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毽球是誰發明的

毽球是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6-17 15:38:40

⑴ 毽球是在什麼時候開始時興的

毽球運動是從我國踢毽活動發展而來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我國踢毽活動源於漢代,盛於六朝、隋唐,至今已有2000多 年歷史。宋代高承著《事物紀原》一書記載:「今日小兒以鉛錫為錢,裝雞羽,呼為鞬子,三五成群走踢,有里外兼,拖搶、聳肩、突肚、佛頂珠,剪刀、拐子各 色…」在南宋的都城臨安(今日的浙江杭州)踢毽子曾風靡一時。《武林舊事》載:」以經營毽子為食者,則有數十家之多…」可見當時踢毽子是何等普及。明清 時,民間的踢毽水平已相當高。清代阮葵生著《客余茶話》記載:「千態萬狀,高下遠近旋轉承接,不善銖黍,其中套數家門凡百十種。」《帝今歲時記勝》記載: 「手舞腳蹈,不少停息若首若面,團轉相幫,隨其高下,動合機宜,不致墮落…」到了近代我國踢毽子也很盛行。陳忠著的《文華書院的體育活動》中對武漢文華書 院1899年至1900年間學生活動的描述:「晚飯後,操場里呈現生氣蓬勃的景象。這兒一組學生在踢毽子,他們用腳板把毽子踢到高空中,或者用手甚至用臉來接毽子…」。1947年廣州市的三輪車工人閑暇時以繩代網,進行隔網對抗的踢毽「網毽」比賽。解放後,廣州市體委很快制定出《網毽競賽規則》。隨後,網毽運動在全國各地迅速得到推廣發展。1984年國家體委有關部門進一步對「網毽」運動進行挖掘、改進,逐步完善了毽球競賽規則,正式將「網毽」定名「毽球」。並列為國家的比賽項目,定期舉辦全國毽球錦標賽,全國職工毽球賽,全國甲級聯賽,全國大、中、小學生毽球比賽等。到1995年國家體委、國家民委正式將毽球列入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競賽項目。1996年將毽球正式列入全國農民運動會競賽項目。

⑵ 毽子是哪個國家的人發明

據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證明,毽子起源於我國漢代,中國的~

⑶ 毽子是哪個朝代被發明出來的

毽球俗稱「毽子」,古代文人也稱為「燕子」,並有詩句「踢碎香風內拋玉燕」的描容述。中國的毽球運動歷史久源。相傳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朝,人們就有一種邊跳邊踢的舞蹈,這可能就是踢毽子的雛形。1913年山東濟寧喻北屯城南張村一個東漢墓中出土了23塊石畫,上繪八人在表演踢毽子,他們動作和諧舒展、瀟灑自然。

⑷ 毽子是誰發明的

那時,沒有專門的毽子。我們的腳渴望踢東西。踢石子當然沒意思,踢足球很有意思,但是在我們生長的年代,我們還不知道世界上有足球的。

不知誰發明了毽子,它被鞋幫彈起來,晃悠悠的飛起,飛到一點的高度,又晃悠悠的墜下,人的心也跟著起起落落,盪出趣味來。

在鄉下,每一樣新鮮的東西都會在短暫的時間內成為時髦,並得以迅速的普及。為了一隻毽子,所有的孩子都在觀察,都在渴求,都在構思,都在計劃。那個霜凍的明月之夜是難眠的。這第一夜,一些孩子的心裡就有了答案。不用懷疑,他們會想出辦法來的。第二天的清晨,行動就開始了。有人去垃圾堆里扒雞毛,要公雞的,要漂亮的——或者是純紅的,或者是純白的,或者是純黃的,花色的也不錯。這些顏色的雞毛給人以美感,讓擁有者如獲至寶。早到垃圾堆的孩子就揀到如意的雞毛。他們得意的不得了,姐妹兩個,或者兄弟幾個,忙從箱櫃里找出久藏的銅錢,剪下媽媽納的鞋底上的繩索,扎了雞毛,系了銅錢,毽子也就做成了。這一個毽子所產生的效應,非同一般。它是小主人的榮耀,會令同齡的孩子艷羨得眼睛滴血。小主人便可因此而趾高氣揚,他想和誰踢就和誰踢,想作賤誰就作賤誰。於是,禾場上就有了無窮無盡的歡樂。這歡樂自雞出籠兒開始,直到雞入籠兒結束。

雞是極其有限的,每家才兩三隻。一年到頭很少有人殺雞,所以要找到雞毛也非易事。但是無論怎麼說,毽子是不能沒有的。踢別人的毽子哪能有踢自己的毽子開心呢!於是新的計劃就產生了——拔活雞毛。這計劃雖說是殘忍了點,但是對雞也無大礙的,所以自然就推而廣之了。於是,在寒冬的清晨,鄉村還延續著夜的安寧,農家的屋子裡猛地傳開了雞的哀鳴和撲翅聲,這聲音持續了一陣子,鄉村就蘇醒了。不過,狗還是懶得一吠,豬牛也蜷在草里懶得動彈。這哀鳴聲終於結束,意味著雞毛已經拔掉。阿彌陀佛!善哉善哉!幸虧只拔了數莖雞毛,雞依舊是活脫脫的,它的苦痛孩子們看不見,感受不了。所以孩子們就當它安然無恙。他們狂歡不已,瑟索著身子,掛著清水般的鼻涕,精心地做毽子。如此,村裡的毽子就增到七八個,把他們的生活裝點得斑斕起來。大家用不著猴著身子老守在火爐旁了,單憑這毽子就足以抵禦冬的嚴寒。

然而,仍然有孩子做不成雞毛毽。因為,家裡沒有公雞,或者家裡根本就沒有雞。但是沒有雞是一回事,沒有毽子是另一回事。這問題必須得到解決。不然,這快樂是殘缺的。就如同吃飯,人總不能老是依靠別人的施捨吧。所以,沒有毽子的孩子還得認真的研究,認真的思考,想辦法做出屬於自己的毽子來。啊!在他們的小小的腦袋裡,終於有了結果了——用塑料做!把塑料剪成一般的長條條。要是沒銅錢了,也沒問題,只要動腦殼,一切就能OK!這不,辦法出來了——用紐扣!這下好了,空中不僅飛翔著雜色的雞毛,還飛翔著純白的塑料。

再後來,有人乾脆發明了紙條條。轉眼間,冬去春來,柳葉兒飄起來,豆葉兒綠起來,百花兒開起來。走在上學的路上,有人隨手摘幾片豌豆葉子,用草莖系了,就有了綠油油的毽子了。要是葉子被破壞了,也沒關系,自有老奶奶們拾去喂豬。

還有蓖麻葉的,柳樹葉的,總之所到之處,都有毽子產生,都有快樂產生。

還好,畢竟沒人用花做毽子。大概孩子們也憐花惜玉的。要真是那樣,不知有多少的花兒朵兒嚶嚶的哭呢!

⑸ 毽球起源在哪個朝代

據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證明,踢毽子起源於我國漢代,盛行於六朝、內隋、唐,唐《高僧傳》二集容卷十九《佛陀禪師傳》中記載:有一個叫跋陀的人到洛陽去,在路上遇到了十二歲的惠光,在天街井欄上反踢毽子,連續踢了五百次,觀眾贊嘆不已。跋陀是南北朝北魏時(公元467——499年)人,為河南嵩山少林寺的祖師,他非常喜歡惠光,並將他收為弟子,惠光便成了少林寺的小和尚。

⑹ 毽子是誰發明的

毽球俗稱「毽子」,古代文人也稱為「燕子」,並有詩句「踢碎香風拋玉燕」的描述。中國的毽球運動歷史久源。相傳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朝,人們就有一種邊跳邊踢的舞蹈,這可能就是踢毽子的雛形。1913年山東濟寧喻北屯城南張村一個東漢墓中出土了23塊石畫,上繪八人在表演踢毽子,他們動作和諧舒展、瀟灑自然。
明、清時期
踢毽子在此時期進一步發展。明代進士、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散文學家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寫道: 「楊柳兒青放空鍾,楊柳兒死踢毽子。」可見踢毽子已成為民諺的內容,而且發展到數人同踢的技巧運動。至清未踢毽子已達到鼎盛時期,參加的人越來越多,不僅用來鍛煉身體,作養生之道,而且把踢毽子和書畫、下棋、放風箏、養花鳥、唱二黃等並提,一些人以會踢毽子為榮。因此,踢毽子的活動更加廣泛,特別是青少年參加者更為普遍,當時就有這樣的童謠:「一個毽兒,踢兩半兒,打花鼓,繞花線兒,里踢外拐,八仙過海,九十九,一百。」說明踢毽子已經到了相當普及的程度。中國民間踢毽愛好者更是用功苦練,以口傳身授的方法代代相傳。

毽子上世紀三十年代
涌現了一批全國聞名的踢毽子能手。如北京的譚俊川、金幼申、溥子衡、林少庵,上海的周柱國、陳鴻泰,河北的楊介人,浙江的謝叔安,河南的路錦城等等,數不勝數。
踢毽技術在普及的基礎上得到了提高,各種踢法豐富多彩,高難翻新的動作層出不窮,不同風格爭奇斗勝,使觀者眼花繚亂,驚嘆不已。我國傳統的踢毽運動,日趨完善。

⑺ 踢毽子是誰發明的

在古代,它是所謂「雜伎」、「雜戲」、「博戲」、「百戲」的一種。毽子,在古籍里又寫作鞬、子、蹀。清人翟灝《通俗編》卷三十一「鞬子」條載:「《吳氏字匯補》:『毽,拋足之戲具也。』」毽子分毽鉈和毽羽兩部分,毽鉈多用圓形的鉛、錫、鐵片或銅錢製成,毽羽多用翎毛。《燕京歲時記》上說:「毽兒者,墊以皮錢,襯以銅錢,束以鵰翎,縛以皮帶。」毽子的踢法甚多,阮葵生《茶餘客話》「踢毽」條說:「其中套數家門,凡百十種。」據說清朝光緒年間,承德有一個百歲老進士,能踢出喜鵲登枝、金龍探爪、獅子滾綉球等一百零八種花式。
踢毽子的歷史很悠久,但究竟始於何時,並無確切記載。古代的名物考據家認為踢毽子源於蹴鞠,如宋人高承《事物紀原》稱踢毽子為「蹴鞠之遺事也」。而「蹴鞠者,傳言黃帝所作,或曰起戰國之時」(《史記·蘇秦列傳》裴駰集解引劉向《別錄》),如此說來,踢毽子的歷史就要追溯到戰國以至遙遠的黃帝時代了。黃帝時代,史事渺遠不可求,說踢毽為黃帝所作,是把黃帝當作垛子,即把一切發明創造的功績都歸之於黃帝一人的結果,並不可靠。說起於戰國之時,或許有些根據,但因踢毽子乃細物中之細物,要找到確鑿的起源時間的證據,幾乎不可能,故姑以前人成說為據,斷為起於戰國好了。雖然這仍屬於傳統中的史影,但唐代以前的鞠「用毛糾結為之」(《初學記》),與毽羽類同,且也是「拋足之戲具」,所以鞠與毽還的確有點血緣關系。據文物家考證,漢代畫像磚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照此推斷,踢毽子最晚也起源於兩千年前的漢代。到了南北朝,人們已經能夠熟練、巧妙地踢毽子了。唐代釋道宣《高僧傳》記載:「沙門慧光年立十二,在天街井欄上,反踢蹀,一連五百,眾人喧競異而觀之。佛陀因見怪曰:此小兒世戲有工。」(卷二《習禪·魏嵩岳少林寺天竺僧佛陀傳》)蹀就是毽子,反踢就是用腳外側踢,也叫「拐」,反踢五百下,可見腳上功夫。踢毽子甚至影響了少林寺武功,少林寺僧曾把踢毽子作為一項練武的輔助功。
唐宋時,踢毽子更加風行,技巧也更高超。《事物紀原》記載:「今時小兒以鉛錫為錢,裝以雞羽,呼為鞬子,三五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槍、聳膝、突肚、佛頂珠、剪刀、拐子各色……」可知此時踢毽子有邊跑邊踢之法,且不光用腳踢,還用膝、腹、頭耍弄毽子,「聳膝」、「突肚」、「佛頂珠」即是。宋代,由於踢毽子的人多,還產生了以賣毽子為生的小商業。南宋詞人周密寫的筆記《武林舊事》卷六「小經紀」條,列舉了首都臨安城(杭州)里經營各種玩具的小商業,如風箏、粘竿、毽子、鵓鴿鈴、象棋、彈弓等等,並指明:「每一事率數十人,各專藉以為衣食之地。」
明清時代,踢毽子更為普及,技藝也大為長進。清人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述北京民間踢毽子:「都門有專藝踢毽子者,手舞足蹈,不少停息,若首若面,若背若胸,團轉相擊,隨其高下,動合機宜,不致墜落,亦博戲中之絕技矣。」《通俗編》「踢毽」條說:「今京市為此戲最工,頂額口鼻,肩背腹膺,皆可代足,一人能兼應數敵,自弄,則鞬子終日繞身不墮。」由於踢毽子趣味盎然,觀之賞心悅目,故成為藝術家,尤其是民間藝術家的創作題材。花瓶上出現了匠人們繪的踢毽圖,畫家也把踢毽子的場面畫下來,清代風俗畫集《北京民間風俗百圖》里的踢毽圖,就是現存的一幅。
踢毽子既有趣,運動量又可大可小,故踢毽者男女老少都有。尤其清代婦女踢毽子更為引人注目。一首北京竹枝詞唱道:「青泉萬迭雉朝飛,閑蹴鸞靴趁短衣。忘卻玉弓相笑倦,攢花日夕未曾歸。」(《清代北京竹枝詞》)當時女孩們愛玩名曰「攢花」,即「數人更翻踢之」的踢毽游戲,為了玩得痛快,她們脫掉裙裳,身著短衣,她們踢著,笑著,常常日落不歸。清初著名詞人陳維崧作了一闋《沁園春》,詠閨人踢毽子,詞雲:「嬌困騰騰,深院清清,百無一為。向花冠尾畔,翦他翠羽;養娘篋底,檢出朱提。裹用綃輕,制同 轉,簸盡牆陰一線兒。盈盈態,訝妙逾蹴鞠,巧甚彈棋。鞋幫只一些些,況滑膩纖松不自持。為頻誇狷捷,立依金井,慣矜波悄,礙怕花枝。忽憶春郊,回頭昨日,扶上欄桿剔鬢絲。垂楊外,有兒郎此伎,真惹人思。」(見陳乃乾輯《清名家詞》)我們好像看到一位清代女郎在清幽的深院里踢毽子的盈盈姿態,那精心製成的毽子上下翻舞,變化多端,簡直比踢球還巧妙,比彈棋更有趣味。
清朝光緒皇帝的瑾妃非常喜歡踢毽子,她的侄子唐海α回憶瑾妃踢毽子的情景:午休後,「吃完加餐,喝完茶,瑾妃親自帶我們到御花園里走走,但更多的時間是在前殿踢毽子玩。踢毽時瑾妃要把大衣襟的下擺拉起來塞到腰搭上,和我賽著踢,對著踢。當她自己踢時,越踢越帶勁,有時把毽子踢到前殿掛匾後邊,這時宮女便傳來小太監用竹桿弄下毽子再接著踢。姑母踢毽子的姿勢很好看,前踢、後踢、左踢、右踢,雪白的雞毛毽子,在姑母腳下來迴旋轉。太監和宮女們在旁邊喝采叫好,『瑾主妃踢得妙!』就這樣,一直踢到進晚膳才算罷休」(《文史資料選編》第十八輯,政協北京文史資料委員會編,第177頁)。
我國歷史上有許多城鄉有踢毽子的風俗,以至成為年節「歲時」活動。如清代北京人踢毽子多在秋冬之季,以此為「天寒時消遣之一法」。《燕京歲時記》上說踢毽子「足以活血禦寒」。《帝京歲時紀勝》里有一首童謠:「楊柳青,放空鍾。楊柳活,抽陀羅。楊柳發,打尜尜。楊柳死,踢毽子。」清·前因居士《日下新謳》里有一首詩:「楊柳抽青復隕黃,兒童鎮日聚如狂。空鍾放罷寒冬近,又見圍喧踢毽場。」每當楊柳凋零,天氣寒冷的時候,踢毽子就熱鬧起來了。塞外承德更有「踢毽之鄉」的美譽,舊時,幾乎家家有毽,人人會踢。一到新年,人們結伴成群,上街踢毽,一時彩蝶紛飛,似聞春訊。清代廣州正月十五有踢毽子會,清初文學家屈大均寫的《廣東新語》記載,每逢元宵節,「晝則踢五仙觀,有大小,其踢大者市井人,踢小者豪貴子」(《廣東新語》卷九,《事語·廣州時序》)。熱鬧的踢毽子活動,使元宵佳節錦上添花。

⑻ 毽球是誰發明的,什麼時候

踢毽抄源於古時蹴鞠,與蹴鞠同宗、同源,是蹴鞠的一個分支。據文物考證,蹴鞠起源於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黃河流域,其原始形態為用腳在地面蹭蹴石球相撞擊。西漢是比賽型蹴鞠和表演型蹴鞠成型之時,而六朝隋唐宋乃是蹴鞠盛行之年代。現代毽類運動包括毽球和花樣踢毽兩個項目,起步於二十世紀中期。現代毽類運動從初興就得到了政府及社會各界的積極倡導和大力支持。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現代毽類運動得到迅速普及,廣泛開展於工廠、學校和機關事業單位當中。隨著毽類運動的蓬勃興旺,全國和地方性毽球組織相繼成立。與此同時,競賽體制基本完善,全國錦標賽、職工賽、學生賽、國際邀請賽等競賽制度相繼建立。進入九十年代,毽類運動又先後躋身於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全國農民運動會和全國中學生運動會等大型綜合性運動會。同時,毽類運動跨出國門走向世界,先後在亞歐美等多個國家開展起來,並成立了國際組織,建立了世界錦標賽制度。

⑼ 毽子是什麼時候發明的誰發明的

源於漢代,相傳源於 蹴鞠。
具體誰發明的暫無可考。

⑽ 毽子是中國人發明的嗎

在古代,它是所謂「雜伎」、「雜戲」、「博戲」、「百戲」的一種。毽子,在古籍里又寫作鞬、子、蹀。清人翟灝《通俗編》卷三十一「鞬子」條載:「《吳氏字匯補》:『毽,拋足之戲具也。』」毽子分毽鉈和毽羽兩部分,毽鉈多用圓形的鉛、錫、鐵片或銅錢製成,毽羽多用翎毛。《燕京歲時記》上說:「毽兒者,墊以皮錢,襯以銅錢,束以鵰翎,縛以皮帶。」毽子的踢法甚多,阮葵生《茶餘客話》「踢毽」條說:「其中套數家門,凡百十種。」據說清朝光緒年間,承德有一個百歲老進士,能踢出喜鵲登枝、金龍探爪、獅子滾綉球等一百零八種花式。 踢毽子的歷史很悠久,但究竟始於何時,並無確切記載。古代的名物考據家認為踢毽子源於蹴鞠,如宋人高承《事物紀原》稱踢毽子為「蹴鞠之遺事也」。而「蹴鞠者,傳言黃帝所作,或曰起戰國之時」(《史記·蘇秦列傳》裴駰集解引劉向《別錄》),如此說來,踢毽子的歷史就要追溯到戰國以至遙遠的黃帝時代了。黃帝時代,史事渺遠不可求,說踢毽為黃帝所作,是把黃帝當作垛子,即把一切發明創造的功績都歸之於黃帝一人的結果,並不可靠。說起於戰國之時,或許有些根據,但因踢毽子乃細物中之細物,要找到確鑿的起源時間的證據,幾乎不可能,故姑以前人成說為據,斷為起於戰國好了。雖然這仍屬於傳統中的史影,但唐代以前的鞠「用毛糾結為之」(《初學記》),與毽羽類同,且也是「拋足之戲具」,所以鞠與毽還的確有點血緣關系。據文物家考證,漢代畫像磚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照此推斷,踢毽子最晚也起源於兩千年前的漢代。到了南北朝,人們已經能夠熟練、巧妙地踢毽子了。唐代釋道宣《高僧傳》記載:「沙門慧光年立十二,在天街井欄上,反踢蹀,一連五百,眾人喧競異而觀之。佛陀因見怪曰:此小兒世戲有工。」(卷二《習禪·魏嵩岳少林寺天竺僧佛陀傳》)蹀就是毽子,反踢就是用腳外側踢,也叫「拐」,反踢五百下,可見腳上功夫。踢毽子甚至影響了少林寺武功,少林寺僧曾把踢毽子作為一項練武的輔助功。 唐宋時,踢毽子更加風行,技巧也更高超。《事物紀原》記載:「今時小兒以鉛錫為錢,裝以雞羽,呼為鞬子,三五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槍、聳膝、突肚、佛頂珠、剪刀、拐子各色……」可知此時踢毽子有邊跑邊踢之法,且不光用腳踢,還用膝、腹、頭耍弄毽子,「聳膝」、「突肚」、「佛頂珠」即是。宋代,由於踢毽子的人多,還產生了以賣毽子為生的小商業。南宋詞人周密寫的筆記《武林舊事》卷六「小經紀」條,列舉了首都臨安城(杭州)里經營各種玩具的小商業,如風箏、粘竿、毽子、鵓鴿鈴、象棋、彈弓等等,並指明:「每一事率數十人,各專藉以為衣食之地。」 明清時代,踢毽子更為普及,技藝也大為長進。清人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述北京民間踢毽子:「都門有專藝踢毽子者,手舞足蹈,不少停息,若首若面,若背若胸,團轉相擊,隨其高下,動合機宜,不致墜落,亦博戲中之絕技矣。」《通俗編》「踢毽」條說:「今京市為此戲最工,頂額口鼻,肩背腹膺,皆可代足,一人能兼應數敵,自弄,則鞬子終日繞身不墮。」由於踢毽子趣味盎然,觀之賞心悅目,故成為藝術家,尤其是民間藝術家的創作題材。花瓶上出現了匠人們繪的踢毽圖,畫家也把踢毽子的場面畫下來,清代風俗畫集《北京民間風俗百圖》里的踢毽圖,就是現存的一幅。 踢毽子既有趣,運動量又可大可小,故踢毽者男女老少都有。尤其清代婦女踢毽子更為引人注目。一首北京竹枝詞唱道:「青泉萬迭雉朝飛,閑蹴鸞靴趁短衣。忘卻玉弓相笑倦,攢花日夕未曾歸。」(《清代北京竹枝詞》)當時女孩們愛玩名曰「攢花」,即「數人更翻踢之」的踢毽游戲,為了玩得痛快,她們脫掉裙裳,身著短衣,她們踢著,笑著,常常日落不歸。清初著名詞人陳維崧作了一闋《沁園春》,詠閨人踢毽子,詞雲:「嬌困騰騰,深院清清,百無一為。向花冠尾畔,翦他翠羽;養娘篋底,檢出朱提。裹用綃輕,制同 轉,簸盡牆陰一線兒。盈盈態,訝妙逾蹴鞠,巧甚彈棋。鞋幫只一些些,況滑膩纖松不自持。為頻誇狷捷,立依金井,慣矜波悄,礙怕花枝。忽憶春郊,回頭昨日,扶上欄桿剔鬢絲。垂楊外,有兒郎此伎,真惹人思。」(見陳乃乾輯《清名家詞》)我們好像看到一位清代女郎在清幽的深院里踢毽子的盈盈姿態,那精心製成的毽子上下翻舞,變化多端,簡直比踢球還巧妙,比彈棋更有趣味。 清朝光緒皇帝的瑾妃非常喜歡踢毽子,她的侄子唐海α回憶瑾妃踢毽子的情景:午休後,「吃完加餐,喝完茶,瑾妃親自帶我們到御花園里走走,但更多的時間是在前殿踢毽子玩。踢毽時瑾妃要把大衣襟的下擺拉起來塞到腰搭上,和我賽著踢,對著踢。當她自己踢時,越踢越帶勁,有時把毽子踢到前殿掛匾後邊,這時宮女便傳來小太監用竹桿弄下毽子再接著踢。姑母踢毽子的姿勢很好看,前踢、後踢、左踢、右踢,雪白的雞毛毽子,在姑母腳下來迴旋轉。太監和宮女們在旁邊喝采叫好,『瑾主妃踢得妙!』就這樣,一直踢到進晚膳才算罷休」(《文史資料選編》第十八輯,政協北京文史資料委員會編,第177頁)。 我國歷史上有許多城鄉有踢毽子的風俗,以至成為年節「歲時」活動。如清代北京人踢毽子多在秋冬之季,以此為「天寒時消遣之一法」。《燕京歲時記》上說踢毽子「足以活血禦寒」。《帝京歲時紀勝》里有一首童謠:「楊柳青,放空鍾。楊柳活,抽陀羅。楊柳發,打尜尜。楊柳死,踢毽子。」清·前因居士《日下新謳》里有一首詩:「楊柳抽青復隕黃,兒童鎮日聚如狂。空鍾放罷寒冬近,又見圍喧踢毽場。」每當楊柳凋零,天氣寒冷的時候,踢毽子就熱鬧起來了。塞外承德更有「踢毽之鄉」的美譽,舊時,幾乎家家有毽,人人會踢。一到新年,人們結伴成群,上街踢毽,一時彩蝶紛飛,似聞春訊。清代廣州正月十五有踢毽子會,清初文學家屈大均寫的《廣東新語》記載,每逢元宵節,「晝則踢五仙觀,有大小,其踢大者市井人,踢小者豪貴子」(《廣東新語》卷九,《事語·廣州時序》)。熱鬧的踢毽子活動,使元宵佳節錦上添花。

閱讀全文

與毽球是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