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下面幾項重要的發明創造,出現於東漢時期的是:A:發明水排B:在耕犁上安裝犁壁C:用溫室栽培蔬菜D:發明耬車
A
發明水排的是東漢的杜詩,東漢早期南陽太守杜詩。
在耕犁上安裝犁壁是西漢發明的。
用溫室栽培蔬菜這聽著也是近現代的吧?
世界上最早的先進播種機是西漢人趙過發明的三腿耬車、
所以答案是A
B. 犁頭的發明以及有多久的歷史
耒耜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農耕形式,原始農業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種,人們主要使用石斧、石鏟、木耒、骨耜、石鐮等簡單的勞動工具。進入文明時代,耒、耜仍是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春秋戰國時期,人們掌握了冶煉鐵的技術,鐵農具逐漸代替了過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損的農具。這一變化大大提高了當時的農業生產效率。
犁耕技術的發展:約在春秋後期,牛耕開始出現。戰國中後期,鐵犁用於牛耕。西漢中期,犁壁的發明使用使牛耕得以推廣。唐代,在長江下游一帶已經出現了曲轅犁。曲轅犁的發明是自漢代之後農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傳統步犁的基本定型。
C. 兩漢時期出現犁壁
B 本題是材料選擇題,考查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的意思宗廟祭祀的祭品(當時叫做「犧牲」,主要包括豬牛羊)現在作為田間的勞動力,又因為晉在春秋時期,所以這就是含蓄說明了春秋時期牛耕出現。所以選B。
D. 中國除了四大發明外,還有哪些發明
1、地動儀
地動儀是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傳世傑作。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
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條龍頭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2、鐵犁
鐵犁最早出現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和河南輝縣都出土過戰國時期的鐵犁鏵。
鐵犁鏵的發明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它標志著人類社會發展的新時期,也標志著人類改造自然的斗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漢代的農具鐵犁已有犁壁,能起翻土和碎土的作用。當鐵犁在17世紀傳入荷蘭以後,引發了歐洲的農業革命。
3、耬
耬是古代的播種用的農具。由牲畜牽引,後面有人扶著,可以同時完成開溝和下種兩項工作。一次種一壟或,多壟,傳統的最多達5壟。其農作工具為現在播種機的前身,用耬播種。
亦稱「耩地」。耬 也叫耬犁。據東漢崔寔《政論》記載,耬犁是西漢武帝時搜粟都尉趙過所發明,其使用方法和功效是:「三犁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耬,皆取備焉,日種一頃。」這種耬犁就是現在北方農村還在使用的三腳耬車。
4、龍骨水車
龍骨水車亦稱「翻車」、「踏車」、「水車」,省稱「龍骨」。漢族歷史上的灌溉農具,流行於我國大部分地區。這種提水設施歷史悠久。因為其形狀猶如龍骨,故名「龍骨水車」。
其結構是以木板為槽,尾部浸入水流中,有小輪軸一。另一端有小輪軸,固定於堤岸的木架上。用時踩動拐木,使大輪軸轉動,帶動槽內板葉刮水上行,傾灌於地勢較高的田中。
後世又有利用流水作動力的水轉龍骨車,利用牛拉使齒輪轉動的牛拉翻車。以及利用風力轉動的風轉翻車。廣東等地用手搖的較輕便,施於田間水溝,稱「手搖拔車」。
5、靈渠
靈渠,古稱秦鑿渠、零渠、陡河、興安運河、湘桂運河,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於公元前214年鑿成通航。
靈渠流向由東向西,將興安縣東面的海洋河(湘江源頭,流向由南向北)和興安縣西面的大溶江(灕江源頭,流向由北向南)相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的美譽。
E. 始於戰國時期的鐵犁到什麼時代開始擁有了犁壁
鐵犁到漢代開始擁有犁壁。
在漢朝剛剛安定的時候,深諳農民疾苦平民出生的漢高祖劉邦在安定天下後開始推行先進的生產工具,教給人民先進的耕作方法。而從現代出土的文物中,最早出現犁壁的鐵犁就是在漢朝,而且到漢朝,鐵犁種類有很多種,而從出土的漢朝鐵犁設計圖上可以看到,那個時候已經出現了犁壁。
F. 詳細介紹下犁的發明和發展歷程
【我國犁耕具的發展】
犁是由一種原始雙刃三角形石器發展起來的,被稱作「石犁」。
夏,商、西周,是我國農業技術的初步發展時期,生產工具和耕作栽培等方面有了較大的進步和創造,出現了青銅農具。
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的出現,反映了我國農具發展史上的重大變革。
漢代,產生了犁壁漢代的犁是直轅犁,有雙轅和單轅之分,基本上是二牛抬扛式,特別適合在平原地區使用,能保證田地犁得平直,比較容易駕馭,效率也較高。
魏晉南北朝時期,農業生產已經全面進入牛拉犁耕的階段,以耕—耙—耱為體系的精耕細作技術越來越成熟,直轅犁結構已經相當完善,應用更加廣泛。
隋唐是我國古代精耕細作農業的擴展時期,其農業技術最重大的成就是南方水田精耕細作技術體系的形成。曲轅犁的應用和推廣,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耕地的質量。曲轅犁的發明,在中國傳統農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它標志著中國耕犁的發展進入了成熟的階段。我國的傳統步犁發展至此,在結構上便基本定型。此後,曲轅犁就成為中國耕犁的主流犁型。
宋元時期的耕犁是在唐代曲轅犁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和完善,使犁轅縮短、彎曲,減少策額、壓鑱等部件,犁身結構更加輕巧,使用靈活,耕作效率也更高。
明清時期,耕犁已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只是到清代晚期由於冶鐵業的進一步發展,有些耕犁改用鐵轅,省去犁箭,在犁梢中部挖孔槽,用木楔來固定鐵轅和調節深淺,使犁身結構簡化而又不影響耕地功效,也使耕犁更加堅固耐用,既延長了使用時間,又節約了生產成本,也是一種進步。
G. 我國發明的在耕犁上安裝犁壁這一技術比歐洲早多少年
歐洲的耕犁直到公元十一世紀才有犁壁的記載,我國至遲到漢代就有了犁壁的裝置,比歐洲要早近一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