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傷寒疫苗的規格
每瓶5ml。每一次人用劑量0.2~1.0ml(根據年齡及注射針次不同),含傷寒菌6.0×10[sup]7[/sup]~3.0×10[sup]8[/sup]。
㈡ 傷寒疫苗是否終身免疫
傷寒疫苗不是終身免疫。注射用傷寒Vi多糖疫苗是安全有效的,並已在國際上被批准用於2歲以上人群。單劑次、注射用的Vi疫苗對經血液培養確診的傷寒有約70%的保護作用,保護期至少可持續3年。
㈢ 傷寒疫苗的注意事項
1.用前搖勻。疫苗曾經凍結、有異物、有搖不散的凝塊或疫苗瓶有破裂者,均不得使用。2.應備有腎上腺素等葯物,以備偶有發生嚴重過敏反應時急救用,接收治療者在注射後應在現場休息片刻。3.嚴禁凍結
㈣ 狂犬病疫苗是如何發明出來的
發明狂犬疫苗的是著名的法國生化學家路易斯·巴斯德。一開始,巴斯德將狂犬專病毒注射到家兔的體內,讓病屬毒經過傳代,再注射到健康狗的體內,他發現:經過多次傳代後,病毒的毒性大大降低。將這種病毒注射進健康狗的體內時,狗不僅不會發病,且能對狂犬病毒產生免疫力。這一動物實驗取得成功後,巴斯德又將多次傳代的狂犬病毒隨兔脊髓一起取出,並進行自然乾燥減毒。然後把這種脊髓研成乳化劑,用生理鹽水稀釋,製成了最早的兔腦基髓制備的減毒狂犬疫苗,並在治療人的狂犬病時取得了成功。雖然現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人類目前用得最多的是人用狂犬病純化疫苗,巴斯德的疫苗早已不再使用,但是,巴斯德是第一個成功發明狂犬疫苗的人,並用他的疫苗拯救了很多狂犬病人。可以說,沒有他,人類是很難戰勝狂犬病的!在人類與死神的對抗中,他的功勛會被後人永遠銘記!
參考:菲魚湯姆
㈤ 天花疫苗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據說是在公元900多年吧 不記得了 是中國自己有啊 前幾天CCTV4有播「探索」 就是說的天花 說是在打侵略的時候 被帶回中原的 你查查CCTV的網啦 抱歉疫苗啊 不D啦 樓上說的好詳細拉
㈥ 疫苗的起源
母冰
中國古代人民在長期與疾病斗爭的過程中,觀察到有些患過傳染病而康復的人,一般不再患同樣的疾病,於是他們用物理方法(如搗碎、研磨)處理發病個體的組織臟器製成最原始的疫苗。
早在公元4世紀初,東晉葛洪所著《肘後方》中,就有關於防治狂犬病的記載,其中「治卒有猘犬凡所咬毒方」有雲:「仍殺所咬犬,取腦敷之,後不復發。」殺掉咬人的狂犬,以其腦漿敷於被咬處,體現了「以毒攻毒」的思維方式。
在這種思維方式的指導下,我們的祖先發明了人痘接種術來對抗天花病毒的侵襲。據傳,11世紀中國就有接種人痘獲得成功的例子,17世紀逐漸普及。早期人痘接種,使用的都是人身上自然發出的天花的痂,人們把它叫「時苗」。由於「時苗」毒性很大,不能百分之百保證被接種者的生命安全,「苗順者十無一死,苗凶者十之八存」。因此,後來人們又發明了「熟苗」接種之法。所謂「熟苗」指的是以接種發出來的痘作為種苗,經過「養苗」「選煉」,連續種七代後,火毒汰盡,用來給健康人種就非常安全了。《種痘新書》記載:「種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法國哲學家伏爾泰這樣高度贊揚人痘接種:「我聽說100年來,中國人一直就有這樣的習慣;這是被認為全世界最聰明、最講禮貌的一個民族的偉大先例和榜樣。」
18世紀初,預防天花的人痘接種法被引入歐洲。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在此基礎上發明並推廣了牛痘接種疫苗法。
㈦ 傷寒疫苗有必要打嗎
傷寒是一種腸道傳染病,通過飲食、飲水和日常生活接觸傳播。接種傷寒疫苗的目的是預防傷寒。但目前全國的傷寒的發病率都比較低,如果是傷寒發病率比較高的地區,小孩應該接種,否則接種的意義不大。
㈧ 我國疫苗的發展歷史,研究現狀及發展前景
疫苗的歷史
疫苗的歷史
我們是怎樣談論人的?會不會像天文學家看到的那樣只是一點塵埃,無依無靠地在一顆不重要的行星上蠕動?或像化學家所說的是巧妙地擺弄在一起的一堆化學品?或者像在哈姆雷特眼裡看到的那樣,人在理智上是高貴的,在才能上是無限的?或者兼有以上的一切?——羅素《西方的智慧》
自從人類誕生以來,回顧人類走過的歷程,人類總會在不經意間遭受著這樣或那樣的疾病。但是,盡管人類備受各種疾病的煎熬,卻並沒有屈服和退縮,而是在陣陣的疼痛中一次又一次地踏上悲壯的征程。正因為如此,人類才得以生存、延續和發達!
疾病是與生命同在的,但傳染病卻最為直接地、不由分說地威脅著任何人。當傳染病到來,而人類發現自己無知的時候,當人類無法控制疾病蔓延的時候,恐懼就產生了。人類將疾病視為了神靈和鬼魂的力量,視為宿命的安排。疾病的發生也被認為是神要懲罰有罪的人,所以才會降臨。無論是部落還是文明誕生的時代,統治者、政客和巫師利用人們對於疾病的恐懼不斷加強他們的統治。隨著公元400年希臘羅馬文明的沒落和黑暗時代的開始,傳染病、寄生蟲等災難開始威脅著歐洲大陸,人類開始認識到瘟疫流行的根源是人類自身而不是鬼神所致。
18世紀早期,中國人以接種「天花」患者的膿液預防疾病的方法傳入了歐洲。與此同時,英國鄉村醫生琴納也發現接觸牛痘病牛的擠牛奶女工不會患「天花」,於是他改進了接種方法並取得了人體試驗的成功。由此開始,疫苗學與免疫學誕生。
疫苗學是一門復雜的多學科交叉科學,既依賴於理論研究又依賴於經驗。其宗旨不僅在於研究基礎理論,還需要研究如何獲取有實際應用價值的成果。縱觀疫苗學的發展史,它的發展過程大體上分為發展階段、經驗階段和現代階段。其中,現代階段是疫苗的多產時期,研發出許多新的疫苗和新技術,並沿用至今。
奮發時期
19世紀初,牛痘接種成為全球性的防疫工作,特別是在歐洲及北美洲,期間沒有新的疫苗出現。最後25年是奮發圖強的時期,此時具有意義的疫苗學出現。此後,延續四十年後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這段時期,研究的目標主要集中於細菌、醫學應用及有關抗體的實驗免疫學,代表人物有巴斯德、柯霍、馮貝林及愛立克。
巴斯德發現在實驗室培養的條件下,導致禽類發生瘟疫的細菌毒力減弱了,並且由此可以誘導出耐受性和毒性更強的細菌。進一步的研究使得他研製出有效地抵抗炭疽熱、霍亂和狂犬病毒的疫苗。作為獲得諾貝爾獎的第一位醫學家,馮貝林利用白喉及破傷風的可溶性毒素,將其去毒後進行免疫接種,建立了被動免疫治療法,這個方法在抗傳染性疾病治療方法的發展里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該時期影響最深遠的卻是愛立克的發現。
愛立克發現了染料以及其他化學成分和細胞結構間存在特異的親和性。基於此原理,他研製出了世界上首個人工合成的化學葯物,即606復合物,該葯物可用於治療梅毒。同時,愛立克發展出特殊量化抗體的方法,使得馮貝林的被動免疫真正可以實用。他認為細胞側鏈與化學物質以及與其他蛋白質存在特殊的互補性(此後被稱為特殊受體——配體結合作用),他的觀點使得我們對免疫專一性、細胞化學和葯物特殊治療方法有了更深的了解。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人類發現了體液免疫現象。活的或者滅活疫苗的效價(在血清反應中,抗原抗體結合出現明顯可見反應的最大的抗體或抗原制劑的稀釋度稱為效價。)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除了上面提到的疫苗,傷寒熱、志賀氏細菌性痢疾、結核、白喉、破傷風和百日咳疫苗被成功制備。
20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期間,橫跨了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個巨大變遷的時代,成為了疫苗發展到多產時期的過渡期。此時期的一個大突破為古得派斯德於1931年證明病毒可在受精的雞胚胎里生長,由此泰勒製造出安全且有效的抗黃熱病的雞組織疫苗17D,並且疫苗在熱帶國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在此期間,許多疫苗的研究都是出於軍事目的。美國華特瑞陸軍研究院的希爾曼等研究人員在雞胚的卵黃中培育出了斑疹傷寒疫苗。這項成果投入使用後,生產出大量的疫苗,挽救了許多二戰期間的傷病員,使他們獲得了重生。此外,他們還研製出流行性感冒疫苗,通過持續流動離心對疫苗進行純化,開創了純化病毒疫苗的先河。
在流行性感冒期間,希爾曼還發現了腺病毒。他通過同事,從一個死亡的新兵身上獲得了一段新鮮的氣管樣本,將氣管的內皮組織進行體外培養後,獲得了氣管纖毛上皮細胞。並通過對某些地區患者的咽試子培養,從中分離出了三株新的病毒即腺病毒,腺病毒疫苗在1956年一個大型臨床試驗中被證明有效性達98%。滅活的腺病毒疫苗於1958年取得上市許可證,被用於給小兒接種。恩德斯於1946年發現脊髓灰質炎病毒可在胚胎組織細胞中繁殖,開啟了在細胞中培養病毒的大道。
多產時期
20世紀50年代以後,進入了疫苗發展的現代時期,這個時期是疫苗的多產時期,但是1985年後,新疫苗的開發與取得許可證的案例急速減少,少數疫苗直到1980~1990年才得到許可證。
這個時期的疫苗分為,全細菌疫苗、半細菌疫苗、病毒重組亞單位疫苗、體外培養的活病毒疫苗以及滅活病毒疫苗。細菌疫苗主要集中於次單元莢膜多糖制劑,然而減毒的全細菌疫苗也有極大的進展。
最早在1946年就出現了肺炎雙球菌的全細胞疫苗,並獲得了生產許可證。可是,隨後不久,因為磺胺類及其他抗生素而使它的應用中斷了。盡管抗生素在減少細菌感染中取得了顯著效果,但是葯物並沒有完全阻止病人的死亡。於是,在澳大利亞奧斯催恩博士的堅持下,肺炎球菌疫苗的研究重新上馬。14價和23價的肺炎球菌疫苗分別在1977年和1984年獲得生產許可證。
多糖疫苗特別是嗜血B型桿菌疫苗在小兒的體內不會產生免疫性。然而,動物試驗表明多糖及蛋白質結合會激發T細胞,使得剛出生的小動物可以產生免疫性,於是打開了希爾曼等研究人員以及許多生物制劑公司發展出高度有效結合疫苗的大門,幾種非常有效地結合性嗜血桿菌疫苗獲得許可證,並且這項技術被用於改進腦膜炎球菌及肺炎球菌疫苗的免疫力。
病毒性疫苗在此期間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抗脊髓灰質炎疫苗被開發製造出來。滅活的流行性脊髓灰質炎疫苗的突破,來自恩德斯發現脊髓灰質炎病毒可在非神經組織細胞培養中繁殖的研究。至今活疫苗仍然保留微量的神經毒性,但極少引起疫苗接種者或與它接觸的人患上脊髓灰質炎。盡管如此,活性脊髓灰質炎疫苗仍然是預防脊髓灰質炎及根除全球性脊髓灰質炎病毒的典範。
但是,在病毒性疫苗發展的過程中,小兒活病毒疫苗的研究與發展面臨了許多障礙,其中的障礙主要為如何發展製造出大量不同代數並且具有商業品質的合格疫苗。盡管雞卵黃被作為生產麻疹疫苗的細胞原始培養液,但是雞卵黃中常見的鳥類白血病病毒污染曾一度困擾著研究人員。直至後來,抗白血病的雞培育成功,才從根本上解決了這一問題。
此外,原始的麻疹病毒疫苗對兒童有特別強的毒性,需要和麻疹抗體同時給葯,才能解決這個難題。科學家通過減毒處理迅速地研製出麻疹和風疹疫苗。聯合疫苗在各方面都表現出很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聯合應用兩價和三價的麻疹、腮腺炎和風疹疫苗的技術很快就問世了。三聯疫苗一直應用到今天,成為了兒童免疫接種的主要產品。水痘疫苗、甲型肝炎病毒疫苗和乙型肝炎病毒疫苗的研製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世界上第一個獲得許可證的抗癌症疫苗也在這個期間產生。馬瑞克氏病是一種發生在雞神經及內臟中的淋巴瘤。伯麥斯特與其同事培育的火雞皰疹病毒顯示可對抗馬瑞克皰疹病毒,而不會引起雞生病,希爾曼實驗室於1971年發展出馬瑞克疫苗並獲得許可證,而且在1975年發展出純化乾燥的病毒疫苗,經過長時間及復雜的研究證明它對雞能產生保護性效價並且十分安全,人類吃免疫過的雞也不受影響,因此疫苗獲得了美國農業部頒發的證書。
未來日子
當代的疫苗學,尤其是病毒疫苗非常復雜,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於病毒的亞單位。除了萊姆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以外,其他的重組疫苗還沒有經過注冊。所有現存的和滅活的病毒及細菌性疫苗仍然需要繼續探索研究。
社會的發展使得很多新的傳染病出現,未來渴望新的疫苗可以預防如結核病,瘧疾,丙型肝炎及艾滋病等20多種疾病。從1985年以來,新疫苗的發展一直都是結果貧瘠,但又好像帶來了希望,總體成功的不多,疫苗真正的發展需要很多理論的成熟。
科學家對細胞調控和體液影響因子機制在免疫反應中重要性的認識,開啟了疫苗研究的全新時代,這個時代比過去任何事物都更加值得我們憧憬。新疫苗的研製依賴於適當的抗原和抗原決定簇的鑒定。更重要的是,疫苗的研製必須依賴於機體通過什麼將抗原呈遞於免疫系統以及如何呈遞於免疫系統。呈遞什麼對於疫苗如艾滋病的疫苗來說,將是主要問題,發現和鑒定抗原和抗原決定簇將加快疫苗研製的進程。
而對於機體如何呈遞抗原的研究,隨著重組乙肝疫苗的技術突破,已經充滿了新的和令人激動的可能性。分子基因學將以它為中心,進行真核細胞表達的不斷進化。轉染樹突狀細胞抗原的內在表達和呈遞為抗感染疫苗的發展以及持續感染和癌症的治療創造了很大機會。轉基因植物對於需要價格低廉且簡單易施疫苗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合成化學的發展,使得線性成串的合成物或多個抗原和抗原決定簇的聯合在未來也許會扮演重要的角色。20世紀的知識平台為21世紀疫苗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持,我們對疫苗的未來應該持有樂觀的態度,相信該實現的一定會實現。-
(責編 王彩霞)
疫苗的歷程
肺炎球菌疫苗
1946年
六價疫苗取得許可證,但是被抗細菌制劑取代。
1964~1968年
有效化學治療方法無法防止死亡,重新進行疫苗研究。
1977年
14價疫苗獲得許可證。
1984年
23價疫苗獲得許可證。
嗜血桿菌疫苗
1985年
較大的兒童使用多糖疫苗獲得許可證,多糖疫苗在較小兒童免疫性不足。
1987~1990年
不同的嗜血桿菌結合疫苗獲得許可證。
1992年
對所有多糖疫苗進行廣泛地研究。
1998年
史克美佔公司獲得新型次單元萊姆疫苗的許可證。
麻疹疫苗
雞胚細胞培養。 減少反應,與免疫球蛋白同時使用。
進一步減毒(無球蛋白)。 由培養液中去除雞白血病病毒,研發實驗性無白血病雞群。???? 高度有效性和安全性疫苗產生。
腮腺炎疫苗
雞胚細胞培養。無神經毒性的Jerry Lynn病毒株 高效價和無反應的疫苗生成。
德國麻疹疫苗
發現在鴨細胞中繁殖。
快速及可靠的減毒作用。
不會對容易感染的成年接觸者傳播。
兩價和三價配方
可接受的效價和反應生成性。
臨床試驗極為成功。
主要的小兒免疫原。
水痘疫苗
1981年KMcC病毒株制出。應用減毒程序時,病毒無法達到可接受的反應性與免疫生成性間的平衡點。由OKA病毒株取代。
疫苗的種類
1、死疫苗:用物理或化學的方法將病原微生物殺死制備而成的制劑,稱為死疫苗。
種類:傷寒、霍亂、百日咳、流腦、乙腦、斑疹傷寒及鉤體等疫苗。
特點:免疫作用弱,必須多次注射,並且量要大。但易保存。
2.活疫苗:用人工變異或從自然界篩選獲得的減毒或無毒的活的病原微生物製成的制劑,稱為活疫苗,又稱減毒活疫苗。
種類:卡介苗、麻疹、脊髓灰質炎疫苗、風疹等疫苗。
特點:免疫作用強,接種量小,一般只需接種一次。但穩定性差,不易保存。
3.亞單位疫苗:提取病原微生物中能刺激機體產生保護性免疫的抗原成分制備而成的疫苗。如乙型肝炎血源性疫苗,是分離純化乙型肝炎病毒小球形顆粒HbsAg而製成的。
4.合成疫苗:將能誘導機體產生保護性免疫的人工合成的抗原肽結合於載體上,再加入佐劑而製成的疫苗。需要首先獲得有效成分的氨基酸序列。
特點:一旦合成可大量生產,且無血源性傳染的可能性。
5.基因工程疫苗:將病原微生物中編碼誘導保護性免疫的抗原基因(目的基因)與載體重組後導入宿主細胞,目的基因的表達產生大量相應抗原,由此制備的疫苗稱為基因疫苗。如乙肝基因疫苗。
6.類毒素:細菌外毒素經0.3%~0.4%甲醛處理後,使其失去毒性,保留抗原性,即成類毒素。
種類:白喉、破傷風類毒素等
㈨ 中國第一代病毒學家,一生救人無數,研製出各種疫苗,他是誰呢
他還親自以身試毒,研製出了沙眼病疫苗,使中國在兩年都不到的時間里,讓發病率下降到了6%。但是,湯飛凡研究的腳步從未停下,在研製出沙眼疫苗之後,又分理處了麻疹病毒和脊髓灰質炎病毒,並研究了相應的疫苗,拯救了中國數以千計的兒童。
當湯飛凡快到達醫學巔峰時,時代悲劇降臨了。那個特殊時期,湯飛凡淪被認為是民族敗類、國際間諜。人言可畏,每一句謠言都刺中了湯飛凡的心。後來,不忍負重的湯飛凡上吊自殺,享年61歲。湯飛凡死後,沒有葬禮祭奠,沒有親友緬懷,只有妻子一個人將遺體火化,將骨灰帶回家。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被污衊的湯飛凡終於得到正名。
為了紀念湯飛凡,1992年,國家發行中國現代科學家第三組郵票,其中便有湯飛凡。然而,時至今日,仍然有許多中國人不知道,湯飛凡是何人,有何功績,何其慚愧!
㈩ 請教小孩什麼時候打傷寒疫苗
你好,一般傷寒預防針有幾針(3針)的,每針劑間有所間隔就不算重復打,建議你咨詢下防疫接種部門;若是間隔時間很短的重復注射,容易引發感染,反而會導致該種疾病的發生, 建議觀察孩子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