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文化"一詞的具體概念
文化
什麼是文化
廣義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連續性,決定文化的發展也具有連續性和歷史繼承性。
泛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識:學習文化|文化水平。
文化的概念.
定義:文化的定義很多,許多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都下過定義,曾作過統計:自1871——1951年80年裡,關於文化的定義有164條之多,人類學的鼻祖泰勒是現代第一個界定文化的學者,
他認為:文化是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它作為社會一分子所習得的任何才能與習慣,是人類為使自己適應其環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總成績.
⑵ 文化的起源
據專家考證,「文化」是中國語言系統中古已有之的詞彙。「文」的本義,指各色交錯的紋理。《易? 系辭下》載:「物相雜,故曰文。」《禮記? 樂記》稱:「五色成文而不亂。」《說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叉」均指此義。在此基礎上,「文」又有若干引申義。其一,為包括語言文字內的各種象徵符號,進而具體化為文物典籍、禮樂制度。《尚書? 序》所載伏曦畫八卦,造書契,「由是文籍生焉」,《論語? 子罕》所載孔子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是其實例。其二,由倫理之說導出彩畫、裝飾、人為修養之義,與「質」、「實」對稱,所以《尚書·舜典》疏曰「經緯天地曰文」,《論語·雍也》稱「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其三,在前兩層意義之上,更導出美、善、德行之義,這便是《禮記·樂記》所謂「禮減兩進,以進為文」,鄭玄注「文猶美也,善也」,《尚書·大禹謨》所謂「文命敷於四海,祗承於帝」。 「化」,本義為改易、生成、造化,如《莊子·逍遙游》:「化而為鳥,其名曰鵬」。《易·系辭下》:「男女構精,萬物化生」。《黃帝內經·素問》:「化不可代,時不可違」。《禮記·中庸》:「可以贊天地之化育」等等。歸納以上諸說,「化」指事物形態或性質的改變,同時「化」又引申為教行遷善之義。 「文」與「化」並聯使用,較早見之於戰國末年儒生編輯的《易·賁卦·象傳》:(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這段話里的「文」,即從紋理之義演化而來。日月往來交錯文飾於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規律。同樣,「人文」,指人倫社會規律,即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縱橫交織的關系,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構成復雜網路,具有紋理表象。這段話說,治國者須觀察天文,以明了時序之變化,又須觀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從文明禮儀,行為止其所當止。在這里,「人文」與「化成天下」緊密聯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確。 西漢以後,「文」與「化」方合成一個整詞,如「聖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後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說苑·指武》),「文化內輯,武功外悠」(《文選·補之詩》)。這里的「文化」,或與天造地設的自然對舉,或與無教化的「質朴」、「野蠻」對舉。因此,在漢語系統中,「文化」的本義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對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養,本屬精神領域之范疇。隨著時間的流變和空間的差異,現在「文化」已成為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寬廣的多維概念,成為眾多學科探究、闡發、爭鳴的對象,但基本形成了以下的共識: 文化作為人類社會的現實存在,具有與人類本身同樣古老的歷史。人類從「茹毛飲血,茫然於人道」(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二十)的「植立之獸」(《思問錄·外篇》)演化而來,逐漸形成與「天道」既相聯系又相區別的「人道」,這便是文化的創造過程。在文化的創造與發展中,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在實踐中的對立統一物。這里的「自然」,不僅指存在於人身之外並與之對立的外在自然界,也指人類的本能、人的身體的各種生物屬性等自然性。文化的出發點是從事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活動,進而也改造自身即實踐著的人。人創造了文化,同樣文化也創造了人。舉例言之:一塊天然的岩石不具備文化意蘊,但經過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價值觀念和勞動技能,從而進入「文化」范疇。因此,文化的實質性含義是「人化」或「人類化」,是人類主體通過社會實踐活動,適應、利用、改造自然界客體而逐步實現自身價值觀念的過程。這一過程的成果體現,既反映在自然面貌、形態、功能的不斷改觀,更反映在人類個體與群體素質(生理與心理的、工藝與道德的、自律與律人的)的不斷提高和完善。由此可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類有意識地作用於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活動及其結果,都屬於文化;或者說,「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長期以來,人們在使用「文化」這一概念時,其內涵、外延差異很大,故文化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著眼於人類與一般動物、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本質區別,著眼於人類卓立於自然的獨特的生存方式,其涵蓋面非常廣泛,所以又稱作「大文化」。梁啟超在《什麼是文化》中稱,「文化者,人類心能所開釋出來之有價值的共業也」,這「共業」包含眾多領域,諸如認識的(語言、哲學、科學、教育)、規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藝術的(文學、美術、音樂、舞蹈、戲劇)、器用的(生產工具、日用器皿以及製造它們的技術)、社會的(制度、組織、風俗習慣)等等。廣義的「文化」從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上立論,認為正是文化的出現「將動物的人變為創造的人、組織的人、思想的人、說話的人以及計劃的人」,因而將人類社會——歷史生活的全部內容統統攝入「文化」的定義域。一般來說,文化哲學、文化人類學等學科的研究工作者多持此類文化界說。 與廣義「文化」相對的,是狹義的「文化」。狹義的「文化」排除人類社會——歷史生活中關於物質創造活動及其結果的部分,專注於精神創造活動及其結果,所以又被稱作「小文化」。1871年英國文化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是狹義「文化」早期的經典界說。在漢語言系統中,「文化」的本義是「以文教化」,亦屬於「小文化」范疇。本世紀40年代初,毛澤東在論及新民主主義文化時說:「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這里的「文化」,也屬狹義文化。《現代漢語詞典》關於「文化」的釋義①,即「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當屬狹義文化。一般而言,凡涉及精神創造領域的文化現象,均屬狹義文化。 綜上所述,現代人們在某一地區或某一事物上時使用「文化」這一概念時,是就「狹義文化」而言的。除了上述所說的含義外,當代中國社會在使用「文化」概念時一般具有以下三個主要特性:(1)歷史性(2)群體性(3)影響性。如華夏文化、吳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等。眾所周知,北京的胡同記下了北京歷史的變遷、時代的風貌,並蘊涵了濃郁的地方文化生活氣息,是天然的北京民俗風情展覽館,烙下了北京市民的各種社會生活的印記,故由此而產生的「文化」含義,當然應同於「華夏文化」諸例。
⑶ 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各種精神文化
論精神文化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局 研究員 李喜先
「文化」一詞源於拉丁文Cultura,經過長期的演變,其涵義有了很大的拓展。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中,對文化概念的理解和界說雖不下200種之多,但抽出共同點,大體上還是趨於一致的。
文化系統是由人類創造的物質要素和精神要素構成的一個復雜系統。在這個系統中,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哲學、科學、技術、宗教、文學、藝術、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念等,並可歸為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這兩種文化是最有活力的要素,尤如系統中的「軟體」一樣,它可以「外化」為制度和器物,「內化」為價值規范。在文化系統中,精神文化,特別是價值規范,即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起著核心的作用。價值觀念是存在於人們內心中評價行為和事物所作出的判斷,而行為規范則是價值觀念的具體化。
在精神文化中,先進的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對社會的進步起著整合和導向的作用,而滯後的部分則總是社會發展的桎梏,在社會變遷中住住呈現出文化墮距現象,並發揮著負功能。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總是在互動中發展著,並正在朝著相互交叉和融合的方向演進,以致融為一體,形成嶄新的科學人文文化。只有精神文化的創新、融合和擴散,才能實現人類完美的理性化和人性化,才能真正代表人類社會進入高等文明的方向。
-、科學文化
在文化系統中,科學是最精緻、最成熟的結晶,其中科學知識、科學思維方式和科學精神,總稱為科學文化。科學文化是在認識自然的精神活動中形成的精神文化,是一種理性文化,而且也是愈益重要的高尚文化。
1、科學知識的文化屬性
科學研究是人類最基本的精神活動或精神「生產」,其產品是精神產品,即科學知識。科學從本質上認識自然,並以概念、定理、理論和學科等抽象形式來揭示自然規律,從而顯現出精神文化的本性。愛因斯坦也強調,科學是「高尚的文化成就」。科學知識則是科學文化的基礎。離開了科學知識,科學文化就無從談起。
人類在認識自然界中獲得了系統的科學知識,這是確立正確的自然觀、宇宙觀、世界觀和科學觀的堅實基礎,由此,才能正確地認識人類自己及其在宇宙中的地位。在古代(上古時期,即大約從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5世紀;中古時期,大約從5至15世紀)科學時期,幾個文明古國已在經驗科學乃至理論科學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尤其是以希臘科學為代表的理論科學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亞里士多德建立了哲學、邏輯學、心理學、倫理學、政治學、歷史學、美學、力學、物理學、數學、天文學、氣象學、植物學和動物學等學科構成的龐大知識系統,進行了第一次科學的大綜合;而在中古時期,歐洲科學發展緩慢,幾乎處於停滯狀態,而中國、印度和阿拉伯世界的科學有了很大的發展,並在世界上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正是有了古代科學知識,人類才拋棄了獸性、擺脫了愚昧狀態,開始認識自然界,從而建立起古代樸素的自然觀、世界觀和古代的科學文化。在近代(約從l5至19世紀)科學時期,科學得到了比較全面的、系統的發展。這時,科學極有力地打擊了宗教神學觀念,並引起了一場反對宗教神學的革命。首先,哥白尼發表了《天體運行論》,就是寫給神學的挑戰書,也是科學採用了實驗、觀測和數學方法而取得獨立的宣言書。後來,牛頓建立了經典力學體系,進行了第二次科學的大綜合,從而形成了機械論的自然觀、世界觀和近代科學文化。在現代(19世紀末——)科學時期,尤其在20世紀里,科學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形成了四大基礎理論:相對論、量子力學、基因理論和系統理論;對自然系統的描述,建立了五類基本模型。宇宙演化的大爆炸模型、深層物質結構的標准模型、遺傳物質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智力活動的圖靈計算模型和地殼構造的板塊模型。這樣,現代科學加速地發展成為一個層次紛繁、縱橫交叉、極端復雜的知識體系,從而形成了有機的、系統的整體自然觀、宇宙觀、世界觀和現代科學文化。
科學知識具有文化屬性的顯著特點還在於:科學知識不受地域、國家、民族、階級的局限,能被全人類普遍地接受、使用,成為人類最直接、最重要的共同「語言」,從而具有基礎性。因此,科學知識所具有的文化屬性可以充分地發揮出文化功能,成為構築人類現代文明的載體。
科學知識又是建立科學觀(對科學形成基本的、總的觀點)的可靠基礎。在科學的幼年時期,科學知識貧乏而粗淺,因而不可能形成完整的科學觀。在近現代科學時期,已形成了嚴密的科學知識體系,可以從多視角、多維度對科學進行反思,或稱之為科學的「自我認識」,從而才可能對科學形成基本的、比較正確的觀點,即比較完整的科學觀。這種觀點應是理論化、系統化的高度抽象,是認識的「升華」。隨著科學知識的進化,與之相伴的科學觀也將發生著變化。
2、科學思維方式的文化特徵
科學知識雖然是構成科學文化的基礎,但科學知識還不能等同於科學文化。在科學文化的深層結構中,科學思維方式則是其重要的特徵。為要求真和不斷地擴大正確無誤的知識,必須採取正確、有效的思維方式,而科學思維方式就是這樣的思維方式,共主要特徵是理性思維,包括邏輯思維、數學思維、概念思維、系統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等:
(1)邏輯思維既是對事物間普遍的必然聯系的思維復現,又是思維用以把握和揭示這種聯系的方式,而且與數學思維相結合構成了科學思維的基本方式。邏輯思維的工具是邏輯,而現代邏輯(即數理邏輯或符號邏輯)已發展到更高的抽象性、精密性、形式化和理論化水平。現代邏輯首先把數學方法引入邏輯,從而形成了形式化,包括符號化和形式系統:前者就是運用人工語言,用符號標示概念、構成命題、使命題間推理成為公式的推導等;後者則是用人工語言構造的公理化系統。現代邏輯使科學思維達到精密性,產生了更大的邏輯力量。
(2)數學思維是從形和量來認識事物和事物間邏輯聯系的科學思維方式。數學是科學思維的工具,數學思維的發展極大地推動著科學認識的發展。數學是定量地刻劃自然界的邏輯即規律性的工具,而發現這種規律性的原理存在於數學思維之中,因而數學思維就成為科學發現的原理,並使科學知識更具可靠性。數學思維與邏輯思維相結合,使數學思維具有邏輯的本質,使邏輯思維具有數學形式。
(3)概念思維是通過形成新概念、改變舊概念進行認識活動的方式。概念思維具有突出的創造性和科學發現的力量。概念思維與數學結合以保證科學思維的精密性,以區別於哲學思維和藝術思維。概念思維具有抽象性,因而導致科學發現的力量、自由創造、推動科學認識的進步。
(4)系統思維是在現代科學中形成的主要思維方式,主要是在現代系統概念、系統科學和系統觀的基礎上形成的嶄新的科學思維方式,從而成為當代最普遍的思維方式,以至進入一切科學領域,滲透到日常思維、大眾媒體中成為最時髦的思維方式。系統思維蘊含著運用邏輯思維,並把邏輯思維作為系統思維的一種特殊情形加以運用,這就尤加牛頓力學之於相對論。當系統元素間動態相互作用微弱,以至可忽略不計時,邏輯思維似乎就成為系統思維的一種極端情形,這時系統思維即可歸結為邏輯思維。
(5)創造性思維主要在於修正舊概念、發展新概念。概念的產生要經過發生、形成和制定階段,而其中發生和形成這.兩個階段的思維既有邏輯又有非邏輯兩方面,後者則是創造性思維,在實際認識中從屬於概念思維,並只在概念發生和形成這兩個階段中起主導作用。在制定階段,要含數學和實驗操作因素,以保證創造性思維的確定性和科學性。但與制定階段相比,發生和形成這兩個階段才是真正創造新概念的過程,主要是運用直覺、靈感和非語言思維來實現。
要深入地揭示自然界的奧秘,必須藉助理性思維的力量,充分地發揮人類特有的理論思維的能力。恩格斯一再強調:「一個民族想要站上科學的各個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與科學思維方式存在著本質區別的還有兩種思維方式,即思辨的、先驗的思維方式和直觀的、經驗的思維方式。一般她,在思維中並不排斥合理的感性經驗和思辨,但作為古代佔主導地位的經驗的、直觀的思維方式已越來越與科學思維方式相背了,而思辨的、先驗的思維方式用主觀臆想、虛構代替客觀事實來構築科學大廈則更荒謬了,因而都應摒棄。
3、科學精神的文化價值
在科學發展的漫長時期里,形成了嵌在人類大社會中的一個科學社會,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精神氣質。這個科學社會是人類的特殊社區,英國科學家和哲學家坡蘭依(M.Planyi)首先稱之為「科學共同體」。美國社會學家默頓(Merton,R.K)進一步建立了科學共同體社會學,並在《科學的規范結構》一文中,第一次明確地把科學精神氣質概括為四種道德規范:普遍主義,即科學的國際性、非個人性,深信科學真理的普遍性,而且只有民主文化才能容納科學的普遍性;公有主義,強調真實的科學發現是社會協作的產物,要公布出來,進行交流,使之屬於科學共同體;不謀利精神,強調求知,首先發揚為人類造福的利他主義,而不是為了謀物質利益;有條件的(有組織的)懷疑精神(organized skepticism),強調應有分析地、而不盲目地接受任何東西,堅持學貴有疑的精神。這些精神氣質不僅在科學社會中,而且也在整個人類社會中普遍發揚光大,並產生著更大的精神文化價值。
科學精神氣質是科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學精神的具體體現。科學精神更具有廣泛的涵義,概念更精深,更具有文化價值。它主要包含求實精神、置疑精神、自由探討精神、創新精神、謙虛精神、無偏見精神、不訴諸權威精神,以及真誠合作精神等。因此,可以說,科學精神是科學文化中最精髓的部分,應通過教育、教化和弘揚遍及整個人類社會。
二、人文文化
1、人文文化的形成
科學文化是在人類面向外界、面向自然界的認識活動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而人文文化則是人類在認識自我、發展自身的價值、求得精神的自由、追求人類自我的發展、尋求人類的和諧和內心美的活動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它主要包括宗教、文學、藝術、倫理、法律、哲學和價值觀念等要素。它主要是關注社會人群、以人為中心的精神文化。
同樣地,人文文化的形成、演變雖經歷了漫長的時期,但其核心觀念是人文主義或人道主義。近代人文文化是在近代文化時期形成的。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即14-17世紀,人文精神首先發源於義大利,後遍及整個歐洲,並向美洲以至全球傳播。恩格斯評價。「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人文主義是新的世界觀,它變革人類的精神生活,凈化、升華人類的精神境界。
2、人文文化的價值
按現代的觀點,凡客體的屬性能滿足主體的需要就具有價值。人文文化的屬性能滿足人類的多種需要,包括能推動社會進步,引導社會走向文明,使人類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從而最具有偉大的精神價值。要使人類社會進步,尤其要達到高等文明的理想社會,不能光靠科學文化,而必須要有人文文化,必須以人的價值為所追求的最高價值。最高的價值標准必須是以人為中心,離開了人,無所謂價值標准,也談不到價值取向。
人文文化強調,求「真」要受到至善至美的約束。只有追求真、善、美的統一,才能達到人類理想的境地。
三、精神文化功能
凡系統部具有功能,並往往具有多種功能。系統在內部聯系和外部聯系中表現出來的特性和能力,稱為系統的性能,它是功能的基礎。系統性能有多樣性,每種性能都可用來發揮出相應的功能。精神文化系統具有多種特性,因而也能發揮出多種功能,主要表現出正、負功能。
1、滯後的精神文化發揮著負功能
先進的精神文化對整個-社會起著整合和導向的作用,而滯後的精神文化在社會變遷中會引起一種文化墮距現象,它總是社會發展的桎梏,發揮著負功能。
歐洲中世紀,即5-15世紀,在史書上習慣稱為歐洲的「黑暗時代」。在這長達1000年的漫長黑夜裡,宗教神權和封建專制結合,導致了政教合一。基督教神學被定為最高和最後的真理,其它科學、哲學都充當了它的婢女或工具,為它服務,一切不合教義的思想都被禁止,反對教會權威,便成為「異端」。在與落後的、反動的精神文化作斗爭的過程中,許多科學家、法學家被監禁和慘遭殺害,如布魯諾被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上,塞爾維特在日內瓦被處以火刑,而且活活地燒了兩個鍾頭。這樣的環境禁錮了歐洲整個社會的精神文化,神學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體系,致使歐洲長期處於衰落狀態。
在中國,封建制度(包括領主制和地主制)始於公元前11世紀,一直延續至20世紀,長達3000多年之久。在世界范圍內,中國進入封建制最早,持續時間很長,結束時間大約比歐洲晚幾百年。在古代,中國雖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但由於長期存在著封建文化,致使在近代文明時期就走向衰落。特別是,在精神文化中,封建文化具有獨特的功能。自秦漢建立了統一的封建帝國之後,形成了特殊的封建文化,其中儒學文化在封建文化中具有中心地位。特別是,自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以來,儒學就上升為官方正統哲學,以至演變為具有保守性的國家意識形態。以「仁」學為中心的社會倫理文化,必然貶抑和排斥探討自然奧秘的哲學學派,如道家、墨家等,導致缺乏理性自然觀這種科學精神的精髓,形成了依附於封建社會結構的極端實用型科學體系,以至直接為皇朝服務,而不能開拓無限的自由思考空間,不能導致普遍的科學理論。這也是中國古代科學不甚發達、近代科學不能在中華大地上產生的認識根源。其實質,在深層次上就是文化根源。長期的封建文化內化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就引導到「內聖外王」、「學而優則仕」的方向,鼓勵潛心於研習「君臣之禮、善惡之道」。這種封建文化是導致全面思想僵化、麻木不仁的專制文化,是窒息人類智慧的精神枷鎖。這種專制文化致使中國長期地停滯在封建制的「靜態」之中,使得在近代文明過程中三次失時:其一,伴隨宋代的「文藝復興」出現近代化第一次萌動,後因「靖康之難」而中斷;其二,在明中葉以後,發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因在「甲申鼎革」的打擊下而夭折;共三,在清中葉,隨著西方科學入傳,出現了一場有限的科學革命,又因「虎門硝煙」而告終。由於封建文化在社會系統中起著「序參量」或「慢變數」(對一個系統起支配作用的控制參量)的作用,根深蒂固,導致中國社會長期的、全面的落後,以至在封建制的基礎上又淪為半殖民地。這樣,自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遭受了100多年的凌辱,廣大民眾墜入苦海。
20世紀以來,許多志士仁人在中國風雲激盪的波渦中,敦請「賽先生」和「德先生」來華參加救國大業,但十分艱難。這種狀態映射到精神文化中,則表現為對科學與民主為伍的內在機制缺乏認識。辛亥革命雖推翻了帝制,但未完全達到革命的目的。這樣,後來直接引發了「五四運動」,含五四新文化運動、五四學生運動和五四政治運動,其中新文化運動與文藝復興運動有類似之處,涌現了一批有思維能力、充滿激情的巨人。這些巨人也如同恩格斯談論啟蒙運動中那些偉大人物一樣,「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們不承認任何外界的權威,不管這種權威是什麼樣的。宗教、自然觀、社會國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無情的批判;一切部必須在理性的法庭預前為自己的存在作辯護或者放棄存在的權利。」思維著的知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那時,如黑格爾所說的,是世界用頭立地的時代。」因此,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目的在於要引起民族心態的更新和國民性格的重塑,即要創造嶄新的精神文化,使中華民族復興。然而,五四新文化運動從諸多文化要素的創新上遠不及文藝復興運動。加之,中國封建文化的超穩結構並不亞於中世紀歐洲的神學封建文化體系。特別是封建文化的深層結構,如價值觀念、行為規范是最不易變更的部分。它是長期形成的民眾心理積淀,以至演變為道德、風俗、習慣,而且住住被統治者所強化而嗣續綿延。它也不像推翻陳舊制度那樣翻天覆地地變化就能奏效,它盤根錯節,形形色色,依然漫延,如「學而優則仕」的價值取向,引導中國人的聰明和意志完全集於做官了,任定成教授在《在科學與社會之間》一書中指出.「歷史上,做官成了中國人人生的最高理想與造求,一個人要想富貴尊榮唯一的途徑是做官。拜官主義使中國人的精力湧入宦海,科學技藝自然就發展不起來。建國以來,拜官之風未減,官員有人奉承,科學家遭受冷落,根本消除此風氣,必須使官吏真正成為人民的公僕,而不是人民的宰治者,使他們在人民眼裡是和常人一樣,而不屬一個特殊尊貴的階級,這即是非徹底實行民主政治不可,在民主政體之下,官不是唯一尊貴的職業,而是百業之一種了。」可見,自20世紀以來,中國的志士仁人也早有覺醒,並認為中國幾千年的文明沒有產生科學,接受西方文化冼禮近百年,科學仍不昌明,其深層根源在於被舊的封建文化熏陶著的人,在於像「緊箍咒」般地束縛著人的創造性的社會文化環境。
2、先進的精神文化發揮著正功能
在人類歷史上,歐洲文藝復興是在精神文化中開啟人類智慧的一場革命運動,它具有偉大的世界歷史意義。文藝復興運動從l4世紀開始,以義大利為中心,一直到l7世紀遍及歐洲共它國家,形成了近代文化。這場運動在主體上是精神文化創新,包括哲學、科學、文學藝術等領域的創新,發掘、光大古希臘文化,樹起理性主義和人文主義大旗,引起科學革命、宗教改革、政治和經濟制度變革,從而導致了整個歐洲的繁榮。
文藝復興開創了人類歷史長河中的一個光輝時代。它導致了西歐歷史轉折、思想解放、學術發達、巨人輩出,形成了新的世界觀。它提倡人性以反對神性,提倡人權以反對神權,提倡個人自由以反對封建特權、封建等級、教會統治的束縛,提倡理性以探索自然、追求科學知識。在這個時代,精神文化創新迭起,這正如恩格斯所說:「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
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它以人為中心,使經受了長達l000年之久的宗教禁錮和封建束縛的人在思想上得到解放,從而人的智慧、才能能夠充分地發揮出來,創造出空前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這直接和間接地引出了一系列產物.其一,誕生了近代自然科學,以至引發出三次科學革命,以及在歐洲先後出現的四次世界科學活動中心;其二,誕生了近代現實主義文藝,如出現了世界著名的詩歌、繪畫、雕塑、悲劇、喜劇和歷史劇等;其三,誕生新的哲學思想,包括歸納法和演繹法等;共四,誕生了新的法學和教育學;共五,誕生了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等等。文藝復興產生的精神文化也外化到制度和器物層次上,即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實現了工業化,帶來了物質文明。
文藝復興創造的精神文化還不斷地擴散到各大洲,特別是通過人口遷移和流動傳播到美洲和澳洲等,共中向美國擴散並形成了新興的美利堅民族。按1790年統計,從歐洲向美國的移民達到約392萬,大多數來自英國,其中的中堅分子是一批反抗舊秩序、舊教會的清教徙,是一批經過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熏陶的先進人士,是一批不受封建君主專橫統治的反叛者。因此,他們表現出反對封建專制和思想束縛的自由精神與民主思想、艱苦創業精神、求實精神、開拓進取精神,創造出嶄新的精神文化。1776年7月9日,《獨立宣言》向世人宣布,確認天賦人權和政府契約學說,人人生而平等,暴君實不堪做一個自由民族的統治者.....它對法國革命和拉丁美洲獨立革命也有著重大的影響,誠為法國大革命《人權宣言》的範本,並被馬克思稱為第一個人極宣言。可見,創新的精神文化對人類進步的巨大作用,精神文化的擴散和傳播成為不可阻擋的開化力,從而導致合眾為一的美國僅僅在200多年裡就發展成為超級大國。
四、精神文化創新
人類要不斷地創造嶄新的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才能推動社會的進步、進入新的高等文明。
1.創造嶄新的科學文化
在本質上,科學文化在於求真,因而在人類歷史上,它總是起著積極的作用,包括使人類擺脫愚昧,帶來物質文明等。筆者在《21世紀生命倫理學難題》一書中提出:「在倫理上,科學雖可以至善至美,但科學本身不能至善,它並不研究科學對社會的影響。若要至善,則取決於技術中介。一旦科學通過技術中介進入社會應用,將引起好壞兩種後果,必然產生正、負兩面效應,即具有「雙刃刀」的社會功能,形成了兩種不同的社會價值。在道德上,科學至善至惡主要取決於人類應用科學的目的,以及科學發展水平、科學的歷史條件、科學與其他社會領域的邊界條件等多種因素。」在現代科學時期,特別是在20世紀40年代之後,人們已察覺到科學通過技術引起的危害,存在著科學技術的異化現象,如核污染、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匱乏等。這應歸因於人類局限於追求狹義的利益,陷入盲目地把追求本身當作了目標,而不應歸咎於科學本身。科學為人類謀利益本是初衷,人類將不會失落主體意識,會受到目的性的吸引,並在反思沖正確地選擇價值准則。
真是為善的基礎,只有高度地發展科學,真正全面地深入地認識自然規律,才能趨利避害,達到至善的目的,如發展綠色化學、綠色能源、「白色」農業(基於微生物學創建無環境污染的新農業)等。
科學既為人類帶來物質文明,同時,更主要地又是發揮著文化功能。創造新的科學文化,著重是創立嶄新的科學方法、科學觀和自然觀,如系統方法論、系統認識論、系統思維方式和科學系統現等。
創新是要重新創造出現實尚不存在的新事物的人類活動,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思維過程,它最能充分地體現出一個人或一個國家的主觀能動作用。創新活動不僅限於個人先天的氣質和動因,而且還涉及到復雜的社會和文化背景。當代世界各類國家的創新各有其特徵,尤其是美國的創新具有全方位的特徵,形成了能包容多元文化、鼓勵自由思考、獨自創新的社會環境系統,因而其創新能力是空前的。以色列一直是具有創新傳統的國家。以猶太人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在l4歲以上的人口中,人均每月讀一本書,在人均擁有圖書和出版社及每年人均讀書的比例上成為世界之最。在猶太社會里,世代相傳:書是甜的、智慧是搶不走的、學者的社會地位是最高的。猶太人不僅非常重視知識,而且更加重視富有創新性的才能;學習應以思考為基礎,思考必須有懷疑精神,懷疑需要發問,知道得越多,就越會發生懷疑,最終尋求解答,從而智慧和創新迭起。
首先,科學創新主要表現為科學發現。在科學認識活動中,最重要的是要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揭示,包括事實的發現和理論的提出。S.阿瑞提在《創造的秘密》一書中提出:「當一個科學創新使一個新等級或者一個體系得以形成時,它的重要性就超出了直接發現的本身。它最終導致發現隱藏在這一等級或這一體系當中的另外一些性質」。這是對發現的超越,如門捷列夫對元素周期律的發現可以被看作是這種超越新發現的典型例子。重大的科學發現,特別是重大理論的提出,往往引起某一學科以至整個科學的革命,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科學發現特別是理論上的發現是創造性思維的結果,不僅是邏輯上歸納和演繹的統一,而且也是其實際發生、發展上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靈感、直覺、頓悟等)因素的統一。因此,科學發現在科學發展總進程中必然合乎規律,具有自己的「邏輯」。
2.創造嶄新的人文文化
創造嶄新的人文文化就是創立遠高於近代人文文化、現代人文文化意義的未來人文文化。創造未來人文文化是極其復雜而艱巨的事業。「在20世紀60年代後,出現了西方泛文化思潮,這是有史以來最為復雜的一種思潮,其影響幾乎波及全球,其中後現代主義哲學成了後現代主義思潮的理論基礎。」在創造新的文化中,東西方文化仍存在著差異。現在,人們對後現代主義褒貶不一。歸總起來,有建設性和激進性兩種後現代主義,它們有其共性和差異。前者更富有建設性,它積極尋求超越現代性的局限、重新建構人與世界、人與人的關系,重建一個美好的新世界。它啟迪人類反省: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災難;想一想人類所生存於其中的病態世界,不僅表現為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而且還表徵出精神文明的衰落、人的心靈的被荼毒。它提出了嶄新的後現代思維方式,促使人們重新思考人與自然、人與人、思維與存在、物質與意識的關系,以倡導人性與自然的「同一性」為旨意的後現代世界觀,使人們走向「完美的人性」。可以說,後現代思維,能拓展我們的視野,激活我們的創造性思維,論及了創造嶄新的人文文化和科學文化的前景。任何一種新思維一出現,總會引起我們去思考、批判和修正,特別是對後現代思維更應如此。未來,盡管還會出現多種思潮,但新的人文文化的趨同效應將成為大趨勢。人類必須以最高的智力水準、泛愛的責任感,和衷共濟,平等發展,才能導致可持續發展。藉此,規范人類自己的行為,形成人類共命運的全球價值觀,創造更加人類化、完美理性化的嶄新的人文文化。
3.我國要創造嶄新的精神文化
在新世紀里,要在中華大地上創造嶄新的精神文化是十分復雜而艱巨的崇高事業。這既要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祛除使思想全面僵化的封建專制文化,更要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嶄新文化。要創造這種精神性客體,必須要有持續創新的思想自由空間和冷靜地進行理性思考的時間。創新活動必須要受到
⑷ 文化的含義
文化
什麼是文化
廣義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連續性,決定文化的發展也具有連續性和歷史繼承性。
泛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識:學習文化|文化水平。
文化的概念.
定義:文化的定義很多,許多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都下過定義,曾作過統計:自1871——1951年80年裡,關於文化的定義有164條之多,人類學的鼻祖泰勒是現代第一個界定文化的學者,
他認為:文化是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它作為社會一分子所習得的任何才能與習慣,是人類為使自己適應其環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總成績.
此意義是否合理:W.H.Kelley對它提出了以下的批評:
(1)定義的方式有毛病,這種方式永遠不能將概念所包含的全部內容都羅列出來,"其他"雖可概括未羅列出的東西,但如果沒有別羅列出來,就容易被人忽略.
例:定義中沒有列出"語言",而語言是文化中重要的部分.
(2)整體一詞不合適,文化的組成部分之間是有矛盾的,強調整體就只突出了和諧.
(3)人類創造出的文化,不一定是為了改善生活,也有破壞的一面,例:核武器.
這種批評是否合適
(1)如果把語言包括進去,該定義己列出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整體一詞並不排除矛盾,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總體.
(3)人類創造的文化是有破壞的一面,但不要初衷,是意願與實際的偏差,文化的創造本來是為了適應和改善生活,但結果相反,因此,張凡月先生認為,如果加上語言,此概念是可以的.
美國社會學家David popenoe 則從抽象的定義角度對文化作了如下的定義:一是一個群體或社會就共同具有的價值觀和意義體系,它包括這些價值觀和意義在物質形態上的具體化,人們通過觀查和接受其他成員的教育萬而學到其所在社會的文化.此定義的前兩句概括了泰勒的第一句,文化對於人類來說,就象是本能對於動物一樣,都是行為的指南.
Robin FOX更進一步指出:文化和本能的性質相通:
(1)二者都為某一種族成沒員所共有.
(2) 大部分文化行為也象本能一樣,是潛意識的,不必通過思考而才學到.將它的刺激就能引起特定的反應.
因為:個人在生長過程中,經常在不知不覺間將社會現存的生活方式及習慣保存入腦,形成文化密碼,由於這些離子的作用人就可以不經過大腦而得出種種行動,這一點上,與動物受到體能的支配一樣.
(3)後天學習而得.
二,文化的構成及社會化.
1,文化的構成.
DAvid總結文化的要素主要為3個:
符號,定義和價值觀,這些是用於解釋現實和確定好與壞,正確與錯誤的標准:包括語言和符號.
(2) 規范准則:對在一個特定的社會中人們應該怎樣思想,感覺和行動作出的解釋,包括習俗,道德,宗教和法律.
(3) 物質文化——實際的和藝術的人造物體,它反映了非物質文化的意義,包括:機器,工具,衣服,房屋等等.
2,文化的演化.(先討論)
(1) 文化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文化的發展使人類能根據它的有利條件來改變環境,以及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來適應改變了的環境條件,在產生文化以前,人類只能通過生物進化來適應環境的變化,文化使人的適應過程加快了許多.
例:當一種獵物滅絕後,獵手獵另一種動物的戰術又會產生.
(2) 文化促進了人體生物進化.
例:人腦越來越發達,人手越來越靈活.
(3)文化本身成為人類環境中的一種力量,它無論是范圍上,影響上都變得和環境一樣重要,而且自己也處於動態進化過程中.
在游牧——定居——小城鎮——城市——國家——全球化經濟這一發展歷史中,文化貫穿其中:衣服,房屋,工具,商品,技術.
第二節 符號與語言
一,符號.文化的存在依賴了人們創造和運用符號的能力.
1,什麼是符號 指能有意義地表達某種事物的任何東西.
例:字,數字,一把斧頭和鐮刀
2,符號的功能
(1)傳遞和保存復雜的信息.
(2) 藉助符號人類可以創造文化和學習文化.
(3)幫助我們理解抽象概念.
如:上帝,正義,愛國主義.
社會學與其他人文科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專指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
詞源 「文化」一詞在西方來源於拉丁文cultura,原義是指農耕及對植物的培育。自15世紀以後,逐漸引申使用,把對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養也稱之為文化。在中國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禮樂制度、法律條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從社會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禮樂制度教化百姓。漢代劉向在《說苑》中說:「凡武之興,謂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此處「文化」一詞與「武功」相對,含教化之意。南齊王融在《曲水詩序》中說:「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其「文化」一詞也為文治教化之意。文化一詞的中西兩個來源,殊途同歸,今人都用來指稱人類社會的精神現象,抑或泛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非物質產品的總和。歷史學、人類學和社會學通常在廣義上使用文化概念。
文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一詞尚無統一的定義。在近代,給文化一詞下明確定義的,首推英國人類學家E.B.泰勒。他於1871年出版了《原始文化》一書。他指出:「據人種志學的觀點來看,文化或文明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倫理道德、法律、風俗和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通過學習而獲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習慣。」
英國人類學家B.K.馬林諾夫斯基發展了泰勒的文化定義,於20世紀30年代著《文化論》一書,認為「文化是指那一群傳統的器物,貨品,技術,思想,習慣及價值而言的,這概念包容著及調節著一切社會科學。我們亦將見.社會組織除非視作文化的一部分,實是無法了解的。」他還進一步把文化分為物質的和精神的,即所謂「已改造的環境和已變更的人類有機體」兩種主要成分。
用結構功能的觀點來研究文化是英國人類學的一個傳統。英國人類學家A.R.拉德克利夫—布朗認為,文化是一定的社會群體或社會階級與他人的接觸交往中習得的思想、感覺和活動的方式。文化是人們在相互交往中獲得知識、技能、體驗、觀念、信仰和情操的過程。他強調,文化只有在社會結構發揮功能時才能顯現出來,如果離開社會結構體系就觀察不到文化。例如,父與子、買者與賣者、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系,只有在他們交往時才能顯示出一定的文化。法國人類學家C.列維—斯特勞斯從行為規范和模式的角度給文化下定義。他提出:「文化是一組行為模式,在一定時期流行於一群人之中,……並易於與其它人群之行為模式相區別,且顯示出清楚的不連續性」。英國人類學家R.弗思認為,文化就是社會。社會是什麼,文化就是什麼。他在1951年出版的《社會組織要素》一書中指出,如果認為社會是由一群具有特定生活方式的人組成的,那麼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美國文化人類學家A.L.克羅伯和K.科拉克洪在1952年發表的《文化:一個概念定義的考評》中,分析考察了100多種文化定義,然後他們對文化下了一個綜合定義:「文化存在於各種內隱的和外顯的模式之中,藉助符號的運用得以學習與傳播,並構成人類群體的特殊成就,這些成就包括他們製造物品的各種具體式樣,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傳統(通過歷史衍生和由選擇得到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其中尤以價值觀最為重要。」克羅伯和科拉克洪的文化定義為現代西方許多學者所接受。
上述各種文化定義,互有長短,反映了近現代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對文化認識的歷史過程。
文化的要素 主要包括:①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它主要指哲學和其他具體科學、宗教、藝術、倫理道德以及價值觀念等,其中尤以價值觀念最為重要,是精神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人類創造活動的動力。沒有精神文化,人類便無法與動物相區別。價值觀念是一個社會的成員評價行為和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合意目標的標准。這個標准存在於人的內心,並通過態度和行為表現出來、它決定人們贊賞什麼,追求什麼.選擇什麼樣的生活目標和生活方式。同時價值觀念還體現在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和非物質產品之中。產品的種類、用途和式樣,無不反映著創造者的價值觀念。
②語言和符號。兩者具有相同的性質即表意性,在人類的交往活動中,二者都起著溝通的作用。語言和符號還是文化積淀和貯存的手段。人類只有藉助語言和符號才能溝通,只有溝通和互動才能創造文化。而文化的各個方面也只有通過語言和符號才能反映和傳授。能夠使用語言和符號從事生產和社會活動,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文化,是人類特有的屬性。
③規范體系。規范是人們行為的准則,有約定俗成的如風俗等,也有明文規定的如法律條文、群體組織的規章制度等。各種規范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互為補充,共同調整著人們的各種社會關系。規范規定了人們活動的方向、方法和式樣.規定語言和符號使用的對象和方法。規范是人類為了滿足需要而設立或自然形成的,是價值觀念的具體化。規范體系具有外顯性,了解一個社會或群體的文化,往往是先從認識規范開始的。
④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社會關系是上述各文化要素產生的基礎。生產關系是各種社會關系的基礎。在生產關系的基礎上,又發生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這些社會關系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創造文化的基礎。社會關系的確定,要有組織保障。社會組織是實現社會關系的實體。一個社會要建立諸多社會組織來保證各種社會關系的實現和運行。家庭、工廠、公司、學校、教會、政府、軍隊等都是保證各種社會關系運行的實體。社會組織包括目標、規章、一定數量的成員和相應物質設備在內,既包括物質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緊密相聯,成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⑤物質產品。經過人類改造的自然環境和由人創造出來的一切物品,如工具、器皿、服飾、建築物、水壩、公園等,都是文化的有形部分。在它們上面凝聚著人的觀念、需求和能力。
文化的一般特徵 主要有:①文化是由人類進化過程中衍生出來或創造出來的。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經過人類有意無意加工製作出來的東西才是文化。例如,吐痰不是文化,吐痰入盂才是文化;水不是文化,水庫才是文化;石頭不是文化,石器才是文化等。
②文化是後天習得的。文化不是先天的遺傳本能,而是後天習得的經驗和知識。例如,男男女女不是文化,「男女授受不親」或男女戀愛才是文化;前者是遺傳的,後者是習得的。文化的一切方面,從語言、習慣、風俗、道德一直到科學知識、技術等都是後天學習得到的。
③文化是共有的。文化是人類共同創造的社會性產物,它必須為一個社會或群體的全體成員共同接受和遵循,才能成為文化。純屬個人私有的東西.如個人的怪癖等,不為社會成員所理解和接受,則不是文化。
④文化是一個連續不斷的動態過程。文化既是一定社會、一定時代的產物,是一份社會遺產,又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積累過程。每一代人都出生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之中,並且自然地從上一代人那裡繼承了傳統文化。同時,每一代人都根據自己的經驗和需要對傳統文化加以改造,在傳統文化中注入新的內容,拋棄那些過時的不合需要的部分。
⑤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階級性。一般文化是從抽象意義上講的.現實社會只有具體的文化,如古希臘文化、羅馬文化、中國古代文化、中國現代文化等。具體文化受到諸多條件的制約,其中最主要的是受自然環境和人們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制約。如有石頭,才有石器文化;有茶樹,才有飲茶文化;有客廳和閑暇時間、才會有歐洲貴族的沙龍文化。文化具有時代性、地區性、民族性和階級性。自從民族形成以後,文化往往是以民族的形式出現的。一個民族使用共同的語言,遵守共同的風俗習慣,養成共同的心理素質和性格,此即民族文化的表現。在分裂為階級的社會中,由於各階級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不同,社會地位不同.因而他們的價值觀、信仰、習慣和生活方式也不同,出現了各階級之間的文化差異。
文化是由各種元素組成的一個復雜的體系。這個體系中的各部分在功能上互相依存,在結構上互相連結,共同發揮社會整合和社會導向的功能。然而特定的文化有時也成為社會變遷和人類自身發展的阻力。
⑸ 人類怎樣創造的神話傳說
人類最早的故事往往是從神話傳說開始的。因為當一個民族漸漸發展,開始對世界和自己的來源問題感到疑惑並做出各種不同的解答時,這正標志著文明的產生。這些形形色色的答案在現代人看來,都是些似乎荒誕不經的神話傳說。可是,對初民來說,卻是合理的解釋。他們對這些「神話」不斷地進行不自覺的闡釋和發揮,一代傳一代,他們都堅信這就是宇宙、人類、自然萬物的起源。神話反映了原始人對宇宙、人類本身的思考及解釋。什麼是神話?馬克思做過很精彩的闡釋:「任何神話都是用想像和藉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隨著這些自然力的實際被支配,神話也就消失了。」神話是「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因此,神話可以說是人類早期的不自覺的藝術創作。它往往藉助想像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觀世界擬人化。
神話一般可分為三種類型:開辟神話、自然神話和英雄神話。
開辟神話反映的是原始人的宇宙觀,用采解釋天地是如何形成的,人類萬物是如何產生的。幾乎每一個民族都會有這一類的神話,甚至有些還有不少有趣的相似性。譬如說關於造人,這本書中的《女媧創造人類》、《世界最初的七天》、普羅米修斯分別是中國、希伯來民族和古希臘的造人神話。有意思的是,它們都認為人類是神用泥土造出來的。不同的僅是造人的神,在中國,是女媧;希伯來則是他們信奉的耶和華上帝;古希臘神話中則是普羅米修斯。他們都是些對人類充滿慈愛和關懷的神。為什麼各個民族都不約而同地認為人是泥土所造的呢?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有人戲說這是因為人身上的泥永遠都搓不完,仔細一想這種可能也不是沒有。
第二類屬於自然神話,是對自然界各種現象的解釋。像《女媧補天》、《仙山的傳說》、《精衛填海》、《大熊星和小熊星》、《蜘蛛和蜘蛛網》、《愛歌》、《太陽和月亮為什麼住在天空》等,對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風雨雷電、蟲魚鳥獸,乃至回聲這樣的自然現象是怎麼產生的,做了很美麗的解釋。
數量最多的是第三類——英雄神話,這類神話產生比前兩者稍晚,表達了人類反抗自然的願望,同時,也可說是人類某種勞動經驗的概括總結。這時候,原始人類已經不再對自然界產生極端的恐懼心理,有了一定的信心,開始把本部落里具有發明創造才能或做出重要貢獻的人物,加以誇大想像,塑造出具有超人力量的英雄形象。如中國古代的神農、黃帝、堯、舜、禹、後稷等。這里選編了《誇父追日》、《寒冰上的棄兒》、《舜感化了弟弟象》、《鯀和禹治理洪水》。
中國古代神話散見於各種書籍,其中現存最早、保存最多的是《山海經》。像《精衛填海》、《誇父追日》等就出自《山海經》。另外,女媧補天的故事見於《淮南子》、《列子》,女媧造人則出自漢代《風俗通義》,《盤古開天闢地》來源於《述異記》的記載。另外,魏晉南北朝的筆記小說中也保存了一些神話故事。
西方的神話則更加豐富了。古希臘神話是成體系的,神與神的關系復雜而且完整,主要見於兩部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還有《神譜》、《變形記》等,以及古希臘的
悲劇和喜劇。古羅馬的神話多是承襲希臘神話的,只改了人名。如宙斯在羅馬神話中被稱為朱庇特;天後赫拉則為朱諾;雅典娜稱密涅瓦。著名的愛神維納斯,在古希臘神話中原名阿佛洛狄忒。本書有六篇古希臘與古羅馬神話,都是些非常知名的故事。其中表現的神都有和凡人相似的性情,像宙斯的殘暴,很像人間的君王。朱諾(赫拉)的嫉妒,雅典娜的智慧,表現得淋漓盡致。
古代希伯來神話來源於《聖經·舊約》,本書所選四則故事(《世界最初的七天》、《亞當與夏娃》、《挪亞方舟》、《巴別塔》)全都取材於《舊約》第一篇《創世記》。內容都和希伯來人所信仰的上帝耶和華有關。由於基督教的廣泛傳播,上述的神話故事在西方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對西方文化有著巨大的影響力。我們必須對這些神話有一定了解,才能明白西方文明的文化背景。
何謂神話?是單指神佛、英雄們的故事嗎?在學術上,學者們所謂的神話,是指敘述人類原始時期,也就是人類演化的初期所發生的單一事件或故事;而且,承傳者對這些事件、故事必須信以為真,而學者們就是根據這個定義以區別神話與傳說、神話與民間故事之間的不同。
⑹ 什麼是文化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
您好!什麼是文化?廣義文化指 人類在 社會 歷史發展 過程中所創造的 物質財富和 精神財富的總和。
它包括物質文化、 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個方面。 物質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種種物質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飾、日常用品等,是一種可見的 顯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別指 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 社會制度以及思維方式、 宗教信仰、審美情趣,它們屬於不可見的隱性文化。包括文學、哲學、政治等方面內容。
人類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包括 宗教、 信仰、 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思想、 文學藝術、 科學技術、各種制度等。
廣義的文化,著眼於人類與一般 動物, 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 本質區別,著眼於人類卓立於自然的獨特的 生存方式,其涵蓋面非常廣泛,所以又被稱為大文化。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認識世界的方法和觀點也在發生著根本改變。對文化的界定也越來越趨於開放性和合理性。
「文化本不屬人類所獨有,我們更應該以更開放和更寬容的態度解讀文化。文化是生命衍生的所謂具有人文意味的 現象,是與生俱來的。許多生命的言語或行為都有著先天的文化屬性,我們也許以示高貴而只願意稱它為本能。」—— 李二和《舟船的起源》
狹義指社會的 意識形態 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
狹義的文化是指人們普遍的社會習慣,如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行為規范等。1871年,英國文化學家 泰勒在《 原始文化》一書中提出了狹義文化的早期經典學說,即文化是 包括知識、信仰、 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 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 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
文化是一個民族精華的載體,是一個民族命運前途的最根本的決定性力量,有什麼樣的文化,就有什麼樣的民族。文化失去了活力,民族也將面臨滅亡。
文化關乎著一個民族的生存,那麼文化到底是什麼呢?是怎樣的一種概念和定義呢?
用老百姓的理解,人讀的書多,人就有文化。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文化是指,人類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文化」一詞在西方來源於拉丁文cultura,原義是指農耕及對植物的培育。自15世紀以後,逐漸引申使用,把對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養也稱之為文化。在中國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禮樂制度、法律條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從社會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禮樂制度教化百姓。漢代劉向在《說苑》中說:「凡武之興,謂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此處「文化」一詞與「武功」相對,含教化之意。南齊王融在《曲水詩序》中說:「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其「文化」一詞也為文治教化之意。文化一詞的中西兩個來源,殊途同歸,今人都用來指稱人類社會的精神現象,抑或泛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非物質產品的總和。歷史學、人類學和社會學通常在廣義上使用文化概念。
文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一詞尚無統一的定義。在近代,給文化一詞下明確定義的,首推英國人類學家E.B.泰勒。他於1871年出版了《原始文化》一書。他指出:「據人種志學的觀點來看,文化或文明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倫理道德、法律、風俗和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通過學習而獲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習慣。」
文化雖無統一的定義,但是從各種對文化的闡述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文化是個抽象的概念,是一種理念,是一種方法,具有穩定和推動社會發展變革的作用。文化是由人們長期的社會實踐所積累並記載的經驗,由於世界上人類種群分布的地域不同,地理環境差異巨大,因此使不同的人群種群掌握和積累了不同的實踐經驗,在相對隔絕的人類早期階段,不同人群的文化適應不同的民族地域,指導了不同人群的社會發展。當人類文明,特別是物質文明發生巨大飛躍的時候,當地域的局限被沖垮的時候,人們突然發現,我們的地球有著各種各樣多姿多彩的文化。
文化是一種理念,是一種方法,因此文化也和人類社會一樣,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發展變化的。文化具有穩定性,但是這種穩定是相對的,就猶如太陽,我們稱之為恆星,認為太陽是恆久不變的,可是隨著科學的進步,我們的認識拓展了,太陽並不是恆久不變的,作為太陽系的核心星球,太陽也在圍繞著更加深邃的銀河系中心運動。太陽都要運動,人類的文化,一個民族的文化豈能是恆定的,豈能是保守的而不發生變化的?
文化的穩定作用是相對的,需要適應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從歷史上說當華夏文化突破黃河流域的時候,我們的祖先也同樣包容和吸收了很多其他地域,其他民族的文化。相對於黃河流域的華夏文化,南方的苗文化,西部的羌文化,以及其他各種非黃河流域的文化都屬於外來文化,我們的祖先在遠古就是開明的,先進的,他們注重自己的文化,同時也吸收借鑒了其他地域人群的經驗和方法,將各種經驗和方法相融合,最終形成了以華夏文化為核心的漢文化,一直影響了中國歷史幾千年。如果當時華夏文化不能吸收其他地域的文化,就無法在其他地域站住腳,就不能有效的包容其他種群和人群,如果那時我們不積極吸收其他種群的文化,僅僅靠黃河流域文化本身,是不可能完全適用黃河流域以外的其他地域的,我們就是保守的,落後的,結果必定是制約自己的發展,最終被其他種族吞並。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在人類歷史的絕大部分時間里中華文化是領先的,成熟的,我們的歷史文化自成體系,具有較強的自我完善機制,因此到了近代中華民族文化已經走上了巔峰,具有影響其他文化的能力,卻難以被其他文化所影響,都是其他文化向中華文化學習,中華文化卻很少認真的向其他文化學習。
與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相反,一些人類歷史起步比較晚的民族,例如西北歐的民族,由於地理環境比復雜,文化發展起步晚,社會長期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對經驗的渴望,對方法的需求,對文化的需要比中華民族迫切,民族間的文化融合比我們迅速,惡劣的自然條件迫使地域文化急劇的變化,以適應不穩定的生存條件。為了獲得資源,獲得財富,人們渴望探險,渴望接觸外界。向東方,歐洲人積極尋找中華文明,積極吸收東方文化,包括印度文化,巴比倫文化;向西方,積極探險,尋找新的陸地;向南最早越過地中海,跨過撒哈拉大沙漠殖民非洲。對地域以外其他文明的訪問與探索推動了歐洲文化與經濟的進步,推動了創新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歐洲迎來了人類資本主義大發展的最早時期,這是人類文化融合積累創新的結果,這一結果改變了人類歷史的進程。
資產階級文化在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後,也經歷了不同時期的文化發展和變革,從早期的掠奪,屠殺,到殘酷的殖民統治,到帝國主義的相互爭斗,再到當今天資本主義的穩定發展,這其中也是文化在不斷的起變化,文化變化的動力是物質文明的發展所帶來的精神需求。
中華民族由於文化的保守,在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前期,就已經顯出頹勢。中華民族很少了解西方民族的發展變化情況,沒有察覺到與西方巨大的文化差異,更沒有意識到這種巨大的文化差異所蘊含的嚴重危險。中華民族已經被西方強國甩在了後面,當西方進入現代文明時期的時候,中國還處於2000年前的文化思想水平。《孫子兵法》講『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被對手打敗,就得了解對手,而了解一個對手,莫過於了解對手的文化,因為對手的文化,就是對手的理念和方法。100多年的慘痛歷史,一個接一個的不平等條約,一個千瘡百孔積貧積弱的民族,終於一步一步的意識到了文化差異所帶來的苦果,中華民族再也無法坐守古老的文化了,學習西方,就在這苦澀的文化反思中一步一步的開始了。
簡單的裝束,直白野蠻的生意經,高速兇猛的戰船,高效的步槍,這都是一個先進文明的成果,一個先進文化的積累。
中華民族如果要生存,就必須面對先進文明,先進文化。中華民族如果不滅亡就只能吸收融合先進文化,以夷制夷其實就是對自身文化的深刻疑問,並逐步邁出了中華民族文化向現代文化發展的腳步,洋務運動是這一發展的物質認識,物質的認識推動了精神理念的接觸和研究,當甲午戰爭的烈火燒掉了微薄的希望的時候,中國社會發生了從物質形態,向政治文化層面的轉變,1898年9月28日維新運動的六君子在北京菜市口就義,標志著中國新舊兩種理念,兩種文化的沖突到達了頂峰。晚清政府不但是中國社會發展的絆腳石,同樣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吸取先進文化的絆腳石。沒落文化的代表無法逃脫滅亡的命運,中國要發展,要擺脫民族危機,就只有搬掉絆腳石,消滅腐朽的機器,為新文化運動掃除障礙。沒有先進的文化作基礎,就不可能有先進的社會思想,就不可能有強大的民族和國家。五四運動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運動,揭開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序幕,推動了新文化的發展。五四運動造就了兩個具有時代理念的政黨,盡管80多年前的中國社會仍然落後,但是先進的資產階級理念和共產主義理念已經誕生,這就如同一艘巨輪,雖然航行艱難,但是航向已經撥正,先進的理念,先進文化與傳統守舊文化的差異,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人們不再是頑固的了,脫掉了費事的長衫,換上簡單的服裝,扔掉了大刀長矛,換上了步槍線膛炮,人們不再跪拜皇帝,人們開始認識民主和自由,文化的變化奠定了社會變革的基礎,中華民族終於回到了穩定發展的時期。
今天我們的社會發展比較穩定,不再有腥風血雨的爭斗,文化、經濟、社會都進入了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在這種和平的環境下,人群、種族、民族的交往更加方便,更加快捷,各種文化同時出現,同時登場,我們該怎麼辦呢?是排斥,還是接受,如果接受了,會不會丟掉我們民族自己的文化呢?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文化是不可以排斥的,任何文化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文化的穩定是相對的,一個偉大先進的民族文化是發展的變化的,是有足夠空間的,包容吸收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並與自身文化相融合,造就出符合現代理念,適合未來發展的方法,這是我們當代文化的任務。
那我們的傳統文化該何去何從呢?傳統文化對於我們歷史的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我們不應該忘記,但是如果傳統文化不能跟上時代的潮流,就應該重新審視,將有用的精髓傳承下來,再將那些不適應現代與未來的文化放進博物館,放進歷史教科書,留給以後的人們去研究或者借鑒。
文化的差異是受地域環境影響的,一種文化適合一個區域群體,但是不一定就適合所有的區域群體,我們可以參考,可以借鑒,但是不一定要照搬。我們應該去研究,去認識。現代社會,地球猶如一個小村莊,人口的流動性非常大,我們可能生活在自己的家鄉,也可能去到其他地方,或者到其他國家,也會接觸其他民族,其他種群的人們,我們多了解一些其他民族的文化,對我們從事交流,人口蔓延和擴展是有意義的。
⑺ 是否任何人類創造的文化都歸屬於某一個民族
起碼現在不是了,例如,世界文化遺產。
⑻ 自然創造生命和人類創造文化,它們的本質是否一樣
自然創造生命和人類創造文化,兩個同樣的動詞“創造”,可能會使人誤以為二者的本質是相同的,實則不然,自然創造生命和人類創造文化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創造方式,接下來,我們一起從以下三點來探究二者的本質為何不同。
總之,我們詳實分析了二者的本質,對於二者創造的過程、方式。結果來說,其本質都不是一樣的。
⑼ 原始人類創造出的精神文化有洞穴壁畫還有哪些
壁畫的發展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石器時代是中國繪畫的萌芽時期,伴隨者石器製作方法的改進,原始的工藝美術有了發展。但在若干年以前,我們所掌握的中國繪畫的實例還只是那些描畫在陶瓷器皿上的新石器時代的紋飾。但近年來,在中國的許多省份發現了岩畫,使得史學家們將中國繪畫藝術的起源推前至舊石器時代。在這些眾多的發現中,也包括了許多描繪人的圖像,有些堪稱宏幅巨制。內蒙古陰山岩畫就是最早的岩畫之一。在那裡,我們的先人們在長達一萬年左右的時間內創作了許多這類圖像,這些互相連接的圖像把整個山體連變成了一條東西長達300公里的畫廊。據推測,是宗教或巫術的感召促使先人們不辭辛勞地創作了這些圖像。類似的圖像還可以在蘇北的連雲港孔望山將軍崖岩畫遺址中見到。到了新石器時代,我們要把目光投向那些地處邊遠地區的神秘岩畫。在雲南滄源發現的岩畫反映了人類的活動,包括狩獵、舞蹈、祭祀和戰爭。岩畫的構圖更趨於復雜,所表現的內容也由單個的物體發展為互相關聯的具有動感的人。它們的存在使我們看到了中國繪畫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當然,這個時期的「藝術家」們在繪制岩畫的時候並沒有任何的邊界的限制,岩面也並沒有作任何的處理,它們的創作是無拘無束的。
⑽ 民俗文化是歷史的創造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任何民俗文化現象都積淀和熔鑄著該民族千百年來創造的文化
民俗文化是歷史的創造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任何民俗文化現象都積淀和熔鑄著該民族千百年來創造的文化狀況,它是古今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民俗還是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源泉。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民俗文化的地方性、多樣性日益受到重視,作為人類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地位也越來越突出。
中華民族的民俗傳統的發展被遏制, 大量民俗文化由於沒有得到妥善和有效的保護而遭到嚴重破壞甚至毀滅的現象。撥亂反正以後,民俗文化才逐漸恢復並得到發展。近年來民俗文化更是得到很大的重視,有了長足發展。現在是建國以來,河北民俗活動開展得最好的時期,河北民間文化、民俗活動迎來了又一個春天。
振興地方民俗民間文化是建設文化大省和諧社會的需要。文化作為經濟發展的深厚底蘊和持久動力,起著基礎性的作用。河北經濟騰飛給民俗民間活動打下堅實基礎。河北經濟的大翻身,使民俗民間活動獲得新生機。近年來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熱的興起,更給各地民俗活動增添新動力。振興民俗文化給旅遊業輸入了簡朴多彩的文化內涵,為旅遊業帶來可觀的社會、經濟效益。