仍豎立在奧柏林學院的校園內,留給後人景仰。
在霍爾獲得成功的同時,埃魯也獲得同樣的成功。當時埃魯是法國巴黎礦業學院的學生,也從事制鋁的研究,同樣得到他的老師、法國化學家勒沙特列(H.L.Le Chatelier,1850~1936)的鼓勵和指導。埃魯在1886年4月23日取得法國批準的關於制鋁的專利,於是引起霍爾與埃魯關於鋁的發明專利的沖突。美國法院在1893年判決霍爾優先,因為他是在1886年2月23日發現的,比埃魯早兩個月。埃魯旅行到美國時,適逢霍爾接受美國化學會等團體授予的獎章,應邀參加了典禮,兩人相遇,互相祝賀。這是一次很值得的祝賀,正是他們兩人,把這個來自黏土的「白銀」從帝王貴族們的手中傳到世界各地千萬人的手中。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鋁和銅、錳、鎂的合金,應用在各種工業生產中,到1930年,飛機製造中應用了鋁合金。至今各種鋁壺、鋁鍋等鋁製品已廣泛地進入千家萬戶。據國外的統計資料表明,1995年美國人均消費鋁達19.2千克,中國人均消費1.5千克,印度人均消費0.6千克。
❷ 鋁合金材料的發明者
一天,維爾姆在鋁中添加少量的銅和鎂。他像往常一樣用錘子敲打新材料。「當」的一聲,錘子反彈起來,可新材料上沒有一點凹陷的痕跡。「會不會是我累得沒力氣了呢?」維爾姆再一次舉起錘子,用盡吃奶的力氣往新材料上敲,在聽到巨大響聲的同時,他覺到整個手臂被震得發麻。維爾姆精神為之一振,顧不得手臂疼痛,連忙拾起新材料。它,依然完好無損。
堅硬的鋁終於誕生了!維爾姆對新材料——鋁合金的強度做了估測,證實它的強度比鋁高3-5倍。可是,用它製造武器還是不行。
「可不可以再提高它的強度呢?」維爾姆立即想到了淬火,因為淬火可以提高鋼鐵的硬度。維爾姆將鋁合金放在炭火中燒。熊熊的火焰將鋁合金燒得通紅。他將鋁合金夾出,很快地浸入水中。頓時,在「噝噝噝」的響聲中,煙霧彌漫。維爾姆對淬火後的鋁合金的強度進行估測,果然強度又提高了許多。
為了以後實驗的開展,維爾姆暫時放下手頭的淬火工作,又進行含銅和鎂的鋁合金的煉制工作。待煉得一定數量鋁合金後,為慎重起見,維爾姆對原先淬火過的鋁合金的強度又進行估測。他驚奇地發現,鋁合金的強度又提高了1倍。兩次測定的結果為什麼相差甚遠?難道是測量儀器壞了嗎?維爾姆對測量儀器仔細地檢查一遍,沒有發現什麼異常現象。維爾姆想:是不是時間老人在搗鬼呢?
經過試驗,證實了他的推測:這種鋁合金在放置一段時間後,它的強度會逐漸提高。由此,維爾姆也找到了一種最佳熱處理方法。這種含少量銅和鎂的鋁合金,經過淬火,成了比鋼鐵輕但卻與鋼鐵一樣堅固的材料。
❸ 鋁合金是什麼時候發明的是誰發明的鋁合金的主要歷史。(在線等)
鋁合金包含很多種不同的類型,很難說哪種鋁合金具體由誰發明的。
最早的鋁專合金通常認為是屬1906年由德國的冶金專家威爾姆發明,他在鋁中加入少量的鎂和銅,製成了硬度極高的鋁合金,此後該專利被德國公司杜拉收購。經過一百年的發展,鋁合金的工藝有了長足發展,今天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
❹ 是誰發明了成熟的鋁提煉技術
1827年,德國化學家維勒用金屬鉀與無水氯化鋁反應而製得了鋁。但是鉀太昂貴了,所以不允許大規模地生產。又過了27年,法國化學家德維爾用金屬鈉與無水氯化鋁一起加熱而獲得閃耀金屬光澤的小鋁球。改用金屬鈉雖然極大地降低了鋁的生產費用,但顯然沒有達到能使人們普遍應用鋁的程度。1884年,在美國奧伯林學院化學系,有一位叫做查爾斯·馬丁·霍爾的青年學生。當時他只有二十一歲。一次,他聽一位教授(這位教授正是維勒的學生)說:「不管誰能發明一種低成本的煉鋁法,都會出人頭地。」這使霍爾意識到只有探索廉價的煉鋁方法,才能使鋁被普遍應用。霍爾決定在自己家裡的柴房中辦一個家庭實驗室。他打算應用戴維早期的一項發明:把電流通到熔融的金屬鹽中,可以使金屬的離子在陰極上沉積下來,從而使金屬離子分離出來。因為氧化鋁的熔點很高(2050℃),他必須物色一種能夠溶解氧化鋁而又能降低其熔點的材料,偶然發現了冰晶石(Na3AlF6)。冰晶石一氧化鋁熔鹽的熔點僅在930℃~1000℃之間,冰晶石在電解溫度下不被分解,並有足夠的流動性。這樣就有利於電解的進行。霍爾採用瓷坩堝,碳棒(陽極)和自製電池,對氧化鋁,即精製的氧化鋁礦進行電解。把氧化鋁溶在10%~15%的熔融的冰晶石里,再通以電流,結果觀察到有氣泡出現,然而卻沒有金屬鋁析出。他推測,電流使坩堝中的二氧化硅分解了,因此游離出硅。於是他對電池進行改裝,用碳作坩堝襯里,又將碳作為陰極,從而解決了這一難題。1886年2月的一天,他終於看到小球狀的鋁聚集在陰極上。霍爾此時異常激動,帶著他第一次獲得的一把金屬鋁球去見他的教授。後來,這些鋁球竟成為「王冠寶石」,至今仍珍存在美國制鋁公司的陳列廳中。廉價煉鋁方法的發明,使鋁這種在地殼中含量佔8%的元素,從此成了為人類提供多方面重要用途的材料。而發明家霍爾,當時還不滿23周歲,這年12月6日才是他的23歲生日。還有一件值得提及的事,非常巧合,一位與霍爾同齡的年輕的法國化學家埃魯也在這年稍晚些時候發明了相同的煉鋁法。
霍爾與埃魯在遙遠的兩大洲,同年來到人世(1863年)又同年發明了電解煉鋁法(1886年)。雖然他們之間曾一度發生了專利權的糾紛,但後來卻成為莫逆之交。1911年,當美國化學工業協會授予霍爾著名的佩琴獎章時,埃魯還特意遠涉重洋到美國參加了授獎儀式,親自向霍爾表示祝賀。或許是上天的旨意,1914年,這兩位科學家又都相繼去世。難怪當後人們一提起電解煉鋁法的時候,便總把霍爾和埃魯的名字聯在一起。
參考資料:鋁冶煉史
❺ 鋁合金是什麼時候發明的是誰發明的以及主要歷史。
以鋁為基的合金總稱。主要合金元素有銅、硅、鎂、鋅、錳,次要合金元素有鎳、鐵、鈦、鉻、鋰等.鋁合金是工業中應用最廣泛的一類有色金屬結構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車、機械製造、船舶及化學工業中已大量應用。隨著近年來科學技術以及工業經濟的飛速發展,對鋁合金焊接結構件的需求日益增多,使鋁合金的焊接性研究也隨之深入。鋁合金的廣泛應用促進了鋁合金焊接技術的發展,同時焊接技術的發展又拓展了鋁合金的應用領域,因此鋁合金的焊接技術正成為研究的熱點之一。 純鋁的密度小(ρ=2.7g/m3),大約是鐵的 1/3,熔點低(660℃),鋁是面心立方結構,故具有很高的塑性(δ:32~40%,ψ:70~90%),易於加工,可製成各種型材、板材。抗腐蝕性能好;但是純鋁的強度很低,退火狀態 σb 值約為8kgf/mm2,故不宜作結構材料。通過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人們逐漸以加入合金元素及運用熱處理等方法來強化鋁,這就得到了一系列的鋁合金。 添加一定元素形成的合金在保持純鋁質輕等優點的同時還能具有較高的強度,σb 值分別可達 24~60kgf/mm2。這樣使得其「比強度」(強度與比重的比值 σb/ρ)勝過很多合金鋼,成為理想的結構材料,廣泛用於機械製造、運輸機械、動力機械及航空工業等方面,飛機的機身、蒙皮、壓氣機等常以鋁合金製造,以減輕自重。採用鋁合金代替鋼板材料的焊接,結構重量可減輕50%以上。 鋁合金密度低,但強度比較高,接近或超過優質鋼,塑性好,可加工成各種型材,具有優良的導電性、導熱性和抗蝕性,工業上廣泛使用,使用量僅次於鋼。 鋁合金分兩大類:鑄造鋁合金,在鑄態下使用;變形鋁合金,能承受壓力加工,。可加工成各種形態、規格的鋁合金材。主要用於製造航空器材、建築用門窗等。 鋁合金按加工方法可以分為形變鋁合金和鑄造鋁合金。形變鋁合金又分為不可熱處理強化型鋁合金和可熱處理強化型鋁合金。不可熱處理強化型不能通過熱處理來提高機械性能,只能通過冷加工變形來實現強化,它主要包括高純鋁、工業高純鋁、工業純鋁以及防銹鋁等。可熱處理強化型鋁合金可以通過淬火和時效等熱處理手段來提高機械性能,它可分為硬鋁、鍛鋁、超硬鋁和特殊鋁合金等。 一些鋁合金可以採用熱處理獲得良好的機械性能,物理性能和抗腐蝕性能。 鑄造鋁合金按化學成分可分為鋁硅合金,鋁銅合金,鋁鎂合金,鋁鋅合金和鋁稀土合金,其中鋁硅合金又有簡單鋁硅合金(不能熱處理強化,力學性能較低,鑄造性能好),特殊鋁硅合金(可熱處理強化,力學性能較高,鑄造性能良好).鋁合金按加工方法可以分為變形鋁合金和鑄造鋁合金。鑄造鋁合金的力學性能不如變形鋁合金,但鑄造鋁合金有良好的鑄造性能,可以製成形狀復雜的零件,不需要龐大的加工設備,並具有節約金屬、降低成本、較少工時等優點,按成分中鋁之外的主要元素硅、銅、鎂、鋅分為四大類 變形鋁合金有很大的力學性能,適合於變形加工。按性能和實用特點不同,可以分為防銹鋁、硬鋁、超硬鋁和鍛鋁四大類。只能幫你收集這些知識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❻ 金屬鋁的的發明人是誰
由於鋁的活潑復性強,不易被還原制,因而它被發現的較晚。1800年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創建電池後,1808~1810年間英國化學家戴維和瑞典化學家貝齊里烏斯都曾試圖利用電流從鋁釩土中分離出鋁,但都沒有成功。貝齊里烏斯卻給這個未能取得的金屬起了一個名字alumien。這是從拉丁文alumen來。該名詞在中世紀的歐洲是對具有收斂性礬的總稱,是指染棉織品時的媒染劑。鋁後來的拉丁名稱aluminium和元素符號Al正是由此而來。
1825年丹麥化學家奧斯特發表實驗製取鋁的經過。1827年,德國化學家武勒重復了奧斯特的實驗,並不斷改進製取鋁的方法。1854年,德國化學家德維爾利用鈉代替鉀還原氯化鋁,製得成錠的金屬鋁。
❼ 鋁合金的歷史發展過程有哪些
1908年美國鋁業發明電工鋁合金1050,並製成鋼芯鋁絞線,開創高壓遠程輸電先鋒。
1915年美國鋁業發明2017合金,1933年發明2024合金,使鋁在航空器中的應用得以迅速擴大。 1933年美國鋁業發明6061合金,隨即創造了擠壓機淬火工藝,顯著擴大了擠壓型材應用范圍。
1943年美國鋁業發明了6063合金及7075合金,開創了高強度鋁合金的新紀元。
1965年美國鋁業又發明了A356鑄造鋁合金,這是經典鑄造鋁合金。
隨著對鋁合金材料方面的研究深入,高強鋁合金以其優異的綜合性能在商用飛機上的使用量已經達到其結構質量的80%以上,因此得到全球航空工業界的普遍重視。鋁合金開始逐漸應用於生活、科技方面。
❽ 鋁合金是怎樣發明的
20世紀初,德國科學家維爾姆接受了一項任務,部隊要他尋找一種比鋼鐵輕但和鋼鐵一樣堅專固的材料,來製造飛艇屬、飛機。
維爾姆認為密度比鋼鐵小的鋁最合適。「怎麼能讓鋁硬起來呢?」維爾姆想,「合金鋼那麼硬,能不能像煉合金鋼那樣煉出一種鋁合金呢?」
他按照這個思路進行實驗起來。他把不同的金屬摻入鋁中,可是都失敗了,但他毫不氣餒。
一天,他把少量的銅和鎂加入鋁中,用錘子一敲打,「哎,怎麼這次敲打不碎昵?是力不夠嗎?」他又用力一敲,「嗬!還真的敲不碎呢!」
實驗證明它的硬度是鋁的3倍!「怎麼來提高它的強度呢?」
他又把燒紅的鋁放在水中進行淬火,經過反復實驗,維爾姆終於找到了最佳的熱處理方法。
這樣,這種含有少量的銅和鎂的鋁合金,經過淬火,就成了比鋼鐵輕卻與鋼鐵一樣堅固的材料。
❾ 鋁是由誰最先發現的
鋁是一種用途很廣泛的金屬,在自然界中的含量也十分豐富。第一個從化合物中提煉出鋁的是丹麥化學家奧斯特於1825年提煉的,但他得到的鋁純度不高。幾年以後,德國化學家維勒首次提煉出了純鋁塊,可是他的提煉技術很復雜,直到1886年,美國人霍爾和法國人赫羅爾特才發明了現代工業的電解制鋁法。
❿ 鋁的發現
物以稀為貴,在100多年前,鋁曾是一種稀有的貴重金屬,被稱為「銀色的金子」,比黃金還珍貴。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為顯示自己的富有和尊貴,命令官員給自己製造一頂比黃金更名貴的王冠——鋁王冠。他戴上鋁王冠,神氣十足地接受百官的朝拜,這曾是轟動一時的新聞。拿破崙三世在舉行盛大宴會時,只有他使用一套鋁質餐具,而他人只能用金制、銀制餐具。即使在化學界,鋁也被看成最貴重的。英國皇家學會為了表彰門捷列夫對化學的傑出貢獻,不惜重金製作了一隻鋁杯,贈送給門捷列夫。
為什麼鋁製品在當時是那樣昂貴的「稀有金屬」?地殼中最豐富的金屬是鋁,它占整個地殼總質量的7.45%,僅次於氧和硅,位居金屬元素的第一位,是居第二位的鐵含量的1.5倍,是銅的近4倍。腳下的泥土,隨意抓一把,可能都含有許多鋁的化合物。但由於鋁的化學性質活潑,一般的還原劑很難將它還原,因而鋁的冶煉比較困難。鋁從發現到製得純鋁,經過十幾位科學家100多年的努力。
燃素學說的創立者施塔爾最早發現明礬里含有一種與普通金屬不同的物質。英國化學家戴維試圖用電解法來獲得這種未知金屬未能成功。1824年丹麥科學家厄斯泰德將氧化鋁與木炭的混合物加強熱至白熾狀態,再通入氯氣,得到液態的氯化鋁,然後同鉀汞齊作用製成鋁汞齊,最後隔絕空氣蒸餾除去汞,得到一些灰色金屬粉末。它的顏色和光澤看起來像錫,後來證明他得到的是一些不純凈的鋁。由於他的實驗結果發表在丹麥一個不著名的刊物上,沒有引起科學界的重視。
厄斯泰德是德國化學家維勒的朋友。1827年維勒到丹麥首都拜訪厄斯泰德時,厄斯泰德把制備金屬鋁的實驗過程和結果告訴維勒。維勒回國後立即重復厄斯泰德的實驗,發現鉀汞齊與氯化鋁反應生成灰色的熔渣,除去汞後得到的金屬加熱時還能產生鉀燃燒時的現象,他意識到這不是制備金屬鋁的好辦法。維勒重新設計方案,從頭做起。他用熱的碳酸鉀溶液與沸騰的明礬溶液作用,用現在離子方程式表示該反應為:3CO32-+2Al3++3H2O==2Al(OH)3↓+3CO2↑,將所得到的氫氧化鋁經過洗滌和乾燥以後,與木炭、糖、油等混合,調成糊狀,然後放在密閉的坩堝中加熱,得到了氧化鋁和木炭的燒結物,將這些燒結物加熱到紅熱的程度,通入乾燥的氯氣,就得到了無水氯化鋁。維勒將少量金屬鉀放在鉑坩堝中,然後在它的上面覆蓋一層過量的無水氯化鋁,並用坩堝蓋將反應物蓋住。對坩堝加熱以後,很快就達到白熱的程度。當認為反應已經完成,停止加熱,待坩堝冷卻後投進水中,發現坩堝中的混合物並不與水發生反應,水溶液也不顯鹼性。說明金屬鉀已反應完全,剩餘的銀灰色粉末就是金屬鋁。維勒對制出的少量鋁粉並不滿意,他堅持把實驗進行下去,不斷改進製取方法。1836年維勒分離出小粒狀鋁。1849年又製得黃豆大的緻密的鋁,前後共經歷了18個年頭。
1854年,法國化學家改進維勒的方法,用鈉做還原劑,成功地製得成鑄塊的金屬鋁。但由於鈉價格昂貴,用鈉做還原劑生產的鋁成本比黃金還貴得多。得維爾實現了鋁的工業化生產,盡管價格不菲,但他還是鑄造了一枚鋁質紀念勛章,上面鑄上維勒的名字、頭像和「1827」 的字樣,以紀念維勒對鋁的制備的歷史功績。得維爾將這枚勛章送給維勒,以表示敬意。後來他們兩人成為親密朋友。
1886年,在鋁的歷史上又是一個里程碑。這一年美國的大學生霍爾和法國大學生埃羅,都各自獨立地研究出電解制鋁法。在美國制鋁公司的展櫃里,至今還陳列著霍爾第一次製得的電解鋁粒;在霍爾的母校校園里,也矗立著他的鋁鑄像。法國大學生埃羅幾乎在同時也製得鋁,當他知道霍爾的發明後,毫不嫉妒,主動交流經驗、切磋學問,兩人也成了親密朋友。
(選自《化學的發展詞典》 胡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